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

时间:2019-05-14 00: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

第一篇: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

苏州人力资源保障网

综合

劳动力管理和就业

劳动关系

工资收入分配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农村社会保险

职业培训与鉴定

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保障监察

政策法规解读

规范性文件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首页>>政策法规>>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 施 意 见苏人发[1999]19号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苏州市人事局

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 施 意 见

苏人发[1999]19号

各市、区委组织部,各市、区人事局,苏州市工业园区组织人事局,苏州新区组织部、劳动人事局,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公司),市直各单位: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苏政办发(1997)5号]及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办法(试行)》[苏人发(1998)73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就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逐步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能干能工、能上能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体制。

二、全员聘用制的范围和对象

苏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中的所有在编在职人员和新进人员,均属全员聘用的对象,单位均应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

三、聘用岗位的设置

岗位设置是全员聘用的前提。各单位应严格按照“精简、高效、协调、科学”的原则,坚持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放编单位要在自主合理用人的基础上)确定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明确职能,因事设岗。1.单位行政管理人员职位设置比例(除管理型事业单位外)根据行业的特点一般应控制在10%-18%左右,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得突破。2.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范围,单位在经批准的结构比例幅度内,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3.单位技术工人高、中、初级岗位设置,应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自行确定,岗位设置后,应保持相对稳定。4.岗位设置程序:

(1)单位应根据工作职责、任务、权限进行职能分解,在确定岗位时应将工作性质相似、职能相近、所需资格条件相同的工作项目合并,并根据工作量大小,设置职位。

(2)确定管理岗位、专技岗位、工勤岗位的职务名称。(3)编制职位设置方案,市直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设置方案直接报主管局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备案,各市、区及市直事业单位分别报所在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备案。

四、聘用人员竞争上岗程序

单位根据设置的职位,坚持“一级聘用一级”的原则,打破人员的身份界限(原身份为档案身份),按照单位正、副职职位、中层职位、一般职位和工勤岗位顺序聘用,并按《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办法(试行)》的规定签订聘用合同。

1.基本程序:

(1)公布聘用岗位、任职条件及产生程序;

(2)通过自荐、群众推荐、领导提名等方式集体研究确定候选人、公开组织竞争;

(3)组织人事部门依法进行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4)按照管理权限决定是否聘用并履行有关手续。2.单位领导人员产生程序:

(1)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任免部门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委任、直接聘任、选举聘任和招标聘任等方法。

(2)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公布职位任职条件及产生办法。(3)主管部门对选聘、竞聘候选人资格进行审定,并组织选聘与竞聘。

(4)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任职人员,并签订聘用合同。(5)事业单位中的党、群工作部门的领导任用,仍按有关规定执行。3.单位中层人员产生程序:

(1)公布职位职数、任职资格、任职条件及产生方法。(2)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3)审核资格条件确定竞选人。(4)通过公开竞争,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上岗人员,并与单位法人签订聘用合同。

4.一般人员和工勤人员产生程序:(1)公布职位设置、生产岗位及工勤岗位数,规定任职资格及竞争条件。

(2)按照“一级聘用一级”的原则,由个人提出申请,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并与单位法人签订聘用合同。

五、内部待聘和转岗

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未签订聘用上岗合同或合同期满未续签的人员为单位内部的待岗人员。待岗人员待岗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年,由单位和系统统一进行管理,组织他们学习或安排临时性工作,待岗期间,单位与系统至少应当提供两次上岗机会,本人也可自找单位或自谋职业。待岗人员重新上岗应试用三个月,试用合格的签订聘用合同。待岗期满仍未被聘用上岗者,单位可以按聘用期满,终止劳动关系。

六、考核奖惩与鉴证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机制。制定适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同特点的考核标准,将考核工作与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领导评鉴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考核办法,确保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的客观、公正、准确。2.强化聘任管理,把聘期内的考核结果作为各类人员续聘、升降、解聘以及工资调整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者,可以破格、优先晋升职务、职称和技术等级;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单位可予以降职、调整工作、低聘或解聘,对调整工作不服从者,或重新安排工作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者,可以

按规定予以辞退。

3.对考核结果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主管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对聘用制过程中的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可向上级主管人事部门提出控告。4.建立全员聘用制的鉴证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后,单位与个人签订的聘用合同须报经当地政府人事部门鉴证(市直有主管局的由主管局鉴证,市直属单位报市人事局鉴证)。

七、其它注意事项

1.加强领导,严肃纪律,在人员聘用工作中要坚持条件、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确保聘用制工作的顺利开展。2.单位制定的全员聘用制方案,应交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3.组织竞争上岗时要坚持“公开、公正、民主、依法”的原则,增强透明度,提高群众参与程度。

4,全员聘用制应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坚持“能者上、庸者下”,所聘职务(含专业技术职务)均与工资挂钩。

5.单位聘用管理人员时,必须执行干部回避制度,不得聘用自己的直系亲属从事自己所领导的单位的行政副职和办公室、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劳资、财务、审计等管理职务。

6.实行全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接收军队转业干部按照中共中央中发(1998)7号文件精神执行。

7.对现役军人的配偶、双职工家庭一方已下岗的人员、残疾人员应予以照顾,一般不安排待岗。

附: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暂行办法(试行)

一九九九年八月三十日

江 苏 省 人 事 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

实行聘用制办法(试行)》的通知

苏人发[1998]73号

各市、县(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本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实际执行。各地各部门在试行中有何问题,请与我厅联系。

一九九八年九月九日

江苏省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

暂 行 办 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受聘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立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必须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的机制,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聘用单位)和与之建立聘用关系的人员(包括聘用单位现有在职人员及新进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聘用合同的订立

第五条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签订聘用合同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六条 聘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

(三)工作报酬、保险和福利待遇;(四)工作纪律;

(五)聘用合同终止、解除的条件;

(六)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聘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

定其他内容。

第七条

聘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特定的工作为期限。有固定期限的一般为3-5年,具体期限由聘用双方协商确定,并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终止履行的日期。受聘人员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或者距退休年龄不满10年,且当事人双方同意订立或者续延聘用合同的,如受聘人员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聘用合同,聘用单位应当与其签订;但聘期不得超过受聘人员法定的退休年龄。转业到事业单位的军官,本人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聘用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签订。第八条

聘用单位聘用新进人员,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聘用单位新接受转业军官、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聘用单位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除国家规定的辞退对象外,聘用单位均应尊重原固定制人员本人意愿,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条 订立的聘用合同一式三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人档案。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方式,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确定。

第十二条

原固定制职工不愿与聘用单位订立合同的,聘用单位应给其3个月的自行流动期,逾期仍拒绝订立聘用合同又不调离或辞职的,聘用单位有权予以辞退。

第十三条

实行聘用方式的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可以由任免部门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门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单位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可以由主要领导人提名,上级组织聘用或征得上级组织同意后,由主要领导人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四条 聘用合同由受聘人与聘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代理人共同签订。

第十五条 下列聘用合同无效: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聘用合同;

(二)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聘用合同;(三)权利义务不对等,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聘用合同;(四)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者合法利益的聘用合同;(五)未经当事人委托,由第三者代签的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聘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公布拟聘任岗位数及其职责、目标任务和聘任条件,通过双方选择、择优聘任、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受聘人员岗位,逐级聘任,签订岗位责任书。

第十七条 受聘人员须具备应聘岗位所需资格条件:

(一)应聘担任处及处以上行政领导职务(含相当职务)的,须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有关基本资格条件的规定;

(二)应聘担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具备专业技术职务相应的基本资格条件;

(三)应聘担任管理人员和其他岗位所需的基本资格条件,由本级政府人事部门统一规定;

(四)应聘人员还须具备用人单位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单位首次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应聘担任原任职务或相应职务的,可不受上述限制。

第十八条

聘用单位中原为工人身份,需聘用到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应通过岗位培训,考试或者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聘用制干部批准手续。

第十九条

聘用单位聘用管理人员,必须执行干部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不得聘用与单位领导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夫妻双方的近亲属关系和儿女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本单位行政副职和办公室、组织人事、劳资、财务、审计、监察、供销等岗位的领导职务。对违反上述规定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予纠正。

第二十条

已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未被聘任上岗的,为内部待岗人员;待岗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待岗期间,聘用单位至少应当提供两次上岗机会。待岗人员也可以自谋职业。

第三章 受聘人员的待遇

第二十一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根据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按照所在岗位职务确定,并按照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活的工资部分,合理拉开档次。

第二十二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各

项福利待遇,解聘、辞聘后,原待遇取消。

第二十三条

聘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为受聘人员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承担应当支付的相应费用。

第二十四条

受聘人员的工时制度,公休假日,女职工保护,因工负伤、致残和死亡,非因工负伤和患病等福利待遇,均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享有接受国家规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受聘人员的原身份作为档案保存。受聘人员的调动仍按照原身份办理。被批准为聘用制干部的调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聘用制干部被聘用到管理岗位或者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包括10年),并在受聘岗位上达到退休条件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按照干部身份办理退休,也可以按照工人身份办理退休。

第四章 解聘、辞聘、续聘

第二十八条

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聘用期间,因特殊情况致使原聘用合同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内容,也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九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聘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聘用单位规章制度,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聘用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服从另行安排适当工作的;

(二)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又不服从组织安排或者重新安排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依据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终止或者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医疗终结,经有关部门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提出解除聘用合同,除本条第(三)项之外,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聘用单位:(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聘用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或者聘用合同支付工作报酬或者提供工作条件的;

(三)按照国家规定考入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应征人伍,考入或者被调任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第三十三条

聘用单位监察、审计、人事、财务以及担负重要的专业技术、科研项目等特殊岗位上的受聘人员,在聘用期内提出解除聘用关系,应当按照人事管理权限获得批准。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任何一方要求解除聘用合同,不得侵害对方的利益,并对有关事宜作出妥善处理。

第三十五条

职工系聘用单位出资培训的,合同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培训后的服务期及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个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单位可按培训后每年递减20%的标准收取培训费。

第三十六条 聘用单位依据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三十条规定解除聘用合同的,应当按照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其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签约双方约定的聘用终止条件出现,聘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以续聘;续聘必须重新签订聘用合同,续聘合同应当在聘用期满前一个月办理。聘用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续聘。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进行指导和监督。聘用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工作。

第三十九条

聘用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实行聘用制的方案,经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应当将聘用单位实行聘用制的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聘用人员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受聘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以及奖惩、晋升、增资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文本,由省人事行政

部门制定统一样式。

第四十二条

聘用合同签订后,经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查,应当在1个月内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鉴证。聘用合同审核鉴证,是人事行政部门依据人事政策法规对聘用合同的条款审核,并予以证明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十三条

聘用合同经合同鉴证机关鉴证后,双方当事人均应当认真履行聘用合同,任何一方违反聘用合同,都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由违约方付给对方违约金;造成经济损失的,违约方还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违约金的数额由双方当事人在聘用合同中自行约定。

第四十四条

聘用双方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无效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单位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当事人也可以按照省有关规定,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书面申请仲裁。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以及在我省的国务院部委所属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主管单位: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单位: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苏ICP备05068230号

地 web@mail.szldbz.gov.cn

址:苏州市体育场路4号邮编:215006 E-mail:

第二篇: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部门职责、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主要职责

(一)提出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负责市委管理干部的考察和办理任免、工资、待遇、离退休审批手续。

(二)组织实施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和培养锻炼,加强对全市后备干部工作的指导。

(三)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对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进行检查。

(四)组织和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制订或参与制订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负责全市党委、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干部管理工作。

(五)研究和指导干部教育工作,落实上级下达的干部调训任务,制定并组织实施市委管理干部、青年干部、组工干部以及其他相关干部的培训规划,指导干部培训基地建设。

(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指导,联系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

(七)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承办和参与有关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和政策落实问题的调查审理工作。

(八)履行管理市委老干部局的职能,指导老干部局及有关部门做好老干部工作,研究制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政策规定。

(九)研究和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规定,加强对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

(十)负责全市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时向市委和上级组织部门反映重要情况和提出建议,开展党的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和舆论宣传。

(十一)承办市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机构设置

(一)办公室

负责部内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沟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完成部领导和上级组织部门交办的任务;会同研究室起草工作总结、计划、汇报、简报、领导讲话等有关文稿,编制工作目标;负责以部名义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的文字、会务工作和部务会、办公会议的事务工作、记录以及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负责文件的收发、批办、传递、查办、保管工作和文印管理、机要保密、文书档案工作;安排和使用机关的行政经费;负责部机关的财务、接待、安全保卫、办公用品购置、卫生和计划生育等行政后勤工作;负责全市组织部门建设和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

(二)研究室

对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 和建议;负责全市组织部门调查研究工作目标管理的具体事务,协助部领导协调本部各处(室)和全市组织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会同办公室起草工作总结、计划、领导讲话等综合性材料;向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和市委报送信息,编发《苏州组工信息》;了解掌握组工动态,编发《参阅》,向部领导和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三)宣传与信息处

策划、组织重大宣传活动;承办本部对外宣传联络和新闻发布工作,协调组织对全市组织工作成果、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以及相关会议、活动的宣传报道;抓好本部宣传阵地建设,协调办好电视专栏、报纸专刊,做好网站信息发布工作;定期分析评估组织工作宣传情况,研究组织系统宣传工作规律,开展宣传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开展网上舆情监控和网上舆论热点、网上信息摘编工作,协助市有关部门处理与组织系统相关的网上突发事件;牵头协调全市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市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负责全市组织系统专用软件、本部机关实用软件的开发、优化、推广,抓好各类软件应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承担本部外网、内部局域网、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协助做好本部办公室自动化设备更新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开发建设各类信息数据库,组织有关处室对各数据库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四)干部一处(青年干部处)

负责全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宏观管理,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提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会同有关处室做好具体改革措施的实施工作,对各地各单位改革的实施进行业务指导; 综合协调市管干部的考核工作;规划和协调全市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研究拟定有关工作意见,督促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加强宏观指导;做好市管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和培养锻炼工作;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省管后备干部有关工作;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选调生选拔和安置工作,对选调生的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有关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参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负责本市与外地挂职干部互派、安置和管理工作;协调做好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有关工作;协调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负责全市出国(境)人员审批工作的宏观管理,做好市管干部的因公出国(境)审批,负责市管干部的因私出国(境)审批工作和省管干部因私出国(境)报批工作;负责办理市管干部的工资审批和省管干部的工资报批工作;负责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管理市管干部档案和其他代管干部档案;做好干部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征集、编纂组织史资料。

(五)公务员管理处

承办有关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协调全市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的具体工作,参与草拟相关政策文件,并负责分工范围内的组织实施;会同相关单位负责市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群团机关和分工范围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对县级市、区组织部门公务员管理进行业务指导。

(六)干部二处 负责市委管理和市委委托组织部管理的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察、考核、调整、任免等工作;负责有关单位组织(人事)处正副处长或具有相当职能的部门(科、室)正副职负责人任免的审核工作;负责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社团兼职和领导班子及县处级领导干部受市级以上表彰的审批工作;掌握和分析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会同有关处室共同落实市委组织部谈心谈话制度;会同青干处做好市管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和培养锻炼工作,配合做好考察工作及提出使用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离休干部、县处级以上(包括现职和退休)干部逝世后的吊唁活动。

(七)干部三处

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省管干部考察、考核、任免,参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换届人事安排和选举的有关工作;负责县级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察、考核、调整任免等工作;负责市委管理的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市人大和政协机关及法、检两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察、考核、调整任免工作;负责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等正处级以上建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有关副处级建制开发区正职领导的考察、考核、调整任免等工作;负责其他市管干部考察、考核、调整任免等工作;负责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社团兼职和领导班子、县处级领导干部受市级以上表彰的审批工作;会同青干处做好市管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 和培养锻炼工作,配合做好考察工作及提出使用意见;负责县级市、区委组织部正副部长、有关单位组织(人事)处正副处长或具有相当职能的部门(科、室)正副职负责人任免的审核工作;掌握和分析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会同有关处室共同落实市委组织部谈心谈话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离休干部、县处级以上(包括现职和退休)干部逝世后的吊唁活动。

(八)干部四处

负责市委管理和市委委托组织部管理的市属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领导班子的考察及领导干部的考核、调整、任免等;协助部省有关部门对在苏的双重管理的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考察并提出调整意见。审批关系在地方的党组织换届选举结果;负责有关单位组织(人事)处或具有相当职能的部门(科、室)正副职负责人任免的审批工作;负责党政领导干部社团兼职和领导班子、县处级领导干部受市级以上表彰的审批工作;掌握和分析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市管企事业单位改制中有关领导干部的工作,指导市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同青干处做好市管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和培养锻炼工作,配合做好考察工作和提出使用意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会同有关处室共同落实市委组织部谈心谈话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离休干部、县处级以上(包括现职和退休)干部逝世后的吊唁活动。

(九)干部教育处

牵头制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履行宏观管理、指导、协调和 检查本市各地、各单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组织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和组工干部的调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党外干部、女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的培训工作,办好各种专题培训班;会同人事局组织有关任职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负责领导干部在职自学的有关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和上级的有关培训要求,做好有关班次学员的调训工作;负责选派干部出国培训的有关工作;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办法;承担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指导全市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管理使用好干部教育经费。

(十)人才工作处

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牵头做好全市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了解掌握全市人才工作情况和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和规划;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姑苏创新创业领导人才为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院地合作,负责我市和中科院科技副职双向挂职人员的选派和管理工作;牵头抓好对人才和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人才的表彰激励;管理使用好人才开发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人才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承担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一)干部监督处

负责全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研究和参与制定有关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规定;负责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全市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 用工作条例》的情况,督办和直接查办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提出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意见;负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好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工作;负责与有关单位联系通报领导干部有关情况;参与对市委管理干部的任免工作,做好拟任用人选征求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和任前公示中群众反映情况的调查处理;负责审理市管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研究落实有关政策;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会同有关处室调查核实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举报。

(十二)组织处

负责研究和指导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工作,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的意见;参与市党代会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换届选举有关工作,指导县级市、区和基层单位党代会工作;了解掌握县以上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对召开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进行部署和指导;调查研究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负责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原则、隶属关系、活动内容、工作方式等提出意见,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经验;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加强对农村、非公有制企业、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类指导;负责党内情况统计分析、党员关系接转、党费收缴管理等工作。

(十三)党代表联络工作处

研究制定、组织实施全市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有关政策;做好市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提议的收集审核和办理情况的督 促检查工作;承担市党代表大会代表参加市委安排活动的联系协调工作;做好市党代表的联络和服务管理工作;指导县级市、区党代表大会代表联络工作。

(十四)党员教育管理处

牵头抓好全市党员教育工作,加强对党员队伍思想状况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研究,制订党员教育的规划和意见;了解、研究党员管理的做法,加强对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和流动党员管理、社区党员管理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管理的指导;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宏观指导,定期对党员队伍结构状况分析研究,研究和制订保证新党员质量的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双推”工作,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抓好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负责党员队伍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了解、研究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抓好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和农村党员扶贫工作;抓好党员党籍管理工作,做好党员来信来访处理工作;做好市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出国(境)定居的审查、审批工作。

(十五)市委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有关工作部署;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规划,负责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奖励等工作;协调处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市、区一些党员人事较多、由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管理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

三、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市组织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坚持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苏州建设“三区三城”、加快“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重点工作举措

1.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教育培训

(1)扎实抓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实质。分批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集中轮训。策划开展“一十百千万”系列活动,即办好一场辅导示范培训班、十佳学习征文评选、双百优秀感言征集、千场理论集中宣讲和万名党员学习竞赛。认真组织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建网站、电视栏目、手机信息系统、远程教育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十八大精神培训周”活动,举办宣传贯彻十八大、《七月阳光》下基层文艺演出。大 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精心谋划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十八大决定和中央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精心做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准备工作。根据上级部署,适时启动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突出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借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集中教育活动成功经验,体现整风精神,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解决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等问题,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3)深入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把十八大精神作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首要内容,努力培养造就“三宽四有”型干部队伍。依托党校主阵地,办好各类主体培训班次,重点办好2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1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党外干部、女干部、团干部、国有企业干部等培训班。适应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各类专题化培训,举办“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研修班。精心组织境外培训,举办“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美国)”、“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英国)”等专题培训班。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在职自学,继续推进“菜单式”选学和在线学习,探索推行市级机关新进班子成员读书讲学制度。进一步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方法,积极推行体验式、现场式、案例式教学。加强和 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积极推行培训班次项目化运作,建立完善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加强教育培训质量评估,进一步严格学分制考核。

2.以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4)突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进一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坚定“三个自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任务,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考察考核干部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抓好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改善领导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换届后新班子的协调运转,建立健全机关部门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弘扬优良作风的机制,做到干部选拔有作风导向,干部考核有作风标准,干部教育有作风内容。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推动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分析研判,定期开展日常走访和动态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调整充实工作。认真做好部分人民团体换届工作,配合做好高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工作。深化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适时召开全市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表彰会。

(5)加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全面推进“四级梯队建设计划”。采用适当方式,专项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深入推进年轻干部“一线工程”和青年干部主题系列活动,制定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实施办法,不断优化年轻 干部“双向挂职”工作,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环境、重点工程、信访岗位、维稳一线锻炼成长。统筹抓好女干部、党外干部工作。完善选调生管理办法,继续组织选调生、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健全上级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真正形成干部到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的科学机制。指导抓好大学生村官特别是“985”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6)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总结梳理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适时召开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会。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注重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全面推行“公推差选票决”选人用人新机制,制定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深化部分县级市、区和市级机关试点工作。加强人岗相适度评价成效的调研评估,进一步优化干部选拔方法和手段。着力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岗位的特点,探索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加强对领导干部德行考核评价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调任办法,拓宽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注重抓好干部双重管理,进一步完善军转安置积分选岗办法,启动新一轮援外干部的选派工作和干部来苏挂职工作。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探索工资、出国(境)等信息纳入干部信息系统管理。继续加强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各项政治生活待遇。

(7)加大干部管理监督力度。围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突出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日常监督。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扎实做好“关爱提醒”等工作,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着力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推动“三责联审”回头看常态化、长效化,扎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离任交接等工作。认真落实《选人用人“阳光监督”考评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大力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系统,配套出台全程纪实办法。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各地各单位选人用人指导督查,进一步优化预报审核等方法手段,健全干部监督工作协作机制。完善组织部门信访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办理情况通报考核。

3.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为根本,进一步构筑人才发展新优势(8)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适时召开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座谈会。注重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完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制定出台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认真做好县级市、区人才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统计公报发布工作。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跟踪指导,探索建立市县联动的人才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突出示范引导作用,支持工业园区争创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协助高新区打造国家人力资源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工作示范点。加强人才工作内在规律分析研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进一步构筑人才发展新优势。(9)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全力推进姑苏人才计划,计划年内资助领军人才项目不少于100个。积极做好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人才项目的申报遴选工作,力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工程引进新增数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地位。全力以赴办好“千人计划”太湖(苏州)峰会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项目落户苏州。积极拓展招才引智渠道,继续赴海外人才集聚区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组织举办“千人计划”创业大赛和“赢在苏州”系列海外创业大赛。

(10)用好用活人才资源。坚持以用为本,鼓励和引导人才资源向发展一线集聚、创新要素为产业转型服务。加快实施“海鸥计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海外智力柔性引进机制。创设苏州“百人智库”,加强本土人才资源的分层分类管理。扎实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探索在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落实《苏州市科技镇长团管理办法(试行)》,完善科技镇长团工作规范化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举办苏州技能英才周。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组织中央联系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供需对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11)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孵化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创新扶持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地设立“千人计划”服务窗口。支持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做好专家咨询团、老专家协会、博士联谊会等高层次人才社团工作。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特定生活待遇,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十佳魅力科技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加大人才公益宣传力度,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4.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12)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巩固和发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成果,深入实施“三级联创”先锋工程,统筹推进不同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工作机制,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区域党建工作站。加强农村党建“四有一责”建设,继续做好整顿帮扶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工作。落实社区党建“三有一化”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实施非公经济党建绩效提升专项行动,完善非公经济党组织四级管理体系,巩固深化机关党组织结对非公企业“双帮双比”活动。统筹抓好机关、学校、国企、科研机构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注重在各类新经济、社会组织中加大党建工作探索推进力度。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活动,促进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13)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抓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有效落实,适时召开全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会议。丰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有效载体,进一步拓展“双结对”工作,抓好在 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完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机关党员干部“三走进三服务”、基层党员干部“三代三帮”活动,落实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三亮三比三评”制度。组织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工程”和“党员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持续深化党员关爱帮扶生活困难群众行动,健全完善党员关爱基金会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党员关爱基金。以打造基层“双强”型带头人队伍、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为重点,抓住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契机,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村级组织带头人“红色接力”计划,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步伐,不断激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体活力。

(14)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党员队伍源头建设,落实发展党员“三加强一调控”要求,探索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履职资格认证制,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组织开展第三批党员“出口”机制试点“回头看”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全面推行,加快形成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大力提升党员队伍能力素质,重点抓好新党员教育和党员组织纪律教育,继续办好党员先锋讲坛。推行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制度,规范出国(境)党员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受处置党员帮教制度。深化流动党员“温暖计划”,认真做好农村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慰问工作。深入推进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适时召开全市党员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抓好党员远程视频服务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功能,开发党员信息卡,不断提高党员管理信息化水平。

(15)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 作目标责任制,深化“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建立述评考量化指标体系。注重挖掘基层党建工作法的示范价值,在推行“乡情工作法”、“仁爱工作法”、“融和工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做法和经验。健全非公经济党建联合会工作机制,探索形成非公经济党建项目化运作的有效办法。完善基层党务干部保障激励机制,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三有”政策,探索建立非公经济党组织书记工作保障机制,开展首届党务工作杰出人才评选。积极探索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拓宽党员表达意见、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健全党代表作用发挥机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落实党代表任期制,推广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接待日等有效做法,促进党代表高效履职、切实发挥作用。

5.以创建“四型”部门为抓手,努力建设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的部门

(16)大力创建学习型部门。坚持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走在前列,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组工干部头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通过跟班学习、在线学习、菜单式选学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的本领。实施新一轮组工干部素质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开展组工干部业务培训。注重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开展组织工作,提高涉组涉干舆情应对能力。加强组工干部实践锻炼,通过轮岗交流、信访蹲点、基层挂职等方式,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深化年轻组工干部“传帮带”活动,开展以学理论、学业务、学传统,比工作、比作风、比实绩为主题的“三学三比”活动。(17)大力创建服务型部门。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深化组织部门“送服务下基层”活动,坚持基层挂钩、联系服务、结对帮扶等制度,继续组织和引导组工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调研,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符合群众需求。切实改进文风会风,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和活动,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18)大力创建创新型部门。主动适应十八大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推进组织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内容方法创新。坚持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协调、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引导和推动各类创新实践健康发展。策划“我为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活动,继续开展组织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组工干部和组织部门创新工作评选。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重点难题,集中力量调研攻关。加强组织工作宣传的整体策划,全方位展示创新创优成果。

(19)大力创建自律型部门。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带队伍,健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长效机制,始终恪守公道正派,切实加强纪律建设,自觉做干部清正的表率。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组织工作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系统清理和备案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修订《内部规章制度汇编》和《服务指南》,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加强岗位风险防范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自查活动,在关键节点及时进行警示提醒。加大组织工作督查力度,认真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推动组 织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对组工干部既从严管理,又真情关怀,充分激发内在动力和工作活力,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的部门。

四、基层预算单位情况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直属预算单位共两个,其中:行政单位1个为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下属事业单位1个——苏州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五、关于2012年收支预算表的简要说明

本表是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市财政局苏财预字„2013‟1号、2号文批复的2013收支预算表,反映了我部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总体情况。

(一)收入预算

2013年收入总预算9424.96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拨款(补助)资金9424.96万元。

(二)支出预算

按功能科目划分为:

1、一般公共服务9050.17万元,主要为日常行政运行支出以及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项目支出。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0.69万元,主要为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

3、住房保障支出154.10万元,主要为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等支出。

按支出用途划分为:

1、基本支出1332.96万元。

2、项目支出8092万元,包括经常性支出311万元、市立项目支出7781万元。其中市立项目涉及人才开发资金、基层党建专项经费等。

第三篇:中共巢湖市委组织部巢湖市人事局

中共巢湖市委组织部

巢湖市人事局 2008年全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根据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录用有关规定,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统一部署,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实施全市各级机关2008年考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相当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考计划和职位

全市各级机关共计划考试录用公务员330名,其中,市直机关78名,县以下机关223名,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29名。

二、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国家承认且符合职位要求的学历与工作能力; 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其中,报考人民警察职位的,①身高条件为:男性不低于1.70米、女性不低于1.60米;②体重条件为:男性不低于50千克、女性不低于45千克;③视力条件为:双侧视力(裸视)不低于5.0;

6、年龄为18周岁以上(1990年1月31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73年1月31日以后出生),且须符合招考职位的具体年龄要求。人民警察职位的年龄条件为:18周岁以上(1990年1月31日以前出生)、25周岁以下(1983年1月31日以后出生);其中,专业性较强的人民警察职位(文秘、英语、法律、财会及市公安局计算机职位)的年龄条件可放宽为:18周岁以上(1990年1月31日以前出生)、28周岁以下(1980年1月31日以后出生);

7、具备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资格条件。此外,公安机关的法医、理化检验、痕检、影像技术、文件检验、心理测试、警犬技术、计算机(限县以下)等少数特殊职位,①身高条件为:男性不低于1.68米、女性不低于1.58米;②体重条件为:男性不低于48千克、女性不低于43千克;③视力条件为:双侧视力(裸视)不低于4.9;④年龄条件为:18周岁以上(1990年1月31日以前出生)、30周岁以下(1978年1月31日以后出生)。

招考职位有基层工作经历要求的,须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其中,“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是指毕业后在各类基层单位工作2年以上。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中央机关和我省人事录(聘)用考试中被认定有考试违纪行为的人员,现役军人,公务员(含试用期内的公务员),被辞退的公务员未满五年的人员,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以及具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各招考部门招考职位的具体条件见《职位简章》。

三、招考方法和步骤 这次考录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统一组织,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具体组织实施,按照制定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资格复审、体能测试(警察职位)、面试、体检与考察、公示、审批录用等步骤进行。 在我市区划内的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招考的职位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资格复审、面试、体检与考核、公示等环节的工作,纳入我市统一实施。录用计划和审批录用工作由省人事厅负责。

四、报名

(一)报名方式和报名时间

此次报名,采用网络报名方式进行。报名网站为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站,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全省报名统一时间为2008年1月21日9:00至1月27日16:00,逾期不再报名。

(二)网上报名

报考人员登录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站进行报名,在网上阅知并签署“考录诚信承诺书”,按要求如实、正确填写《安徽省各级机关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资格审查表》,并上传本人电子照片(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照,jpg格式,尺寸为295×413像素,大小20-100kb)。所填信息必须与本人实际情况、报考资格条件和所报考职位的资格条件要求一致并真实无误,否则,责任和后果自负。凡因弄虚作假或虽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与报考条件规定不符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录用等资格。

每位报考人员限报一个职位,并须使用同一有效居民身份证进行报名和参加考试。

(三)网上确认

报考人员于报名后至1月29日16:00前登录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站查询是否通过了报考资格初审。通过报考资格初审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报考资格尚未审查或未通过报考资格初审的,在1月29日16:00之前可以改报其他职位。

报考人员须提前办理网上支付笔试考试费用的支付工具(工商银行的牡丹灵通卡、e时代卡、信用卡、贷记卡、理财金账户,或建设银行的储蓄卡、生肖卡、信用卡、双币种贷记卡)。通过资格初审的报考人员于2月1日16:00前按规定的收费标准和要求在网上缴纳笔试考试费用,逾期视为自行放弃。完成网上缴费后,于2008年3月7日至3月11日从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站自行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农村特困大学生和城市低保人员,可以享受减免笔试考试费用的政策。这部分报考人员,网上报名后也实行网上确认,并先进行网上缴费。2008年3月15日至3月17日期间,由报考人员到市人事局办理减免笔试考试费用审核确认手续。办理减免手续时报考人员应携带以下证明材料: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同时,须提供能够证明其与家庭所属关系的相关证件、材料(如户口簿等)。

(四)报名有关事宜

报名确认截止后,报考确认人数与职位招考计划数的比例应不低于4:1,方可开考。市以下法院、检察院系统专项用于招录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职位,报考人数与职位招考计划数的比例应不低于2:1。无为县法院、检察院用于招录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职位,报考人数与职位招考计划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1。不足规定开考比例的,经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核准,取消该职位招考或相应减少职位招考计划数。个别专业要求(或岗位性质)特殊或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层次人员的职位,如达不到规定的开考比例,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考。取消招考职位的报考人员,可于2008年2月3日9:00-16:00在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站上改报其他职位。

五、笔试

(一)笔试科目

(1)各级招录机关中从事计算机、法律、财会、药学、税收、公安、外语等专业性较强工作的职位,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两科。(2)各级招录机关中除上述职位以外的其它职位,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科。

(3)市以下法院、检察院系统专项用于招录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职位,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科。

(二)笔试内容

笔试考试内容以《安徽省各级机关200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大纲》为准。考试大纲发布在安徽省人事编制网站上,由报考人员查询。《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及有关《专业知识》不指定复习参考资料。

(三)笔试时间和地点

1、笔试时间:2008年3月16日。具体安排为: 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下午 14:00-16:00 《申论》或《专业知识》

2、笔试地点:全市考点设在巢湖市市区,县(区)不设考场。

(四)笔试成绩计算

笔试后,按《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或《专业知识》)5:5的比例合成笔试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序。

笔试成绩合成前,对少数民族报考者,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皖发„2000‟17号)规定,予以照顾加5分(合成前,在两科成绩上分别加2.5、2.5分)。

设臵《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成绩最低控制合格分数线:50分(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按此标准执行)。进入面试(公安、森林公安机关警察职位为体能测试)的人员必须为达到最低控制合格分数线的人员。

六、资格复审

体能测试或面试前,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根据政策规定和报考人员网上报名时提供的照片与信息,对照《考场座次表》上的照片与信息,对确定为体能测试或面试人选的报考人员的报考资格进行复审。凡与报考条件要求不符的或不能提供规定证件材料的,取消其参加体能测试或面试的资格。因取消资格等原因出现入围人选缺额的,依笔试成绩高低顺序等额递补后再进行资格复审。

资格复审时,报考人员应提供以下证件、材料:

1、属全日制2008年应届毕业生的,须提供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报名资格审查表和所在学校盖章的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材料。

2、属社会在职人员的,须提供有效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及报名资格审查表等材料。其中,属已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2008年毕业但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社会在职人员,可凭学校或省、市负责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工作的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该学历层次、毕业时间以及“2008年毕业,已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毕业证书待发”的书面证明和各科“成绩单”,及有关证件材料办理报考资格复审。

招考职位有学位、资格证书等要求的,报考人员在资格复审或审批录用时须相应提供相关证件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凡资格复审时未提供学历证书的,审批录用时须提供报考职位所要求的学历层次证书,未能提供的取消录用资格。

资格复审合格的报考人员,体能测试或面试通知书领取时间另行公告。

七、体能测试

报考公安、森林公安机关警察职位的,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体能测试。体能测试人选根据职位招考计划数,在同职位笔试达线人员中按4:1的比例(其中,同职位招考计划数在10名及以上的,按3:1的比例),依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不足规定比例的按实际笔试达线人数确定。最后一名如有多名考生笔试成绩相同的,一并确定为体能测试人选(以下面试、体检、考察环节如遇此情况均按该原则掌握)。

体能测试工作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印发的《安徽省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皖人发„2008‟3号)规定,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凡达到其中三个项目规定标准的,为体能测试合格,其中报考公安机关法医、理化检验、痕检、影像技术、文件检验、心理测试、警犬技术、计算机(限县以下)等少数特殊职位的,达到其中二个项目标准的,为体能测试合格。因体能测试不合格出现面试人选缺额的,在同职位笔试达线人员中依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再进行资格复审、体能测试。递补工作只进行一次。

八、面试

面试人选根据职位招考计划数,在笔试达线人员(公安、森林公安机关警察职位为体能测试合格人员)中按3:1的比例(同职位招考计划数在10名及以上的,按2:1比例),依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不足规定比例的按实际笔试达线(或体能测试合格)人数确定。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方法进行,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面试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实施,具体事宜另行确定。

面试后,将笔试成绩与面试成绩按6:4的比例合成考试总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实际面试人员少于或等于职位招考计划数的,面试成绩须达到当天该考官组实际参加面试人员面试成绩的平均数,方可进入体检与考察程序。

九、体检和考察

体检和考察人选,依考试总成绩高低顺序,按职位招考计划数1:1比例确定。体检和考察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

体检工作按照人事部、卫生部印发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国人厅发„2007‟25号)等规定组织实施。报考公安、森林公安机关警察职位的,其体检标准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印发的《安徽省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暂行)》(皖人发„2008‟4号)有关规定进行。

考察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根据拟录用职位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了解被考察对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自律意识、能力素质、工作态度、学习和工作表现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况等,并对考察对象的报考资格条件进一步进行复审。考察由考察工作小组进行。

体检实施前,因体检对象自动放弃等原因出现招考职位体检入围人选缺额的,在同职位面试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高低顺序依次等额递补。体检、考察实施后,因各种原因出现招考职位计划录用人选缺额的,在同职位面试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高低顺序依次等额递补。

十、公示和审批录用

体检和考察工作结束后,确定的拟录用人选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审核后,在巢湖人事网(www.xiexiebang.com)上按规定公示7天。公示期满后,由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录用手续。公务员主管部门对招录机关的拟录用人员审批录用后,因各种原因取消录用的,不再进行递补。

十一、监督检查

为增强考录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落实报考者和社会各界对考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对各招录机关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各级考试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级监察部门对考录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监督并加大考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不按编制限额、录用计划、职位要求、规定的资格条件和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的,公务员主管部门将作出宣布无效或责令其按规定程序重新办理等处理决定;对违反有关规定和工作要求,给考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招录机关,将给予通报批评;影响特别恶劣的,给予停考一年的处理。对违反考试录用工作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工作人员资格、调离考录工作岗位或处分的处理。对违反考试录用工作纪律的考生,视情节轻重,分别按有关规定给予取消考试资格与成绩、取消录用资格、停考、通报所在学校或单位等处理;凡被认定有作弊行为的,五年内不得报考公务员。对违反考试录用工作纪律的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上述人员中,触犯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确保考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本次考试,公务员主管部门和招录机关不举办任何辅导和培训班,也不委托任何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辅导和培训班。

有关招考的政策和信息、体检项目和标准、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咨询联系方式等,登载于巢湖人事网(www.xiexiebang.com)和安徽人事编制网、安徽先锋网、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由报考人员查询。本《公告》由巢湖市委组织部、巢湖市人事局负责解释。市考录工作的咨询联系电话为0565-2326007、2312813(政策咨询),2371724(考务咨询),2322849(监督举报)。

中共巢湖市委组织部 巢湖 市 人 事 局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附:2008年巢湖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职位简章

第四篇: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

(发稿时间:2010-09-07 阅读次数:368)

苏州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苏州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途径,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7月1 2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详见下文)。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

苏发【2010】35号

(2010年7月12 日)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苏州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途径,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现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生态补偿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的经济补偿。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把苏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以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乡镇政府(含涉农街道,以下简称乡镇)、村委会(含涉农社区,以下简称村)、农户为补偿对象,通过生态补偿,使因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保障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使地区间得到平衡发展。

2.责、权、利相统一。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准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准治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受益者,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责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者,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

3.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从苏州实际出发,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方式,突山以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为生态补偿重点,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完善补偿机制。

4.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

二、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

1.关于生态补偿标准。

各市、区要突出重点,每年按以下标准进行生态补偿: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根据耕地面积,按不低于400元,亩的标准予以生态补偿。同时,对水稻主产区,连片1000~10000亩的水稻田,按2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连片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按4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

(2)加强水源地保护。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村,按每个村100万元予以生态补偿。

(3)加强重要生态湿地的保护。对太湖、阳澄湖及各市、区确定的其它重点湖泊的水面所在的村,按每个村50万元予以生态补偿。

(4)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列为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按100元/亩予以生态补偿。

(5)对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农民,凡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给予适当补偿,标准由各市、区确定。

2.生态补偿资金的承担。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各区生态补偿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其中:水稻主产区,水源地及太湖、阳澄湖水面所在的村,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其它生态补偿资金由各区承担。各县级市生态补偿资金由各县级市承担,市级财政对各县级市生态补偿工作进行考核并适当奖励。

3.生态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与管理。

生态补偿资金每年由市及各市、区按上述标准核定后,拨付乡镇、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对直接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农户进行补贴;发展乡镇、村社会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等,其中耕地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开展土地复垦复耕、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对土地流转农户、经营大户进行补贴等。

三、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

1.优化乡镇财政体制。各市、区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和责任,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调整、优化各市、区与所辖乡镇的财政体制,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乡镇的财力,增强乡镇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2.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市及各市、区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山让收入划拨、上级专项补助、接受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预算安排数随财力的增长相应增加。

3.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土地山让纯收益的15%要全部用于农业。坚持生态优先,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发展现代农业,加大耕地特别是水稻田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绿化,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加强水源地和生态湿地保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资金的投入要向环太湖、阳澄湖等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倾斜。

4.健全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机制。要按照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生态

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环境污染整治。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金的使用,加大对生态湿地保护的投入,加快白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镇、村污水的治理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川于镇、村污水治理,来源于镇、村的污水处理费要全部用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要逐步建立、健全区域排放控制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补偿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偿分配制度和排污权有偿交易制度;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建设干¨保护,随白来水费征收的水资源费地方留成部分用于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和管理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5.引入市场机制。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快各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可采取异地发展等办法,增强该类地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实现限制发展区与其它地区的共同发展。

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保护、改善环境中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6.完善生态补偿保障措施。各乡镇、村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相关部门认定其未能尽到保护责任的,由财政部门缓拨、减拨、停拨及收回生态补偿资金。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由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行政处罚。

生态补偿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生态补偿工作

生态补偿涉及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生态补偿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苏州建设“三区三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坚持改革创新。各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生态补偿实施办法,从政策上、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逐步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增加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各地出台的生态补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意见规定的标准,并报市政府备案。

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规划部门要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素落实到市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

环保部门要拟订和监督实施全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国土部门要按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并建立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动态监测水平。

农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四个百万亩”空间布局,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连片种植水稻的基本农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等的认定,对基本农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水利(水务)部门要加强农村水系规划和农村水利建设,加大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做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认定,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

财政部门要安排、管理好生态补偿资金,制定生态补偿资金的管理办法,确保生态补偿落实到位,并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篇:6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的意见

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

关于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的意见

(2002年7月15日苏组通〔2002〕25号)

为了进一步严格发展党员程序,规范发展党员手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和工作透明度,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现就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为准则,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发展对象和准备转正的预备党员的意见,从而严把党员队伍“入口关”,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公示的对象、时间、范围

公示对象:公示对象是拟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和预备期满拟转正的中共预备党员。凡吸收发展对象入党和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发展对象入党的公示时间为填写《入党志愿书》之后,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预备党员转正的公示时间为预备党员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之后,讨论转正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公示期限一般为7-10天。

公示范围:原则上在公示对象的现工作部门、单位内或居住地公示,也可根据公示对象的岗位情况在更大范围内征求群众意见。

三、公示的内容

发展对象入党的公示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部门),申请入党时间,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时间,政审结果和参加党的基本知识培训情况,培养联系人等;

预备党员转正的公示内容: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部门),预备期起止日期。

四、公示的方式

公示以党支部为单位实施。党支部根据基层党委拟制的统一格式的公示通知,填写后采用公告形式进行公示,也可通过发文、登黑板报以及在村(居)民代表会议或职工代表会议上以通报形式进行公示。公告应张贴在公共场所,如政(村、厂)务公开栏、宣传栏、公用过道上等。公示期间,党支部、基层党委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应设立便于群众反映意见的公示信箱和举报电话,指派专人负责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五、公示意见的处理

公示期限内,凡对公示对象有意见,单位或个人均可以电话、口头或署名书信等方式向支部、基层党委或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映。群众意见向哪级党组织反映,就由那一级党组织负责处理,也可由上级党组织责成下级党组织调查处理并上报结果。公示后,有关党组织要及时组织人员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

调查核实结束,党支部将情况分别向支部大会、党委会汇报,并讨论确定处理意见。凡具备党员条件的,予以发展或转正;尚需进一步调查核实或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

教育考察的,暂缓发展或转正;群众意见较大或存在严重问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不予发展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对有争议的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党组织应如实报上一级党组织研究决定。

受理的党组织采取适当方式,向反映意见者反馈处理意见。

六、公示中的有关责任和要求

发展党员公示制是严把入口关、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措施,保证发展党员公示制的顺利实施。

基层党委和党支部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公示的有关工作。各地各单位对公示对象,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凡未经公示的不得讨论其入党或转正问题。对公示过程中的各类意见要认真收集整理,弄清事实,准确定性。要教育公示对象,正确对待公示、对待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注意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反映人和反映的问题要严格保密。

实施发展党员公示制应坚持以党章规定为标准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党内党外有别的原则。在发展党员公示中应注重党内意见、积极听取党外意见,最终由党内考察讨论决定。

本意见自2002年8月1日起实施。

下载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苏州市人事局苏州市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 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