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时间:2019-05-14 00: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第一篇: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谈判

看毛泽东外交思想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与美国建立了外关关系。在台湾问题的谈判中,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原则性,注重灵活性,最终双方达成了某些共识。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来外交思想和政治智慧。

关键词:中美建交,台湾问题,毛泽东,外交思想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经贸、交通枢纽,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对中国的崛起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美国的插手,台湾与大陆至今没有统一,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心中难开解开的心结。在中美建交的初期,围绕台湾问题中方与美方展开了艰难的谈判,在谈判中,毛泽东作为中方的最高决策者,为谈判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精湛的外交艺术和非凡的政治智慧。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抗战爆发后,中国于1941年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根据相关国际法规定,战争使得交战国间条约失效,因此,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从宣战时刻起即废止。随着战争的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1943年美、英、中三国在开罗发表了《开罗宣言》,向世界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再次从国际法的角度确认了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应该无条件地归还中国。9月3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表明日本承认了台湾属于中国领土。

二战中,中国与美国是同盟国,两国在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中用鲜血凝成了友谊,因此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美国都支持中国的立场,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应该归还给中国。直到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对台湾政策备忘录也承认,“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决非什么特别的所在,虽然日本人统治了50年,但在历史上该岛一直是中国的。从政治和军事角度,严格地说,该岛纯属中国的内部事务。”①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西方对峙加深,以及新中国一成立就加入到社会主义阵营中,实行“一边倒”的战略,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三天,美国的第七舰队就开进了台湾海峡,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同时放弃了先前一直所坚持的台湾属于中国的论调,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缔结,或联合国的考虑”,②这就是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1954年,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了一个《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 ①②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之下,这个条约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大陆、台湾和美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台湾成为美国手中的一枚棋子,美国可以随时拿出来挑动中国的神经。由于美国的插手,台湾问题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也加大了解决的难度。中国政府为了使台湾问题得到解决,从1955年开始与美国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共进行了136次,①并没有取得太多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这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美国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争霸,双方在各个领域内展开激烈的激争,一拼高低。此时的苏联由于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军事实力咄咄逼人。据苏联计算,“苏联工业总产值,1950年还不到美国的30%,1970年上升到80%以上。1961—1962年,美国有洲际和中程导弹100枚以上,苏联只有50枚;到1969年,美国共有陆基洲际导弹1054枚,苏联达到了1050枚,美苏的战备核力量开始出现均势。1970年苏联洲际导弹数量开始超过美国。”②美苏争霸中,呈现出美守苏攻的态势。美国又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越南战争成为美国一个沉重的包袱,国内外反战高潮此起彼伏,弄得美国疲惫不堪。而中国自从和苏联度过蜜月期后,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两国关系逐步恶化。苏联在我国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断在我国挑起事端,1969年3月,苏联武装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两国发生了武装冲突,两国从意识形态上争论走向军事对抗,中苏关系进入最低谷。对中国来说,美国和苏联都是敌人,但是由于苏联和中国接壤,对中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①② 王炳南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万松玉.尼克松主义与中美关系正常化[J].河南大学学报,1989,(l):79 相对而言,由于地缘战略关系,美国对中国威胁没有那么严重。因此苏联对中美两国都是一个现实而又强大的威胁,这为中美互相接近提供了一个国际环境,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契机。1971年4月,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开启了著名的“乒乓外交”。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经谈判发表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打开了新的外交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最高决策层,把握时机,果断决策,与美方就台湾问题展开艰苦的谈判,最后达成了协议,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体现

回顾中美建交过程中就台湾问题的交涉,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智慧也得以充分的展示。总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国家利益是毛泽东处理对美关系的根本原则

国家利益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指出,“国家利益是指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 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①国家利益是对内外政策的最高目标,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是一国对其价值理念的基本诉求。国家利益分为几个层次,其中领土主权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核心利益。“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本身及领土内的人 ① 王逸舟.国家利益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61 和物所具有的最高权力。它是国家主权的最真实部分, 也是国家主权的核心要素。”没有领土主权,或者领土主权受到割裂和侵犯,国家主权就会缺失它最核心的要素和最真实的部分。①台湾对中国和美国来说,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台湾问题涉及到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绝对不可能退让,除了坚守,我们别无选择。对美国而言,台湾并不涉及到其的核心利益,美国只是把台湾当作战略平衡用的一枚棋子,用它来维持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遏制中国的崛起,耗费中国的精力,保障其全球霸权。1970年2月美国第106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指出,台湾的国民党军队起到了牵制一大部分共产党军事力量的作用,否则这些共产党军队就有可能被调到其它地方。② 美国中央情报局1971年6月的一个报告指出:“推行一个得到美国充分支持的、逐渐的、循序渐进的台湾化计划,即逐步通过台湾政权台湾化的途径,建立一个由台湾人控制的代议制政府,台湾的政权一旦掌握在台湾人手里,美国就可以运用它,设法就台湾的最终法律地位问题与中国对话。”③ 从内心上说,美国是希望台湾独立,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意图遭到了台湾和大陆的两方反对,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

与美国建交,台湾问题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毛泽东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在涉及到国家领土主权问题方面,丝毫不能退让,必须坚持最根本的原则。在1971年5月26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提出与 ①② 黄嘉树,王英津.主权构成研究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J].台湾研究集刊,2002,(2):32

宫力等主编:《从解冻走向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7 页 ③ 何新著:《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63 页。美国进行谈判的对台政策:美国必须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走军事力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充许外人干涉,①这就是所说的断交、撤军、废约。周恩来根据中央和毛泽东批准会方谈方针,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谈判,这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在大的方向上为中美处理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尽管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存在分岐,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双方都有建交的迫切愿望,经过艰苦的谈判,美国政府最终承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为最终目标,这为双方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意识形态的分岐服从于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西方列强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而共产党人也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为祟高理想。毛泽东是一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帝国主义的理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重要的胜利。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 ①② 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 3 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713 页。

王辑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编,《美国年鉴2000》.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第206页.到实际上去,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①他深信,社会主义总有一天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帝国主义终究要灭亡。他说过,“对于帝国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最后说来也是如此,它们最后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②“现在,帝国主义正遭受着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严重打击,他们的殖民体系正在进一步瓦解,他们的内部正在逐渐走向四分五裂„„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派的垂死挣扎绝不能挽救他们最后的灭亡。”③“我看所有帝国主义都是下午六点钟的太阳,而我们呢,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定是东风压倒西风”。④

意识形势的分岐,并没有影响毛泽东外交思想。毛泽东诞生、成长的时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沉重的灾难,外敌入侵,国土沦丧,这让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坚持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弱国无外交。因此他一生致力于革命,建立强大的新中国。毛泽东在处理与美国关系时,并没有将意识形态置于首位,而是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来制定对美政策。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国与美国的握手言和,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本着务实的外交态度,与美国坐下来就台湾问题进行协商和谈判。基辛格在他回忆录,说道: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看法。他主张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要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还指出,两国应该坦诚相待,不搞阴谋诡计。⑤

①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41页。③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④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一637页。⑤ [美]亨利·基辛格著:《**年代—基辛格回忆录》第1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85-86页 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台湾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当然不可能轻易地就放弃。由于担心尼克松抛弃台湾,国会施加了强大压力。1972年2月尼克松在华前向国会保证不会抛弃台湾:“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话不会牺牲我们朋友的利益„„我们将保持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外交纽带,信守我们的防御承诺。”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强硬坚持所有目标都达到,不太实现,而且极有可能使联合公报流产,因此中美双方各自作了妥协和让步。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政府间接放弃了它自1950年以来所持“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立场,美国在公报中声明: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从而中方来说,中国没有强迫要求美方承诺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时间表,公报中美方这样陈述,“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这为日后美国国会通过违反中国两国建交公报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留下了隐患,当然这是后话。

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就大的方向和根本原则上达成了一致,中美两国关系在台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得到的巨大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处理涉台问题上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

第四,强调共同点但又不回避分岐

①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22.对于公报,美方本来想发表一个强调共同点而回避分歧的公报,中方并不同意,毛泽东说,“国际形势我讲过多次, 天下大乱嘛!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存在, 但主要倾向是革命。各说各的可以, 这个办法好。他们不是讲什么和平、安全、不谋求霸权吗? 我们就要讲革命, 讲解放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 讲大国不应该欺负小国。不突出这个, 我看不那么妥当。”①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方又重新起草了一份公报,经与美方艰苦的协商,《上海公报》终于在1971年2月28日正式发表。公报中既列出了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共同点,又以“中国方面声明”、“美国方面声明”表明双方对国际重大问题的看法。有关台湾问题公报又以“中国方面的声明”和“美国方面的声明”作了特别强调,表明双方的态度。《上海公报》中国方面对台湾问题声明: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acknowledge)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 ① 连生、宋晓华、简洁、何杰、万宪等:中国百年外交风云录(上册)[M].沈阳:沈阳出版社,第1995年版,第291页 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①

《上海公报》没有用外交辞令掩饰双方的不同观点,而是如实地列出两国存在的分歧,各自进行声明,同时肯定两国的共同点,毛泽东在外交上的个性由此可窥一斑。正是由于毛泽东的的坚持,中美外交史上一个别具特色的公报诞生。《上海公报》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创举,在国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能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外交策略,他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但是又不囿于意识形势,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与美国就台湾问题的谈判中,他坚持原则性,注重灵活性,强调共同点又不回避双方的分歧。经过艰辛的谈判,终于就台湾问题达成了协商,为后来对台外交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石。

① 中美上海公报[N].人民日报,1972-2-28.

第二篇: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台湾问题

结合中美三个公报,谈谈你对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的看法。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内政问题,60多年来一直是中美关系最敏感的干扰因素。中美间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石,准确把握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双方的立场和观点,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两国关系的维护和发展。下面分析一下三个公报及其附属文件: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两国有关台湾问题的立场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一个中国的理解。中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中国。”而美方的表述是:“美国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地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这儿美国所提到的一个中国并不一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方坚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方则“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三)关于美国从台撤军问题。中方主张“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但它又表示“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这显然是附加了条件,并延长了时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在各自首都公布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它非官方关系。公报还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原则,尤其是“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国政府要人在公报发表后就纷纷作出违反公报的表态。卡特曾多次声称“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同时,不可放弃我们对台湾的利益所负的义务。1979年1月,万斯对美国工商界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全面阐述对台立场。他说:“根据美国的观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极力重要的;如果北京继续以这种煽动性措辞谈论和考虑台湾问题,我们就不可能前进”;“特别是,在关系正常化后的这些关系中必须包括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 可见,美国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实际上行的是另一套,即推行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所谓“双轨政策”。美国一面对中国“海誓山盟”,一面对台湾异常“关心”。更为恶劣的是,《建交公报》墨迹未干,严重违反公报精神的《与台湾关系法》就出笼了。总之,美国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建交公报》,以致台湾问题在中美建交后仍没得到解决。

1982年8月17日,中美签署的八一七公报是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双方的分歧除美国继续干涉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外,还有以下两点:(一)对美国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声明,双方理解不同。其声明的主要内容是:“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美方的理解是:“关于今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我们的政策在公报里已说得清楚,同《与台湾关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出售武器将继续按照《与台湾关系法》进行„„。”而中方认为:“本公报以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为依据,与美国单方面制订的《与台湾关系法》毫无关系。《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两国建交公报的原则,是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的。任何试图把本公报同《与台湾关系法》相联系的解释都是违背本公报的精神和实质的,都是不能接受的。”中方认为最后的解决的含义应是指“美国售台武器经过一段时间必须完全停止”,一段时间即是有限的,不应推到遥远的将来。而美方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此后美国的售台武器不仅在性能和数量上超过了中美建交后几年的水平,而且至今还没有“最后解决”。(二)里根在声明中还宣称,美台“将以适合于老朋友的庄重体面的方式进行”。这显然有提升美台关系的意图,是与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承诺相矛盾的。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美双方斗争和妥协的产物。美国只是利用中美合作遏制苏联这个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把中国当作现实“朋友”和潜在敌人。为了利用这个现实“朋友”,它与中国一起高喊反霸口号,且不得不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有限让步,即口头上和法律上基本接受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以此作为与中国建交的基础。为了遏制潜在的敌人,它先对中苏“不偏不倚”,后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设法间接阻止中国统一。

正是由于美国右手玩“中国牌”以遏制苏联,左手玩“台湾牌”以遏制中国,所以它既同中国达成协议又不完全放弃台湾。苏联解体前,美国主要打“中国牌”,苏联解体后,“中国牌”失去作用,而“台湾牌”的价值上升。

当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现状,即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台湾独立和与大陆统一都对它不利。若台湾独立,台湾海峡势必重新燃起战火,美国将左右为难:直接出兵支援台湾不仅无法律根据,而且会遭到国内外反对。即使美国作出折中反应,即胁迫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对中国的全面制裁,并向台湾提供武器,那么中美重新敌对将不可避免。那样,美国不仅会丧失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将多一个不易对付的敌手。若两岸统一,则美国不仅会失去台湾这张对付中国的王牌,且会大大增加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实力,其霸权地位会进一步下降。正是为了这个战略目标,美国才一直推行对华“双轨政策”。

在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明显加剧的冲突后,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在 21 世纪初期进入相对缓和、敏感程度相对下降的阶段。个人认为,随着中美之间对抗的递减,以及重大共同利益的形成,美国对台湾问题插手、干涉的程度将减弱,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也将随之降低。事实也表明,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有利于减少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干扰,从而有利于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2010 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持续推进亚太战略调整,引起人们对该政策对两岸关系影响的关注。有观点认为,美国调整亚太战略,势将强化台湾作为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地位,从而明显恶化两岸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8 年以来两岸关系得以缓解,台湾作为美国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筹码作用大为降低,也降低了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对中美关系可能带来的损害。

不容忽视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是漫长、曲折过程,未来还将面临一些深层次政治问题的“深水区”挑战。受诸多因素影响,马英九当局对于进一步改善两岸政治、安全关系始终心存疑虑,“亲美”、争取美国对台安全保证一直是其政策重点。这就为美国继续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机会,为美国亲台势力给予台湾“实际支持”提供切入点,如美国坚持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等。此外,台湾岛内政局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迄今尚未放弃“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完全可能重新执政。而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虽不致完全逆转,却可能重新陷入停滞、曲折,并将使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更趋复杂化。

第三篇:毛泽东的外交思想

2012-2013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科目小论文

专业: 班 级: 任课教师:李艳明 姓名: 学 号: 成 绩:

从毛泽东外交思想看当代中国的发展

摘要: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对新中国的诞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不愧为杰出的外交战略家,他与实际相结合,正确及时的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更是让新中国走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开创外交新局面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毛泽东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利益至少 一毛泽东外交思想特点的

(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毛泽东一直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时候,毛泽东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1936年在与斯诺谈话时候,斯诺提出如果在共产主义胜利后,中俄之间是否会出现某种实际上的合并政府时,毛泽东明确的会滴:“我们解放中国不是为了把这个国家转让给莫斯科!”“中国共产党不能为俄国人说话,或者为第三国际而执政,七言行职能代表中国人民大众的”[1]60,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在争取苏联带亏和技术援助的同时,和苏联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收回了中场铁路、旅顺和大连的权力,维护了国家主权,1958年苏联野蛮的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但是因为这两个要求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毛泽东当即拒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一万年不要援助[2]”并且毛泽东向赫鲁晓夫尖锐的提出:“这是对我们民族尊严和主权的侮辱,中国不能接受,你们可以说我们是民族主义,我也可以说,你们把俄国民族主义扩大到了中国海岸[3]”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一方面表示愿意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而在台湾的问题上却坚决不退让,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且把台湾问题和外交关系挂钩,表示宁愿等带时机也绝不屈服。

(二)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根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制定新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成了新中国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为了从根本上划清与旧中国半殖民地屈辱的外交界限,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思想,“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来束缚”,而是要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是昂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涵义是要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及其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这个是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他有两层含义:一是独立,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家关系还是党际关系,都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自主,意思是说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对重大国际问题和时间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本国的政策,而且绝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压力。

由于新中国是刚刚建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并不承认中国,面对中国,态度不友好,为了有效的实行我国的独立政策和方针,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失去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4]”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再告诫中国同志“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新中国建国之初,本和苏联是在战略上的联合,当时的目地是“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使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不敢轻易妄动,但是在我们中国的立场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听命于苏联。我们周总理也曾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政”。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舰队的这种有损中国利益的要求,同时更是批评了苏联对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有想法的这种行为。在经济上,毛泽东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副,强调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并且认为中国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在政治上的独立;而在政治上,毛泽东坚持自主决定内外政策,尊重他国的的权利,而在外交上,毛泽东主张独立思考,认为我们不应该照搬他国的成果,应该学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有用的思想,就想邓小平说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立足点[5]”因此,事实证明,独立自主是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的方针和政策,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要学会独立自主,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和文化上,我们都要有我们的特色,能够让他国感到我们的强大的特别武器。

(三)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友好邦国,其中最能体现出我国的大度、宽容的我们熟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它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基本准则。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在起草的一份声明中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对派”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整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在这些场合多次提及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列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第一条,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基础,在后来,我们的周总理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首先,毛泽东思想在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70年代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中突出强调了第三世界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毛泽东看来,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强大动力,是反对其他超级强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接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在经过广大人民不懈奋斗和努力,在1949到1976年期间,我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努力,最终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保卫,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得中国在这个附注的世界舞台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一直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了战争,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用坚持毛泽东的思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当今的局势中,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恐怖主义还不时的威胁着我们的安全,可以说,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和平和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还没得到解决,因此,学习和研究毛泽思想在外交方面战略,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国的外交工作,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外交关系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毛泽东.毛泽东外文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前苏联]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毛泽东.maze的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四篇: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的思想脉络

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的思想脉络

摘要:毛泽东是一介伟人,具有多方面的卓异才能,如军事、哲学、文学、书法等。其诗词豪放大气,冠绝古今。由于个性真诚本色,许多佳作都能展现作者的思想脉络:高瞻远瞩,乐观浪漫,自信进取,坚持斗争,表现在个性风格、政治观、军事观和宇宙观之中,印证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的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诗词;斗争;武装

引子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集革命家、哲学家、理论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一生历经大风大浪,每在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拯救中共,其远见卓识、非凡魄力令人心折,晚年犯有严重政治错误,但过不掩功。

毛泽东生于农村,就读长沙,心怀天下,献身革命。于旧中国形势危颓之时,信奉马克思主义,凭一介书生身份参与革命斗争,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根据,开创一片新天地。其天分既高,卓然有识,自信乐观,高瞻远瞩。其老师兼岳父杨怀中教授对其期许甚高1。

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除文章外,另有57首诗词传世。因其真诚本色,可根据“文如其人,诗为心声”的理论,一探其真实的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

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特征

从毛泽东的诗作,可以看出其内心强大的自信和对前途永不缺失的信心。即使身处革命低潮,濒临死亡绝境,也充满乐观,绝不见其委靡之态。

1910年,还在在韶山东山学校读书时,这个尚未走出大山,直面尘世的十七岁少年就写了一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句透露出作者的冲天理想和远大志向:虽身小如蛙,却自喻为虎,养气沉寂,只待异日一飞冲天。年龄虽小,稚气未脱,初显霸气!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借《清平乐·会昌》,作者赋词寄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指点江山,满怀兴致。即使在最艰难的长征途中,被几十万军队包围,《忆秦娥·娄山关》也只有悲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面对漫漫征途和暂时困境,毛泽东没有颓丧,愈挫愈勇,决心“而今迈步从头越”!1935年10月,红一、二、六方面军胜利会师陕北,毛泽东更是兴致高扬,连作《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三篇诗词,展现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自信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壮志!

从毛泽东早期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1925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 1杨怀中教授去世前曾致信湖南名流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园春·雪》(1936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都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是作为一代英豪的独特性格。正是得益于永不言败的自信和坚韧,毛泽东才能开创新中国的伟大局面!

正如公木所言,即使在逆境中,“大革命失败前夕”,“形势危急”,“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毛泽东诗作始终“没有半点衰飒之气,没有丝毫低沉之感,而是恢宏、阔大、豪迈、雄浑,坚忍不拔,无坚不摧;而是永葆青春的真理精神,坚信正确路线之必然胜利。”[2]406

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浪漫大气、豪气干云的精神风格 自古浪漫主义者每有惊人之语。如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而毛泽东则不遑多让,并有超越之势,尽显其高瞻远瞩、浪漫大气、豪气干云。

如“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眼界横绝古今。

最令人惊奇的是毛泽东作于1964年的《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千年历史,只一瞬之间。作者心胸何其阔大!“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诚然!

这种胸怀,从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就已初露端倪,即在其《四言诗·祭母文》中,也未一味沉浸于哀伤之中,“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他对母亲的真诚仰慕,可见母亲宽厚的胸襟对毛泽东的影响之深(他对父亲则更多以暴戾相抗),这正是成其为伟人的一种特质!

毛泽东非常喜欢宋玉的《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曾两次以狂草书写这几句2,这是爱其超拔天地的豪气。毛泽东对古代的诗词大家的偏爱,诗最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词最爱稼轩。据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小组工作过的张贻玖的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三李”诗约占三分之一。他非常欣赏李白的浪漫飘逸,李贺的奇艳瑰丽和李商隐的沉思缜密。毛泽东认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富于幻想和浪漫情怀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是有益的,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对辛弃疾词作中洋溢的弓马英雄豪气颇为赞赏!

三、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与人、与天、与地斗的政治观

毛泽东的“斗”最先出自于叛逆性格,他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父亲性格火暴,对幼年的毛泽东很粗暴,有一次,当着客人的面骂毛泽东懒而无用,毛泽东因此顶撞了父亲,并逼使父亲首次承诺不再打他[3]2。对毛泽东而言,这起初是出自一种尊严,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在东山学堂,16岁的毛泽东与同学关系很疏远,上文所引《七古·咏蛙》就存在明显的对抗情绪。甚至,因对《三国演义》的不同观点,他给湘乡县令写信,要求撤换校长[3]22。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认为,毛泽东的“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4]。

毛主席在《奋斗自勉》(1917年)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2 见《毛泽东手书真迹:手书古诗文卷》。

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一种政治观,并伴随一生。《毛泽东传·序言》说,毛泽东有很多敌人:封建主义、不平等社会、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3„„除此之外,战争对手、政治对手、阶级敌人、天地(处于人的角度)均是他的斗争对象。在晚年,这种斗争性格发展到极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由大乱走向大治”的想法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倾覆性的后果。这种“斗争”精神也直接反映在其诗歌中。

其斗争精神表现在不同层面。“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显示他“不惧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5年10月《七律·长征》)直言“不怕难”;“战地黄花分外香”(1929年10月《采桑子·重阳》)和“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933年春《菩萨蛮·大柏地》)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环境非常享受。“横扫千军如卷席”(1931年夏《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1961年11月17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对胜利的自信,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胜利者乘胜追击,斗争到底。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1958年7月《七律·送瘟神》)是与地斗,“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1956年6月《水调歌头·游泳》)则是“人定胜天”理念的体现!

总之,他的目标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1963年1月9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其策略就是“斗争为上;争取主动”。

四、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观

毛泽东生于乱世,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对后梁名将陈庆之的武功推崇备至,曾在史书中多处进行评点。他崇尚武力,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四·一二”政变4的血的教训,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实乃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临江仙·赠丁玲》)、“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1961年2月《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体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尚武精神。

毛泽东极其重视战略,对战术的运用出神入化。1948年1月18日,他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即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他的头脑也十分清醒,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总结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具体战术上,他根据现实情况,机动灵活,创造了许多战术。如“敌进我 3(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页。

4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密令:“已光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上海2700多名武装工人纠察队被解除武装。从4月12日至15日的3天内,上海被屠杀者300余人,被拘捕的共产党人1000多人,流亡失踪者5000多人,工人领袖赵世炎、陈延年等先后被杀害。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四渡赤水摆脱追兵的运动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矛盾论思想,可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有效歼灭敌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判断军事形势,拖垮日军的持久战;依据山地等地利,与敌周旋的山地战5等,都被证明是实用有效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地之始。“前头捉了张辉瓒”(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正是集中优势兵力有效歼灭敌人的经典案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1935年10月《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是典型的山地战;而“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1963年12月《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则是红军战略反攻,由山地转入城市的变化。

毛泽东之用兵如神(如“四渡赤水”),达到了“风火山林”6的至高境界: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如梦令·元旦》)、“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1930年2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其疾如风!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935年10月《清平乐·六盘山》)——其徐如林!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清平乐·蒋桂战争》)、“横扫千军如卷席”(1931年夏《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侵掠如火!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1928年秋《西江月·井冈山》)”——不动如山!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1931年夏《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难知如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动如雷震!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打天下变为治天下,毛泽东有了质的变化。重视文人和文化,重视农业基本建设和经济建设。曾与柳亚子、郭沫若、周世钊、李淑一等人多次诗词唱和。

五、人生易老天难老——改天换地、人定胜天宇宙观 毛泽东早年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来又写过几本哲学著作,如《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都能反映毛泽东的世界观、宇宙观。

关于其宇宙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关系”上。作于1918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可以视为作者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显示对“天地”的崇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但接着,“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则是对高贵人类和杰出人物的赞语,初露“人7定胜天” 5“山”是毛泽东诗词的涉及最多的素材,其中,以“山”为主题的就有13首。“山”既是红军作战的有利地形,革命的屏障,也是进军的困难,既要依靠它,也要克服它。如《十六字令三首》。6《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7此处之“人”当指“杰出人物”。既以纵宇一郎为知己,则见作者自视之高。4 思想的端倪。“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而且,作者明显是对杰出人物的赞颂。在东山读书时,毛泽东就对《世界英雄豪杰传》爱不释手,对拿破仑、华盛顿、彼德大帝等人进行圈点。“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3]21,表现出英雄崇拜情结。

之后,他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沁园春·长沙》(1925年)中,对“万类霜天8竞自由”的高度概括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责诘,是其世界观的总结和升华。“粪土当年万户侯!”那么,在作者心中,什么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或许此时,作者心中未必有明确的答案。

“人生易老天难老!”(《采桑子·重阳》)并非感叹人生短暂,而是希望积极进取,以有限人生投入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调歌头·游泳》)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无不显示建功立业,人生有成的渴求。但是,将藐视一切困难,过度迷信“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无限放大,也引发了“大跃进”、超英赶美和“文化大革命”,导致连他自己也无法掌控的严重后果。

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的强大自信,另一方面,真正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两种观念的碰撞结果,是毛泽东对人民力量的认识(“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顺应(“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把握(“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和运用(“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表现在诗作中,“我”在早期的诗中,的确为“我”个人,如“春来我不先开口”(《七古·咏蛙》)、“我怀郁如楚”(《五古·挽易昌陶》)、“我返自崖君去矣!”(《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后来成为“我们”的代称,多指“红军”,如“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而今我谓昆仑”(《念奴娇·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更多诗作中的主角已变为“红旗”“工农”“红军”等集体名词,如“红旗跃过汀江”“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不周山下红旗乱”“红旗漫卷西风”“壁上红旗飘落照”“红旗卷起农奴戟”“军叫工农革命”“十万工农下吉安”“唤起工农千百万”、“红军队里每相违”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毛泽东是唯物主义者,他生在农民家庭,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民情,创造性地将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农村走向城市,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更多层面,又体现唯心倾向(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源于对个人才能和对人类力量的自信。其个性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善于把握人民力量,将时局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有成功,有失败;在思想性格方面有长处,也有不足。这对于我们的人生同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3606.htm.[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4.8 从诗句来看,包括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万物之灵:人类。[3](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2.[4] 史沫莱特.中国的战歌//野坂参三与毛泽东[M].台北:123 [5] 麓山子. 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M].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 20.6

第五篇: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因此,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问题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中国希望和平统一台湾,而且必须统一台湾绝对不能让”台独”发生。日本却要为了限制中国,谋求大国地位,发展地缘空间,与中国争夺台湾。而美国则希望维持现状不变,以台独牵制中国,巩固岛链限制计划,北还可控制日本发展。台湾问题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决不仅仅是一个岛屿的归属问题。

下载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美建交有关台湾问题交涉看毛泽东的外交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武陟一中 王天喜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

    从《灰姑娘》看中美教育有感

    从《灰姑娘》论中美教育一文中,我看见美国教育的确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我们也不能一次还否认中国的教育。在我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很多老师的教育,我很庆幸我的启蒙老师我的语......

    从毛泽东读书笔记看如何读书

    从毛泽东读书笔记看如何读书(节选) 2009-10-21 19:39:42 来自: 小贩第一种:摘录式笔记在读书时代,毛泽东的笔记以摘抄为主。他身边经常带着两本本子:“讲堂录”和“读书录”。讲......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

    从720事件看毛泽东的讲话

    从“7.20”事件看毛泽东的讲话 ——兼议“7.20”事件真相文革,1967年,武汉的两大派群众组织闹得是乌烟瘴气.武汉的军队一部分支持这派,一部分支持另一派. 支左是你毛泽东让......

    从毛泽东同志身上看学习精神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终身学习的领导人,也是一位传授理论知识的导师。在数十年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深刻的学习思想。一、学习是人性的,贵在有......

    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看毛泽东的领导方法

    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看毛泽东的领导方法 作者:张太原《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3日 14版)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各级......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大全五篇)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