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题之四——读:紧扣文本开而有度
现代文阅读题之四——读:紧扣文本开而有度
个性表达:紧扣文本开而有度
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开放性试题从答案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答案具有多元性的,即答案表述多种多样,说法不一,可以由原文或相关素材生发联想,可以围绕文本中心去展开,但“万变不离其宗”,须紧扣文本和试题作答;二是答案具有正反两性的,既可正面答也可反面答,既可肯定也可否定,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开放性试题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答案丰富、多元,一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它不拘泥于一个模式、一种说法、一种表述、一个方面。
常见失误
1.要点不全,漏掉相应的采分点。
在很多开放性试题答案中,一般都是按点计分的,少则扣分。如2008年北京卷第18题: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参考答案:“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其采分要素应包括“九龙壁”“独立”“相配”“装点”四项。而有的考生漏答了其中之一甚至更多,因而没能得全分。
2.偏离主旨,没有踩准关键得分点。
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胡说”。回答开放性试题就像写小作文,也要围绕主旨去展开,不能天马行空,那样即使“洋洋百字”也不可能获得高分。如2008年广西百色卷第24题:请联系上文,谈谈“许多名家往往就是这样成功的”中“这样”的含义,并另举一个名家成功的例子。参考答案:不降低理想的高度,继续为理想努力奋斗。事例可列举:①“两弹”元勋邓稼先执著追求目标,28年如一日,为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②发明家爱迪生不放弃寻找灯丝的试验,他充满信心地说,他没有成功,只不过是因为还没找到那种符合要求的材料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等。有的考生虽然答出了正确的“含义”,但是所举的事例与“自信”“目标”“理想”“执著”“拼搏”等毫不相关,举出诸如毛泽东尊敬老师徐特立的例子。这样的答案就不能得全分。
3.浅尝辄止,没有触及答案的核心。
答题就像敲鼓一样,一定要敲准鼓心,这样才会响亮,不能只敲在鼓边。如2008年湖南常德卷第17题: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参考答案: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①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宝贵的情感。②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有的考生只是就事论事,没有透过表面看到本质,自然也不能得到理想分数。
4.偏执一端,不能从正反两方面去作答。
事实上,只要价值取向正确,无论从哪个角度,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视为正确。如2008年湖北宜昌卷第22题:作者说“无人确知落叶之歌,究竟是欢快的歌声,还是离别的眼泪”。请你针对这个人生难题,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既可以回答:我认为落叶之歌是欢快的歌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之精神亦如此,归根,无怨无悔。也可以从后一方面作答:我认为落叶之歌是离别的眼泪,暂时的离别是为了长久的相守,在泪眼中照见往日的辉煌,映射出未来的繁华。若认为答案只能从前一个方面去答,或认为这两种答案是对立的,则有失偏颇。
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答好开放性试题,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1.要读懂要求。就是说我们要弄清试题的要求,这是答题的前提。当然这也是回答任何阅读题的必然要求。读懂的标志,一是对试题的题干读清楚了,二是对原文或原材料读明白了,三是对原文或原材料与试题的关系读明确了。
2.要分析材料。就是说我们要尊重文本,虽说试题答案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答题可以随意胡编乱造,尊重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在认真领会的基础上确有所悟,然后结合实际准确流畅地表达。
3.要紧扣材料。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回答,所有的分析探究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来谈,可以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合理地加以利用,或“加工”或“整合”或“变脸”,最大限度地“踩点得分”;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但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这是得分的要害。
4.要合理拓展。可整合所有的相关积累,调动过去的经验,比如由文内走向文外,由作品走向自己。当然,拓展一定要适度,不能“无边无际”,天马行空。
5.要言从己出。就是说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言不由衷,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题回放
假币
①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不过,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
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礼,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选文有删节)
1.假如你是文中的辰或者老教授,在假币交出之后,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妥善处理这件事情?说说你的处理方式和理由。
(2008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
答题指导
本题的解题步骤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读懂要求。一方面本题答题要求实际上有两问(不要被一个问号所迷惑),前后问之间是因果关系,重在表述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本题答题角度有两个,选择辰或选择教授方面去作答。其次要分析材料,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授善良又爱才,才使辰受到感动,悔过自新,从不诚实走向诚实。这是答题的基础。三是要选择好答题人物的角度,要么从辰的角度要么从教授的角度去答。四是依据文本去想象设计处理问题的方式,要符合小说人物的思想基础、性格特征,不能随意创新,如有的同学这样回答:教授在收到假币后大发雷霆,当即把辰批得狗血淋头。我们不排除有的人会这样做,即使这样做也并不一定过分,但从全文看,此举与教授的性格相抵触,从教授的善良心地着手分析,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该是善良之举,参考答案中的行为就很符合他的性格。
参考答案:辰:可以及时直接向教授说明情况,表达内疚,向老师认错,免得内心长时间受到良心谴责。(言之有理即可)老教授:可以暗地里找辰谈话,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允诺辰缓交学费或帮助代交学费,这样可以让辰及时明白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升演练
(一)哭泣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佚名
人类是唯一通过笑声和眼泪表达感情的动物。笑声和眼泪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它们都具有传染性。笑产生微小的蛋白质内啡肽,它被称为“幸福蛋白质”。内啡肽起着神经传递素的作用,能够提高T细胞的水平,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眼泪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哭泣使人体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前者是我们在沮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激素,后者则为神经传递素,其作用与肾上腺素刚好相反。我们在哭泣时身体释放出这些激素,这种生理反应让我们发泄痛苦、获得平静。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在哭过一阵后,不论小孩或大人都会进入睡眠。
哭泣也是释放所有激烈情绪的安全阀。当我们开始哭泣时,那些仿佛被禁锢在高压锅里的情绪得以宣泄。
眼泪是人类学习和发展的—部分。但随着长大成人,我们逐渐摆脱“孩子气”的眼泪。只有在极个别忍不住的情况下,我们才允许自己掉眼泪。
沮丧、悲伤、精神和肉体的疼痛、高兴、紧张、焦虑和激动等情绪都是我们可以通过眼泪来传递的感觉。当我们这么做了,会好受很多;但如果我们强忍哭泣,只会加剧心中的压力并导致心理失衡。
那些我们没有释放的眼泪可能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学会哭泣。然而在一个崇尚有泪不轻弹和宁愿背地里流泪的社会中,学会哭泣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一些社会中有哭丧妇这样一类人群,她们的职业就是为别人的悲伤哭泣,并带动旁人痛苦地宣泄,借此释放焦虑和伤心。在另一些社会中,危机和不幸时刻的群体性哭泣则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
荷马笔下的古希腊英雄经常尽情哭泣。中世纪的欧洲故事中,身经百战的首领和战士常常毫不抑制地哭泣,并发出高声哀叹。
在西方社会,公共场合的哭泣,尤其是男性的哭泣并不常见。即使有,也通常是极尽掩饰下的无声抽泣。
母亲习惯对年幼的儿子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不论男女,孩童的眼泪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哭泣是他们唤起大人对自己基本需要的注意的一种方式,如食物、寒冷和做梦等,并借此表达他们的感情。
那些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容易积蓄压力,引发健康危机。成人重拾哭泣是一件好事,因为哭泣不是让我们变得更脆弱,而是更坚强。痛快哭一场之后,人们会笑得更多、更灿烂。
(选自《参考消息》,转自墨西哥《宇宙报》)
1.请用文中原理或语句解释下面的现象。
①2007年4月28日,在日本首都东京,有大约80名1岁以下的婴儿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婴儿啼哭比赛。
②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许多人失声痛哭。
2.请写出我国古代诗歌中与哭相关的诗句。
3.“在一些社会中有哭丧妇这样一类人群,她们的职业就是为别人的悲伤哭泣,并带动旁人痛苦地宣泄,借此释放焦虑和伤心。”你如何评价哭丧妇这类人?
4.读完本文后,你对哭有什么新的认识?说给不同的人听吧。
说给母亲:
说给父亲:
说给同龄人:
(二)面对三聚氰胺,无知本身就是罪过
李泓冰
“三聚氰胺”,一个原本拗口生僻的化学品名字,如今瞬间成了国人耳熟能详、谈之色变的黑色流行语。它无耻而猖獗地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跳梁,无耻地在22个品牌、69个批次的国产婴幼儿奶粉中跳梁,无耻地在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的液态奶中跳梁„„检测还在进行之中,13亿人都惊疑地等待着进一步的结果。
无辜的患儿在呻吟,伤心的母亲在哭泣,对中国乳业来说,“三聚氰胺”在如此大面积的“舞台”上的无耻跳梁,几乎是一次空前的灾难。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重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也将会是一段极为艰难、漫长,甚至是痛苦的过程。
是的,政府方面在9月11日之后的举措,堪称雷厉风行:拘拿犯罪嫌疑人、撤下政府相关责任人、广泛检测国产乳制品并迅速公布结果、宣布停止食品企业的免检资格,并着手调查质检部门人员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亡羊补牢固当称道,但,为何是亡羊补牢?我们能不能学会未雨绸缪?
已经有过不少的教训。即便是这个“三聚氰胺”,早在一年前就曾在出口的国产蛋白粉中初露狰狞,为何时至今日才从奶粉中曝光?
现在,众多乳制品企业站了出来,老总们纷纷表态,要负责到底。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蒙牛企业的老总牛根生发表了他在员工大会上的讲话:《在责任面前,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全文痛心疾首,很有担当。
牛根生问了一个中国每一位消费者最想问的问题:“责任在谁?”
他的自问自答是:“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干系。有人说他一点都不知道这事。是的,在此之前,除了那些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害群之马,以及他们的帮凶,其他人有谁知道暗藏在宝宝肾脏里的这颗‘定时炸弹’?然而,‘不知道’这三个字绝对不能成为自我开脱的理由,因为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无知何以是一种犯罪?
“三聚氰胺”并非刚刚开始跳梁于中国乳制品,一年前已有信号,3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已接个别消费者举报。当时乳业老总们一直“无知”地高枕无忧?
患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大部分是在摄入了三聚氰胺浓度高达2563毫克蛐公斤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3-6个月后发病。难道,乳业老总们在这漫长的3-6个月,仍然继续“无知”?事件在一周前爆发,中央决策层高调介入调查,迅速查出中国乳业不少名牌都“逃脱不了干系”。看来,检出被污染的奶粉并非十分困难。那么,这么多的品牌不清不白,“无知”的乳业老总们竟是和消费者一同恍然大悟、痛彻心扉?
再细搜网上,原来“三聚氰胺”对于中国的食品业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貌似美妙的别名“蛋白精”,在网络广告中频频大摇大摆地出现,公然标榜“使用本产品能提高产品蛋白含量,降低成本,符合厂家愿望”,甚至还有专门的厂家生产销售。那么,老总们对横行已久的“蛋白精”,也仍然“一无所知”?
进而,我们还想问一问,质检部门给那么多“免检食品”开过绿灯,是否也对这种公开叫卖且引起过食品安全国际纠纷的“蛋白精”“一无所知”?
企业老总、业内人士、监管部门惊人的“无知”,终于酿成大祸——是的,牛总没说错,就算真的“无知”,也是一种犯罪!
这个链条中的所有关键人物何以不约而同集体“无知”,是个极该探究的问题。否则,中国消费者很难重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否则,一旦出了事,一个个都纷纷“无知”而“无辜”,我们能指望谁来做消费者未雨绸缪的“保护伞”?“无知”是一种犯罪,“无知”更不能被当成犯罪的挡箭牌。(2008年9月20日人民网)
1.“三聚氰胺”是一个拗口生僻的化学品名字,很多人读不准字音,请给“三聚氰胺”注音。
2.“它无耻而猖獗地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跳梁,无耻地在22个品牌、69个批次的国产婴幼儿奶粉中跳梁,无耻地在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的液态奶中跳梁„„”句中三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文中哪些人是“无知”的?
4.根据下面的两则材料,就亡羊补牢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一青年男子多次进入邻居家中行窃,没想到邻居吃一堑长一智,悄悄安装了监控设备。当男子再次作案时,行窃过程被监控系统全程“记录”。
材料二 政府方面在9月11日之后的举措,堪称雷厉风行:拘拿犯罪嫌疑人、撤下政府相关责任人、广泛检测国产乳制品并迅速公布结果、宣布停止食品企业的免检资格,并着手调查质检部门人员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5.阅读下面表格,你从中看到了哪些问题?
问题食品
爆发时间
问题物质及危害
婴幼儿奶粉
2008年9月 三聚氰胺,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
鸡蛋
2008年10月 三聚氰胺,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
银鱼
2008年10月 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大量食用可导致急
性中毒甚至死亡,长期食用可致癌
红心鸭蛋
2006年11月 苏丹红,可能致癌
肯德基奥尔良烤翅 2005年3月 苏丹红,经常摄入含较高剂量苏丹红的食品就会增加
其致癌的危险性
参考答案:
(一)1.①孩童的眼泪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哭泣是他们唤起大人对自己基本需要的注意的一种方式,如食物、寒冷和做梦等,并借此表达他们的感情。②哭泣也是释放所有激烈情绪的安全阀。当我们开始哭泣时,那些仿佛被禁锢在高压锅里的情绪得以宣泄。危机和不幸时刻的群体性哭泣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2.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3.示例:可从正面回答:这类人带动旁人也哭泣起来,借此让他人释放伤心与痛苦。也可从反面作答:哭泣是一个人内心感情真实自然地流露,把哭泣作为一种职业获取报酬,未免有作秀之嫌。4.示例:说给母亲:母亲,哭泣有益于身体健康,该哭就哭。说给父亲:过去您崇尚“男儿有泪不轻弹”,错了,男儿有泪也要“弹”出来。说给同龄人:哭泣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哭中我们成长了,健康了。哭吧,哭吧,爱哭不是错。
(二)1.sān jù qíngàn 2.不宜调换。这三个分句是按发现三聚氰胺的先后顺序去写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3.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人,乳业老总、业内人士、监管部门等人员。4.示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诸事均宜以防为主,医治为辅,防重于治。但亡羊补牢是无奈之举,事后做一些亡羊补牢的事情也未尝不可,只要措施得力,还是有效果的。(本题的价值倾向是肯定亡羊补牢。)5.示例: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政府监管部门措施不力,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发生;中国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国外的也存在;不法商人良知泯灭;等等。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林峰
教案背景:
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赏析题是一种常考题型,也是一种热点题型,但在具体考试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问题却无从下手,或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作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该类型题,区分该种题型的各种变式和注意事项,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是针对以上要点而设计的。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中的赏析题 教材分析:
本知识点是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点,在借用二轮复习资料的时候,发现资料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能完全囊括现代文阅读赏析题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自己编了相应的导学案,供学生预习所用,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所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赏析题题型的题干特点。、学会解答“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这样问题的方法。
二、生成梳理
1、考点说明:
《2012江苏考试说明》:鉴赏评价 D(1)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预习反馈:
(1)展示学生典型问题答案。
(2)学生分析、点评,教师点拨、引导。(3)反思总结:
描写类赏析,明确描写对象有哪些,运用何手法,突出其何种特征,表达作者何情感(主旨)。
3、知识梳理: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学生探疑
1、呈现相关问题: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2、组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后学生主动展示讲解、分析,教师点拨引导。
3、呈现参考答案,印证学生分析。①拟人,②比喻,③变换视角,④突出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表现对父亲的肯定。
4、典型例题: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有什么效果?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排比、对比的手法,(2分,写出两点即可,但拟人必须写出);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残荷之美的独特认识,这种美是一种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3)点出了绝唱的深刻内涵。(3分,1点1 分)
5、结合答案,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掌握三个步骤:明确概念+突出特征+主旨情感
四、例题巩固:
语段阅读《雪野里的精灵》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1、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韧不拔而又蓬蓬勃勃的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的灿烂起来”这句话。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一步)
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二步)
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三步)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2、第3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参考答案:
山村所见:
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描写秋收后山村人家夜围炉火及家中谷仓溢香的景象,(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1分)(或: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 ——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山村所感:
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分)
3、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6分)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参考答案:
运用外貌描写,文章中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运用象征(比喻)手法,“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坚贞的品格;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描写对象:
景、物、人、境(场景)单纯景、较复杂境 划线几句
段落
二、预习回顾:
1、展示学生典型问题答案。
2、学生分析、点评,教师点拨、引导。
3、反思总结:
(1)明确描写对象:乡村画面——选取对象特点(2)明确描写方法:四结合
(3)明确语言特点:修辞、色彩、地方语、叠词等
三、典题研习:
1、呈现2007年江苏高考原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2007江苏卷《麦天》)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结答案。
3、学生主动展示讲解分析,教师点拨引导。
4、参考答案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5、学生结合答案,归结答题角度。
6、答题归结:
(1)描写对象:多对象——典型性(2)描写方法:远近(视角)、多感官、虚实、动静、工笔、白描、场景描写等(3)修辞手法:常考七种
(4)语言特点:用词(色彩词、口语、地方词等)
四、例题巩固:
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1、文章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参考答案:
①选取故乡最具代表性的风景,②描写人情等细节,表现家乡的美丽和淳朴的亲情。③联想想象(如:由笛声想到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④融情于景(借家乡典型风物如月亮、屋瓦、霉墙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或融情于事(借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⑤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⑥化静为动(如: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或以动衬静(如:月夜的笛声是好的……,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表现家乡的宁静。
教学反思: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赏析题的两种常见命题形式已经熟悉,并且已经初步归结并掌握住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但要防止学生出现两种常见命题混淆的情况出现,因此课后要让学生多回顾,多总结,再用同样的类型题去巩固。
第三篇:现代文含义题总结
现代文阅读含义题总结
例12007全国高考Ⅰ《总想为你唱支歌》(五三P29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南方太过纤细、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例2 2010全国Ⅱ《大河家》(五三P27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不留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 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 上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①我们不能在世俗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打 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
例3 2010天津高考《寒冷的高纬度》(五三P275)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答:①故乡是世界的缩影。②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③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 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④故乡是作者思考和创作的精神之源。⑤故乡使作者 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例4 2010全国Ⅰ《灯火》(五三P27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①即使是煤油灯,在贫困年代里也是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贵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例5 2010年《危险的生命》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答:①指在火山口险恶环境中生长的金叶树。②实际上指生命在逆境中应该具有一种不屈服,与逆境抗争的精神。
类比2011海淀一模 《黑白苏州》18.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 答:①苏州的民居建筑、店铺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1分)②“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城独特的历史传承。(1分)③“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的文化内涵,是苏州外在的柔美与内在的刚烈的和谐统一。(2分)题型回顾
2011 朝阳二模 《晚秋》18.解释画线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另一个世界②我鬼迷心窍了。①指与瓦萨卡的生活处境截然不同的富人的生活(2分,要点:“截然不同”“富人”)。②“鬼迷心窍”指被钱财诱惑,产生了想要把别人遗落的小包据为己有的念头(2分,要点:“被钱财诱惑”“想要把别人遗落的小包据为己有的念头”)。这句话是瓦萨卡对自己一时被贪欲迷惑几乎做错事的自责(1分,要点:“自责”),表明了瓦萨卡的内心还是向善的(1分,要点:“向善”)。2011 查缺补漏题《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18“都市对我的中伤”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2011年西城一模《我的秦腔记忆》
⑵如何理解文章第四段中“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句话的含意?(4分)①内容与秦人生活相去甚远的秦腔,让人觉得“秦腔不姓秦”;“秦腔到底又姓秦了”形象地传递了人们对秦腔恢复与秦人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的联系而感到的由衷喜悦;②表现出秦腔与秦人生活密不可分,表达了对艺术回归生活的赞美之情。方法总结:原文意识——注意答题范围,从原文中尽量获取答案!主旨意识——注意词语、句子是否表达了主旨。
1.理解词语含义——透过表面义体味深刻内涵: ①当做“概念”的解释,注意主语、宾语的对应
②比喻义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本体;象征义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反语义要将褒贬互换;双关义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要在上下句寻找释义。例如《灯火》 ③首先考虑词语常用义;其次根据上下文的信息,把握其语境义;然后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例如《晚秋》中“另一个世界”。
④如果词语正好为题目,方法首先和上面相同,但一定要注意到题目和主旨的关系,例如《危险的生命》,答题的区间就为全文,需要通过段意,全面表述词语的含义,例如《黑白苏州》。2.理解句子的含义——句子就是词的组合:
①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解释。例如《大河家》中解释的关键词是“沟通”
②有翻译的意识,注意点同1②,但要注意:否定句,最后用肯定的表述;复句要关注到句间关系(因果、假设……)例如《大河家》中“与其……不如”,重点解释在后句。
③基本思路:由浅到深。首先要解释句子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解释句子的深层含义——情感、主旨。
④如果句子出于尾段或首段,要结合全文解释此句的含义。例如《寒冷的高纬度》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理解检测题
阅读理解检测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5分)
母亲米父亲豆
①【甲】面对突然归来的我,瘫坐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来:“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我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父亲唠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才暂时看望他们一下。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喷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好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地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也未顾得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便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怎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且急促地吩咐起母亲,动作麻利些!母亲不甘示弱,手中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一段时间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止不住轻声地对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这次回来,你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里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乙】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的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样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米去路边,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舟的母亲,扎篙,再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岸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的亮开嗓门:“我给三儿子运米,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三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小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看你的伤腿还没好呢!”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母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天下都是可怜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赶过来,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给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带点什么,于是想到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袋中呈现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当着司机的面,号陶大哭得像个孩子!(作者胥加山摘自《中国改革报》)
7、本文以“母亲米父亲豆”为题,有哪些作用?(2分)
8、第6段处写到“父亲笑了,而我不知为何却哭了„„”,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哭?(3分)
9、请你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10、第⑦段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3分)
11、如果你想把本文推荐给你的同学,请针对本文的内容或情感,写出你的推荐词,不少50字。(3分)
二:辣椒(共11分)
①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②辣椒的功能多样。辣椒能刺激口腔粘膜,引起胃的蠕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辣椒也具有杀菌作用。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有害细菌。辣椒还能暖胃驱寒。《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同时,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辣椒含有一种成分——辣椒碱,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刺激体内生热系统,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耗速度加快。据测算:进食一餐辣味之后,可以消耗大于25%的卡路里热量。
③辣椒为什么会辣呢?最近,科学家解开了这个秘密。这种让吃不惯辣椒的人眼泪直流的灼痛感觉,可能是辣椒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哺乳动物吃掉的一种策略。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研究发现,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之后,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
第五篇:现代文作用题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l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2007年全国卷l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人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ZOOS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作答:“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晶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
根据宁夏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2007年宁夏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