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个体的发展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考题
第三章个体的发展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2、“一般发展”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赞科夫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
3、“发生认识论”是由()提出来的。
A.布鲁纳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维果茨基
4、“心理社会阶段论”是由()提出来的。A.赞科夫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二、判断题
1、发生认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其他学科有关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是顺序性的,顺序只是由幼稚到成熟的单向性,而无可逆性。()
3、皮亚杰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4、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及活动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
5、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主要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作用。
6、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的是自然环境。()
7、蒙台梭利认为0-6岁是儿童的语言敏感期。()
三、名词解释
1、个体发展
2、最近发展区
3、先天因素
四、简答题
1、简述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提出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是什么?
3、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4、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5、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什么?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概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六、案例分析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一位每逢考 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特征
中学生各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10.强烈的审美需求
对美的追求是职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职中学生经常参加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活动,他们在工厂、宾馆、商店、医院、学校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多识广,对美的认识评价和要求更加具体、现实和丰富。为了获得美的仪表和风度,往往讲究穿戴,穿着打扮标新立异,其中美术、美容、美发、幼师、服装、旅游、外事等专业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个别学生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盲目追求时髦打扮。当然,有更多的职校生非常注意锤炼自己的礼仪、语言表达和办事能力,讲究文明礼貌,做到彬彬有礼,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校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无可厚非。但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引导,让学生理解美的全部内涵,做到生理美、风度美、修饰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发展。
11.觉醒而敏感的性意识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理上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相继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成熟,这些变化反映到心理上便是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是指学生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一般表现为: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感与好奇心;对正常的性生理成熟现象如男生遗精女生月经常产生惊慌、恐惧、不安和焦虑等否定性情绪体验;羞于谈论性问题并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性知识,以揭示生理上的新奇变化;在异性面前珍视自己的形象,好表现自己,以引起异性注意和取得异性之好感、亲近。这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部分职校生由于不能把握爱情和友谊的分寸,过早地陷入早恋的旋涡而不能自拔,其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据资料记载和调查,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结婚年龄要早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这与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定向培养,因而考虑现实生活较多密切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性欲望比作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能保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对于职校生早恋这一棘手问题,班主任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要简单禁止,粗暴对待,而要?quot;情“着手,以理服人,艺术地加以疏导,帮助学生以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从早恋的情感误区中解脱出来,奋发进取。
四、中学生的异常心理
青春期既是人生黄金时代开端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生最脆弱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过去人们多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标准难定,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致。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具有与年龄相
符的心理特点;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就中学生中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阐述。
(一)心理障碍
1.青春期烦恼
上海市教科所曾对该市闸北、虹口、徐汇三个区各类型学校的8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有三大青春期烦恼。
(1)白日梦。中学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年轻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架设一座由现实的此岸世界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桥梁,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白日梦有多种类型,有想象成为各个领域强人的”英雄型“,有想象成为百万富翁的”富贵型“,有想象得到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爱型“,等等。白日梦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以幻想代替现实,整天沉缅于其中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少中学生从白日梦中醒来,梦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客观自我发生剧烈冲突,内心失衡而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体相烦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充满朝气的中学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自爱需要,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一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发展的”拔节抽条“期,四肢的生长快于躯干的生长,身材比例总不那么匀称。因此,中学生体相烦恼应运而生,不是嫌自己长得太胖就是嫌自己长得太瘦,不是嫌自己长得太矮就是嫌自己长得太丑,有的甚至因脸上的”青春痘“茶饭不思,暗自流泪。许多人自备镜子天天端详数次,几乎人人在体相上均有本难念的经。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如某校一女生因面部长得较丑而几次轻生。另一女生因长得较胖而强制自己连续几个月节食,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最终死?quot;弥散性血管凝血症。”
(3)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开始性成熟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到16岁时,男性性成熟者已达93%,女性性成熟者已达96.8%。性成熟,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例如,对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少中学生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的心理,又并存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探索异性?quot;奥秘“。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便感到羞耻和不安,有”罪恶感“、”负疚感“,这与性教育、社会化教育落后于中学生正常生理成熟,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有关。这种性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有的产生性过错,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的性心理矛盾和障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青春期的烦恼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大问题。困扰当今中学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心理障碍和社交心理障碍。
2.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中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与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生”角色(首先是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尤其不安和焦虑。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2)考试焦虑。一位女中学生说,“为什么我在考试时会紧张得把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净?”另一位男生说,父母对他期望过高,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悸、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内容的再现和回忆困难,见到试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紧张情绪。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作弊之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有个学生说:“我有个隐私,无法诉说,思想负担很重,我曾在初二期中考试中作弊,无人知晓,但以后我心中始终放不下,一到考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
3.代际冲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会因时代变化而表现得或强或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这种代际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有个中学生这样说?quot;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成长,现在,我开始渐渐地理解了这句话。令我喜悦的是,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无知的毛孩子了,我拥有了独立的见解。令我忧伤的是父母仍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事事处处都得由他们作主。“"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跟父母作朋友式的交流,可那是多么困难啊!想尝试一下的冲动,每次都被内心的恐惧所吓退……”“我疲于争吵,每当他们的喉咙冲着我响起来的时候,我便沉默地用双眼看着,直到他们没有了侮辱我的话语。……即使上了床,我仍得’聆听’父母在被窝里发出的’谆谆教诲’。”另一位学生则说:“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短和消除的,谁想这么做,简直是浪费精力。我们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而不是父母假定的模式,也不必希望父母以己为骄傲。”
4.性格缺陷
中学生性格发展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偏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狭隘和抑郁。前者表现为经受不起委屈,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
稳定或意志消沉等情况。后者表现为郁郁寡欢、心境悲闷、沉默寡言、消极颓废、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状况。二是怯懦和自卑。有此性格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和做事,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三是孤僻和离群。这类学生喜欢独处,往往与他人没有什么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古怪。四是对立和破坏,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quot;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二)心理疾病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人格异常等。1.神经官能症
也称神经症,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个体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神经官能症的类别较多,中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症。少年期神经衰弱的学生较少,而青年初期神经衰弱的中学生就逐渐增多。神经衰弱是中学生所患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遭受挫折和打击,长期的心理矛盾造成压抑、烦闷、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中学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心烦意乱,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并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不适感以及入睡困难、失眠等现象。一般患有此症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和效率下降。
(2)恐怖症。这是以对某些客观现实、刺激有强烈、持久的恐惧并伴有普遍的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引起这种恐怖情绪的客观事物对患者不具有任何伤害或威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害怕猫、狗等动物;有的学生害怕登高、过桥、黑暗、打雷、闪电等;有的学生惧怕与生人扫交道或在公众场合露面、发言(即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的产生可能与患者以往经历过的挫折和重大精神创伤等有关。
中学生容易患学校恐怖症(恐学症),常见的有这几种:上学恐怖,异常害怕上学,常以呕吐、头晕、腹痛为理由,逃避上学,学科恐怖,怕学某一学科,例如害怕上数学课,见到数学题就紧张得发抖;考试恐怖,异常害怕考试,常有”怯场“、”晕场“现象发生;教师恐怖,学生对个别教师特别惧怕,常有恐怖反应,如哭、逃跑、呆若木鸡,这多半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严格管教所造成。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存在生理及心理缺陷,也容易造成恐怖反应。中学生的学校恐怖心理和行为,已日益受到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重视。(3)歇斯底里症。也叫癔病(症),发病的中学生中女生较多,这种病多发在青春期,一般都是由于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创伤,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负担过重,功能失调造成的,其具体原因主要是遭受惊吓、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家庭不和睦,同学间纠纷、师生关系紧张等精神因素所致,大多与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心胸狭窄,易受
暗示,富于幻想,自我中心的中学生容易发病。癔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情感失调和意识障碍,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即发病。发病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主观意识模糊,如大哭大闹、狂喊嚎叫、撕衣咬物、打滚、抽搐昏迷,也有的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如失明、耳聋、麻木、瘫痪等,这些现象无相应躯体器质性病变,病因一旦解除,症伏便可消失。这种心理疾病,由于暗示作用,还易集体性发病,所以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强迫症,这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明知出现这些症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却无法加以克制、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中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过于认真”上,如写信后担心地址、姓名、落款是否写错,反复核实;作业完成后反复检查好多次;因怕脏、怕病菌传播,反复地不能自控地洗手等等。这类中学生一般比较固执刻板,做事循规蹈矩,不善于应变和决断,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又缺乏自信。对学习、工作异常谨慎负责,但又十分拘泥,主动性差,常处于被动状态。
2.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组常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心理活动互不协调及与环境相脱离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一般除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外,其他各种异常心理均可发现,但以思维障碍最为重要。临床上通常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妄想型和未分化型。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单纯型和青春型。
单纯型多发病于青少年期,该病进程缓慢,早期可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似神经衰弱。随后,性格发生改变,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冷漠,不好与人交往,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厌学严重,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脱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因很少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所以称之为单纯型。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紊乱,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表情做作,好扮鬼脸,常有痴笑或不断照镜子;行为幼稚、愚蠢、古怪,常有兴奋冲动,或赤身裸体,不知羞耻。此型症状明显,易被早期发现。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医学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精神病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和生化代谢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篇:中学生10种心理特征
浅谈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学校的宗旨就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因此班主任责任重大。一个学校没有一批得力的教师来肩负班主任工作,学校的宗旨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班主任要管理好班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管理对象——人,而不是物。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支配的,决不会随意地听命于他认的摆弄”的。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真正地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完成党交给我们的教育任务。所以说,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掌握学生心理,运用特殊的心理学原则,对管理好班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复杂不稳定的普遍心理特征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告别儿童,走向少年,准备跨入青年的“危险”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学生各个方面的指示迅速增长,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广阔迷茫的力气世界。众多的学科是他们知道知识的广阔无涯,虽然有趣却又不易掌握。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反差;复杂的同学关系是他们感受到了友爱的重要,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却不知道怎样去获得,希望与现实往往发生冲突;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谈完自由的天性又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诸如此类,纷繁复杂的心理矛盾搅合在一起,开始使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再也不安宁了,迫使他们想方设法来解决内心的冲突。他们根据自己的感知,去判断,去推理,运用自己的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考察,以得出结论,并逐渐寻找和确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位置,以求心理平衡。由于他们刚刚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成熟正确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在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不成熟性,甚至幼稚可笑的特点。他们往往感情用事,立志控制力弱,易于接受外来刺激,思想既不稳定,又不以辨别是非,因此生活带来的许多矛盾常常不能妥善解决,甚至走向歧路,到处碰壁,于是继续思考,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对过去的想法、做法不断地否定或肯定。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尤其在初中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学生这种复杂性特征,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不能简单从事,同时也提醒我们,引导教育学生是一项经常性的、特殊的工作。
复杂不稳定性是中学生的最普遍的心理特征。但是我们的班级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学生组成,每一个学生由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不同,(如家庭环境,具体的社会环境等),接受的外来信息也就不同,各自收到的教育也有差别,加上自己的生理特征等复杂原因,共同造就了一个个特殊的个体,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具体的管理班级的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遵循普遍性心理原则的同时,更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具体人出现的具体问题,严格遵循个性心理原则,这样才可能把握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地有效地管理班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心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
一)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是指学生对自己认为有趣的未知事物想弄个明白的心理特征。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了违纪事情。比如,曾有一个叫刘新的学生损坏了另一个叫李东平的一件玩具——小汽车,结果闹了矛盾,搞到班主任那里。作为班主任就不应简单地责任刘新同学赔偿就是,而应问清情由,原来这学生是想看看那小汽车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为什么一按就会跑起来?于是把小汽车从李东平那里“偷”出来,拆开来了,弄坏了有放回到主人 1
那里。针对这种好奇心理引发出来的事端,应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较详细地指出它的行为的错误:不经别人的同意,拿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这是一错;损坏了别人的东西,给人造成了损失这是大错。接着教育他正确对待李东平同学的不满态度。同时肯定他的探索精神。结果刘新同学自愿提出赔偿,并道歉的解决方式,这样就修复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使刘新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由于好奇而引发的违纪现象很多,诸如拆看他人信件,躲在隐蔽处窥视异性等,只要我们老是心平气和地指出其错误来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就会很快地使学生改正过来。
二)互为心理
互为心理之同学之间为维护彼此的感情,维护彼此的利益,互相保护的心理特征。中学生已经懂得了友爱的意义,他们渴望得到友谊,不愿得罪朋友和一般相好的同学;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由于中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加上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激起人们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的忽视,使很多学生的互为心理没有向良性方向发展。例如,有同学违反纪律,偷东摸西,损害公物,上网等有的同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情不报,甚至包庇护短,怕得罪人;有的同学将“哥们义气”,去为朋友报仇出气,以致严重违反校纪。这种互为心理引起的行为,都会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麻烦,班主任要重视这一现象,如果我们处理不恰当,比这学生“背叛”他的同学,就会损害同学之间的团结,也会损害师生的关系。对于包庇护短,怕得罪人的学生,我们应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一要向他们指出违纪学生的错误行为给大家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同学朋友的错误,作为朋友同学应帮助朋友改正错误,做一个真正的益友;三要保密,以保护反映情况的同学遭受别人的打击报复。这样才能有益于同学的团结,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知觉暴躁心理
知觉暴躁心理,只学生面对事情没有理智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立即作出猛烈的进攻或顽强的抵抗的行为的心理特征。常有这种心理表现的学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他们的父母脾气暴躁,或过于娇惯孩子,不可侵犯。在学校里表现为经常性相骂打架捣乱纪律,而且拒不承认错误,甚至与老师公开对抗。,这种学生很难教育好,需要花费教育者很大的经历。如果方法使用不当,情况会更加糟糕。要使这种对抗行为时发生在同学之间,事后老师处理,绝不可以把学生交来,就板起脸孔,训斥一顿,以免他立即对老师的批评进行顽强抵抗,而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耐心地询问他的情况,陈述其行为的危害性,特别是在他自己吃了亏的时候,分析其行为给他自己带来的危害尤其重要,使他一次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知道脾气太暴躁对己不利,对人不力,对班集体不利。如果它应坚持他的做法,有理的话尽管理由很不对头,你也不要过多地去指责,非要他服理不可,重要的是他明白无论有理无理,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都是有损于人、有损己、有损于集体的,希望他面对不满情绪应尽可能忍耐,同事和他建立较好的师生感情,希望他理解你处理工作的难处,少给你出难题。如果有必要对他做出某种形式的处理,以告诫其他同学,应耐心地讲明你的意图,尽可能使它能够自愿接受。以后发现他幽默种程度的改正,应及时地表扬他。只要我们花心血去感化学生,就会起的效果。
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会碰到学生与老师对抗的情况,你批评他,他不买账,反而怒气冲天,大喊大叫,你去拉他出来,他会跟你拖,或用手无意地反击,那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镇静,使其具体情况,力求征服,特别是你的学生是初中生的话,更不可表现的软弱无能,毫无办法,使事情不了了之。因为初中生中友协调皮的学生看到老师没有能耐管得住,以后他们会故意 扰乱课堂秩序,不会怕你瞪眼发怒,以示他的能耐,其他他可不管,这将会使你今后的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这种现象很多老师都有这个经历和体会。在特殊情况下,我认为必须恰如其分地进行惩戒,只要让学生看到老师没有输就可。夏克辉,应该找那位同学谈话,既要对他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有应对你当时的做法作个真诚的解释,如
果自己在某点上有错误应放下架子,表示歉意。这样做,一是使他知道对你不可太无礼了,而是使他重新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三是尽可能平息他心中的怨气,表明你对他的惩戒是出于无奈,以争取他的谅解,这以后,应多多关注他,和她多交谈些,逐渐地修复你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先压后抚”的方法,在处理如此特殊的学生时,很多人证明是有效的。
四)委屈忤逆心理
委屈忤逆心理,指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应有的的指责和待遇而产生的一种有意的反抗行为心理特征.如此前有个叫陈晓军的学生,上英语课是有违犯纪律的情况,多次受过批评.又一次英语老师上课,突然有些同学笑起来,而陈晓军也莫名其妙地笑起来.“英语老师又点名批评了他,讲他捣乱了课堂纪律.陈晓军感到委屈:”这次我只不过看到别人笑才笑了一下,为什么老师专门批评我,很明显英语老师看不起我,”(这是后来他直接跟我讲的)这以后上英语课就经常故意捣蛋.又一次考试,陈晓军没拿到卷子,恰巧卷子又没有了,他就不断地在下面叫,英语老师解释,他也不听.结果英语老师发火了,叫她出去,他又不听,继续在下面叽叽咕咕,女老师拉又拉不动,最后派人来叫我.在办公室,他公开跟我讲,他偏要捣蛋,反正学不好英语.这是典型的委屈忤逆心理的表现.面对这样顽皮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没有去责备他,而是分析他和英语老师闹矛盾的原因,继承人老师在某些方面的过失,同时又指出他自己的错误做法,使他知道“谁能无过”的道理,以便尽可能地达到谅解的目的,教育他:对老师又意见和建议,不要采取在课堂上违纪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而应该课后有礼貌地找老师交谈,老师如果是错了,他会向你表示歉意,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避免由于彼此不了解而发生的误会。最后陈晓军说:“如果英语老师不无故责备我,我就不捣乱。”这时,虽然陈晓军态度依旧强硬,但思想上还是有点改变。之后,我她英语老师交谈了一下,让英语老师了解这学生的特点,以求消除冲突的办法,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
这种学生委屈忤逆心理,如果老是不及时发现,就会搞不清为什么有些学生老是跟自己作对,只是一味地去批评责备学生,就会使问题更加麻烦。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学生这种心理特征。
五)逞能心理
逞能心里是指学生想显示自己的能耐的心理。中学生自尊心很强,在别人面前不示弱,争强好胜,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心理,如果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就可能使人走向歧路,造成不良后果,会给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下面举个例子,大个子胡秋根和小个子刘国平两人闹起了矛盾,胡打了刘,刘说:“你打得过我,敢跟我哥哥大么?”胡秋根不示弱:“你哥哥又怎样,还怕怎的。”结果刘的哥哥(也在校读书),一听弟弟受了欺负,胡还在自己面前口出狂言,于是相约交战,结果胡秋根被打得鼻青脸肿,还不认输。又如,有个叫陈海的同学,上自习课喜欢跑进跑出,班干部也管不住。有个同学就说:“看到老师来了,你会老老实实就是。”而陈海说:“我没那么怕,一样的要出去就出去。”后来果真女英语老师来上课,就乘机溜出去,课后还吹牛,这些事当然是后来才了解到的。像这样的例子中学生中很多,为了在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耐,获得被人的赞赏,有的学生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不对,有时也辨不清是非,常常做出一些违纪的事情来。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有的学生会议步步迈向深渊。那么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呢?教室一要注意指出他们的违纪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恶果;二要抓住这种学生喜欢被人夸奖的心理,恰当地使用“表扬”这一教育武器,对他们好的方面要多表扬,多鼓励,正确地把他们的“不示弱”的精神引导到德、智、体、劳、美各个方面上来。
六)内疚心理
内疚心理,只学生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而产生内心不安的心理。有一次,几个女学生边走边叽叽咕咕地说笑,我正好在他们身边经过,忽然听到我办一个学生——杨某某,直呼
我的名字,而且还在后面加个“的”字。我感到很意外,因为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不错,也经常来问作业,我也多次表扬她,没什么得罪她的地方,想不到竟会说出对我无礼的话来。我想打招呼似的问了一句:“你们在笑什么呢?”就走过去了,只看到杨某某吐了吐舌头。后来我发现她见我就低着头。有一天,我就叫她到办公室来,他就向罪犯一样,胆怯怯的。我问她:“你这几天好像情绪不太好,是什么原因?”他犹豫了一会儿,才说:“我对不起你”。接着我采用和知心朋友亲切交谈的那种语气,说了些我表示遗憾的话,并没有责备她一句。这位同学竟眼泪汪汪地往下流,口里说着:“我对不起你”。我只好安慰她,叫她不要把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他写来一张纸条:“尊敬的周老师,我一直担心你会狠狠地批评我一顿,想不到你如此宽容,我以后一定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对于有内疚心理的学生,我想不应去直言批评他的过错,而应以提出希望,鼓励其改正错误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七)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只学生因对方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抵触心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中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幼稚,嫉妒心理往往发展到损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它嫩学习的程度。我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期中考试,宋某成绩由原来得及二十名进入了前十名。一向和她成绩差不多的胡某却依旧是二十一名,结果胡某一听,很不相信。同时又为自己没有考好心理不快。第二天胡某去问宋某的事一道作业,宋某却遇有事,说:“现在没工夫,老师教我有事”,就走了。胡某低谷了一句:“就翘什么尾巴!”带着怨气就走了。从此逐渐地对宋某月刊月不顺眼,于是两人有了隔膜。胡某本来就不相信宋某进步的这么快,就猜想可能是偷看了,最后干脆就在同学面前散布宋某考试偷看的消息,搞得好几个同学因此事同宋某闹了矛盾,最后宋某很伤心地告诉我,他受不了了。由于嫉妒心理引起的事情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班级的团结、合作和进步。
面对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应当怎么办呢?我想主要还是教育学生怎样看待别人的长处,展开类似“当别人超过的时候”、“当别人嫉妒我的时候”的专题讨论,使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当发现别人胜过自己的时候,应当找出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争取赶上或超过对方,而不应心胸狭小,去嫉妒别人,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中伤他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生活充满友爱,充满欢乐,才可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才可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八)反感心理
反感心理之学生由于对某种现象看不入眼,而产生抵触情绪的心理。对于思想成熟的一般成年人,这种心理容易隐藏,会比较妥善地处理。二中学生他们思想简单,情感单纯强烈,自制力差,凡是自己看不入眼的人或现象,他们会立即做出强烈的反应而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做法对不对,该不该,不去顾及行为的得失,完全感情用事,以致违反纪律,影响班级团结等。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喜欢打扮,走路很神气或腰肢扭动,看不入眼,就说三道四;有的同学看到有些人经常到老师那里请教问题,看不入眼,有讽刺讥笑;有的同学看到班干部经常向老师汇报情况,看不入眼,有挖苦有打击;有的同学看到别人跟异性同学要好,看不入眼,就肆意诽谤;有的同学觉得老师有偏见,看不入眼,就不愿上其课,故意违反纪律,更有甚者放弃本学科;有的同学看到女老师爱打扮,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看不惯,就在下面嘀嘀咕咕,做怪动作,恶作剧。诸如此类反感心理现象,它损害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团结关系,打击了勤学好问学生的学习精神,影响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破坏了教学的正常秩序有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给班主任整个搬上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这一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观察调查,班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还一下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学工作。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是由情由的,应理解他们的心情。第二、不应过多地去评判学生的反感心理是否合理。第三、要扎住学生行为本身所造成的钚不良后果,指出它的做法的错误性。第四、在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察人情,使他们懂得各人有各人的自由,别人应该怎样,不为自己的意志所转移,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像别人希望的那样生活,只要别人的作法不损害自己别人集体的利益,我们就不应干涉别人的事情。如果学生的反感是冲着我们老师来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一些做法作协考虑,尽可能去消除学生反感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九)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只学生有了过失希望老师保全其面子的一种心理,他不像前面几种心理那样,直接引发出违纪行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心理。虚荣心很强的学生,男女都有,特别是女学生情绪,更为多数。有的石班上的佼佼者,经常家长护着,老师捧着,同学敬者极少收过批评;有的是年岁大的,很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一般都遵守纪律,受批评也极少。特别是女生,他们承受批评的心理能力差。人不可能没有过时,像这样的学生,当他们做错了时,违反了纪律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更不能批评得太严厉,以免他们的心灵遭到过于沉重的打击。有的老师不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已发现学生违反了纪律或什么的,不管是谁就着自己当时的情绪,毫不留情地点名当中进行严厉的训斥。这样做往往使本来对你很尊敬的学生立即产生抵触情绪,从此对你反感起来,从而影响教学。我们应当采取单独谈话的形式,轻描淡写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希望他改正;有的连谈话都没有必要,只要当时暗示一下即行。如果这样,学生会对你产生敬意,并会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反省。班主任如果发现某学生心理脆弱,由于挨了批评信领受了伤出现了反常现象要开导她:正确地认识生活,正确看待批评,既要经得起表扬和鼓励,也要经得起批评和磨难。
十)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之学生在学习上受到重大挫折而在心里产生一种自不如人的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因素。如果学生产生了这种心理,则意志消沉,对学习毫无兴趣,进而引发出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完东西,下课不愿做作业等不利等不利于学习的不良行为。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把精力放到结交哥们兄弟,聚众斗殴,谈情说爱等方面。一次来表明他在其他方面的能耐。因此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也要加以重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大部分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拼搏过,但屡遭失败,于是灰心丧气。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有的老师喜欢经常批评他们,甚至气来了骂他们是“混蛋”、“笨头笨脑”等,这样只能使学生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会使他们在学习上彻底失望,可能导致自暴自弃,走向歧路。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老师应多多鼓励,抓住他们每取得的一点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耐,重振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同时给他们以指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较快地提高成绩,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念。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类型当然不仅仅是十种,这十种类型是比较突出的,给班级带来的影响较大,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真正地掌握学生心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管理一个班级,那将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
第四篇:个体发展反思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完善自己。但首先我们要了解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说一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地和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发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加、心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而认知发展是指我们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是我们学会使用本名族的语言,并达到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我们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相辅相成,生理发展为前提,心理发展为指导;有了好的身体,才会去关心更高层次上的心理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提高社会认识,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真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才有了发展的意义。所以一个人的个体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心理发展,它是连续的,阶段性的发展,就像我们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年龄阶段的想法和观点,也正是这种不同,才有了我们各自的特色。它也是有方向,顺序的发展的,这个方向应该就是社会的一种总体指向,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有条理的发展,才不会脱离群体;但它也存在不平衡性,差异性,普遍性。
第五篇: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
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尤指个问题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
发展具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
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
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
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一)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
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
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二)外铄论:人的发
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
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
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
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通过个
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积极的实
践活动是架通内因与外因的桥梁,是推
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
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均衡性表现
在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
同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晚。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
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
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
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
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
映个体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
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
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
重要的。
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
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
能性最大的时期。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遗
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
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
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
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
能夸大。
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遗传决定
论者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
因素,如美国坦莱·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 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提出成熟决定论的依据实验是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性质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按范围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钟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环境决定论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结构。生理活动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心理活动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个性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特 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 至十六七岁的少年,处于少年期;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的青年,处于青年期。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初中 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人生定向;个性定型;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任务是: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