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感染力。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试把下列句子中的倒装部分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倒装固然使平仄调配和谐,但更突出了“多情”,强调了词人的无奈和感慨。(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样倒装,突出了词人的景仰之情。
2.省略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个名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这两句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的包孕性,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三、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豪放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意象豪放。选择了“大江”“乱石”“惊涛”“雪花”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意象豪放。
(2)意境开阔。词的上阕描写了“大江东去”的阔大场面及古战场的雄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富有气魄的画面。
(3)情感旷达。虽然词人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但并不囿于此,而是“还酹江月”,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
诗歌鉴赏的本质是对语言的鉴赏,貌似高深的审美体验也必须借助朴实的品字析句、咬文嚼字才能落到实处。语言不仅是载体,也是诗歌的灵魂。
一、掌握鉴赏角度与思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鉴赏 本诗是唐朝诗人雍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叙写了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因叹而今只见旧宅,不闻新诗,以为诗坛之不幸也。颈联复写旧宅内外之荒废,嗟人事既变,景物亦非。尾联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甫既已故,复与谁期!怪山月之无知,盖拟其有知而未尝有知,语奇而意深。简要赏析颈联中“尽”“迟”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尽,消失不见;迟,缓慢。泥沙毁坏了水边的栏杆,飞翔的鸥鸟不见踪迹;树干倾斜压在村桥上,以致车马行走缓慢。
②“尽”“迟”用字精妙,十分形象地描写出杜甫旧宅荒废破败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 ①蜀先主:刘备,其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②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③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
鉴赏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二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二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的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③②
①“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是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绝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首联“千秋尚凛然”中的“尚”字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尚”有“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的英雄气概似存。②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③突出了诗人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
1.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精准而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特点。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形象地描摹出客观对象的特点,赏析字词,就是要看它怎样准确而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什么特点。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个“打”字,妙极!“打”这个外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黄莺的鸣叫冲断自己美梦的怨怒,向读者敞开了她无比思念远戍辽西的夫君的内心世界,一个生动活泼、娇憨纯情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4)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5)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2.要遵循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二、掌握“诗眼”的艺术表现力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宦拙从人笑,交疏午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醉”字是诗眼。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之意。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④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感也可)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舍 赵执信
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垂老渐能分菽麦,全家合得住烟霞。催风笋作低头竹,倾日葵开卫足花。雨玩山姿晴对月,莫辞闲澹送生涯。
注 ①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②若耶:在浙江绍兴之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③卫足花:据《左传武王十七年》记,其大夫鲍庄子,为人所谗,被齐君处以断足之刑。孔子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诗眼是“闲澹”。①首联写山峰倒映水中、水色衬托山光,村舍像若耶一样,处在水光山色之中,借优美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②颔联“垂老渐能分菽麦”,写快到老年才能分得清豆子和麦子,倘在他人也许会被讥笑为“五谷不分”,而就诗人来说,天真老实,应该也是诗人隐居的一大收获,表现了诗人的闲澹之情。③颔联“住烟霞”三字,既写景色,又显出心头自得之乐。景色烟笼雾锁,朝晖夕阴,淡而有致;“烟霞”往往指高人隐者之居,合家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见诗人心中的怡然闲澹。④尾联:雨中的山,烟雾空蒙;晴夜的月,清幽悄悄。在淡远朦胧的美景中,诗人“闲澹送生涯”。
1.找准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③②
①2.多要素、多层级、多角度地赏析诗眼。(1)多要素。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的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从整体(全诗)角度,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篇内容的。
(3)多角度。
鉴赏诗眼,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第二篇: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
夏天天白羊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
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语言特点术语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无可挑剔。
语言简洁 洗炼(练)、简练利落。语言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
修饰。
语言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语言明白通畅。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
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写景细腻、情景交融。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
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
等。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 夏天天白羊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
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语言特点术语
语言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无可挑剔。
语言简洁 洗炼(练)、简练利落。语言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语言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语言明白通畅。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写景细腻、情景交融。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第三篇: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 财务金融系 054703
4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
“义”。“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也仍处于动作状态,这就是文字表音的心理印迹效应,正是这种文字的可读性及其读音的心理印迹,文字才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所以,“音”和“字”相对应,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传递信息,然而单就网络语言而言,其能指形式摆脱了传统语言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符号类型包括:图形、谐音、数字、缩略语等。此外,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也被打破,主要表现在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在一一对应,如表示微笑高兴,不可读;“WOW”和“山口山”都表示“魔兽世界”(一款网络游戏),读英文字母WOW,有几种文字符号表示;“modem”可以读成英文modem,也可以读成“猫”,一种文字符号有几种读法。所以,网络语言能指呈现音形的离散性。
所指的即时性和模糊性
和传统语言符号相比,网络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即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当然,传统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和模糊性,但是这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由于社会文化、地域、时代的不同还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演变还不断发展。因此,传统语言符号的能指相对是稳定的。
然而,网络语言的所指则大不相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创新、追求个性的虚拟时空。网络语言符号所指的即时性、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能指上。网络语言所指的即时性,指的是语言能指在某一具体网络空间、网络时间中语言符号当时所指向的特定意义。这一意义脱离了固有的语言符号意义系统,指向现场交际者意会的某个概念,而这一概念也可能永远不会纳入社会公共语言符号体系,在完成了当下的网络交际任务之后被网络交际者抛弃遗忘,或者其中一部分由于经济性、趣味性等原因得以在网络上流传,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部分。例如“MS”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时间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貌似”的缩写,也可以表示“microsoft”,甚至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用来表示“牧师”。这种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语境的作用不影响交际效果,还给交际方带来一定的语言个性色彩,网民们乐此不疲,即用即弃,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生成众多网络语言垃圾。
意指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与传统语言符号意指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相比,网络语言符号意指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性和任意性。符号意指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过程。
网络交际中虚拟与自由的特点,不仅仅符号能指前所未有地扩展创新,符号所指尽其所能地挖掘扩散,对符号的编码解码(即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也越发大胆敢为了。在网民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是群体成员自我确认、相互认同的标志,是群体成员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从社会语言学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方言的一种,它时常会脱离或故意违反现实的语言规则,只在网络群体甚至网络中更小群体里流通,形成对群体外的排斥。
这种群体性来自于符号意指的任意性。从语言符号应用的角度来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则是社会的、协作的、相对稳定的。而网络语言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连接之初,更多的带有任意性,首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约定俗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言类群。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用“监介”表示“尴尬”,“斑竹”表示“版主”,“隐身”表示“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我们似乎也可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如“监介”去掉了烦琐的形旁,顺便嘲弄一下某些白字先
生;“斑竹”与“版主”谐音;“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就像是在网络上“隐身”了一样。但我们很清楚此规律已完全脱离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以追求幽默风趣、新奇巧妙、轻松简洁为主导,表现出颠覆传统规则的任意性。
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
就符号学而言,符号结构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系统。符号必须借助于编码规则组成系统才能产生意指作用。网络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但它要比语言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按照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最初的网络语言也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但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不能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因为它缺少现实交流中的非语言手段,表情符号由此应运而生。通过表情符号,可以相应形象地传达网络交际双方的感受,而声音符号的出现更是为了实现交际的需要,它可以进行信息提示或者传达某种声音效果。所以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都是为了充当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在网络交际中是不能被低估的。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文字系统的一种变异。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特点。传统语言符号的组合受严格的排列和配置规则限制,语音上有严密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规律,词语句法上有系统的组织规则;传统语言符号的聚合也因为汉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则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种种组合规则,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网络语境中开放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组合的自由性与聚合的开放性互相支持,共生共长,由于组合的自由度加强,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可以为更多更具突破意义的其他单位所替换,同时由于聚合体中容纳物的暴涨,组合过程中单位间的连接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比方说,在网络交流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突出。网语中经常会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数字语言或由标点、字母等组成的表情符号等现象。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
4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余志鸿,《符号一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从题材角度鉴赏诗歌(小编推荐)
从题材角度鉴赏诗歌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开创南朝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思想情感。仔细品味,山水田园诗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极大兴趣,给予很大的关注.且不惜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再者,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田园,说到底是为情感的抒发服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助诗词,或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或流露逸避世之情,或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或表明对宁静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或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常用意象为:高山、流水、小桥、明月、清风及农家风光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相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⑴分列走‚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充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大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怕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2.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题目。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⑴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⑵(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⑶同意。要点:李诗更加雄奇瑰丽,想象更加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说说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⑵张旭的《山中留客》中有‚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王维这首诗后两句与张诗表达的意境是否相同?
答案:⑴山间清溪、山中红叶和山径行人三幅画面。⑵不同。张诗写高山深处,云气沾衣欲湿,重在‚入云深处‛;王诗是写山中翠色欲滴,感觉有清凉、‚湿‛度,重在‚空翠‛。
【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唐朝边塞风光、边界战争、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卢纶等。盛唐边塞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边塞诗题目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军‛等字。边塞诗常用意象为:边关、玉门关、羌笛、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胡马等。
边塞军旅诗内容丰富,诗人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回答后面的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赏析:第一问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色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唐时属于单于都护府,另外,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二是内容,诗歌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第二问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有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一个‚怨‛字展开。
答案:⑴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⑵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刻苦练兵;③怨气候寒苦;④怨景色单调。※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梅花:指乐曲《梅花落》。②关山:指乐曲《关山月》。
⑴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两首属于。两首诗都写了 和,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⑵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话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⑴边塞诗 乐曲声 月色 ⑵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在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到关山处处。※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塞下秋来风景异‛,你认为风景异在何处?请简要分析。⑵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着重抒情,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⑴‚异‛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可今日雁到了秋季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里寒风萧瑟、满目荒凉。②战地景象:四面边声随着军中号角声而起,非常悲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⑵抒发了赢得胜利的爱国之情和浓重的思乡之苦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的前六句是如何写边塞生活艰苦的?
⑵‚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中的‚愿‛和‚直为‛用词精妙,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
⑴‚五月‛在内地属盛夏,而天上尚有雪;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有寒气逼人,极力描绘边塞苦寒。接着又写军旅生活的紧张。‚晓战‛则整日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⑵‚愿‛和‚直为‛用词精妙,显得语气直接,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全市点睛之处,更显得结尾雄健有力。
【咏物言志诗】
第五篇:从人力资源角度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人力
资源角
度打造
企业核
心竞争
力
□ 张正君
【摘 要】人才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一种资源,本身就带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员工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但可以为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一、人力资源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的开创者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组织中的集合性知识”,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
1、必须被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
2、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3、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从上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某项单一的能力,如果某项资源或要素有价值且稀缺,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者替代,那么这项资源或要素就可以称为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但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来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或增加企业收益。例如成功地识别、吸引和挑选出优秀的员工,使其胜任工作,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对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培训可以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有效的人员绩效评价能够为人员报酬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减少人才流失。
第二,人力资源的稀缺性能提高产品的独特性。一项产品的独一无二性依赖于生产该产品员工的创新能力。不同的企业由于拥有创新型关键人力资本的情况不同,造成不同产品有独特性表现,而且员工即使有创造的想法,他们的优秀工作绩效也往往归功于
企业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所培育的一种创新精神。企业正是通过识别与开发其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形成“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
第三,人力资源的难以模仿性是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创造某种竞争优势是一回事,长期保持住它则是另一回事。企业用于获取某种竞争优势的许多战略都难以保持,因为它们易于被人模仿。例如企业甲可以通过开发某种新产品创造一种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往往是短期的,因为竞争者会很快模仿它。然而,源于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难以描述的、不易传递和复制的人力资源较少可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通过人力资源难以模仿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比通过其他手段所获得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企业独有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复制,能够给企业带来增值的重要因素。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企业保持这一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快速的成长,最佳的策略就是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职能与能力。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
(一)角色转变上的原因
虽然我国现在提倡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到企业经营战略地位上,但在现实的经营战略实施中,人力资源管理部普遍充当执行、参谋的角色,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企业缺乏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经营战略中比较重视产品开发、质量保证、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等方面,常常忽视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如何有效融合共同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当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只有当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与企业文化形成合力,发挥更明显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共同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二)策略上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现用的绩效考核体系大都存在缺乏标准、方式单
一、过程形式化、结果无反馈、方法不当,甚至错误地利用考核结果等误区;在挖掘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发展方面体现不足;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的挂钩不直接,有很多人为因素起作用。
(三)人力资源重组与结构调整上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企业成员增效与机构人员重组优化方面。这两项工作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艰巨性、复杂性、敏感性十分突出,由此产生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客观上很难改变。
三、如何构建和培养以人力资源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
(一)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经营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因此,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我们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全面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根据每个员工的特长和不足,知人善用,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应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核心员工身上。一般来说,那些从事难以替代的、高附加值工作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员工,他们掌握着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真正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对于核心员工,企业应从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各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使之尽快形成核心能力。
(二)提高人力资源运营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投资于人”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源供给紧跟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发展步骤。同时,还要依据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与利用,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另外,人力资源是最容易流动的,尤其是掌握关键技能的核心人力资源。企业应通过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将人力资源持久留住,建立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制度,保证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得到发挥才能的空间和继续学习的条件,发挥人力资源在培育核心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三)建立“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的组织
核心能力是全体员工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整合和优化,它无法靠单个核心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简单叠加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也不是—种中短期行为,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才能形成特有的竞争能力,尤其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以全新的学习能力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全体员工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使企业建立起“学习——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的模式。
四、结语
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虽然企业的科技能力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术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因此,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