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0:2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

第一篇: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理解及影响

学院:艺术与服装学院班级:服表姓名:田浩然学号:1

1301班

1310550101

摘要: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本文就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分析学说的内在联系及超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加以分析,最后就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史上的历史贡献和其自身魅力加以阐述。

关键词:潜意识;非理性;梦境;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它的最初含义就是寻求超乎现实之上的种种未知现象,包括人生、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奥地利精神理论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战结束后阶级矛盾极化,经济危机的爆发,反动势力的猖獗导致了西方从事艺术的知识分子在混乱、艰难地环境中探索新的创作方法,超现实运动则成为他们内在宣泄、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超现实主义吸收了达达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精神并对理智、逻辑、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传统的虚无主义予以否定,1930年,由德斯诺斯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三个宣言标志着超 2

现实主义的艺术纲领全面、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以下我将从超现实主义艺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达利与潜意识、米罗与潜意识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超现实主义艺术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超”并非是真实地再现自然中的事物,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它主要描绘的是超越自然界中表面的现象,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活动,超现实主义运动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包括潜意识、无意识、梦幻、非理性、性欲等;潜意识即人们思想中潜在的欲望观点。梦幻即人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人或物。无意识即本能的动机和欲望。性欲即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梦幻、性欲等才是人们内心真实的心态。他还表示随着人类社会集体活动方式的进化,为了强调人际关系,人的心理被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人格也遭分裂被划分为原我、自我、超我,当后两者压倒前者时,那么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感,便会导致困惑,而要治愈的话就应把潜意识中的欲望解放出来。这些理论对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讲也产生了最重要最富启迪的意义。

超现实主义画家宣称人的本能、梦幻、潜意识领域是文 3

艺创作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至酷,只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真正的活动,他把潜意识看作是文艺作品的源泉。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由于生活中道德因素的制约,潜意识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超现实主义应该将其解放出来,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和解放;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描述为 “梦从整体来说,是某种东西扭曲的代替品,一些潜在的意识对梦的理解就是潜意识发现的材料”(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介绍》)。而这个被弗洛伊德认为的梦的工作过程对超现实主义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潜在的内容则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这是思想难于表达的部分,弗洛伊德理论中还认为人们在梦境的事物被简化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例如当你梦到洞、穴等物体则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官;而梦到刀、抢、山等坚硬的物体时则象征为男性的生殖器官。而且弗洛伊德还认为存在着换位的过程,即焦点在梦境中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转到不起眼的位置,例如:白日梦、呱唧舌头等,这些理论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也得到了运用,像在绘画中则用混乱的线条和任意涂抹的颜色或被肢解的人体来抒发内心的情愫。正像《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解释:“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① 4

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书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偏见”,“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超现实主义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即对梦幻的万能和对理想的不带偏见的活动的信仰,总而言之,超现实主义绘画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为其理论依据,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说也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得到了应用和认可。

二、达利作品中的潜意识体现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人们的美好理想和善良心灵。一批从战争中逃出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

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 ② 5(图1)达利 《内战的预感》672×288cm 1993年

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为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幻灭,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寻找出路,他们把潜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作为创作的源泉,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强 调 在艺术创作中要尽量利用“反理性”和“机遇”,认为艺术家应该“听从潜意识的自由活动来支配艺术创作”。

③提到超现实主义画家就不得不提到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科。基里柯是超现实主义者十分推崇的一位,其可能也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多为有意识地将物体自由的组合在以其,表现出物与物之间新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因此他的作品画面如谜一样,像梦境中的物象被描绘出来,有一种异常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超现实主义画家认为基里科是他们绘画的带路人,其作品《孩子的头脑》,也被超现实主义者当作为绘画中应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典范。基里科的父亲是一位铁路工程师,对基里科非常疼爱,但父亲去世后,基里科非常怀念父亲,常常梦见父亲,在《孩子的头脑》这幅作品中,他将儿童心目中的两个权威人物——父亲和英雄重叠为一个形象,梦中的父亲形象和蔼可亲、但目光深疑,而现实中的父亲是一位绅士,极富有正义感,基里科说《孩子的头脑》是“父亲和拿破仑三世的想 6

象,”也因此被超现实主义者大为崇拜;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还有卢梭、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超现实主义画派就是要以梦幻中景象为依据,表现出无法出现的幻想,他们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利用非理性的手法及超越现实的幻想来描绘或对日常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因此他们利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研究来解决人生,其手法就是将梦境的事物做成笔记,随时记下梦幻的场景,通过改变环境的手法,即把物体不放在应该放的地方来描绘,但其风格却各不相同。

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感》(如图1),该作品描绘的是在一个比较写实的蓝色天空下,主体形象却呈现出荒诞的情景,像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非常的恐怖,在地下散碎的东西像是人的内脏器官;这显然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像是人在做恶梦时梦见的情景,这幅画所处的时代背景稍加注意的话就不难发现,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因为《内战的预感》实际上是对西班牙内战的情绪反映,画家用一种极为“逼真”的描绘手法或极为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它潜意识中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通过此作品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同样的表达方式在达利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图2)《记忆的永恒》相信我们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场景,显然这是达利梦幻的、潜意识的表达;画面中一棵枯秃秃的树枝上挂着一块软化的钟表,在桌面红色的钟表上聚焦着一群黑色的蚂蚁,仿佛要将时间吞噬,而在画面中

(图2)《记忆的永恒》达利 24.1×33cm 1931年

央的物体更为奇怪,像是扭曲了变形的人头,在人头上摊着一个同样被软化了的钟表。有人分析达利的这幅作品旨在告诉人们时间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性,它将人生的时钟分为三个阶段童年、中年、老年,蚂蚁的嬉戏与整个沉寂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代表着我们无忧无虑、天真欢乐的童年,在树梢上的为我们中年,时钟爬得最高却也最为疲惫,是的,当一个人的事业达到高峰,那么他的时间也是最宝贵的,第三个阶段即不再追求名利,希望生活过的安逸;第四个阶段按部就班,一切都很坦然。当然在这幅画的神秘笼罩下,还有其他的解释,但不管达利到底想用这幅作品表达什么?隐喻什么?只要我们看上一眼都无法抗拒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8

就像达利看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后说的 :“我不知疲倦地解析自我,不仅是梦,还有我所发生的一切,其中包括纯粹的偶然事件,对于任何解析,最重要的是方法”。

三、米罗作品中的潜意识体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另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米罗,同样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影响,但与达利的绘画风格却不相同,达利倾向于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而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同达利的作品想比较,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 ④ 9

而非恐怖,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但如果你认为它是漫不经心的随意画出来的效果,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图3)《哈里昆的狂欢》 米罗1440—1445年作 结合的效果(如图3),《哈里昆的狂欢》,该作品是米罗尝试超现实主义的初期作品,远远看上去,好像上面 摆满了许 多奇怪的玩意儿,散乱地摆放在上面,传统的构法则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了首先被我们吸引的 应该是那漂亮的单纯的色彩和那星星点点的符号;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画者表现的是在一个奇特的空间逆转感,室内举行者狂热的集会,只有人是悲哀的,他留着风雅的胡子,叼着烟斗,围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的野兽、小动物、有机物,全都十分快活,没什么象征意义,画家充分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据说米罗在这幅画中描写是因为贫困、饥饿而产生的幻觉。1939年米罗曾写道“饥饿的时候,心脏好像被刀刺扰着,饥饿便产生了一种像画面那样美丽的幻觉”,一些人初次接触米罗的作品时,可能会同儿童时期的涂鸦画作比较,甚至认为米罗的作品极为简单没有功底,确然在米罗的作品中保留着儿童时期的单纯色彩、诙谐幽默,但不可否认米罗的表现手法要比儿童时期的涂鸦画要成熟沉稳的多,其实这就是米罗画面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结语

超现实,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现实,确切地说,是通过超越我们的理性感知的世界而达到人性的内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感官所及的现实表层,而是深藏在表层之下的,未经受到外向的,创造物质的,与外界条件作斗争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进程——在此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积累,可以见出一步一个脚印的历史痕迹来,另一方面,人类在与外界相抗争时,总是忘不了回溯自己的心灵真实。“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正是在不断回答这样的问题中,人类建立了对自己实质的认识。超现实,既是人类心灵的一面永恒的镜子,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它反射历史,又为未来照明。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非理性的一面,以找到新的创作自由。虽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情景奇异怪诞,与现实格格不入,体现了“反常”的特征,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感,给人以灵验、虚无的感觉。超现实主义绘画显示出不同于以往的最能体现绘画本质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技巧。这种创作方法是对以往以理性、现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绘画的反动,目的在于对真实的深层次探索和表现。超现实主义绘画多半依靠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画面情景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意境与具象实体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了追寻艺术家个体感受的信息。也开创了绘画手段和内心表达的新途径,超现实主义绘画曾因荒诞无奇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史上受到很大的争议,但我个人认为超现实主义自身及对以后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超现实主义画家通过潜意识的领域来描绘表达内心情感,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着非常逼真的写实功底和技巧,虽然是梦幻的荒诞的事物,但它是潜意识中最真实的心态,而且这种创作方式、创作源泉在以往的绘画史上是没有的,是对艺术的大胆尝试,因此我认为超现实主义在绘画史上具有超越历史的奇异力量和独特的魅力,超现实主义之功劳是不可抹杀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据,无论是题材、造型、表达方式还是绘画素材都突破了以前绘画的方式,从“愚蠢的古怪思想”到积极宣传仇恨人类、黑暗势力和战争,这就是超现实主义所走过的真正道路。

注释:

①弗洛伊德著.《心理分析的介绍》,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第182页.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16.htm ③新平著.《潜意识与心理错位》,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第162页.④王红媛著.《米罗论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45页.⑤《艺术法典》,1947年12月第一期,第13页.参考文献:

[1] [苏]霍米洛夫著[M].《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2] 袁林主编[J].《西方现代派艺术》.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3] 鲍诗度著 [J].《西方现代派美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4] 王红媛编著[J].《达利论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5] 丁宁著[M].《美术心理学》.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年.[6] 新平.《潜意识与心里错位》.湖北美术学院,2005年.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湖北:

第二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重视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 为大家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冰山图”,其主要设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费希纳„„另外,他的理论所揭示的“我们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理性”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一句话,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纯粹的揭示发现者。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是严格遵循泛性论的,他认为性本能是极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心理动力,无意识活动能量的唯一来源是性的本能。他的弟子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这样近乎执拗的坚持而纷纷离他而去。凡事有利有弊。这样的劳燕分飞或许不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的,但也正是由于他对“性本能”巨大作用的坚信不移,让他的学说有了“惊世骇俗”的震撼性。在他创立精神分析的时代,还是比较保守的。

他这样坚决的论断,无疑如一记重磅炸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态度称为“偏激”,那么我们依旧要感谢这样的偏激,如果如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一般,他早早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性本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人云亦云,这个因素也有影响,那个因素亦有关系,成为一门不偏不倚的滴水不漏的学说,那么很难想象精神分析学说能引起那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对于一门学说而言,有时“偏激”才是其存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已不是主要问题。性已经不再是快乐的代表,而是成为现代人对影自照的方式,代表我们对接纳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焦虑的补偿。其性本能学说依旧有其合理之处。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大框架——本能决定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诘难。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怎么可能呢?如果是本能决定论,如果短短的童年决定了一生的发展轨迹和今后会受到的伤害,那环境的作用呢?教育的作用呢?社会的作用呢? 其实,这些并不是弗洛伊德必须解答的问题,他只是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他后期的思想更多指向了社会文化,如果完全没有注意那些因素,是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阐释的。对错与否是一回事,但起码不能简单地论断弗洛伊德完全忽略了那些环境因素,他只是更关注环境因素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他的发现是生本能、死本能。而且,需要提醒的是,一个被称为“人性天生?”的实验似乎在验证着某些东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很多对于他的评价、对于他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等等,都犯了“泛弗洛伊德式”错误。没错,他的理论中集中强调了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但并非他“发现了潜意识”,在他之前,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并给弗洛伊德以不小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周P绘画(推荐)

从图像学角度分析周P绘画

摘要:图像学一词由图像志发展而来,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图像学最早是由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学者马莱提出,但最有影响力的却是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它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对于中国绘画也同样适用。从图像学角度出发,以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来分析周?P《挥扇仕女图》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图像志;图像学;潘诺夫斯基;挥扇仕女图

一、对“图像学”的认识

图像学一词由图像志发展而来的,它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目的是研究和解释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体系和各个文明中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念,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国内,之后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将图像志与图像学区分开来,指出图像学关心的是艺术作品的主题事件或意义。他将图像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图像志描述”,即视觉上识别的东西,属于基本的形式;第二层是“图像志分析”即结合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对作品特定主题的阐释;第三层是“图像学解释”图像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内在意义或内容,即更为深层的意义[1]。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现代图像学研究影响非常大,在二战后的西方形成了美术史所谓的“图像学时期”。

而随着图像学的引入,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随之扩大,用图像学分析中国绘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发展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挥扇仕女图》

众所周知,《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述宫中嫔妃生活哀愁的绘画,它打破了六朝之前具有浓厚鉴戒意义的烈女、孝妇等题材的束缚,描绘了宫中嫔妃的真实生活状态。这在绘画技法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取得非常大的艺术成就,就《挥扇仕女图》中各种图像,笔者从图像学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一)前图像志描述

如果先不考虑作品本身的内在含义,对作品再现的自然意义进行分析,看画面直观呈现的一些内容,一眼便知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基本信息:全卷总共十三人,分为五个段落。有独坐、抚琴、对镜、刺绣、休憩五组,起卷一组四人,为“独坐”。一位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花裙的妃子纨扇慵坐,左侧是两位持梳洗用具的侍女,静站于画面左侧,右侧是一身穿紫色长袍的女官,两手挥扇,为妃子消暑。“抚琴”一组为一女子抱琴,另一女子为其解囊抽琴。“对镜”一组有两人,一人拿着镜子,另一人则对镜在梳理发鬓。“刺绣”一组为三人围绣床而坐于地毯之上,一女停扇作锁眉沉思状,另两女在引线绣花。最后一组“休憩”,一女背向而坐,手挥小扇,眼睛眺望于远处,另一女背倚梧桐,若有所思。画面通过对几组人物情景意态的描绘,使画中人物既相互分离又统筹在一个整体当中。此作品直观呈现的绘画内容便是应对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第一个层面。

(二)图像志分析

其次,对于作品第二个层面的理解,即“图像志分析”潘诺夫斯基认为,这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是更深层次的意义。

《挥扇仕女图》从构图上来看,作者横向注意画面疏密、松紧的变化,通过孤零零的梧桐和纨扇加深了宫中妇女幽怨的情绪,透露出当时妇女所遭遇的任人拾弃的生活。纵向错落有致的层次变化,使画面看起来协调有序,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在设色上,画中色彩丰富,主要以朱色为主,兼有青、绿、灰、紫等色。冷与暖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肌肤的娇嫩以及着装的华贵。在用笔上,衣纹的线条勾勒圆润有力,准确地画出了人物的各种体态。在造型上,身体的丰腴也给人一种温柔之感。以上我们运用图像学理论从构图、色彩、笔法、造型等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通过对作品更深一层次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画家通过对各情景意态的描绘,反映出深宫内院秋风将入庭院的深夏,宫中妇女哀愁、苦闷和不自由的生活。

(三)图像学解释

相对于第一层次的直白,第二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将作品带入到潘诺夫斯基第三个层次分析里,即“图像学解释”。它着重强调的是对作品的内在意义与内容的把握,这是图像学第三个层面的“最终目标”。与第一和第二个层面不同,作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时代的流行风尚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体现在其画面中,陪衬、烘托主题。这些虽都是无意识的,但正是因为这些无意识的存在,使我们可以管窥到除作品本身的主题之外,图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其他意义。

首先,张萱所处的时代已时至中唐,美学风格已经发生了转变,周?P的《挥扇仕女图》相比张萱的仕女画已经没有了那种骄奢欢快的气氛,更多的是描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和“哀愁”。而从张萱到周?P的转变又是时代变化的必然,周?P画贵族妇女着重于挖掘其精神上的空虚与愁苦,从而进一步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困绕,深刻地反映了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富丽转向了委婉。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时代精神已不再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2]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其次,仔细看这幅图中仕女拿的团扇,细心的人可能留意到,最右边挥扇的女官所拿的团扇上面绘着一龙一凤,龙与凤除了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的皇权象征之外,也有着龙凤结合,繁衍生命的含义。而龙凤组合在一起则体现了和谐、对称和阴阳之美,中国自古也有龙凤呈祥之说,秦末儒生孔鲋在《孔丛子?记问》中说:“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祥。”[3]因此“龙凤呈祥”多形容夫妻之间比翼双飞、相濡以沫的爱情。画中龙与凤的和谐呈祥与贵妇人的黯然心情形成对比,与画家所要表达的哀怨主题相吻合。而除此之外,从扇面上的龙凤图案不难看出,在唐代绘画与制扇工艺已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扇子的装饰性大大提高。另外,此贵妇自己手拿团扇而自然垂落,旁边还有一女侍对她挥扇,可见她自己所拿的扇子只是一个装饰而已,由此不难看出,扇子在唐代实用功能被大大的消减,而更多地只是装饰。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4]也验证了这一点。

再看地毯,地毯在唐代出现在画中并不奇怪,从画中地毯的设计以及上面的一些花纹和图案上可以看出,以御寒为主的地毯价值也悄然地发生了转变,地毯在唐代的装饰性大大提升,这点从唐代孙位的《高逸图》中,便可看出。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红线毯》中写道:“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5]从这些诗句中便可看出,地毯已经摆脱了最初御寒的功用,进而开始演变为装饰、富丽和权力的代名词。

而从唐朝开始,农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地毯编织技术也从新疆等偏远地区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原地区,形成做工精致,色彩均匀靓丽,质地优良且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就曾记录过一千多年前当地地毯业兴盛的情况[6]。

唐代绘画与制造工艺的结和,大大促进了团扇以及地毯工业的飞速发展。扇子被普遍用于女子遮面、装饰,而男子所用的折扇则在宋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另外,在我国民间也有将扇子作为订亲信物、联系友谊纽带的象征,唐代时,扇子与地毯还曾作为礼品赠送给邻边国家。

再看贵妇的座椅,这种座椅叫月牙椅(俗称腰椅),设计十分精致和讲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这种腰椅出现,而我们从北齐《校书图》,还有《维摩洁像》上看到的也只是床榻和屏风床。《挥扇仕女图》中腰椅是唐代家具里所独有的,这种腰椅在《宫乐图》中也有出现,其精致的雕琢和独具匠心的设计,体现出唐代富丽华贵的国风,可以说唐代家具设计的高度发达,恐怕连现代家具设计师也望尘莫及。

另外从“对境”一组当中也可看出唐代工艺品的高度发达,镜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也是身份高贵的一种象征,从女官所拿的饰以金银珠宝的铜镜便可看出这一点。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唐代镜子的华丽富贵与奢华,而镜子和扇子地毯一样也曾作为礼品送于外邦,作为联系彼此友谊纽带的象征。白居易曾作《以镜赠别》:“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王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7]这首诗便是以镜喻友情万古长青。

最后,我们再看图中的绣床,绣床出现在唐代的绘画当中,说明在唐代,服装刺绣也开始盛行。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人有700多人”[8],这说明在宫中,贵妃公主参与刺绣非常普遍。而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刺绣之所以在绘画中出现,除了刺绣在唐代非常普遍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封建社会的唐代,女孩基本从小就学习“女红”,学习掌握刺绣的技能。所以,即使是贵妃公主,也把刺绣当做她们消遣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活动。

因此,从图像上来讲,在《挥扇仕女图》中除了描绘了唐代宫中妃嫔“哀怨”“哀愁”的生活,以及她们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困境外,我们更可以看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除了绘画技艺高超之外,工艺品和绘画紧密结合的工艺制造业也飞速发展。这些在图中的扇子、地毯、椅子、铜镜和绣床等上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通过图像学对周?P《挥扇仕女图》自然意义、特定主体的解释,以及其更深层次地分析,对挥扇仕女图中出现的特定主题和唐代的社会气象及制造业等方面有了大致地了解。而图像学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也极其普遍,它大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研究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图像学的学习,运用图像学知识对这幅作品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可以有助于人们对《挥扇仕女图》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著.西方美术史学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85.[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41.[3][清]纪晓岚总撰,林之满主编.《四库全书精华》子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0.[4]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9:24.[5]张春林编.白居易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34.[6][唐]玄奘撰,辩机编次.大唐西域记[M].余全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张春林编.白居易全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88.[8]汪高鑫,李传印.《二十四史》下[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373.作者简介:

郑蓓蓓,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研究。

第四篇:阎连科超现实主义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坚硬如水》是作家阎连科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表现的是革命时期的情感纠缠。在这部文学作品当中,阎连科融入了自己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看法和理解,并得到很多名家的认可。他的作品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孕育扎根,通过荒诞、奇特、超常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用超现实手法对现实社会一些方面进行强烈批判,是对乡土中国的另类书写。作者在文本中努力构建隐含作者的同时,也在改变着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等四者之间的距离,依靠这些距离的改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道德判断,本文就在分析阎连科对于“超现实主义”理解的前提下,通过《坚硬如水》的内容构造,来尝试探索阎连科在《坚硬如水》中对于超现实主义具体表达。

关键词:阎连科;超现实主义;《坚硬如水》;研究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文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表达人类本质思想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阎连科作为我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很多都是以表达“超现实主义”为前提,而阎连科本身对于“超现实主义”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坚硬如水》作为阎连科的代表作之一,其情节和内容等各方面都充斥着阎连科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理解,分析和探明《坚硬如水》中的“超现实主义”表达,对于“超现实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怎样理解“超现实主义”

阎连科在对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寻找与庸俗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相对立的突破点,这种突破点阎连科最终定义为“超现实主义”。阎连科被认为是现代“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引领者和探索者,不仅是因为他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有区别于其他创作名家,还在于他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超现实主义”的深刻意义。对于“小说中的真实”正是阎连科持有的质疑态度,才使得其受到内心的启迪:小说中的真实并不是真正的真实世界,从而有别于创作者内心的真实。针对这一点,阎连科将世界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并在内容输出和情节发展线索上面进行分析,将“超现实主义”的两大支架得以进行构架,这两大支架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基础,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探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内真实是针对创作者内心世界而言,即尊重内心世界的真实;内因果是指在内真实的前提下,对于小说结构的内容进行构架。阎连科在自我的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并尊重“超现实主义”的文学理念,不断的提升文学内涵,我们可以从《坚硬如水》等小说框架中抽象出较为完整的“超现实主义”概念。

3、阎连科在《坚硬如水》中超现实主义表达

《坚硬如水》是阎连科表现“超现实主义”的一部典型著作。“文革”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背景和发展线索。这部文学作品与传统关于文革的作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描述“文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感受,多数是创作者将内心感受赋予主人公并描述在作品当中,而“文革”在《坚硬如水》中的描述,阎连科则选择了不同的描述手法——“直接的叙述”,作者回避了感情抒发和内心夙愿表达。“快”是这部小说另一个明显特点,结合了“超现实主义”理念的《坚硬如水》在主人公的家庭经历、爱情经历和最终归宿方面的阐述都体现了明快的语言风格。阎连科使用了很大的篇幅运用诗歌进行文学体现,主要将文革时期的革命矛盾集中到一个退伍青年身上,反讽似是而非的爱情和革命双重矛盾,在读者进行小说阅读时,能够很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于“革命”的诙谐幽默的暗讽,但是又拥有“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表达手法。浪漫和痛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内心真实的世界。阎连科将五四革命作为引导,给读者一种岁月描述的错觉,而只有深入读下去才能明朗的看到阎连科笔下一个退伍青年的在革命大潮中的爱情纠葛,“超现实主义”在《坚硬如水》当中的表现是隐式的,“革命”作为整个作品的线索,加之主人公的爱情,给人一种纠结的痛,但是阎连科将革命进行了双重表达:

第一、主要是体现革命本身带来的惨痛代价,并结合主人公的命运归宿作以叙述;

第二、“革命”主要是想表达在革命本身的无知,为何革命、怎样革命的基础命题在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依然是模糊的,就不得不让人思考“革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也是阎连科在“超现实主义”中内因果关系的体现。“超现实主义”理念打造下的《坚硬如水》在叙述过程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缺乏正面人物的构造,这相比于现有的很多文学作品来说是十分不合理的地方,这样的文学处理办法会给读者一种压抑和荒诞的错觉,但是,在看似不合理的理念之下正是阎连科所要传达的“超现实主义”精神,一种超越现实主义和传统文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汪洁.智性的讲述--解读阎连科《坚硬如水》[J].中州大学学报,2005,(01):36-39.[2]郭广兰.论现代小说虚构的主观真实性问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5(05):83—85.[3]丁一.论阎连科的土地书写[D].江苏.苏州大学.2011.[4]田秀妮.超越内心疼痛反抗现实荒诞——阎连科小说的叙事与主题[D].陕西.西北大学.2012.[5]高媛媛.阎连科乡土小说寻找主题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6]杨萍萍.论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创作理念及实践[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4.[7]李新亮.“文革”小说中“文革”记忆的转变[J].当代文坛,2011(04):44—47.

第五篇:从联系的观点分析中国环境污染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由此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联系有以下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

有害气体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鸣笛工地施工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等导致了海洋污染。导致噪声污染,污水过度排放导致水污染;污水、农药和酸雨等导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都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这些因素等导致了大气污染加重。事物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体现了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工业污染,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水域有一定自净能力,但污染物过多,水质逐步恶化,最终导致水体污染。污水直接排入到一定程度导致水体污染体现直接、偶然和外部联系;水体自身自净能力不足,污水过多排放导致水体恶化。水体污染体现了间接的内部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三、方法论意义:

1.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联系出发。

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我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这一特性,植树造林,净化空气,减轻大气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2.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联系、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从降低声源方面降噪、利用声障降噪、利用吸声原理降噪;因地制宜,通过以下途径水源水保护;自来水厂工艺设备改造;管道分质供水和家庭管网终端水质净化等来实现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从整体出发,广泛植树造林,建设绿化带,降低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

3.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给大自然少加些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预防为主(把“防”放在首位)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绝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欲望与幻灭——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荆棘鸟》的悲剧构成

    欲望与幻灭——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荆棘鸟》的悲剧构成 黄瑛(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关键词:荆棘鸟 人格结构理论 冲突 失衡 悲剧 摘要: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张思远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张思远 摘要:王蒙是中国最早尝试意识流小说写作的作家之一,《蝴蝶》更是其的代表作品。作为意识流小说理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在《蝴蝶》主人公张......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

    绘画手工质量分析

    绘画与手工教学质量分析 绘画与手工学科期末考核本着: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的原则,在对以往考核方法和模式有所创新和改进的基础上,取得了比较好......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人格心理学流派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

    篇一:联系的观点 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 大角度题目——联系观点(6点),从大角度先入手,遵循 三步走原则。 例1:此题注意:①联系的普遍性——通用答案,先写;②多样性运用的第一......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摘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

    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烟台一中 高一四班 李博文 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代表,两大绘画体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