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知识调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物权诉讼模式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
保持监测网络,对全省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省人民政府定期将监测、预报情况予以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执法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物权诉讼模式调查
彭箭
物权法的出台,第一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属于 “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就是集体组织成员按照法律的规定,对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财产共同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这种所有权形态下,本集体成员的权利主要是通过成员权来体现。有权利,就应当有救济,随着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因侵犯农民集体所有权而提起集体诉讼案件开始不断增多。由于集体诉讼案件关涉到多数人的利益,集体诉讼不但要合理地疏导不满,而且要正当及时地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成员的努力和由此所获得的判决惠及到集体的所有成员。现结合江西省吉水县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以农村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为切入点,谈谈该类型集体诉讼案件相关程序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案件审理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2005年至2007年,该院共受理因发包时违反民主议定程序而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的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16件。其中调解3件,占18.7%,判决13件,占81.3%,上诉8件,上诉率为61.5%,呈现调解率、上诉率两高现象。从该院审结的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提起诉讼的原告主体不一
就该院受理的16件山林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来看,仅1件是以发包方所属的半数以上村民提起的诉讼,以村民委员会的名义起诉的10件,以村民小组名义起诉的5件。(注:集体村民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集体山林违法发包问题,但又不愿意组织起来提起集体诉讼,在此情况下法院才立案受理了上述案件)。
(二)原告诉讼主体存在虚位现象
村民委员会、村小组以签订承包合同时违反民主议定原则,或者其所签合同内容违背多数村民意志,损害集体和村民利益为由要求审查承包合同的效力而提起的诉讼,作为诉讼主体的原告只是纠纷争议标的代表,不是实际权利者,提起诉讼的主体无法真正表达作为实际权利者所享有的提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等权利;另一方面,村民也没有机会以原告的身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作为发包合同一方当事人,原先对于促成承包合同的签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以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的名义起诉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有强迫自己否认自己之嫌,其作为原告诉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就大打折扣,造成诉讼主体虚位的状况,不利于案件的审理,更不利于案件进行妥当协商解决,诉讼过程中,村民委员会或村小组作为原告的诉讼主体地位基本上处于一种虚位的状态。
即使是以半数以上村民集体名义提起的诉讼案件,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实行代表人诉讼的方式,但因为村民们法律素质不高,推选代表时仅能从表面上判断是谁号召、组织大家上访、告状,就选举谁作为诉讼代表人,而对代表们代表村民参加诉讼的能力认识不够,甚至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如有些是因为与村干部有过节、有些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等情况认识不足而将该类人选为诉讼代表人,导致选举出来的诉讼代表很少是理性地对待纠纷,不能真正代表村民利益寻求纠纷的妥善解决。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诉讼代表人的选举及对诉讼代表人行驶诉讼行为的有效监督,该类集体诉讼案件也造成原告诉讼主体虚位的现象。
(三)诉讼标的具有公共性
按照旧诉讼标的理论,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法官进行裁判时更多的是依托于两方对立的争议当事人,诉讼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在集体诉讼中,诉讼标的则超越了私人纠纷领域,而带有明显的集体公共性的烙印。林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诉讼标的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林地所有权主体是单一的,即本集体成员组成的集体所有,但每一个集体成员不是所有权主体,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所有权,也无权擅自处置集体财产;对事关集体成员利益保护的问题,必须设置一个能够充分反映本集体成员共同意志的程序;法院审理该类案件也应当逾越简单的私人之间的利益衡量,更多的着眼点在于集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及如何实现集体共同利益方面。
二、对策
严谨的程序构建和缜密的制度设计使得集体诉讼判决的正当性、可接受性也成为现实可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关涉集体所有物权的共同诉讼机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以便畅通诉讼渠道,增强集体诉讼案件判决的正当性及可接受性。
第一,建立法院于对集体共同诉讼代表人的审查制度。首先指导集体村民推选共同诉讼的代表人,让村民充分了解拟推选的诉讼代表人的资格,对那些与涉案有独立的利害关系的村民该回避的还要回避,所推选的诉讼代表人一般应当具有较好的品格、较高的威望及协调组织能力强的特点。其次,加强法院对集体共同诉讼代表人资格的审查,包括诉讼代表人代表的充分性、普遍性,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的能力等方面的审查认可。
第二,建立集体成员对诉讼代表人的异议制度。要加强共同诉讼人对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是否正当合理的监督检查,可以对诉讼代表人提出异议,对于不能正确合理行使诉讼行为的诉讼代表人甚至可以要求撤换,直至在适当的时候由部分共同诉讼人直接参加诉讼等。
第三,法院要加强对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的指导。集体所有物权因诉讼标的的共同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共同诉讼又有一定的区别,即集体成员对诉讼标的享有集体的所有权,其权利主要是通过成员权来体现,任何单个集体成员不是独立的所有权主体,其无权擅自处置集体财产,对于集体所有权利的行使和事关集体成员利益保护的问题,要充分反映本集体成员共同的意志,这就有必要加强集体内部的民主管理。体现在诉讼代表人代表行使诉讼权利时,当集体共同诉讼人一方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时,势必会妨害整个诉讼的顺利进行,难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此法院主要是要指导诉讼代表人如何征求、统一众多共同诉讼人的意见及建议,尽可能体现本集体成员共同的意志,既要做到民主,又要讲求效率,对众多纷杂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按照是否有利于共同诉讼人的集体利益的标准进行取舍、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加强诉讼代表人与共同诉讼人的联系,以诉讼代表人为桥梁建立共同诉讼人与法院之间进行对话、沟通的畅通渠道。
第四,指导集体村民建立对诉讼代表人的激励机制。由于集体诉讼的诉讼代表人代表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集体的权益,为了使诉讼代表人有动力积极地去维护被代表集体的权益,克服集体成员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集体事务即为村干部的事情”等怠于行使集体权利的偏见,正确引导广大村民行使好自己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益、民主权利,有必要为诉讼代表人提供足够的激励,让诉讼代表人在积极正确地履行职责的同时也获得额外的利益。
总之,法院不但要加强对集体共同诉讼代表人的审查及其的诉讼行为的管理与监督,还要督促共同诉讼人对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的监督、检查,以便诉讼代表人真正能够代表众多共同诉讼人的利益参加诉讼,理性对待案件纠纷,能够在追求纠纷双方利益平衡以及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寻求纠纷的及时、妥善解决。
第二篇:农村集体林权交易规则
集体林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集体林权交易行为,维护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和《齐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所称集体林权是指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集体林权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及林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林权权利人凭林权证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全部或部分以转让、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给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
第三条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不包括森林内的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矿藏物和埋藏物。
第四条 集体林权流转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下列原则:
(一)依法、自愿、平等原则,尊重林权权利人林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阻碍流转;
第1页
(二)公开、公平、公正;
(三)不改变集体林地的性质和用途,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四)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五条 集体林权经流转后,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同时转移。
第二章流转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 下列集体林权可以依法交易: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及其他林地使用权。
第七条 下列集体林权不得流转:
(一)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
(二)纳入国家建设规划拟征用、占用的林地;
(三)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林地或林木;
(四)未申请办理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允许进行流转的集体林权。
第2页
第八条 农村集体林权的流转,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受让权。行使优先受让权的,应向交易中心提交书面材料,依照交易中心交易规则参与流转交易。
第九条 集体林权的流转应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并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后,方可进行挂牌转让。
经核准或备案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结果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
流转成交价格,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同时,应遵守有关集体资产处置的政策法规,履行必要的内部程序。
第十条 集体林权交易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一)协议转让;
(二)竞价拍卖;
(三)招投标;
(四)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三章交易程序
第十一条 转让方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经纪会员向交易中心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转让申请表;
(二)转让方的主体资格证明;
(三)林权权属证书;
第3页
(四)准予林权流转的行政许可文件及有关内部决议;
(五)转让标的的情况说明;
(六)标的底价及作价依据;
(七)联合转让的需提交联合转让协议书、代表推举书;
(八)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交易中心对转让材料进行初审,并将相关资料报送至县级(含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程序审查通过后,转让方与交易中心签署《委托交易协议书》。
第十三条 交易中心依据转让方提交的材料在交易平台进行挂牌发布。挂牌时间不得少于20日,一般不超过6个月(含法定节假日,挂牌期满,最后一天为法定节假日的,顺延至第二天)。同一交易品种再次流转的交易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
第十四条 集体林权转让信息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转让标的的基本情况;
(二)转让标的权利人的基本情况;
(三)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
(四)转让标的资产评估及核准、备案情况;
(五)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挂牌期间,交易中心接受意向受让方的咨询洽谈。第十六条 凡对林权转让项目有受让意向者,应在挂牌期间
第4页
按规定向交易中心递交受让申请及相关材料:
(一)受让申请表;
(二)受让方的资格证明文件或有效证件(照);
(三)联合受让的,需提交联合受让协议书、代表推举书;
(四)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委托经纪会员进行交易的,委托方应与经纪会员签订委托合同。经纪会员应按合同约定提供相关服务。
交易中心收到受让申请后,对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发布受让信息,但受让人不愿公开的信息除外。
第十七条 挂牌期满,交易中心对意向受让方的受让申请进行登记,并对意向受让方进行资格审查。如只产生一个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产生两个及两个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应采取竞价拍卖或招投标等转让的方式确定受让方。
采取竞价拍卖方式转让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上述交易涉及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须优先遵守《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
第5页
第十八条 交易中心组织受让方和转让方签订《集体林权流转交易合同》,交易中心予以合同鉴证。
为维护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合同签订前,转让方、受让方须分别向交易中心交纳交易保证金(金额由转让方、受让方和交易中心商定,一般为意向转让标的额的10%)。交易不成功,该保证金无息返还双方;交易成功,该保证金可冲抵流转价款。
第十九条 集体林权交易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转让标的;
(二)交易双方的姓名(名称)、住所;
(三)转让的权属性质及内容;
(四)转让标的的现状,包括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或者株数、地点、面积及四至范围(附地形图)等;
(五)转让期限和起止期限;
(六)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和期限;
(七)经营方向、用途及相关责任;
(八)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九)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十)签约日期;
(十一)交易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条 转让方与受让方通过交易中心进行成交价款结算。
第6页
受让方应按交易合同的约定将交易价款划付至交易中心交易价款结算专用账户,交易中心向受让方出具收款凭证。
第二十一条 交易服务费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双向收取。为扶持农村产权的流转,对作为转让方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免收交易服务费,对其他交易主体则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
第二十二条 交易中心出具《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涉及权属变更的,交易双方凭《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林权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的,须持《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到林权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采伐许可证。
第四章行为规范
第二十三条 林地的承包期限不超过70年。受让方通过林权交易取得的林地使用权期限不得超过原林权证确定的剩余期限;受让方对林权进行再流转,应当征得原转让方同意,二次交易期限不得超过原交易合同确定的剩余期限。
第二十四条 按照规定程序合法取得森林、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依法享有自主经营权、产品处分权和收益权,任何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集体林权交易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终
第7页
止交易:
(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终止交易的;
(二)转让方、受让方或与林权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提出正当理由,并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
(三)林权存在权属争议的;
(四)人民法院依法发出终止交易生效法律文书的;
(五)应当依法终止林权交易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六条 在交易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操纵交易市场价格或者搅乱交易秩序的;
(二)有损于转让方、受让方进行公平交易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在流转交易的过程中,发生流转交易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辖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交易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受让方取得森林、林木所有权或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后,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交易合同的要求,履行造林和森林资源培育、管护责任,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开矿、采石、取土、修建坟墓等。
第8页
第三十条 交易后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由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督管理,其森林、林木的采伐及更新造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市、县(区)人民政府统一管理本行政区集体林权使用管理的职能部门,依法对集体林权的流转交易实行行政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则由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9页
第三篇:身份的界定,农村集体物权制度改革中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
身份的界定,农村集体物权制度改革中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
身份的界定农村物权制度改革中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
目录
绪论…………………………………………………………..1一、理论上的探讨…………………………………………..3二、实践上的探索…………………………………………..5
(一)哪些人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
(二)因为个体的差异,如何确定其所占份额?………...6
1.原住居民…………………………………………………7
2.政策性搬迁居民…………………………………………8
3.投资置换型迁入户…………………………………………9
4.靠关系和暗箱操作迁入的村民……………………………10
三、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21.正确理解民主程序………………………………………….12
2.要严格区分政策性搬迁与非政策性搬迁………………….1
33.关于非政策性搬迁人员户口迁入时没有交纳集体积累需补交集体积累的具体标准及相关政策………………………………….1
44.做好经常性的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工作………….1
55.界定工作中不应忘记社会保障的建立…………………..15
摘要农村集体物权改革的实质是将过去那种对集体资产的无差别共同共有改为有差别的按份共有。然而,在农村物权改革[本文转载自中需要明确哪些人是农村物权的量化对象,每个不同的个体应该占有集体产权多大的份额和权益分配比例。本文试图从理论和怀柔区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两个角度去回答谁是真正的农村集体物权所有者,如何保证农村居民的利益分配有序进行。
关键词:成员身份界定物权改革
绪论
农村城市化,主要是指的农民的非农化,然而,当职业的转换进行中,伴随其中的财产关系(农村集体的物权)以及由此而生的利益分配关系,必须及时得到确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在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过程中,集体物权的流失,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在身份置换之前已经确定了财产关系以及较为稳定的预期收益,因此,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转向非农产业,从而减少了农民对城市化进程的恐惧性抵触。既然有如此好处,为什么我们的农村集体物权不能及时得到明确的界定,这里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村里哪些人参与农村集体物权关系的界定。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有碍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最近一个时期,我区陆续开始新城建设,京城高速路、111国道拓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原本就已经是瓶颈的稀缺资源——土地(或者说是人地矛盾),现在尤显突出。作为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在这场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丧失土地这一最后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多数农民由于未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加之征地过程中,土地变现价值有一部分被中间环节盘剥,有一部分到手的资金还要为今后的养老、医疗等不确定风险作储备,很难有余钱用于转向二三产业的再投资。此外,由于失地农民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是40、50岁的中老年人群,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欠缺,就业转型的可塑性较低,以求职者身份进入劳务市场,必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失地农民的可持续收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在欣赏繁花似锦的城镇的同时,给予市的农民更多地按关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对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即实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式,使集体资产由共同模糊共有,变为清晰的按份差别共有,使失地农民在取得劳务收入的同时,获得一份稳定的、可持续的资产预期收益,从而解除失地农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感。然而,随着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村里哪些人应该享受这种权益?每个个体享受的份额应该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不回答清楚,那么,资产产权的量化就会难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也就无法继续。更为严重的是,产权制度改革这一举措,唤醒了村民的产权意识、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因为,产权的量化,就是对集体资产产权的最后界定。产权一旦量化,每个个体在集体这块大蛋糕中所占的份额就固定了,也就是说他的权益被固定了,接着,今后他在集体可持续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也就随之固定。可以说,产权界定的结果决定了每名村民(股东)今后的生活水平。既然产权界定的结果如此重要,作为利害关系人的每位村民必然要十分关注自己在集体资产产权中的份额,关注界定的过程、程序、政策设计以及政策的实施。我们在为期两年的改革实践中,对这一点感受尤深。很多农民都把对未来的希望系于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量化中一些细小的纰漏,都会
引发农民群众的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也可以说,成员身份的界定以及份额的确定是关乎产权制度改革成败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和难点。
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作者从理论、实践上两方面加以探讨,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化解这一棘手难题的途径。
一、理论上的探讨
世界上相似、相近的东西很多,但相似、相近绝不等于相同。正像一位
哲人所说,树上的众多叶子看起来都相似,但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村民、社员、农民这三个相似、相近的词汇,有的地方不加区别地混用,认为村民、社员、农民属同一概念,因而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中,从理论到实践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从而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混乱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有碍农村经济有秩序的发展。看来,我们有必要把村民、社员、农民这三个看似相近,其实截然不同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一番。
所谓村民,是一个与地域相连的、社会学的概念。一般系指长期居住在农村里的居民。
所谓社员,是一个与产权相连的、经济学的概念。一般系指经济合作社的成员。
所谓农民,是一个与职业相连的、同时具有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性质的概念。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同时扮演村民、社员与农民三种不同的角色。这里所说的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单一,其收入主要靠从事农业生产取得。
二是农村社会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基本处在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人口处于非流动或流动程度甚低的状态。
三是国家对人口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和人为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在上述三种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存在的农村地区,一个人因出生和长期居住在农村,所以他首先是个村民;又由于该村民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所以他又是个农民;再由于我国在五十年代已经全面实现了合作化,由于他自己或者其父辈投资加入了村经济合作社,所以他自然地也是个社员。
当上述三种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某一个、两个或者全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个原本居住在农村的人所扮演的角也就不一定同时既是村民,又是农民,又是社员。
倘若某一个原本居住在其出生地的村民,当他所在的地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他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去务工或去经商。此时的他,虽然其户籍性质仍然是农业户口,仍然是村民和社员,但由于他已经不是专门从事农业劳动。因而他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农民了,实现了其角色的第一次转换。
倘若此人通过务工或者经商,积累了一定数额的资金,有了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地的愿望,举家迁徙到城市或者小城镇。由于其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中仍然有他的一定份额,所以他仍然保留了社员身份,但已经不是他原来所在村的村民了。那么,这时的他又实现了其角色的第二次转换。
倘若,他符合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规定的条件,取得了在城市或者小城镇落户的资格,由原农业户口变更为非农业户口。此时的他已既不是村民,也不是农民。但由于他在原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资产中仍有他的一定份额,因此他仍然是社员。这时的他又实现了其角色的第三次转换。
倘若,他所在的村经济合作社按照政策规定和社员的意愿,对集体资产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由社员集体共同共有,变为社员按份共有明晰了每个社员的产权份额。如果这时的他,按照合作社股份合作的章程规定,自愿将量化给他的股份进行了转让。这时的他就已经不再是社员了,实现了其角色的第四次转换。
在这里,我们实际上是讲述的是一个村民从农民转变为一个城镇居民的全过程。也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村民、社员、农民相互分离、演化,甚至彻底变异的过程。
一个重要的结论:只要他是一个村的社员,那么不管他的村民身份、农民身份是否已经丧失,他都应该享受其所在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经济权利和待遇。
二、实践上的探索
(一)哪些人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根据我区农村人口的现状,凡符合下列标准的人员,均可界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本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并承担应当履行的义务。
1、在农村土地一轮承包期间(1984年至1997年),已经取得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及衍生的农业人口;
2、按照有关政策进行异地搬迁的强泥石流易发区及其它政策性搬迁的人员;
3、非政策性搬迁的农业户口人员,已经将承包土地交回户口迁出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并按照现户口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的规定缴纳了集体积累或入户费,并承包了集体土地、果树,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些户虽未缴纳集体积累或入户费,但迁入者本人为迁入村投资修路、引进企业,利用社会资金为迁入村做了贡献的,有事实依据和当时村干部证明的,视同交纳了集体积累或入户费)的人员;
4、全家转为入小城镇户口,未办理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手续的人员(被行政、企事业单位录用的人员除外);
5、应征入伍的义务兵;
6、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员(包括男到女家)及其新生子女;
7、离婚或丧偶,户口未迁出本村的人员及其子女;
8、因结婚(包括再婚)带入的子女(户口已迁入本村的);
9、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收养的子女(户口已迁入本村且不是单立户的);
10、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员;
11、除以上十项以外,按照《社章》的有关规定,经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其它可界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人员。
(二)因为个体的差异,如何确定其所占份额?
众所周知,对于村民而言,由于社区的开放性,农村居民迁入时间的早晚各异,对所在村集体的贡献也会有高低之分。既然如此,在权益享受上尽管同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份额和比例还是应该有所差异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其份额和比例的确定显得尤为艰难。
我们可以借助对以下三类人群的分析,来探讨所占份额及比例的关系如何确定为宜:
对于不同时期迁入的人群来说,取得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途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原住居民
一般来说,一个村的居民主体是原住居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住居民在村里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原住居民在遇有就业机会时,也会向薪酬更优越、居住环境更好的地区流动。而其所腾出的生存空间正好被较之落后地的区迁移居民所替代。而原住居民比重越大,表明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较少。我们在选择产权制度改革的时候,往往又多选择在经济发达的村搞试点,这样新老户的矛盾暴露的就比较集中。如果从公平的角度说,迁入村的集体资产贡献份额最大的还是原住居民。其理由是:
(1)资本的原始投入主体
合作化时期,原住居民以现金或实物形式入资投股,除了有形资产的投入,更值得一提的是,原住居民还将土改时分得的土地这一无形资产投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
(2)资本积累的创造主体
现在村集体资产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由原住民通过投资入股、辛勤劳动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我们作过分析,集体经济增速最快的年份,是在1991年之后,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城镇化起步和加速的时期。集体资金存量增加,更多的是集体土地因国家建设征用或企业占用变现而来。这一点,在城乡结合部以及城中村表现最为充分。因此,原住居民在资产份额中所占比重和份额应该予以客观公正地体现。
2、政策性搬迁居民。
因为我区的山区部分村生存条件恶劣,或因山洪冲毁了其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政府为其在平原镇乡的某个或某些村提供土地、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资料,而搬迁农民是依据政府的相关文件自愿放弃山区原有的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无偿取得平原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并要求享受同迁入村村民一样的待遇。
从迁入农民的角度看,他已经放弃了原有的生产资料,响应政府的号召,离开养育多年又有很深感情寄托的故土,而且还要面对相对较高生活成本和交际成本的陌生土地,这种置换多少带有一种无奈和隐痛。并不见得像向迁入的农民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拣便宜(或偷着乐)的事”。尤其是搬迁人口多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寄养在家的幼儿(因为在此之前,年轻人口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城镇)。因此因为政策性搬迁而迁入到新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群,他们理应无偿享受到与迁入村村民一样的待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迁入村原住居民来说,他们提出,政策性搬迁新入住的居民,无偿取得的生产资料是从原住居民原有份额中挤出的份额。是一种变相的集体资产的“平调”(或者说是无偿地划拨)。
从政府角度看,为边远险村险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用意无可厚非,也是应尽职责。但是,这种安排的买单方应该是扮演公共角色的政府,不应是接受移民的村集体。政府应该补偿多少为宜呢?这首先应看政府的财力允许的范围,其次,应该考虑级差地租因素和不同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合理的限度应是确保迁入村的村民权益不因新入户的迁入而有所减少。
那么,新迁入的村民是否也应该享受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呢?我看,这也值得商榷。按说只要迁入的农民符合政策性搬迁的条件,他就应该取得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享受与原住民的同等待遇。然而,我们看到,迁入村民与原住民对迁入村集体资产增值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忽视这种差别,给予迁入村民无差别的待遇和分红权益也是缺乏法理依据的。
解决的办法是:给予迁入村民的成员身份,但是在分红权益上按照迁入村后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权益系数,然后提交全村村民代表或村民大会予以表决。从产权改革的实践看,多数村民还是理解政策性搬迁的村民享受与原住村民大致相当的待遇,但是,必须有所差别。如果工作做得细致,这种差别尽管很小,原住村民还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差别很大,就会引起迁入村民的意见,甚至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3、投资置换型迁入户
这种迁入户往往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或者是头脑灵活有“路子”的能人。他们在迁入之前,有可能向村集体交纳了数量不菲的的资金,或者在迁入村投资兴办了企业,也有可能是把一种营销渠道或者专有技术引入迁入村,使村集体和村民受益。这种迁入户一般都能为原住村民所接受,而且也容易享受与原住村民相同的待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此类迁入村民,应该认真审核其投资的真实性,特别是不能因此而杂家村集体的债务,其次,要将其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的收益与村民围起换得成员身份带来的好处进行比对,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应令其补足,并向村集体交足积累。
4、靠关系和暗箱操作迁入的村民
这是一类依靠社会背景和权势,通过向乡、村干部施加压力或行贿的方式,以很低的成本或者零成本迁入新的村级经济组织之中。原住村民意见最大的也是针对这类人群。因为,他们是不劳而获、轻而易举的取得了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并且长期享受与原住村民相同的各种待遇和分红权益,实际上这就是对原住居民的一种经济上的剥夺。
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对其身份进行一次甄别,如果按照规定,补交了集体积累资金(也有的村把其称为入户费或公共事业费),那么可以将其视为新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如果没有这样做,那么,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从现有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中剔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住居民的利益不受伤害。
我们固然相信民主的公信力。但是当原住居民所占人口比重较小,话语的分量也会随之减轻。如果以民主表决的方式决定产权界定的方案时,原住居民的权益肯定会受到伤害。而这个时候,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不应缺位,应该站出来为原住民伸张正义,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出台具有约束力的、立场公正的界定政策。
我认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全村原住居民和后迁入居民在村居住、劳动和生活的年限全部进行详尽的清查,将集体资产全部量化,切割为集体股、户籍股和劳龄股三种形式。集体股按30-40的比例提取,用于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善后事宜处置以及不可预见费用支出和村级公益事业支出。户籍股按照现有村民的户籍,是本村农业户籍人口的每人一个标准股;劳龄股按照村民在存居住的时间进行量化。那么如何才最大限度地体现原住居民的利益呢?办法有二:
(1)合理调整户籍股与劳龄股的比例关系。
假设该村集体股的比重定为30,那么还有70的资产产权需要量化到经济组织成员,如果其中只设置老龄股和户籍股两种个人股种,从原住居民的利益考虑,就应该将劳龄股的比重提高,比如说他们希望劳龄股所占比重为7成,但是新迁入居民肯定不会同意,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博弈谈判,博弈的结果往往是由新老户的比重所决定。这个结果是否就真的公正吗?我看未必。如果新老户比例在伯仲之间,其博弈的结果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当新老户比例向某一方倾斜时,这一博弈结果很有可能显失公平,最终的结果肯定需要政府出面进行裁判。因此我们应在政策安排上作出纠偏性规定,即给出一个大致合理的比例区间,比如户籍股与劳龄股的设置比例为3~5:7~5之间,只要超出这个范围,我们就应该介入调查。
(2)设置劳龄系数
当劳龄股与户籍股比例通过博弈谈判确定无误后,还有一个地方容易使原住居民受到伤害,那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对村集体的贡献值是恒定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在60-7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几乎是停滞的,国营企业的工人工资也一直未见增长,村集体经济同样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个时期的劳动付出;经济增速快的年份是在90年代以后,但是,迁入户居民的大量涌入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依此,将90年代的系数定得很高,这样往往会出现一个窘境,即一个年龄较长的原住居民同一个刚迁入时间不算很长的年轻人享受相差不多的劳龄股。我们裁判的标准是什么呢?最科学的就是对现有资产增值的结果按进行还原核算,按照不同年份经济的增速、物价指数、增长的质量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一个科学的、经得住推敲的系数。不同迁入的人按照不同的系数进行量化,确保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也有的人提出,这样计算过于繁琐,那么我们也可以以5年为一个时期段,从1956年开始,划成10个不同的时期段,每个时期段计算一个系数。每个人按照所处时期段享受相应的系数。
三、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民主程序
依据1996年12月17日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政府农林办公室下发的《关于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的若干规定(试行)》,这里所称的民主程序是指1996年12月17日以前,经村干部班子会讨论决定和1996年12月17日以后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决议。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出一个时间的概念,就是因为在1996年以前,对于民主程序的理解是,除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外,村干部班子会也算民主程序的一种,而到了1996年12月17日后,村干部班子无权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行界定,即使界定了也是无效的,应予纠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条关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的规定,村民(社员)会议或村民(社员)代表会议在履行民主程序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民主决策。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村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的崛起固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公正民主与村民的素质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在新、老户产权界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原住居民占多数时,其表决的结果肯定会使新迁入户的权益受到程度不同的伤害;原住居民占少数的村,其民意基础必然会向新入户权益倾斜。这时,政府不应表现得无能为力,漠视这种以民主和民意掩盖事实上的不公正。
2、要严格区分政策性搬迁与非政策性搬迁
政策性搬迁是指为了保证全市供水安全或者保护生态环境,或者是处于强泥石流易发区,各级党委、政府为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政府统一组织异地搬迁安置到现在户口所在村。政策性搬迁的农民按照当时的政策,不需要交纳集体积累或入户费就自然取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在这里,我只是说对于政策性迁入户本身而言,他们取得成员身份不必交纳任何费用,但是买单的负担不是迁入村的原住居民,真正的买单人是政府。如果政府因财力紧张一时无法全部承担,也应将其视为政府的一项负债,待财力允许时再予补偿;
而非政策性搬迁是指除按照市区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进行异地搬迁以外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如果要获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就必须按照迁入村准许户口迁入时的有关规定,交纳集体积累或入户费后,才能确定其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3、关于非政策性搬迁人员户口迁入时没有交纳集体积累需补交集体积累的具体标准及相关问题
对于一部分非政策性搬迁人员,户口迁入时既没有为迁入村引进企业、资金,也没有为迁入村做任何贡献,并且没有缴纳集体积累或入户费的,按以下办法处理:
⑴按户口迁入时,已经交纳集体积累户最高的人均标准补交集体积累;
⑵按户口接收村当年人均集体净资产数额补交集体积累,人均集体净资产数额较低的,按该镇当年人均集体净资产平均数补交集体积累;
⑶按一次性人均补交2000元集体积累。
以上三种办法,有关村可任选一种,依据当时入户人口收缴积累后,确定该农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补交集体积累不能扩大化,只限于非政策性搬迁人员户口迁入当年应交积累而没有交积累的,衍生人口不再补交。对于已经缴纳集体积累,缴纳数额不足当年(户口迁入年)人均集体净资产数额,并已经界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不再重新补交;对于缴纳数额超出当年(户口迁入年)人均集体净资产数额的不予退还。
4、做好经常性的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工作
由于在一定期间,村民、农民和社员之间的角色会发生置换,因此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镇乡党委、政府每应布置、检查一次。户籍管理和人口统计,按照惯例,衍生人口及单立户口(包括新入户)的,在每年9月30日前上户口的,统计为当年人口,9月30日以后上户口的,统计为下人口。各行政村主管户籍的村干部,应结合当户籍核对情况,及时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报人员增减情况,村干部要在每年1月20日“民主日”时,通报有关情况,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社章》的规定,及时界定新上户口人员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当年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安排生产、经营、生活、补贴等奠定基础。
5、界定工作中不应忘记社会保障的建立。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曾经还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将自己的产权份额交给新的合作组织企业去经营,除了寄希望于那种对股份合作社的美好期待外,也应逐步强化风险意识,为有可能出现的经营亏损和蚀本作好心理准备。因为市场机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会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基于农民的承受能力不强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的现实,我建议,凡是开展农村物权改革的村,不管其经济实力如何强,企业经济形势如何看好,都要未雨绸缪,在资产量化前,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为全村村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保险),这样才能确保农民生活水平的底线,不会因市场经济的风险而丧失殆尽。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样也回避不了谁该享受,如何享受的问题。处置的办法主要有两种:
(1)全村村民无差别享受。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保障应该是广覆盖,市场经济条件下,讲究的是森林法则,即弱肉强食。允许有强者,也允许弱者(失败者),我们敬重强者,但是弱者也不能因此丧失了生存的权利。因此,全村村民都应该享受这道保障线,而且是无差别享受。
(2)有身份、有差别享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是全村几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资金,有的甚至就是集体土地变现资金。如果是经济组织成员,可以享受,但是应按在村的存续体现差别;如果仅仅就是户籍在本村,不是经济组织成员,就不应该享受。
我的看法是,既然是社会保障资金,其性质本来就不同于经营性资金,带有明显的公益性,排他性不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建设农村保障体系的主体是农村的集体资金,而不是国家资金,因此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排他性。因此,享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人理应是出资人,即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人。在符合成员身份的人群中,不论其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都应无差别享受。
参考文献:
1、《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中国农业出版社黄中庭,陈涛主编i7-109-0888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第四篇:浅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
浅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做好林改工作,必须做到步步相依,环环紧扣。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是林改工作重要的环节,外业调查工作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林改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下面根据我县开展林改工作一年多来的经验,浅谈一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调查工作。
1、xx县集体林业现状
xx县位于xx省中西部,全县幅圆面积xx公顷,辖xx个乡镇,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xx余万农业人口。全县林业用地面积xx公顷,立木蓄积xx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xx公顷,立木蓄积xx立方米。集体林地面积和立木蓄积储量分别占全县总的xx%和xx%。资源分布,主要以天然次生柞树林、人工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水土保持林为主.2、林改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1 目的
林改资源调查是林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摸清林地、林木权属,查清全县集体森林资源的总量和已被非法改变用途的林地。
2.2 任务
以村、组为单位,查清纳入林改范围的林业用地各宗地
界线、面积、地类、森林类别、林种、树种、蓄积、权属、是否已流转等因子,确定小班界线,绘制小班平面图,建立小班数据库。
3、林改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第一步:由各乡镇、村向县资源调查工作人员提供林地、林木的使用权、所有权证明材料,确定林地、林木权属。
第二步:根据“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二类资源调查林相图,以村、组为单位,以林地权属为基础,对村、组内的每个小班进行调查统计,对需要分成几块宗地的小班,采用小班号加横线,加阿拉伯数字标号来表示。如“2-
1、2-
2、2-3…”。现地调查发现林相图中没有的小班,要在图中标记位置,按该林班中最大小班号续编排。
第三步:组织相关权利人同时到达调查现场,确定是否转让,进行界线标记、面积测量,准确登记各类调查因子。如遇特殊情况详细填写备注。调查人员、权利人、四至人均在调查表上签字。当天统计汇总调查结果,输入微机。
第四步:以乡镇为单位录入调查数据,形成图表,统一装订成册,对各乡镇作出书面报告。
4、准备阶段 4.1 制定调查方案
根据省森林资源调查细则,结合实际,制订乡镇、村调查方案。
4.2 调查前有关资料的准备
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林权登记表,“三北”二期工程林相图。省勘察设计院绘制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相图以及小班卡片。
4.3 调查工具
罗盘、测绳、皮尺、GPS以及记录用的纸张、笔等。4.4业务培训
由县林业局统一组织,对林改外业调查组人员培训林改外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方法、步骤,外业表格的填写,外业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的绘制,内业软件的使用等。
5、外业调查 5.1 林权的确定
确定林权的主要依据以县政府颁发的林权执照或林权登记表为主,其次利用 “三北”二期工程图,并参照相关资料、合同书等证据,组织相关权利人员现场对宗地界线进行勘查核实。
5.2 宗地的区划
宗地的区划以小班为基础,当小班地块中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权利人不同、林地使用权终止日期和类型不同、区划林种不同、森林类别不同时,应对小班再次划分,小班就是一个宗地,宗地只能小于或等于小班,5.3 面积调查测量
宗地面积小于1公顷的采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宗地面积大于1公顷的采取GPS面积测量法。面积单位为亩,保留小数2位,面积允许误差为±10%。测量时参照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档案,实测面积小于资源档案的,要查清原因,以免森林资源丢失。
5.5 宗地的林木株数、蓄积的调查
宗地的林木株数采取全林调查。蓄积调查可以采用标准地调查。株数、蓄积量的允许误差为±5%。标准地的面积不要少于宗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标准地的选设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树种、密度应分布均匀;标准地应离开林缘,不能跨越道路、河流、伐开线等;在山区的标准地设置方向应与等高线垂直。标准地测量,误差不能超过1/200,中线必须垂直,测绳偏离中线不得超过10cm,检尺时,确定其境内树和境外树。
6、内业整理 6.1 面积的求算
对用罗盘导线测量面积的宗地,应用方格纸查算面积。用GPS面积测量的宗地,在计算机上用统一的面积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宗地面积按乡镇、村、组、小班层层控制的原则进行平差。
6.2宗地平面图的绘制与打印
用GPS对宗地的边线拐点按顺序进行定位记录GPS数
据,按顺序录入到计算机用地理信息等软件落点连线成图。用GPS测量面积的宗地,在计算机上调出保存在GPS上该宗地的测量轨迹,用GPS自带的成图软件编辑直接打印成图。附图要求有比例尺、指北针、图例、面积和至少一个GPS值的标记等成图要素。成图大小一律是用A4纸打印。
第五篇: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方案[推荐]
五、权属调查 1.权利内涵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和个人依法使用集体土地建造除农村住宅之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依法使用集体土地建造住宅、厨房和厕所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及庭院用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的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个人住宅的权利。2.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前期和基础,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大比例尺地籍调查工作的逐步推进,全面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地籍调查工作。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依据《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因地制宜选取调查方法,查清农村每一宗地的权属、界址和用途等,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3.调查单元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凡是被连续的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称为宗地。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界限的也称为一宗地。过境公路、铁路等国有线状地物,应按用地范围单独划宗,不调查使用权人,仅调查地类。其他未确定使用权的土地,如住宅区内的街巷用地、排水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须按用地范围单独划宗,使用权确权给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宅基地要逐户分宗进行调查。4.宣传与技术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法律政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申报、土地确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各领导小组负责对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人员及队伍进行培训,根据县局编制的培训材料制定培训材料和计划。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和《河北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对参与此项工作的队伍进行资质审查。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同时完成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工作人员的相关配套培训。
-5.宗地划分与地籍编码原则
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划分原则: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按使用权划分宗地。
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划分原则:国有土地按照使用权分宗。一个地块由一个国有土地使用者独自使用的划为一宗地,一个地块由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其间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划为共用宗地。
有争议土地的宗地划分原则:有争议的土地按双方各自所指的界线划出争议区,设为争议宗地,在地籍调查表的权属调查记事与调查员意见栏内记载争议情况。
参照《宗地编码规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宗地代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所有权类型、宗地号。在同一个地籍子区内,宗地号按照“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
XXXXXX – XXX– XXX –XX - XXXXX
宗地号5位
土地所有权类型 地籍子区3位 地籍区 3位
行政区划代码6位
第一层次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第二层次为地籍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三层次为地籍子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四层次为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其中,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类型,用G、J、Z表示。“G”表示国家土地所有权,“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D、E、F、W、Y表示。“A”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D”表示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E”表示林地使用权宗地,“F”表示草原使用权宗地,“W”表示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Y”表示其他土地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
第五层次为宗地号,代码为5位,用00001-99999表示,在相应的宗地特征码后顺序编码。
6.界址调查
发放指界通知书:在调查人员进入实地调查前,必须提前通知土地使用者及相邻宗地土地使用者按时到现场指界。通知的方法可采用亲自登门送达的方式,也可采用电话通知。送达的通知书(附录1)应由土地使用者签名并有存根备查,电话通知须有电话记录。此外,还应积极发挥乡(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公告、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现场指界:本宗地、相邻宗地使用人及调查人员必须共同到现场,由本宗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认定界址点和界址线。
界址点、界址线确认要求:
(1)单位使用的土地,须由相邻各方法人代表共同现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见附录2);个人使用的土地,须由户主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须共同现场指界。若法人代表、户主和共同使用者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2)。
(2)征地范围内已作为公共道路、公共绿地、水利工程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部分,不能确权的给原征地单位。
(3)土地使用者已有用地批准文件,对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对批多用少的,原则上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
(4)宗地界址有争议的,调查人员应在现场调解处理。现场调解无效,在调查记事栏注明争议原因,标出争议范围,填写土地争议原由书(附录3)呈报当地领导小组裁决处理。
(5)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时,能查清各自的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的,要查清,并在调查底图上标示。
(6)土地使用者与相邻宗地双方有边界协议或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可直接引用协议、法定界线、界址点,不再调查、指界。
(7)违约缺席指界的,按如下方式处理:
a 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址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b 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址线由调查人员依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c 将确界成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a、b两条确界结果自动生效。7.填写地籍调查表
1调查表主要内容
权属调查完成后调查人员现场应将权属调查的结果填写在土地权属调查表上。土地权调查表上填写的内容有:土地所有者名称、重要界址点位置和主要权属界线走向描述、宗地被线状国有或其他农民集体土地分割的说明、图幅号、宗地编号、双方指界人签字盖章、宗地草图、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
2调查表填写要求
1)土地权属界线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内容与实地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字迹清楚整洁;
2)填写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员印章; 3)每宗地填写一份;
4)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
5)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
3宗地草图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所在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际资料,不得涂改,只允许划改,地籍调查人员在现场绘制,应保证权属清楚,界址准确,注记清晰规范。
宗地草图按约略比例,用2H铅笔绘制,线条字迹要清楚,注记字头大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部位可移位放大处理。宗地过大的草图可分幅绘制,并标注相关位置。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草图的内容要求如下: 1)本宗地所有者;
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
3)与界址点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4)相邻宗地的地籍编号和权利人名称; 5)地理名称包括道路、水系等;
6)指北线、丈量者名称、审核员名称以及绘图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