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20: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

第一篇: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

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小三大战役”

好年华 于 2011-9-12 1:39:1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关于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历来有不少说法。八九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主流宣传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多的时候则认为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当然也有一些少数人的看法,例如认为是“三大战役”之前的济南战役,或者更早得多的孟良崮战役,等等。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转折点,当然是指战场形势出现关键和实质转变的时间。既然称为“转折点”,那么在这个点之前,蒋介石应该仍有战略上取胜的可能;而在这个点之后,国民党就败局已定,区别只是败多败少,败早败晚,败得难不难看的问题了。

由是观之,“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确败局已定,但这是智力正常的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到的事实,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如果国军将领都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败局已定,那他们就真的太饭桶,解放战争也不用打4年,1年就够了。当然不是这样的。细观“三大战役”的过程可以发现,不仅这三个大战役,而且几乎所有的小战役和战斗都是由PLA主动发起,积极求战,国军则是被动应战,甚至消极避战。这和解放战争前期和中期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PLA可是尽量避免主力决战的,国军也敢于主动进攻,积极寻求决战的机会。这就说明在三大战役前,甚至在济南战役之前,这场战争就已经达到了转折点,大多数国军将领和部队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转折点,感觉到前途的阴暗和渺茫,失去了打赢的信心。当然,PLA上下更能感觉到这个转折点,因而士气高涨,信心爆棚。双方以这样的状态进行决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济南战役和三大战役中,国军绝大多数部队,包括那些曾经战功赫赫的部队的表现简直一团糟,不仅输,而且输得十分窝囊,投诚和“起义”的也数倍于前,只有黄百韬等少数部队还算打出了应有的水准。

济南战役很明显地就是PLA主动求战,国军守军被动应战,援军消极避战,而就战役规模和济南的重要性来说完全不应如此。那么显然,真正的转折点肯定是在济南战役之前。1948年8月是双方休整和总结的时间,无大战事。我认为这个转折点出现在1948年3月~7月间,主要由三个“小三大战役”组成。下面是摘自网络的资料,这些资料介绍了这三个战役的概况和战术意义,但对它的战略意义却没有认识和重视:

************************ 一、四战四平

四平收复战:1948年3月4日开始外围战斗,3月12日开始总攻,3月13日结束。四平的解放,对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同国民党军队大规模作战,运转兵力和军需物资等,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拆除国民党军沈阳至长春的重要跳板,使其陷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我军投入9个师4个炮兵团,攻击守敌19000余人,我军以4931人的伤亡取得了四平收复战的胜利,全歼国民党军队19000人,四战四平为我军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保贵的经验,为东北我军组织发动辽沈决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豫东-兖州战役

豫东战役:1948年5月24日~7月6日,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连续作战20天,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豫东战役,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人民解放军进行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区阻击战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我军实施的一次成功的运动战。其特点是:参战的兵力多--解放军20万,国民党军队25万,歼敌人规模大约10万,超过了当时的历史规模,堪称淮海战役的预演。创造战机的手段在此役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概而言之为“攻敌必救,调敌出援”。

兖州战役:1948年5月29日~7月13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山东省兖州及其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又称津浦路中段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6.3万余人,收复和攻克泰安、曲阜、邹县、兖州、济宁等城镇12座,有力地策应了西线兵团在豫东作战,使鲁中南、鲁西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国民党军。

三、临汾-晋中战役

临汾战役:1948年3月6日~5月17日,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俘山西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至此,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晋中战役:1948年6月11日-7月16日,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堪称用兵奇略,深得毛泽东的赞赏。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尔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期间PLA进行的较大规模战役还不止这些。例如西北野战军1948年3~4月的西府战役,歼敌2.1万并收复延安;太岳兵团1948年3~4月的洛阳战役,两度攻占历史名城和曾经的陪都(1932年)洛阳,国军竟然最后放弃,说明此时其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中野6纵及桐柏、陕南军区的主力,于7月3~16日突然发起襄樊战役,全歼敌军2万余人,活捉康泽,占领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及老河口等地区,等等。

***********************

可见在1948年3月~7月间,PLA的表现已十分生猛,和上一年相比大有进步。不过这段时间国军的表现也尚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豫东战役和西府战役的后半段,与及临汾的守城战。总的来说虽然国军胜少负多,损失较大,但还有一些主动进攻和积极增援的行动,战绩上也并非全输。但是经过这些战役之后,毛泽东在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这就证明,PLA上下大多数官兵最迟在1948年8月就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当然,还在梦想“一战定江山”的蒋委员长除外。此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部队能不能战,敢不敢战,全凭一厢情愿决定军国大事,其败自招,其辱自取,只是可惜了那些忠诚于民国理想而为之奋战的职业军人。

那么职业军人的预感依据何在呢?这就必须从战略而不只是战术层面上进行分析。

东北战场:

1948年3月之前,国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确已经处于下风和被动,但真正成为“死棋”却是在四平陷落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国军要撤出东北,收缩到关内,所面临的只是政治上的压力,军事上仍然是可行的。蒋介石在1948年初就有撤出东北的打算,只是还想观望一段时间。由于东北事实上由国民政府管治的时间很短,东北的政治势力在国民政府中的影响并不大,因而实质的政治压力也不会很大,主要是面子问题。如果军事上的确危急,面子还是会让位于军事的,蒋介石不会蠢到连这个急缓轻重也分不清。

但四平陷落后情况变得复杂了。被包围在长春的是十几万人马,不是区区几千人或一两万人,里面还有很大部分的嫡系中央军。这么多为“党国”效忠的军人你管不管?如果撒手不管,必将让其他国军官兵为之心寒,为之愤怒,甚至可能发生兵变。动摇军心,当然是比动摇民心更直接更致命的打击。因此蒋虽有撤退的想法,却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真正付之行动,也就不难理解了。PLA攻克四平对东北以至全局的意义,实际上比攻克锦州还要大。

中原和山东战场:

孟良崮战役后到豫东战役前,PLA在这个战场上的形势其实是很不乐观的。中野跃进大别山,战略上是得是失暂且不论,战术上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华野吃掉74师后信心膨胀,分了兵还想一口再吃几个大胖子,结果接连打了几个所谓的“消耗战”(按主流军史说法),最后还给扫荡了胶东根据地,失去了威海这个重要的港口和补给基地,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此粟裕已多次检讨,而毛和中央军委也渐渐对华野的作战能力开始怀疑。当时毛的想法是让粟裕带3个纵队过江,骚扰国统区后方,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央决议。是粟裕自己“斗胆力陈”,又立下“军令状”,坚持要在当地再打几仗。可以说,粟裕此时已经是孤注一掷了。如果这一仗打不好,不要说失败,只要是未如理想,他即使不被撤换,也只能乖乖地带队过江,很可能重蹈刘邓的覆辙。

豫东一战,不仅战果大超预期(一个战役就超额完成了毛给的歼敌指标),更是打回了粟裕的信心,也打回了毛和中央军委的信任。对于国军而言,则是那只吃掉74师的猛虎又回来了,这无疑是一场噩梦。而且这次覆灭的不仅是一个整师,更是一个实力不弱的兵团。那么国军还有什么办法保证自己不被歼灭呢?基本没有了,除了龟缩到一起密集防守。但这样一来,国军的机动能力就丧失殆尽了,战场的主动权完全倒向PLA一方。

因此豫东-兖州战役的结果,完全改变了中原和山东战场的形势,由对PLA十分不利变成对国军十分不利。到1948年8月,虽然表面上国军依然据有济南,开封等省会和徐州,郑州,青岛,威海等重要城市,但实际上已被分割包围在各个据点不能动弹了--只是这个分割包围相当程度上不是真正兵力上的分割包围,而是心理上的震慑,由患得患失发展到畏敌如虎。

所以有些国粉和蒋粉对济南战役不服气,认为是吴化文的“起义”坏了大事,这是没有道理的。且不说吴的“起义”是在战斗打响几天之后,即使他死战到底,王耀武又能坚持多久?顶多就是由守一个星期变成守两个星期,PLA的损失大一点罢了,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要知道粟裕之所以决定打淮海战役(尽管最初还是“小淮海”),就是因为济南战役只动用了攻城的50个团,原来准备打援的70个团竟然一枪未发!这也让PLA彻底看穿了国军的虚弱和胆怯,不打你打谁?此时不打更待何时!按照当时国军的战力和战意,按照皖北和苏北到济南的距离,王耀武要等到增援,至少要坚持1个月以上,这可能吗?!

当时不仅国军的一般部队已没有作战的勇气,连主力部队也已经失去了取胜的信心。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至少不像那个曾经非常强悍也自诩尽忠报国的黄百韬说的话,可见黄的战意也不比王强多少。当然黄的迟疑也许有实际原因。黄部在豫东战役中号称“大捷”,但其实黄的核心班底在战斗中的损失也是很大的。这由战况的惨烈可见一斑,损失不大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损失在国军方面是难以迅速整补的。因此他硬不起来,以后在淮海战役中25军的表现也有所不如前。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加之于邱、李等兵团上,甚至没有直接参加该战役的其他兵团上。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质上,第一个省会城市(开封)的失守和第一个兵团级主力(区寿年兵团)的覆灭,对国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PLA虽然也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没有豫东-兖州战役,就不会有济南和淮海战役,更不会有国共双方对战略决战态度的转变。正如攻克四平对东北战场的意义一样,豫东-兖州战役对中原和山东战场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只是以前一直被人低估了。

华北战场:

相对于前两个战役,临汾-晋中战役的意义更容易被低估,因为它消灭的主要是阎锡山的地方派系部队,而且徐的部队长期不是四大野战军序列。但临汾-晋中战役对后来国共主力决战的结果乃至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该战役,PLA可能还是决战胜利,但会胜得比较艰难,损失会多得多。而国军也可能会取得一些局部的战绩,多撤出一些部队,从而使解放战争的过程大为延长。甚至当国共再次和谈时,国民政府有了更多的实力资本,才有可能谈出相对较好的条件,达成某种妥协,那么以后的历史进程也就可能改写了。

有了该战役,PLA在后来的决战中才能完胜,也必然完胜,而国军只会完败和崩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该战役不仅改变了华北战场的形势,更重要的是,彻底震慑和牵制了傅作义集团。傅集团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在对PLA的作战中几乎一直保持了常胜记录(当然也可能和他的对手是PLA中较弱的一支有关)。由绥远起兵到大同-集宁战役,到安定平津,再到奇袭西柏坡,如果以“方面军”的层次计算(兵团只是集团军级别,整编师只是军的级别),傅作义集团对PLA的战绩是所有集团中最好的,优于徐州和武汉集团,更优于东北和西北集团。在1948年3月之前,主要由于傅作义集团的战绩,国军在华北战场是处于优势的,傅集团也是所有国军集团中最不害怕PLA的。虽然PLA通过清风店战役和攻克石家庄稳住了阵脚,但只是局部的扭转,不会对傅集团的作战信心产生太大的动摇。

如果没有临汾-晋中战役,当PLA发动济南和辽沈战役时,傅作义集团将会积极增援。那么这两个战役的过程就会复杂得多。临汾-晋中战役之后,阎老西面临绝境,根本不可能对PLA有何威胁,华北形势急剧恶化,傅集团自顾不暇,也就不可能再增援济南和锦州了。有人会说,傅作义“素怀异志”,和老蒋有矛盾,即使自己没有威胁也不可能增援济南和锦州。这种说法太绝对了。在双方主力决战的紧要关头,傅必须考虑自己的责任和退路问题。要是老蒋输了还好说,自然没能力惩罚自己,要是老蒋赢了,或者打平呢?因此即使做做样子,虚张声势也是必须的。不要小看这个虚张声势的作用,在主力决战中,任一方多一点或虚或实的力量,也可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动摇对方的决心,成为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况傅作义未必不会真救援,也未必敢做,或者只愿做假动作,毕竟在政治理念上,他和老蒋的共同点是远多于共产党的,否则他早就“起义”了,何需等到平津战役败局已定之后?因此在临汾-晋中战役前,傅作义积极增援主力决战的可能性大于50%,剩下的可能性至少也是虚张声势;这两个战役之后,历史事实表明,傅的真动作和假动作均为0,这里的区别太大了。

至于其他战场,例如西北和华中战场虽然也没有给老蒋多少好消息,但相对来说,这些战场的重要性显然远不如上述三个。因此将四战四平,豫东-兖州战役和临汾-晋中战役称为“小三大战役”,称为“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是毫不为过的。应该说,“小三大战役”之前,国军在全局上还有一定优势(真正劣势的仅为东北,西北略差,但重要性较低);而在此后,无论战场形势还是军心,战力都极不利于国军,更不利于决战。但此时战与不战已经不是国军能决定的了,PLA已经强大到可以指哪打哪的程度,不是想躲就躲得过的,因此最后兵败如山倒也就不可避免了。

最后尝试从纯军事的角度探讨一下国军失败的原因。当然这样的讨论已经很多,所以其他人已有的观点我就不再重复,只想谈几个较少人提出的问题:

1.国军二三线部队太弱

网上国粉经常夸耀国军对PLA的一些胜绩,在他们的描绘下,PLA的胜利不是纯属撞大运,就是外部势力援助的结果,或者间谍和情报的结果,总之是胜之不武。自然,主流宣传不可尽信,但这些国粉们讲的故事却和主流完全是一个套路,说多了其实也只有反效果而已。中立和客观地看,国军对PLA的确曾有不少胜利,尤其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但细细考究可以发现,这些胜利绝大部分是由少数国军主力部队取得的,而作为大多数的国军二三线部队在整个内战中几乎完全是乏善可陈。

这里的所谓“国军主力部队”,不仅指中央系的“五大主力”,也包括一些地方派系的主力和其他部队,例如黄百韬的25军,傅作义的35军,桂系7军,粤系64军,等等。若仅以战斗力而言,甚至青马骑兵也可以算是“主力”之一,但其所在战场重要性较低,对全局所起的作用也有限。衡量标准是整编师或军的级别,与PLA的历次战斗(团级以上)中总的来说胜多负少。以这样的标准算,数来数去不会超过15个整编师或军的规模。

而国军的二三线部队就差远了,基本上只有挨打,溃散,被歼,被抓俘虏的份。既攻不上,也守不住,更拦不了,甚至(败退后)收不回来。因此在许多战役中,国军总是能暴露出足够的弱点给PLA抓住,而自己的战役意图总是难以实现。其实国军并非不想,更不是没有尝试围歼PLA,但整个内战过程除了金门一战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实现了围歼,象样一点的成功围歼基本没有,原因就在于二三线部队太弱。要实现围歼,光有主力的骁勇善战是不行的,还得其他部队配合。这些配合的部队可以攻击力不强,但至于应能守得住,截得住,或者最低限度的要求也是,必须能有效地迟滞敌方的突破和推进。相对而言,PLA的二三线部队表现要好得多,而主力和非主力之间的差距也小一些。因此无论进攻,防守还是突围,PLA的战役意图都容易实现。

个人认为,这才是国军之所以越打越弱,越打越困难在军事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而所谓国军内部的派系之争的作用则是被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国军为何实行这种只重精兵,忽视其余的政策?这应该和国军的历史有关。

国军早期的对手主要是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这些军阀部队的组织性是很差的。打胜仗还可以,一打败仗几乎就是直接溃散了。国军只需要以已方精锐击破对方主力,剩下的就可以轻松收拾。因此无论中央系还是地方派系的国军,都会非常重视主力部队建设,而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特别在当年落后的经济和生产力下,其他部队就只好忽略,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

同时,在国军的战争知识中,围歼只有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战的经验作为支撑,当然也就不懂得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保证围歼。抗战主要是防守,也和围歼基本无关(倒是和被围歼有关)。在战法上,日军经常是一对多,而非PLA的多对一。因此抗战不能增加国军组织围歼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增加了国军防守的经验和能力,但这种经验和能力也只对具有一定作战水准的部队才有意义,而许多国军二三线部队是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因此我们看到内战中,部分国军部队的防守战打得很出色,而更多部队的防守仍然是垃圾。

偏偏PLA最强的强项是其组织性,按阎老西的讲法,PLA最厉害的地方,是“失败的时候还能把部队收回来,而我们是做不到的”。这样,PLA即使战败,依然能保持建制,从而迅速恢复战力;国军二三线部队即使没有被围歼,没有被抓俘虏,败退途中也会溃散大半,建制不存,骨干不在,战力当然很难恢复。这样国军即使胜利,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战争越拖越长,仗越打越没信心。孙子早有名言,“兵贵胜,不贵久”。在一场久拖不决的战争中,再精锐的部队也会师老兵疲。不要说国军,强如美苏者,在越南,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如此。待到主力部队的战力战意也开始衰竭之际,就是国军总崩盘之时。

如果要一句话总结国军内战失利的军事原因,那就是精英主义败于平民主义。

2.多数“名将”成色不足

国军“名将”大致分为北伐名将和抗日名将两类,或兼而有之。似乎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实战检验,其实不然。因为北伐,包括后来对“新军阀”和其他地方派系的战争,对手是不入流的;而抗战是民族战争,中下级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英勇顽强,自觉团结等均远非内战可比。因此北伐的战绩肯定是夸大了“名将”的能力,而抗战的战绩至少也是放大了“名将”的能力(尤其抗战后期有美国的军援和掌握制空权)。至于有些出于宣传需要而滥封的“名将”,就更是浪得虚名了。相反,PLA的名将至少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是货真价实地打出来的,当时的PLA并没有宣传“名将”的必要和能力。国军“名将”因其名而委以重任,但实际上却是难孚众望,误国误军,典型的例子如张灵甫,王耀武,杜聿明等。国军将领相对PLA的能力差距,其实在第一次内战时期就充分暴露了,只是那时国民党总的形势向好,严重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了。

3.最高领袖无知无能

当然,本文是纯军事角度,这里也仅指军事上的无知无能。国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在内战爆发前是具有较大的整体优势的,它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不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和纠正,至少是改善的。抗战后政令的统一和通达远非抗战前可比,内战过程中,按本文观点,直到1948年3月以前都还有争取全局胜利的机会,1948年3~8月期间也仍有争取体面和平的机会,而蒋介石都没有作出正确的行动和决策。因此毫无疑问,老蒋本人应对内战失利负上最重大的责任,至少一半以上的责任。蒋粉们不好好反思自己偶像的过失,反而一再粉饰,甚至弯曲事实,强词夺理,不仅令人不齿,也只能招致一次再一次的失败。

第二篇:解放战争八大战役

解放战争八大战役——

一、孟良崮战役——三天时间,在国军重兵云集的地区,74师全军覆灭。上榜理由:援军左翼25师,右翼83师与74师相距不到10里,25师在练习折返跑,83师则派一个通信连渗入华野腹地,开创了国军特种兵参战之先河。

二、莱芜战役——不到三天,国军73军等5万人被全歼。上榜理由:战后陈诚那句经典妙语:就是放5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三、延安战役——胡宗南骄傲的宣布:是役全歼陕北共军主力,击毙、俘虏各数万。上榜理由,国民党最出色的水利专家兼导演,一天之内长江洪水全部渗入数字里,并凑齐几万群众演员当俘虏,着实让前来参观的记者大宝眼福。四、四平保卫战——林彪费了那么大劲,到底还是没有踏进四平。上榜理由,守城的陈明仁玩的就是心跳,头顶百日勋章,手拿撤职令。

五、淮海战役——南线增援战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全身而退。上榜理由,蒋公子纬国亲带战车团参战,开始几天人坦配合推进了10多公里,但伤亡不小,李、刘不干了,剩下战车和共军单挑,不得已公子只能把剩余的车辆当运输车运废铁了。国民党的将领直到这时候还爱兵如子。

六、公主屯战役——新5军在这里全军覆灭。上榜理由,陈诚说他命令新6军增援,廖耀湘发誓说没有接到命令,千古奇冤。

七、淮海战役——陈官庄邱清泉全军覆灭。上榜理由,邱疯子战地发疯,这回真疯了找死。否则当俘虏日后还能弄个人大或政协委员当当。

八、天津战役——29小时天津解放。上榜理由,套用老蒋的话:放共军进城,给他们当导游,29小时也不够啊。

第三篇:解放战争局势分析

我今天讲“1948背后的故事”就是想给大家澄清一些误区,讲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

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 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 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国民党将领许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 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 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必有 非常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 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 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我查遍了解放战 争的档案,可以说解决战争重要战役的档案我都看了,但是没有看到一个战例解放军是这 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 很多战士是装不上正规军装的,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另外,我对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成见,我还是能比较客观地看国民党的战争档案。看

后我有一个感觉,蒋介石不像是我们书里描写的样子,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心胸狭隘。

我看了蒋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 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 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 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 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50多万精兵撤到长江 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 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 江而治的局面。但是蒋介石两大决策都没执行,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国民党里面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盘算。卫立煌想,蒋介石一贯嫁祸于人,万一出现问题,他到时候把责任推给 我我就完了。傅作义想,我本来是华北人,华北是我的天下,我到了江南我算什么?一个 地方军政的长官怎能没有根基。蒋介石的种种决策都是因为下面的扯皮、推诿不得以实现,所以蒋介石才越来越着急上火。

蒋介石在战略上是有预见性的。在1949年2月蒋介石已经秘密命令上海和南京的官员把 上海银行里所有的黄金、白银、银元转移到台湾,而且从那时候就开始修舟山机场,准备 把国民党大批的官员、难民撤到台湾。解放军还没渡江之前蒋介石已经料到这一步了,所 以他能从容不迫地把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到台湾。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失败了,把大 陆丢了。在过去我们把蒋介石的失败都说成是腐败——国民党腐败、不得人心,但是真正 打仗的人、真正在战场上的人心里明白,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容不得双方有半点的 犹豫,更别说腐败了,所以在战场上,无论是国共双方都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要说一 次两次战役的成败或许有偶然因素,但是整个战争的失败是不会偶然的,还是有许多必然 的因素。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各位读者解释的事情。

我们正规的历史里对毛泽东同志过去达到了歌颂和迷信的程度。我们的历史上写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和国民党展开了较量,是不是说抗战 一胜利共产党就想跟国民党争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披露出来,尤其是《胡乔木回忆 毛泽东》这本书出版以后,还有《毛泽东传》的出版,让这段历史基本上清楚了,没有疑 问了。在抗战刚结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打算跟蒋介石争天下,而是希望在国民政府 里拥有一席之地,因为抗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他是中国抗战的 领袖。而且根据共产党当时的实力,虽然有了一亿人口的根据地、90万人的军队,但是相 比国民党还是差得远,所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就是希望跟蒋介石谈出一个和平来。当时双 十谈判协定规定给共产党提供几条,一个是华北五省的主席由共产党担任,另外全国军队 缩编成100师,共产党可以占20师的配额。毛泽东对这个结果是相当满意的,回到延安跟胡 乔木和中央负责人说,蒋介石并不反共。当时中共中央确实想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泽 东曾一度想把首府从延安迁到淮阴,淮阴离南京比较近,去开会很方便。但是蒋介石积20 年的反共经验,是绝对容不下共产党的,所以当双十协定要实施的时候国民党不断向共产 党施加压力,并且派遣大军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华北、东北扩张。

中共当时要跟蒋介石争夺内地是不容易的,但当时东北是一块空白,国共双方在那儿 都没有基础,于是共产党就占着地利之先,十万大军挺进东北。这一下蒋介石非常着急,因为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蒋介石必然要占这块地方,所以蒋介石派了缅甸远征军最精 锐的部队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开赴东北。解放军十万大军闯东北,林彪指挥的部队可以说是 五湖四海,哪个根据地的人都有。毛泽东指示林彪在四平跟蒋介石打一仗,要是把国民党 打赢了你就得承认我在东北的合法性,要是打输了再说。国民党对四平这一战也是非常重 视的。所以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间真刀真枪的第一战。我们的东北 民主联军当时是各地的部队集合起来的,林彪当时到了那儿以后这个也不认识那个也不熟 悉,可以说是仓促打了这一场正规战。国民党进东北的口号是“接收东北主权”,所以这 些军队进去以后士气也是相当高,四平这一战林彪因为武器不行、兵源不行、指挥也不协 调,守了一个月最后败了。林彪当时是最难受的一段时间,兵败如山倒,退过松花江,就 剩下哈尔滨、北满那一块地方。蒋介石四平这一仗打赢之后,下定决心非要消灭共产党不 可了。

毛泽东跟国民党打还是不打,胡乔木说毛泽东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跟国民 党彻底决裂,打。但是打的赢打不赢,当时共产党的将领中几乎没有几个人认为在当时的 条件下能打赢国民党。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篇报告,说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能马上支援我们,国民党现在得到美国的支持又 是那么强大,我们现在经过四平这一仗,要认识到以目前的实力不具备与国民党对抗的条 件,所以我们现在要忍让、积蓄力量等待国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起来反攻。这份报告可以 说是代表了当时中共党内高级将领的普遍思想。

毛泽东写了一个答复,他说报告说的都是真实情况,但是有一个缺点是对蒋介石的困 难估计不足,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毛泽东这个指示发表在毛泽东的 军事文集和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上。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结论,蒋介石比 共产党还困难,谁相信呢?结果事实证明蒋介石就是比毛泽东困难,毛泽东当时就是要占 地盘、扩大根据地、扩大军队,但是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的领袖有好多事情要做。

第一是恢复沦陷区,伪军日本占了那么大的地区他要接收,要把一个一个城市的政权 恢复起来,还要养活沦陷区的老百姓,还要处理伪军和日本的战犯,还要把日本的几百万 军人和家属遣返回日本,国民政府要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毛泽东这个论断就是说不要光看 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这就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 远见。解放战争在1946年7月正式揭开战幕,三年打下来,居然是国民党一败涂地。这个过 程相当的复杂,但是我们说在战争表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些条件,共产党能够做到的但是国 民党做不到。这些条件是怎么转化的,为什么越来越有利于共产党,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 呢?我看了解放军的战史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我觉得过去的结论都过于标语口号化,像国 民党代表反动,我们代表正义;我们得人心,国民党不得人心;我们解放区是阳光灿烂,国民党是一片黑暗。我觉得这里面需要好好地研究。我从个人的研究中悟出来几条,共产 党能够得天下、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共产党之所以胜利,第一条就是共产党解放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敢于大踏步的前进和大踏步的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处处受到牵制,有优势,但是无法集中兵力。为什么这么说?国民党每收复一个地方就有守土之责,比如 占领沈阳、长春要留下一个军,占领张家口、鞍山得留下一个师,占领一个县城起码得留 下一个连,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八百万兵力就越分散,把部队都分散开了,越 前进则可以集中的兵力、可以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越少。共产党则不同,毛泽东的原则就 是集中优势兵力,所以丢多少地方他不在乎。像解放战争刚开始的头两个月,共产党丢了 106个城市,像样的城市都丢光了,像延安、临沂、张家口、四平等等,大踏步地后退,但 是共产党丢了那么多地方兵力损失了多少呢?没损失多少。他走了以后,老百姓可以就地 掩蔽,该怎么样怎么样,反正国民党来了以后,他是政府,他也不能大屠杀,共产党可以 把自己的兵力调来调去,在不利的时候就大踏步地后退,甚至后退到什么程度呢?这里可 以举个例子。四平之战之后,杜聿明大举进攻,林彪带着军队全线退过松花江,国民党的 军队到了松花江边上突然停止前进了,当时林彪做了最坏的打算,哈尔滨准备放弃了,他 带着主力部队到北满的树林里打游击。但是杜聿明到了松花江边上不动了,蒋介石也很着 急,为什么不前进?不是不想打,而是兵力不足。只有一个军过了松花江,那么大的地盘 怎么打?所以他被迫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南满当时是肖华指挥的部队,国民党进攻的是 刘玉章的52军,共产党的军队节节后退,一直退到安东,国民党军队眼睁睁地看着共产党 的部队从鸭绿江大桥上跑到北朝鲜去了。国民党军队过不去啊,他是政府军,要出国得有 外交手续。大家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最后南满就剩临江县一个据点了,南满部队后方 伤病员全都在北朝鲜,当时鸭绿江冻住了,所以共产党的军队在北朝鲜境内往来自如,养 好了伤、准备好武器再打过来。看着共产党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共产党这个办法国民 党学的来吗?所以共产党在战争初期表现的相当的灵活,就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能 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但是国民党的行动就受到种种牵制。

过了一年,共产党能够反攻了,蒋介石集中起兵力来跟共产党决战还是不行,共产党 想打哪儿打哪儿,蒋介石又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他的部队在全国散开了,哪个城市都要守,共产党就抓住蒋介石全盘散开的机会集中兵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比如1948年3月粟裕 打开封,本来粟裕是想在陇海线跟国民党进行决战,但是一看国民党摆开大军不好打,怎 么办?找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开封当时是河南省省会,只有一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保卫,粟 裕避实就虚打开封,一个师怎么能挡得住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相当于“军”),一下就 打下来了。当时正好南京在开国民大会选总统,一听说开封被打下来了,河南的代表们连 夜跑到总统府,有的下跪有的痛哭,非让蒋介石把开封收回来不可,蒋介石没办法,下令 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的5军把开封收回来。邱清泉本来在商丘摆好阵势等着粟裕,明明知道 开封是一个空城,毫无价值,但是他也得执行命令把开封收了回来。然后国民党登报纸“ 国军收复开封”,其实粟裕绕到邱清泉的背后,又把区寿年兵团一口吃掉。与此同时陈赓 打洛阳,洛阳守军也是一个师,而且这个师是学生兵,更守不住陈赓,陈赓把洛阳打开了,国民党赶紧叫18军从驻马店向洛阳增援,结果胡琏到了洛水边上,眼看着洛水涨水过不 去,等胡琏过了洛水共产党又走了。国民党总是集中不起兵力、总是被动分散。1948年以 后蒋介石终于醒过来了,组成重兵集团准备跟共产党进行决战,但是为时已晚,因为当时 共产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里把集中优势兵力列在第一条,蒋介石 懂不懂集中优势兵力?当然懂,但是他作为一个国民政府受到太多条件的制约,他是心有 余力不足。

共产党打天下的第二个绝招就是善于化敌为我,说白了就是改造俘虏兵,这是陈毅先 发明的。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说是歼灭3.2万人,实际上打死的不到一万,俘虏74师8000多人。当时把74师的俘虏集合起来分俘虏,结果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都来抢74师的俘虏,因为74师士兵素质特别好,是模范师,受过非常正规的训练,每个士兵起码都有高小文化水平,解放军里的连长都不一定有高小的文 化水平。74师8000多俘虏被分到华东野战军的各个纵队里,陈毅说这些俘虏兵真顶用。19 47年底陈毅从山东解放区到陕北见毛泽东,沿途路过晋绥军区,当时晋绥区的同志说华东 野战军打仗打的好,请陈毅做报告,陈毅总结了一条经验,我们华东野战军为什么迅速壮 大?就是会用俘虏兵。俘虏兵是好东西,战术素养非常好。我们要是招翻身农民当兵,得 训练他打枪、扔手榴弹,然后才能打仗,俘虏兵来了就能用,而且在战争里表现相当不错。有一次打敌人一个据点,连长冲着机枪手说“打打打”,机枪手是一个俘虏兵,说“你 让我往哪儿打”?连长说不知道。俘虏兵说怎么怎么打,连长说好,就这么打。陈毅讲,“你看,俘虏兵就是比我们的连长水平还高”。解放军过去缴获国民党的炮,当时主要是 山炮,打仗时把山炮和步兵一块儿推到阵前,推到离前沿还有二百米、一百米的地方,人 从炮筒里往前看目标,叫“直瞄”。被俘虏的国民党炮兵看着解放军的炮兵笑,说你们这 是拿大炮拼刺刀。他们把炮拉到3000米外,算好射程,没有射不准的。这样的经验一推开,中央就下文件,以后各个部队凡是抓到国民党俘虏,除了重伤还有患传染病的,其他的 一个不许放,统统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

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 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共产党这么多兵是从哪儿来的?大部分 都是俘虏兵。国民党的俘虏兵凭什么就转过头为共产党卖命?共产党有本事。俘虏兵被俘 虏之后先开会诉苦,进行阶级教育,国民党兵大多数也是穷人,于是老战士先上来诉苦,地主怎么压迫我,我们打天下为穷人翻身谋解放,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然后把俘虏兵 下放到各个班,但是有一条,肯定这个班里老战士占多数,俘虏兵新战士占少数,班里不 能歧视虐待俘虏兵,俘虏兵被叫做“解放战士”。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 候班长给烧洗脚水,从人的情感这方面来说特别容易感动俘虏兵。国民党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共产党的官不像官,班长、连长都来关怀战士,从感情上来说俘虏兵也容易被改造 过来。

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打好了一样立功。当时刘伯承培养了一个战士王克勤,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机枪手,俘 虏过来以后补充到部队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长,他特别会带兵,他带的兵不但会打仗,而 且在作战中伤亡很少,刘伯承看中了这个人,表彰为二野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在战争 中牺牲了,刘伯承还特别的悲痛,王克勤就是国民党俘虏兵里一个优秀的代表。

到了1948年初,共产党熔化改造俘虏兵到什么程度?华野当时总结了经验,叫“即俘、即补、即战”,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国民 党怎么也比不过共产党,国民党抓来壮丁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 期最少大半年,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这个仗国民党越算越赔。74师是1947年5月

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歼灭,蒋介石非常伤心,保留74师的番号,在江南重新组建,最后 组建成74军,1948年10月74军拉上淮海战场,到1949年1月陈官庄之战74军再次被共产党消

灭了。蒋介石辛辛苦苦训了一年,好不容易上战场了,几天就报销了。共产党用这种方式 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兵源,在一年多之内就跟国民党的兵力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毛泽东 说我军人力、物资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就是靠俘虏国民党的俘虏兵、缴获国民党的枪炮来 壮大解放军。

当时战争打的相当残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的主力跟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打,这 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了将近有一个月,结果华野歼灭了黄百韬兵团7万多人,但是也付 出了伤亡5万多人的代价。当时华野有一个连报了220人伤亡,一个连满编才120人,由于不

断冲锋不断补充兵源,所以伤亡竟超过了满编的人数。粟裕在1949年3月给中共中央写淮海 战役的总结,说1948年10月济南战役的俘虏兵到1949年1月打陈官庄时有的已经提升为副排

长了。共产党这么大的伤亡,都是靠俘虏兵一拨一拨更换,国民党是打一个少一个,有出 没进。这样的话,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兵力对比变化能不快吗?

大家可能要提问题了,共产党能改造俘虏,国民党怎么不行呢?孟良崮战役之后蒋介 石召开高级将领的军事研讨会,他沉痛检讨74师失败的原因,说74师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失 误就是用了共产党的俘虏兵。涟水战役中,74师把涟水打下来,当时守涟水的是华野六纵。六纵被张灵甫俘虏了300多人,张灵甫让共军的俘虏兵当辎重队,拉大炮、拉粮食,蒋介 石说绝对不可以这么做,绝对不可以信任共军的俘虏兵,张灵甫说不要紧,不是让他们当 战斗部队,他不当回事。孟良崮战役之前,国民党军10个师一线推开向北走,张灵甫自己 带的一个师突出了两天的路程,他把主力部队驻在孟良崮,重炮部队安排在山下的垛庄。陈毅、粟裕抓住张灵甫突前两天的战机,一下用六个纵队15万人包围了张灵甫的3万人,扑 垛庄的正好是王必成的六纵,俘虏兵一看自己的部队来了,立刻哗变了,张灵甫的炮兵阵 地乱套了,华野很轻易地把张灵甫的重炮阵地占领了,掉转炮口向孟良崮山上轰。这时候 张灵甫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孟良崮是一座秃山,寸草不生,炮弹落地溅起的石头 就能杀伤一片人。张灵甫最后坚持了三天,74师全军覆没了。陈毅、粟裕看到周边的国民 党军围上来了,来不及打扫战场,连夜撤退。孟良崮地区的老乡说,战役打完之后三个月 当地的老百姓不敢上山,漫山遍野都是尸首。蒋介石拿这个教训警告国民党,因此国民党 用不了共产党办法。而共产党改造俘虏的经验每个野战军都有,抓住俘虏兵怎么办,抓住 国民党军官怎么办,办法都是一套一套的。

化敌为我是共产党的一个绝招,共产党能做到什么程度?当年四野的后勤是最棒的,后来我就问四野的老同志,当时四野怎么有那么雄厚的后勤,有军医院,又有军工厂,还 有军事院校。四野的老同志说,四野里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是日本人,我听了大吃一惊。抗战结束时四野十万大军闯关东,没有带后方,没有带医院,而且八路军那时候也没有医 疗设备。四平战役之后大量的军队撤到北满,撤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那么多的 伤员没人治怎么办?四野政治部下了一个九九紧急指示,就地征招医务人员组建军医院。伪满时期东北医院中主要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当时四野后勤部长指示干部去接收日 本人的医院,把日本人的医生、护士强行征入解放军。当时找到哈尔滨最大一个医院,要 名单,从名单里看哪个人是医生,哪个人是护士,然后到遣返日本人的难民营里抓,从火 车上向下拖。当时一共征了8000多医生、护士,这些医生、护士一开始是被逼来给解放军 治病的,解放军一看怎么给我治病的都是日本人呢?最初在军医院里没有一个日本医生护 士没有挨过伤兵打的,这些人忍气吞声。黄克诚一看不行,咱们得讲政策,这些医生护士 只要肯为我们工作,不管他们思想是否进步都应该给予优待。共产党的干部吃高粱米,给 日本的医生吃大米,共产党的干部没有津贴,但是日本的医生护士按原来的待遇发工资,这样把日本的医生护士都争取过来了。后来这些日本医生护士跟着各个野战军参加了辽沈 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

除了医生护士之外,还有军工。东北野战军迅速发展成为百万大军,而且华东野战军 也需要炮弹,怎么办呢?于是在东北办兵工厂。当时解放军最大的军工基地在大连,大连 当时是苏军占领的,国民党去不了,所以解放军在那儿秘密发展军工厂。我们都读过吴运 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说在东北建立军工厂就是在大连的甘井子,当年在那儿 建立了一个炮弹厂。吴运铎说他和吴屏周厂长实验炮弹,有一发没爆炸,他们俩跑过去看,往那儿一蹲炮弹爆炸了,吴屏周当场被炸死,吴运铎受重伤。后来我到实地采访,看了 当地军工厂写的厂史,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太差,这是一场严重的安全事故。因 为当时我们这些土八路没有正规的金属加工技术,做的炮弹撞针有毛刺不光滑,所以拉不 着。最后还是得用日本人,当时把在大连的日本军工技师集中起来,有的是制造火药的专 家,有的是做炮弹壳的专家,还有冶炼的专家,把30多个日本专家集合起来构成了大连军 工厂的技术骨干。另外,我们国家第一个航校,东北老航校,第一批王牌飞行员,包括后 来的空军司令王海上将,都是日本教官教出来的,而且第一批女飞行员也是日本教官教出 来的。所以不能不说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厉害,能把日本人都教育成革命战士。

这一段历史原来都是保密的,日本人大批遣返是在1946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 又遣返一批日本人回国,其中大部分是我们共产党用的日本人,掩护身份让他们回国。回 国的时候让他们把军装都脱下来,把档案都销毁,每个人得的奖章全部都收回。到了90年 代,这些日本老兵陆续地回老部队探亲,总政治部下命令,重新做模子,给他们这些四野 的日本老战士每个人发东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还要加一枚 1955年授衔的时候发给营以上干部的解放奖章,重新发给他们。后来我采访这些日本老战 士,他们都80多岁了,但是说起话还是40年代解放军的语言。对于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 化敌为我的能量、作用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第三条,共产党能够充分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民战争。一提起这 个,大家马上就想到车轮滚滚,当时确实是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我们正史上都说淮海战 役“60万吃掉80万”,60万解放军吃掉80万国民党重兵集团,历史上可以这么说,但是账 不能这么算。淮海战役是共产党以少胜多吗?根本不是,而是我们以压倒性的人数优势战 胜了国民党80万大军。国民党的将领18军军长杨伯涛在双堆集和黄维一块儿被俘,他被押 下战场,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他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说我们在战场上哪儿看到过这种场面,国 民党的后勤都是自己办的,自己拿卡车拉辎重,哪儿有这么多老百姓来支援战争?淮海战 役先后动员的民工220万人次,加上60万共产党的正规军,你说比国民党的80万人数多了多少?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共产党跟国民党根本区别在于,国民党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松散到什么程度呢?加入国民党很随便,可以集体入党 ;但是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的组织渗透到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没有一点空白,每一个 村子里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最后还有儿童团,每一个村子里 通过这五个组织把每一个老百姓都完全地控制起来,于是出民工都是组织上派的,而且各 有分工。共产党能够充分利用民众力量组织起自己的战争机器。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支援 前线的民工都超过了百万。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征兵。我们知道国民党主要是靠抓壮丁。有张照片是一个 英国记者拍的,一个老头在国民党新兵里寻找自己的儿子。共产党这边都是骑马戴花、光 荣参军,事实是否如此?后来我看了一些材料,感觉到人从本性上来说不愿意打仗的,农 民更是如此。你看纪录片《人民的胜利》,说翻了身的东北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土地,他 们志愿参军保卫胜利果实,骑马戴花参军了。后来我想还是不对,农民都是老婆孩子热炕 头,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牲口,你叫他再去打仗,可能吗?从他个人来说是不会愿意 的。后来看到一个材料,1948年初中共中央给东北局一个指示,要东北局在半年之内组建 100个团的二线兵团补充东北野战军,因为林彪跟陈毅的情况不一样。在辽沈战役之前东北 没有打过很大的仗,也没有俘虏过很多的国民党兵,所以毛泽东下令让林彪组织100个团的 新兵,这100个团从哪儿来?从翻身农民中来。林彪当时下了一个指示,号召各地干部要当 革命的兵贩子。怎么征兵?当时征兵的指标下到各县、各村,这个村里得征十几个兵,村 支书、村长就把适龄青年叫到一起教育,这些青年都坐在炕上不说话、不表态,支书派人 一个劲儿烧炕,炕上热的坐不住了,终于有一个跳了起来。好,这个算报名了,结果一个 一个都跳起来了,就骑马戴花当兵去了。后来我看了张正隆的《雪白血红》,专门有一章 “要当革命的兵贩子”,跟我写的一样,说明这不是假的。同样抓壮丁,为什么共产党的 兵上战场敢打仗?解放军多打几个胜仗,这些新兵胆子就大了,就变成老兵了,人都是这 样磨炼出来的。共产党在动员群众方面确实是有一套。

共产党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不光是参军,还有更狠的一招。我们都知道1948年上海 的日子最不好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要粮食没粮食,要煤油没煤油,老百姓在银行前 挤兑金圆券。不是蒋介石想让老百姓这样,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资短缺,没有米、没有布,所以才涨价,所以奸商才囤积居奇。为什么缺?1948年初共产党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国民党仅仅控制着长春、沈阳、北平、济南这样的大城市,这是什么含义? 也就是全国100%的煤炭资源、80%以上的小麦产区、80%以上的棉花产区全被共产党控制 了。解放区当时也知道国民党的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天天贬值,共产党采取最原始的 办法——自然经济,不用货币。农民都是以物易物,拿粮食换鸡蛋,拿鸡蛋换煤油,抵制 伪币进入解放区。共产党还规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开了几个清单,一个是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出口的清单,一个是许进口的清单,一个是不许进口的清单。什么东西许出口 ?古董、文物可以输向国民党统治区,那年头古董谁要啊?粮食、棉布不许出口。煤油、纸张、药品可以从国民党统治区输往解放区,因为解放区不生产这些东西。而不许进口的 东西就多了,奢侈品解放区都不要。这样一下就把国统区捏死了,这才是真正的“农村包 围城市”。国民党大城市没有物资来源了还不涨价,还不恐慌?上海最后狼狈到家了,19 49年1月蒋介石一下野,上海人就公推杜月笙给毛公写封信,请求用上海的工业品换开滦的 煤炭,毛泽东照准,要维持上海,不能让上海崩溃。在蒋介石下野的几个月,上海和唐山 的开滦对开轮船,把煤炭拉到上海维持上海人的生计。国民党还不垮?根本没有经济基础 了。解放区控制了物资,而且共产党能够控制得如此严密。

共产党占了上海,上海商人又来劲了,不是物资短缺吗,我再涨价。结果陈云到了上 海以后打经济上的淮海战役,知道上海的商人喜欢投机,陈云从东北、华北调运大量的粮 食、布匹源源不断地往上海运,上海的商人一看大批的物资从公家运过来,敞开肚皮吃,没想到共产党用的是举国体制,用共产党那么大的解放区运那么多的物资进来供应上海,撑死这些商人。商人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把资金用完了,囤在仓库里等着涨价,但是共产 党的布匹、粮食还是源源不断运进来,价格天天跌,跌到商人受不了的时候只好降价。共 产党进上海之后给商人们一个下马威,叫他们知道了共产党的厉害。这不是政策问题,关 键还是在于经济基础。共产党能够控制这些经济基础才能够打天下。

最后一条,共产党的情报、渗透、策反无孔不入。在战争年代,情报太重要了,谁有 情报来源谁就能打胜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国民党输就输在组织太松散,既没有 政审也没有档案,无论是什么政府机关、机要部门用人,只要朋友一介绍,那就进来吧。

所以在抗战期间,共产党就利用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机会往国民党里派了大量的地 下党、情报人员,那会儿任务是长期潜伏,不到关键时刻不醒。毛泽东转战陕北,当时中 央可以走,但是毛不走,毛主席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说胡宗南也要听毛主席的指挥。后来有人写回忆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毛泽东在陕北坚持了一年多,其实毛是一个很 谨慎的人。我参观毛的住处,最深的体会就是毛绝对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前一段我到 甘肃哈达铺,毛泽东住的房子有一条小路直通后山,有情况随时可以掩蔽。西柏坡毛主席 住的房子离防空洞最近,只要飞机一来一下就能进防空洞。毛泽东为什么敢于在陕北呆着 不走?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共产党有一个地下人员熊向晖,是安插在胡宗南身边的共产 党情报人员。胡宗南身边的机要秘书是共产党,那还能有什么秘密?熊向晖在胡宗南进攻 陕北之前就把作战计划通过情报网传到中共中央,所以中共中央对情况了如指掌,毛泽东 就决定不走,转战陕北。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线反其道而行之。胡宗南认为毛一定要过黄 河,但是毛泽东却往西走,往安塞那边走,跟胡宗南兜圈子,为什么?这也是毛泽东算计 好的。当时有这么几个条件,一个是黄土高原,那个地方最大的特点就是缺水,由于大部 队一定要找有水的地方宿营,所以胡宗南的部队一出动,今天走几十里地在哪儿宿营是可 以算的出来的,也就是必须要找一个有水的村子宿营。毛泽东的小部队昼伏夜行,就可以 避开国民党的飞机侦查,而且电台保持静默,就可以避开国民党的技侦侦查。还有最重要 的一条是,陕北老乡不会出叛徒,新区的老百姓闹不好就可能出叛徒,这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是经过充分的酝酿考虑才决定在陕北不走。

先说了共产党的情报工作,下面说说策反。越在关键时刻,共产党在国民党安插的钉 子越是发生作用。当时共产党的情报策反系统有完整的组织,为首的是社会调查部,负责 的是康生和李克农,下面分到各个野战军的政治部里有敌军工作部,是专门打入国民党的 内线;还有城市工作部,专门在城里弄情报的;还有联络部,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送情 报的。这三个组织非常严密。解放军最近编了两套大书《中国人民解放军联络工作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敌军工作史》。1946年3月莱芜战役,当时济南的王耀武让李仙洲指挥三 个军与张灵甫南线配合要把陈毅、粟裕包围在沂蒙山区,结果陈毅、粟裕决定先打莱芜。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跟共产党有关系,他问打起仗来怎么办?我们的联络员就说打起来 你就临阵逃脱。韩练成这一跑不要紧,他的一个军就乱套了,李仙洲的三个军一下就都乱 套了。陈毅他们的主力部队仅用一天时间就把国民党三个军五万多人全解决了。王耀武听 说莱芜战役的消息以后大骂,他*的五万多人一天就完了,我就是放五万条猪也够共军抓一 个礼拜的。到关键时刻给你搅乱了,尤其是在战场上,一点办法也没有。过了几年轮到王 耀武本人,济南战役打王耀武,我军策反吴化文,吴化文不是王耀武的嫡系,王耀武让他 守西线。王耀武在城里,让吴化文在城外,吴化文说这不是拿我当挡箭牌嘛。共产党策反 吴化文的老婆,济南战役一打响,他在外围起义了,王耀武外线一下就是一个大缺口,还 没有来得及补这个缺口,解放军就开始攻城了,很快就拿下了济南。还有淮海战役开始的 时候,把守运河大路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长官何基沣、张克侠是地下党,抗战时 期就入党了,就是共产党埋在国民党里的钉子,到这个时候他们俩起义了,一下把运河大 路让开了。粟裕后来给中央写报告,说战机就是四小时。如果何基沣、张克侠不起义,我 们在运河耽误四小时,就没有包围黄百韬的战机了。

甚至在最高层,南京的国防部都有共产党的内线。共产党的情报厉害到什么程度?蒋 介石还没撤退到台湾,我们的情报人员就已经到台湾了。当时最大的内线是国民党国防部 办公厅的长官吴石。《老照片》公布过枪毙吴石前的一张照片。当时蒋介石到了台湾,国 民党可以说是风雨飘摇,我们大量的情报人员已经渗透到台湾了。我看到的攻台准备的资 料,一份是国民党军队驻防台湾一览表,还有一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台湾住址一览表,当年国民党已经准备再次逃跑了,而且这些情报人员有的都半公开了,做高官的工作,策 动起义,结果朝鲜战争爆发,我们攻台的计划搁浅了。蒋介石反过手来抓共产党,当时中 共台湾党的负责人蔡孝乾叛变了,供出200多人,吴石这些人都牺牲了。我们的技侦、破译 密码也非常厉害。早在红军时期共产党就有本事破译国民党的密码。后来毛泽东对军委二 局的同志非常感激,在西柏坡的时候与他们合影,照片让中军委二局的同志站在中间,表 示毛泽东对他们的尊重。当时这些破译密码的专家勤奋到什么程度?国民党的密码技术上 非常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即按照汉字的古韵排列,天天变化。为了掌握古韵,总参二 局有一个干部能把整本的《康熙字典》背下来;还有一个干部为了研究蒋介石国民党军电 报,都是文言文的,他专门研究明清的尺牍。谁说共产党里没有人才?

战争是多方面的较量,但是总的结局是有它的必然性。我写《中国的1948年》就是希 望给大家提供一些真正的史料,以后我会继续修订补充。看了这本书之后,有网友评论,这本书史料虽然细致,但是还有在五星红旗下立正敬礼的感觉。大家听了我的讲座之后,你们说说,我是应该在五星红旗下立正敬礼还是应该在青天白日旗下立正敬礼?

谢谢大家!

听众提问:

解放战争一共死了多少人?

刘统:

说实在话,因为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非常详细的统计。过去的档案不集中,各野 战军有各野战军的档案系统,没有向中央统一地报告。我在解放战争纪实中,每一个战役 如果档案中有记载,我会写下来多少伤亡。但是如果说总的数字,因为还有很多小战役,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

观众提问:

卫立煌和共产党有什么关系?

刘统:

卫立煌在抗战期间和共产党关系不错,但是卫在任东北剿总司令时和跟共产党没有具 体的关系,要说关系主要是他的女婿汪德昭,汪德昭是我国科学院的院士,汪回东北之后 给卫立煌当过一段时间的秘书,他还没有来得及跟我们的情报机关接上关系,国民党已经 垮下来了。卫立煌因为有抗战时的关系,建国后还是从香港回来了。

观众提问:

很多人认为《雪白血红》这本书演绎的成分比较多,经常有人说信史还是应该看刘统 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刘统:

我到大连特意跟张正隆见面,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位很正直的军人,他的作品《雪白血 红》完全是用采访做成的,他采访了好几百位四野的老人。张正隆是军事文学出身,写东 西有激情,从史学的角度看,他在排比材料、考证方面肯定会有疏漏。不过张正隆所说的 每一个例子,包括部队的番号、具体的人都是真人真事。要从文学的角度看他,不能从历 史学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东北解放战争纪实》毕竟是历史的作品,跟他不一样。

观众提问: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时候曾经有日本军人在为解放军服务,我想问1945年以后苏联是否 介入过东北的解放战争?有记载1950年以前苏联人确实介入过东北的建设,是否直接介入 了东北的战争?

刘统:

杨奎松为这个事跟我争论过,他写《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说共产党进东北 以后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于是解放军就无敌于天下了,他是这个结论。我在《东北解放 战争纪实》里有大量的篇幅说明共产党的武器是捡破烂儿捡来的。黄克诚有一句话,老兵 老枪、新兵新枪,这是东北初期的状况。苏军撤离的时候对我们解放军没有任何的帮助。

最困难的时候,在北满,林彪是跟金日成要了很多武器装备。金日成占了朝鲜之后武 器全部换成苏式的,日本人的武器用不着了,所以转给了东北民主联军,据记载总共有三 四百节车皮,这构成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武器来源。到后来大局已定的时候,1948年年 中,情况慢慢改变了,苏联派专家来帮助我们修铁路,提供了一些他们准备用来炼废铁的 日式装备,还有一些捷克式的轻机枪,真正大规模的军事援助还是在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之 后。

观众提问:

围困长春饿死很多人,这段史实现在是不是公开了?

刘统:

还是没公开。我在《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中引用林、罗、刘给毛泽东关于围困长春的 报告,在书中删节了相当一部分,就是说当时老百姓怎么痛苦,饿死多少人。长春国民党 守军和解放军中间有一个死亡地带,国民党不让回去,共产党不让出来,后来共产党把老 百姓从这个死亡地带放出来。最后统计,围长春的时候一共饿死10到12万的老百姓,这个 数字郑洞国也认可,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长春虽然有上百万人口,但是到兵荒马乱的时 候大部分老百姓都逃难了,这个事毕竟是说明战争残酷的一方面。

观众提问:

请问共产党的情报工作。

刘统:

因为绝大部分事情都没有解密,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零星见于回忆录的史料。比 如熊向晖有回忆录,就可以讲。但是有很多做隐蔽工作的同志终生不会见诸于历史。当年 做隐蔽工作主要的特征就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必须要跟汉奸特务打交道才能得到情报。建国后这些同志因为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他们的作用也差不多了,于是他们就受到了 组织上的怀疑。潘汉年这个案子牵扯到国内很多的隐蔽工作者、地下党,都受到了牵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为什么专门提出给潘汉年平反,那时潘汉年和夫人都已去世 了。陈云给中央写了彻底平反的报告,胡耀邦在批示中写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他说,过 去从事隐蔽工作的同志,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他们的行动也非常秘密,我们不 能要求每一位做隐蔽工作的同志都能够提供他们的见证人和组织关系,如果这样的话今后 就没有人再会为我们做隐蔽工作了。胡耀邦的这个批示也是对常年做隐蔽工作的同志给出 了一个历史的评价。

第四篇:我对解放战争中几大战役的认识

我对解放战争中几大战役的认识

通过解放战争系列影片欣赏这门选修课,我对中国的解放战争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其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从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没有解放战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一切。

下面,我将从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四场战役说明我认识到的解放战役。

一、挺进大别山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戡乱战争从中共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这时,共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国军突围部队。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最后国军全部被压到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这场战斗全歼国军5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

这场战役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加速例如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是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

三是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二、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东北野战军70万主力倾巢而下,攻克义县后包围了锦州。蒋介石命令侯镜如兵团从葫芦岛出发东援锦州;廖耀湘出沈阳西进黑山一带驰援锦州。但是解放军进展神速,在塔山和黑山阻击了两个兵团的同时很快攻克锦州,生俘范汉杰。侯镜如兵团见锦州已丢撤回葫芦岛,此时长春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集团陷入混乱,相继被缴械。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速南下增援。廖耀湘在黑山被阻试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撤退沈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廖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湘。随后52军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沈阳之敌全部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三、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一场由粟裕指挥、歼灭整个徐州集团的大会战。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徐州以东)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12个师,生俘黄维。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被歼灭。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杜集团围而不歼。第三阶段,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极大地推动了全中国的解放进程。

四、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解放天津 解放天津

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而不是乐不思蜀。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印度尼西亚非传统安全分析与应对措施

印度尼西亚非传统安全分析及应对措施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印尼人口超过2.48亿(2013年),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印尼当地统治者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穆斯林商人带入伊斯兰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教。多种族和多种宗教信仰,更加凸显出印尼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自1965年和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发生至今,当地华人始终存在恐惧感,尽管华人在印尼经济发展方面占据半壁江山,但仍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各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是境外项目执行人员的心里落差和时刻的担心的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印度尼西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剖析,并作出应对,以保证境外项目人员人身安全,具体如下:

一、跨境民族问题。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先后入侵印度尼西亚,直到1954年8月彻底脱离荷印联邦,长达近5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带来的是西方各国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外来种族。外来民族与主体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不强,存在民族冲突的风险。

应对措施:要充分了解当地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尊重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禁忌;依靠当地政府、部队妥善处理争端和 摩擦;按照国家规定招聘和解雇当地用工;不参与地方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工作之外的交往;尽社会责任,给当地民众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最好是通过政府操作,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地域性安全问题。印尼是“千岛之国”,岛屿众多,扼守马六甲海峡,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接壤,海域面积广阔,跨境犯罪问题严重,特别是跨境毒品交易以及跨境赌博问题。印尼当地政府已经严厉打击该类犯罪,但效果不佳。特别是新来员工,抵制诱惑力差,很容易沾染赌毒。

应对措施:加强对广大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拒绝接触赌、毒的自我约束能力;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对有条件长期出差在外人员的管理;建立应对绑架、劫持、敲诈勒索事件应急预案,使每个人至少知道两种以上的报警方式,如公安、政府、使馆、项目公司、驻外代表处等等,开展现场应变能力训练;提高警惕,保持对异常现象的敏锐觉察,发布预警;树立“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最大限度保护生命安全。

三、枪械管理危害问题。印尼对枪械管理十分严格,但仍旧无法控制时有发生的枪击及爆炸事件。印尼最近有部分人员参加ISIS圣战回国,虽然当地政府排查严格,但仍不排除会有相关人员携带枪支威胁人员安全。最近已经发生几起爆炸和枪械绑架威胁案件,因此特别在大城市和人员密集地域,安全风险增加。

应对措施:要了解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背景,重视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保持与当地人民的和睦相处、真诚相 待,特别指出的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少做出格的事情,包括侮辱性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对当地妇女的不尊重及与当地异性不正当关系、喜欢露財显富、与当地黑社会或犯罪团伙交往等等;远离斗殴事件现场,不凑热闹、不介入;尽量不做见义勇为的事情。

四、偷盗和抢劫问题。印尼岛屿众多,我们的项目施工区域靠近海边,海边多有当地渔民出入,时常会有施工材料丢失现象发生。在印尼的大城市,近来骑车抢窃、天桥抢劫案不断发生。因此必须加强防范。

应对措施:加强对驻地和办公室的安全防范措施,给入室盗窃设置障碍;雇佣保安,保证驻地24小时有人看守,对持械进入施工区域和驻地的渔民予以言语警告,并时常和当地村长沟通该类问题,对此做出协调;豢养家犬,给盗贼造成一定的威慑;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现金;办理银行现金业务必须专车、有陪人,车辆不直接到达现金存放处,避免有人跟踪踩点;在外不露財,不要单肩挎包,步行时可以走逆行道,人多时背包者可以走在中间,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包要抱在怀里;提高警惕,随时观察周围环境的异动。

五、疾病威胁问题。印尼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存在有大致相同的地方病,发病率高,地方医疗条件差,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主要有:疟疾、霍乱、登革热、艾滋病等。

应对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防护措施;经常对居住、工作环境进行消毒灭虫灭蚊;坚持定期体检和体育锻炼;远离疾病源,尽量不与病患者接触;若有发病迹象,及时就医,对使用过的用品彻 底消毒处理,需要隔离的一定实施隔离,并对接近人群做无感染的检查确认。

六、战争遗留危险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印尼境内战争遗留地雷、炮弹较普遍,虽然当地政府设有的专门组织,长期开展排雷工作,但并不一定涵盖我们的工作区域,即便涵盖也不能保证完全清理干净。

应对措施:在项目筹划时应就此项工作设立专门费用;进场前从当地政府组织、专业部门、业主等方面索取相关资料,有目的性地进行专业排雷;对可能有雷区域做出警戒;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地雷、炸弹要请专业人员处理,不可轻举妄动;严禁个人和单位收藏这类危险品。

七、物流安全问题。印尼项目多处在岛屿之上,物流大多靠船运,且运输线路较长,中途受海上天气等因素一项,安全隐患较多。另外印尼项目地处苏拉威西岛西部,物流亦可通过环苏拉威西岛公路运输,但环岛路弯道较多,且经过山区,道路安全风险增加。

应对措施:选择有经验的运输商,签订明确细致的责任合同,并明确规定必须购买保险;对运输工具和驾驶人员资格提出具体要求;提前勘察途径路线的桥涵、电线、转弯陡坡、社会治安等等;进入施工区路段应该保持畅通,避免倒车转运,若必须转运应有当地部队警卫。

八、环境卫生安全问题。对项目而言,主要是饮用水安全,其次是食物安全。

应对措施:在印尼不能直接引用自来水,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疾 病。因此,项目及办事处人员应购买桶装水饮用。对于当地自来水,经过净化后可用于洗漱等用途。项目地处村落之中,对于食物材料采购一定十分谨慎,不购买农药残留蔬菜及留存时间较长的肉类。同时,要保持项目部卫生整洁,定期消毒,及时喷洒灭蝇蚊的药品,保障项目职工免除疾病危害。

九、新员工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刚入职新员工直接派往境外工作人数逐年增加,他们大多出生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基本是独生子女,社会阅历少,不会处理同事关系,责任心不强,没有担当勇气,思想比较活跃,对单位没有认同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身份,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

应对措施:用好“导师带徒”这样平台,开展谈心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建立同事间朋友般的友谊;科学制定境外人员休假制度,合理安排员工休假顺序,适当发放通讯补贴,保证新员工与父母亲朋的沟通频次,降低对家的思念程度;开展区域内新员工项目交流,多了解境外项目的整体状况;有条件的项目可以由医生做心理辅导。

十、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印尼经济发展快速,但这种经济模式下造成的贫富差距是不可忽视的。印尼首都雅加达时有发生的大规模工人游行,即可看出端倪。这部分人大多是国家底层的贫困人口部分且大多为穆斯林,贫富差距催生了该部分民众的绝望心理和铤而走险的心态,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也促使国家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削弱了其应对危机,抵御自然灾害、严重 传染性疾病和跨国犯罪等威胁的能力,并导致难民和非法移民数量急剧增加。

应对措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方员工要尊重印尼当地员工,及时送去中方人员的关怀;切不可出现打骂、侮辱当地员工的事件,尊重当地员工的生活风俗习惯;及时关注时事,对游行等事件做出预警。

十一、工作签证办理问题。工作签证是每个在印尼工作的外籍人士必须办理的,且审查比较严格。政府每个月都会定期对住宅区的中国人进行排查,对没有工作签证的人罚款甚至拘留。与此同时,政府的工作签证政策会不定时发生变化,会需要外籍人士在工作签证期满后必须出境方能获得新的签证,在此过程中中方人员的个人安全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

应对措施:办事处同当地移民局和劳工局处理好关系,严格按照印尼政府对移民和签证的政策执行。必要时,可从政府部门得到相关信息,做出相关预警预案,为项目及办事处人员做好安全保障。另外,在出境办理工作签证时,特别要注意个人安全,及时将个人位置反馈给办事处人员。出境时,尽量避免和海关人员发生冲突,索要小费是东南亚海关的通病。同时强调,严禁乘坐安全口碑不好的航空公司,办事处人员会将机票和相关注意事项交待给项目同志。

下载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传统观点:解放战争转折分析--“小三大战役”(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指小三年级班级情况分析

    指小三年级班级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40名学生,其中女生有19人,男生有21人。在这么多人中,住校生有26人.通过我从开学到现在的了解、观察和分析,我个人认为,我们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

    高校安全形势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急管理措施

    高校安全形势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急管理措施 宋胜男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校园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高校校园非传......

    人格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分析

    人格心理学流派要说人格心理学流派,我们首先得说人格心理学,而要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我们就得先知道什么是人格。书中把人格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

    篇一:联系的观点 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 大角度题目——联系观点(6点),从大角度先入手,遵循 三步走原则。 例1:此题注意:①联系的普遍性——通用答案,先写;②多样性运用的第一......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摘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

    11月案例分析小三班冯欣

    教育案例分析:吮吸手指的孩子 小三班教师:冯欣 一、案例背景 班里的孩子都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三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

    永小三年级数学期中质量分析

    三(2)班数学期中测试质量测试 吕 蒙 一 、考试质量情况。 这次考试共有28名学生参加,平均分83.2。其中26人及格,及格率为92.9%,优秀人数为17人,优秀率为60.7% 。 二 、试卷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4

    运用马哲观点分析4.20雅安地震新闻报道 10新闻1班李红梅1226S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且对我们的社会活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