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

时间:2019-05-14 21:2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

第一篇: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19——P121 信息窗2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经历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完成统计表。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吧!

(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引导学生比较五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去发现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2.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19-120 页的内容,重点看两个统计表。思考:

1、观察表1表2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3、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5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的更好。)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的更好。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好!下面就来汇报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和困惑。小组内交流:

先同桌交流,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准备班内汇报。班内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制作的统计图?

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一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当比较一组数据的大小时,选择条形统计图,通过观察条形的高低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比较出大小。

通过折线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和展示第二幅统计图,初步体会:如果想观察一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的时候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谈话:通过汇报展示你们的自学成果,现在你们能够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展示)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为下一环节做下铺垫。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让学生自主概括。

经过上面的学习,先让学生说说对于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各自特点的认识。不当的地方教师引导矫正。2.教师总结

揭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应怎样区别使用这两种统计图更合适?

(1)当比较数量的大小、多少时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2)比较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课前调查好的数据填好统计表。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展示交流。

【设计目的】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各有多少人,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另外通过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班级内交流。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另外,适时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3、当堂达标:

全课总结:

课件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图里还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目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用于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并将情境线和知识线融于一体,让学生更清晰的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统计情况,学生自然产生应该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一开始就感受到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经验,根据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进行直观的比较数据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并在实际作图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3.教师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依据,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使用建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提供素材供学生探究,完成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要充分的让学生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使生乐学。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本节课时, 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中,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

2.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3.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庞欣

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第三篇:第3课时平移 台儿庄 张超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1—42页的平移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平移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情板题

师: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喜欢玩,今天咱们一起到游乐场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游乐场里滑滑梯、缆车、等平移课件),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再来观察这些游戏,仔细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指生汇报,初步感知平移。

2、出示目标(指生读)

3、自学指导: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1页的情境图和第41、42页的前两个红点内容,思考:(1)、加工厂的大门是怎样运动的?传送带、升降机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5分钟后,看谁能汇报清楚上面的问题。

4、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全班汇报:

(1)、谁来说说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并用手势演示。引出平移定义: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2)、在运动中什么这些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让学生到前面用物体演示平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师生总结:形状、大小、方向没变,位置发生变化。(3)、生活中也有不少平移的现象,你能说一下吗? 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的认识。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物体平移可以向上下左右作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变的是物体的位置,不变的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了解了平移的方向、特点和变化情况,那么平移时物体的位置移动了多少呢?

三、重点探究:平移的距离

(一)、故事引入:一只美羊羊和一只喜羊羊同坐在一辆客车上,美羊羊坐在车头,喜羊羊坐在车尾,行驶了一段距离后,美羊羊和喜羊羊争论起来,美羊羊说它走得远,喜羊羊说它走得远,同学们给他们评评理,到底谁走得远呢?

1、学生先猜想,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讨论情况。学生知道:在同一车上任何一个地方行驶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学生说说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的任意一个点或一部分的平移过程就可以了。

4、师生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距离。(课本第43页的第二题)(1)、把图形火箭向右平移4格、向左平移6格怎样移动呢?

指学生到讲台边说边演示移动的格数。(2)、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动手画出移动后的图形。(3)、相互检查移动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描述图形平移现象的时候,首先找准图形的一个点或一条边,先说移动的方向,再说移动几个格子,移动图形时也是这样。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平移特点:形状、大小、方向不变,位置变化。

移动图形:首先找准图形的一个点或一条边,弄清移动的方向,再移动几个格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43页第一题,指出那幅图是平移现象。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议。

2、课本43页第3题:按要求移一移,画一画,看看评议后的图形像什么?(1)、学生按要求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移动后是什么图形,你是如何让移动的。(3)、指生到前面用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说如何移动。(4)、小组内检查移动是否正确,画错的,找出原因。

3、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生回答平移的特点以及如何移动图形。

4、作业: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在由“几何初步”向“空间图形”的过度中,《平移和旋转》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富有思维性的教学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课后有以下几点是自己做的比较满意的。

1、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快乐。体验是一种重要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中力求体现这一特点。例如让生用手势比划物体运动的方式,从而感悟出平移的特征,同时也在体验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再在让生举例时也用肢体表示运动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

2、图形结合,体现课堂的数学味。课中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平移的运动方式。学生通过活动,对平移的概念的理解更加完善,比如用移动课本,就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朝哪个方向运动,不管是前进还是倒退,只要是直线的运动就是平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思维性,突出了数学味,培养了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

3、适当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练习,学生会进一步理解平移现象,丰富了平移的概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新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枯燥为生动。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城乡差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和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感知。讲课时一定要利用身边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移的要素和评议的性质,再讲平移的作图学生便于接受了。

三、需要破解的问题

识别平移的距离时学生容易只观察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应该着重指出,重点训练。

(台儿庄区邳庄镇明德小学

张超)

第四篇: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常庄镇埠岭联校 杜家福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难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三角板,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从图中较易得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的学生人数越多。②条件相

同时,城市的近视人数高于农村的近视人数。„„

2、如果老师想很清楚的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你能帮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统计图吗?

(师板书:容易看出增减变化情况。)学生可能提出: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绘制统计图。自主学习提示:

⑴想一想,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呢?(描点、连线、标数)

⑵同桌的两个人合作,分工一下,一个人绘制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另一个人绘制城镇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⑶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看你的同桌绘制的统计图还缺点什么? 学生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寻找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汇报绘制的统计图。

寻找同位两个同学的进行合作汇报。预设:

㈡提问:同桌的两个继续合作,你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地区在哪一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接近,哪一年级患近视人数数相差最多吗?(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摆在一起。)

老师看到同学们很认真地去比,质疑提问:你觉得比起来方便吗?不方便在哪?谁能想一个办法,让比起来更容易些呢?

学生可能回答:把两条线画在一起。(把两个统计图绘制在一起)

㈢绘制复式统计图。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尝试绘制。(教师可提示学生在原来的图上画)预设:

2、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标出:学生可能回答: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段或用实线、虚线进行区分城镇与农村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

教师讲解:这叫做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坐标图的右上角。追问:一条折线统计图叫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讲解并板书: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学生回答后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3、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师:好,下面我们体会一下看着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呢?

⑴城镇和农村在哪个年级患近视的绝对人数相差最大呢? 学生回答。

⑵城镇和农村学生在患近视人数上有没有共同特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成增长趋势,并且增长的越来越快。„„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了解某地区城市和农村小学生患近视情况,在绘制统计图时,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了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在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工具性,同时体会了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①每周的数据都有两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又该怎么填呢? ②哪种洗衣粉的销售情况好些?你有什么建议?

③预测一下第五周洗衣粉的销售情况?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

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②绘一绘,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在上图中绘出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③议一议,根据你所绘制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此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国的金牌数目越来越多,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增强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制图注意:描点 连线 标数量 图例 标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在认知冲突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教学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并不是直接给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先让学生分组分别画出城市和农村的100名小学生中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然后再让他们说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而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种认知冲突中学习学生既感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同时学习起来有非常的轻松。

(2)在情景引入时,注意关注生活热点。

用家长和学生关注度高的小学生近视问题引入,既体现热点,又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关注,学生会在很高的热情中继续学习,又能提醒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3)有分析,有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使用建议。

学生在分析、比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学生说得越具体越好,教师注意引导总结,发现方法,形成知识技能。

3、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能不能渗透一些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分析产生影响的题目?

常庄镇埠岭联校 杜家福

第五篇:第10课时 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台儿庄 庞猛 Microsoft Word 文档范文

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时第36、37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在探索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你到过什么地方游玩?看到了什么?能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课件演示情境图——美丽的街灯,引导学生观察。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课题: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2.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自学指导

认真做练习。思考: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了解学习目标及自学指导,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中进入学习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为这节课的学习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可对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进行初步渗透。)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升。1.基本练习,巩固提高(1)(多媒体出示题目)

60×2= 8×70= 200×4= 32×3= 32×10= 13×4=(设计意图:通过做这样的简单题,让学生充满信心又不知不觉地进入老师精心设计的复习环节,激活学生的思维)

(2)21×24 12×23 34×28 46×13(设计意图:通过温习已有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熟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列竖式计算

22 21 ×16 ×26 ×18 ×49

【在列竖式计算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先弄清楚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计

算。特别注意两点: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②乘完后,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好习惯。】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第36页第1题

16×5= 50×10= 40×21= 32×2= 360÷9= 23×30= 24×20= 64÷2=

第36页第2题

(让学生放手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总结)

第37页第3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的道理)第37页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两步运算的顺序。)

2.补充练习

(1)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乘积是多少?(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几位数?(设计意图:本题通过提问不但考察了最大的两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几,重点考察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3)一列火车长230米,以每秒22米的速度通过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去到车尾完全离开共用了34秒。请问这个隧道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解题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在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你有什么收获?让多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1.口算时方法有很多种在计算时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采用把整十数0的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简便,最快。

2.两位数乘两位数,关键是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积的十位对齐。

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和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相同,学习时可以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计算时要进位。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先用两位数乘另一个两位数的个位,再用两位数乘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注意数位对齐和进位。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小组共同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总结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知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四、达标测试:

1.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0×80= 45×10= 32×30= 28×0= 20×70= 30×25= 40×50= 12×50= 2.我来选。

(1)25×80的积的末尾一共有()0。

A.2 个 B.3个 C.1个(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大是()

A.9999 B.10000 C.9801(3)88×6=88×5+()

A.1 B.88 C.87(4)与27×40相等的算式是()

A.270×4 B.27×400 C.2700×4 3.贵成超市新进了90箱水果,每箱18千克。要用手推车往超市内运需要6趟运完,每趟要运多少千克?

4.一头小象再出生时只有135千克,在以后的时间它以每年平均95千克增加体重,到13年以后这头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162元钱可以买3袋大米,如果还需要再买24袋大米,一共需要多少钱?

6.光明小区新建了16栋楼房每栋有7层,每层有8户,光明小区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设计意图:通过做习题,巩固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及笔算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归纳总结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养成在观察中分析,在“追问”中思维,形成了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了推理能力。)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学生的有效练习和教师的指导,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节课着重在学生的练习上,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做题时能够把不懂的地方弄清楚,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办法。老师以愉悦的心情进行教学,学生也以愉快的心态乐学,有效激活师生双方的身心潜能。孩子们沉浸在生活的大课堂中,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殿堂。

(2)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理解。练习题设计从易到难,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采应循序渐进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及时的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手段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3)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这是一节练习课,通过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从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要大胆提问和回答问题,教师把问题都记下并回答,尊重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问题口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使用建议:

本节课是练习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时要通过多层分散练习使学生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口算和笔算的理解。教学内容有些多,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时间。3.需要破解的问题:

这节课是练习乘法口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学生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找不到问题所对应的条件。向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

庞猛

泥沟镇明德小学

下载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3课时 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_台儿庄_庞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