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4: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

第一篇: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

伊斯兰“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的关系

摘要:伊斯兰教“圣战”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教义,在穆斯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当今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一大因素就是恐怖主义的全球迅速蔓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眼中,“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等伊斯兰教武装力量无疑是恐怖组织的代名词。而其实是上,以圣战为途径谋求民族解放的行为和那些极端的恐怖行径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是完全不同事物,不可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伊斯兰圣战;恐怖主义;区别

先随便举几个西方所公认的恐怖组织的名字:“阿克隆烈士旅(Al-Aqsa Martyrs Brigade)、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HAMAS,Islamic Resistance Movenment)、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Palestine Islamic Jihad,PLJ)、哈马斯军事部门(Hamas military wing,Izza Deen al-Qassam)、一神教圣战团(Jana’at al-Tawhid wa’al Jihad)”,看到这些组织的名字后,我们一时也许有些迷惑。因为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名字有着“伊斯兰”“圣战”这样的字眼。那么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种联系,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伊斯兰教的“圣战”

何谓“圣战”?从理论上讲,伊斯兰的目标是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人都承认和信仰独一的真主——安拉。因此,伊斯兰区域(达尔——伊斯兰)和由异教徒统治的非伊斯兰区域(达尔——哈达尔)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经常性的战争状态,伊斯兰教将这种战争称为“圣战”。并且在伊斯兰教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圣战”逐渐成为了穆斯林所必须尽到的宗教义务。因此“圣战”在伊斯兰世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圣战是伊斯兰教的重要部分,在伊斯兰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古兰经》和《圣训》都指出圣战的重要性,号召穆斯林为信仰而战。《圣训》将圣战视为伊斯兰教中最重要的部分。《圣训》中曾记载穆罕默德的话说:“我岂能不把事情的顶尖、支柱和最重要部分告诉你们?事情的顶尖就是伊斯兰;支柱就是祈祷;它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吉哈德(即“圣战”)。”《古兰经》用大量篇幅论述“圣战”,规定“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为主道而战的人将永久获胜,将得到真主的奖赏;为主道而战阵亡的信徒,比其余的信徒得天独厚,他们用不着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乐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指导,使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有了一种“在‘圣战’的旗帜下”这样一种说法。

在“圣战”的旗帜下,在分享战利品的鼓励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涌向周围地区。政府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人眼中,这里到处是牛奶,蜂蜜,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令

人神往。638年,享誉“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和名将阿穆尔指挥穆斯林军大败拜占庭军,占领整个叙利亚。接着,阿穆尔又把扩张浪潮推向素有“拜占庭帝国的粮仓”之称的埃及。642年他兵抵亚历山大城,拜占庭军败走。占领埃及后,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亚和突尼斯。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的同时,千年古国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两军在嘎底西叶决战,波斯军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了征服者的战利品。651年,波斯帝国灭亡。这些历史让我们发现伊斯兰教“圣战”的一个特点:针对不信教的地区和人民,通过武力或其他方式征服,从而将伊斯兰教传播出去。

这时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穆罕默德对麦加贵族的战争理所应当被称之为‘圣战’,可是并不具用这样的特征啊。”的确,只要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除了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的征服扩张式的“圣战”,伊斯兰“圣战”还有着另外一种形式。就如同7世纪时的穆罕默德对麦加贵族的“圣战”;萨拉丁对十字军的抗击;阿富汗对前苏联入侵的抵抗。这些“圣战”显然带着对侵略者或是压迫者的反抗。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圣战”的实质是维护和传播伊斯兰教,它所针对的:一是不信仰者,二是压迫者即邪恶。而其表现也就有了双重性,一是进攻性的扩张征服,二是防御性的抵御邪恶。也许正如多齐所说的“圣战只有在伊斯兰教的敌人发动进攻时才进行;如果有谁按照别的意思来理解《古兰经》的规定,那么,肯定是错误的。”

对伊斯兰的“圣战”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会感到很奇怪:这些都不足以让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扯上关系。可是是什么原因让大多数西方国家视伊斯兰国家为恐怖组织的诞生地,甚至是同伙而予以打击的呢?

二、恐怖主义的定义及表现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恐怖主义?”相信一百个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给出一百种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你看到诸如“2004年6月12日,49岁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飞机工程师詹森(Paul Johnson)遭到绑架,由于美国和沙乌政府未能满足恐怖分子所提出的释放所有伊斯兰教激进分子的要求,6月18号,詹森被自称为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军事组织斩首,伊斯兰教网站公布三张鲜血淋漓的照片。7月17日,詹森遇害的全过程录影出现在国际网路上。同时录像的标题是‘圣战之声:把异教徒赶出阿拉伯半岛’,该组织已经宣布对詹森之死负责。”这样一条新闻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说“对,这就是恐怖组织作出的恐怖行径。”

对于恐怖主义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有着和而不同的看法。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都认为,凡以非正常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造成恐怖效果,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要求的行为都是恐怖主义行为。只是阿拉伯国家同时强调,在外国占领之下的人民为恢复领土和

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不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与此同时,针对于美国的“反恐战争”,有学者指出“美国当局倾向于把恐怖主义说成是一种极端的宗教偏执情绪所导致,说它背后是一种美国价值观念的一种仇视态度。”这时我相信你很快会想到一个国家——伊朗。美国和伊朗之间就像是不可能存在的永恒的敌人一般,近年来美伊关系是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谈谈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

20世纪以来,尤其是战后,伊斯兰世界反对外来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各个地区都先后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个时期,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人民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之苦,渴望尽快摆脱外来统治,求得自身解放。而民族主义运动便是实现这个愿望的最便捷的途径。因此,他们积极响应民族主义者的号召,拥护民族主义者的领导。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全盘西化,全面世俗化,并未出现民族主义者所许诺的,人们所期望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强民富的局面;相反,绝大多数国家经济上贫穷,政治上缺乏民主,外交上受制于人。这些都与伊斯兰教所提倡的“正义、平等、友爱”格格不入。而且西方腐朽的文化畅通无阻地渗透到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一些伊斯兰学者和穆斯林知识分子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实行西化和世俗化的结果。要想摆脱困境,出路

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伊斯兰教中去,只有伊斯兰教才能解决问题。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叫伊斯兰觉醒运动)又蓬勃兴起。

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但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影响最大,来势最猛,举世瞩目。1979年,伊朗的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伊玛目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发动了一场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实行全盘西化政策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制定了“伊斯兰宪法”,全面实施伊斯兰法,称长期控制伊朗、支持伊朗专制封建王朝的美国为世界上“最大的撒旦(魔鬼)”,坚决与之对抗。

与此同时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又一个表现是,坚决反对以色列的扩张。提到以色列,就一定会提到巴勒斯坦。以巴冲突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前文中提到的一些恐怖组织就有几个就是活动于巴勒斯坦境内的。并在以巴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以“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为例说明好了。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被占领土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组织,它先后制造了多起针对以色列人的袭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然后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以表明它的力量和影响的存在。(2001年8月12号,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郊区一家咖啡馆发生爆炸事件。据以色列电台报道,凶手在咖啡馆中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弹,在爆炸中有36人受伤,部分人伤势严重。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已经发表声明,宣布对这起事件负责,黎巴嫩电视台称他们接到了来自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声明,该声明说该组织一个叫“耶路撒冷大队”的小组策划并实施了这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圣战者以反对以色列占领作为公开的行为,他们认为主要作用在于“恢复人民的自信”。圣战组织是作为伊斯兰革命对巴勒斯坦问题作出的的反应而产生的,高举“伊斯兰,圣战,巴勒斯坦”的口号,伊斯兰是出发点,圣战是途径,巴勒斯坦的解放是目标。这无疑是圣战组织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主要原因。(按照阿拉伯国家的标准这不应为恐怖主义行径,而应该归于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与此同时,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个别组织和个人在“合法”斗争受到打击,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和同一性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双重标准”,如同样是侵略别国,美国等国动用武力把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赶出去,但对以色列侵占阿拉伯领土,美国却迁就纵容,不要说动武,连谴责都没有),搞了一些暴力活动,不但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以及与这两个国家亲近的一些政府,而且还殃及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这种行为,不但遭到各国政府的严厉谴责和坚决反对,而且也受到大多数伊斯兰复兴运动组织和个人的否定。至于那些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为了个人目的所进行的恐怖活动,理所当然地遭到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世界舆论的同声谴责,因为这些恐怖活动与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两码事。

四、结论

总之,伊斯兰圣战是有着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是一种阿拉伯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今对于恐怖主义的认定绝大多数情况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这也就致使一些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组织名列其中。伊斯兰教的“圣战”与恐怖主义画上等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圣战组织对“圣战”教义的理解有些片面,甚至产生了误差。“圣战”包括为促进伊斯兰做的任何努力。它既可以通过宣传说服等和平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战争和武力方式来解决。而如今,一些圣战组织抛开了“圣战”的丰富内涵,而只取其“武力”和“牺牲”的含义,从而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在当下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理应发挥出“圣战”更丰富的内涵,用更科学的手段来实现伊斯兰的复兴。从而让世人能清楚的了解到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的区别,获得更多的支持。参考资料:

①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世界历史》制作组~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撰稿组~执笔 《话说世界历史Ⅰ》 现代出版社

③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

④王三义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微探》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⑤尚劝余 《伊斯兰圣战的理论渊源与实质》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⑥孙国祥 《资讯与资讯技术对国际政治社会化之影响:恐怖组织的实践》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⑦马明良 《近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原载于网络

第二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如何看待教师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邵东一中数学特级教师李桂初

何为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各异。如果在“幸福”两字前冠以“教师”,则与师德密切相关。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两者关系如何?本文根据培训感悟与教学实践,对此作些肤浅探讨,一为作业必须,二供同行参考。

一、德性与幸福是统一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并给出了两个著名论断:“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我国也有着“德福一致”的思想传统,有言道“德者,得也”,意即有德之人必有所得,有德之人才是有福之人。

儒家宣扬“仁义”,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如出一辙。无德或缺德之人则由于缺乏创造和享用幸福的德性基础,丧失了幸福承载能力,因而没有幸福可言,必“恶有恶报”。历代帝王“有淫乱之行,天夺其命”,就是例证。

二、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幸福是以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德性能力。若以 “木桶理论”来描述两者关系,那么教师幸福可看作桶帮,而桶底则是“德性修养”。桶底不结实,桶帮再高也无法承载幸福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师道德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师德规范。只有当教师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教学活动的习惯时,才能产生教师幸福。

三、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保证。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对师德形成过程的探究、体验、修炼的过程就是教师获得幸福的过程。

教师道德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

四、教师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成功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源泉。而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道德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一个师德素养低下的教师,既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能成长,在事务的层次上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到敬业履职;也

难以创造性地提升自己教育生活的品位。因此,缺乏师德的教育,毫无幸福可言。

教师是社会特定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道德为教师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来实现目标。因此,教师道德对教师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人生意义的领悟、价值情感的体验、生命境界的拓展和生命过程的润泽是教师幸福生活的本质内涵。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必须有教师德性的引导和支撑。在化解职业压力、发掘教育之美、超越“教育工匠”境遇、拓展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师德成了教师不可或缺的德性基础和内在力量。实践表明,丰厚的报酬、精湛的教学技艺,不一定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相反,职业倦怠、寻思跳槽的现象恰恰发生在不少薪水高、业务强的教师身上。可见,教师幸福是一种与教师德性紧密相关的主体能力,德性能力的缺席成了制约教师幸福能力发展的瓶颈。师德修养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动力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师德修养和教师德性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过程,即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六、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精神动力。

没有幸福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教师只有摆脱了“教学谋生”的束缚,步入“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境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七、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幸福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

总之,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教师道德建设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应追求高尚师德,为国家培养优秀公民、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人生服务。

第三篇:浅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

浅探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

沛县鹿楼中学 张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接着,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等两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课程整合英语教学模式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自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谈谈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以供大家借鉴。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这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将它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包括“演示工具、资源工具、交流工具、辅助工具、探究工具”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演示工具

“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和最低层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现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出与自己课堂相关的内容,关于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也可组编成讲演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及图表、动画等形式,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如在进行英语训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地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大草原》的课件,用静态设置了一个大草原的画面,将草原上的马、牛、羊、狗等各种动物制作成三维动画,再模拟各种动物叫声添加上声音,以及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草地。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经过简单的练习,学生一听到牛的声音,便脱口而出“c o w ”;听到马叫的声音便说“h o r s e ”;听到羊的声音便说“s h e e p ”;听到狗叫的声音便说“d o g ”。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样美妙的声音,使每个学生置身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仿要到那儿看一看、听一听,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此时教师把握时机,进一步问:

“大草原究竟美在哪里? ' ”学生便顺利答出:“I t h a s r i c h g r a s s

o n

i t

.I t

c a n

p r o v i d e

f o o d

f o r

t h e

a n i m a l s.I t

h a s

b e a u t i f u l

s c e n e r y.W e

w a n t

t o

g o

t h e r e

t o

h a v e

a

l o o k.”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人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资源工具

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以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的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站,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3、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和局域网的环境下,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开设一些英语讨论专题,让学生在有趣的讨论中各抒已见,明辨是非,从而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英语国家网站,通过E-m a i l 往来,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与英语人士进行直接交流,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和交际水平。、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确立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围绕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科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新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l、信息技术在听力教学活动中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老师说,学生跟磁带读,学生听。学生所动用的感官只有耳朵和手,枯燥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进行这项教学就要生动得多,例如,利用多媒体为听力相配以相应的图象材料有助于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对对话语言所适宜的环境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电影或有声读物,培养其语感,提高听力的水平,同时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聆听一一观察一一思考一一判断

老师:设计一一观察一一引导一一判断、信息技术在对话教学活动中

语言的功能在于它的交际性,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多的人寻找在汉语的环境下提高口语水平的有效方法,而多媒体与网络帮助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大多利用图片或道具为学生创设操练情景,但是,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往往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这种非真实的情景中教师无法让学生进行大量训练。多媒体与网络的应用,能生动地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语言与语境的相结合,不仅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全体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而大量的语言实践。例如,在讲复数时,对话内容是,W h a t

a r e

t h e s e ?

T h e y ,r e

h o r s e s .

W h a t

a r e

t h o s e ?

T h e y , r e

p a n d a s .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A l i c e 和J i m 来到野生动物园中,这时跑来一群马,A l i c e :W h a t

a r e

t h e s e ?

J i m :T h e y ,r e

h o r s e s .

对话依此类推,并设置重复钮和静音钮,让学生跟读或配音,栩栩如生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踊跃练习。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一一聆听一一跟读一一对话

教师:设计一一呈现一一引导一一总结、信息技术在评价活动中

(1)多媒体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形式的评价上

充分利用多媒体或互动教室,播放教学v c d,教师可以让学生占走自己最喜爱的空间及呈现方式,教师通过网络统计,用柱形图直观显示,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一一思考一一评价

教师:设计一一呈现一一总结一一评价

(2)多媒体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

将课堂学习内容设计成多媒体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同时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评价,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c o l o u r s 时,设计一个卡通人物的轮廓图,用多媒体放一段录音,描述人物身体各部位名称,(对应部位闪烁)让学生点击

颜料上正确颜色,填对填错,多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每填对一贯旁边出现一只小熊跳舞。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一一聆听一一思考一一评价

教师:设计一一观察一一指导一一评价

(3)多媒体在测试型评价上

过去的测试型评价局限于简单的考核,而多媒体支持下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而且省时省力,便于统筹。例如,运用多媒体听觉视觉的优势进行听力测试,学生将答案选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分,筛出错例,具体评价,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观察一一聆听一一理解一一选择

教师:设计一一呈现一一分析一一评价

(4)多媒体在师生交流的评价上

教师申请一个电子信箱,并教学生也申请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可向教师发送邮件,教师定期整理邮件,总结评价师生课外交流状况。其操作程序为:

学生:思考一一动手一一观察一一评价

教师:观察一一思考一一解答一一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对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找到这两者

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将会帮助我们创设出更符合学情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晓霞《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2 0 0 1 .3、王雪贞《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2 0 0 4 .4

3、葛炳芳《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

》2 0 0 1 .3

第四篇:中国古代姓氏与当今姓氏的关系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概说》课程主讲人:许云和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姓氏与当今姓氏的关系

——读中国古代文化的体会》

系别: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龚柳萍学号:091011045指导老师:许云和

二0一二年四月

中国古代姓氏与当今姓氏的关系 ——读中国古代文化的体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今天我们常常提到“姓氏”一词,多将其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对姓氏的解释有其区别也有其联系。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有着很大的区别,跟当今我们对姓氏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姓氏的解释。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三代之前:这里‘之前’是指三代结束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氏族阶段。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每一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与其它氏族相区别的标志,这就是“姓”。“姓”字,从女从生,表示“女所生”就是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白虎通义·姓名》:“姓者,生也。”《通志·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之类是也。”如上面所说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

而当代我们对姓氏的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对“姓氏”的解释是专指姓。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

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可见“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对姓氏的用法与作用也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炎黄子孙都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还有就是,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作为学者,我们应该对古代文化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古代姓氏文化进行整理与创新,从而研究出更新的姓氏文化,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振亚、张振兴《中国古代文化概说》[M]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月11日

[2]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05年6月

第五篇:浅探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浅探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本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路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制约。面对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浪潮,那么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老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双翼。

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起跑线;为此,我们通过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时,便极大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第1课《春天来了》,是一篇看图集中识字韵文,课文将表示春天风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插图与文字一一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学习生字、偏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课件伊始,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教师可趁热打铁:“同学们,美丽的春姑娘悄悄地飞来了。你看,她手里还拿着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呢!她飞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哪里就会变成春天。请你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此时,教师可让学

生借助信息平台自主探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认识春天部分,在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上是文中要学习的12个生词。学生只需操作鼠标,轻轻点动其中的任一词语,即可出现相关的实物视频、配音介绍及词语拼音,使学生对该事物有更详尽的了解。如点击“柳树发芽”一词,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桃花”一词,则先是千树万树桃花开的壮丽实景,然后是一枝桃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配音是:粉红的桃花迎风开放。精心剪裁的实物视频,浓缩了该事物的特征,将那些变化的、流动的、不易捕捉的景物淋漓尽致地加以再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流畅悦耳的配音介绍,则以儿童化的语言精炼地概括了春天事物的特征:春风轻轻地吹着,春雨绵绵地下着,绿油油的小草钻出了地面,小燕子边飞边唱着春天的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得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得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仍有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琥珀》这一课,学生谈到“松子球”、“化石”、“琥珀”,以及地壳的运动,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为可理解的,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琥珀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本课时,老师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大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启发想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优化课堂效率

﹙一﹚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无所不包,“纳世界于形内,融万物于笔端”。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则体现了最强的网络优势,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二﹚诱发探究动机,提高了课堂质量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只从视觉得来的知识可记忆83%,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1%,但若把视觉和听觉配合起来获取知识则可以记忆达94%。多媒体的使用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综合运用与学习,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课堂效率。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色彩搭配、布局和谐等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优化教学效果,给学生以心理享受。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课前,我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独特的异域风光、地理风貌、小艇奇特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勾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国度,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学生体验到威尼斯的美、小艇的美、悠闲生活的美。学文后我让学生再次观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或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通过欣赏、体验,画面转变成十分美妙的语言,学生们有的说:“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这么多的古建筑、古老的桥梁,真是个美丽的城市。”有的说:“威尼斯的小艇形态小巧,象新月,象水蛇,装饰各异,是威尼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还有的说:“威尼斯的人们离不开小艇,孩子们上学,大人们工作,闲暇时坐小艇去听戏、游玩,生活既井然有序又别有一番情趣,我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真想去那儿旅游啊!”这正是因为媒体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诱发了学习动机,才使得学生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呈现多元化的感受,提高了课堂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水妈妈的孩子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我还知道水的用处很大,工业生产离不开水,农业灌溉也离不开水,就连我们人体百分之七十也是水。”„„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图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三、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以自主、协作、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课堂经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率低,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更不会时间和创新、大部分学生长时间的当“观众”。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无活力,学生更无活力,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在开放式的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知识变得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起来,学生能各取所需,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如CD—ROM),或利用Internet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基本框架、总目标、指导和建议,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法、导疑、导思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搜集课上用的相关资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充分参与。

如我在《奇妙的桥》教学过程中,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的总类以及它们的结构和材料等资料。有了这些提前准备,课堂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我的“桥”课件,首先是让学生对这些奇妙的桥有个直观的认识,通过了解外形特征及材料感受它奇妙,再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桥的图片,并相互介绍各自的桥“奇妙”在哪儿?学生在惊叹各种桥的同时,也理解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教师要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并把这一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更高层次的阅读需要。

﹙二﹚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等进行分组选题,各组同学先是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的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其次,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选题的研究报告在全班进行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选题相近的同学,通过E— mail或聊天室交流意见广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而加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利用这一载体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思维等都贯穿统一起来,更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老师都精心设计的网络里,全体学生都能认真思索、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深入挖掘、肯说愿写、乐于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完全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是当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单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对学生的全方位接触和感知。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升华。

四、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

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网络下载。北师版第六册《莫高窟》一课,莫高窟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堂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五、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事实表明,世界不仅进入了学习的时代,而且是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的活力所在,学习方法、思维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传授与培养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只是语文世界的“沧海一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以其快捷的速度和无所不容的信息量征服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胡卫星、李美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中国电化教育,2001.7.[3] 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4] 杨舸,《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江西教育,2002年第11期.[5] 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章剑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7] 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文化建设》,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41.

下载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探作文教学的细节描写与突出主旨的关系(共5篇)

    探究作文教学之细节描写应如何服务中心思想 银宝湖二中 程宣红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道怎样说。其实前一个问题未必十分突出。事实上,......

    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路径浅探

    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路径浅探(黄玉蓉)龙岗区人民检察院刑检二科 黄玉蓉为制衡日益强大的行政权力,实现政府"瘦身",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目标,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治理......

    诗歌阅读欣赏方法与技巧浅探

    诗歌阅读欣赏方法与技巧浅探 古诗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走进古诗文这个真藏丰富的艺术......

    浅述当今新能源汽车与新型汽车研发状况

    浅述当今新能源汽车与新型汽车研发状况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能源汽车与新型汽车的研发状况。做这个类似综述般的思考,是为了考察当今科技界更新汽车产业的努力成果,希望人类尽......

    浅述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浅述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作为两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关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从两者的性质、立法目的、原则、保......

    浅亿爱岗敬业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国旗下演讲]珍惜时间努力学习10.22 [国旗下演讲]良好的习惯,成功的基石 10.15 [国旗下演讲]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 12.10 [国旗下演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8 [国旗下演......

    对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浅探(精选)

    对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浅探 我公司物流专家在研究后提出,现代物流采取了集采购、运输、仓储、分拨、包装、配送、代理与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组织方式;应用了现代高科技的电子......

    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索与浅探

    学术资源 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索与浅探 张文兰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指出了目前教学设计理论中存在教学设计模式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