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一、利用多媒体理解词语。
在一些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图片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差,课文中有些词语单靠静态的图片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因此在静态图片的基础上,让画面化静为动,演绎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那么,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学,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课上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条很好教学途径。
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抄写员》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蹑手蹑脚”的行动?从而,使学生把自身的感受与词语的意思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比较辨析中理解词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五、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创设教学情境理解词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恰如其分的情境,让学生在去体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她让两个学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着雨伞的爷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倾斜的意思。
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最后一片树叶》一文时,对“出神”这个词语的处理方法:
师:文中“出神”一词什么意思?
生:神情专注、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显得发呆。
师:那么,当一个人出神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谁能学一学?
生:不会学、学不好。
师:没关系,我们先来看一看最后一片树叶是怎样变成养料藏进树妈妈身子里的,然后再理解出神。(播放视频)
生:(纷纷举手)刚才我们看视频时很出神。
师:你们不仅理解出神的意思,还会用出神说话,真聪明!
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体会,学生对词语一定会有更真切、更准确的领会和理解。而由于学生正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以,在以后出现了同样的情境时,学生自然能熟练而准确的加以运用的。但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讲究科学,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适合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讲究灵活性,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六、动作对比理解词语。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原文: 给自己写信的人
世界上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吗?有。德国著名的医生欧立希就曾经给自己写过信。
1907年,欧立希给自己写了好几封信。其中一封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欧立希:
7月8日是你父亲的生日,可别忘了给他送去一个大蛋糕,祝贺寿辰。
欧立希
7月4日
欧立希为什么要给自己写这封信呢?原来,重视生日是德国人的风俗。谁过生日,亲友如果不去祝贺,是很不礼貌的。父亲很爱欧立希,欧立希也很爱父亲。父亲的生日,一定不能忘记。可是,欧立希太忙了,当时,他正和助手们不分昼夜地进行试验。他们要研制一种新药,用来治疗正在非洲流行的疫病。欧立希和助手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里工作,疲倦了就用书本当枕头,在长椅上躺一会儿。正因为这样,他常常把亲人的生日忘了。他给自己写这封信,为的是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不至于忘了给父亲庆贺生日。
那时候邮电事业还不够发达,即使是本地的信,也要好几天才能收到。正好7月8日那一天,欧立希收到了自己的信,他赶紧买好蛋糕,到父亲那里去了。他拥抱着父亲,祝父亲生日快乐,并亲手为父亲点燃生日蜡烛。给父亲过完生日,他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实验室工作了。
欧立希和他的助手经过六百多次试验,终于试制出了治疗那种疫病的新药。
第二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品味词语.doc新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中卫二小
常玉琴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揣縻言语的阅读帮是最有效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咀嚼品味是加强语言训练的重要途,是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新课标中也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品析词语,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品析词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
二、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
三、通过品析词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理解词语,形成能力和习惯,词语训练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那么,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品析呢?在教学中,本人按“查阅字典、理解本文;联系语境,领会含义;抓住机会,正确运用”这三个环节进行。
一、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
理解词语的本义是解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这一过程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中每一个字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扎扎实实地理解整个词语的完整意思。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不同结构、意义理解的难易程度。选用与之相适应的理解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直接获取法
有些词语对于本年段的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凭现有的知识水平不能给词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此只有借助工具书才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2、间接获取法
前一种获得词语表义的方法比较简意单、直接,只要学会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可应用对知识的积累,通过以下方法理解词语:a、“合拼法”来理解词语的意义。所谓“合拼法”就是把一个词语分解成一个个词素,分别弄清每个词素的意义,再把它们合拼起来,连成一句通顺、连贯,有条理的话。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读音,再引导学生把四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通过递补,增删,把词意,整理成通顺、明确、简洁的语言。开始学习“合拼法”解词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有时学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确取解,另一方面,不会将各个词素的意思连起来,整理成通顺,简洁的语言。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b、;置换比较法理解词义。如《丰碑》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如把“吼”字换成“喊”或“说”,再与原句作比较,细加品味品读就会发现换了后就表达不出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了。c、再现情景理解法。就是通过再现实物、展示图画、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轻松地理解了词义。d、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品味,这样才能准确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体躺着”的意思,但文中并非单指躺着。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而且还能表达丰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贬、喜恶都溢于言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让他们领悟其真实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学生对“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为什么用“伴”产生了分歧。这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当年邓小平逝世后“骨灰撒向大海,鲜花送给伟人”的录像,同时让学生思考“伴”和“拌”分别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分析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鲜花伴着骨灰”,字面意思是鲜花陪伴着邓小平的骨灰,实际却表达了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而如果换成“鲜花拌着骨灰”,则仅写出人们把鲜花与邓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难以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词语的表达效果
同样的意思选用不同的词语,其表达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不要轻易放过,而应让学生感悟其中的精妙,体会其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教师应让学生重点体会“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下去”“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钻”这三个动词的意思。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教师应让学生先弄清“摇篮”的本义,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摇篮”在这里比喻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词语的丰富内涵,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奠定基础。
学习语言、品析语言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果说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那么学习语言、品析语言就是根基之所在。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体验、感悟,都要建立在学习、品析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品析语言,这样才能轻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内涵,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第三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中学 李步会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关键词:读、想象、情境、意境、意象、画、古诗词(曲),之所以为后人传诵、运用,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意境深远,形象生动,韵律优美。吟赏它,能陶冶人的良好品质、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多学古诗词,并学会赏析,我们才能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我们理解、运用语言的品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饮茶,主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法,其妙趣不可言传,却可意会。
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
一、诗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
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
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古诗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形成一首诗歌的完美意境。而一个个意象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这画面就构成了诗的意境。它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诗”,即“意”的意思,就是作者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主观的思想感情。二是“画”,即“境”的意思,就是作者创造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二者可简称为意与境或情与景。平时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看到一幅好画,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这就是评价艺术意境的形象化说法。这种“诗”与“画”,“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就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从作品所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从而使人流连忘返,获得美的享受。
鉴于此,赏析诗歌,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可闭上眼睛想象,此诗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从诗的意境看,不难看出诗人孤立寂寞而又努力顽强的性格特点。闭上眼睛一想,一幅活脱脱的雪天垂钓图便呈现在眼前:皑皑白雪覆盖着千山万岭,大道小路,茫茫旷野上,不见飞鸟的影子,没有行人踪迹,江天一色,粒尘不染,好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冰雪世界!雪,还纷纷扬扬地下着,幽寂、寒冷的气氛笼罩着一切,连空气也几乎凝固了。
第四篇:指导,学生,体会词语
在低年级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意思的有效方法
在低段语文中以“词语”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词语为抓手,深入语段内部,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凸显低年级学生习得语言的核心,为中高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为此,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遵循“识记——理解——积累——运用”螺旋递进的规律,让词语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根开花”。
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站稳“基础性”,让词语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笔者认为,低年级的在低段语文中以“词语”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求以词语为抓手,深入语段内部,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言意兼得”。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凸显低年级学生习得语言的核心,为中高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为此,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遵循“识记——理解——积累——运用”螺旋递进的规律,让词语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根开花阅读教学要抓住“词眼”进行教学,让关键词语如一条根,深深扎进课文的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曾有专家指出:“随课文识字应做到‘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在汲取大量文本营养后,破土而出,开出绚烂的创生之花。
一、词语组块,有章可循。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课文生字、词语、词组之间的规律,对词语进行组块教学,使学生借助各种“思维组块”,形成系统的、有内在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同时充分激发童真童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荷叶圆圆》时,老师出示组成块的词语串:
眼睛
翅膀
亮晶晶的眼睛
透明的翅膀[
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展开透明的翅膀
水花
很美很美的水花
捧起很美很美的水花
如果能把组块的词语群,放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饶有兴趣地和生字、词语见面,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感染力的有效情境。因为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鲜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字理,经历体验
低年级学生掌握词语的心理加工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学生常常是通过成人指出的最好例子,或从原型中学习真实世界的概念,所以,从低年级学生对词的心理加工的真实过程来看,使用原型进行加工,明显要优于词语之间抽象的比较分析。在经历体验中感悟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锁定词语目标,前后联系悟得词义,这是遵循字理,经历体验,有效理解词语的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汉字的字理,适当地采用字理析词的新方法,如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执教人教版第四册《雷雨》中就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教师出示“垂”字。
师:“垂”怎么写,一起跟老师来写笔画。哪一横写得最长?
学生们一丝不苟地跟着黄老师学写“垂”字。
师:看老师板画“画一棵坠着两颗果子的果树图”。看看像什么?
生:像禾苗、果树„„
师:树上什么掉下来了?(果子)果子垂在树上,有什么牵住了它?(小柄)
师:课文里指什么往下垂呢?(蜘蛛)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课件:为什么不说是落下来,掉下来呢?是什么牵住了它?(丝)课件演示,如果没有这根丝牵住,那就叫——(落)。
黄老师教学“垂”字不仅仅教学生怎么写,还形象地描述了“垂”字的字理,让学生对“垂”字印象更加深刻。同时通过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课件,学生形象地区分了什么是“垂”,什么是“落”。
字理析词是根据词语中汉字的偏旁部件组构原理寻索词义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新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理解词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中之义,这种教法形象生动,趣味性强,诠释到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所包蕴的深刻含义。
感悟词语时如果能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概括提升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词语,能成为他们说话、造句的“源头活水”。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师生品味“簇拥”一词就很有效。
教师出示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师:什么花被什么花团团围住?
生:野蔷薇被铃兰花团团围住了。
师:这样的情景课文用了什么词?
生:簇拥。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理解。
师:你什么时候看到过簇拥的情景?(小组讨论)
生:下课时,老师坐在讲台前批作业,同学们围在老师周围。
生:中午,小张从家里带来一件新颖的玩具,同学们发现了,把他团团围住„„
教师要求学生用簇拥造句。
“簇拥”一词的理解,结合画面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与文本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做到识用结合,在运用、积累中深刻理解、感悟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词语教学中时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时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爱学、乐学、趣学。
三、随机盘点,有序积淀[本文转自:
在词语积累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读一读、写一写的形式,学生虽有积累,却是静态的“消极词语”,对语言的发展功效不大。但如果改为形式多样的有机的“词语盘点”,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积累的内驱力,真正使学生习得的大量词汇内化为积极语言,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有序积累的能力。如人教版第一册《雨点儿》中“云彩”一词的教学就是个好例子。
师:(出示)云彩
生读:云彩(注意轻声)
师:请对比读,云彩——彩云(配图片)。
学生对比读。
师:对比读后,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
(出示云彩的图片和彩云的图片,看图体会词义的变化)
师: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扩充词语(出示图片对比):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
上述片断,抓住“云彩”一词在结构上的特殊形式,进行了有关词语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适度地进行了词素互换训练,“云彩——彩云”,通过对比读,学生发现把“云彩”这个词的两个字调换位置就变成了“彩云”。再出示云彩和彩云的图片对比,学生通过直观看图感受到了相同的两个字变换位置,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向生活中拓展,列举出生活中许多具有这种特点的词语,如“牙刷——刷牙,雪白——白雪,牛奶——奶牛”,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汉字的奥妙和趣味性,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汉字文化。关于“词素互换”的训练,二年级语文教材有专门的安排,但是在这里借“云彩”一词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拓展,体现把握教材从纵观整体,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出发,为知识的后续衔接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机盘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类归类、举一反三,按词语的表现特点积累,如把表达心情愉快的词语放在一起,把描写天气的词语放在一起,把描写景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教师又及时提供适合的语境,让低年级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灵活习得,达到有序积淀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丑小鸭收到了一封信”这样一个有新意的环节,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蕴含的思想情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组课文的关键词语,达到有机积累的目的。信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丑小鸭,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你是多么高兴!可是别人讨厌你、讥笑你、欺负你„„你只好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悄悄住下。你是多么孤单!但是你羡慕天鹅,向往美好的生活!
亲爱的丑小鸭,你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强!
学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刚学的生字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现。学生在这个有了感情色彩的语境中反复涵泳,用心体会,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那单调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甚至是电影了!这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鲜亮起来,飞扬起来,它们不再是单个的词语了,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意象进入到学生们的世界。
要让词语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在语段中“深入浅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盘点中理解、在理解中盘点。
四、分层深入,螺旋上升
应用,才能激活学生字词库存中的储备,打通词语和语境的路径。词语的掌握是习得性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反复、重现中才能巩固并被充分掌握。而教师选择和呈现的巩固性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将影响学生对所学字词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例如人教版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片断:
第一层次:初读课文时学习词语。
教师出示词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银光闪闪。
师:谁有火眼金睛,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大多数都和灯光有关。
生:有三个词语中有个“光”字。
师:是呀,这些词语中要么有光字,要么有火字旁,都表示亮的意思。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神奇,古时候有了火就亮了,而现代有了灯光就亮了。
第二层次:研读第二自然段时理解词语。
师:请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长安街亮起来了?
结合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华灯高照”。
师:长安街与银河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
(学生兴奋地讨论)
师(趁机追问):课文中写什么金碧辉煌?如果用黑色的夜幕为背景,用彩灯作画笔,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课件出示)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建筑物呢?
(学生饶有兴趣地踊跃发言)
第三层次:在巩固拓展时运用词语。
在巩固拓展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课文内容创生的环节。
师:本文作者写这篇文章已将近10年了,10年前,北京的夜晚就那么美了,那么如今的北京夜晚就更美了,让我们去一起去欣赏(出示鸟巢和水立方的夜景图片)。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介绍夜晚的鸟巢或水立方吗?(两幅图下出示一些供学生选用的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雄伟)
案例中,结合教学目标,教师设计多层次、针对性强、富有“语文味”的词语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并有效积累语言,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北京鸟巢和水立方的夜景图,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创生,为中高段写话作有效铺垫。这样设计,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词语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词语的积累,更要关注词语的运用。可以基于文本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自由选择几个词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循序渐进,慢慢引导。有时候,还可概括教材的特点,开展主题式的故事创编。低年级孩子想象丰富,借助关键词语创编童话故事,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实践中,与认识事物相互结合,与学习文本水乳交融,使学生在学词的同时,发展语言,让词语在低段阅读教学中“生根开花”,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篇: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教学设计
导语:《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5课内容。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和掌握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以及传递情感正能量的做法。
2.能力目标:理解美好情感的重要性,增强积极创造传递情感正能量,改变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味美好情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传递情感正能量,建设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美好情感获得的途径。
【教学难点】
传递情感正能量需要付出热情和行动。
一、美图欣赏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四幅自然美景图片(插播纯音乐——云水禅心)
教师小结:大自然的各种美景给我们美的感受,愉悦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热爱和向往大自然,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培养美、创造美,共同在品味美好情感中成长,绽放青春生命的风采。
二、探究新知
(一)体味美好情感
活动一:阅读思考探究分享~一位差生的转变
【多媒体呈现】课间十分钟的力量
班上曾有一名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平素很少与同学交流,显得孤独,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我利用课余的时间,有意接近这位学生,鼓励他融入集体中去,多交朋友,有不懂的问题问同学或老师。他听了我的话后,告诉我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要过年了,他非常想让妈妈向往年一样回到自己身边,一家人过一个愉快的春节。我听后,找他的父母做调解工作,告诉他们孩子年龄小,现在很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他的妈妈在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后来,这个学生学习更加勤奋,成绩渐渐提高了。
问题:1.这个故事中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这些美好情感对这位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阅读思考后邀请几位同学进行模拟情境角色表演,同学们在欣赏中再思考探究,在小组交流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师生情、母子情都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仔细体味美好情感,在品味情感中不断成长。
【多媒体呈现结论】
美好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活动二:阅读情境探究分享~以下情感是怎么获得的 【多媒体呈现】
【情境一】洋洋很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尤其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爱不释手,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夜。这学期他订阅了《故事会》,对每期杂志最后连载的悬疑侦探推理小说总是反复阅读,并根据故事情节寻找“蛛丝马迹”,准确“破案”。他觉得自己在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情境二】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五月,师范提前招生。在全校四百多名考生中,只有四个人被录取,我幸运成为其中之一。您将录取通知书交付于我手心,亲自送我出校门。记不清当时您叮咛的话语,只记得您伫立在校门口频频颔首微笑,久久不曾回返。我几步一回头,看着您消失在视野的尽头。那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小道,似乎浸染了您师爱永恒的执着。
【情境三】2016年9月1日下午,公园路中学举办了“迈入青春,放飞梦想”十三岁青春仪式。本次青春仪式共分为“告别少年,离队仪式;迈入青春,入团仪式;拥抱青春,祝福未来”三个篇章。七年级(5)班同学在“拥抱青春,祝福未来”环节面对家长和老师,大声读出了自己的青春誓言:“我们时刻准备着:怀揣一颗青春的心,激荡青春的旋律,放飞青春的梦想,让青春幸福起航!”最后,家长与孩子携手穿过“青春之门”,而孩子们则在青春的横幅上,签下了姓名,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迈入青春,放飞梦想;燃烧青春,拼搏未来”的承诺。
问题:1.三则情境故事中表达的美好情感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2.三则材料告诉我们,美好情感来自于哪里?
要求:情境一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情境二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情境三由一位同学朗读材料,全班一起大声朗读青春誓言。完成阅读后小组分享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这些美好的情感分别是通过阅读、交往、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方式获得的。这告诉我们,美好情感既不是强迫他人给予的,也不是被动获得的,而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逐步形成和获得的。
【多媒体呈现结论】
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
美好情感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帮助他人、走进博物馆和大自然、欣赏艺术品等活动方式,创造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美好的情感。
活动三:阅读思考探究分享~负面情感未必是坏事
【多媒体呈现】
自尊的徐悲鸿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问题:1.洋人的挑衅给徐悲鸿带来的是怎样的情感体验?
2.这种情感体验对徐悲鸿的成功产生了什么作用?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要求:阅读感悟后邀请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模拟表演,同学们在欣赏中思考探究并在小组中分享、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面对洋人的挑衅,徐悲鸿义愤填膺并最终获得成功,以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由此可见,生活中某些负面的情感体验虽然不那么美好,但对我们的成长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情感并将它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从而获得美好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多媒体呈现结论】
学会承受负面情感并善于将它转变为成长的助力。
(1)生活中的负面情感:羞耻感、焦虑感、挫败感(失败感)等。
(2)体验负面感受的意义。
体验负面情感未必是件坏事,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二)传递情感正能量
活动四:阅读情境探究分享~该怎么做?
【多媒体呈现】
【情境一】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老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老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情境二】一男子要轻生跳楼,就在救援人员紧张施救时,看热闹的人也没闲着,人群中不时发出哄笑声和口哨声,有人甚至还大声鼓动轻生者跳楼。一名公交车上的大妈喊道:“快点跳下来,是不是不敢跳,你是一个男子汉,不敢跳,我们女人来跳给你看。”这是前段时间网上一段很火的凤凰网视频。
【情境三】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巡警支队双凤大队中队长李自立和同事们,拦下驾摩托车带着老婆、女儿的樊某,并向他开出一张100元超载罚单。樊某拉住民警求饶:“扣我的分嘛,不罚款行不行?”他很着急,让女儿也来求情,说家里欠债,妻子有胃病不敢去医院治疗,女儿上学欠着学费,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全家人都靠他打零工维持生活。当时是带女儿进城买学习用具,女儿看上一个30元的布娃娃都没舍得买。
民警们看到,当时风大,樊某骑摩托没戴手套,摩托皮座椅还有洞。他们商量后认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超载必须接受处理。但当民警把罚单递给樊某时,他们在罚单里夹了一张100元现金。事后,民警查了系统,得知樊某很快去银行缴纳了交通违章罚款。这张“温暖罚单”,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解决了樊某交罚款的经济困难,让这次执法变得温和而充满人性。
问题:1.你认为处在人际关系冷漠环境中的学生小张应该如何做?
2.围观并鼓动轻生男子跳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温暖罚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要求:将学生分为三组,就三则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并达成共识,然后由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个人人际关系冷漠和社会人情冷漠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美好的情感和社会正能量,而且也不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温暖的罚单”启示我们,我们的社会需要人人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需要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媒体呈现结论】
1.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在情感的体验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积极传递情感正能量。
2.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
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学会关心他人,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3.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活动五:拓展提升~歌曲欣赏《传递正能量》
有一种能量光芒万丈/一方有难绽放大爱无疆/有一份感动贴心温暖/春风化雨大地神采飞扬/有一种力量激励成长/像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前路很宽广不要迷茫/迎着太阳一路幸福歌唱/传递正能量你我的心照亮/快乐齐分享温暖我们的心房/传递正能量正气凝聚弘扬/感动在流转赠人玫瑰手留香/有一种力量激励成长/像盏明灯指引前行方向/前路很宽广不要迷茫/迎着太阳一路幸福歌唱/传递正能量你我的心照亮/快乐齐分享温暖我们的心房/传递正能量正气凝聚弘扬/感动在流转赠人玫瑰手留香/传递正能量世界充满希望/人人都向善心更积极更阳光/传递正能量/团结就是力量/红心向着党何惧祖国不富强。
活动六:合作总结梳理知识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分享。本课小结:“传递正能量,世界充满希望。人人都向善,心更积极更阳光。传递正能量,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体味美好情感,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积极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