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
——兼论东莞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万人,占全省的49%。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9.2%,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区和沿珠江口东岸、西岸两条经济走廊。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体系需求的紧迫性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需求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快速、便捷、安全、经济以及兼顾城市交通的要求上。
按照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镇群和世界制造业基地,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全方位拓展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成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到2020年,珠三角人口规模将达到6500万人。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配合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指由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构筑联络省内其他地区、港澳地区及“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和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一、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一)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环境较好,需求旺盛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与东盟成功签署共建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以及广东与港澳经济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势头发展良好,大大促进了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区域经济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循环。根据省政府《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珠三角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交通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要求交通进一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提供多元化的交通运输服务。经济布局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珠三角尽快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综合运输网路,并建立与港澳地区及省内其他地区,周边各省市联系的快速通道,为增强珠三角经济发展后劲,培育广阔的经济腹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珠三角区域实现交通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实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沟通广东全省和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05公里,珠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已经开工建设。《珠江三角洲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已由国务院批准,国家交通部编制了《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已由广东省人大批准,《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和《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已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另外,珠三角各城镇内部都有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发达国家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成功先例可以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启动较早,城市化率也远高于我国。并朝着城市群的方向发展。它们大都选择了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来解决城市群的交通问题。
日本东京都下辖23个区和26个市,由于其城市化程度高,已与周边3个县连成一体,称为东京都市圈,面积达13497平方公里,人口3180万。东京都市圈人口密度高,出行强度大,然而其交通状况却井然有序,并没有出现特大城市惯见的拥堵。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区域内发达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以大阪、神户和京都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包括5个县,人口约1900万人。与具备单身型城市集中结构的东京不同,这些城市有机地互相连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城市带和完善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
在法国以巴黎为中心的大巴黎地区,包括市内20个区、市郊7个省,面积12011平方公里,人口约1084万,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航空一起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从东京都市圈、阪神地区和大巴黎地区等城市群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实践来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可借鉴的经验很多。
二、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滞后,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呈现“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状态。
尽管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缺乏实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在珠三角区域各城市内部呈现比较有序的状态(局部有序),但整个珠三角区域处于无序状态(整体无序),阻碍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有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珠三角区域各城市内部,例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等,都已完成或着手进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逐步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但从珠三角区域这个层面来讲,各城市之间缺少有效衔接,虽然相邻城市之间有些自发性的专项衔接,由于缺少统筹,这种衔接是非常不完整的,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城市的小圈子,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全省性的规划尽管比较完善,但覆盖全省,对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考虑不可能那么详细。
第二,珠三角区域各城市内部交通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比较完善,协调效果也比较好,保证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整个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缺少长期的、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也缺少政策和激励措施支撑,统筹协调缺失,形成“诸侯割据”的发展模式。
第三,没有形成符合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的管理体制。目前,珠三角综合交通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例如,公路水运由交通部门管理,铁路由铁路部门管理,航空由民航部门管理,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由各个城市管理,各管理部门发展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上的差异比较大,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难以实行有效协调,发展的盲目性也比较大,无法形成区域一体化大交通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机制。
(二)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交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出行消费需求急剧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原有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偏于保守,通车后很快就不适应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扩建的压力比较大,规划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分工不尽合理,衔接不配套。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存在重复建设。
还有,目前珠三角区域遍布着广州港、深圳港、虎门港、中山港、珠海港等诸多港口,各港口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出现了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港口之间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环境上都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大大削弱了珠三角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难以形成枢纽港和支线港“共赢”的局面。另外,在交通基础设施中,公路所占比重过大,港口、航道、铁路、航空、轨道交通所占比重太小,交通枢纽的建设也不配套和不协调。
珠三角区域的高速公路网络仍不完善,局部路段供需矛盾也较突出,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如广深高速已不堪重负,广佛高速的拥堵情况也十分严重,不适应物流客流快速流通的需要,通达性有待提高。
(三)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连接通道不够,通行能力紧张。
珠江三角洲区域以珠江水系为屏障,天然划分东西两岸。珠江西岸以珠海、中山、佛山、广州番禺为主,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东西两岸的经济高速发展,交通发展的水平很高,但东西两岸的连接通道不多,公路通道主要为虎门大桥,其余靠水平不高的水上通道,或靠绕行广州到深圳的南北向交通走廊来实现东西两岸间接连通,无铁路和轨道交通连接,给两岸人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严重制约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形成,制约了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珠三角区域内路桥收费站太多,制约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
珠三角区域正快速进行经济社会双转型,呈现出主体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升级,加工工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并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另外,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出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流动趋势,产品、旅游出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流动趋势,经济要素在地区间的快速流动,产生了大量的地区间运输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珠三角各城市均建设了大量公路(市政道路)通道,这些公路通道基本上实行属地管理,采用非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理模式,导致大量路桥收费站的产生。从2002年开始,按省政府要求,各地对路桥收费站进行了清理整顿,撤并了大量收费站。由于此次整顿侧重于城市内部路桥收费站的撤并,囿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辖的原因,在珠三角区域各城市之间(边界线附近)仍存在大量的路桥主线收费站,降低了公路桥梁本身的通行能力,成为新的交通堵塞点和瓶颈,阻碍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编制符合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特点的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规划
应在整合国家及交通部、泛珠三角、大珠三角、广东省、珠三角区域内各城市现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大交通”模式,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目标,编制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规划,该规划应包括公路、港口、航道、铁路、航空、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管道运输,综合交通枢纽等内容,统筹考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管理模式、线网走向,通过规划明确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协调机制、政策措施、近期和远期目标等。规划应该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规划项目能够落地实施。
(二)加快珠江两岸跨江(海)通道建设
应在交通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建设跨江(海)桥梁,加快珠江两岸广州、番禺——东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东莞、惠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等主要城市间的公路、市政道路、铁路、轨道交通联结,大力拓展跨江(海)陆路通道,建议港珠澳大桥延伸到深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通行效率,实现两岸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获得少投入、大效益的效果。
(三)建立珠三角区域公共交通网,实现公交“一卡通”。
目前,珠三角区域各城市内部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网,采用了“IC”卡管理,十分方便,例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应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让区域各城市公交“IC”卡实行兼容互通,实现异地刷卡,公交卡互刷。条件成熟时,扩展到公共交通的邻近领域(停车场管理、站场管理)。同时,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建设,实现长途客运公交化,建立覆盖珠三角区域的并在一个技术标准框架内运作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和公共交通网,通过建设交通枢纽和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做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四)建立珠三角区域公路桥梁联网收费网。
按照省政府《广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实施方案》的要求,珠三角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已实现联网收费,正在实施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区域合并的工作。可考虑借鉴其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区域内跨城市的收费公路桥梁及其它收费道路采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建立兼容互通的技术标准,搭建有效的结算平台,实现联网收费,以撤销主线收费站,提高通行能力,从而提高道路资源的使用效率,为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创造条件。
(五)建立珠三角“大港口”的港航管理体制。
据预测,到2010年前,珠三角区域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4亿吨,其中集装箱码头能力3100万标准箱,进口原油接卸能力2400万吨。按照《珠江三角洲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和《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我省将加强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5个主枢纽港。在珠三角区域,建设以深圳、广州港为主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相应建设珠海、东莞等港口的集装箱码头。以惠州、深圳、珠海等珠江口外港口的进口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为主,相应建设珠江内的广州、东莞等港口的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进口油气中转运输系统,以广州和电力企业自用码头为主的煤炭卸船中转运输系统。
珠三角区域应在以上两个规划的指导下,推进区域港航资源整合,建立珠三角“大港口”管理体制,在省统筹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广东港”或“珠三角港口”一个统一的平台,在区域内部各港口之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实行专业化分工。要按照政企分开,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配以一定的政策措施,对那些贡献不大、污染不小、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简易码头实行改造和升级,对确实不符合经营条件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港口企业,要坚决关停,整肃港航市场环境,这样可大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有利于珠三角港口群做大做强。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有了好的规划指导,有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后,我们还需从管理层面(软件方面)解决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问题。要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设起符合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特点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包括交通管理自动监控手段,出行信息系统,商业营运车辆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车辆自动控制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数字地图系统,数字港航系统等。
四、东莞在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
东莞市处于珠三角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广佛都市区和深港都市区的联结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长18%,2007年东莞GDP总量达3151亿元,在广东省位列第四,成为“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高度城市化,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东莞的交通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路密度为159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都非常便捷,基本实现交通一体化,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公共交通网络发达,与深、穗建成1小时交通圈。东莞市融入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条件十分成熟,应该争取成为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试验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快与广州的路网对接。
在东莞市虎门、厚街、麻涌、中堂等镇与广州、番禺路网对接中,规划建设7座跨珠江桥梁,即东寮高速莲花山大桥、从莞高速跨江桥、增莞大道到开发路的跨江桥梁、增城南北干线到袁鹤路跨江桥,狮子洋大桥、东江二桥、中堂进园大道与广州增城之间的跨江桥梁,应争取省支持,加快前期论证工作。同时,建议省协调将新沙港进港路,东江大桥、虎门渡轮路的管理权和产权划归东莞市,通过理顺管理关系为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创造条件。
(二)开展与深圳、广州公交“一卡通”试验。
东莞与广州、深圳之间要全面开通跨市公交,并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三市公交“IC”卡兼容互通,异地刷卡,实行公交“一卡通”,同时,要在站场建设与使用、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协调和衔接,为珠三角区域实现公交“一卡通”积累经验。
(三)建立联网收费结算平台,开展一般收费公路联网收费试验。
通过在东莞市建立联网收费结算平台,采用兼容互通的技术标准,东莞可率先与广州、深圳实现一般收费公路的联网收费,撤销主线收费站,为珠三角区域一般收费公路大联网积累经验。
(四)按“大交通”模式进行管理试点,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东莞市可通过做大做强虎门港,创新虎门港投融资方式和管理模式,推进珠三角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建议省理顺新沙港权属关系,将麻涌新沙港的行政管辖权和港政管理权划归东莞市。通过加快东莞市轨道交通和快速(BRT)公交建设步伐,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通过推进加快广深铁路四线和铁路枢纽建设,促进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可参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交通”的管理模式,进行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将轨道交通、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纳入“大交通”的管理范围,为珠三角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积累管理经验。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3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3 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3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3 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4 4.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4 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4 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5 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5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5 4.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5 5.参考文献„„„„„„„„„„„„„„„„„„„„„„„„5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内涵二元结构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农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响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经济升级和产业爬升也受到了落后农村的拖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城乡一体化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较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收入。因此,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谓“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就其具体内涵和定义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社会学者、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譬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涵义,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应当包含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即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等等各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人为地把我国分割成市民与农民相区别、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社会。在城乡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这种二元制度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同时在公共财政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扩大,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中指出 36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 2/3 或更多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比例。2003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左右。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农村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足,小城镇发展进程不快。城乡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大型动力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教育和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完全由财政投入,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极其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更是城市和农村两重天。近几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绿化高标准,街道成倍地加宽,住房面积成倍地扩大。而在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亟待解决。
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
政府决策者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发展规划要力求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从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具有方向性、实践性,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服务海外服从于区域一体化。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桥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向农村传递信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对农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投入。4.2.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已是一段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生活工作城镇化,但身份却没有城镇化,人为地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使农民的身份也进城,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并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 程水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高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5).[5]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7]王玉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服务型社区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8]维普资讯网
[9]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第三篇:地方区域立法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级制”的立法体制,中央立法主要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制定部委规章。地方立法主要包括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级政府以及较大的市政府制定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提升区域发展法律环境的关键是要加
强区域立法。区域立法并不要求突破现行的立法体制,且涵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本文仅从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制定政府规章的视角,研究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区域立法,以便在现有的立法体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府
在地方立法上的积极作用,达到改善地方区域法制环境之目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
一、关于地方区域立法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地方区域立法,目前学界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孙长文、张希振、梁永强在《论地方区域立法》一文对地方区域立法是这样论述的“本文所称地方区域立法,是指省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包括修改、补充、废止)和批准该行政区域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王泽云、石晓在《关于“区域立法”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地方区域立法是这样论述的:“所谓区域立法,是指省一级人大常委会针对某一方面的特殊需要,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的某一特定区域施行的立法活动。”
笔者认为,地方区域立法是地方一般立法中的一种立法形式。地方一般立法的立法主体既有权力机关也有行政机关,简单的把地方区域立法的立法主体界定在权力机关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地方区域立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地方区域立法主体的法定性。是指地方区域立法的立法主体都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有立法权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二是区域立法主体的特定性。是指在有立法权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中,本文只探讨一般省级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制定政府规章的活动。对于自治区立法以及特别行政区立法,以及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立法本文不探讨。
三是区域立法适用范围的特定性。地方一般立法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力是依立法机关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为基础,往往覆盖立法机关管辖的整个行政区域的全部,调整的内容也是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普遍的、共性的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或者经济关系。而区域立法则不同,其法律文件只是在立法机关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某一特定区域生效。这个区域不是泛指而是特定和唯一的,如《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南四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其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适用于其他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不适用该地方性法规。
四是调整内容特殊性和针对性。由于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对共性问题,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在其管辖的行政区域内普遍适用的法律性文件。对于个性问题,立法机关可以针对该地区的具体情况,就该特定区域内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或者经济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
五是地方区域立法先行实验性。地方区域立法具有先行实验性的作用。在当前社会急速转型的新形式下,新问题和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经济和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片面要求立法时一步到位,是不实际的。因此,对于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对全部行政区域立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地方区域立法的方式,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试行,经过实践取得经验后,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再扩大到其他区域或者全部行政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区域立法更能体现立法试验田的作用。
纵上所述,本文讨论的地方区域立法,是指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府针对本行政区域内某一特定地区的某一方面特殊需要,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并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某一特定区域施行的立法活动。
二、地方区域立法的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地方区域立法现状,笔者查阅了山东省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从查阅的情况看,目前地方区域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数量看,区域立法数量较少,只约占已出台的山东省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总数的1.3%。正因为区域立法的数量较少,所以人们往往不重视区域立法的特殊性的研究。
二是从立法主体看,区域立法主体既有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也有省政府立法。如2000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4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87号发布的《山东省南部海域亲虾管理办法》等。
第四篇:区域村庄建设现状分析思考(定稿)
【摘要】 本文以**区新农村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促进**区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阐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在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号召下,**区政府于 2006 年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编制了《**区村镇体系规划》,以解决当前村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与解决。现以**区为例,进行一些探讨。**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1 区域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区现有村庄 433 个(5 个街道办的纯社区除外),其中规划建成区之外的村庄共有 379 个。目前,在区域现有村庄中,1000 人以上的大村有 151 个,500 人— 1000 人的中等村有 190 个,500 以下的小村有 92 个。村庄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村庄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区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地下水含量丰富,西部有化学工业区和齐鲁石化公司,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区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一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区村庄分散,浪费土地的问题比较突出,形成目前的现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多次提出要求抓好新农村规划。但在基层,农业生产的方式还基本处于传统的、落后的手工耕作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客观上对耕作半径有较大限制,给大幅度的村庄撤并带来实际困难,加之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农民对就近建房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导致上层与农村基层之间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严重脱节,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 相关制约因素分析
在**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四大主要制约因素:(1)土地政策制约。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调地造成很大难度,村级组织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又相当差,往往遇到此类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农民放弃旧宅基地,到新安排的位置建
房,如占用耕地,除新宅基地自身建造比老宅基地造价高外,还需多交上千元的耕地占用税,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外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问题,土地利用规划以原有居民点为主布置,布点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而新农村规划布点少,规模相对较大,两者差异比较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调整,农房审批时两个规划依据时常发生矛盾。加之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2)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3)财力制约。**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4)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全区 668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2)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合理编制村庄居民点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村镇供地结构,合理利用土地,开展土地整理,将闲置土地加以利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控制占用面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弃耕、抛荒者,由农村集体组织收回承包经营权。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闲置土地加以改善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央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结合**区实际情况,为优化**区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1)城市郊区村:规划锁定“有机农业 + 旅游” , 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一个村的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的规划,实现最小范围的功能布局。按照生态产业为主的发展目标,村域土地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如稷下街道办事处,位于**城区北部,辖 33 个行政村,1 个社区居委会(纯社区)。利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的优势,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004 年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8 个,占地 133.33 万平方米,1000 个蔬菜大棚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下一步应从本身特色出发,发展相关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其规划的重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示范建设,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三是绿色食品加工区建设,四是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如梧台镇,南部有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2001 年 7 月,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南靠济青高速路,北依张皇路,东靠辛河路,西至博临路,规划面积 1000 公顷。设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 4 个功能区。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列为 “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如皇城镇,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已建成列入省三 o 工程的蔬菜新品种科技示范园一处,市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6 处。全镇新建改建高标准蔬菜大棚 5000 余个,全镇瓜菜种植面积 4300 万平方米,总产量 459885 吨。此外全镇的畜牧养殖业逐渐成为继蔬菜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村域。布局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此类村庄推进“一村一品”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树立发展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村。二是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三是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运销服务组织,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能力。五是以主要产业为主开发乡村旅游业,重点开发以农业科技园、“农家乐”和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为主题的都市观光农业圈。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如边河乡,地处**区南部、沂蒙山区的北缘,位置偏远。规划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以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中心的农村能源建设。配合沼气工程,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形成以户为单元的“畜—沼—菜(桑、烟、果等)”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美化村容村貌;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物业服务站;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二试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在国有土地上盖房子是小产权房。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任务?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城市化水平超过50%之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跟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开始向城乡融合方向迈进。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江苏于2008年开始在苏州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的人口当中,只有40%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6.以下说法正确吗?苏南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江苏2015年力争形成321的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正确 √ 业体系。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以下说法正确吗江苏在板块区域上有这么几个板块,一个
正确 √ 就是苏、锡、常,那么现在又提出来一个宁、镇、扬州。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以下说法正确吗?现在南京跟无锡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下面的说法正确吗?现代化农业靠得住的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以家庭大户跟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
A.A.正确
B.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户籍制度的改革如何使更多有条件的农民,____,给他真
正确 √ 正的市民待遇要研究。
A.城市落脚
B.城市落户
C.城市工作
D.城市买房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大的前提就是____。
A.预算
B.制度
C.规划
D.执行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3.2010年江苏城市化达到____。
A.37%
B.47%
C.57%
D.67%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4.____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把非常重要的载体。
A.农业公司
B.农业经济主体
C.农户合作社
D.家庭承包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5.世界银行给我们的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城乡收入最安全
正确 √ 的比重是在____之间。
A.1.5:1
B.1.6:1
C.1.4:1
D.1.2:1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跟徐州市区的GDP都超过了____
正确 √ 亿元。
A.80
B.90
C.100
D.1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7.经过改革开放30年,江苏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我们到201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了____万亿。
A.1
B.2
C.3
D.4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8.“十二五”时期江苏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____,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在加紧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问题。
A.有价的交换要素
B.平等的交换要素
C.有价的户籍变换
D.平等的户籍变换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9.哪个城市的改革提出来,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出与承包
正确 √ 地与宅基地没有关系?
A.南京
B.成都
C.江苏
D.重庆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0.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是提出了_____。
正确 √
A.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B.城乡一体化。
C.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D.主体功能区战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1.在集体用地上盖房子是____。
A.小产权房
B.大产权房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2.马太效应是指?
A.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B.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资源越多。
C.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D.经济越落后的地区他得到的政策越多。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3.苏中,苏北“十一五”时期对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了____个百分点。
A.0.5
B.1.0
C.1.5
D.2.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4.江苏合理的开发的滩涂资源,大概有开发出来的土地____用做农业,____用做生态建设,____用做建设用地。
A.60%,20%,20%
B.50%,25%,25%
C.70%,20%,10%
D.70%,10%,20%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5.江苏城市化率57%,但是我们现在跟全国一样,我们叫做半城市化,为什么这么说半城市化呢?在57%的人口当中,只有
正确 √ ____左右的人具有城市户口,其他人口只是农业转移人口,而没有城市户口。
A.20%
B.30%
C.40%
D.50%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16.在城乡一体化当中要____,而不是一味的把土地集中在乡政府,集中到村里面去。
A.创立农业公司
B.培养农业经营主体
C.回收农业土地
D.重新启动公社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7.美国经济学家阿斯刘易斯的理论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一定是____。
A.大力发展农村建设
B.劳动力要素的转移
C.劳动力密集生产
D.合理分配劳动力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18.江苏的农业增加值排在第几位?
A.第三位
B.第四位
C.第五位
D.第六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9.城乡一体化阻力比较大的是____。
A.户籍制度改革
B.医疗制度改革
C.养老制度改革
D.土地制度改革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20.为什么对苏中提出了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A.苏中具备了政策的基础
B.苏中具备了资金的基础
C.苏中具备了开放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D.苏中具备了历史的基础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正确 √
1.从挑战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有些挑战,正确 √ 包括____。
A.区域经济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马太效应。
B.从机遇上来看我们的区域协调发展有很好的机遇。
C.区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加。
D.制约经济发展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这就是行政区的改革。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2.新社区的建设首先要从三靠近做起,____,更多的农民
正确 √ 寄居,慢慢的城市化。
A.靠近发达地区
B.靠进城区
C.靠近商贸区
D.靠近开发区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3.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A.着力推进新一年的沿海开发。
B.着力推进新兴工业基地的建设。
C.形成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区。
D.加强土地政策改革。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错误 ×
4.规划的问题中,哪些规划不说话,不衔接,互相矛盾的正确 √ 情况比较多?
A.土地利用规划
B.城市建设规划
C.产业布局规划
D.生态保护规划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苏州围绕5个一体化进行哪些制度的改革?在全国也引
正确 √ 起了很大的反响。
A.土地制度的改革
B.户籍制度的改革
C.合作制度改革
D.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E.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
答案分析: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6.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推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具体包括: 正确 √
A.城市化载体
B.发展小镇
C.建好新型社会
D.做好工业产业
E.县域经济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7.江苏为什么重视沿海开发?
正确 √
A.连云港的特殊地位,他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
B.连云港发展了之后,对中西部是一个带头作用。
C.中央重视沿海规划是在于江苏沿海954公里的海岸线如果发展起来之后,会完善中国的沿海生产力布局。
D.沿海开发能带动苏北的发展。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城市为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正确 √
A.城市有集聚效益,要素集聚在一起,配置效率明显提高,这就是城市化跟要素提高带来的效率。
B.城镇化体系区域合理。
C.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效益明显增强。
D.城市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9.苏北发展跟苏南发展有比较大差距。客观因素是?
A.长江阻断了要素在苏北苏南的流动。
B.苏北地区过去是黄河古道,饱受黄河泛滥
C.沿海不发达
D.制度不完备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10.农民工进城或者转型农业人口的两大政策难点是?
A.要不要交出宅基地
B.要不要交出承包地
C.要不要迁徙户口
D.要不要办理养老保险金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
正确 √
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