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及对策分析
地方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理及对策分析
[摘要]综合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价值,对地方科技服务业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阐明了地方科技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朝阳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科技;服务;发展;对策
科技服务在科技与经济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起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商品化的作用。科技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促进朝阳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系统建设、增强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朝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地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科技服务业在科技创新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可提高创新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是技术和经济高度一体化发展而产生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其发展必须在技术供求双方的推动下、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与科技服务业重要性越来越强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朝阳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还不能满足朝阳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政府对科技服务业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朝阳至今还没有将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看,还缺少刺激其发展的有效政策,科技服务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业只能在一个无序竞争的环境下低层次生存和发展;二是社会对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科技服务的价值未被社会充分认识,科技服务有时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三是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不足,服务资源集成利用不够,科技服务业中的企业良莽不齐,总体规模偏小,视野狭窄,服务内容、范围、地域等无法与社会大市场相连接、相统一;四是社会公益研究和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采用技术手段落后;五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统一的政策和法规的指导。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朝阳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2、地方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保障,整合科技部门优势资源,改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使科技服务业成为推动朝阳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1提升研发检测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围绕全市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以政府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鼓励和引进域外科研机构、检测机构联合共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研发检测、成果转让等服务。一是重点围绕朝阳新能源电器产业、铁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农产品深加工、建材冶金、设施农业等领域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以上。建立完善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朝阳市新型储能器件研发与检测服务中心,朝阳市金属材料公共研发服务中心,辽宁省农科院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朝阳分中心。面向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企业,以朝阳立塬新能源有限公司、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完善朝阳市新型储能器件研发与检测服务中心。为基地企业提供各类储能器件材料、锂离子动力电池、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器件、离子动力电池等产品的测试与评价。充分利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院所的技术检测力量,与朝阳龙头企业共建朝阳市金属材料公共研发服务中心。开展粉末冶金材料生产、混合粉制件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为朝阳铸钢、铸铁、特种钢及超纯合金等相关企业提供材料及产品的成分、组织、性能测试分析服务。二是合理配置全市科技资源。利用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朝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开通朝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信息网。利用省、市投入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建设朝阳市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站,作为服务窗口,面向全市企业提供研发检测服务。
2.2提升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技术市场交易平台。依托“一场一网”(即实体技术交易市场和网上技术市场),建立集科技成果专利展示、技术交易、技术合同登记、科技中介、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先进科技信息发布、人才培训交流、科技金融、科技招商等科技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各类专业性技术对接洽谈活动,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利用市科技情报所现有资源,建设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和成果交易市场功能,为朝阳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提供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一站式转化。二是建设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建设远程信息化服务系统和农业科技图书馆为核心,最终形成农业现场技术指导和远程信息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综合实验室为基础,以省农科院所属的国家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依托,建设辽宁省农科院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朝阳分中心,为朝阳设施农业产品的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利用市科技情报所现有资源,建设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网站,通过互联网面向朝阳地区全天候开放。解决朝阳农村地区实体图书馆、科技馆投入大、布点不足、科技信息传播不及时的问题;互联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科普知识不详实、不精准的问题。三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向规范化、信息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强化朝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等现有科技服务职能。积极推动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的科技服务市场化建设。到2017年,引进和培育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评估中介代理机构2―3家。
参考文献
[1]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3.[2]季春.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
第二篇: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机理及路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机理和实现路径进行了逻辑分析。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微观机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式创新建立在与客户共同创新基础上,开放式创新网络是重要实现载体。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工及其产生的“自增强”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概念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创新路径,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支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创新 机制 路径
创新是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关联产业协同创新和互动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显著特征。作为知识要素的重要载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对其他产业创新会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在机理
(一)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微观机制
建立在与客户共同创新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知识服务,作为知识生产要素,参加到客户的创新过程中。客户企业创新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的市场导向性。与客户的高度互动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的基本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对不同界面尤其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具有更高的要求。与客户的互动机制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外部机制。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创新,实质是知识的创造与扩散。双方都增长了知识,扩展了知识基础,提高了创新能力。客户向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出解决问题的需求。客户关于该问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成为服务企业创新的知识基础;服务企业以提供解决方案为导向,结合客户转移的知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形成编码化知识和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企业以服务提供的方式将创新知识转移给客户,完成知识扩散。在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客户交互作用过程中,各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被整合、定义、交换和重新结构化,新知识得以创造。服务创新实质是知识创新。与客户的交互作用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在与客户的高度互动和双向学习中,服务企业获得新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丰富了创新知识库,提高了服务能力,为争取新的商业机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来自客户的知识转移和创新需求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投入要素,与客户进行信息、知识交流的能力和强市场导向是新服务成功的关键。
在与客户互动创新基础上,生产性服务企业更加需要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网络。不仅在内部实现各功能的平行作业和整合;而且与高校院所、公共组织、上下游企业、互补性合作伙伴、同行业竞争者等外部创新参与主体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不仅在内部控制下实现特定创新,而且在开放式创新网络中实现基于非正式过程的创新。以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主导,广泛整合和重新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持续高效的创新。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组成的创新系统中,生产性服务企业将“外部创新”与“内部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扩大了创新来源。在互动创新中,提高知识吸收和传播能力。同时,将创新资源与市场机会相结合,在新的市场实现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开放式创新网络减少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互动的制约因素,促成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快的信息沟通速度、更灵活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创新系统的效率。
(二)分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内部分工和内部关联互动成为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曾世宏(2011)提出了服务业结构变迁驱动力的“自增强”机制假说,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驱动服务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与服务业“自增强”实现具有良性累积因果循环作用、服务业“自增强”机制驱动服务业内部结构变迁的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与其他服务部门实现“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结构升级,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也具有“自增强”机制。内部的“自增强”机制成为内生动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升级。
基于服务外部化的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随着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迂回化生产链条越来越长,生产和交易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从而,对组织协调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的内容和功能不断增加,成为生产过程的中枢系统和支持系统。这促使企业将内部服务功能外包给专业化服务企业,或者把内部服务部门剥离成独立的市场主体,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企业的数目增多。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促进服务业分工深化细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又进一步扩展了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日益专业化的服务生产和提供,需要越来越高端的专业知识,服务业之间的中间需求不断扩张。服务中间需求和供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来自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结构中占据主导,成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服务价值链不断分工和断裂,价值链上下游环节垂直分解为市场化独立发展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为更加专业化的部门。微观层面上,服务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的市场空间,满足更加专业的市场需求。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这形成大量中间服务产品,促进服务企业新建和衍生发展,服务企业之间的服务交易种类和数量都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分工基础上实现内涵式发展。
价值链分工深化与细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以分工形式推进。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改善,支持分工效益和效率不断提升,组织创新得以实现。产业组织创新促进服务环节从价值链中分化出来,服务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细化。分工又提升了创新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升级。在服务价值链分解分化基础上,不同服务价值链环节交叉、重组,产生创新型的生产性服务产品、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融合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加高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配置更广泛的资源,取得更好的创新效果。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服务创新的一般路径
服务创新主要遵循技术轨道、制度轨道、服务专业轨道、管理轨道、社会轨道。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导的技术创新,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Den Hertog(2000)认为服务创新应围绕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技术选择等四个维度开展,提出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Den Hertog(2010)提出新服务概念、新顾客交互作用、新业务伙伴、新收益模型、员工/组织/文化上的新交付系统和技术上的新交付系统等服务创新的六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新服务体验与解决方案的实现。刘飞和简兆权(2014)在此模型基础上,认为在服务主导逻辑下的全球网络环境中,服务创新是服务企业及其构建的服务生态系统为客户提供的、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新服务体验或新服务解决方案。并构建了由新服务概念、新顾客交互作用、新服务价值网络(服务生态系统)、新收益分配模型、组织层面的新服务交付系统和技术层面的新服务交付系统六个维度组成的服务创新模型(刘飞等,2014)。这六个维度系统涵盖了服务创新的不同方面,定义了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新方法。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秉承以上路径。概念创新作为根本性创新,统领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创新方向,规定了创新路径的基本框架。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应用支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创新,是服务产业发展理念的更新和升级,与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辅相成。为适应市场创新需求,生产性服务企业率先实现相关专业领域的概念创新。服务理念的革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市场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拓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服务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创新有全新的服务理念创新,扩大服务内涵,提供新的服务功能,产生新的服务业务;也有改善性的服务理念创新,促进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提高服务能力和范围,形成新的增长点;还有组合性的新服务概念,对已有的服务元素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服务解决方案(周振华,2013)。
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由外生化向内生化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入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内生化应用,创新了客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交互界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务流程再造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根本性创新,丰富了中间服务提供的手段和途径,提高了产业关联效率。信息化的技术创新,不但促进全新服务理念的产生,而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交互界面创新、交付和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信息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交互界面创新,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提交能力,提高了互动创新效率。服务以可编码信息的形式通过信息网络技术通道传递,不但促进动态变化的需求信息、服务产品信息实时在生产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之间流动,而且促进服务开发生产各环节实现充分信息共享。
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服务交付系统变革,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实现组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使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与市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高效协同创新并共创价值的数字服务生态系统,形成服务价值网络,创新了生产性服务交付系统。同时,产业模块化发展趋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生产性服务企业将传统服务价值链进行解构,根据服务价值创造关键环节和层次,设计价值创造模块和界面规则,将服务能力和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形成半独立、半自律的价值创造子系统。从而,应对客户动态变化的需求,将价值模块按照界面规则重组形成新的服务价值链,提高了服务效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服务模块化,金融业、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和后台功能集中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价值链的可分性。在模块分工条件下,模块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模块界面创新相结合,形成各种创新组合。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模块和外部模块的链接与耦合形成了服务价值链进而形成价值网络(王成亮等,2011)。服务价值链形成价值网络的过程,促进新的创造性链接产生和服务创新实现。服务价值网络的节点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服务模块,生产性服务企业承载特定的服务模块。在价值网络中,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和共生关系,合作创新和创造价值。促进价值网络效益与外部经济性的发挥、学习与创新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效率提升。
在信息网络技术深度应用支撑下,平台模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融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服务,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平台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贸易等高端领域,打造具有高辐射效应和高带动效应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以生产性服务平台为主导,促进服务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以及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企业采用网络化、平台化服务模式,高效配置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辐射范围。在平台化、网络化的生产性服务实现过程中,促进平台基本核心服务创新和参与企业互补增值服务创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实现服务设计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等协同创新,创造新的服务价值。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生态系统不断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通用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平台的总集成建设多元化、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系统,推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和价值链分解分化,培育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参考文献:
1.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自增强”假说及其检验[D].南京大学,2011
2.刘飞,简兆权.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服务创新: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
3.周振华.服务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大变局之趋势[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
4.王成亮等.生产性服务组织模式与价值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5.曹勇,贺晓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
第三篇:服务业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所有行业的总称,在国际上通称为服务业。当今世界经济,服务业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主导着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要加快完成“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一、我县服务业发展状况
1、服务业有稳定发展,对经济贡献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总量持续攀升。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0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2001年的13.3亿元扩大了2.9倍,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1%,比2001年的40.8%提高了5.3个百分点。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受宏观因素影响,我县经济运行难中求进,经济总体上有所回落,而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下降较少,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12-13个百分点的增长,高于GDp增速,是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2.3亿,占GDp比重48.6%。服务业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10月份,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30556万元,同比增长27.9%,占国税地税税收总和的32.1%。其中,服务业地方税收25417万元,同比增长36.66%,占地税税收的57.2%。
2、服务业各行业竞相发展,业态具备一定规模。
(1)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旅游产业推进年活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旅游要素市场,强化宣传促销工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旅游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门票收入重新位居全市第一。今年1-10月份,接待游客达457万人次,同比增7%;门票收入达3374万元,同比增8%;旅游总收入14亿元,同比增3.7%。
(2)商业零售贸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有了一定的发展。宾馆、赤城宾馆、扬帆美食等酒店宾馆档次不断提高,特色餐饮、农家乐发展势头较好。1-10月份,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亿元,增长19.6%,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销售总额3.8亿元,增长16.1%。
(3)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伴随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多处优美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市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01年以来房地产开发累计建成商品房7026套,面积111.8万平方米,房地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4)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产品极大丰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至10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0.9亿元,增长9.9%;存款余额93.5亿元,增长29.2%,比去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
(5)交通运输稳步增长,现代物流业有了初步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完成客运量865万人,同比增长5.5%,客运周转量66148万人,同比增长3.8%;全县货运量425万吨,同比增长5.9%,货运周转量40375万吨,同比增长4.2%。以天啸物流为代表的综合性物流业有了初步发展。
(6)电信业发展迅速,现代通讯普及率高。2012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6549万元,是2001年的3.9倍,年均增长25.3%;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已十分普及,2012年底全县互联网用户数27641户,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67.1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5.1只。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与二产不相上下,但产业层次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使服务业发展缺乏后劲。当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我县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已经降到9%以下,二、三产业正处于基本相持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上,以商贸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占服务业增加值达35%以上,非营利性服务业又占近三成。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十分薄弱。
2、企业规模小,经营主体低小散。我县服务业以个体经营居多,07年底服务业单位和个体户数近2万家,是制造业单位和个体户数的6倍多,但上规模的服务企业、专业市场、大商场、大卖场等较少,0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与星级住宿餐饮企业仅30家。
3、旅游业不强,未能发挥龙头带动效应。我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比较优势,但旅游业还未得到长足发展,旅游对整个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4%。旅游业尚不能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对住宿、餐饮、购物等带动效应不明显。
4、缺乏项目支撑,发展尚待蓄力。我县在物流、商贸、连锁、市场、会展等领域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十分匮乏,宾馆、餐饮等项目规模也算不上很大。同时服务业引进外来资金也比较困难,历年招商引资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工业和农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很少。服务业投资除去房地产投资外,经营性服务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很低,一般都在20%以下,发展后劲不足,尚有待蓄力。
三、明年服务业发展思路
明年我县服务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三个’战略、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加快我县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培育市场发展、扩大消费拉动、发展农业服务业、各业齐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1、要素互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一是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统一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造和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吃、住、行、购、娱五大配套要素,与旅游实现互推互补。引导宾馆酒店、餐饮娱乐业走本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路线,倡导商务、旅游兼容的商旅文化。三是在各行业之间建立利益机制,实现串联抱团,形成联合体,特别是旅行社要与景区、酒店、宾馆、超市、娱乐场所等各行业之间建立起互利合作机制,用经济利益激励导游扮演好导吃、导住、导购、导娱的角色,千方百计让游客游览景区后留下来、住下来,进入吃、住、购、娱等各个产业链条,改变“游在、吃住在周边”的窘状,实现山旅游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四是积极寻找承接点,承接特定经济形势的辐射,如三门核电项目、中石油大石化项目两个巨人级大项目的实施,对周边区域的旅游、消费等具有强烈的辐射拉动作用。要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承接的目标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享超大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大蛋糕效应。
2、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发展。结合实际,立足本地,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发展。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中国过滤布名城”、“中国汽车用品生产基地”和“中国()胶带工业城”三块“国字号”招牌,加强对平桥过滤布、坦头汽车用品、洪三橡胶制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促进支柱产业与市场互动发展。二是规范发展农贸市场,加强马路市场整治,因地制宜,疏导结合,划块定点,搭建平台,使马路市场进场进巷进屋。鼓励发展蔬菜超市、蔬菜厅店等现代化蔬菜商业网点,与农贸市场互为补充。三是以梨园小商品市场的成功改建为范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县各类市场如二桥的家具市场和福溪路建材、工人东路小吃、赤城路宾馆、环城东路五金等特色街进行改造升级,使之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四是创建条件,鼓励有一定条件、有民间投资主体的特色市场建设,如石梁老厂区拟建的大卖场市场、圣达药业坡塘老厂区拟建的建材市场等。
3、提升商贸业,扩大消费拉动。一是改造传统商贸业,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逐步推进对城区零售商业结构、设施和功能的引导和调整,构建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家居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二是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建设。积极实施《县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推动商业街、特色街、步行街、旅游购物街建设,改造提升重点商业圈,着力培育城市中央商务区、休闲区,以商促旅,以游促商,商旅结合。
4、服务三农,发展农业服务业。一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以技术推广为主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二是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畅通流通渠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三是发展农村商业服务,在全面实现连锁超市、放心店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连锁超市便民店向农村行政村延伸。培育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规范经营,提升质量,满足广大农民生产、消费需要。四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5、各业齐动,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着力培育现代物流、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为服务业及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发展和提升便利店、家政、邮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维修、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三是培育商务服务业发展,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代理等行业的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1、组织保障,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一是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快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服务业工作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服务业办公室制订工作要点,提出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负起推进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责任,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加强协作和配合。三是健全乡镇、街道服务业发展组织体系,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分管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业经济重点区域,三个街道和平桥镇增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专职负责服务业工作。四是扶持服务业各种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信息,监督自律和平衡协调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协会、企业间科学分工、良性合作的服务业管理和服务体制。
2、深化改革,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风景名胜资源统一归口管理。要重点解决国清寺游离于旅游未能纳进我县大旅游体系的问题,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各界人士协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切实推动全县旅游资源的整合。二是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是综合性的产业,可赋予旅游委更大的管理职能。将旅游局的行业管理、景区的监察保护职能并入旅游委,县风景旅游局保留牌子,以便向上对口。旅游委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全县风景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对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三是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实施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山旅游集团公司,将所有的景区以国有资产划归山旅游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来推进景区的开发、建设,统一经营全县各大景区,统一品牌、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促销等,树立统码一旅游形象,促进全县旅游的持续、合力发展。
3、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一是根据今年国务院省政府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1〕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1〕55号),服务业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制订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县域服务业发展。二是加强政策落实,根据国务院、省及我县的服务业政策,对已明确的政策抓好落实,如服务业用地保障、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服务业用水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等,服务业办公室加强对各职能部门抓政策落实的协调。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用于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扶持,加快服务业重点企业、项目、品牌的培育和推进。
4、项目拉动,提升服务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推进,是扩大规模最为有效的办法,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增长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一是加强项目储备,超前规划,精心包装项目,完善前期工作,建立和充实服务业项目库。二是创新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商贸、现代物流、市场等项目,争取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我县可以包装、实施的大项目不少,有些项目相对已比较成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比如对建设山旅游集散中心、坦头汽车用品市场、恐龙主题公园等都有较为一致的思想认识,应作为全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精心包装,明确政策,主动出击。三是建立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狠抓项目开工建设,使项目早落地,早出形象和效益。认真抓好一批具有带动影响作用,典型示范意义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如修禅寺修复工程、桐柏宫复建工程、轩辕祠建设工程、山旅游集散中心项目、石梁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和石梁宾馆工程建设、赤城宾馆二期工程、九遮景区开发、天啸物流中心项目、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四篇:绿色消费形成机理分析及企业对策
·
绿色消费形成机理分析及企业对策
一、引言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行为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它包括三层含义: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崇尚自然、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绿色消费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绿色产品的推广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在短期内,绿色消费的外部收益不明显,绿色产品的生产也面临困难和需求的不稳定性,须要在政策激励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尽快调整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以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近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支持和和号召人民实现绿色消费的生活习惯,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绿色消费会变成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有以绿色环保为目的,以绿色消费为荣。
二、绿色消费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一)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进入21世纪,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倘若继续沿袭粗放的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随着环保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开展,以消除和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为目的的绿色消费浪潮,必将成为引领企业 主宰未来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既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又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发展绿色消费的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众化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绿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各地区积极推行绿色消费的活动,许多地方政府注意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来发展绿色经济,以求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抢先一步。虽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消费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就企业而言,开发力度不足,提供绿色产品的动力不足。因为绿色产品成本高,而现在大众并不是普遍接受绿色消费的高价格。导致企业利润不高,单单靠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不够的,绿色消费需要市场去选择它,消费者乐意去消费它。
二是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收入水平低的制约。由于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价格相对较高,收入水平对绿色消费也是一种制约。另外通过全社会的绿色教育,对绿色消费会有很大的促进。
三是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四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三、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选择的因素
(一)社会心理因素 1.环境意识
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行为是在自身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意愿以及可行或不可行的观念。而环境意识正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标准,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意识、情感等观念形成的总和。研究表明对环境问题持积极态度与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和购买频率正相关。选择绿色食品最普遍的原因是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
2.消费者效果感知
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效果感知是指个体消费者关于其自身作为绿色消费者时,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能力的信念。用我的理解就是,你非常相信并且支持绿色消费,你就有消费绿色东西的倾向,在选择绿色与非绿色的产品的时候,你会非常果断的选择绿色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从自己心里深处支持绿色食品,对消费者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消费者唯有从根源上认识到工业文明消费模式的弊端,才能切实转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进而提升其选购绿色品牌时的消费者效果感知度,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3.绿色产品认知水平
绿色产品认知水平主要强调其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在绿色食品方面,张国立认为,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越高,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就越强,因此越倾向于购买绿色食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了解程度越低,绿色食品消费意识就越弱,就越倾向于排斥绿色食品。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相同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父辈们,现在因为网络的发达,他们也开始注重和了解绿色食品。但是就在几年前,我们就是吃着含有苏丹红的辣椒,喝着三聚氰胺的牛奶长大,吃着地沟油,想想都觉得恶心,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在意什么绿色食品,更没有人去消费高价格的绿色食品;正是因为这些食品的不安全,才引起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关注。4.参照群体效应
消费者的绿色产品消费行为会受到诸如群体,家庭,社会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社会风气都以消费绿色食品为时尚,那么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绿色消费,因为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物美价廉、求名好胜、求新趋时、求美立异等心理趋向。
(二)情景因素 1.绿色认证绿色信念
不用质疑我们平常人买东西的时候辨别是否是绿色食品的标准是看食品包装袋上是否有绿色食品的标志,通常消费者对通过绿色认证产品的绿色属性所持有的信念越强,可以预期其会越经常选购绿色品牌进行绿色消费。2.绿色产品的质量
唯有在绿色产品的品质明显高于传统产品时,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激活,即消费者感知的绿色产品质量越高,其选购绿色品牌的频率也会越高。
(三)经济因素
主要影响是高价格,绿色产品的高价格是阻碍消费者选购绿色品牌的主要因素。在企业生产中,由于需要生产产品时大量的新技术,会导致成本费用均内附于产品的绿色价值。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均显现绿色产品一般具有高价格、负需求的特征。即绿色价格抑制了消费者的环保需求,成为阻碍消费者选购绿色食品的最直接因素。
(四)社会人口因素
社会人口因素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结构等方面内容。研究结果证明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也认为单身的男性或女性一旦结婚,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比较好的概率会比单身时高1.354倍,即结婚后人们从原来简单的解决一个人的饮食问题,到关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健康,对食品安全信息的主动搜索的意愿可能会增强。同时还发现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的差异对绿色消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其经济水平较高,对绿色产品认知水平及绿色消费倾向也较高,环保意识及自身保护意识也越高,由此,其选购绿色品牌的消费观念就会越牢固。
四、企业对策及其应对方法
(一)企业绿色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改变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是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的最重要的原因。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并不是与己无关的遥远的问题,而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现在绿色产品的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不仅国家鼓励参与,而且消费者们也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所以企业应该确立和实施自己的绿色经营战略,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中。企业应根据目前已经呈现出来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把握好绿色消费浪潮带来的市场机遇,提出自己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战略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未来争得一席之地。(二)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替代利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实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工业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减少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企业通过清洁生产,一方面可以减低产品的成本,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自己产品的品质,在后期宣传的时候可以向消费者灌输自己企业的精神,让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记忆更加深刻。
(三)企业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涉及的内容涵盖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产前阶段,包括绿色产品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志的取得等;另一个是产品的销售阶段,主要采取各种绿色促销手段,比如绿色广告,绿色推广,绿色公关等,来促进绿色产品的销售。其实绿色营销就是以绿色经营为基础,以保护环境为中心,以绿色产品为主体,来盈利和谋求发展;其实绿色营销不是一种策略性的营销手段,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潮流而采取的营销技巧,而是让市场和消费者深入了解绿色产品的过程。没有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作为后盾,绿色营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晓西:《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出版社008年版.[2]叶敏,消费者行为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3]Del I.Hawkins,Roger J.Best,Kenneth A.Coney著.符国群等译.消费者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Michael R.Solomon著.卢泰宏译,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吕一林,现代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姜春云,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九大生态战略,人民日报,2005 [7]漆雁冰,绿色导向企业管理新理念,中外管理导报,2001 [8]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9]刘栋.环境经营战略——未来企业的资格证.中国环境管理.1997 [10]赵家荣.清洁生产回顾与展望.节能与环保,2003(2)[11]王美英.绿色营销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色定位[J].商场现代化,2008,[12] Henry Assael著.韩得昌译.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年和**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
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