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策略思维
策略思维
第一部分:策略类型
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
你的选择(即策略)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处于一个博弈中的决策者称为参与者,而他们的选择称为行动。
一个博弈当中的参与者的利益可能严格对立,一人所得永远等于另一人所失。这样的博弈称为零和博弈。
一个博弈的行动可能是相继进行。只要遵循法则1: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就能找出最佳行动方式。
在同时行动的博弈中。
1,首先看参与各方有没有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胜过其他任何策略。这就引出法则。
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假如你没有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尽管认定他一定会照办吧,然后相应选择你自己的最佳策略。接着,假如没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那就看看有没有人拥有一个劣势策略,劣势策略意味着无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一策略都将逊于其他任何策略。如果有,请遵循法则。
3:剔除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假如在这么做的过程当中,在简化之后的博弈里出现了一个优势策略,应该采用这个优势策略。假如这个过程以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告终,那就意味着你找到了参与者的行动法则以及这个博弈的结果。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导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么做也可以缩小整个博弈的规模,使其变得更加容易控制。最后,假如既没有优势策略,又没有劣势策略,又或者这个博弈已经经过第二步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简化,那么,请遵循法则
4: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即一对策略,按照这对策略做,各个参与者的行动都是对对方行动的最佳回应。假如存在一个这样的独一无二的均衡,我们就有许多很好的证据证明为什么所有参与者都应该选择这个均衡。假如存在许多这样的均衡,你就需要用一个普遍认同的法则或者惯例做出取舍。假如并不存在这样的均衡,这通常意味着一切有规则可循的行为都有可能被对方加以利用,这时候你需要将你的策略混合运用。第二部分基本策略
未经协调的选择相互影响,导致糟糕的结果
1,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双方在一个活动中都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进行活动,由于一方都活动对另一方的利益产生影响,结果导致双方都遭受损失。
进行具有惩罚措施的合作。
在持续的合作关系中,考虑到对后续合作的影响促使合作双方诚实。在合作结束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也促使合作中行为的诚实。
最后一次合作和单次合作中作弊的可能性巨大,信任无法建立。
2,策略行动
一个策略行动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对方的看法和行动,使之变得对自己有利。策略行动包含两个因素:计划好行动路线,和使这一路线显得可信的承诺
本来同时进行的行动,一方通过发出可信的威胁或许诺制造出一种规则,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
更多的策略:(围师遗阙)
3,可信的承诺
三个原则:改变博弈的结果;改变博弈;充分利用别人帮助自己遵守承诺
建立可信度的八正道:一,建立一种信誉,二,写下合同,三,切断沟通,四,破釜沉舟,五,让后果超出你的控制。六,小步前进,七,通过团队合作,八,找到谈判代言人。
信誉:反向思考,打破自己的信誉,使承诺失去可信度。—拒绝劫机谈判。决不食言和具有疯狂行为者都可以做出让人信服的承诺和威胁。—策略
破釜沉舟:不留余地,你有行动的自由,你就有让步的自由。(俾斯麦铁血政策)边缘政策:故意创造出一种可以辨认的风险,具有双方不可控制无法轻易承担的风险,在风险之下迫使对方改变行为。
第三部分:协调与合作
多人囚徒困境:学校体育竞赛囚徒困境,参与者都参与其中,全部投入,没有人愿意第一个退出,全部学校陷在困境之中。(可强制执行的集体协议)
混合策略:大桥堵塞和铁路固定同行时间的人流分配。
历史传统优势在未来具有比他更胜一筹的技术更具有不可替代性。(键盘,核能重水轻水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影响其他人的选择,人数达到临界值,将改变整个局面,使趋势向一方倾斜。(高速路限速解决方案,黑人白人聚集区极化过程)
决策时从全局考虑:每次做一个使自己获得好处的小选择,到最后把自己送上无法选择的大遗憾。
两党立场趋向中点,趋于相似;两点间的等车人问题
选出别人认为最好的股票,均衡可能借助莫名奇妙或一时兴起的狂热达成,每一个差异都可能成为一个点,从而均衡。
自由市场不能正常运行:一历史因素,二,市场调节之外有影影响的事情
投票策略:
投票不反应意愿,大趋势使投票者考虑自己投票的价值。
案例分析
三个不同精准度的射手进行依次对决(推理,弱者的优势选择)走出囚徒困境的另一个方法:强者慈善行为,维护共同利益 传统力量的持久,和力量
个人的自由选择导致的社会悲剧—人口,环境
拍卖一美元的陷阱游戏,慎重选择,进入之后的代价;集体合作的可能 保持出租车许可证布贬值:出租而非出售。IBM出租大型计算机
第二篇:《策略思维》读后感
当阅读完《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后,才发现原来博弈论的思想竟然无处不在。因为,只要我们做决策,就要分析利弊,选择得失。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制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分段目标,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基本理念。
一、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本书第三章《看穿对手的策略》着重通过优势策略和劣势策略的分析,寻求均衡策略。文中以《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之争和价格之战来具体阐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优势策略的“优势”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而是对你自己所选择的其他策略占有的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效果。而均衡策略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所提出的博弈理论,后来被大家称为纳什均衡理论。它也变成了指导同时行动博弈的重要法则的基础。
二、向前展望 倒后推理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是本书努力向读者所展示的另外一个重要论点。其含义就是首先确定自己最后希望达到神明目标,然后从这个结果倒后研究,直到照出自己现在应该选择哪条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可以达到那个目标。这和中国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试想,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怎能判断下一步该如何走?另外,只有大的目标还不行,需要将其细分为每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为目标所累,另外一方面可以做到目标的切实可行。正像10000米赛跑,参赛者需要制订详细的赛跑策略,通过一圈又一圈的完成最终实现全程的赛跑。由此可见,“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理念无论是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都是适用的。
三、竞争协作 实现双赢
在零和博弈中,参与者需要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而在非纯粹冲突的博弈中,也存在着合作的成分。我们需要运用纳什均衡的原理,做出最佳选择。通过有效处理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参与博弈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否则,可能导致参与者的两败俱伤。因为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参与方就会设法逃脱,寻求大家一致愿意看到的合作的结果。而非参与方可能更希望看到参与者困在中间无法脱身,以便从中得利。只有做到先合作再竞争,也许才能实现较好的结果。
四、所感所悟
虽然看完这本书,对博弈论的知识只是达到一个浅层的了解,未能进一步深入剖析个中奥妙。但是,本书对博弈论的解释以及案例分享,重新认识博弈论并不是如此苦涩难懂,只要学习,没有东西是我们不能掌握纵使不能掌握全部。我能预见在往后的工作中,能在谈判,沟通以及与内部人员以及外部供应商合作中可以用到工作当中,以学为用,用心感受。
第三篇:《策略思维》读后感
身背博弈走天涯
-------《策略思维》读后感
最近看了《策略思维》这本书,感触颇深。策略思维又名战争的艺术,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古人言:有得必有失。如何让自己在得到某种东西所花费的代价最小,这就是选择的艺术。《策略思维》就是这么一部介绍如何选择的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它也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当看到书名的时候,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但当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之后,又有或多或少的失落之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简简单单,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可是社会就是那么的复杂,我们想找片净土都是那么的难!要想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梦的终点,就更难了。所以我们必须去博弈,其实我们也都处于不停的博弈之中,每天都将会与形色人种进行博弈,可以说每件事上都存在着博弈的原理在其中。被逼无奈,所以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博弈知识,才能不被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给淘汰出局,被强者给吃掉,才不会像股票一样被利空。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连选择的余地也没有。比如作为一个国家,在各种世界性大会上都要诉求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展开博弈,在这种政治角力中如果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担当责任会使人类陷入两难的境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是国家博弈而草草收场的典型。作为一般的劳动者,我们在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候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交易价格是你所愿意承受的吗?我们有能力和公司就工资 1
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吗?在面对拆迁蛮人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让他们拆迁并理直气壮地反击吗?在面对听涨会的时候,我们有权说不吗?在机会不平等的社会中,面对种种无权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被选择之后,选择让自己如何更好的适应这种被选择,这也需要博弈知识。
学好博弈论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成为游刃有余的智者,无论前期遥遥领先还是后期受制于人,只要我们运用博弈论,都会使我们最终一骑绝尘或者后发制人。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到了博弈论的真谛,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足球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博弈论试验田,6月南非世界杯刚刚落下帷幕,本届的巴西足球虽褪去了华丽的外衣,但依然是一支傲视群雄的队伍,与荷兰的四分之一决赛在上半场以压倒性优势一球领先。下半场荷兰孤注一掷、放手一搏,而巴西在被追平后心态失衡,导致被罚下一人,最终成就了荷兰的逆转而被淘汰,在这场场外的心理博弈中荷兰笑到了最后。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也许你一时的人生失意是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寻求合适的道路,创造良好的机遇,一鼓作气、放手一搏,也许你就会成就属于你的人生经典逆转大戏。
博弈都在强调实现个人利益与损失之间的比例最优化,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你所处的环境和所具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博弈,这样在彼此的博弈中就达到了制衡,所以,学习博弈,也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均衡彼此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但是事实是,有些人根本就不懂何谓博弈,更谈不上去博弈,结果自己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作为年轻人,在入纷乱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学习博弈知识,利用博弈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至少可以让自己在弱者的自救中利益损失最小化。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更应该去学习博弈,与强者争食物,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但
是我们如果处于强势的话,就应该网开一面,给弱者一些让步。学习博弈,就是与强者争食,为弱者争利,让社会达到公平、公正、和谐。
现在流行的博弈论的书籍主要都是国外的一些著作,这不仅让我认真思考了一下,难道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就没有相关博弈论的知识吗?其实不然,博弈之道古已有之,但博弈思想的系统化、数学化却是近几十年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博弈论”的英文是Game Theory,Game的本意是“游戏”,Game Theory直译中文是“游戏理论”。中国的博弈论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祖先们就已经在运用博弈论的知识进行教育、娱乐、军事等活动,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及著名的事例。小学课本中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博弈理论取得胜利的例子;战国时期的“合众连横”也能作为经典的博弈论案例。
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善于运用博弈论,只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归纳总结罢了。中国的麻将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曾有人调侃北京奥运上的“和”字除了和谐奥运外还包含麻将文化,可见中国麻将已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活动。在麻将里面也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博弈论,四个人坐在一起切磋,既要保证自己和牌又要不给对手机会,这就需要运用博弈论去揣测对手的意图,冒险和诡计穿插其中,让对手防不胜防,自己成竹在胸,最后举重若轻地赢下牌局。所以在当下主流国外博弈论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明白我们祖先是很有造诣的,我们经过努力也是能取得成功的,在面对国外学说冲击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坚持不盲目排斥,坚持取长补短,坚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策略。
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博弈论理论、科学的数学博弈论证方法,同时国外很多学者、民众也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博弈事例和理论。中国的“田忌赛马”几乎被世界各国所传颂,特别是在世界竞技体育领域已成基本的竞技策略。智慧化身--诸葛亮的“空城计”更是经典博弈论的体现,诸葛亮料定谨小慎微的司马懿不敢贸然攻城,于是坐在城楼上羽扇纶巾、长袖轻舞、气定神闲,让老对手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鸣金收兵,使得西城得以保全,最重要的是扼守住了进蜀要冲,居功至伟。在国外很多研究诸葛亮的著作中,空城计是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财富,有了这些理论,真正让我们后人感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快乐。西方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博弈案例,中国人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博弈论实证理论、博弈数学理论等。纳什均衡博弈、囚徒理论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国内博弈论教育、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西方先进的博弈理论,我们引入了风险机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也引入了激励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些理论的引入、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博弈论已经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溶为一体,成为一个完善的博弈论体系,为全世界人民所运用。
诚如《策略思维》译者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一环扣一环的漫长博弈”。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洞悉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对自身行为作出有效预判,指导自己作出正确决策,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左右逢源、收放自如、胜券在握的博弈高人,能由细微的动静谋划全局走势,达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骄人效果。
第四篇:《策略思维》读后感
《策略思维》读后感
李超(制造部)
国庆假期拜读了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二人所著的《策略思维》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咱们中国有句偈语“人生如棋,步步惊险”.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走好每一步,下好每一步棋。而每一步棋,便是我们在与竞争对手博弈。而且对于这盘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茫然的,因为敌明我暗,它充满着未知。在这棋局里,我们从最初的莽撞,锋芒毕露直到我们的对手,微笑着,不费丝毫气力便将我们辛苦建立的局面瓦解。蓦地,我们恍然大悟,尔后变得内敛、稳重亦变得谨慎。
我们所处的对手是一个极其狡猾的对手,他设陷阱,布奇兵,迂回而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棋艺。他为我们埋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等着我们自投罗网,举手投降;他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诱惑,仿若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等待着我们前去摘取。在面对这些圈套,诱惑,我们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头脑,识破这些或低级或高明的骗局,继续这场博弈。
博弈----是战争的艺术,《策略思维》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我这样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亦友亦敌。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此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它是一本挑战智商的书……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这场博弈并非只有起点与终点,在这过程里,有时我们占上风,有时他人占上风,而这便是顺境与逆境。在这其中,我们应懂得在顺境中不陶醉,在逆境中不气馁。曾记得《易经》中有泰、否两卦象,两卦象相辅相成,否及则泰来,如此环复,就好比失败是成功的开端,而成功亦是失败的缘起。而我们总是渴望着美好的成功的到来,殊不知为了成功,我们先要学会失败,前人总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在一次次失败后总结,积累经验所取得的。善于对失败总结的人是智者,不怕失败的人是勇者,被一次失败就打倒的人是懦夫,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失败的是愚人。而智者不惑,勇者无惧,懦夫气馁,愚人无救。
从《策略思维》中我们从小故事中细细品味,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要先观察对手出牌情况,然后选择最稳妥最有效的策略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当我们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之时,我们要解放思想切不可畏手畏脚,运用最大胆、最强势的方式将对手一击致命,争取一举扭转乾坤。
拜读此书的过程中,联系到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一直在博弈的例子。如:
1、竞争谈判
我们和客人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一击击中,不要拖延,当机立断,不给对方时间上的思考,击中要害,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当然谈判前做充分的功课,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因为谈判的时间越长,蛋糕就越变越小,如同罢工一样,都停产就没有利润,没有工资发,所以解决的方案是,从谈判可能持续到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形倒推,推到谈判发生的第一天,直接给一个条件,把问题解决,符合双方的利益。速战速决,不给对方予过多的时间去思索。
2、针对两阶段出价法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占据市场先机的产品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先卖的人赚的多,后卖的人拿的钱少,以此吸引人都先来卖。破解方式就是用均衡折中的方式稳定出价。把议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
3、阻吓
古人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露出锋芒,不战而屈人之兵。必要时要制造市场资源的恐慌心理,埋下价格高涨的伏笔。即使手握解决方案,但也一定要将最坏的结果先铺设,从而能制造利润的最大化
4、小步前进
一笔大交易,如果怕被违约,那么可以小步前进,一次交换一点,任何一次失败了,损失只是这个大项目的一小部分。因此小部分的违约不符合利益,这个项目就会很容易的走完。因为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如果稳定的小步发展,建立信任感,以服务取胜。
5、价格战
对于价格战,最好的策略是使用一小部分的商品去参与,因为小货的杀商力度非常的强悍,但损失不会大,从而打击对手的心里,对我们后续的出价捉摸不透。
总之,书介绍的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过多的强调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个人认为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第五篇:高二议论文思维训练策略
写作教学要授人以渔
——高二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 张凌燕
摘要近年来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现实,对学生们的思想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议论文作文教学不光要搞好“外在”的技巧训练,更要重视“内在”的思维训练。本文总结了笔者高二一年来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从思维训练的针对性、有序性、灵活性三个方面探究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思维训练
针对性
有序性
灵活性
话题作文自1999年出现以来,以其自由、灵活的优势一直占据着高考作文阵地,但它有个很大的不足,即涉及的主题较虚,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也易出现宿构和套作。不少同学写作议论文时,不管拿到什么话题,都可以用司马迁李白等陈旧例子去套用,而且形成了“新八股”的写作风气:“开头点题结尾总结,中间三个分论点并列对比或递进,每个段落都是‘观点+例子+小结’”。这种模式虽然因为其简便清晰好用而备受师生青睐,但无形中也助长了懒于思考的风气。同学们拿到一篇作文,首先想的不是构思立意,而是在搜刮事例,便于把它安放到这个八股模式中,有了例子再往前后加上观点和小结,给例子“穿衣戴帽”!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况且,例子在先的做法也违背了一般的思维规律,学生没有从审题立意、谈原因、谈做法等角度逐渐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长此以往,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思维品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何训练思维成了困扰师生的一大问题,人们往往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看成写作技巧问题,但大量的技巧训练和盲目加大训练量,却往往事倍功半。再好的模式,再华丽的言辞,如果缺乏闪光的思想,都称不上具有强大逻辑论证力量、给人以启发的好文章。
广东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发展等级中要求“深刻”,并进一步提出了“深刻”的三个标准:
1、透过现象看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些要求都指引我们,议论文作文教学不光要搞好“外在”的技巧训练,更要重视“内在”的思维训练。一切外在技巧都只是“小技”,只有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才是根本的“大技”!
近年来,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在全国屡受好评,不妨先来纵观一下近6年来广东高考作文题目:2008年标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话题作文“常识”,2010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2011年标题作文《回到原点》,2012年材料作文“时代与生活”,2013年材料作文“慈善与受助”。
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作文基本结束了大热一段时间的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标题作文,以及这两年新探索的“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从命题内容来看,广东高考作文贴近联系社会实际,关注时代生活,立足当下,颇有现实意义。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何指导意义呢?我认为,这其实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既具备了话题需准确审题立意的特点,同时又有利于反猜题和防止“宿构”的优点,学生们必须作出自己新的有针对性的思考。作文命题关注现实的特点也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显示同学们的“真知灼见”,他们必须有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备。高考作文体现了新课标中在“表达与交流”方面“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但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笔者在高二议论文教学中,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成重点,有意识的从各个角度层面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思维训练的针对性
首先是针对高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
1、他们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社会生活现象有一定的观察,但思考较多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2、他们看问题容易走向片面,看待事物不全面;
3、他们已经从政治、历史课堂获得了不少哲学思想和历史观,教师要注重指导他们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作文中,把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
针对上述思维特点,一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三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
在作文训练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锻炼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克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地看问题的毛病,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其次是针对高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表现的思维问题:
1、论点上,空泛或重复,无话可说,反映的是思维的干涸;
2、论据上,使用的材料角度单一,视野不开阔,反映的是思维的狭窄,没有展开联想,广泛联系;
3、论证上,容易强加因果,走入“贴标签”的误区,反映的是缺乏思辨能力,无法把道理说透;
4、结构上,中心不明确,观点众多却没有一个中心论点去统一引领,犹如散沙,反映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仍处在比较零碎的阶段,虽有零星的思想火花,但未能及时把握并展开完整的逻辑思考,是逻辑思维力缺失的表现。
许多学生思维简单化,不管拿到什么话题,每次的思维模式都是“因为话题,所以成功”,中间加一个名人的例子。例如:因为“舍弃”所以成功——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所以成功;因为“勇气”所以成功——司马迁有勇气面对宫刑所以成功;因为“多走一步”所以成功——司马迁在父亲为完成的使命前多走一步所以成功;因为“坚持”所以成功——司马迁几十载时光坚持写作《史记》所以成功„„这类作文,以不变应万变,只满足于用例子印证话题,写作文就像流水线机械作业一样,流到某处就装上某个零件而已。什么“文以载道”“我手写我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统统都与写作无关,试问,这样的写作还有什么乐趣还有什么意义?
由于上述议论文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引出了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法:
二、思维训练的有序性
发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就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但这种训练应是有序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等。系统性的思维训练才能形成连贯性,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水平,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就议论文写作教学而言,因为论据更多体现积累的方面,本文不深入讨论。笔者按照“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思维训练的序列。
序列一,运用头脑风暴,学会确立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心论点,解决论点空泛,思维枯竭的问题。很多同学拿到题目后,无从下笔,一种情况是文思枯竭,平时积累不够,无话可说,表现在作文中即是写不够字数,或空洞无物的瞎扯;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则是文思庞杂,脑中涌现了太多观点,无所适从,表现在作文中即是泛泛而谈,想到的什么都谈,最后好像什么都没谈。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想谈得思路清晰,思维深入,就要学会确定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中心论点。
怎样才能确定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心论点呢?笔者以话题作文“抢”为例,作了这样一个课堂设计:
首先,要在头脑中做个思维风暴(即看到一个题目后展开各种联想,越多越好,把想到的都写在纸上):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抢”也一样,另外,联想还可以从抢什么、为什么抢、怎样抢三个基本角度展开。第一、二组的同学四人小组讨论出《抢》积极的一面,越多越好,第三、四组的同学讨论《抢》消极的一面!比比看谁的联想更多更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热烈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提出了几十条不错的观点。
每次作文训练,都不能让学生直接动笔写,而是先在课堂上做头脑思维风暴,充分打开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生共同总结出了更多打开思路的方法,比如:
1、善于把所知与话题勾连起来;
2、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想;
3、从正面反面、古代今天、中国外国去想;
4、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想;
5、从商界、娱乐圈、文坛、音乐、绘画、军事去想;
6、天马行空,随便联想„„
通过大量此类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解决了在写作时文思枯竭的问题。其次,有了众多观点,不是把它们统统写进作文里,而是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中心论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考虑自己最有话可说的那一个。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再做深入议论。如果里面的思考是能证明你的中心论点的,也可以留在文中使用,但中心论点只能有一个!
序列二,运用分解法,从原因角度分析“为什么”,从做法角度分析“怎么办”,写充实而深刻的分论点,解决内容空泛,思考不深入的问题。中心论点其实是逻辑推论中结论的部分,接下来要用更多的观点和材料来证明这个结论。而众多的观点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它们必须围绕中心论点深入,所以写好分论点很重要,“分解法”是一种好用的思维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形成一个分解的思维习惯,即有了一个中心论点后,要习惯把它细分为三个以上更小的角度去思考,在此称为“一分为三法”。这对初学者而言是个便捷又容易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怎样一分为三?重点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入手去分解。但是,大多数话题,只满足于回答“是什么”容易停留在表浅层面,只有回答好了“为什么”和“怎么办”,才更能体现思考水平。
以话题作文“舍弃”为例,学生们的中心论点普遍集中在“舍弃是一种获得”,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不少同学满足于仅仅回答“是什么”:中心论点——舍弃是一种获得;分论点1:司马迁舍弃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分论点2:李白舍弃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分论点3:爱迪生舍弃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这种做法会导致行文浅薄,构思不深入。
因为“成功”需要很多的要素,而基本上的作文话题都是构成“成功”的其中一个要素,所以都可以往“成功”这个观点上套。同样是“成功”也不能一概论之,“成功”也可以细分成许多种:
出名:娱乐、体育明星等;有钱:商人、巨富、企业家等;有权:官员、政府等;上述是最多人会写到的,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下面的成功:
求真:科学真理(布鲁诺、哥白尼、苏格拉底)、捍卫真实(记者、革命志士)、捍卫理想;求善:为国家(文天祥、屈原)、为自己(爱父母、爱妻子)、为他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求美:文学(诗词歌赋名著哲学史学)、音乐(贝多芬)、绘画(梵高)、建筑(王澍、贝聿铭、梁思成、林徽因、江南、西关、故宫)
仍以“舍弃”为例,要写得深入,应重在发掘为什么要舍弃,舍弃的作用、目的,从上述对“成功”这一普遍结论分解的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舍弃”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
为了真理,舍弃生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布鲁诺、谭嗣同)为了国家、人民、他人,顾全大局,舍弃小我的利益;(屈原、文天祥、林觉民、牛玉孺)
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等,舍弃金钱、名利、地位;(陶渊明、李白)为了东山再起,远大理想,舍弃自己的尊严;(司马迁、勾践、韩信、刘邦)„„„„
由上述分析可知,议论文除了多问为什么,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为什么,才能分析深刻。而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思维的触角触及不同层面,这样的思路才能打开,视野才能开阔。
序列三,运用各种例后解析方法,解决论证简单化,分析空泛,说理“隔靴搔痒”,说不透的问题,提高思辨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思维方式来充实“分析”部分,由于这些方法已经是在作文教学中普遍运用,老生常谈,本文在此采用略述的方式:
1、例后解说法(解说例子与中心的关系);
2、因果分析法(由果溯因);
3、假设分析法(与例子相反的角度去论证);
4、归纳推理(多个例子总结出来的规律);
5、演绎推理(从已知名言或定律推出结论);
6、对比论证(正反面的例子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以上分析方法非常实用,给学生指出了思考的不同途径,让学生在论证中不再“无路可走”,强硬“贴标签”,而能够从各个角度鞭辟入里的把道理讲清楚。由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深刻”这一项里,能力要求是“
1、透过现象看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笔者有针对性把这几项能力要求,化作从现象中“找原因”,“找规律”,“找本质”,“找启迪”。以标题作文《得与失》为例,在此做个介绍:
方法一:从现象中“找原因”,由果溯因法。
现象:李煜失去了国家和奢华的生活,李清照失去了家人和安定的生活,他们被囚禁或漂泊流离,而他们的才能却因此上升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原因:因为“失去”给了他们一颗更敏锐、透彻感知世界的心灵。所以,面对失去,也应该从中寻找到意义,从中闯出另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方法二:从现象中“找规律”,归纳分析法。
现象:陶潜仕途不顺,失去荣华富贵,却得到成功,成就了他精神的文学造诣;青莲居士不被重用,但却得到了向往的洒脱生活;苏武牧羊,失去了亲人但得到了千古流芳的赞誉和伟大气节。
规律:他们失去的是身外之物,但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充实愉悦。方法三:从现象中“找本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现象:雷锋在帮助别人时,付出了许多的时间、金钱、精力,他似乎是吃了亏。但他的帮助,使许许多多人得到了快乐,渡过了难关,他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他其实得到了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本质:真正的得失是在内不在外的,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这才是得与失的真正含义。
方法四:从现象中“找启迪”,意义分析法,分析成功或失败带给人的经验教训等启迪。现象:三峡工程,这项工程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在一项项巨大成就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三峡人背井离乡,迁出故居的辛酸泪,是沿岸古建筑早野蛮破坏的苦苦哀嚎;是大好山河支离破碎的嘶吼!我们一定要有所觉悟,得到是要付出代价的。
启发:因此,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我们应该好好衡量利弊得失,才能付诸行动。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思考。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也能讲出一些道理,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去总结自己思考的角度,所以在论证的时候表现为有时“文思泉涌”,有时又“词穷力竭”。因此,帮他们整理出常用的思考角度,能让他们迅速找到“突破口”,不论遇到怎样的作文题,都能有开阔的思路。
三、思维训练的灵活性
利用堂上作文时间来进行有序训练,这是思维训练的主要阵地。但思维训练是灵活多样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有意识的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笔者做法如下: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读和写结合,让学生积累和感悟;
4、举办各类能锻炼思维的活动,如在课室开辟“时事专栏”,每周更换时事,自由跟帖讨论;定期举办文学沙龙,拟定主题,在堂上自由辩论发言;举办辩论赛,在辩论中提高思维水平„„
思维训练不是孤立的,它以阅读积累为基础,平时引导学生多阅读,再辅以各种思维方法的强化训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不再发怵,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在广阔的思维天地里尽情翱翔,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黄 胜 《高考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初探》《高中》2008年第12期 [3]李信勇 《作文教学要强化思维训练》《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8 第2期 [4]叶明洪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创新思维训练》《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