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陈政初
口陈敢初
今年3至4月份,娄底市委督查室牵头组织市委政研室、市计生委、市安监局、市综治办,就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三个一票否决”项目的考核考评工作,到全市五个县市区和娄底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对“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县市区普遍认为“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极大地强化了各责任单位的责任意识,成效显著,考核评价指标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比较科学、合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一、“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1.考核指标呆板繁琐。主要反映指标设置过高,忽视了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客观条件、基础状况的差异,过分强调标准的一致性。有同志反映:“涟源作为煤炭主产区,安全生产的压力和任务非常重,但是其评价标准与非重点产煤地区没有区别对待,很不公平。”指标条款过多,多则有上百个具体指标,少的也有几十项。有时为了迎接检查,要整理大量的资料,没有的就临时准备,应付了事,浪费人力物力。另外,像禁毒、信访等在综治考核中有明确要求,但又单独考核,觉得没有必要。考核指标过细,过于繁杂,讲形式。比如,在计划生育“宣传先导”中规定国道省道县道每2公里、乡道每5公里架设宣传牌,每村制作5块宣传牌。
2.考核方式不够科学。一是存在越级考核的现象。本应一级对一级负责,但都依省里的做法下监一级,导致乡镇要同时接受市、县两级的考核,重复考核,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主要反映在计生工作上,由于抽查样本的不同而造成结果的不一,县乡对此反响较大。二是存在考核次数过多的现象。一位乡镇负责人反映:“一年当中迎接计生抽查、考核、督查就达83次。”另外,乡镇害怕被查出问题,往往千方百计打听抽查的时间、人员、地点,“全城动员”,“围追堵截”。多位乡镇党委书记坦言“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三是存在着考核不公的现象。参与考核的个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凭主观评定考核结果,有时还故意刁难乡镇有关负责人。有人反映:“一考核组发现乡镇主要负责人没有前来汇报陪同,就直接宣布考核不合格。”另外,有关考核方案和细则不能及时下发,没有发挥指导基层的作用,乡镇往往只能“临时抱佛脚”、“做急就章”,范文《对“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3.考核结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县对乡镇的考核结果不一致。社会综治对乡镇的考核排名采用了县一级的结果,基本能做到一致;但是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工作由于市县对乡镇考核的口径、样本点不一样,最终评价结果不一致,甚至反差巨大。有同志说:“一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市的抽查中被评为优秀,但是在县一级则是合格,极大地影响了考核的权威性。”另外,被考核单位期望公开考核的具体结果,对于失了多少分、失在哪个地方要公开透明,便于基层单位查漏补缺。
二、切实改进“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对策建议
实践证明,实施“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是推动工作落实、评价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依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对有关责任部门进行“三个一票否决”考核是必要的。但目前的考核办法已凸现出很多弊端和问题。当前,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改进这项工作,使之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1.进一步科学设置考评指标。考核内容要符合实际,指标设置要尽可能精简、量化,突出重点和刚性要求,增强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指标设置要坚持统一的考核评价指标,考虑地区差异和工作基础,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在保持大指标相同的前提下,对若干小项可以设定不同等次的标准,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宽严得当,公平合理。
2.进一步改进考评办法。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考核考评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考核实施单位要在充分吸收基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考核方案和细则作迸一步的修改完善,并报市委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后在4月底前下发,让基层单位做到早知道、早行动。“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办法均以市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
3.进一步规范考核行为。一要把年终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避免年底搞突击考核。考评责任部门要加大平时检查力度,注意做好平时考核档案的整理和数据的汇总,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要严格规范考核权限。市里可统一出台考核方案,全市统一排列名次,应逐级分层次考核,一般情况下不得越级考核。如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市里应只考核到县市区级,没有必要直接考核到乡镇,对乡镇的考核应以县市区考核为准,认可其考核结果,实现考核资源共享;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应适当减少检查次数和样本点;市考核责任部门对每个县市区可抽查三五个乡镇。三要严格控制抽查次数和频率。考评责任部门开展抽查,原则上每季度只进行一次,对同一个样本点的抽查每年只能进行一次。
4.进一步提高考评人员素质。应由责任部门统一组织开展抽查和考核,不允许各科室各自为政、分散进行。禁毒、信访工作的检查考核必须纳入综治办统一进行,不能分散进行。对参加考评工作的人员要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并严格考评工作纪律要求,考核考评工作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考核过程、结果要及时公开通报,接受社会和被考核单位的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确保考得准、评得真。要认真受理各方对考核工作、考核对象的考核、信访和举报,增强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5.进一步改革市直机关“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办法。建议对市直机关“三个一票否决”的考核以各市直单位自查自评为主,之后将自查自评情况书面报送考核责任部门,或由考核责任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对市直单位集中统一考核。考评责任部门根据平常了解掌握的相关情况,对确需检查的市直单位进行检查,每年不超过5家单位。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委办公室)
《对“三个一票否决”考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第二篇: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实践与思考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市从1991年开始,将一票否决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
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市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我认为,要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有效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认识要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水平,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是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对未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任务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和计划生育的当事人的有关资格、荣誉、待遇予以否决的制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突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地位的需要,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需要,是完善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机制的需要,是落实各级干部计划生育工作岗位责任制的需要。因此,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也离不开“一票否决”推动。
二、政策要适度
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一方面触及相对人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是一件非常严肃、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另一方面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结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难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指标的设置、考核的严与松、政策变化、岗位调整、外部环境、工作基础差异、流动人口、经济的制约等客观因素,都可能影响考核结帐结果。为了防止主观臆断,滥用职权,必须从制度上进行规范。1994年省委出台专项文件后,麻城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的实施办法》。针对执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996年9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又印发《关于办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涉及事项程序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涉及范围和具体操作程序。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麻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麻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施办法》中都有大篇幅内容是涉及一票否决的规定。针对新形势下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新情况,市委、市政府2005年10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实施办法》,列举了一票否决的适用情形。此外,办理某些专门事项时,如干部录用、民师转招等,事先都切合实际地制订计生一票否决意见,就否决的对象范围、涉否事项、否决期限、办理否决审查程序都界定得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真正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我市一系列“一票否决”政策的出台,既是上级政策的具体化,又充分考虑我市工作实际,在政策把握上坚持了适度原则,过松则无警诫作用,过紧则否决面过大,适得其反。2004年,我市在“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的工作中,由于坚持了适度的政策,保持了民师转招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政策的连续性,否决了超生对象59人,同时保证另外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59人上线,由于公开、公正、公平,我市民师没有1人因计划生育问题而上访。
三、范围要明确
在执行一票否决实践中,要明确不同层次否决的对象,不留死角。一是对个人的否决,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当事人或有计划外生育的当事人除按法律、法规和责任处理外,适用于一票否决。近几年,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严重失衡,根据上级有关法规和政策,我市加大了孕情包保、非法引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案件查处工作,并对有关当事人和责任人进行了一票否决。二是对有关单位的否决。未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办区,有计划外生育的机关单位和村,都应受否决,单位不得评先受奖。全市每年后十分之一的村及后十分之一的乡镇有近百个单位受到否决。根据工作实际,我市还规定对超生多胎的村及其有关责任人进行否决,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对抓计生工作不力的领导的否决。计生后进单位的领导,一年受黄牌警告,两年就地免职,如中途调动,追踪考核,组织专项考核,跟踪否决。四是对有关职能部门的否决,每年市政府要专门同有关职能部门签订计生工作目标责任状,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对造成工作失误的要一票否决,促进了各部门齐抓共管。
四
第三篇: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根本要求。目前,我们就近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完善选拔任用流程,实施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使干部选拔任用有章可循,选拔任用程序逐步规范。积极推行“五票制、把四关、三满意”成功做法,定期对全市领导班子进行了综合研判,探索实行了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公布部分市级部门、乡镇的党政正职空缺岗位,组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署名定向推荐,增强了干部选任民主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对涉 及政府机构设置、名称变化、需要新任命等干部问题,按机改政策安置科级干部29人、根据机构变化、岗位空缺情况平级调整99人、提拔使用14人(正科12人,副科2人)、免兼职5人,做到了“四个首次”。继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办班力度,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信访一线挂职锻炼。“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多期,受训干部12000多人次,完成上级调训任务300余名,干部教育培训效果明显增强。首次实施干部任前“三龄一历”审核和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开通“12380”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不断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和范围,干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加大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力量的教育培养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等活动,积极实施300名市、乡干部参与的“三促”工程,先后安排270多名乡镇党员科级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助推后进村转化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全面完成了65个村级活动场所项目村建设任务。2010年底,全市一类村达28个,二类村达119个,四类村仅剩6个。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成立了工业园区党工委,顺利接收了xx两个企业党委,非公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开展了“党建带工建、带团建”活动,健全完善了五项机制,非公党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以“三有一化”建设为目标,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增强了社区党组织活力。积极采取四环公示、两轮教育、两次审核、投票表决、责任追究等五项措施,把好“入口关”,保证了发展党员质量。五年来,发展新党员3400多名。
(三)党建工作创出了亮点。创造性地开展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五一五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市级领导包联、建立检查指导组和层层审批把关等措施,强化指导,狠抓落实,涌现出了xx、xx、xxx等一大批受中、省、市表彰肯定的重大先进典型,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素质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经 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召开了党员承诺制、非公企业党建、流动党员管理等多个现场会,总结形成了xx精神宣传、先进性教育、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述职等多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和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党员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还较为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缺乏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
(二)党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还需健全完善。
(三)党建工作的保障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缺少经费,造成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难、开展活动难、推进工作难。部分党务干部缺乏必要的党务知识,对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严格标准选拔任用干部。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积极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综合研判,进一步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增强考察的准确性。
二是扎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计划,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着力于复合型、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创新型思维、行为方式的培养,加大主体班次、专题班次办班力度,全面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坚持监督管理工作经常化。把干部管理融入于日常的工作,实行逐级管理、逐级负责制,组织开展定期考核、群众评议等方式,对 干部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管理。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切实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
四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优秀退休人员、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选举办法,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档案资料和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建立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创新。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六带六促活动;按照“三有一化”建设要求,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持续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围绕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 发展,扎实开展“创星升级”活动。
六是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坚持高标准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行“负责制”发展党员。积极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在机关与农村、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结对子”帮扶,多渠道筹集贫困党员帮扶基金,切实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充分利用党校、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全面抓好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工作。
七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党建工作联系点等制度,明确领导抓党建工作规划和目标,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严格党建工作奖惩办法。扎实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制,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向上级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述职活动,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群众评议和监督,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心。
第四篇: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给基础工作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共有 828 个,其中村、居、社区基层民调组织775 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9个,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44个。近三年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每年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都在4000起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增的趋势,矛盾纠纷调处难度越来越大,矛盾化解周期延长,民调工作量剧增。尽管我县矛盾纠纷现状严峻,但司法所各年调处率仍保持100%,调处成功率均在97%以上。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县的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层民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少数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村居“两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少数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2、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调解组织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3、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区司法局、街道对村(居)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村居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街道部分人民调解队伍人员素质不高,阻碍了全街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4、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司法局和乡镇街道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民调工作发挥民调作用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我国是一个重感情、更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中国文化崇尚和解,倡导“和为贵”,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基础。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做好民调工作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大领域内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家庭、社区和邻里关系的安定,有效地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平等主体的地位,发挥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功能,创造更为和谐的气氛,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从维护改革发展成果,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中成本低、示范性强、社会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做好民调工作作为稳定一方,发展一方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
2、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更多的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街、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三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四是要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3、拓展调解功能,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一是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都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尤其要把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处影响地方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坏赔偿、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荒山开发、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切实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继续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防范”,坚持不定期进村、入户、到人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及时掌握各种矛盾苗头,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那里需要调解,人民调解员就出现在哪里。三是要科学分析当前民间纠纷的发展规律,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使人民调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坚持在调解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的发生。四是要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中,把调解工作作为争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活动中,把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和争创指标;在开展“星级”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中,把家庭成员团结与否、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标准。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融洽,必将进一步激发单位、家庭和个人维护稳定、增进团结的自觉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法律素养,营造爱民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促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4、完善激励措施,增强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后劲。一是要切实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非常辛苦,面广、量大、线长,磨破嘴,跑断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稳定的基石。所以,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巨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给人民调解员以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体现出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增强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司法调解中,要树立纠纷无小事意识,小隐患不能酿成大纠纷;要全面提高调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人民调解工作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系统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确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避免越级上访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为保一方平安尽职尽责。
5、强化工作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乡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五篇: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稳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武潭镇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李庆)
在目前农村经济体制转轨、乡镇职能转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特殊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关系到各级政府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能否完成的头等大事。为此,本人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武潭的农村稳定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农村不稳定因素的主要特点
武潭作为桃江西大门的农业大镇,多年来,在充分发挥我镇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农村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农村矛盾纠纷日趋复杂,数量增多,涉及面广;二是矛盾纠纷解决方法不当,多以群体上访形式出现。我镇2005-2009年,曾出现过多起集体上访事件,特别是2008年11月,武潭电信局一雇用民工意外身亡引发的扛尸堵路事件,引起了上级的高度关注,在全县造成较大影响。
二、影响农村稳定的原因分析
我镇面对艰难复杂的不稳定问题,多次组织党政班子成员调查研究。通过大家亮思想,找症结,一致认为,武潭之
所以出现不稳定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如下:
1、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相对滞后引发矛盾。政府职能转变后,部分干部工作方法不适应新的要求,甚至无所适从,贯彻上级精神,开个会宣读一遍了事,甚至电话遥控指挥,不问实效;做群众工作,要么低声下气说好话,要么指手画脚发号令,很少尊重群众的意愿,与农民商量办事,特别是极个别村干部“家长制”工作作风严重,村上遇事从不商量通气,一人说了算,导致决策严重失误,给集体背上经济债务。还有部分村财务不公开,农村财务存在“包包帐”、“断头帐”、支部书记“点头帐”等问题,导致群众怀疑村干部有经济问题。
2、因村委会换届选举引发矛盾。自村委会换届直选以来,由于部分群众对村干部不满,致使在选举过程中,农村潜在的家族矛盾、派别矛盾公开化。同时,在干群矛盾的背后,还交织着台上与台下矛盾,前任与后任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成为农民不稳定因素的主要方面。
3、深化农村费税改革引发的矛盾。多年来,我镇因公益事业建设多,全镇由于修路、建学校、办村场、办茶场、办乡镇企业等共征地超过1000亩。这些建设用地绝大部分按当时的政策采取减免农业税或减购、减销的方式进行补偿,还有一部分是当时由政府与村或组签订协议,分进行补偿,金额按粮食食物量而定,在操作过程中又演变为折
成货币补偿,造成补偿差额非常大。如原天湾茶场,建于70年代,当年由政府与村民小组签订了协议,即按每年补偿3990斤粮食抵扣农业税,而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国家没有出台新的政策,群众的补偿照常要,而政府又无力支付,形成群众的补偿得不得保障,同时加上国家的惠农政策,按计税面积进行直补和粮补,而这些被占用的耕地,既无直接利益,又不能得到国家的补偿,造成社会不稳定、群众上访多。
4、县与县之间政策不平衡,导致同一群体出现攀比,引发上访。如今年上半年,武潭、鮓埠两乡镇退伍军人一百余人上访县政府,要求落实待遇。后经调查,根本上级没有任何政策,而是因邻近的安化羊角塘镇将这一群体解决了农村低保所致。
5、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但法治观念淡薄。多年来,通过一系列普法、依法治理和民主法制教育,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但自身的利益和权益收到损害时依法维权的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些群众便错误的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框架下解决的问题演化成群体性事件。
三、实现农村稳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为切实化解农村矛盾,应采取如下措施:
1、整顿基层党组织,选好用好“领头雁”。做好农村稳定工作,加强班子建设是关键。一个团结、有战斗力、能为民办事的班子,在群众中威信就高,处臵突发事件来群众相信,就有足够的驾驭力。
2、做好村务公开工作,建起干群“明白墙”。引发干群矛盾原因很多,但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不廉洁,财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等问题。我镇去年并村后,成立了村财镇管办公室,实现了镇管电算化管理,督促村上按时报账,按时清理公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发生。
3、变上访为下访,架起干群“连心桥”。我们在加强干部教育和管理的同时,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扎实开展“三联三带”活动,即要求每位成员联系一个后进村,带头抓转化;联系一个上访户,带头抓稳定;联系一个项目,带头发展经济。要通过班子成员党员干部的扎实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维护农村稳定。
4、全面推动创先争优,搭建争先发展新平台。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引导干部群众不仅要治乱,而且要治穷致富。坚持以总量增大、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实力增强为主要任务,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工作,抓发展、抓重点、抓落实,要走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为主体,科学为先导,项目为支撑,资源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和
城镇化道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启动内力、借助外力,真正做好发展这篇文章,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维稳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耐心说服教育,带着感情去做工作,真心真意为民谋利益,才能等民心,顺民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