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听取了“说明文教学策略”的讲座之后,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引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科学创新,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这就要求,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抓学生的心,寻求“兴趣点”,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抽象的科学理念或模糊的事物变得‘视而可见,触而可知’。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体味说明文的语言。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只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教学内容选择偏离课程目标,走进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初读课文,一方面积累有价值的字、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根据文章特色确定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然后细读课文,重点研读。首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文段,或全篇或某一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课文,可朗读、默读,可自己读、小组齐读。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回到学习小组中,按照分工交流。记录员把组员的收获和最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说等语文综合素质。针对全篇或其中的某一片断,再读,读出文章的内蕴,领会其实质。
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让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
总之,说明文教学不要纠缠在文体知识上,不要过分追求文体知识的完整性,要在教学中,淡化文体意识,弱化“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知识的讲解,训练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引领学生去激发科学创新,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第二篇:谈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在新课标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就要求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所以,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第一,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想读,读懂读透的欲望,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
说明文阅读,离不开求真求实的精神。如果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和其他学科相联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例,首先,分析所教文章与哪些学科相关联。此文讲的是物候学的知识,这显然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其次,应该明确地找到与之相关的联系点,即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有多少个。《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涉及的地理知识点有经度、纬度、海拔、气候带的分布等。
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求真的精神,就要考虑把这两个学科整合起来。首先,师生齐准备。教师和学生课前都要先了解什么是纬度、经度和海拔,它们有何作用。这些可以留作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去完成。其次,把握时机。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地理知识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以及相关教具课上使用的时机,这是关键。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分析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时,可让学生默读该文段后复述纬度对物候现象有何影响。若学生没有讲出其中的要点,即为时机的出现,这时让学生回顾纬度、气候带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得知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再通过观察中国政区图,找到文中所提到的北京和南京,标出它们所在的大概纬度,依据气候带的分布特点就会发现,纬度低的地方比纬度高的地方在同一时刻气温要高,也就理解了南京的桃花比北京开得早的原因,进而理解纬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同样,在理解经度、高下因素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借助地理知识来完成。
三、借助媒体,提高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的原形,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物候现象,我下载了5个视频: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杏花、桃花开化,布谷鸟唱歌的情景;
3、北京和南京桃花开花时间的不同;
4、内地与海边的同样植物开花结果的不同;
5、高山与丘陵植物开花结果的不同。教学时,先单独放映这5个视频,并进行讲解,邂逅按顺序连续放映,形成完整印象。学生看到了物候的变化,理解物候学的重要性,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指导说明文阅读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就能带领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第三篇: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北山小学
黄华
说明文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下面以《鲸》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喜学、乐学说明文。
一、创设情境,引导积极探索
在教《鲸》这一课时,老师首先用语言描绘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辽阔无边的太平洋地区曾经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虾兵虾将把守的赛场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急忙赶来参加。当他正准备搬进赛场大门时,被虾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正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设问:“鲸和虾到底谁说的对?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创设这样的情境,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从而带着问题认真读文、积极思考。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弄懂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一问题后,鼓励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学生经过多次诵读,便可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组学习中,学生既能对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了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向全班汇报,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用老师讲学生也能基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教,充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凭借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创情境。首先多媒体展示背景:在一座海洋博物馆里鲸正在活动的画面。然后问:通过自学,同学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关于鲸,你还有哪些不了解,还有哪些弄不懂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到海洋博物馆,亲自面对鲸来提问。这种质疑方式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很活跃,纷纷提:你们的食量那么大,有找不到食物吃的情况吗?鲸,你的寿命有多长?鲸,你到底有多大?鲸,你那么凶猛,天敌是谁呢?鲸,你的同类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滩上集体自杀的现象?此时的学生已经把鲸当作很熟悉的人,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关注鲸的情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三、拓展教学空间,教给学习方法
在学生质疑问难之后,师生共同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整理合并。对于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之间当堂予以解决;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比如文章的说明方法,作者抓住了鲸的哪些特点等,则鼓励各学习小组依据小组的实力来主动承担,并允许学生对于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跨组建学习小组;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涉及课文以外的内容,则要抓住机会,适当引导。一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如翻阅《少儿百科全书》查找有关知识,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专栏节目,还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在电脑上浏览有关鲸的网页。
这个环节,打破了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封闭的信息传递状态,打通了学生已知信息和社会生活现有的信息通道,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宽,学习情绪更高涨。在学生广征博引打开眼界的同时,他们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角色扮演,发展创造力
在情境中,凭借生动的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他们会在思维过程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可以给学生设计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使教材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比如,在学生了解鲸的大小、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以及本文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后,老师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为小朋友详细介绍有关鲸的知识,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鲸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扮演的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复述课文,巧妙设计语言训练的过程。在介绍时,学生不仅有条理地叙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上了说明方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更富有个性。这一设计由于让学生自己扮演,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五、设计超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在超市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给学生设计作业也可以像超市一样,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作业。学完《鲸》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供学生挑选:
1.想象鲸与虾将军的对话,重点想象虾将军是如何说服鲸的。
这一练习属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读写结合片断,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鲸进化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学生想象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动笔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这一练习属于变语言文字为绘画的阅读作业,这任务看似简单,可学生要把它画出来,就必须仔细读懂课文。这样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把课文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及绘画能力。
3.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这项作业设计落实了本单元“抓住事物特点写”这一读写训练项目,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
以上教学程序,针对说明文这种特殊体裁而设计使用的,是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各种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它既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注重了信息的交流与吸收。
第四篇: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
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切忌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一、敢于对权威说“不”
不仅是说明文教学,在我们所有的教学中,我们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都要让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经典说“不”!
二、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发展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只要挖掘兴趣,激发源动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因此,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和鼓励性评价正是学生科学精神发展的巨大的源动力。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怀疑中燎原,在燎原的怀疑中求真,在求真的过程中创新。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久的过程,它决非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就能完成的。这种精神的养成必须有外界因素不断给予刺激和强化。我们的课堂就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永远的载体和平台,只要我们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怀疑、求真、创新等精神进行正面的、积极的、鼓励性的引导和评价,学生科学精神将就此萌芽!
三、领悟语言背后的“语言”
面对科普作品的教学,我们有很多方法和形式可以选择,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决不可离开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任何游离文本的学习语言都是缘木求鱼,阅读科普作品更是如此,科普作品的语言中蕴涵着巨大教育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的学生感受科普作品及语言美好的同时,领悟语言背后的“语言”,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
第五篇: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运用
[作者]周红阳
[内容]
说明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运用比较法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在比较中增强阅读效果
在比较中提高审题能力
作文写得好坏,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对说明对象观察仔细,分析研究得透彻,才能把握得正确。学生作文前,出示本堂课的作文题目,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这一步是万万省不得的。笔者认为,用比较法审题效果最佳。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我的××笔》与《笔》两个题目比较一下,然后集中讨论,得出如下板书:
通过比较,被说明的对象重点突出,特点分明,读者或用户读了小作者笔下的说明文之后,对所说明的对象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掌握它,使用它,或者获得有关知识。题目审好了,为写好作文迈出了第一步。例如学生在写《我的水笔》这一作文时,都对自己的笔发现得准确,认识得清楚,所写的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
在比较中抓住写作重点
这样一比较,异同分明,又直观又具体,学生容易掌握说明的重点。
(永兴县教研室王莲芝)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运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