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

时间:2019-05-15 12:1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

第一篇: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考试论文

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

摘要:道德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都阐述了他们的道德思想。恩格斯1886年写的《费尔巴哈论》第三章中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道德永恒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道德观,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观;唯心主义;阶级性;道德建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谬论,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缺陷,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其中的第三章,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示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唯心主义实质,同时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没有能够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下去,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源。在对费尔巴哈道德观进行批判的同时,恩格斯也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

恩格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道德观进行了批判。一是首先通过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二是对费尔巴哈伦理学进行分析从而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三是从正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从而否定了费尔巴哈的道德观。

1、费尔巴哈批判了基督教,但是它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也就是“心是宗教的产物”。认为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相互区别的标志就是宗教的变迁,把宗教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说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历史说成是宗教的变迁史是荒谬的。对此恩格斯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驳斥:首先恩格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

是与人类共始终的,性爱这种感情则有历史性,它只是在近八百年间才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混为一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恩格斯用宗教变迁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费尔巴哈观点的错误;其次,费尔巴哈夸大了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把宗教变迁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而实际上宗教是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它和感情的历史不能等同。例如日耳曼人以前信封原始的多神教,后来在他们征服西罗马以后改信基督教。事实证明,不是宗教变迁决定历史发展,而是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最后,恩格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在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无所谓的纯粹的人类感情,更不可能把这种感情归结为宗教,同时费尔巴哈从语源出发而不从事实出发的论证方法是唯心的,并指出,费尔巴哈企图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真正的宗教是十分荒谬的,这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

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上的这种唯心主义实质进一步导致了他在道德伦理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2、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是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费尔巴哈在他的伦理学中把人完全抽象化了,根本不谈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他所说的人不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处于一定阶级地位中生活的人,而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人,人的本质是单个的固有抽象物。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这就是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学角度所说的抽象的人。而现实的具体的人乃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关系中,受生产关系的制约,但制约不等于决定,人是具有超越性创造性的主体,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存在者,人处于一定的历史阶级中,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其次,费尔巴哈德道德原则的核心就是“爱”,他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应该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恩格斯举了交易所里的例子说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在交易所里靠别人来满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就是对人以“爱”,就是道德,按这个道德原则去做,不仅我的行为是幸福的而且我还可以成为富人。所以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费尔巴哈抹杀了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鼓吹抽象的超阶级的爱,宣扬唯心主义的道德,所以恩格斯认为它的道德观是没有革命性的,是纯唯心的。

3、恩格斯针对费尔巴哈道德伦理上的唯心错误,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基本观点,来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道德是有历史性的,一切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道德,没有超历史,抽象的永恒不变的道德;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不同的道德是为信奉它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二、道德的阶级性问题

道德的阶级性指在阶级社会里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具有特定的阶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关于道德的阶级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也进行了阐述,他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而后又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个的道德,并且,只要它能破坏这种道德而不受惩罚,它就加以破坏”。他的意思是说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而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总是否认道德有阶级性,总是把道德说成是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费尔巴哈的道德论就是被剥削阶级利用的这样一种理论。他们宣传这种理论,一方面是要把他们本阶级的道德标榜成超阶级的和永恒的道德,从而让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他们的道德,接受他们的思想统治和精神奴役;另一方面是要麻痹被剥削阶级,欺骗被剥削阶级。

在其他著作中,恩格斯也谈到了道德的阶级性,他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马克思也曾讲过道德的阶级性的问题,他说:“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应,而那种使财产成为劳动附属品的社会财产形式,绝不会制造个人的‘道德限制’,而会将个人的‘道德’从阶级束缚下解放出来”。

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封建贵族宣扬的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资产阶级信奉物质利益至上的道德,而无产阶级则具有财富平均的道德观念。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范畴的东西。道德的阶级特性与思想的阶级特性是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必然利用所掌握的一切权力宣扬甚至迫使其他阶级遵循本阶级的道德。

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还具有历史性,这一点前面已经阐述过。同时道德的阶级性也不是绝对的,它还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不同的阶级之间会遵循相同的道德。例如,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勿偷盗”这一规范是各个阶级一致拥护的。封建社会,尽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存在严重的对立,但是“忠孝”都是他们所信奉的。乃至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于平等,自由的信封都是相同的,尽管他们划分的标准不同。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道德建设思考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提出的道德观是唯物的,是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进行不懈的探索,十七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以德治国,确立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价值原则和行为标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因此道德建设在当前我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建设。恩格斯在批驳道德永恒论时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遵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支配下,形成赚钱不义、恪守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信条,泯灭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禁锢了人们创新精神。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正当的个人利益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信用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劳动致富观念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等。由于市场经济的这些基本原则,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对于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财富充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市场经济也要求加强道德建设。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贪污腐化,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的目的决定了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不仅要使经济增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还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素质显著提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大力弘扬。第二,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建设就要求加强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

2、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点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应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并不是无用,也不是万能,而是有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重要功能。党中央在十二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道德建设处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首位。没有社会道德规范来调节市场经济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制约人们的经济行为,市场经济要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的地位和价值是不会降低的,道德与市场同时并存,相辅相成。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的一贯方针,也是我们的优势,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区别之一。

第二、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2001年当中央就提出了以德治国。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遵守中央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要保证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就必须依靠法律手段。

第三、深入贯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价值体系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力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机关、进单位、进军营。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总之,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指导我国社会建设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历史现实的道德观,扬弃旧的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聂耀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作者:邓文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在中国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反应了当前社会诚信和道德缺失问题非常严重。有人将这些道德缺失的现象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难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真的是对立的吗?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确实是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如何科学、扎实地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1.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意识。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展示出来,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市场经济对道德的消极影响

(1)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市场经济承认各独立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各个经济主体也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这种重利性原则强化了人们对利益的计较,甚至诱发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与人的关系被简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些人为了金钱敢于践踏一切道德原则,出卖尊严和良心,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

(2)诱发小团体主义和损人利己的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使一些企业和个人把经济活动仅当作纯个体行为,纯经济行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沦丧。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毒双汇、敌敌畏鱼干、敌敌畏泡菜、陈馅月饼……数不胜数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的具体表现。

(3)诱发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存在着“泛化”的倾向,影响和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和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

影响。手中握有权力的人,把权力作为商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以牺牲政治原则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触犯了国家法律,破坏了党纪、政纪,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损坏了政府部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形象。

二、加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2.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要在人、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利益纽带,依靠各种各样的价格因素或经济因素来形成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纽带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道德是重要的基因。企业要形成合理的盈利,必须要讲道德重诚信。同时在企业面对个人和面对社会责任的时候,也要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以确保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合同的履行上,既要有一定的经济制度来监督,又要有当事人的共同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作基础。在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尚未在市场中真正确立起来,相互信任和恪守信约尚未成为一种道德氛围时,合同和契约在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性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常常会成为经营中的“灾难”,使一方或双方蒙受经济利益损失。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个人只有自利的动机,忽视道德的价值,从长远看,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大家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互相信任,而是互相欺骗,势必会造成经济活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提高产权保护的成本。合理的道德规范能正确协调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激发个人与集团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要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

道德导向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以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它主要引导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是善,怎样做是恶。“以

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包含了正确的道德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道德只能有一个,即社会主义道德。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钢要》)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和指导思想。《纲要》还指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一重要思想,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导向就是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既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也强调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取得全面进步。

2.要优化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的好坏,对于道德建设成果的取得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道德环境激发善行的实现和发生,抑制恶行的产生;不良的环境抑制善行的发生,助长恶行的繁衍。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道德建设的土壤,它孕育了良好的道德行为。

温总理曾经提出:“对那些有道德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要保护和尊重;对那些无德无信者,我们要制裁和唾弃。”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优化道德环境的重视程度。社会性的道德评判对优化道德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肯定某种行为,使大众效仿;谴责某种行为,使人们自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进而达到道德环境的净化。

3.要强调诚信建设

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之中,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仁义礼智信”,诚信是五德之一。“人无信不立”“一言九鼎”“不轻然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成语流传至今。在当今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道德前提。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繁荣、金融结算、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鼓励新技术的采用、消费权益的保障,以及人际交往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诚信。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难在亲友中借到钱,一些质量不好的品牌商品销量急剧下降。可见,诚信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完善各种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杜绝各种失信行为产生的渠道,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有关诚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德和吏德思想,借鉴国外公务员伦理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道德考核体系,提高公务员道德修养等建设路径。

关键词:公务员 行政道德建设

问题

路径选择

一、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概念

所谓公务员行政道德,就是行政领域中的道德。国家行政学院王伟等人认为:从国家公务员个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国家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意识、行政道德活动以及行政道德规范现象的总和;在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和行政道德的总和①。

本文认为,公务员行政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

二、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内涵

(一)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

行政道德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公共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约束,又体现着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履行的伦理责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行政道德是高层次的社会道德

由于公务员在现代国家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在履行职责时不仅涉及一般的社会公共领域,更重要的是还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用社会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不足以对其言行进行必要的限制,需要有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社会道德来进行规范。另外,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客观上对其它社会成员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所以说,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又高于社会道德,是高层次的社会道德。

(三)行政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务员行政道德要以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要求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这是由于社会赋予他们的特殊社会地位而决定的。

三、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伦理。由此可见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在道德形式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影响了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道德要求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圣人文化为主流的人治:一是主张“内圣外王”的贤人政治,要求由完美的、高尚的道德“完人”来统治;二是强调普通人和圣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个人通过自身修养可达到圣人的道德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对行政主体的伦理要求和人格目标被定格在社会道德的典型层次;另一方面随处可见的道德腐化,为官不仁,丧失起码道德人格的人又大量存在。从而使过高的伦理要求成为一种虚伪形式和摆设。

2、道德典型塑造上的空想主义

公务员特别是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如果道德沦丧,对人们心灵的震撼非常之大,对人们的道德信念的冲击力也是相当之大。一个个贪官在金钱、美色面前相继落马,一个个大案要案背后天文数字般的公共财产的流失,让人们在感到震惊和愤怒的同时,在心理上更多的是感到失望和沮丧,因为很难一下子从心理上抹去这些腐败分子曾经在公众面前一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表演,很难再对我们塑造的道德典型产生信任感。

3、道德价值整合乏力

道德价值整合是指社会对不同道德意识观念、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理念进行整合而形成一种统一、开放、内洽的道德的过程,是对道德发展与培养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对道德的整合,又是对社会伦理秩序的追求。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道德观,必然是既与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

(二)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的缺陷

行政道德规范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有明确的导向和约束功能,对其他类型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对社会道德风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脱离实际的后果只会导致道德空想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是根本得不到行政主体的内心认同的。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规范文件太多。不便于公务员自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监督者来讲,也不便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规范的权威性。二是规定变化太快,缺乏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行为规范要体现时代特点,不能一成不变,但变化太快就会让公务员觉得无所适从,以走过场的心态来应付了事。三是制定与执行脱钩,也就是说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只是体现在纸面上,落实不下去或执行不力。

四、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要走一条以教育为基础,结合公共行政道德化和行政道德制度化,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机制和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修养的道路。

(一)、优化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实效性

“道德生活的每一种形式、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哲学世界观功能发挥等,都离不开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反映着每一种道德生活的形式特征,而且是培养和维持这种形式的必要条件。”②由此可见,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特别重要,不仅有助于公务员对自身的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1、设置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结合,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只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作为行政道德建设的教育内容,才能确保公务员将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上,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而得到人民的信任。

(2)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在考察人生时关于人生的意义和态度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各级公务员应对面临的挑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利益观。

(3)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公务员的基本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立身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公务员能否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权力究竟属于谁,这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首要问题。让公务员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个正确认识,以及对公共权力性质的正确把握。强化“公仆”意识,权力是以责任为前提,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权力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行。

2、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是有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而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无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当然也不可否认隐形教育的负面影响。道德教育积极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显性与隐性二者的结合与互补。

(2)外部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外部灌输是自我修养的前提,自我修养的提高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主流、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公务员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更要在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在没有组织监督独处的情况下,能够洁身自爱,淡泊名利;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

(3)树立典型,用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鼓舞了千百万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地创造出新业绩。在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教育中也要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

(二)、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制度化建设

公务员行政道德的制度化使公务员行政道德在实践中获得了制度性保障。

1、行政道德立法

行政道德立法是世界各国在探索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将公务员行政行为中的规范与要求,结合公务员制度,进行制度化设计,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把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高度。可以更好的发挥制度约束在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建设,除了依靠公务员的良知和责任感外,还必须使权力道德法律化,通过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来保障公务员道德和素质。”③

2、公务员日常行为规范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涉及八个方面: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务员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引导和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过于抽象和笼统,缺乏个别研究与具体分析,与行政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具体细化性相矛盾。上述八项还要内容规范要明确,要体现层次性。

(三)、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监督体系既是道德制度化的内容,也是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强社会化监督的力度

目前对公务员的监督有管理监督、纪律监督、法律监督和民意监督四个层面。前三者发展的比较完善,基本建立了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监督工作机制,由人民群众实施的民意监督发展不规范,且力度不大。需要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借助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便捷、高效、全面的优势,让监督无处不在,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公务员道德监督工作。

2、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不仅是政府改革的创新之举,也是公务员行政道德能得到很好监督的抓手,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更透明,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监督。

3、健全道德监督的激励和惩处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条规定:“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对公务员的道德监督既要保障监督主体的权利,也要维护好监督客体的利益。做到激励和惩处有章可循。

(四)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

行政道德建设要正常化,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道德考核体系,把行政道德建设纳入行政目标管理的考核之中,统筹安排公务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量化标准,协调推进公务员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提高。

1、道德考核体系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实践进行经常性的考核,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公务员进行相应的奖惩。这样做,不仅能够督促公务员认真践行行政道德要求与规范,而且能够激励公务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思想道德、社会道德等。

(2)考核的形式。考核的形式不应固定为一种或几种模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考核时实行公示和举报查实制度,通过整合组织资源、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机构、社区、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公务员行政道德方面的考核。此外可以创新考核形式,召集机关全体对某一名公务员进行民主测评,面向基层群众进行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投票等等。

(3)考核的结果。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考核结果进行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四档次。道德评价不仅要计入公务员个人年终综合考核档案,而且要把道德评价与奖惩统一起来。

(4)考核的原则。要本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的同时,可以量化的道德考核指标体系则是规范公务员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指标既要涵盖阶段性考核、年终考核的内容,也要有日常考核的内容。

2、道德考核体系的实践

道德考核体系的确立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好入口,贯穿全过程,切实发挥道德考核体系的作用。

(1)要把好“入口关”。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声誉等作为录用公务员的首要标准,量化道德考核标准,严格审查其道德品行,防止缺德少才之人进入公务员队伍,确保国家公务员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把好“过程关”。对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要从各方面长期观察公务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引入道德考核机制,在考核、任职考察、晋升考察以及组织鉴定等方面重点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赏善罚恶,即对那些道德模范者,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对那些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不予提拔,并采取一定措施,处理虽有工作能力但道德败坏的人,以形成用人机制上的道德赏罚导向。

(3)要把好“导向关”。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在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针对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对行政道德水平比较高的典型,积极宣传并给予适当奖励,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敬。对公务员中以权谋私、道德失范的现象公开“曝光”,揭露抨击其不道德的行为,既可以教育警示广大公务员,又可以遏制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促进形成“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重,不讲道德受人批评”的氛围。

(五)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修养 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需要客观的制约和监督,同样也需要公务员主体内在的道德素质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强化外在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行政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以提高行政主体的道德修养来弥补法律法规有限的作用。

1、提高行政道德认识

充分理解和认识行政道德的原则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公务员只有对行政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有明确的认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或伪道德的侵蚀,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评价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2、锻炼行政道德意志

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往往要受到个人内心欲望和外部环境等诸方面的困惑和压力,这个时候能否以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抵制诱惑、抗拒腐蚀就需要道德意志发挥作用,排除内在和外在的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做的行为决定,更好地履行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和责任,有效地克服公共行政道德的失范和行政行为的越轨,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付诸实现。

3、养成行政道德习惯

道德修养的直接目的,就是将行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行政道德品质。公务员道德教育和培养的道德习惯,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如:热心服务的习惯;密切联系群众的习惯;公正严明的习惯;廉洁奉公的习惯;科学决策的习惯;团结合作的习惯等④,从而做到公务员的个人理性与公共选择的集体理性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李洪伟、王玉,[韩]徐锡《中韩行政伦理与廉政建设对比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1998,第73页.

②迈斤太尔,田成仁等译.《对立的道德探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03页.

③赵辉, 王海阳,《浅论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蔡华,李媛媛,《论国家公务员的道德建设》,山西省团校学报,2002年第4期.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德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当同国情相结合,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完成德治与法治的整合,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道德建设市场经济应然选择。

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能够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市场也是有缺陷的,市场失灵、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因而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约束。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能够完善市场经营秩序和竞争秩序,对市场经济起到规范化、秩序化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道德面临着极大挑战。我国要及时构建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问题的实然表现。

(一)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引发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传统道德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逐渐出现。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驱动性,能够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这其中既包括合理的利益,也包括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够完备,市场规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失,道德约束力弱化,经济行为过度凸显自利而忽视道德规则造成道德缺位或错位,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及其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双向需求”

现实中,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同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相适应。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的。市场行为主体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在全社

会范围培育良好的经济信用和商业环境,协调经济发展,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道德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调节市场经济社会各种内在矛盾的任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同社会主义道德导向相吻合。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在不同价值观引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导向和目标需求。市场经济具有逐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导致金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问题,需要道德原则的约束。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原则解析。

(一)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持续影响。营造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道德生活,人们需要相互信任的关系。所谓“诚信”,就是在经济活动中,不以坑蒙拐骗等欺诈手段和假冒伪劣产品从对方那里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种风险难以通过制度设计避免,因此需要依靠市场主体的道德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龙静云,2002)。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要构建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体系,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培养公民的诚信品质,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环境,来维系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二)公平原则。

公平是造就良好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关键。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要求人们按照特定的道德规范调解社会关系,从道德角度评价人们的行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所谓“公平”,“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习惯的道德的实施,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属于他的权利”。这里的公平是同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决定了市场竞争是平等的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遏制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要改变平均主义的观念,清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把市场经济的竞争精神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既不能一味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也不能一味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要在动态发展中实现二者的统一。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效率与涉及重大原则的社会公平问题相冲突时,效率应服从社会公平,这也就意味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也是集体主义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普遍且平等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每个人都拥有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利。

(三)利益兼顾原则。

道德的本质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道德应该兼顾自利和他利。在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增进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市场经济必须以不同的经济制度作为载体,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所内生的互利主义必然向个人主义一端或向集体主义一端倾斜”(陶德麟,1999)。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动力,但是如果市场行为主体只考虑“利己”不考虑“利他”,不顾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市场经济将无法进行下去。我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传统道德信奉的是“克己”、“重义轻利”,严重抑制了人们对利益的天然性的追求,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道德的影响力调节个人的逐利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协调一致。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扬的应该是理性的自利。

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社会理性的引导,重视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在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的约束下,实现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这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前提。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利己更要利他。集体主义将利己与利他相结合,既把社会集体利益摆在首位,同时又充分肯定和保障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努力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实现义与利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

“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这里的“全人类的利益”就是自利和他利的道德因素的统一,就是集体利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道德建设与现实国情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建设既要反映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一般特征,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吻合。首先,道德建设应该正视和承认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形成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权益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而是反对极端功利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个人财产权益的道德共识,同时使个人通过努力后的收益同社会收益相匹配,从而提高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承认个人权益的基础上,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使利己与利他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外,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受着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曾指出:“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将能够给那些既有益于个人完善又有助于其他人幸福的品质提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和行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推进需要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处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中,而且也处于一定的精神关系中。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各种利益关系,实践主体的价值定位往往是个人本位,使“经济人”趋向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于这类弊病,必须借助于“道德人”的培养才能超越。因此,道德建设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该使行为主体达到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和追求社会利益的“道德人”的完美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所产生的道德激励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市场经济对竞争原则的公正性和遵守规则的严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经济人”的交易行为,人们才能逐步培养成守合同、重信誉的良好道德风范。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提倡文明经商,重视职业道德,讲究社会公德,使社会正气深入人心,形成市场秩序的良性循环。

(三)法治与德治的整合。

市场经济既是法律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没有法律,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将会遭到破坏;同时,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价交换等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道德建设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对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法治与德治的整合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又不能完全离开伦理道德的支持。法律和道德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种基本机制,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法律以强制方式规范市场秩序,是一种他律的手段,具有强制性,是保障市场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往往需要相应的成本;而道德是市场行为主体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自律的体现,具有自觉性。道德约束的力度越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越大,社会运行的成本就会越低。在实践中,法治是德治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德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因此,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协调将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只有与社会道德价值相吻合的“良法”,才能被社会成员所认同而产生实际的持续效力。同样,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并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有配套的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内含新道德规范的法治经济,需要法治和德治两种手段的结合,行为主体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道德建设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而逐步提高,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和道德约束。这一环境下所培育的道德作为内在影响力可以塑造和强化人格的可靠性,作为外在约束力可以抑制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也将为道德建设铺平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加强道德建设,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 9 9 1

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孙瑜译。伦理经济学原理(中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

5.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江汉论坛,2002(2)

6.陶德麟。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江汉论坛,1 9 9 9(1)

7.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教学与研究,2004(5)

第五篇:论有关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论有关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对策

摘要: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建设,接受公民诚信教育,加强良好品行、优秀人格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以及在一定调查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提出了搞好农村道德建设的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建设

道德滑坡

道德教育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妇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1]。

二、搞好道德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公民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

(一)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公民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它充分地肯定“善”的价值,并提科学的价值理想;它着眼于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及其共同规范;它强调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公正与和谐;它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合作与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的辩证统一。

(二)公民道德能够有效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 系上的公平与和谐,公民道德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调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形成谅解、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三)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扶贫接力计划,坚定地选择了志愿到西部贫困地区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方面

第一,缺课、逃课现象普遍。据有关高校统计,通识课、合堂课缺课率着30%以上,而公共选修课的缺课率竟高达50%以上。有的同学提出“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这是非常不正确的。第二,考试作弊学校严重。这似乎成为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而最让人痛心的是,有不少学生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二)思想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实守信已经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点。年来,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变得匮乏。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诚信,背信违约;抄袭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助学贷款,处境尴尬;求职履历,“掺水”成风。据悉,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求职简历中水分过多、不够真实”的现象已经有泛滥成灾的迹象。

“人无信不立”说明了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大学生成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卫生方面

不讲公共卫生,对公共环境不够爱惜。最突出的是随地吐痰、占道摆摊和乱抛纸屑、杂物。在绿树成荫的校道、草坪上,总会发现果皮、纸盒|烟蒂等,甚至还有被摔碎的酒瓶;洁净明亮的教学大楼里,墙壁上总有刺目的秋痕、脚印; 公物爱护不够,公共设施损坏较多。课桌上展示的“涂鸦文化”,实在让人不堪入目。

(四)日常生活行为方面

第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逆向行车,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甚至越街心栏杆而过;第二,在剧场观众席里的一角,总有人不停地怪叫起哄;教室里空无一人却仍灯火通明;饭堂里因排队插队而争吵甚至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宿舍里,夜间作息铃响过后,寝室里还是笑语喧哗、歌声嘹亮;第三,互助宽容和见义勇为精神不足,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未形成风气;路遇小偷扒窃,冷眼旁观者多,见义勇为者少;他人病倒街头,退避三舍者多,助人为乐者少。

(五)男女交往方面

部分男女生在公共场合交往、接触行为不雅。搂搂抱抱,甚至更亲密接触,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当事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标准是什么,然而却“知而不行”,甚至“知是行非”。由此可见,“知行统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于是,人们常抱怨、困惑:今天的“净土”、“雅园”著称的高堂学府,怎么还有如此有失风雅有损形象的学子呢?可以想象有这样行为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其社会公德又能怎么样?于是一些文明沦丧、道德滑坡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曾文明于世的礼仪之邦、泱泱大国,难道还要继续让洋人讥笑文明还要那么多的“丑陋的中国人”吗?

“其实这是一个司空见惯而又让人焦虑、担忧的社会公德问题,不仅仅是对于大学生,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在整个人的相互关系日趋复杂的大社会里,知道常年无时不处地遵守这些“黄线”规则。可见,人们呼吁人民的公德意识,呼吁社会责任良知,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

四、关于道德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的继承和发扬,是大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当表现出来的修养和德性。其内容广泛,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可简单地概括为五方面:励志勤学,开拓进取;尊师敬长,团结和睦;勤俭谦虚,诚实守信;遵法守规,公正无私;坚持真理,注重实践[3]。”

(一)要抓道德自律

大学生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遵守校园公德方面,大学生应当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做到讲卫生、讲秩序、讲文明,杜绝乱刻字画、乱扔垃圾、公共场所的喧哗、酗酒打架等现象。

(二)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公德行为的养成

不仅仅对当代大学生,对目前中小学生来说,养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是与提高其知识能力同等重要、同等艰巨的任务。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制度,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突出落实好中小学德育的首要地位。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使公民道德建设在下一代的头脑中扎根,建议学校的公德教育从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入手,开展“四会”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普及法律教育。让他们明确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懂法守法。

另一方面,要注重家庭教育。家长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习惯直接地影响着子女。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

(三)加大公民公德建设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积极营造公民公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公民公德建设的目标、内容、措施及奖惩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及一些破坏社会公德行为的曝光力度。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的优势,在校内外广泛传播道德知识、普及基本道德规范,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道德宣传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目前可结合“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公德监督志愿者”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批评不道德行为,营造出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激励人们追求高尚,远离卑鄙为公民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方位的公民道德建设。

(四)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方面大学生要有自强、团结、进取、奉献的基本素质,这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要求。要充分利用集体学习、生活的有利条件,着力培养团队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家庭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会正确对待和解决家庭问题,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同时,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和婚姻观,确立真诚的恋爱动机和严肃的恋爱态度。

(五)加强道德建设管理,强化道德监督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公德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实施“道德法规化。通过一定程序,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道德规范转化成地方性法规,”以法促德、法德并施“。如建立”党员、干部见危不救行为责任追究制“,对那些见危不救、见义不为的党员、干部视情节给予纪律或法律制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地方法规严加管理,加大对普通公民随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和公共设施等行为的惩处力度。”道德法规化"有助于个体之善向群体之善转化,有助于强化新道德,批判旧道德。

五、总结

道德建设是长期行为,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其间还有反复。道德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反复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复杂性。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没有永不松懈的努力,没有全社会的协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各级组织或个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加强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J] [2]蒙雅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与法律基础暨[M], 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第160页 [3]张光兴.大学生道德法律修养(第三版)[M], 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 第92页

下载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费尔巴哈论》文本中的道德批判及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范文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 摘要:生态道德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培养21......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在社会关系中,"道德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中基本利益关系的一种道德主张,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着引导或者制约的作......

    论道德困境中的规范性难题

    〔论文关键词〕道德困境道德难题规范缺失规范冲突角色冲突〔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

    论广告道德中的人性化问题

    论广告道德中的人性化问题摘要:社会对于某个行业的态度就是这个行业职业道德体现给人带来的最一般的直观感受。广告作为众多行业之一,它的职业道德除了包括一般职业的职业道德......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

    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精选5篇)

    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摘要]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

    加强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对策

    加强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 王倩(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摘要 公务员的行政道德是我国公职人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行使社会公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精选五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