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较城市老年人的劣势地位,决定了我国农村赡养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农村目前存在的赡养父母的问题暴露了我国立法的缺陷,也说明我国法律与乡规民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因而,一方面应完善赡养立法;另一方面,应正确处理好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父母;家庭;赡养;法律
一、农村父母赡养中现存的主要法律问题
1.农村中女儿一般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习俗,至今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也有学者将此情形归结为“乡规民约”所造成的局面。尽管有现代化的法律作为强制性的后盾,但依然不能加以改变。当然,对于农村中只生育女儿的父母的赡养问题,女儿还是承担了父母赡养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传统习俗的一种重大突破。目前,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子有女的农村家庭当中。而这种情形与我国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是相冲突的。那么,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呢?
2.农村父母的精神赡养几被忽视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部分农村父母老年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大部分子女在外打工,不少父母晚年过的是孤独的生活。特别是当配偶一方早逝的情形下,更是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因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就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精神方面的赡养亦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绝非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因为随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推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子女对父母物质生活的赡养必将让位于精神上的赡养。
3.有关赡养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然而,究竟该怎么赡养?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尽到了赡养的义务?同时,何为“无劳动能力”?何为“生活困难”?既没有司法解释的进一步说明,也未见到相关的行政条例。
4.赡养义务实质上的不平等
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法律未就子女赡养父母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的赡养规范。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赡养的义务往往是平均分摊。假如某一父母有3个子女,则每一子女承担三分之一的赡养义务。这有点类似于民法中的“按份责任”。表面看来,似乎十分公平,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譬如:兄弟俩的月收入分别为:500元和4500元;而赡养父母的生活费每月需要
1000元。如果平均分摊的话,兄弟当中一人的生活费则为零,他将无法维持自己及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换句话说,他根本就没有赡养能力。
二、解决农村父母赡养法律问题的对策
1.完善赡养立法
(1)扩大赡养人的范围。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赡养人包括:①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②孙子女和外孙子女;③由兄、姐抚养的弟、妹成年后,有负担能力的,对年老无赡养人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④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然而,法律没有将“子女的配偶”规定为赡养人,这样以来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我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通常为夫妻共同财产,对重大财产的处理须经夫妻双方的共同意思决定,倘若做儿子的想孝敬父母但做媳妇的又不情愿;反过来,做女儿的想孝顺父母做女婿的又不乐意,如此以来赡养父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故而,作者认为应该将媳妇和女婿列为赡养人范畴,这样可避免“各顾各父母”的尴尬局面,减少、避免家庭赡养父母的纷争,为父母的赡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2)明确经济供养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然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子女供养父母的经济标准。一方面,没有规定父母亲应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待遇?那么,老年父母的生活水平又怎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子女间贫富有别,如果不加区分地承担所谓的“按份责任”,子女在自己的生活尚成问题的情况下对父母的赡养又谈何容易?诚然,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要制定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比较困难。但只要我们主观上认识了这一问题、重视了这一问题,就能够找到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譬如: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县级或市级行政区域为基础制定一个统一标准。
(3)建立赡养监督机制。“徒法不足以自行”。一套完美的赡养法律制度也只能为保护被赡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条件。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最终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农村的赡养问题依然很严重!一方面,缺少此机制使得老年父母的生活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时常因此而酿成家庭悲剧,引起不少的其他社会问题。为此,作者认为:应以村、乡或镇甚至县为单位,建立农村家庭赡养评估体系,及时监控农村老年父母赡养状况,及时督促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并从法律上规定相关行政单位及社会组织的权力与职责。
(4)加强赡养人的法律责任。我国涉及赡养问题的立法主要有:《婚姻家庭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婚姻家庭法》未就赡养人未尽赡养义务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规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虽就此做出了规定,但只有两个法律条文,而且只就刑事责任做出了规定,作者认为,应补充相关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譬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应尽连带责任;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可采取警告、罚款甚至拘留的行政处罚措施。这样一来,父母的赡养问题就有了法律的保障。我们也可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在1994年8月推出了《赡养父母法》将赡养父母这一人类道义上的责任上升为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规,规定凡拒绝赡养父母或资助其年迈双亲和处于贫困状态的双亲者,处以l万新元罚款或判刑1年。
2.正确处理好乡规民约与法律的关系
(1)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必然性。首先,不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显得有多“现
代化”,相当的乡土农村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仍处于与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边远地带,国家法律对乡土农村的调控还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再加上国家法律宏观、抽象的规定,与乡村生活相对疏离;而乡规民约微观、具体的规定,产生于乡土,与乡村生活比较贴近。村民从需求和情感上更加倾向乡规民约,乡村生活也更多地适用乡规民约。这样,就乡村而言存在着两个权力系统和两个制度系统。在运作过程之中,必然产生一些碰撞和冲突。其次,尽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但执法的力农村父母赡养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制天地度还远远跟不上立法的进度,也就是说法律的涵盖面不充分,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穷的农村,法律的供给越不足,国家权力的控制亦越弱。对于村内的事务,村民求助于法律不如求助于乡规民约便捷、有效。这样,乡规民约的地位就凸现出来,社会权力在乡村的影响必然加强。最后,国家法律和乡规民约追求的法律价值不同是导致冲突的根本根源。作为国家法律来说,它注重和追求的是法理秩序,而乡规民约注重的是道德和人伦的礼法秩序。国家法律代表的是一套国家装置,而乡规民约体现的是一套社会装置。所以说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是观念与实践的冲突,要达到二者的完全融合,或者说乡规民约向国家法律的转换,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磨合的过程。
(2)解决乡规民约与法律冲突的途经。首先,国家法律要给乡规民约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在生存空间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解放之路。具体到农村赡养问题中来,则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将农村父母赡养的纠纷尽量以和解的方式而不是以诉讼的方式解决;②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失败、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也应针对女儿一方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譬如:女儿一方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城市工作或在农村国家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人民法院受案的一般方式结案;而对身为农民、被告方的女儿而言,则应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庭前调解的作用,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如此以来,既考虑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又照顾到了农民的情感。从而将法律的要求融入乡规民约,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渐变为一种“习俗”。其次,在目前还难以做到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不冲突的情况下,尚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立法、加强司法解释。乡规民约虽然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提出来了,但有关法律对乡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或者“内生的公共权力”缺乏承认和界定,以致在实践中难于把握。
因此,有必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或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做出明确规定,以有效避免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部分冲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与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女儿赡养父母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消除农村父母赡养方面与法律冲突的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于红梅.赡养问题的法律思考[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5:1—2.
[2]丁炜炜.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与协调[J].理论月刊,2006,4:56-58.
[3]刘多学.更要重视精神赡养[J] .乡镇论坛,2005,10:25.
作者:史恩惠
职务:科员
工作单位:渑池县人口计生委法制股电话:0398-4880162
第二篇:电子商务中买卖合同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中买卖合同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一、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合同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的内涵十分广泛,凡以电子形式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和服务都归结为电子商务。随着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网上拍卖店,网上房地产交易所,网上书店,网上学校等的出现,逐渐形成了网络经济。相对于较早的电子商务方式来说,现在的电子商务一般是指通过国际互联网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因此如今的电子商务也就有了与国际互联网类似的优点。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方式,在短短时间内,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极
为迅速,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电子商务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由此可知电子商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的发展必将给现在的国际贸易
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应当是贸易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因为任何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都是经过双方的合意达成的,无论这种合意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通过网络签订的合同存在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如合同的形式,合同的签名,合同的效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原有的解决方案是有不同的,而法律的规定有时并不能完全跟上技术的发展脚步。由此而带来的则是网络合同的相对混乱局面。因此,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最迫切的就是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解决。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一直是电子商务领域立法的重要机构。1996年12月,由贸法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在联合国大会上以51/162号决议通过。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虽然《电子商务示范法》仅仅是“示范法”,它既不是国际条约,也不是国际惯例,不具有任何的强制性,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示范法》有可能逐步演变成一个具有某种强制性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继提出《电子商务示范法》之后,贸法会的电子商务工作组又提出了《电子签名示范法》的草案。该草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框架,对世界各国均有指导意义。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电子商务立法,虽然多个法律文件中都有与电子商务合同有关的零星内容,但是一些重要的法律规范仍是空白。与全球性的电子商务一样,有关电子商务合同的立法也在向全球性的方向发展。如果我国不尽快研究和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合同的立法,那么将在网络经济的国际秩序建立过程中处于劣势,也将不得不接受别国制定好的规则。因此,加强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研究在我国具有突出的紧迫性。
二、电子商务合同立法的若干重要问题
1、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特点
我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反映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传统的合同形式主要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口头形式是指当事人采用口头或电话等直接表达的方式达成的协议。书面形式是指当事人采用非直接表达方式即文字方式来表达协议的内容。电子商务合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合同形式,虽然其意义和作用本身并没有超出传统民事合同的范围,但与传统的书面合同和口头合同在法律上有许多明显的区别,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2、电子商务合同的形式
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于世界各国 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电子商务与现行合同法发生矛盾是法律滞后性的表现。对于法律来说,当其滞后性充分暴露后,就必须及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事物的需要。
3.电子商务合同的签名问题
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签名示范法》第2条对电子签名下了一定义,所谓电子签名是指“以电子形式表现的数据,该数据在一段数据信息之中或附着于一段数据信息有逻辑上的联系,该数据可以用来确定签名人与数据信息的联系
并且可以表明签名人对数据信息中的信息的同意。”电子签名与手书签名不同,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加密技术,并需要一定的认证体系与之配合。因此,无论是电子签名的效力,还是与电子签名的认证机制,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
电子签名必须借助于某种手段,以采用公共密匙技术的电子签名为例,在使用电子签名之前,签名一方必须将其公共密匙交由一个可依赖的第三方登记,并由该机构签发电子签证.签名一方在用私人密匙在文件上签名之后和电子凭证一起交给接收文件的对方。对方通过电子凭证用公共密匙验证电子签名的正确性。由于电子签名具有技术特征,是否要把电子签名技术特定化就成为两难问题。一方面,如果确定了一种签名技术,则安全认证等所有制度都必须围绕这一技术来设置,从而忽略了技术的不断发展,日趋多样化的事实。另一方面,法律完全不涉及电子签名技术也是不可能的,电子签名问题不是法律简单的规定“电子签名与手书签名具有相同法律效力”就能解决的,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认证机制,而一定的机制总是与特定技术联系在一起.关于电子签名安全认证机构的审核,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政府组建或授权的机构担任,一种则是通过市场方式建立。前者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后者以市场信用为担保。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于电子商务中签名问题如何解决,仍然不明确。这种状况对于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不利,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我国应以贸法会的《电子签名法》为蓝本,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签名法。
4、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
网络上的要约邀请。一般来说,一个向公共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的网页可以被看作是经营者所作的宣传自己的广告。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可以被视为要约,因此,如果一个传播商品、服务信息的网页符合《合同法》规定的要约的条件,也可以被看作是经营者发出的要约,经营者应当受该要约内容的约束。
在卖方向买方发出要约邀请的情况下,买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EDI等形式向卖方发出要约,回复承诺,使合同成立。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如此一来,上述过程便存在一个问题。假若买卖双方均为正常运转的商业组织,那么一般双方都能够及时检查计算机接收的信息,从而使合同成立;但是如果双方有一方是个人而且检查计算机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次数有很大的随意性,承诺有可能因此而超过了要约规定的期限,在这种情况下,承诺还能使合同成立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了解我国《合同法》中承诺的到达时间是如何计算的。《合同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这一规定对商业组织是有利的,对于个人用户却是不利的,因为即便个人用户发现承诺时,承诺已经迟延,但是承诺进入个人用户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时间却在要约确定的期限之内,承诺仍然可以使合同成立。用户不能以承诺迟延为由,否定承诺的效力。
5、合同缔结中的电子代理人
合同的订立,通常由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构成。当事人双方在此过程中,对合同主要条款进行磋商,并达成意思合致,而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订立合同,则是由交易双方通过电子数据传递实现的。除了将数据电讯作为通讯手段之外,一些商家还在电子商务中,采用智能化交易系统,自动发送、接收或处理交易订单。这些电子交易系统,具有执行预定的交易条款的判断功能,不仅可以从事发送、接收、确认数据电讯等任务,完成合同订立的全过程,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可自动履行合同,较少、甚至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许多合同已经履行,只是在当事人盘点时,才知道这些合同的详细发生情况。
6、电子商务合同中的证据问题
电子证据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进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由于在电子商务中,确定交易各方权利义务的各种合同单证都要用电子形式,所以电子证据的可采纳性、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审查判断规则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根据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数据电文”是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类似手段、存储和传递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根据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利用数据电文进行的各种信息传输是有效的,“不得任何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或可执行性。”我国目前尚没有对电子证据的具体规定。我国新《合同法》已将数据电文列为“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有所进步。但《民事诉讼法》第63条所规定的证据依次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可见,数据电文被排除在证据清单之外,即目前在我国电子证据还不具有合法性,和国际立法有很大差距。
7、电子商务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冲击和对策
对“国际”的确定,《公约》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界定为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即“国际是由买卖双方营业地的跨国性决定的”。但在因特网上不存在国家的分界,网上用户的识别标志是域名和网址。除了国家顶级域名能够稍微反映网络用户所在的国家外,从其他域名,特别是像.COM之类的通用顶级域名是根本看不出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按照《公约》
第1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如果从合同或从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及订立合同时,当事人之间的任何交易或当事人透露的任何情报均看不出来时,应不予考虑”,这会造成大量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事实上的国际货物买卖
不受《公约》的调整,大大削弱了《公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地位。
电子商务对《公约》的发展前景又有很大影响。面对电子商务引发的新问题,《公约》面临的三种发展方向:一是修改公约;二是专门就电子商务合同问题订立新的国际公约;三是将间接电子商务部分在修改公约的基础上继续在旧的公约体系下,而直接电子商务则可以将其纳入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加以规范。参考文献:
郑成思、薛虹《规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
郑成思、薛虹《国际上的电子商务立法现状》,《电子知识产权》2000年第10、11期
王远华、罗琳《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探析》,《律师世界》2000年第5期 薛虹《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http:///html/2000
舒琦《电子商务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冲击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1期
周敏《EDI问题与〈电子商务示范法〉》,《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5期 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郭寿康、赵秀文《国际经济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三篇: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可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过程中,必须明确进行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的意义;必须深入了解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的法律问题;必须尽快找到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即从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法律工作者文化管理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进行法律问题研究的意义
1.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文化体制改革同样要遵循依法治国的方针。
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是人民共同的愿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文革期间,把一些文化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背离、抛弃了“双百方针”,使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在文艺思想上,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大批文化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大批代表中国悠久文化的珍贵文物、字画、藏书等受到毁灭性破坏。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和进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依法办事。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及其以后的修改、完善才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法制轨道。文化领域才逐渐走出阴影。
2.现实发展的需要。文化体制改革涵养面很广,特别是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变化,在文化领域,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除了传统的出版发行,图书影视等之外,互联网,3G通信及日益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婚庆、礼仪、KTV娱乐等领域的法律问题日益突出。对这些新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能对我国的立法、执法提供必要的参考,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1.无法可依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文化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文化行政规章400余件,其中包括《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自然遗产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此外,各地方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根据各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
量的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说,在调整人们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绝大多数文化领域还缺少法律规范,这些缺项主要是由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来填补的。这种状况与民主政治的要求相悖。而且,行政机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简略,缺乏公开性、民主性,某些带有部门利益色彩,致使规章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比如备受关注的电影电视方面。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观众不爱看国产的影视,因为其题材单一,旋律意味过于浓厚,相对于新时代,新思潮显得过于保守,难得出现一些震撼人心灵的佳作。电视剧更是内容陈旧,历史题材为主,戏说,穿越、翻拍成风,现实题材基本都是婚恋家庭之类,缺少对火热的、尖锐的现实生活的创作。究其原因,就国为是我们电影电视方面没有规范的法律。因为没有规范的法律,所以电视剧无论是投资,创作还是引进、发行、放映,往往因涉及类似现实生活的某部门,某件事,就会有人对号入座,或说这里“不符合工作程序”,那里“没开常委会怎么就抓人”,“经济案件检察院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就移交”„„导致几乎是“一个人”说了算,“一个部门一封函件”决定作品命运。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普通群众都在呼吁加快电影电视立法,让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为“一个人”说了算,“一个部门一封函件”决定作品命运无法可循的现象,确实阻碍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影响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立法机关密切在关注着此方面的立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已于2011年12月5日发布。并相信对电视等方面的立法也会随之提上工作日程。
又比如关于互联网方面的立法,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现这个规定已经不太适应现实要求了。特别是网络舆论及网络侵权方面。一些单位和个从利用权力和金钱恶意主导舆论,利用第三方软件发布不良信息等,现行法律对这些新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法律规范尤为重要。
另外还有关于道德层面的见义勇为方面。网上广为流传的见义勇为反被诬事例很多,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事实上,对于见义勇为的立法问题一直在讨论。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立法计划中,《上海市见义勇为保护和奖励条例(暂定名)》已经纳入立法预备项目。又因为作家群体、科技工作者、网络文学写手、音乐歌手、从软件作者、影视制作人等均面临着因版权保护不力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所以现行的《著作权法》也必须加以修改。
网吧、电子游戏厅、娱乐场所、商业演艺、艺术品经营、个人出版印刷等方面,目前都是以行政管理办法的方式进行规范,这些方面的立法同样对规范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国现有文化立法层次较低,盲点较多,疏漏较大,而且结构不完善,缺乏严密性,文化立法滞后于实践。与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立法相比,我国文化立法总体比较迟缓。因此,只有加快文化方面的立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执法不畅
目前,文化领域的决策执法和监督体制没有完全理顺,重管理轻保障问题突出,加之现有文化市场管理与执法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人为造成部门分割和行政壁垒,难以实现管理与执法分离。文化政策法律法规“政出多门”,给实际操作造成困难。
造成文化执法不畅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一是文化执法小队伍不足。文化市场涵盖面非常广,包括音像、影视、演艺、出版、图书、游戏、动漫、网吧、会展、文物和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等十几个类别,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据有关统计数据反映,至2009年底全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达到29.2万家,从业人员1532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多亿元,占GDP总量的2.5%左右。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未纳入法人登记的文化经营个体户和外来流动经营户。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却小得可怜。面对数量庞大,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人员只能是疲于奔命,日常管理很难步入正轨。
二是文化执法软手段过软。这些年国家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陆续出台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传统工艺美术管理条例》、《文物保护法》等十几部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都制订了明确硬性的处罚办法,但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却没有过硬的手段。许多经营业主都不大把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放在眼里,认为一不能捉他,二不能关他,三不能打他,充其量就是动动嘴皮子,耍耍笔头子,罚点小票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网上调侃几个部门执法手段不同之处是: “公安靠手铐、税务靠发票、工商靠执照、文化靠说教”。这反映了文化市场执法的无力与无奈。
三是文化执法部门多头。每一文化产业门类都有其适用的管理法规,但对经营违规的同一件事实,因部门管理多头而都可以处罚。如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可以依据法规处罚,而公安部门也可按照违反身份证验证管理的规定予以处罚,工商部门还可以按照超对象经营予以处罚。同样,对同一安全通道不畅的问题,公安、消防、文化执法人员都可以按各自职责予以处罚。而且处罚的轻重程度都可以不一样,致使乱象丛生。遇难题则互相推倭,如文化市场无证经营的问题,工商、公安说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以文化部门为主,文化部门则说文化部门只管理有证经营单位,取缔无证经营是工商、公安部门的事等等。
四是部分相关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时代。现今社会,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应用新技术为前提的。但新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也可以用于违规违法经营。激光照排、胶印技术的应用,使出版物的生产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也使盗印、非法出版更为容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经营领域和经营业态,也使有害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影响更大;自动化生产、仿真技术,使侵权、盗版、造假大量产生,甚至家用电脑都可以复制光盘、软件,一条非法光盘生产线每天的产量数以万计,对正版市场的冲击巨大。而这一切又因部分相关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时代,甚至社会责任感缺失,唯利是图而变得更为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文化立法。
近年来文化立法有不小的进展,但缺乏对于文化产业的整体立法。为了促进文化立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可以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文化产业内的知名人士,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民意代表组织,法律界人士参与,先期以课题的形式对相关文化领域内的立法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列出难点,提出业内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交给相关立法机构参考,以推动文化立法的高效、准确。云南省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条例》、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制订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可以预见的是,地方文化立法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有益经验对化解文化立法难点将有所裨益。
不容忽视的是,文化立法涉及到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应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生活急需规范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文化事业促进法等,可以先出台,其他社会普遍关注的文化管理方面的立法,可先作调研,适时出台。
2.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一是文化市场走综合执法之路,一统形式不可逆转。在相关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行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文物、版权等部门的执法职能。综合执法机构可取以上各部门之执法职能作为政府组成系列,单独设置。一些地方的试点实践证明,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执法,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前普遍存在的机构膨胀、职权交叉、多头执法、效率低下、干扰执法和执法扰民等问题,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市场的特殊属性和执法的专业性,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节约了执法成本,减少了相互之间的牵制和矛盾。有利于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符合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的有效改革措施。
二是确立文化市场稽查权的独立执法地位,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稽查队伍。为确保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力度。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形态,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文化市场执法工作要有独立的法律地位。文化稽查队是具有特殊作用的执法队伍,从执法检查、立案取证、处罚决定到处罚的执行,形成一个整体并用法律予以确认。
三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稽查工作制度,以促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已公布的《文化部文化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市场专用执法文书,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有效保证了执法行为的公正和严肃性,推进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并为相应的监督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所以,严格规范文化市场执法文书,按程序执法,是文化市场法制化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深入研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充公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篇:农村自建房相关法律问题研究(xiexiebang推荐)
1、写报告给村委会;
2、到乡镇规划办免费办理规划证;
3、到当地国土资源所办理土地使用证,工本费5元。
你应提供如下材料:
1、户主身份证复印件;
2、户口本首页复印件;
3、户主本人页复印件;
4、报告;
5、其他(你现有的证明材料,没有则不用)。
宅基地使用权证 土地使用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
这位网友,你好!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
一、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
农村建房(申请宅基地),应当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讨论同意,并将申请宅基地户主名单、家庭人口、原有房屋间数面积、申请建房占地面积、位置等张榜公布后无异议的,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查,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其批准结果由村民委员会予以公布。
二、下列情形之一,可申请宅基地:
1、因国家或集体建设、移民、灾毁等需要迁建、重建的;
2、实施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或旧村改造需要调整拆迁的;
3、现有宅基地面积尚未达到法律规定限额标准需重建、扩建的;
4、已具备分户条件且原有宅基地面积未达到法律规定限额标准需重建、扩建的;
5、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或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确需在农村安家落户的;
6、离休、退休、退职的职工、复员军人和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持合法证明回原籍定居的;
7、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
三、在空地上,你户申请后,我局派国土所人员去现场核实土地类型,属原宅地、村内空闲地或未利用地,在不违反当地政府因建设需要的相关规定条件下可以建设。属农用地(耕地)的,不经批准一律不准建设。若有疑问请致电5326709。
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在 2011-03-07 10:17:01 答复如下: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二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申请人应当持村民委员会证明材料、户口簿及其复印件,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农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确需占用农用地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农用地转用批准材料。镇、乡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你好!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农民建房的审批程序是:由农民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再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j 具体办理:
农村村民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建住宅的,应当先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审批程序办理:
(一)需要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市建设局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向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申请用地,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划拨土地;
(二)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审核报市建设局批准。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应当经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同意后,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回原籍村庄、集镇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和离休、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村庄、集镇规划区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在农村建房必须是有本村户口的村民,个人要向村委会申请划定房场,划得房场后向乡镇政府递交建房申请书,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再报县级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批准。
然后,凭县级政府的发给的宅基地使用权证,向建设规划部门申请建筑规划,再凭以上手续由乡镇政府“放线”,即可施工了。
施工结束后,由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凭以上手续到房产部门办理房产证。
宅基地是在农村分给村民专门用来盖房的土地。《宪法》第十条第二款和《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二款对宅基地的性质做了一致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宅基地的性质是公有的,由集体行使对宅基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宅基地依法只享有使用权,农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时农民群众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
农村宅 基地的权属?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
民依法享有使用权。根据《物权法》第15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应当符合什么条件?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宅基地:(1)因结婚原因,确需建房分户,原宅基地面积低于分户标准的;(2)因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村镇规划需要搬迁的;(3)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回原籍房,没有住宅需要新建住宅的;(4)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村民占用土地建住宅需要办什么手续?
答: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其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也就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建住宅的,应先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用地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村居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在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4、农村农民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建房,要承担
什么法律责任?
《土地管理法》第77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
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5、宅基地可以转让或继承吗?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村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律不准转让或买卖。宅基地不属于村民的私有财产,因而不能继承。但村民继承了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就随之转移。
6、农民买卖房屋在土地方面需办理什么手续?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依法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根据这一规定,农民买卖房屋后,应
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
2、什么是宅基地使用权证?
答:宅基地使用证是指农村村民在集体土地上因建房需要,向集体组织申请建房用地,经集体同意,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送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县(市)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并由县(市)人民政府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宅基地使用证是当前农村村民合法拥有房屋和用地的权利凭证。宅基地使用证可以在集体内部成员之间转让,但不得向非集体组织成员转让。
3、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面积是否不受限制?
答: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面积有具体的标准,不是可以任意申请不受限制的。《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据此,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面积限制根据各省市具体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新批准宅基地的面积按如下标准执行: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八十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一百二十平方米以下;山区一百五十平方米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荒坡地作为宅基地,推广农民公寓式住宅。
”
农村拆房再建房需要遵循哪些法律法规?
湖北-武汉 11-04 17:39 悬赏 0 发布者:杨一洋 给我留言 回答:(2)您好:
我家是农村的,我家房子后面的邻居拆了他现在的住房,要盖起新的5到6层新的厅室房子,但是他打算将他即将建起的房屋距离我家不到半米远,这样一来,我家后面的窗户就完全没光了,整个房子除了开灯都在黑暗里度过了,请问他们这样拆房再建房合法吗?如果不合法需要遵循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希望您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现在是相当的急!谢谢!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全部答案
[北京-朝阳区] 邹伙发律师 VIP 电话:***
124949积分
回复时间: 2012-11-04 18:46 房屋拆迁纠纷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拆迁,应当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的法定程序执行。在该法中也规定了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如果存在违法且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则权益被侵害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于补偿标准问题,法律规定是不低于周边房屋市场价格。另一类是: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及各地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办法执行,此类拆迁也应依法进行。补偿标准也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精神执行。由于房屋拆迁案件涉及众多部门,众多单位,征收过程中又有很多的部门作出各种行政行为,案件非常复杂,维护权益建议聘请专业律师。若有需要,可来电或来所咨询邹伙发律师。
[湖北-武汉] 曾能武律师 18787积分
回复时间: 2012-11-05 09:20 应向当地的土地、建管部门备案申请。自建房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自建房要选择好的建造团队,要有建筑草图。
二、自建房要监工保障,保证建房质量,要准备钢材,砖瓦,水泥等材料。
三、自建房要建房涉及到占用公共道路的问题,要处理好邻里关系。要写一张建筑合同,这样在结算的时候才能有据可谈,避免结算出现问题。
四、自建房要设计好地下管道到问题,一劳永逸,要不然麻烦大了。
五、自建房要不要忘了线路铺设。要保证墙体垂直。
六、自建房要准备门窗,好预留门窗大小。
七、自建房如果是楼房建设要注意给邻居的遮荫问题,处理好自己楼房的面积和结构合理。
八、自建房要准备动力电源。
九、自建房要选择好建房季节,最好是正月过后就建。
十、自建房地基一定要处理好。
具体可以参考这个案例:http://china.findlaw.cn/fangdichan/zhaijidi/yhyz/23372.html 其次,如果你已经结婚而且分户出去,根据一户一宅知道是可以申请另一个宅基地的。审核项目名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报批程序的审核审批 项目编号:002
审核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 审核总时限:30个工作日 审核程序:
一、申请受理
(一)申请条件:
1、需经村民委员会三分之二村民或村民代表研究同意和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二)申请人提交资料:
1、农牧民建房申请报告;
2、身份证和户口本证件复印件。
(二)标准:申请用地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
(三)本岗位责任人:全程代办受理窗口(代办点)
(四)岗位职责及权限:按照受理标准查验申报资料。对申报资料符合标准的,必须及时受理,用地申请人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真实、规范、有效,对资料齐全符合要求的,转交片区国土资源所全程代办员,进行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填写《农牧民建房报批表》;对申报材料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受理,向申请人说明理由,并即时出具《补充材料通知单》,以书面形式将需要补齐补正的材料及要求一次性告知申报人。
(五)时限:4个工作日
二、初审
(一)标准:
1、申请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
2、权属清楚;
3、《农牧民建房报批表》填写规范准确。
(二)本岗位责任人:片区国土资源所所长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按照审核标准进行审核。对符合标准的,提出同意批准的初审意见;对不符合标准的,终结审批,将申办材料中需补齐补正材料及不符合审批条件和原因告知受理工作人员。
(四)时限:4个工作日
三、审核
(一)标准
1、申办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
2、权属清楚;
3、其他相关资料符合规定。
(二)本岗位责任人:建设用地管理室工作人员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按照审核标准进行审核。对符合标准的,提出同意批准的审核意见转经办工作人员备案。对不符合标准的,终结审批,但必须说明不予批准的意见及理由转片区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
(四)时限:5个工作日
四、审定
(一)标准:同审核标准
(二)本岗位责任人:主管局长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按审定标准对复审、会审意见进行审定。同意审核意见的,在审批表上填写审定意见,转建设用地管理室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不同意审核意见的,应与经办工作人员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后,提出审定意见及理由,按原渠道退受理工作人员。
(四)时限:3个工作日
五、制发批准文书
(一)本岗位责任人:建设用地管理室工作人员
(二)工作标准:
1、及时、准确告知申办人办理结果;
2、制发的文书、批件完整、准确、有效;
3、审批文书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对审定通过的,制作有关文书,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告知,由建设用地管理室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转片区国土资源。建设用地管理室需将审批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按要求归档备案。
(四)时限:5个工作日
六、窗口发证
(一)本岗位责任人:“受理窗口”(代办点)工作人员
(二)工作标准:
1、及时通知申请人办事结果;
2、核发登记接交手续完备。
(三)岗位职责:“受理窗口”(代办点)工作人员对建设用地管理办公室转来的《建设用地批准书》认真进行核查,内容填写正确、日期、公章等齐全,核对无误即可签收;接到《建设用地批准书》后采取通知申请人或上门服务的方式,在一周内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发至申请人;申请人要在接收登记簿上签字。未审核批准的,将资料退回申办人,并说明理由。
(四)时限:4个工作日
七、验收
审核内容:
(一)标准
1、申办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
2、权属清楚;
3、其他相关资料符合规定。
(二)本岗位责任人:片区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对权属清楚、面积准确、无争议的,请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签字,填写“农牧民建房验收单”;对权属不清或面积不准的,填写调查说明,将调查结果告知申报人并移交监察科处理。
(四)时限:5个工作日
七、收费
1、工本费:按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件执行
2、占用耕地的收取耕地开垦费:按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件执行
联系电话: 0994-3223478(市局全程代办受理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五篇:农村赡养老人协议书
农村赡养老人协议书
被赡养人姓名 父亲:
赡养人姓名
长子:
次子:
女儿:
为了弘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村经两委和老龄委研究,特签定子女赡养老人协议书如下:
一、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应当履行对老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别需要。
二、被赡养人自子女全部成家后一直随次子一家共同生活,老人财产(6间5架小瓦房、270朵红砖、3棵大白果树等)先后被次子使用、拆除、变卖、独享,在共同生活期间老人也为家庭做了不少贡献,有一定感情,老人必须同次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享有同等生活水平(含住楼房、吃饭等)。
三、赡养人不得强求老年人承担体力过重的劳动;不得岐视、侮辱和虐待老年人。
四、赡养人不得阻拦老年人参加正当的社会活动;不得限制老年人的人身自由。
五、赡养人对老年人必须尊敬、孝顺、保证老年人精神愉快,主持老年人的生日及过年、过节的问候和特殊照顾。
六、现老人年老体衰,身患多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经赡养人协商一致:
1、次子应尽主要赡养老人义务,其他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配偶有协助赡养老人义务。
2、老人生病医疗费用(实际支付费用)次子负担70%,长子负担20%,女儿负担10%。女儿负责老人日常衣服、鞋帽、被服卫生。
3、其他赡养人来探望护理时次子要提供必要的方便,包括吃饭、住宿等。
4、老人终了时后事由次子负责办理。所有遗产由次子自行安排。
以上各条经村两委批准,由老龄委监督实施。对不执行上述协议规定者,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处罚法》及村规民约予以处理。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复印件具有等同效力,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被赡养人:
长子: 次子: 女儿: 村党支部 村委会 村老龄委
年 月 日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