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改造提案

时间:2019-05-15 04: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城改造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城改造提案》。

第一篇:老城改造提案

将“舞阳坝”,“六角亭”打造成恩施州商业旅游的新名片的提案

----“舞阳坝”,恩施城区的现代商业中心,“六角亭”,恩施最具文化底蕴的老城区,一坝一亭就像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渴望整合在一起。。。

舞阳坝,恩施最具影响力的的现代商业中心,在恩施人民心目中的商业地位已根深蒂固,纵观其商业发展历史,它是以恩施州政治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商业集散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州直各大国营商业企业都积聚在该区域,为现代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氛围一直很浓,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与商贸已成为恩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舞阳坝商圈的现代商业氛围与日俱增,现已经发展成为恩施地区最具商业活力和商业文化气息的现代商贸中心,生活日常用品和高档消费奢侈品在舞阳坝完全可以“一站式”购齐,近年来,随着恩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中等城市规划蓝图的实施,舞阳坝区域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逐步搬离该区域,政治中心的地域优势将不复存在,城市改造计划将相应实施,这对舞阳坝现代商业的提档升级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而舞阳坝借助于雄厚的商业基础和城市改造的机会,以及它独具的交通优势和在城市当中的地理位置,无疑最具有打造现代商业中心的优越条件和美好前景。

恩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民族商贸的同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六角亭老城区民族特色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改造成旅游购物景区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建设成集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民族宗教,抗战文化为一体的六角亭古城,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土苗风情和土家吊脚楼杆栏式建筑风格,同时打造具有恩施区域民族特色的名街名店,人们熟知的北京“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北京路”和“上下九”,重庆的“解放碑”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恩施市将向中等城市的目标发展,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名街名店。将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进行充分交融,浑然一体,极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角亭与舞阳坝隔江相望,各自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两者优势互补,加强资源整合,共同打造成恩施州商业旅游新名片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建议:

1、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旅游与商贸比翼双飞,把旅游与我们的民族贸易充分交融,让旅游带动商贸繁荣,让商贸促进旅游业升级,使我们的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商业名街和现代商业中心的规划要纳入整个城市规划的范畴,把它作为我们地区旅游产品的一个卖点,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做好舞阳坝区域和六角亭老城区城市改造的首要条件。我们应站在百年的历史高度,做好城市区域改造规划。充分利用舞阳坝和六角亭现有的优越条件,完善城区功能,把舞阳坝和六角亭分别建设成为恩施地区的现代商业中心和土苗民族风情街。

2、着眼于市场运作,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舞阳坝和六角亭因为历史原因,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城市改造涉及人口数量较多,成片开发难度很大,开发商在开发的具体运营过程中操作性不强,建议在城市规划统筹下,分片分块逐步实施开发。

3、着眼于文化彰显,以打造宜居、宜商、宜游为亮点,突出旅

游城市风采。以舞阳坝和六角亭老城区为主体,以“五峰山”和“凤凰山”旅游景区为支撑,以“清江漂流”和“亲水走廊”休闲娱乐为助推点,将现代商业中心与民族风情街和旅游景点资源充分整合,打造成现代商贸与民族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商业旅游业态,大力提升恩施市的城市整体形象。城市本身的现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得到充分展现,并能成为带动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舞阳坝和六角亭城区改造是提升恩施城市形象的绝佳机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配套设施完备、经贸繁荣的舞阳坝和六角亭区域新板块必将成为恩施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必将成为一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的恩施州商业旅游的新名片。

第二篇:老城改造

安阳老城改造研究

学生姓名:高晓雨 学号:20125161175 安阳是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和安阳老城区是安阳古老文化最主要的见证。其中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都城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而具有1600年历史的安阳老城是我国古代府城的代表,是揭示明清时期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我从小在安阳老城长大,看着老城一点一点的变化,对于老城改造的进程具有深切体会。

一、历史沿革

据明代崔铣所著《彰德府志》记载,安阳老城始建于398年,即北魏天兴元年。公元580年邺城遭焚,迁相州、魏郡、邺县至安阳城,遂称相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安阳老城增建,增建后的南门位于今城南三里屯村,东门位于今东关附近。明朝洪武元年,选择原有城池的西北位置进行改筑缩小,这里地势较高,易于排水,城池的东部和南部收减较多,改筑后称彰德府城。老城自明代重修后定性,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十二年(1713年)和雍正七年(1729年)对老城进行过三次重修,开辟多条街巷。直至清朝末年,城内共有街道90余条,大小街巷纵横交错,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

1932年元月,开辟小西门以便利交通,繁荣市场,建设新安阳,故曰新安门,安阳老城城门便由原来四个增为五个。五个门中,南、北门相对,东、西二门相错,小西门(新安门)侧翼而开。建国前,鼓楼、钟楼被毁。

从创建到20世纪30年代,安阳老城历经1500多年的岁月演变,历经多次重修与整修,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而又古朴的城池。解放后,安阳城市建设遵循”充分利用旧城原有基础,依托旧城建新城”的指导思想,老城区格局变化不大,其用地性质以居住、商业为主。

1958年,打通了十一个出入口,加上原有五个出口,共计十六个出口,东西南北各四个。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区开始向外扩展,部分街巷也进行了扩展:原有坑塘局部被填埋。直至1960年代初,只剩下东南、西南两个城角。老城内部街区也零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沿解放路、西环路、东环路陆续建起了一些多层与高层建筑。

二十世纪末,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先后进行了北大街、北门东、大院街、文峰中路、唐子巷等工程建设,老城区北部已成片更新改造。2000年文峰中路扩宽并通车,形成了以文峰塔为景观焦点的新的城市东南轴线,形成南北大街为南北轴线和文峰中路东西轴线的十字形景观格局。在老城区南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传统道路格局和部分传统民居。

总的来看,老城现状的历史风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但是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道路结构和整体布局,古建筑、古街道、古店铺、传统民宅、名木名树、河道坑塘等物质遗产和大量亟待挖掘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完整、风貌依存的传统历史城区。

二、安阳老城改造的现状 根据安阳城建三年计划的总体目标,将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旧城改造重点南大街改造工程是另一个重要老城改造项目。旧城改造项目多分布于老城区和城市主要干道两侧,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内分布着市级金融中心、商业街区、市级医院、文物古迹、公园绿地、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商业氛围浓郁。改造后,古城区域内延续安阳老城的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明清格调为主,整体平面以院落结合商业步行街的形式布局,建成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设施和传统民居院落相融合的综合商住片区,改善老城的环境品质与景观品位。

三、关于安阳老城改造的争论

经过实地考察和参考网上舆论的内容,关于安阳老城拆迁改造大致具有两种争论。

一种说法是同意老城拆迁改造。有人说在新商业街上谁会记得老城破旧的样子。老城居民大多同意拆迁换新房,老城区的旧房子居住条件很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备。据老城的居民说,老城的房子年代久远,有些平房屋顶已经漏水,夏天炎热,安个空调勉强度日,到了冬天没有集体供暖,日子很不好过。老百姓们早就盼望着老城改造旧房换新房,只要能安顿好,政府补助差不多就都搬到新区了。

今年已76岁的李树堂老人,住在安阳市文峰区被称为“明清一条街”的仓巷街32号,沿着仓巷街东头那一排排青砖青瓦的明清故居向西走,老人家改建的两层院落便呈现在记者眼前。老人说,他们很多老一辈人住的都是土坯房、简易房,能翻盖房子的人不多,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看上大屏幕的彩电,是不少老城人一辈子的梦想。

老城改造前,居民出行是一大生活难题。坑坑洼洼的老城街道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那时候,长筒胶鞋是每户居民必备的家当。后来,为了少踩泥,大家自发组织用石灰、砖渣铺路。现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很多人的记忆,老城的大街小巷都已铺上了柏油路,原来发挥很大作用的胶鞋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李树堂老人说,长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外砖内土的安阳老城墙,安阳解放后已被拆除。但现如今走在安阳市仓巷街、西大街两侧,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四合院和一些“九门相照”的多进式深宅大院,却仍透着当年老城的精致和奢华。

听老人讲,安阳街道的开设别有一番名堂,号称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和七十二胡同,这也曾是安阳老城的一大特色景观。

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反映出胡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这些街道、胡同弯曲交错,就连他们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也没有走完过。不熟悉的人走进这些胡同,串错胡同是常有的事。

说起这些胡同、街道的由来,老人说里面大有讲究。像东南营街、西南营街、西营街不仅表示了方位,而且说明旧时这里曾建有兵营。有些街道以数字命名,民俗东为上,北为上,东门以西三条南北主要街道平行排列,自然就有了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的名称。冠带巷因清康熙年间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一位姓任的举人等显贵居住于此而得名。仁义巷则因明嘉靖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尚书郭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的谦让美德而得名。小颜巷因明嘉靖年间一代明儒、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学识渊博,素有“小颜回”之美誉而得名。御路街是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回京路过安阳时途经该处而得名。

现如今,虽然那些包罗万象的胡同旮旯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退却到了角落,但融合了现代商业气息的老城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几年,老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城改造了,小巷治理了,河水清澈了,街道干净了,市民也文明了„„”说起安阳老城这些年的变迁,李树堂老人喜上眉梢。

李树堂老人回忆,1988年,安阳市北大街改造工程是安阳老城第一次大变迁。改造后,北大街道路宽度由原来的3米拓宽至12米,照明及通讯线路改空中架设为地下电缆,加大了排水管径,增设了天然气管道,路面用青石和混凝土预制块砌筑而成,道路两旁添加了花池、花坛。又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钟楼。改造后的北大街全部为商业用房,既体现了古城历史风貌,又适应了市民现代生活的需要。

后来,为改善老城人民群众居住出行条件,按照“重点保护,整体协调,逐步改善,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方专家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历史街区的基础上,安阳市政府投巨资,以打通文峰中路为突破口,相继实施了两侧仿古营业房和文峰中路区域永久性建筑等工程,使改造后的老城旧貌换新颜,彩砖满地、花草摇曳。20多处人文景观重见天日,1714米长的明清一条街复古修缮。两侧的青砖绿瓦坡顶的古式建筑营业房和仿古路灯,使文峰大道成为一条颇具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同时,为全力彰显老城的新风采,近年来,安阳市逐步拓宽改造了老城区主次干道,启动了小巷改造治理工程,整治城区背街小巷,更换人行道板、铺设生态砖、广场砖,改建排水管网,疏通地下排水设施。

现在,很多老城人住上了宽敞的楼房,看上了清晰的大彩电,甚至不少人开上了私家车。北大街、唐子巷、文峰中路这一带已成为安阳的繁华都市区,出门购物、出行都非常方便。街心小公园的建设,各种健身器材的设置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些街心广场总有很多人扭动着腰肢,飞扬着激情。这些画面,无不诠释了李树堂老人和老城居民群众一起感受到的城市建设发展的硕果。

另一种说法则是反对老城拆迁改造。老祖宗几千年的风水格局不能贸然破换,谴责开发商和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以下是网友对安阳老城改造的一些意见。

早上从南大街经过。走过小颜巷路口时,看见小颜巷路口对面的一栋建于民国早期的老房子上挂起了“华安房地产”的牌子。这座老房子在民国时期是曹家轿行,建造考究,应该是西方列强进入刚开埠不久的安阳以后建造的一座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老房子,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在目前的安阳老城已经不多见了。我向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他们准备如何开发这里,什么时候开发。工作人员讲:从现在的街道两侧各向后拓宽四米。我问:这个老房子也要拆掉吗?工作人员说:是的,不拆掉如何拓宽呢?我说:这个可是个古董啊。工作人员说: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说:不拆可以发展旅游啊,谁看谁掏钱买票。拆了以后安阳人要看老房子,就要去外地了。

我想,安阳的这些在安阳老城内开发楼盘的开发商都是些没有文化的东西,安阳的部分领导更是一边喊着文化兴市的口号,一边在干着破坏安阳古城文化风貌的蠢事。北大街商业街的改造,破坏了安阳的部分古城格局,文峰中路的建设,更是让安阳的古城格局面目全非。前几年河南省曾经搞过一次各地文化遗产评比,安阳的“九府十八巷的棋盘式样的古城格局”名列其中,可是就是因为安阳对老城的无序改造,破坏了这种格局,让安阳的这一文化遗产连提名都没有进入。对安阳老城的改造,根本不必拆了再建新的,完全可以对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初的比较有特色的民间建筑加以整旧如旧的改造加固,申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序开发,肆意破坏安阳古城风貌,就会成为安阳的罪人。在这里,我呼吁有识之士,联合起来,抵制破坏安阳古城风貌的老城改造。

我家就在老城住。我也盼望老城改造,但是不是借改造之名破坏老城的原有风貌,拆掉有时代特色的民居(如清末民初的商业建筑,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解放初期特色和文革特征的门楼等)再建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假古董。我的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统计符合上述特征的民间建筑并依据其价值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拆掉毫无特色的没有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统一建造成符合安阳古城特色的仿古建筑;在老城内易堵塞路段实行交通管制,限制机动车辆通行,必要时可以改为步行街;改造时可以一并把消防,暖气,天然气等各种线路一并设计铺设。

四、关于安阳老城改造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加大老城建设力度也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认为,老城建设更要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特色,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老城发展定位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诞生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文化为安阳打上了浓厚的历史印记,和谐社区彰显着这座老城蕴含的深厚人文素质和文化张力。老城建设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形式和载体,体现出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要借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提升传统商贸业,改善商业环境;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旅游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在本地极富影响力的招牌文化,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集物流商务、文化休闲旅游、生态人居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老城改造要统一规划

近年,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实施对老城区的改造,但项目安排存在不确定性,似乎缺少一个统一的实施规划。为改变目前这种零敲碎打、拆拆建建的状况,有必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老城提升改造整体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到统一规划、有序改造、分步实施。

(三)加快推进老城区提升改造工程

在老城区提升改造工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协调整合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资源,切切实实下大力气加快推进以下提升改造工程:

1.实施古建修复保护工程:在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要修缮和保护好很多有价值的古老建筑。

2.尽快启动对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南下关的改造。

3.应该重点搞好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

4.加快推进鼓楼广场等地块的开发建设。

5.对道路的亮化要本着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

通过对安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老城改造的争论以及改造建议多个方面的考察研究,可以得出安阳老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突出老城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的内涵,是古城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巴黎的老城改造

巴黎的老城改造:

现代巴黎城市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潮时期:1945—197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国家没有严格得控制措施,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失控状态。第二阶段为正轨时期:1978—1989年。开始建立健全城市建设方面的法律和规章,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照法律和规章来进行。第三阶段为反思时期:1989年以后。建设项目的论证要求很高,且对老城的整治开发愈加重视,巴黎的建设规模趋于稳定。

有一段时间,由于大量的投资集中于新城的开发建设,巴黎老市区城建经费大大削减,巴黎市民大量向郊区迁移,市区变得越来越冷清,许多商业店铺甚至商业街区纷纷关门闭户,销声匿迹。为扭转这一局面,巴黎市府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加速建设新的现代化街区中心,包括新的居住建筑、新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办公间;其次是在对城市局部街区进行综合改造的同时,完整地保存了城市街区原有的传统历史风貌,对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甚至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和维修,使昨天与今天、传统与现代有机相联;在城市局部街区改造中,尽可能地增加城市绿化用地,使绿色空间渗进传统的封闭的街区空间中区。此外,就是建造和完善环城公路,修建地下高速地铁系统,形成巴黎和大巴黎地区间的快捷联系。这些新的建设举措为巴黎城市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巴黎的城市交通建设

早在拿破仑时代,统治者为便于调动军队、防止市民进行街垒巷战,巴黎建设了许多开放型交通干道,其恢弘的气势为以后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直到今日类似香榭丽舍田园大道等城市干道都不显得落后,古朴的弹石路面不仅使道路的维护成本大为降低,也充分体现了巴黎浓厚的文化底蕴。20世纪中叶,巴黎的新城建设速度加快,为体现城市特色,巴黎的拉德芳斯等地区采用了“阳光城”的城市设计理念,城市的全部地面由行人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建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道路干道和停车场,使城市特色更加明显、突出。巴黎城市交通的另一特色是其先进的地铁系统,这不仅由于其建造的年代较久远,路网庞大,还在于它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先进、优质的服务管理系统。目前,巴黎城区已有16条地铁线路,400多个车站,其总长达到260公里。乘客凭一张地铁票,可准确地到达想去的市区任何地点。巴黎地铁平均时速为50km,车行间隔约1分钟,站间间隔为2分钟,其通行速度大致相等。巴黎地铁的日吞量约为350万人次,现已成为巴黎市民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当然,随着小汽车的增加,巴黎交通正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巴黎的解决思路,一是实施地区地下快速公路计划;二是大力建造类似邮筒的机械化停车场;三是建造新的环城公路。此外,巴黎实行所有街边停车点晚上均提供免费停泊的政策,为减轻居民汽车消费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巴黎的城市住宅建设

大巴黎地区共有1281个市镇、12000平方千米的面积,占法国国土面积的2.2%,其创造的财富占全国总值的27%。因此,法国政府历来都很重视巴黎的城市住宅建设。巴黎住宅建筑的艺术性、多样性是举世闻名的,特别是市区改建区和郊区卫星城,造行各异的居住建筑使人眼花缭乱,奇想联篇。在整个巴黎大区,共有住宅450万套,其中126.4万套在巴黎市区内。而在巴黎市区内,旧住房较多,72%的住房是在1949年以前建造的。为改善巴黎市民的住房条件,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大新城建设。在郊区设立众多卫星小城镇,吸引了居民外迁,近20年来,市中心区减少了20%的居住人口,在部分地区,甚至减少了50%,人均住房面积大为提高。现在,职员、中级官员大多居住在环城高速公路沿线的市镇中。二是实施老城居住环境改造。在市区建设大块的绿地,使居民到公共绿地的距离不超过500m,同时对旧住宅进行功能性改造,通过内部装修和增添设备,使其达到非常现代化的生活起居设施水平。三是实施“住房个人补助”计划。对全国40万无家可归以及200万户居住不良的家庭进行居住条件改善,主要手段是:政府让地建房、发放贴息购房贷款以及减让房租等。

第四篇: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新区建设和工业平台的牵引下显著提高。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老城区的互动效应却不尽人意,老城区在用地结构、交通组织、市政配套、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广大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对老城区改

造问题的研究,切实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步伐,实现新老城区区块功能良性互补和区块效应良性互动,不断改善城市景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已成为我县“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老城的基本情况

**县城老城,通常指相对于新区而言,泛指330国道**二桥以西部分城区,该片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3.54万人。老城区实际未经较大规模现代改建的范围为老城核心区域即原东门、中心、建设、丹阳、水南五个村发展集聚而成,该片建成区面积0.4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自唐初**建县以来,老城区即为县府所在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老城四面环山,其中东望后陈山,南临风景山,西靠客星山、九盘山,北倚微翠山,中座吏隐山,好溪穿城而过,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县城按照一“心”两“翼” 的结构框架发展,其中一“心”指以老城区为依托的中心城区,老城区以商业金融和居住为主,新区以新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县城区块基本情况比较表

县城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

建筑密度(%)

绿地率

(%)

道路面积

(万平方米)

休闲场

地面积

(万平方米)

公建项目

(个)①

新城区

2.86

1.36

243.8

52.2

16.32

5老城区

1.77

2.0

28.6

17.5②

核心区

0.43.75

1.3

3.3

0.5

备注

①包括行政单位、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②包括风景山绿地12.5万平方米。

二、老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县城”和“十件实事”为载体,不断加大老城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相继建设和改造了缙中路、南塘路、复兴街、胜利街、溪滨南北路、望溪路、大桥南路等道路,对老城区所有的公厕进行了改建,完善了环卫市政设施,同时严格控制老城建筑改建行为,老城的城市景观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老城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布局混乱。县城主要的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和居住人口都集中在老城,老城区居民住宅、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用地混杂交错,整个老城似如一块没有规则的拼图。例如,槐花街从北向南沿街分布着实验小学、教育局、**宾馆、菜市场、饮食店、服装店、原财政大楼、新华书店、3家银行和部分居民住房等,几乎集聚了教育、商业、金融、居民住宅生活服务等所有功能。复兴街、寺后街、溪滨北路、胜利街、剧院路等几条老城主要街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老城缺乏科学规划或规划相对滞后导致建设随意性增加而造成。

2、城区交通拥堵。老城交通任务主要由溪滨南路、溪滨北路和寺后路、南塘路两纵两横道路网承担,道路交通负荷过重,交通节点不畅,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城市公交水平不高,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比较严重。2006年5月8-12日上午7:30-8:30,通过对寺后路、溪滨北路高峰时段车辆通行时速及各主要路口左右转弯车辆比例两项数据调查显示:寺后路、溪滨北路在该时段车辆通行时速经常低于10公里甚至低于5公里(按惯例标准低于10公里/小时为交通拥挤,低于5公里/小时为交通堵塞);各主要路口左右转弯车辆比例均在20%以上(路口车辆转弯比例与通行状况成反比,超过20%极易造成交通堵塞)。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是近年来社会车辆急剧增加,尤其是家庭购车明显增加;二是道路网主框架缺乏规划,交通性干路和商业性干路混杂,路网疏散和调控能力差;三是城区交通管理力度仍须进一步加大。

老城区各主要路口车辆左右转弯比例对照图

1、大桥北路与黄龙路交叉口

2、大桥北路与溪滨北路交叉口

3、寺后路与南塘路交叉口

4、寺后东路与南塘路交叉口

5、寺后路与溪滨北路交叉口

6、缙中路与南塘路交叉口

7、南塘路与溪滨北路交叉口

8、迎

第五篇:老城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清源古城即古清源城范围,古称梗阳,是清徐县城的历史发源地。作为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清徐素有“葡乡”、“醋都”之称。其县城始建于春秋,历史悠久,史迹浩繁,明清时期寺庙成群,商贾云集。

改革开放以来,清徐作为省城太原市主要副食品生产基地、粮食重点产区以及重要的煤焦化工业基地,城镇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城区建设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旧城区却逐渐衰落,诸多问题开始凸现。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清徐县政府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作出了城市西进的重大决策。随着大运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城市西部片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旧城区作为清徐县城湖西的核心地区,东邻东湖,同时又紧靠作为城市发展主轴线之一的文源路,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其改造复兴势在必行,并应与城市新区互补并进。

基于上述发展背景,对清徐旧城中心区开展城市设计十分必要。本次城市设计旨在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在充分研究现状历史文化、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居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综合组织城市各要素,如建筑、绿化、水体、步行交通、车行交通、开放空间等,提升旧城中心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力求站在一个更高的城市发展视点上,对未来城市重要区段的建设活动提出综合整治策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设计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西南侧以文源路为界,西北侧以菜市街为界,东北侧以规划的紫林路为界,东南侧以森泰大街为界,总用地面积48.81公顷,并综合考虑环东湖地区范围的整体发展策略。

(二)设计程序

第一阶段 现状调研

第二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第一轮方案设计和汇报。第三阶段 信息反馈、沟通。第二轮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 第二轮方案汇报,之后经过多次局部调整,形成评审成果。

(三)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9月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清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6、《清徐县志》1999年10月

山西古籍出版社

7、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范法规

二、现状分析

(一)环境资源

1区位优势

大运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清徐县作为太原南部出入通道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清徐和太原市以及周边市县的经济联系,随着大运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和城市西进的步伐,城市西部片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旧城中心区作为清徐县城湖西的核心地区,紧邻城市发展主轴线之一的文源路,毗邻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关城市主中心和湖东城市次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其东靠东湖,与城市新区仅一路之隔,目前东湖和新区建设已逐步完善,人气旺盛,开发条件成熟。

2资源优势(1)古城历史悠久

清源城即现清徐县城老城区范围,其前身是古梗阳城,始建于春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隋开皇十六年(596)在梗阳北面筑城,西南北3门各建城楼1座,因城西北有清源水,故名清源城。

明清两代大兴寺庙之风,在原有50多处寺庙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城隍庙、赵简子寺、泰山庙、真武庙、龙王庙等寺庙20多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寺庙群。坛庙寺观,星罗棋布,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密织的庙会集市网。

(2)文物古迹众多

现今旧城范围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主要包括文庙(国家级)、火神庙(县级)、西门洞(县级)、西关市楼(县级),现存状况较完整。另外,基地内还部分保存城墙、县衙、城隍庙、财神庙等。

(3)文化活动兴盛

历史上清源城庙会盛行,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十月初八,庙会不断,且每会各具特色。例如,正月初六城南南营留村的会,叫开市会;五月初五是西关龙王庙的会;六月六的会叫“花会”;六月二十四是城隍庙的会;十月初八是泰山庙的会。庙会期间,人流涌动,衣料、布匹、鞋袜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交易活动频繁,特色小吃摆满了以大南门为轴心的整个南关大街,异常热闹。

目前,东湖广场市民文化丰富,戏曲、表演等活动兴盛,森泰大街夜市小吃异常热闹。菜市街农贸集市商业发达。此外,居民院落之间的巷道尺度适宜,具有典型北方胡同风格,是老城居民日常交流的走廊,充满人情味。

(4)河湖水系众多

清源古城又名“泉城”、“湖城”,旧时城内水系纵横,独具特色。

现在老城及周边仍然拥有充足的水体资源。老城中心区紧邻城市主要景观区——东湖,同时基地范围内又有莲花池等四片水塘,水域面积共达4.35公顷,占基地总面积的8.9%,属山西小城镇少有的自然河湖景观。

(5)新区建设逐步完善

旧城紧邻的东湖及新城建设正逐步完善,各项用地、配套设施齐全,人气旺盛,开发条件成熟。

(二)存在问题

1历史文物古迹破坏严重

文物古迹占用、荒弃现象严重。火神庙现完全被占为民居,城墙破坏严重,现为县城中学教工宿舍,城隍庙现为县城中学校办工厂;县衙、财神庙、西门洞等均已荒弃。

2传统文化活动日趋萎缩

庙会及各种传统节日现已基本消失,除东湖广场仍有戏曲表演外,旧城区内基本无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传统文化活动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导致老城区地方文化活动日趋萎缩,文化特色出现危机。

3生活配套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旧城内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清徐县职工幼儿园、清徐县职工子弟小学、清徐县县城初级中学、清徐县教师进修学校、清徐县房屋管理所、清徐县交通巡逻大队、清徐县总工会。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排水系统和卫生设施;生活环境差,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缺乏;基地周边正在快速进行的商品房开发建设,对老城区公共活动空间逐渐排挤压缩,对地方传统文化和景观特色形成挑战。

4道路交通不成体系

主要交通性道路有南门街、牌楼街、苍门巷、赵家街、但都比较狭窄、曲折,局部地段车辆通行存在一定困难。道路质量差,断头路较多;街巷拥挤,存在消防隐患;道路坑洼不平,路幅宽度不均;没有专门的集中停车场所,路上乱停车现象严重,路面随处可见垃圾杂物,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

5用地比例及布局不合理

现状以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及水域用地为主;另外,地块内现有少量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体育设施用地,文源路居住建筑底层布置沿街商业。

教育科研用地比例过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公共绿地极其缺乏;居住、教育科研、工业、文物古迹用地混杂,功能相互干扰;荒置弃置地现象严重,影响老城区生活活力,导致衰败。

6居住建筑质量较差

建筑布局杂乱,缺乏特色,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历史建筑破损严重,未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卫生质量差,城区内部垃圾杂物随处堆放,没有专门的清扫保洁人员和设施,严重影响老城区形象。

7自然水体淤积干涸、缺乏公共开放空间

以莲花池为主的池塘淤积干涸,水体污染严重,水域及绿地形成的公共空间破坏严重。紧邻旧城的东湖亦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设计目标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本区域的城市设计目标如下:

1.重建部分历史文物古迹,重构历史文化活动体系,促进清源古城历史特色再现,并带动清徐县的旅游经济发展。

2.建立丰富的,网络状的公共开放空间,恢复改善水体,增加绿化面积,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3.综合考虑环东湖地区范围的整体发展策略,促成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互补并进。

四、设计构思

(一)恢复重建历史文物古迹

历史建筑保护分为三种样式:

1保护:清源文庙(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修复畔池、大成门及大成殿,其余建筑恢复原貌,保护范围为东、南、西至围墙外各7米,北至北围墙外5-6米)。

2改善:火神庙(搬迁居民,恢复原貌,部分拆迁扩建)、城隍庙(加建戏台,修复卷棚式大殿、西侧耳房等)、清源西城门洞(修复城门洞和基座,加建箭楼)、城墙(搬迁教工宿舍,修建城墙公园,缺损部分按原貌恢复)及一处特色民居(整修院落,修复屋顶)。

3历史再现:南城门(主体建筑加围廊)、北城门(主体建筑加围廊)、县衙(三进院落加广场)、奎楼(5层十字顶楼阁)、牌坊、财神庙、古关帝庙、净土庵、灵寺、文昌宫、会厂、西寺、义会、会馆、学署、关帝庙、观音堂、证觉庵。同时,结合商业街建造部分仿古建筑,以院落式围合,2-3层为主,再现旧时场景。并在老城北部区域建造仿古居住区,既是旧时生活形态的再现,也满足现代居住的需要。

合理组织南门广场、南门、民俗广场、芹馥泉广场、火神庙、文庙、民俗特色街、西门广场、城墙遗址、地方风情街、城隍庙、戏台、县衙、县衙广场、永清寺、至北门、北门广场,形成历史文脉轴,统领整个老城区的空间形态。

主要游览路线:

进入老城的主入口在东、南、西、北各一个,东侧在绿化转盘处,南侧位于南门广场,西侧设于芹馥泉广场(道路对面有停车场),北侧以北门广场为标志(在相邻的博物馆东侧设停车场)。其中,芹馥泉广场也是水上游览的主入口。另有次要入口三个,包括东侧的牌坊,西侧的西门洞和西北角的博物馆。

如果由文源路南城门处的南门广场进入,可以先参观梗阳遗址、一处特色民居和作为历史再现的财神庙、古关帝庙、净土庵等。然后经由民俗广场,民俗文化馆及文庙、火神庙后,进入到芹馥泉广场(此处可换乘小船,进行水上观光)。接着漫步于民俗特色街,参观会厂、学署、义会、会馆及西寺,在不知不觉中到达西门洞及西门广场,游览以城墙公园包绕的古城墙遗址。在视觉回顾之后,不妨让听觉也享受一下,在修复的城隍庙戏台前重温晋剧神韵。戏台东侧,莲花池北,是由奎楼、县衙、戏台围绕的县衙广场,在此处驻足,向东可眺望水上的书院小岛,牌坊,以及辽阔的东湖,向南可穿越莲花池,回望南门以及邻近的水上奎楼。广场北侧的县衙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位于中部轴线的最北端。参观完县衙之后,可向西进入地方风情街,参观关帝庙、观音堂,到达西北角的博物馆,在这里可对清源古城的历史作一个回顾,并对老城保护、改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最后由证觉庵至北门,在古城门前结束游览。

(二)创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商业街

1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建立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网络,为恢复部分庙会集市(如正月初六开市会、六月六的花会等)提供可能。主要建立民俗特色街(作坊演示为特色)及地方风情街(餐饮、娱乐为特色),其中民俗特色街的位置选择在闫上街,可延续文庙的历史文脉,活动内容包括旧时的醋作坊(演示)、棉布坊(演示)、粮行、钱庄,而地方风情街包括各种小商品交易、特色小吃、饭庄、杂货铺等。

民俗特色街和地方风情街的最宽处控制在12米,地方风情街两侧建筑高度为9米左右,这样围合而成的街道空间尺度较为宜人,既没有压抑之感,也不过于开敞。民俗特色街西侧为与文庙的尺度相呼应,建筑高度控制在5米左右,可突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

2继承传统商贸特色,选择菜市街建设以交易为主的农贸集市街。菜市街标高高于老城内部标高,方案利用这一特点,将农贸集市建筑的标高设为与菜市街相平,通过建筑之间的台阶将菜市街与老城相联系,这样可避免农贸市场的喧嚣、气味影响老城的历史活动。

3在老城北部结合新建仿古居住区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业街。

(三)组织恢复传统文化活动

1结合城隍庙戏台的恢复重建,再现地方曲艺神韵。

2结合旧城内坛庙寺观的重建,地方风情街及民俗特色街的建设,恢复庙会等活动,创建特色节目,例如六月六的花会、正月初六的开市会等。

3.民俗特色街上设置醋作坊、棉布坊等以手工演示为主的作坊,游客也可边看边学,亲手参与。4.城墙遗址公园提供参观休闲活动,感受旧日痕迹。

(四)建设满足游客和市民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1整饬莲花池,恢复芹馥泉,沟通水系,形成贯穿老城的水域景观,发展水上旅游项目。既可再现“泉城”、“湖城”风貌,也能为游客提供水上游览老城的经历。结合水体建设滨水广场、绿地,提供公共活动空间。水系向北延伸至仿古小区内,优化现代居住环境,向东则与东湖贯通,以利于水体循环,改善水质。

2创建入口广场(南门广场、西门广场、北门广场)、以及节点广场(民俗广场、芹馥泉广场、县衙广场等)。游客在这些场所可驻足观望,遐想,回味古城之韵。

3结合城隍庙戏台的重建,在其东侧建立小广场,游客可在此聆听戏文,感受老城历史气息。通过以地方风情街和民俗特色街为主的步行街将公共活动空间串联起来,组织游览和参观路线。

(五)构筑规整合理的道路网络

1规整路网,在南门街基础上,建立旧城内南北向主要道路;在南北各新辟一条东西向道路,满足不同功能使用需求。同时,保留赵家街、闫上街等居民院落之间的巷道作为旧城内的步行道路,创建人性化的步行空间。

2改善路幅,满足正常通车及消防需要。主要步行街最宽处约12米,其余街道略窄于此,但最窄处不得小于6米,以免街道空间有压抑之感。

3结合博物馆、菜市街及芹馥泉入口广场,提供集中的地面停车场地。其中,博物馆东侧停车场建设成2层停车库,既解决道路与院落间的地形高差,又满足城区北部较大规模的停车需要。

(六)巧妙处理地形高差,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

1南门广场前修建台阶和草坡,创造立体丰富的入口空间。

2芹馥泉广场前道路设置一定坡度,入口处修建台阶和草坡,解决高差问题,并在其南侧修建地面停车场。

3在保留原有老城墙的基础上,新建城墙公园与农贸特色街相平,游人可通过阶梯上城墙和西门洞。4博物馆东侧建成2层立体停车库。

5填充北门处地基,与北侧道路相平,游人可通过台阶进入内部院落。北门前南北向道路设置一定坡度。

(七)合理调整功能布局

1结合现状,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包括旧城历史文化核心区、东部莲花池风景区、东南部居住小区和北部居住小区。保证各功能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同时又相互融合。2迁出县城中学(迁至西关铁厂地区)、职工子弟小学(迁至文源路北城关粮站、面粉厂地区)、党校(迁至文源路北侧靠西关街西部地段)、教师进修学校、机关幼儿园等教育科研用地,为建设富有传统特色的老城提供可能。

(八)构建新老结合的建筑形态

1老城内部结合历史文物古迹的恢复重建和新建一部分富有山西传统特色的建筑,建构以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建筑形态,例如人字坡、单面坡、拱形门等,层数以低层为主。

2延续旧城原有院落式建筑形态,利用空间的曲与直、开与闭、动与静等创造出丰富的活动空间。3北部居住小区采用低层坡顶院落式建筑形式,与老城取得风貌统一。

4博物馆采用传统形式,现代材料,立面以玻璃和钢为主要材质,与旧城的凝重形成虚实对比。

五、实施步骤

本城市设计项目的性质决定了旧城中心区建设任务重、工期长,因此对于工程的分期实施研究十分必要。在分期实施中应该远近期一起考虑,总体设计,分期实施。同时,宜根据居民搬迁情况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确定期段。建议实施步骤:

1水体,文庙等保护地区以及火神庙、城隍庙等改造地区。水体的沟通可以采用暗管,水上的桥梁也同期完成。文庙、火神庙的恢复工作可能较为漫长,可能在仿古建筑造完之后还在进行,但必须先期开始,这样可表明保护工作的决心,利于推动其他工作的开展。

2北城门、南城门、奎楼等历史再现地区,仿古商业街,博物馆地区。北城门位于十字路口,考虑到施工利用范围可能会大于建成范围,建议城门南侧圆弧形广场和绿地在修复城门时先作为道路用地,待城门建成之后再作处理。

3北部仿古居住小区。居住区内的水体与建筑同期完成。

六、环东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

清源古城的开发建设作为清徐县以东湖为核心的整个环东湖地区开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环东湖地区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古梗阳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基于开发的整体性考虑,提出环东湖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其设计范围东起美锦大街,西至森泰大街,南到文源路,北至白石河,并同时考虑紫林路两侧的统一建设。

环东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主要是整合环东湖地区景观环境空间,扩大东湖水面,增加岸线功能。同时加强与白石河水体之间的联系,延展城市功能空间。并与老城区水系贯通,成为整体。创造成为清徐县又一重要的景观功能区。

方案整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片三轴多路径”。

两片:其中两片是指以东湖水面以及周边的行政、商业等功能为主的环东湖街坊以及东湖与白石河之间,以居住等功能为主的沿河街坊。以紫林路为界分区分明。环东湖街坊在东湖扩大水面的基础上,对于周边的功能进行新建以及保留,在东湖东岸设置了一些市民集中性活动的功能,如商业设施、市民广场等,同时在南、西、北三岸则主要以自然岸线为主,建造环湖公园。一方面借助东湖良好景观价值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借助市民的集中活动来增添东湖的生气,完善其成为清徐的市民集聚中心。另外,紫林路以北的沿河居住街坊,则以居住功能为主,借助沿白石河的良好景观环境条件,以及临东湖、近老城的优越位置条件,塑造高品质居住社区,并在其中建造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轴:是指沿紫林路的沿街商业带、沿森泰大街西侧的白石河引水渠及其绿轴以及由白石河指向东湖 的一条垂直于紫林路的景观绿化轴。通过沿紫林路商业带的塑造,解决环湖地区新建功能的商业设施的供给,建成小型商业中心。并将白石河水沿森泰大街西侧引一条引水渠,与东湖以及莲花池的水体贯通,形成沿森泰大街的一条生态绿轴。另外一方面,塑造一条垂直于紫林路的景观绿化轴,联系白石河以及东湖的优质景观,并在东湖扩大水面部分产生水上节点,成为东湖又一重要的地标。

多路径:是指在另一层次,以多种路径联系市民的生活活动以及整个东湖地区的良好景观。如在环东湖街坊,打开通湖路建立通湖广场,使其成为美锦大街与东湖景观的一个联系;将市民广场的建造和环东湖步行系统相联系;建造环东湖步行道,融合环湖公园;与老城莲花池、白石河水系相连,景观路径相互贯通;居住街坊与沿河景观、主要景观绿化轴线相互贯通,并同时形成系统等一系列的景观联系途径。达到优质景观的最优化共享,并同时将环湖地区的诸多绿化景观要素整合为体系。

下载老城改造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城改造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5则范文

    关于老城改造问题的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新区建设和工业平台的牵引下显著提高。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老城区的互动效应却不尽人意......

    公建楼中央空调改造提案(合集五篇)

    公建楼中央空调管道改造提案 公建楼中央空调至安装到启用至今,主要出现下列问题:1原管道系统的阀门附件配置较低,采用市面常规元件,该元件已完全生锈、失效无法操作,包含主管道的......

    老城学区督导工作总结

    老城学区督导工作总结 为加强学区对辖区各学校管理工作的督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使辖区内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根据(合教督[2015]1号)关于印发《合水......

    老城中心幼儿园学年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老城中心幼儿园 工作总结 2017年7月5日 老 城 中 心 幼 儿 园 学 年工 作 总 结 时光飞逝如梭,2016——2017学年即将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有默默地耕耘,,有默......

    老城学区工作总结1

    老城学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合水县教体局: 回顾是为了发展,总结是为了未来。一学期来,在县教体局、镇党委的正确引领、关怀和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下,我学区教育......

    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提案

    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提案 是最新发布的《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棚户区改造提案》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

    老城办事处领导接待日制度

    老城办事处领导接待日制度 一、参与接待的领导范围:办党委、办事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二、实行领导接待公示制度,领导接待当天,服务中心将值班领导姓名挂牌公示。 三、领导要......

    老城镇中心学校关于

    老城镇中心学校关于“三乱”专项治理 教师责任状 为了端正教育行风,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真正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乱办班、乱补课、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