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探析
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探析
周礼春
摘要: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教 代会、校内信访、党政群团组织、校园媒体和舆情调查等途径和渠道做好舆情汇集工作。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需要高校加 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关键词:舆情;高校;和谐社会;汇集机制
一、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舆情汇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一)坚持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舆情反馈职能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也赋予了它反映舆情的重要职能。教代会提案工作是教职 工通过教代会行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广泛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 发教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提案是高校教代会代 表在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学校的改 革发展和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规定程序,提请教代 会讨论或提请学校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教职工代表在深入师生广泛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意愿和呼声的基础上撰写提出提案,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收集舆情、反映民意的过程。而且教代会的提案大都是代表经过广泛调研、深思熟虑,综合各种相关因素之后提出来的,他们反映的问 题不仅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前瞻性,同时,他们提出的意见 建议也较具理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从舆情汇集的角 度看,高校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定期换届 和及时召开年会;改革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和名额分配办法,确保代表的素质及参政议政能力和教学科研一线的代表比例;保障教职工代表正确行使职权,完
善提案的征集 和处理制度,让教职工代表不仅能认真听取和正确反映群众 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敢于和善于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二)畅通高校信访渠道,强化基层舆情汇集
高校信访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和学 生、社会各界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向校方沟通信息、反映心声 的重要渠道,同时,它对妥善化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维 护 高 校 稳 定,创建和谐校园具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各项改革的 不断深入,高校也形成了许多信访热点。高校具有职工与学 生人数多、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的特点,反映的问题有涉及 面广、现实性强、矛盾易激化特点.为此,高校一是要高度重 视信访工作,不能把它看做一种边缘化的服务存在,要提高 稳定和超前意识,将妥善处理信访事项作为学校舆情工作的 基础,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从组织上、制度上和条件上 给予支持和保障;二是要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校领导接 待日、校领导电子信箱、设立意见箱信访电话等多层次全方 位的信访网络,让广大师生有利益诉求之处、有意见建议表 达之地,从而使学校及时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舆情,及时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初期;三是重视信访处理信息反馈 渠道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已颁布的《信访条例》中关于受理处 理信访时限的规定,及时把信访事项处理结果反馈给师生。同时也要抓住信访工作这个把手,定期对师生的思想动态进 行分析,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 政治工作,使信访工作成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凝聚
人心的重要渠道。
(三)注重对校园重点机构和关键环节的舆情收集,实现舆情汇集多途径
除党委宣传部作为高校舆情工作的责任单位外,高校舆情获取的重点机构一般有教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学生 管理、招生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学校一系列政策和规 定的制定、发布和执行,往往是广大师生民意集聚的焦点,而 这些部门的相关
政策、规定及做法又常常涉及师生员工的切 身利益,极易引起师生员工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稍有不 慎,很容易诱发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这些相关职能部门应当作为高校舆情汇集的重点机构。除此之外,舆 情作为社情民意的载体,群团组织是高校群众性组织,它是 党委和行政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和桥梁。这一特定的身份 性质,使得高校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师生社团 等群团组织最容易接近师生员工,最能了解师生员工的真实 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动态,因此,高校群团组织中的舆情 也就成了师生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和最可靠的渠 道之一。高校党委和行政要支持这些群团组织的工作,要经 常深入校园的各个阶层,同广大师生员工保持经常性和广泛 性的联系,善于从他们街头巷尾的议 论、“小 道 消 息”、“传 言”中捕捉舆情信息,并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 舆情焦点。
(四)发挥高校传媒尤其是新兴传媒的舆情管理功能,开辟舆情汇集新渠道
媒体具有汇集舆情、反映舆情和引导舆情的功能。无论 作为表达意见的渠道,还是作为舆论的代表者或是认识方法 的提供者,传媒对舆论形成和引导的每个阶段的影响无时不 在、无所不在[2]。当前,高校校园新兴媒体的崛起拓宽了信 息传播渠道,丰富了信息传播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师生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愿意 通过新兴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维护 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 情,也要高度重视校园新兴媒体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作用,关注校园 BBS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网页或博 客等网络舆论地带和手机短信中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 点信息,将其进行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 情,把握民意。
(五)开展舆情调查,提高舆情汇集的质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加强高校舆情调 研工作,是舆情汇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提高舆情 信息质量、全面准确把握舆情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高校 要充分认识舆情调查在学校决策和贯彻落实中的重要作用,把舆情调查纳入整个决
策和工作部署程序中,并进行必要的 制度规范;其次,要加强舆情调查的选题策划,要围绕学校中 心工作和阶段重点工作选题,要围绕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选题,要围绕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 题,切实提高舆情调查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最 后,要重视舆情调查方法的现代化技术建设,注意传统调查 方法和现代化调查手段的结合,据实际需要,可组织常规调 研、专题调研、民意调查、委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舆情调查。
二、建立高校舆情汇集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做好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的舆情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专门的工作 机构,舆情的汇集、分析及引导才能顺利开展。同时,舆情工 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专业的舆情工作 者是舆情工作的主体,这支队伍力量的强弱、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舆情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成效。建设一支数量 充足、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 正、反应快的舆情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高校做好舆情工作 的重要条件。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舆情汇集及分析制 度、重大舆情报告制度、舆情目标管理制度、舆情工作考核奖 励制度、舆情工作者培训激励制度及舆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 系列制度规范,确保舆情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协同合作,构建工作网络
舆情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长效性的工作,工作内容 涉及高校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舆情汇集机制的正 常运转,离不开舆情汇集、分析、报送、反馈、保障和激励等多 个环节,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多方配合、集思广益、齐抓共管 和协同作战。这种协作既包括纵向协作,即舆情工作体系内 部诸层级之间在汇集领域的协作,也包括横向协作,即舆情 工作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加强高校舆情汇集机制各 个方面的协作,需要确立强有力的调度指挥中枢,高校应赋 予舆情工作部门相应的工作职权,使其切实担负起组织、指 导、协调舆情工作的责任,在舆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和 主导作用。
此外,高校建立舆情工作部门内部合作网络及舆 情工作部门与外部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网络,形成主要领导亲 自抓、主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一个灵敏高效、团结协作的工作网络,齐心协力做好舆情汇集工作,确保舆 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时效 坚持点面结合、喜忧结合和质量结合是舆情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高校在汇集舆情时,要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 性,避免误导决策,使舆情信息具有全局性、真实性 和 实 用 性。既要收集个别师生、个别院系、个别事件的舆情信息,又 要充分了解大多数师生、多数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做好分析 提炼和概括,找出点与面的关联性、规律性;既要收集师生的 正确的思想、主流意识和合理的意见建议,又不掩盖问题,不 回避矛盾,高度关注师生的一些错误言论、非理性情绪和可 能危害高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注重时效 是做好舆情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要把握当代信息传 播和当前师生思想活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把传统手段与现 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以灵敏的嗅觉快速捕捉校园内的新情 况、新变化、新动向等最新出现的、反映潮流的、代表方向的 舆情信息,并迅速作出分析研判和信息报送,在第一时间为 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廖明. 对高校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 地,2008,(5): 203.[2]陈力丹. 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 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4): 3.
[3]姜瑞荣. 反映社会舆 情 做 好 信 息 工 作[J]. 江 苏 政 协,2006,(1): 39.
第二篇:建立舆情监控机制
提高了组织工作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石门县建立组织工作舆情监控机制,掌握社情民
意,引导公众舆论,处理突发事件,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一、构建专兼结合的责任机制,明确监控主体。组织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舆论的影响十分突出。对此,县委组织明确舆情应对责任体系。一是以干部监督组为主体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部领导挂帅,干部监督、党建网站、信访等组室负责人参加,配备新闻发言人,吸收与舆情相关的相关业务组室人员,对舆情工作全权负责。二是以新闻媒体为主体的舆情监控小组。宣传部牵头,县内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信息导报、各类网站参加,对关于组织工作的新闻信息,负责收集、引导、报告。三是以组织工作信息员和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为主体的舆情信息员。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28名组织工作信息员和12名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地
反馈有关组织工作的社会舆论。
二、构建多管齐下的预警机制,掌握舆情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发现舆论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一是重大工作意见反馈制度。对于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群众意见不一致的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实行情况通报,通过层层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和反应。二是信访定期分析制度。组织部设立征求意见箱、举报电话、部长接待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纪检、信访、审计、政法等部门联席会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分析,及时掌握群众集中反应的带苗头、带倾向性的问题。三是负面信息监控制度。对于新闻媒体或舆情信息员收集的重大负面信息或多次出现的负面信息,重点关注、迅
速调查、综合分析、及时报告。
三、构建快速出击的反应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赴现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及时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党内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有关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事件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三篇: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的思考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第四篇: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
乐思舆情:http://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
一、高校为何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
21世纪以后,网络技术创新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深入,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网络传媒、舆情导向为核心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应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舆情信息化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在日益深刻和广泛,而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产生的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高校作为教育性服务行业,其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多年来,高校新闻一直都是网络舆论关注热点,特别是当一些负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其走上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成为网络舆情焦点,甚至发展为负面影响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件。近年来,多例有关高校的负面网络信息引发了网络一波又一波舆情热议潮,如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不雅照事件等。高校在应对舆论问责时,不适当的言论更是把网络舆情危机被推向高潮,而由此引发的舆情危机一度使高校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到冰点。
作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缺乏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使得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总是不知所措。因此,充分认识舆情引导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上的重要性,创新发展行业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加强高校形象塑造和民众信任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舆情引导机制建设需要什么?
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缺失、网络“把关人”缺位、网民自律意识缺乏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综合造成,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则成为造成危机发酵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保持真实信息流畅传播和发挥自身网络舆情“把关人”作用是建设舆情引导机制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关注民生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必定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第一时间各类网络媒介如:新闻媒体、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纷纷转载相关新闻报道,关于事件的各种评论、观点、意见与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结果的疑虑以各种形式在网上流传。这时候网民急需相关部门出来对真相作说明:告知网民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
面对网民的疑虑,面对舆论的质疑,涉事高校应该及时站出来,以负责人的姿态和态度,真实解答网络舆论质疑。这个时候要是听不到官方权威可信的声音,网络质疑声就越高,谣言产生的几率越大,网络舆情危机扩散就更为迅猛,这将导致后期舆情引导工作困难重重。
三、舆情引导机制建设应突显什么?
高校作为网络舆情关注热点部门,要想完全不踩进网络舆情雷区是假话。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身处网络舆情聚焦中心,因突发事件中伤自己不可避免。既然“湿身”无法避免,那么如何才能及时补救被“打湿”的损失呢?如何保证下次不被“打湿”呢?此时,网络“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将突显出来。
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建设最重要的话语权确立。掌握了在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高校就可以针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设立舆论议程,对于因有效真实信息缺失而畸形发展的舆论环境产生意见领袖的影响作用,唤起网民事件观点的共鸣性,从而形成多数主流意见,引导舆论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
而要拥有话语权,其基本要素是事件信息供给必须是真实的,传播流畅的,经得住舆论推敲的事实。在做信息发布前,必须要有全面的舆情监测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网民在讨论什么话题,话题的走向什么,网民在要求什么等,只有做准确全面的舆情分析,了解社情民意,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网络议程,把
舆情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五篇: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实施 作者:王冰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0期
随着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留住专业人才、如何激励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如何提升财务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摆在每位财务处长、甚至院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绩效考核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但当前各高校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仍以自我工作总结和民主评议为主,并没有按岗位目标体系和执行完成情况逐项考核,缺乏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标准。流于形式的绩效考核无法准确的反映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技能,无法准确的与报酬、晋升、激励相挂钩,起不到肯定成绩、发扬优点和发现问题的作用。因此,推行一套科学、实用、高效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为使绩效考核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制定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客观公正与公开透明的原则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因此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必须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只有每位参与考核的人员都了解考核规则,认识到规则的一视同仁,才能使大家对绩效考核工作产生信任感。只有做到考核过程对每位参与考核的人员都公开透明,才能真诚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二)尊重规律与以人为本的原则 绩效考核体系的评价指标必须符合绩效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全面、逻辑性强等特点,评价指标应当全面,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理念,要明确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要借鉴世界先进考核方法,同时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理念态度与能力业绩并重的原则 理念态度和能力业绩是完成岗位工作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理念态度是“德”,只有了解学校和处室的核心理念、端正岗位职业态度,才能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把握工作的重心和方向;能力业绩是“能”,只有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得以胜任,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因此,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兼顾对财务人员的“德”、“能”的考察。
(四)突出关键绩效与简便易行的原则 每个人在岗位上的工作是个动态、复杂、全面的过程,要全面无缺失地考核每一个人,是一种复杂且不具操作性的理想状态。因此,绩效考核体系要突出关键绩效,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和分析,使考核点成为衡量
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简便易行且具有公众说服力,不至于流于形式。
(五)主观测评与客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测评具有材料佐证、说服力强的特点,但很多工作和贡献具有隐性特点,无法提供清晰翔实的佐证材料,因此考核体系的建立要采取主观测评和客观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又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完全追求客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评工具客观性与测评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它们彼此优势互补,而不要相互对立。
二、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方法
高校根据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实际,借鉴国际上先进的KPI和360度等绩效考核方法,突出目标、项目、过程、绩效、创新和贡献导向,推进基于质量目标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KPI绩效考核法 KPI绩效考核称为关键绩效指标法,它将绩效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将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
(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ased)。以此实现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可计量性和准确性。
(二)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称为全视角考核法,它是由被考核人的上级、同级、下级、本人或考核专家担任考核者,从各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评价的一种绩效考核方法。考核的内容涉及到被考核人的管理绩效、专业绩效、业务绩效、工作态度和能力等方面,考核结束后,通过预先制定的反馈程序,将整理出的考核结果反馈给本人,从而达到改变行为,提高被考核人工作绩效的目的。以此实现考核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考核内容
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内容包括“目标指向”、“态度能力”、“工作绩效”、“民主测评”和“创新贡献”五个一级指标。具体见图1。
图1
(一)目标指向 主要观测财务人员的工作事先有无计划、事中执行情况及事后总结反馈。工作计划要求任务明确、落实到人、任务起点终点明确或按周按月分解;工作执行要求工作计划执行好,按时执行率达100%,目标实现率达100%,工作计划如有调整,须理由充分、及时;工作总结要求认真总结全年工作,特别注意好的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改进思路的总结提炼。通过“目标指向”指标督促财务人员形成“事必预、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方式。
(二)态度能力 主要观测财务人员对学校及处室工作理念的理解、团队合作能力及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工作理念要求财务人员熟知学校和处室的发展思路、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工作态度要求财务人员对待工作摆正态度,用热情服务于师生,用严谨立足于岗位,注重团队的合作;工作能力则针对当今高校财务现代化和偏重管理的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坚持学习。通过“态度能力”指标督促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是绩效考核体系的重点,从“公共指标”、“业务指标”和“高水平指标”三个层面全方位考核财务人员全年工作的纪律性、质量性和层次性。“公共指标”主要考核财务人员工作出勤情况、参加会议活动情况、工作纪律和能效、资产、档案、网络管理情况及“节约校园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业务指标”则紧紧与岗位职责相挂钩,针对每个岗位的每项职责都一一对应考核点,全面考核岗位工作完成率和完成质量;“高水平指标”是针对高校财务人员设立的科研观测点,主要包括论文发表、科研课题、社会声誉及表扬表彰等方面;通过“工作绩效”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观测财务人员全年的实际工作情况,强化工作责任,激发工作热情。
(四)民主测评 民主测评是整个绩效考核体系中唯一的主观指标,分为“领导评议”、“群众评议”和“服务对象评议”三部分。部门领导是被考核者的直接上级,对被考核者承担着直接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职责,对被考核者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是否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等实际情况比较熟悉了解;同事则是与被考核者朝夕相处的人,他们观察最深入、了解最透彻,也最熟悉被考核者的态度、技能、方法和成果;服务对象是唯一经常能够在现场观察被考核者工作的人,而且服务对象是外部门人员,不受内部利益机制左右,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同时强化了被考核者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导向的观念。
(五)创新贡献 创新贡献主要观测财务人员全年工作中的特殊贡献和创新服务,由本人撰写提报岗位创新贡献报告。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服务、机制及贯彻落实学校及处室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贡献主要体现在超额完成工作量、在学校及处室重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及合理化建议等方面。通过“创新贡献”指标培养财务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探索创新”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氛围。
四、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具体实施
该校对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20%,年终考核占80%。
(一)平时考核 主要考核财务人员常规工作表现、学校及处室部署的主要工作进展完成情况、岗位工作计划进展等相关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平时考核力求简便易行,主要采取检查、督导、抽查和半年检查等方式。将个人平日考核得分按照20%的权重折算计入总分。
(二)年终考核 立考核小组,按照考核指标体系逐项进行考核,主要采取查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将个人年终考核得分按照80%的权重折算计入总分。
五、高校财务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应用
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改进财务人员行为方式,提高其业绩水平,因此考核初步结果出来以后,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每位被考核者。
(一)绩效反馈的意义 一方面绩效考核的结果如同一面镜子,被考核者通过绩效考核来全面了解自己,使每位被考核者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了解自己与其他人员之间存在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根据期望和要求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反馈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人员的绩效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激励和指导,在结束一个评价周期的同时,开始下一个评价周期。这样,绩效评价活动循环反复,被考核者绩效和组织绩效得以不断提高。
(二)绩效反馈的方式 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反馈的立足点和方式要坚持体现人文关怀,采取诚恳、被考核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有利于被考核者了解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才能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工作的具体做法。首先,考核的结果要在部门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接受对赋分结果和过程的质疑和资料复核。公示无误后方可作为最终考核结果。以此来确保考核结果公正无误,使得每位被考核者心悦诚服的接受考核结果。其次,部门领导要加强与被考核者关于考核结果的面谈反馈。沟通本身就是管理,而且是更高境界的管理。通过沟通,使每位被考核者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优点和不足,激励考核优秀者继续保持优良的工作状态,鼓励考核落后者以考核结果为契机,认清工作不足,不断纠正改进。以此增强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度。
(三)绩效反馈的应用 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树优及物质奖励的依据,但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理念。结果的使用,要能激励优异者、鼓励落后者,使每一成员都凝聚在一起,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谋求各自的发展,使整个绩效考核及其结果应用的过程都是在友好沟通、相互信任与尊重的良好人际氛围中进行,被考核者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承认。
参考文献:
[1]戴维·帕门特:《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林新奇:《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许海玉:《财务部门岗位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模板》,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编辑 杜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