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应多关注学生的营养状况
学校应多关注学生的营养状况
5月20日是第24个中国学生营养日。目前,我国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学生中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喜吃零食、不爱吃主食的习惯,有些孩子不能保证一日三餐,有些孩子只有盐拌饭,也有些孩子为了爱美不吃饭,导致学生中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再加上学习、精神的压力很大,这就容易患上贫血等疾病。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肥胖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达15,3%。而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埋下了“定时炸弹”。种种现象从刚刚进行完的初三体育测试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为了青少年茁壮成长,我们应大力普及学生营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饮食结构。特别是中小学校应根据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标准,合理调配膳食,做到荤素、粗细搭配,平衡健康,开展营养与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完善服务措施,确保学校的营养健康与安全,为学生营造营养健康的环境。
撰写人:李瑞玲
第二篇: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作者简介】 廖文科(1957-),男,湖南省人,医学博士,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主要从事学
校卫生管理与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兰州市第一中学;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廖文科1,马冠生2,胡小琪2,张倩2,李艳平2,郑安宁3,杨文章4,马军5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和200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13个省(自治区)的29个县(市)中选取78所中小学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访谈
等,分别对学生、教师、学校饮食服务人员以及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结果 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经常为学生提供肉、蛋、奶及豆
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 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 21.8%和80.1%。低收入地区寄宿学生经常
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 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56.3%, 46.3%, 23.5%和59.0%。学校领导普遍
认为需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结论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低收入地
区较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状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学生;居住特征;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5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25-02为巩固西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简称“两基”)攻坚成果,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实施“农
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优化教育资源的一项积极举
措,到2006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达到近3 000万,其
中75%分布在中西部农村[1],因此,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营养状
况成为学生营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
了解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营养工作现状及需求,针对寄宿制学
生存在的营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笔者于2008和
2009年在13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查,现
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云南、贵
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重庆、山西、湖南、广东共13个省(自治区)进行调研。收入水平按照2007年人
均GDP划分,人均GDP低于14 000元的为低收入地区(宁夏、甘肃、广西、贵州、云南),人均GDP高于14 000元的为中高收 入地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北、湖南、重庆、广东), 共29个县(市)的全部寄宿制中小学校作为调研学校。低收入 地区从各调研县中随机抽取2所寄宿制学校(初中和中心小学 各1所)、每所学校抽取2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学 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中高收入地区从各调研县的农村寄宿 制中小学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 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研县的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所有 寄宿制学生以及中高收入地区所有寄宿制学校教师均参加问 卷调查。各调研县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座谈 会,从低收入地区随机抽取5个县(市)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 校进行实地观察;中高收入的14个县(市)中参与问卷调查的 学校中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2所小学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学 生专题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或校长、部分教师 及饮食服务人员参加访谈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校共 611所。其中实地调研学校78所(小学34所,中学44所)。共 调查学生29 343人,教师1 479人,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9 319 份,有效教师问卷1 479份。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小组78个,其 中小学生组34个,中学生组44个。访谈247人,其中教育主管 部门领导13人,学校领导105人,教师51人,饮食服务人员78 人。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各13个。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农村寄宿制学生 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形式、补贴发放以及各类人 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需求等。
1.2.2 定性研究 通过座谈会、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进一步了 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服务及管理状况等, 了解对改善农村寄宿生营养状况、相关补贴政策,补贴形式的 情况和建议等。(1)座谈会:每个调研县召开1次教育行政部 门及学校领导座谈会。(2)专题小组讨论:由受过培训的主持 人和记录员负责实施,讨论时每组8~12名学生参加,讨论时 间在1 h之内。(3)访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实地调 研学校的分管校长、教师及食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地点 选择在学校比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时间为1 h 左右。(4)实地考察:了解食堂建设及管理、当地食物供应、饮 食习惯、经济状况等。
1.3 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 录入,数据汇总后用SAS 8.0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结果分 析。定性资料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汇 总后进行分析。食物供应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供应, 1 次/周~1次/月为偶尔供应, <1次/月为基本不供应。食物摄 取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吃, 1次/周~1次/月为偶尔吃, <1次/月为基本不吃。结果
2.1 学校食堂基本情况及供餐状况 参与调研的农村寄宿制 学校中, 66.3%的学校食堂由学校管理(低收入地区为61.7%, 中高收入地区为72.2%)。低、中高收入地区分别有40.5%和
97.4%的学校食堂每天向寄宿学生提供三餐;早、中、晚三餐 主、副食均提供的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27.9%, 51.4% 和50.7%,中高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37.0%, 96.2%和
95.1%。低、中高收入地区每天为学生提供新鲜蔬菜不足3种 的学校食堂分别为55.7%和18.4%。
对食堂最近1个月副食供应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地区学
校食堂经常提供肉、蛋、奶及豆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21.8%和80.1%。
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部分学校食堂规模不能满足全
校学生同时就餐,部分低收入地区小学甚至没有餐厅或就餐场 所。学校领导反映“迫切要求加大政府对学校食堂建设的投 入,增加食堂就餐面积,增添食堂硬件设备”,特别是宁夏、甘 肃、广西等低收入地区。此外,一些学校领导提出了学校食堂 “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争取膳食多样化,首先保证 学生吃饱,在吃饱的基础上合理搭配,确保营养”的建议。
2.2 农村寄宿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低收入地区有46.2%的寄 宿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不能保证每 天三餐的比例明显低于低收入地区,仅为5.7%。
对寄宿学生最近1个月内食物摄入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
地区寄宿学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情况较好,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 46.3%, 23.5%和
59.0%。近1个月内,低收入地区的寄宿学生平均每天吃1种、2 种、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的比例分别为34.8%, 27.3%和
21.5%,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21.8 %, 33.7 %和36.0%。此 外,低收入地区分别有8.4%的寄宿小学生和11.5%的寄宿中 学生只吃从家带的咸菜;中高收入寄宿学生只吃咸菜的比例较 低,分别为小学生1.5%,中学生2.3%。
2.3 学校营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大 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课多由班主任或体 育教师代讲,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缺少统一专用教学辅导教材。学校开展的营养知识方面教育多以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广 播、讲座、专刊或升旗仪式上讲话的形式,内容主要涉及预防传 染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吃早餐、少吃零食和不挑食等。学校领导普遍认为,“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规培训,需加强 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应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 度,为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
对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营养知识的调研发现,他们对基
本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大多数知识点回答的正确率达到
80%以上;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营养知识的题目中, 7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4种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但有关 富含这些营养素食物的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仅为50%以上。此外,一些学生营养意识还较差。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 其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成就的基础。在我 国,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在低收入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足的问题尤 为突出[2]。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领导能认识到学生营
养工作的重要性,多数学校在供餐、供水方面基本能保证学生 的基本需要。中高收入地区农村寄宿学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 95%以上的学校午餐和晚餐能提供主副食,寄宿学生能经常吃 肉、蛋及豆类等食物的占50%左右,奶类较低,为23.5%。目前,大部分学生、教师甚至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匮乏。健康教育课涉及营养知识较少,学生的营养知识不全面[3],而 且学生对于已有的营养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变为行为。大部分 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专业健康教育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 规培训,营养知识匮乏,不懂合理膳食搭配,这种不科学的膳食 搭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4]。因此,有必要尽快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开展营养与健康知识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营养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健康维护的基础要素,生命 早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人类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及其 育成就[2]。研究表明,在一些贫穷国家,因为饥饿造成的经 成本,有时要占到其GDP的3%[5]。因此,建议采用以 综合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的扶持
度,确保全部贫困生都能获得生活补助。学校的生活补助资 应确保用于改善学生营养膳食,每周几次以同等的价格提供 肉类比较多的食谱。同时,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资 度,从学校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确保每个农村寄宿制 校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学生食堂。
其次,建立健全我国营养保障与改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系,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与健康。很多发展中国家先 出台了儿童营养的国家政策,如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肯 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可以借 他们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 设和健全改善学生营养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学生营养工作的体
和机制。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学生营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 卫生部门要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专业指导的力度 财政、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从不同角度参与和支持学生营
工作,共同实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
究,以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6],提出 村不同年龄学生基本营养素摄入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 经济可行、各类营养搭配合理的食谱,改善学生早餐质量,保 正餐多样化。
第五,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的度,对其进行营养知识、烹调方式、食物深加工及食品安全知 等方面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结构合理、安全卫生、营养丰 的食物。丰富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储备;对教师、家长和 生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讲座,以多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 引导学生及家长重视营养健康知识。
(志谢: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凌云县、天等县,云 省福贡县、西盟县、沧源县,贵州省紫云县、从江县、织金县, 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同心县,甘肃省东乡县、陇南 武都区、卓尼县,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古巴彦卓尔市杭锦 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湖 省仙桃市,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沙 坝区、大足县,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等29个调研点的所有 查员;感谢参与调研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配合!)参考文献
[1] 王梦奎.为了国家的未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试点报告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 策研究.[EB/OL] [2009-08-24].http: //www.pndc.gov.c
thread-190-1.htm.l
[3] 廖文科,张芯,张辉,等.中国学校健康教育和学生营养工作现 及需求.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1): 6-8.[4] 马冠生,胡小琪,张辉,等.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学校健康教育 认识、态度和需求.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9): 545-547.[5] KHAN AA, BANO N, SALAM A.ChildMalnutrition: An overvi of trends, issues and policy prescriptions.VIKALPA, 2006, 31(4)81-90.[6] 陈春明,王玉英,季成叶.我国贫困乡村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状 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27-47.(收稿日期: 2010-08-03)
第三篇:地方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地方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
2006-9-12 14:59:45 文章来源: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 作者:沈明 施秋奕(阅读次数:)
【内容摘要】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的、与当地实际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目标设置、内容安排、实施过程等)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课程发展参与式
“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推进课程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下面仅以我县教育局的省重点课题“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谈谈地方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地方课程目标设置——适应性、针对性
地方课程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
在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时,一定要把三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把地方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审视,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地方课程建设的方向。
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地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发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或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学校化。因而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它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而且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地方课程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社区实践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或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把学生看作是能动的主体,学生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要做自己发展的主人,要做社会发展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他还要获得求知的方法,还要陶治情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创造未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只有把“以学生发展
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从价值取向上瞄准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
为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党中央、省、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总体部署,为了顺应我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战略发展,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十分重视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中小学生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中小学生德育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行动保障和智力支持。
通过对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实际采访,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小学生德育效果普遍感到不满意(不满意率达到77%),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家长只关注孩子分数,忽视做人的占86%;认为教育方法呆板,说教严重的占66%;认为大众传媒误导的占50%,以及认为教育内容陈旧、空洞乏味的占30%等等。认为当前的德育最应注重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分别占69%、24%。
经分析,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的内容忽视了我县中小学生的实际;第二,德育的过程脱离了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德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要了。因此,根据我县中小学生实际,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注重实效,我们探索性地提出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的参与性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德育体系,努力把我县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地方课程内容安排——现实性、时代性
地方课程的内容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为主,应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课程资源,并形成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设计内容;同时,既要根据地方的传统,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体现时代性。
1、更新课程内容的结构形式
课程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新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匹配。更新教育内容,需要更新内容的结构形式,使内容结构从“学科”转变为“类”与“范畴”的有机结合。
我们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学分成四个层次(随学生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而递进):
第一层,小学1-3年级,以个体行为规范为主;
第二层,小学4-6年级,着重个体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第三层,初中1-3年级,着重社会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第四层,高中1-3年级,主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
总体框架:
根据内容安排,编印地方教材,教材体系每册分六部分:安全卫生篇、文明礼貌篇、交往合作篇、家庭社会篇、心理健康篇、自信自强篇;每部分有3-4课;每课有3-4节,每节的内容包括:引言、2-3篇学生作品、“说与做”参与练习讨论、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
2、更新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更新课程内容,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社会的需要。
(1)课程内容的来源和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课程专家斯藤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学生思考的对象,它不能作为必须达到的目标来束缚人,教育是要通过促使人思考知识来解放人,使人变得更自由。地方课程开发重视的不是现存的、静态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如何获取有用的知识,强调那些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能够使人变得更为自由的东西。
我们征集来自学生的作品,开展“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学生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形成了学生自己参与编写的开放性的教材。这种教材内容为学生平时最受关注的道德行为规范,因而紧扣时代特征,以学生自己绘制的漫画、文章为主,辅以一两句格言或其他点睛之笔。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寓教于乐。总之,这种教材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2)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大都是让教师游离于课程编制之外,课程编订完之后,再对教师培训,实现课程的实施,这种方式效果不尽人意。教师的作用应由原来的“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发展的研究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让教师充分参与进来。
我们一方面重视教师的参与作用,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发展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把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同步进行,召开“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参与式德育教学指导方案培训会。从一开始就要让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制中来,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教材的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让教师参与进来,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创新的实质。
三、地方课程实施过程——参与性、实践性
我们主张,地方课程的实施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同时,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经历、体验、感悟、综合和提升的机会、条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
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德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未成年人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改变“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戏、讨论、交流、分享等)来达成积极上进、健康的共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兴趣,避免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只有未成年人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
在使用《长兴的孩子这样说,这样做》教材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一改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县的古城中学的“本土地名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使得“从文本走来(课内启示)——向社会走去(课外调研)——让成果交汇(课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得到了有效的实践与生成,学生们调查设计、访谈交际、合作探究、分析交流、写作演讲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欲望得到点击,绘图、摄影技巧得到尝试,学生走向社会,社会成为学生的教材,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的知识、技能,建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底色。
2、整合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因此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应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地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
(1)整合媒体 营造和谐氛围
媒体对中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尤需重视和应用。我们整合多种针对性强、最能接触到目标受众的大众媒体集中优势,实效传播,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广能集中、持续、及时地影响渗透到各个社区、各个家庭及每一位社会成员,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广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受众进行双重辐射,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入中小学生人心。下图试以媒体的组合来反映媒体的应用。
(2)联合社区 创设“绿色空间”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统一。如,我县雉城二小创建了社区德育导师点,聘任社区德育导师,并精心设计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星级评价表”,开展“争做优秀小公民”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区寻找自己的小岗位,如:楼层宣传员、绿地小园丁、过道保洁员等等,通过小岗位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活动结束后,由社区德育导师、家长和学校为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星级评价,颁发“优秀小公民”奖章。社区德育导师点的建立,充分利用德育的公共资源,成长活动的菜单变得丰富了;依托社区活动平台,有社区德育导师的加盟,活动便于组织,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就不会留于形式;灵活的活动时间,多样化的小队组成方式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细致、合作、团结的精神;星级评价表的评定活动,让社区德育导师点的活动有及时的反馈、有多元的评价,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与鞭策。
(3)贴近家庭 构建共育平台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文明行为、高尚品德的影响和作用更大。
我们中小学校切实承担起了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多样方法,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家长学校内容丰富,有如何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中如何关注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学会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更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为期一年的“朋友辅导计划”活动等。再如雉城二小“热线与您相约”与家长共同交流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述说”、“主动找机会与孩子沟通”、“缓和亲子之间的紧张气氛”、“孩子日常自理能力的培养”等,使学校与家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讨论着相同的话题,让人文关怀通过电波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家庭;“成功家长互联网”
利用
QQ开放式沟通、通过电子信箱相互发送电子邮件等,与家长共同探索科学的育子规律,推广本校育子成功家长的教育经验,传播互联网中育子成功的家教经验;“阳光聊天室”通过学校的双向闭路电视,面对全校的师生进行现场聊天直播,让所有的学生了解聊天的话题,接受共同的教育,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互通,资源的共享,心灵的沟通,达共识、共进、共育之目的。
总之,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真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资料】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2] 课题研究方案,长兴县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参与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2004.[3] 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4] 和学新.关于建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3.文章评论数:
相关文章
第四篇:阅读教学应关注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应关注语言表达
一是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达,二是学习主体儿童的语言表达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
从内容和形式中学表达
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的“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就与文本的言语内容有关,而“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则与文本的言语形式有关。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3.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其中的前两题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内容的理解,第三题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的把握。
如果说言语内容关注的是文本“说了什么”,那么言语形式关注的则是文本是“怎样说的”。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容借形式来体现,形式靠内容而存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其实,无论是言语内容还是言语形式,都得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乃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
对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片段,谈谈怎样在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探寻表达的秘妙。
一、朗读体味,学表达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当然不是静寂的字符。学习语文,少不了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起来看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片段:
生:(媒体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师:没错,这很特别。按照常理说,三次“我的母亲”改说成一次就够了,而且应该搁在前面才是。
生:(媒体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能不能改?(不能。)来,让我们通过慢镜头将每个细节看清楚——(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背?
生:一个弯曲瘦弱的背,慢慢地直起来了。
师:那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生:结实而挺拔。
师: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背。再看——(生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你看到了一张怎么样的脸?
生:憔悴的脸。
师:这是我母亲的脸吗?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拥有一张怎样的脸? 生:一张红润的脸。
师:此时我却看到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还看(生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
师:这是我母亲的眼睛吗?不是!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拥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拥有一双明亮美丽的眼睛。
师:可是,此时我却看到了一双疲倦劳苦的眼睛!孩子们,带着你的想像,带着你的记忆,带着你的困惑,再朗读这一句话——
生读。
师:母亲啊母亲,你那坚挺的背到哪里去了?你那红润的脸到哪里去了?你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到哪里去了?
生:被工作所淹没了。被岁月消磨了。
师:好一个消磨呀!让我们再慢慢地,再真真切切地看一看我的母亲吧—— 生读。
师:看到母亲瘦成这样,看到母亲憔悴成这样,我的鼻子能不为之一酸吗?所以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样的句子能少吗?(不能)这三次能改吗?(不能)这就叫语文意识。
教学时,王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特别”的地方:一是“我的母亲”在句中用了三次,二是“我的母亲”全放在了后边。这就抓住了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密。秘密总是深藏着的,一下子破解不了,这里头有个语感问题。解密需要在朗读中把玩与体会,一般需要经历推敲斟酌、体味吟诵的过程。当把文本中的言语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学生一定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神经;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直不断寻觅各种表达技巧,朗读时才会字字泪声声情。这就是言语表达的秘密,就是语言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读写互动,学表达
读写互动是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以达到学会表达的目的。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巧设即时练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笔者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就安排了这样的表达训练:
师:伯牙是音乐才子,他的琴声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钟子期还会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什么,又会如何赞呢?孩子们,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写一写。(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多媒体出示:志在,钟子期曰:“。” 生: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生: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生:志在长空,钟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长空。” ……
师: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这样的读写互动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较为方便,能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这样的读写互动,既让学生发现了文言文的句式密码,学会了表达;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俞伯牙的琴技之绝,以及钟子期音乐鉴赏能力之
绝,从而真正地理解了“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三、对比感悟,学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不是“得意忘言”,为了体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往往比较重视文本的立意、思路、结构、写法等,对文本遣词用句的教学则较为淡化。其实,这恰恰是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言语的精确妥帖,对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就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文本遣词用句的精秒:
媒体出示: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生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 生:慢慢的,让人感到心里很舒服,有种很悠长的感觉。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婉转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 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你看,前面说林子里静极了,后面却说沙沙的足音,听起来有点矛盾。你觉得呢?
生:不矛盾。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说明林子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沙沙沙,脚步很匆忙。
师:匆忙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再读一读,有何感觉?
生:如果用蹬蹬,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没有轻松的感觉了。
师:你看,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薛老师却发现了它对提升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多种价值,并巧妙地采用对比品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发现。在他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把悠悠的小令比作林子里的声音;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里的静;运用叠词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沙沙”多一个字不准确、不美,换
一个词也不准确、不美;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体现了语言对称之美„„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发现课文语言精确妥帖的喜悦,感悟课文语言精确妥帖的魅力,与作者共享言语表达的秘妙。
总之,阅读教学只有协调好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关系,方能引导学生观文本中的万水千山,赏文本中的万紫千红,解文本中的万千秘妙,才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第五篇:2010两会心得体会:两会应多关注“蜗居”问题
温总理周末在线聊天,网友的大多数问题都很好很强大。其中,房地产问题远比一些提案议案要更贴近民生。当然,总理的回答也令性情中人动容,不仅表示他也深知“所谓‘蜗居’的滋味”,更誓言“有决心在任期内管好房市,保持合理房价”。
作为最近五年最牵动人心的民生话题,房价问题已成众矢之的。在群众,往往是干着急没办法;在中央政府,则既要顾及民生,又要顾及增长;在有些地方政府,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开发企业,则是乐得水涨船高,国企无责任,民企无义务。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力持续的政策意志,没有足够明朗清晰的政策宣示,仅靠“增加保障性用房”、“加快建设廉租房和普通租赁房”、“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的住房”以及“依法对那些圈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等传统手段,恐怕是很难打破以往“房价越管越涨”的现象,更遑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实现“合理房价”。
房价问题并非一个孤立问题,不可能以机会主义的态度、急用先学的手段,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房地产市场的乱象和宏观经济的根本矛盾紧密联系———房价暴涨与制造业产品的低成本、低毛利率一脉相承;资金热衷投机楼市,反映了其他投资领域的高风险、低收益……一言以蔽之,楼市的乱是经济痼疾的反映,不可能脱离经济结构调整去谈楼市正本清源。但迄今为止,中央层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意图到了部门和地方,或被解释为产业结构调整,或被解释为企业产能整合,仍缺乏足够清晰一致的共识。
综上可见,自上而下,对房价问题,如果既无新手段,也缺乏比照标准,不能触动问题根源,又让我们拿什么去建构信心呢?
“两会”即将召开,代表、委员们实在该从总理和民众都感受到的“蜗居之痛”出发,以此为一个关键词来参政议政。传统上,以往代表人民的“两会”固然是年年召开,但其间不少的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限于各自领域,数量虽巨大,但重点难突出。还有些代表、委员则纯属“被代表”,不思进取、一言不发。与其如此,实在不如借助在“两会”前,即以网络平台收集民生热点主题,将之设置为当年或当届“两会”主题或关键词,然后再请代表、委员们围绕主题从各自角度发表看法,集中精力于主要矛盾,该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再进一步,既然房价问题事关经济转型,且彻底解决该问题或不仅限于本届政府,那么不妨就从今年“两会”开始,将解决人民“住者有其屋”的问题当作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