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将开辟中国改革的新航程。这当中,政府转型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政府转型升级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保障;没有政府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基本上将处于欲振乏力的状态。
那么,政府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行政机关为核心的国家机关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社会组织,为实现与提升公共利益,以协同治理的方式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行政改革实践应不断增加公共管理的因素,持续实现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在三个方面的扬弃与超越。
一是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走向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传统公共行政的视野中,“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而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公共行政是关于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制度安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前6轮行政体制改革,我们把机构改革作为重头戏,是有其自身历史必然性的——是通过机构改革来直接转变政府职能,是通过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来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相对于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处于更加优先的位置。
二是从单中心的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在传统公共行政实践中,通过行政权力来进行社会管理的色彩比较明显,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比较鲜明。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无论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物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应有机配置市场治理机制、行政治理机制和社群治理机制,形成一种网络化的协同共治。这三种治理机制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劣势。如食品药品的监管,政府的责任当然是责无旁贷。但如果不提高企业失信的成本,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分散经营户的凝聚与行业自律,不提高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再严厉的政府监管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是从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统一走向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公共行政只有“合理合法”才能办好。“理”就是科学,即必须科学行政;“法”就是法律,即必须依法行政。“合理”不“合法”,行而不远;“合法”不“合理”,实践上难以行得通。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的两大基本内容。但是我们应心里有数,科学行政与依法行政说到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实现公共行政所要获得的社会结果,真正实现公共项目的目的,必须做到效能行政。政府的一切改革,必须落脚于提升公共利益,提升公民幸福。落实这三点,政府的“转型升级”才有望达成。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16日
第二篇: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公共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传统公共行政
【 正 文】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传统或称主流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之,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二、新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
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即中低级文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总量”控制,给一线经理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performanceindicator)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等三大变量。
第四,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1、此项服务活动是由宪法明文规定的属政府职责范围之内,同时也没有其他竞争者,如国防,应由政府承担。
2、虽属宪法规定的政府职责,但同时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门也在从事此项活动,如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非一定要亲自提供此项服务,而大可通过招标、合同出租等形式,将其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便不失为一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这也就是《重塑政府》一书的作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说的政府应该“掌舵而不是划桨”。
3、宪法既没有规定是政府的职责,同时又没有或缺乏从事此项活动的竞争者,如高等院校,这时政府就应积极培育市场,鼓励人们参与此项活动,以提高此项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典型的四种公共服务类型,在现实中,更多是介于这四种之间的混合型服务领域,因此,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是否直接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范围、方式和力度。
第五,在看待文官与政务官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包括高级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特别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五大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一是任期优势,事务有的任期长,而政务官随政府更换任期短(美国政务官平均任期仅22个月)。二是专业知识优势,这是事务官长期在一个部门任职而政务官调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三是信息优势。送达政务官的信息由事务官筛选加工,而筛选加工信息大有文章可做。四是时间优势。事务官主要精力放在部内工作上,而政务官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议会质询、内阁会议、联系选民等事务上。五是人数现模优势,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比例严重失调,美国联邦政府现有文官250万,而政务官仅4000人左右,这使得“两官”力量失去平衡,政务官基本上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门。如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险部的七位政务官实际上根本无法控制他们的96850名文官。在这种情况下,若硬性规定文官的政治中立,既不可行,也不合理,它只会使文官失去政治敏感性和对公众要求的响应力,只有正视行政机构和文官的政治功能,才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即除了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善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六,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第七,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三、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国日趋流行的同时,也遭受到许多批评和指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公共管理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两者在根本目标上并不相同,前者是提供公共服务,后者则以利润为最终目的。
2、新公共管理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不适当的,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把前者简单化。因为相对于政府来说,公众具有彼此冲突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又是作为政府税收来源的纳税人。一方面,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交的税太多。
3、新公共管理强调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测量和评估,但政府的许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成本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
4、新公共管理主张公营部门私有化,实际上是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
5、新公共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
6、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控制,破坏了传统的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和滥用职权。
7、新公共管理强调的所谓“顾客导向”、长期计划和预算总量控制很难付诸实施。
尽管新公共管理受到了各种指责和批评,但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便是这一潮流的集中反映,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到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体现出新公共管理的诸般特征。
四、几点启示
新公共管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如前所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些可供借鉴之处。
第一,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第三,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公有部门与私有部门,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均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主要参阅书目
①Christopher Hood:《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Vol 69 Spring1991(3-9).②Owen Hghes;《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5。
③Owen H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4.④MetcalfeLes RuhardSue:《Improving(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public Management》London:Sega publication1987.⑤>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Rein-venting Government》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1992p.25.⑥>Norman Flynn And Franz Strehl:《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Europe》prenticeHall Europe Campus4001996.
第三篇:企业文化论文——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XXX
XX市烟草专卖局(公司)XX县局(分公司)
摘要:
我国企业文化已引入二十余年,发展迅速,但我们在探索中也陷入了一些误区。很多企业误将文化建设的大而空,使得企业文化的发展陷入了一个瓶颈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文化管理应运而生。它强调文化的实用性,这跟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我国企业开始反思,并掀起来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的热潮。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管理迈向烟草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没有事业理论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而没有灵魂的企业是难以胜出的企业.所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企业的管理从最原始的人治到制度的管理,再到法律的管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变得科学合理.但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还是文化的管理.1、什么是企业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1]。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
文化具有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的巨大功能。以文化管理,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鼓励创造的积极工作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推动作用。
2、为什么要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2.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与我们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
2.1.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
外国企业文化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刚开始遇到一个“神”一般的领导人,他以自己的理念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然后他将自己的理念变成各种制度,以便于管理逐渐壮大的企业,最后就形成了该企业独有的文化。而我国企业文化概念属于引进,发展方式与外国也大为不同,总结下来,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立一个有体系的企业的理念文化系统,包括我们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行业愿景、行业使命、行业精神、行业行为信条、行业行为准则等。全体员工在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取得思想上的认同,然后再对比自己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与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进行统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个阶段是制度文化的建立。即把企业的这些理念、愿景、使命等等结合我们各项制度进行分析改进,使得规章制度与企业理念相统一。
第三个阶段是实现真正的文化管理。当这些体现企业文化的制度已经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时,大家都自觉遵守,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真正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长久发展。
2.1.2、我们烟草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
自1982年烟草专卖局的成立至今,我们度过了三十年的时间,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烟草行业重组风云高潮迭起。2006年,经过重组“激情洗礼”之后的烟草集团“巨无霸”们面临着主要企业与所重组企业的文化整合、管理整合等诸多方面的融合问题。于是,企业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从系统建设企业文化至今,也才不到十年时间。而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现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经过近十年的宣传与贯彻,也已深入人心。企业制度也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所以,烟草行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正处在第二个阶段,即制度文化的建立。[7]
[2-6]
2.2、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误区
企业文化发展至今,我们却忽略了文化的自身意义,企业文化建设其本身就是不妥当的。
首先,文化并非建设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积淀,是企业自身所形成的。建设出来的企业文化归根结底也是“外来产品”,很难实现“文化落地”。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其次,文化建设并非终点。很多企业辛辛苦苦“建设”出来企业文化却成了摆设,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一个不能用的企业文化,不过是一个制作精美的花瓶而已。我们的重点不应该在建设,而应在文化落实上[8]。
2.3、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的原因
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就是是实现文化的管理作用。我们为什么要从企业文化建设迈向企业文化管理?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纠正以前的理解误区,让文化变得有用。文化并非建设出来的,而是企业长期发展所形成。建设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泛文化”,不能够深入人心。我们遍观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企业文化都是一些很实在的东西。微软,你可以把床搬到办公室,很简单的一件事,员工一生都为此而自豪。麦当劳,“品质、服务、清洁、价值”,几十年如一日的要求,简单却掷地有声。而一些“泛文化”就没有这种效用。郭德纲说过:“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同样,企业文化如果太文化,那就不是文化了。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为了管理,如果企业文化仅仅是建设起来作为摆设,那就是笑谈了。
第二,这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只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文化管理。而如今,就我国烟草行业来说,文化建设已经成熟,那么迈向文化管理也就势在必行了。
3、如何迈向文化管理
如何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是萦绕在很多烟草人心中的一个问题。烟草是国家的企业,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中就必然有着国家的烙印。“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消费者利益为重”,这是烟草企业文化的根本,然而就是因为这样的根本,又导致了我们的文化有时候很难融入
[9]每一个员工的心里。那么,如何真正的迈向文化管理呢?
第一,梳理出自己企业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落实。我觉得这是一条捷径,可以让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与自豪感。比如苹果的企业文化,他们自称“偏执的创新”。每当一款新产品问世并大获成功后,他们不是去延续经典,而是推倒重来。于是,每一个苹果的员工都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与众不同的文化不仅给了他们信心与自豪感,也成为了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还比如我们湖南烟草,从招聘到培训,比别人多经历了很多关卡,从而是我对公司有很高的认同感。
第二,统一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摒弃 “企业泛文化”,让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11-12][10]。当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相统一时,企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员工与企业也能实现同步发展。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深入人心,并且能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鉴于此,企业文化中应该有强调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部分。我们湖南烟草的四条员工发展通道就是这样,让员工明白自我发展的道路,而这种道路也是企业发展的道路。
第三,改变企业文化考核标准。以前企业文化考核,并没有把实用作为考核的第一要素,也就不能对企业文化落地产生很大的督促作用。采用实用的文化考核标准,企业文化也会实用起来。就如同3M集团那样,它要求企业三成的利润必须来自四年前的产品,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第四,以制度来落实文化,以文化改进制度。我们应该把企业制度对照企业文化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然后通过这些制度,来落实企业文化,每个员工都在制度要求下去创新,从而形成创新的习惯。我们所追求的正在于此,用文化来改进制度,以制度去落实文化,最后实现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化管理——百度词条》.百度百科名片
[2] 蒋世欣.《山西: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中国高速公路》.2011-11-08版
[3]王晓华.《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发言.《新浪财经》.2011-7-18.[4]周仁强.《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发言.《新浪财经》.2011-7-18
[5]邹广文.《全国企业文化年会》发言.《新浪财经》.2011-7-18
[6]同心动力.《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某研究所企业文化管理咨询案例》.[7]张巍峰、张云龙.《企业文化三题》.《湖南烟草》株洲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20周年专辑.2004年10月8日
[8]同心动力.《什么是文化管理而不是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百度百科
[9]王克.《关于企业文化的若干问题》.《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03期
[10]经理.《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摘自17HR.com.2009年10月23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区
[11]Dxb.《企业文化管理方案》.百度文库.2005-3-8
[12]吕昭胜.《从企业文化建设到构建文化型企业》.《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第四篇:行政管理专业书目(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经典著作类)
法律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推荐阅读书目(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经典著作类)
推荐人:杨志伟
1.沈荣华、魏刚主编:《公共行政学世界百年经典原著导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3.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6.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9.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2.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14.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奥斯本:《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7.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E·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21.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22.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阅读建议:阅读习惯将会扩展你的思维空间。以上推荐书目建议精读,学校图书馆以及学院资料室都有馆藏,建议分两年阅读,可以按照先后顺序来阅读,也可以按照你的兴趣选择性优先阅读。
2014年10月
第五篇:全力推进四个转型 积极迈向现代农业
全力推进四个转型 积极迈向现代农业
——关于积极发展珙县现代农业的思考
珙县底洞镇党委书记高泽志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近来,随着中央启动内需的“国十条”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诸多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农村进入黄金发展期。基层党委政府要以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契机,认真审视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阔步迈进。
一、发展理念转型,从单纯关注农业产能转向全面发挥农业潜能
通过多年的发展,依靠外延扩大和产能提高实现农民增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激发农业生产潜能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保持粮食年产14-15万吨基础不动摇,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地理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的政策优势,在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产业上做文章。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巩固香精香料、笋材两用竹、绿化苗木、蚕桑茶叶等4个10万亩基地。继续壮大“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高山肉牛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打造产业化发展特色品牌。
二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珙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75亩。一方面,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36.9万亩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清洁
生产,推行秸秆气化工程和沼气工程,加强秸秆综合利;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大力推广蚕-沼-桑、畜-沼-草等生态模式,突出林下乌骨鸡养殖、竹荪立体套种等新型种养技术,提升土地复种指数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瞄准高效农业方向,提升农业产业定位。紧抓前沿产业,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发展现代烟草业、现代蚕桑业、竹笋健康产业、现代养殖业。加快木薯、麻风树等植物的引进论证,试探开展生物质产业建设。深入实施林板一体化项目,加快巨桉组培育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工业原料林,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林业。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蚕等现代农业技术。
二、生产方式转型,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
启动农民工回引工程,加快职业农民培训,加大向农村输送人才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智力支撑,逐步形成科技引领农村发展的局面。
一是激发农业生产主体激情,积极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启动农民工回引工程、大力开展“助耕工程”,统筹农村留守劳务资源、规范农村劳务市场,化解农业生产劳动力季节性匮乏难题。建立创业平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工业强县,积极推进“一区两团三园”建设。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等要素,搞好农村市场开发。创造更多的创业机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引导广大农民工进城入镇、经商创业。
二是加快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培育壮大职业农民群体。围绕“五个一百”目标,大力实施僰乡英才工程。加强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积蓄创业就业实力。实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就业“金桥金保工程”、“万名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充分发挥县创业指导中心作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构建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农业生产智力支撑,加大科技人才输入力度。深入开展“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科技富民推进行动”、“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探索建立企地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对基层党政人才、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色产业县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着力破解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瓶颈。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的经费支持,深化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
三、组织架构转型,从极度分散家庭经营转向适度集中规模经营
现代化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排斥生产“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的要求,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合理化、布局科学化。
一是突出搞好农业规划,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着力构筑特色农业“两带一群”,沿底洞南风路—玉中路构筑底洞白合、景阳、楠桥蚕桑,下罗新龙土鸡、玉和西洋、杨家辣椒特色经济;沿底洞盐孝路—罗付路构筑蚕桑、苦竹、土鸡、岩桂、竹笋特色经济带,两条特色产业带围绕巡观路建立产业相对集中、优势互为补充的绿色经济圈,辐射带动经济基础较强、区位优势较好的3镇6乡,形成底洞、孝儿、上罗绿色经济圈、特色产业群。通过2-3年的努力,初步构筑规划合理的农业区域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优势彰显的农业特色产业群。
二是强化示范重点突破,产业发展整村推进。按照“亿元产业链、1000万元产业镇、100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发展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以整村为单位,捆绑扶贫、项目及各项支农资金,集中安排项目建设,在路、水、电、资金等制约瓶颈上进行配套安排,实现重点区域、重要产业重点投入,促进规模发展。突出抓好25个蚕桑、20个烤烟、20个竹荪、15个土鸡“百
万元村”建设,打造下罗乌骨鸡,上罗岩桂、竹荪、玉和辣椒、沐滩甜苦笋、洛表水果、石碑茶叶、王家水禽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村。
三是推进专合组织建设,利益链接更加紧密。整合现有95个专合经济组织力量,进一步发挥红盛牧业、珙县蚕桑、青山水禽、下罗老寨土鸡专业社的作用,加大种植业、养殖加工业、运输、服务等行业的专合组织建设力度。强化服务专业组织功能,增强市场开拓和产品营销能力,让农业产业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沿购销关系→合同契约关系→产权联结方向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紧密经济利益共同体,推动农户小生产向大联合转型,进一步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话语权”。
四、发展机制转型,从财政投入简单输血转向培育内生发展动力
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完善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建设,着力消除发展的“时滞效应”,为新一轮农村建设和发展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提供动力。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创造更加充足的生产动力。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林农对林地林木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收益权、处置权;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失地和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强化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加快建立农业担保融资公司等中介组织,加大农村的金融支撑;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继续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二是依托启动内需历史机遇,建立力度更大的投入机制。把强农惠农政策作为扩大消费、启动内需的重点。在财政支出中适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主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领域,促进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以路、水、沼气、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实现“三个增量”明显高于往年。紧抓启动内需重大项目机遇,在重大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治
理、公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专业农产品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逐步将可视电话安装到乡镇。
三是推进流动服务机制建设,营造更加均等的服务环境。强力推进行政审批流动到基层、便民服务流动到村社、决策服务流动到现场的“三向”流动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全程代办制”、“户籍办理流动服务活动”、“流动法庭春风行动”、“妇康工程流动服务活动”、“烤烟蚕桑发展流动技术服务活动”,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办事难、成本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