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论西藏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及对策设想
略论西藏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及对策设想
当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入新的世纪时候,中共中央作出了进行西部大开的战略决策。这一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诸省市(区)落后面貌的决策出台之后,立即在西部各省市(区)涌起了从未有过的热潮,有关省市(区)纷纷拿出开发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西藏作为我国西部的一员,也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奋与激动,决心要通过此次的大开发过程,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注人恒久不衰的动力。
(一)在中华民族以昂扬的精神姿态将迈人21世纪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览全局,高瞻远瞩,根据改革开放20年的成功经验及我国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及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英明决策。
所谓西部大开发,就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指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全国改革开放20年来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格局特征,为了遏制东西部两大经济板块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通过从全国宏观战略开发上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做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投人和注入巨额资金等,形成西部地区发展的新的活力与动力,以此加速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在逐步缩小东西部两大经济板块差距的同时,也为东部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能源、原材料及市场的支持,进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里实现全面的振兴。西藏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域,是党中央规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宏伟蓝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融入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与建设的洪流,将具有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推动西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使西藏的民族经济发展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也正因为如此,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党中央先后三次专门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动员中央各部委及有关省市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援藏行动。除此之外,国家还专门投人巨额资金进行了诸如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建设、羊卓雍湖抽水蓄能水电站建设及一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对口援藏省市也纷纷投资在藏兴办了一大批“社会公益工程”等建设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终因这些建设活动周期相对较短,活动分散,辐射面小,拉动力相对有限,目前尚没有形成推动西藏各地区平衡发展及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整体推进的强劲势头。而此次的西部大开发行动,作为国家的一项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有国家经济开发重心在近几十年内向西适度倾斜的特征,是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此,必然会有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的出台。这样,就在宏观上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有利于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与根本性的改善。据统计资料介绍,1998年全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543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9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115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791元。这两组数字特别是后一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不管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处于末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提高本地区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途径,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与建设,经济发展是核心、是关键。可以预期,在这一持久的、大力度的大开发过程中,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会有一个加速提高的过程。当然,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总量的增
长,其他社会各业的发展步伐也必然会加快。客观上必将会改善各族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奠定愈益牢固的基础。如果说40年前的民族改革是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转折点,那么,此次的西部大开发与建设,则将是西藏各族人民从温饱走向富裕及从落后走向繁荣的新起点。最后,有利于巩固祖国的西南边疆。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南亚五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同时,西藏又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很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会使西藏社会生产力水平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得到更大的提高,进而进一步增强对南亚诸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0多年来,通过沿海及沿边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正在向世人充分证明: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上的坚实基础。在西藏,樟木口岸的繁荣市场、普兰形象的快速形成、亚东口岸的巨大潜在优势等,形成了4,000多公里国境线上熠熠闪光的亮点。据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开发中心的西移,西藏凭借自身的诸多独特优势,必然会在若干个领域形成内资、外资竟扫}投资与开发的热点,绵绵的祖国西南大门,定将象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一样安然如磐。
总之,象西藏这样一个西部落后地区,积极投人西部大开发与建设的实践过程,就等于抓住了极为难得的全方位开放和大规模持续开发与建设的天赐良机。紧紧抓住和利用这个机遇,必将会给西藏带来开发优势资源、借助外部条件、转换经营机制、学习先进经验、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竞争能力等条件和机会。所以,对西藏从事西部大开发意义,一定要从历史的角度及战略的高度去审视、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和党中央的思路保持一致。
(二)目前,西藏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最低、人均拥有自然资源量最大及政策条件最为优惠的一个省区。从理论上讲,待开发及可以开发的领域和项目应该是最多最广的,理应成为国内外市场资本关注的热点地区。但是,客观现实往往与人们的一般推理相左,从西藏实际出发,并根据其他省市20多年来的开放、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及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西藏应在以下几个产业、领域中唱出“区位主旋律”,形成开发和建设的区域特色。
(一)从区域规划上看,在全自治区的七个地、市中,在近期内应重点推出拉萨、山南、日喀则及林芝等四地、市,实施非均衡开发战略。因为,从制定战略规划的原则上讲,任何一个开发与建设方案,应力戒和避免“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特别是西藏社会基础设施条件、自然环境及人力、财力等基本条件,均无法形成在近期内从事领域过宽、战线过长及布点太多的开发建设的强有力支持。然而,以上四地、市位居西藏中心地带,自然及社会条件相对较好,开发难度较小,容易出效果,对四周地区的示范、带动及辐射作用强,理应成为现阶段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列为优先考虑的重中之重。能源与交通,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两个最为基础性的支柱,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备吸引外来资源的关键性条件。鉴于西藏目前的能源及交通很不理想的现状,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一定要借助此次大开发的机遇,将能源、交通问题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上予以考虑,即在项
目设计与筛选、资金投人及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优先向这些领域倾斜,使其在大开发过程中较之其它领域处于“适度超前”的位置,以此作为西藏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龙头产业。
(三)切实关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条件。根据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思路,人力资源的开发已被列为重要内容。就西藏而言,人才资源的匾乏状况尤甚于西部其他省市区。所以,一定要将与现代化建设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才及其他各类人才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予以考虑。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及西藏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在近期内应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作为重点,并以此为基点制定出近期及中长期的人才政策,使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列人西藏从事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重要位置。
(四)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最新资料显示,西藏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达90多种,已探明储址的有30多种,其中有11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目前,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都很低,而且绝大部分均属初次及浅层次开发,前景极为乐观。所以,应当根据以往、特别是近些年在该领域开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继续探索新的路子与方式,努力做到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开发与环保、投人与效益、资源拥有方与开发方二者利益的有机结合,努力将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成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劲士曾长点。
(五)特色农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到20世纪末期,传统的农牧业仍然是西藏的第一大物质生产部门,可以顶计,在未来的十年多时间里,这一状况也很可能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况且西藏的乡村人口已占到全社会总人口的82.1,绝大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有西藏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及相当一部分现代加工业,也基本上是以农畜产品资源为依托的。就现状而言,农牧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很不理想,自然经济的痕迹明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畜产品资源的增值和再转化能力有限。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农牧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的综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上。在开发的策略上可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择其关联度大及带动效应强的项目等,作为重点优先开发。
(六)林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综合开发。西藏现有林地面积约1.9亿亩,占全自治区土地面积的10%,相当于其现有耕地面积的56倍。这些林地生长着20.84亿立方米的林木以及其种类繁多的草本植物,人均拥有林木Sir}高居全国首位,而且绝大部分为原始的自然林,林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及生物链保存的相当完整,各种林份资源丰富、独特经济利用价值及科研价值极高。所以,重新审视和评估西藏林地的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地位,科学地制定开发和利用方案,合理地处理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已成为我们在此次大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迫切问题,以其使这一领域早日成为西藏从事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的重点。
(七)旅游业的整体推进。西藏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个性特色极为突出,具有独特的诱人魅力,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经过20年的开发与建设,己经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良好形象正在迅速树起。但是,就目前已形成的效益与规模状况来看,与它所依托的资源综合实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新的思路,浓重地推出西藏旅游业的整体开发规划,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与之关联度极强的交通、电力、邮电、城市建设与管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生产、餐饮、商业等产业和部门,充分地向世人展示西藏的形象,提高西藏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吸引内资、外资及繁荣区内市场创造条件。
(八)积极利用西藏资源及环境生态优势,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及藏药产品。良好的生态环境、品质优良的高原生物资源,正好吻合了现代人崇尚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人们对绿色保健食品的渴求,已成为当今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仅凭这一点,大力开发与生产绿色保健食品,一定能形成西藏从事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特色和内容。同时,我们要特别在品牌设计、广告宣传、促销策略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用鲜明的品牌引导消费、开拓市场。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条件的作用,使西藏高原的绝大多数草木走兽皆可为药,特别是灵芝、虫草、贝母、天麻、党参、猴头菌、红景天、察香等,早已盛名天下。以当地药材为原料的藏医藏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以独特的功效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西藏在藏药生产上已取得飞跃性的发展,1998年,全西藏共生产中成药(即藏药)652吨,实现产值近1.4亿元,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强劲增长点。所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继续对这一产业以特别的关注,进而也要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与经营等方面加大投人,努力将这一产业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医药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产业。
(九)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现阶段,西藏的国民经济仍然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征,社会经济的发育程度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去甚远。1998年,西藏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4.3:22.2:43.5,这组数字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除第三产业之外的其他两个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产值太低及西藏大政府小社会的特征明显,并非是第三产业已经达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第二,第一产业仍然是该区域物质生产领域的最大产业。所以,在此次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将弱项、瓶颈产业予以重点、优先考虑,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和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比例。
(十)继续抓住对口援藏的有利时机,重点抓好一批城镇建设等社会公益工程。西藏是我国城市建制最少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自治区也只有一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拉萨市和日喀则市),各地行署所在地城镇建设的规模、档次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应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关援藏省市的帮助下继续集中力量在近期建设成一批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齐全的现代化中小城镇,为西藏这块自然环境恶劣之地营造出一个相对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小环境。
最后,应特别强调的是,从事西部大开发,我们应有一个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应奢望在短期内会有较大收益,更不能以投机的心态搞几个大的项目了事,而应以契机踏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速列车”的起点及根本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转折点。这是其一;其二,西藏制定的开发与建设方案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其他省市区的做法、经验等,只能当作参考,绝对不能抄袭,更不能用老的思路、旧的方案束缚我们的手脚;其三,在制定开发规划时,要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做好对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精力做好最为急需、最为迫切的工作,对于长远目标与规划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得过细,只要轮廓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当就算是达到了基本的目的。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规划是无法制定的;其四,党中央开发西部的决策已定,面对此次机遇,各级领导及各阶层人民一定要振奋精神,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努力开拓新的局面,使西藏的各项工作在新的世纪里能以崭
三)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及政策支持的效益分析
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在深入分析西藏基本区情的基础上,初步推出了实施大开发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勾画了总体规划思路,并在成都、西安举行的“中国西部论坛”上,与国内外不同层面的政府官员、咨询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
目前西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公共服务领域、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青藏铁路总投资约260亿元,到2000年底已完成投资10亿元,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全线通车。沙漠化防治及地质灾害治理具体工作已经展开,长江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已初见成效。贸易投资的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2000年10月,西藏在香港成功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香港)投资经贸洽谈会”,在北京、西安、昆明、深圳等地参加了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通过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其中中央政府对西藏采取的优惠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特殊政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经济效益(1)西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了西藏产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商品化水平。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已基本实现了粮、油、肉类自给。现代工业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2.25万公里;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西藏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增强了与内地、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合作;西藏地方的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实现接轨。(2)西藏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1994年至2000年,西藏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00年达到117.4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33l元,比1994年增长88%。
2.生态效益西藏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西藏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与国家《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全区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气环境质量保持了比较良好的状态。拉萨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西藏先后建成了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一江两河”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对保护和改善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
3.社会效益支援西藏政策和援藏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5.8%。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等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自然科学和使用技术几十个门类。医疗卫生保健状况有巨大变化,现在的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西藏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西藏人口已增加到262万人。藏族人民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和科学继承,群众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国家投入巨资用于西藏重点文物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拨款3亿多元及大量黄金、白银等用于西藏寺庙的维修和保护。布达拉宫、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GDP:2008年达到395.91亿元人民币,比1959年增长65倍。
交通:公路通车5.13万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4万公里;已有3个机场、16条航线;而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更开辟了西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民生:近210万人用上了电,占总人口的73%;4.3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
通信:基本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固定及移动电话客户达到156.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5部。
文化: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得到法律保障,藏文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中央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格萨尔王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藏学研究事业空前发展。
第二篇: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对策
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对策
民族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无论是2008年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事件”,还是2009年新疆的“7.5事件”都显示出民族问题的负责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我们应当以世界的宽广眼光,历史的深远眼光,以及全局的战略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民族问题,并且提出相应地,确实可行地应对之策。
新疆、西藏问题的由来
一、新疆问题的由来;
从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起,新疆就是中国疆土的一部分。但在20世纪初以后,一小撮狂热的新疆分裂分子与宗教极端分子,根据老殖民主义者制造的歪理邪说,编造了一套所谓的“东突”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民族有近万年历史;鼓噪所有操突厥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否认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叫嚣“要反对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灭“异教徒”。“东突”理论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的旗号进行活动,企图实现其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的妄想。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东突”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怂恿、支持下,多次制造**。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这是分裂主义分子把其理论变为现实的一次尝试,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不到三个月便瓦解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1992年12月,“东突”分裂主义者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联合委员会”。1996年10月在和田,来自新疆十几个州(县)的分裂组织代表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伊斯兰真主党”,通过了党纲、组织建设等七项文件,这标志着境内分裂势力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1994年4月,“维吾尔人国际联盟”在纪念“东突厥斯坦革命英雄”会议上决定,将“东突厥斯坦人民的悲惨命运问题拟定告联合国书”,妄图进一步使新疆问题国际化。1999年12月,来自18个国家的40多个分裂组织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会议,确立了暴力“建国”的方针,并就“武装夺取政权”达成共识。计划在十年内建立一支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正规军队,在新疆地区实施恐怖战、游击战,甚至正规战。2001年2月,拉登及塔利班高层人士在坎大哈与“东突”分裂组织达成协议,帮助其训练骨干成员,并承诺负担2001年的活动经费。此外塔利班、“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解放运动”还向“东突”分裂组织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
二、西藏问题的由来;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现在所谓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
1888年,英军以边界纠纷和通商为名,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藏战争,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英间的《藏印条约》及其《续约》,英国从中获得不少权益,如强迫与亚东、江孜等地通商。1903-1904年,英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侵藏战争,攻打江孜,西藏军民在宗山之役中英勇抵抗。英军占领拉萨后还迫使西藏地方政府订下《拉萨条约》,清政府强烈反对,沙俄也提出抗议。1911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政局紊乱,英国重新炮制分裂西藏的新政策,在1912年英国政府和印度事务部的《关于印度边境毗邻国家形势备忘录》一项文件中谋求“西藏独立”的野心表露无遗。1920年,英军再次入藏,并挑拨西藏与北京政府关系。1924年,英扶植亲英少壮派藏军,图谋政变,剥夺**喇嘛在拉萨的权力。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后,中央派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1937年冬,三岁的男孩拉木登珠从青海被护送到拉萨立为十四世**喇嘛时,中央再派吴忠信入藏主持其坐床仪式。1943年3月,英国外交部的《西藏与中国“宗主权”问题》报告,提出取消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一事,其长期精心设计的“西藏独立”阴谋成为泡影。
美国继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后,英国“西藏独立”的活动,美国义不容辞承担起来。自1947年,中情局公布成立后,就开始把战略目光盯住西藏。1956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授权中情局推动西藏地下游击活动,成立“越山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并利用台湾“民航公司”从事补给,以支援西藏的游击工作。1958年4月20日,近5000多名西藏武装的首领,加上哲蚌、色拉、甘丹三大佛寺的代表秘密会商并签盟:在山南地区建立游击基地。6月24日,以恩珠仓·贡布扎西为司令的“卫教军”成立。9月,“卫教军”获得美方空投的大量粮食和武器弹药。1959年3月10日,西藏发生武装叛乱。3月17日一大早,**在中情局人员东尼·波(Tony Poe)指引下,开始逃亡。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平息叛乱;3月28日,中央解放西藏地方政府,叛乱平息。1959年5-6月间,**在印度北部木娑瑞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次年,再迁往印藏边境的达兰萨拉(Dharamsala);“西藏人民代表大会”亦随即召开成立,颁布“宪法”。但是,世界各国不承认“西藏流亡政府”。可是,在联合国,美国领头于1959、1960、1961和1965年把“西藏问题”列入联大议程,并于1961年和1965年通过了“西藏问题”的反华提案。到了80年代中期,“西藏流亡政府”的重要职位,逐渐被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西藏青年占据了。他们积极把“西藏独立”国际化,寻求外国支持,同时到西藏境内趁机策乱,目的在于引起国际视听,推广宣传。
新疆、西藏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方面;
1,要以史为鉴,认真地研究和总结我国历史上,共产主义运动中处理民族问题以及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2,要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要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3,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搞好“四个维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增加“五个投入”,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二,国际方面;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谈论海洋外交的问题,思考着中国如何变成一个海洋国家。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和海外的关系,并且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开始走出去,中国需要海洋外交来增进和保护中国的在国际社会的利益。把西藏和新疆作为有效的手段来制约中国,把中国限制在内陆国家,这是西方的战略。中国如果放弃了海洋战略,而把所有精力放到内陆外交,这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但正如中国本身的历史所显示的,内陆外交战略会使得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甚至导致发展危机。因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海洋外交。海洋战略的强化会缓解甚至解决内陆外交问题,只有中国具备了足够而强大的海洋国家能力,才能有效遏制甚至消除能够影响新疆和西藏内顾问题的外部因素,也会促使中国周边国家向中国调整政策。
民族问题,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因此,只有运用世界的宽广眼光,深刻把握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善于从国际大环境中观察和思考我国的民族问题,才能看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
第三篇: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杜先扬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摘 要: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文章分析了授课教师参与大学就业的意义,论述了授课教师参与大学就业的问题,最后指出了授课教师参与大学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授课教师;参与;意义;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反复提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那么,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又该如何参与大学生就业呢?
一、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可以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在知识、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力量,利用授课教师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有利于授课教师更好地增长知识、认识社会
授课教师由于平时忙于教学、科研等具体的教学研究工作,导致部分授课教师跟社会,特别是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有时在越拉越远,部分教师由于对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认识滞后,导致他们的教育教学也就滞后于社会,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果让授课老师参与大学生就业,就可以让授课教师有更多的更好的机会去增长知识、认识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使教师们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方法等与时代的脉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
(三)有利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由授课教师去完成的。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学校在设置专业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形式上要求教师们要做好市场调研,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的用人意见与建议,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是很多。如果让授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制定人员,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我认为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专业建设者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就不会闭门造车,他们通过参与大学生就业,可以与用人单位有更多的接触,对用人单位作更多地调查研究,倾听用人单位的心声,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更好地保证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为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工程,但是,对于目前的很多高校来说,这个系统工程并没有完全地建立起来。尽管在很多高校都建立健全了以“一把手”为核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服务体系,但是在这个机制和服务体系中,很少有包括授课教师的。即使有这方面的文字,也显得轻描淡写,也就是说没有实质的内容,没有对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意义、方式与途径等作出明确地说明。甚至在部分学校中,一些部门的领导总觉得授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授课”,他们才是真正“管”大学生就业的部门与人员。由于学校没有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机制,导致授课教师不能、不敢、不愿参与大学生就业。
(二)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尽管在部分学校中,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也制定了授课教师参与大学就业的较为具体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只是停止在文字层面上,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学校在召开就业工作会议、进行大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大学就业指导或实际进行大学生就业时,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授课教师参与,授课教师也不甚明确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学校为了大学生就业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在很多学校中,就业指导老师与授课教师相分离,就业指导老师一般都是由辅导员、系部领导等组成,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授课教师的参与。所有这些,都导致授课教师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这个系统工程中来。
(三)教师认识不到位
目前,授课教师没有很好地参与大学生就业,除学校机制不健全而外,还有授课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很多授课教师也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授课”,大学生就业是学校书记、校长等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其实,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对大学生的学校教育才基本完成,我们授课教师的“授课”才算真正完成。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那么我们就没有尽到也没有尽完我们当教师的责任。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需要,也必须要有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
三、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我们可以说,一名大学生从他(她)进校的那一天起,接触最多的,聆听最多的可能就是授课教师啦,所以我认为授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学校要建立健全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机制
虽然现在所有的高校都实行了“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校长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高校为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但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健全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机制,没有从政策上、制度上、收入分配等方面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校专门从事学生就业的机构与人员没有将广大授课教师团结进去,形成了就业的不管教学,教学的不管就业,这样一种看似正常实则不正常的局面。所以建议各高校要积极发挥每一位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参与
机制,因为学生就业与教师的教学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就业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学就更谈不上就业。
(二)授课教师要提高参与大学生就业的认识
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我们要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但要把书教好,把人育好,我们还有义务与责任让自己培养的人才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要用“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把我们的学生送上工作岗位,送进社会这个大舞台。我们一定不能错误地认为,我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啦,就尽到了老师的责任啦,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授课教师,我哪有什么能耐去解决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再说,学校也配置了大学生就业的机构与人员,学校也没有叫我授课教师做什么,我去瞎搀和个啥?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我们授课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实现转变。
(三)授课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可能有的授课教师会说,我们整天就是教学、教研,哪有时间参与大学生就业,我们又该怎样参与大学生就业呢?当然,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可能像专门从事学生就业的人员那样,整天就为学生的就业而工作。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参与大学生就业。
1.授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授课教师一定要超越“一切在教”的教育误识。教育是由“教”和“育”两个字构成的,遗憾的是,有较多的授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教”即“传授”,而忽视了“育”即“培育”。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在于“育”。尽管学校教学的模式一样,但学生走出校门时其实人人都有不同的品性,这就是因为“育”字在起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授课教师的教育意识一定要及时转变,在完成“教”的同时,更要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育”,只有这样,我们所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才能顺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
2.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是我们的一项主要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理论课的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通过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层岗位是毕业生健康成长、锻炼成才的沃土,更是青年人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创业政策,训练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专业课教师要树立以就业指导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思想。作为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树立帮助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意识,彻底摒弃就业工作只是学生工作干部任务的模糊思想。专业教师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往往通过专业发展或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推荐毕业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要注意
3.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大学生就业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一些职业学校,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把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作为学生的活教材,值得提倡。高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或到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基本上还是由授课教师去完成,所以授课教师更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绝好的机会,进行现场教育,渗透就业指导的内容,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最终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起立足专业而不断发展的就业理念。
4.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为了大学生就业
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要以就业为导向,要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授课教师在制定与参与制定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或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根据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进行,要提早为大学生就业着想,为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或是教学改革,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符合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参考文献:
[1] 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局面[R].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
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讲话.[2] 吕诺.各地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人民日报,2005-02-28.[3] 孙长缨.以学生为本,构建一流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曦[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24-26.[4] 张俊燕,王静.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就业指导教材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
24-25.作者简介:
杜先扬(1964-),男,讲师,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第四篇:试析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西藏又掀起了新一轮电力工业发展狂潮。面对一大批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成为了广受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浅谈建设单位优化电力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程序复杂,其质量受到施工技术、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工程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且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导致安全因素也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由于施工过程一般都在露天条件下,基本没有稳定的施工环境,使得工程质量的波动性较大;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连续性,上一工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解决容易被下一工序掩盖;电力工程往往规模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也在质量上要求更高。但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上往往监管不力,导致电力工程质量存在波动性和隐蔽性,给电力设施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近几年来,西藏电力工程设施质量事故不断,从建设单位角度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一)明确各参建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分工
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以及项目管理等多家单位,故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共创优质工程。
(二)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
首先,建设单位应从项目方案的设计上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其次,在施工时合理选择设备、材料,力争提高西藏电力工程设备质量;同时,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后,完善资料整理等移交工程的服务。
二、西藏电力工程工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通常情况下一个标段的长度达到几十公里,施工人员、设备随作业点移动,使得施工具有覆盖面积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之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略,给施工点的转移和项目的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导致建设单位难以及时了解施工的具体进程,施工人员不能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上下级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使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致使工期的延误。
(一)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参建单位(建设、设计、物资、运输单位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技术失误;施工组织不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件等等。
(二)解决施工进度拖延的措施
建设单位发现进度拖延,应及时找到延误原因并进行消除,从源头上杜绝进度拖延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消除延误因素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避免造成进一步延迟。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控制:
1、施工前进度管理
(1)确定进度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控制方法与具体控制,进度目标实现风险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所动用人力、施工设备是否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划与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工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满足工程需要;预留的时间是否足够清理现场;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到位;竣工、验收计划是否完善等。
2、施工中进度管理
(1)定期收集施工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时监管施工进度。进度管理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工期较紧的进度控制周期一般为一周。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设备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
3、施工后进度管理
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工程竣工,而竣工资料未同步完成。
三、西藏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工程项目最终管理目标是使项目达到质量高、工期短、耗费低、安全性高等等目标,而成本是这些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体现。西藏电力工程管理以往存在不重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结算不及时的问题,故应加大引入咨询单位参与工程结算的力度,确保保质保量的情况下以最低能耗完成工程。
四、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与效益的矛盾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部分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致使安全管理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2、部分工程存在违法分包、以包代管
为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和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迅猛增加,西藏电力建设工程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由于进度紧、任务重,劳务分包工作中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3、安全措施不严密
大部分工程施工未事先制定施工方案;或者有方案,但个中内容只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或者方案有内容,但不落实。所有这些,都是措施不严密的表现。而安全措施的不严密、不落实,却往往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二)工程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1、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这一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故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安全,要以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总揽工程项目的建设,应该也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2、正确处理激励机制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安全生产中使用激励机制,是一种管理方式,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物质动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但是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既要有物质激励,同时又要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励。
3、安全技术交底是落实的最好手段
(1)交底方法:各级技术人员、施工负责人应将《施工方案》作为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之一,分级进行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部分,并付诸实施。
(2)交底主要内容:施工顺序和主要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物资供应要求;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其他注意事项等。(免费活动tang)
(3)必须明确各级安全责任: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和降低安全要求,或违背安全措施。
4、主动服务,降低安全风险
由于施工单位大多是区外单位,对当地政策、电力系统情况及运作不太熟悉。因此,项目管理单位应在诸如青苗赔偿、办理工作票、施工遇阻等棘手问题上,主动协助、帮助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组织及施工安全问题上,同时通过《安全合同》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强化安全管理。
五、西藏电力工程员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职工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队伍庞大,施工点流动性强等不良因素的制约,使得建设单位对职工的管理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而多数基层施工人员为农民工等缺乏施工安全意识的职工,为建设单位的统筹管理带来了极大地难度。
(二)员工素质提高对策
为解决非熟练员工尽快提高作业水平,参与正常施工工作的问题,建设单位可要求将非熟练员工与作业熟练员工搭配安排作业,使其在工程实践中以及熟练工的实时指导下能尽快掌握作业技能。同时,可根据生、熟工的不同作业水平和特点,将工作进行进一步细化,合理的分配给各施工人员。根据各施工人员的作业水平以及工作量,划定工资及奖金的分配方式,一方面,充分权衡了作业熟练的员工工作量和作业水平;另一方面,使得技术非熟练的员工看到了技术水平差距和报酬差距。这样不仅是对熟练工的肯定,更是对非熟练工在现实上的鞭策,推动其向着专业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一、全球一体化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公民(Coporate Citizenship),一般解释为
企业为了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策略。对于小型公司来说,企业公民作为可能只是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公共关系,或是获得其他利润,而零星推动的一些小规模的行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公民作为通常被看成是企业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原则。
在西方企业中,“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公益策略”这一企业公民具体体现的原则成为成熟企业必不可少的企业策略。公益事业虽然并不直接带来利润,但它对企业的潜在促进力却是非同一般。美国的《策略管理报》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调查的结论是: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也有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社会加快了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向跨国企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等提升企业赢利性竞争素质的部分上,而较少注意甚至忽视了跨国企业回馈社会营建良好企业发展生态的战略意图。大部分的跨国企业都是把参与公益事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中之重的组成部分来实施的,这不但促进跨国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而且也间接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此之谓“非赢利性”竞争。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相继成立专门的公益事务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在不同地区和市场的公益项目,许多公司还专门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制了公益事业发展项目。
面对更为激烈和直接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全面提升竞争力;不但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等;同时更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企业应该具备长期的获利能力,而长期的获利能力是建基于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众的持续认知能力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是获得社会亲和力和公众的认知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同时还能增加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或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公益事业也是生产力
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价值观和竞争力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外显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而不断提升和完善企业的价值观,将企业追求良好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传播给社会大众,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每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都努力追求的方向。这种顺应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但能增加企业社会形象的美誉度,同时可以对内提高凝聚力,激励员工的士气,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架构中,良好的声誉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企业在市场营销、人才招聘、广告传播及与各方合作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作出的承诺,使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都对其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及信赖感,从而提高企业在多层面上的交易成功率和降低直接交易成本。所以,公益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精髓。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追求,同时也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公益事业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企业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涉及与当地的政府、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公共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参与公益事业无疑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最佳手段,这已是被跨国企业实践证明过的企业经营真理。成熟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基本上都把参与发展公益事业写进了其企业文化或发展战略中。不管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参与公益活动都在客观上起到了为企业整合公共关系的实际作用。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指出:“ 旨在产生最大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是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这种包含了营销生态与社会思考在内的理念,对企业提出了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的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同样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去承担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以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既是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企业形象不仅是一个企业规模、产品、管理等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包含了其对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这一重要内涵。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承载企业形象传播,不仅能更好地寻求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促进gov-ern-ment、社区、公众等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认知;也是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其产品进入目标市场所展开的最好的公众公关方式。所以,将社会公益活动与企业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在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果,还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三、树立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形象
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已绝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弘扬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公民”价值方面的所作所为对中国企业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以多种形式支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已经成为目前各大公司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实际上,在其企业公民的概念中,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和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一样,已经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基本的和必要的支出。
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的公益事业理念不仅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在跨国企业将参与中国公益事业作为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的战略思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寻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及拓展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环境的新模式。企业群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强势集团之一,而社会的健康发展内涵包含社会各阶层的均衡与协同发展,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是一种扶助和反哺的相互关系,此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在跨国企业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其长远竞争战略来执行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竞争战略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树立中国企业整体形象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企业家朋友参与公益的理由:您参与了慈善,奉献了爱心,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您也会得到回报。一是做为市慈善总会的成员,您可以以在市慈善总会相应职务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规定,原则上以后每年只组织开展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您参与了慈善捐赠,可以避免其他捐赠,杜绝了
多头捐赠。而且您还可以采取冠名方式捐赠,如XX企业爱心基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三是可以享受国家税收减免政策。按照国家政策,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扣除。四是提高企业品牌的力量。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当企业尽力于公益事业,大量的潜在消费者会改变对该企业的看法,萌发一定的好感,并对该企业的品牌形象,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具备“社会责任”的企业。五是提高企业的公信力。投身公益是凝聚企业文化与价值的最有效方法,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是企业做大做强必走的一步。也是企业增加社会信誉和诚信度的最好方式。六是节省企业成本。参与公益事业,表面上是增加了企业成本,实际上企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后,可获得比捐助额多得多的社会资源和无形资产,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资源包括企业名誉与信誉的无形传播及政府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无形凝结,尤其是媒体无形宣传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它是广告所不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