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警察组织研究
警察学教程期末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2-
1.2 研究目的、意义......................2-
第二章服务型警察的概念及重要性...................3-
2.2 服务型警察的重要性.....................3-
3.1 服务型警察的现状.........................4-
第四章 服务型警察组织建设的举措..................结论.........................致谢.........................参考文献.............................-6-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科技、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警察队伍的建设,而服务型警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需要一支服务型的队伍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因此,服务型警察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意义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警察队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来自人民,人民警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离开了这个宗旨警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服务型警察队伍建设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稳定,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还能更好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服务的只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才能加强警民关系,促进警民和谐,达到社会和谐。
1.3 研究方法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服务型警察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多种方法对服务型警察的研究,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文献资料法。文献的查阅,更加充实警察知识理论的概述,充实服务型警察理论的真实性和可指导性。
二、访谈法。访谈是对现实真实情况的了解,是对事实的真实挖掘,走访基层警察的是对服务型警察建设的有力支撑,能更好的把握建设的方向,把服务型警察建设落到实处。
三、数据统计法。数据是真实记录警察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可以更直观的看出,服务型警察的在社会中的情况,知道存在哪些不足,需要从哪些地方着手,把握好方向,才能做好为人民服务。
第二章服务型警察的概念及重要性
2.1 服务型警察
由警察概念的历史演变可见,警察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含义各有不同。所谓警察是指国家的统治与管理中,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运用武装的、行政的、刑事司法等特殊强制手段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国家行政武装力量。
新时期,提出服务型警察,是在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因此,所谓服务型警察是指以密切警民关系为出发点,认真为群众服务,达到警民共同预防犯罪目的的一种警务类型。
2.2 服务型警察的重要性
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尤其是服务型警察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服务型警察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密切联系社区群众,更好为社区服务;服务型警察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强警民关系,拉近警民的距离,促进警民和谐;服务型警察组织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的正常秩序;服务型警察组织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力量,把我国队伍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事化的警察队伍。
第三章 服务型警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服务型警察的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在对警察的要求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现在的警察职业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警察的服务职能得到了提高,服务型警察概念受到了警察的学习,也在广泛的运用到实践当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警察时刻都在做为人民服务的事,而且在实践中,更感受到了服务型警察的温馨。我国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中,始终坚持把建设服务型警察放在一个明确的位置,时刻让群众监督警察。
“作为警察,保护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责任。危急时刻,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冲上去。”2012年8月14日,被誉为“塞外青城最美交警”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
交警支队新城大队民警刘攀接受访谈时,说出了自己心中坚守的信念。2012年5月30日下午,一名歹徒在街头持刀行凶,在附近执勤的刘攀接到群众求助后,赤手空拳与歹徒搏斗,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成功制伏歹徒,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情况那么危险,刘警官却奋不顾身挡在我们面前,现场的群众都被感动了。事发当日向刘攀求助的群众武东升说,“我亲眼看到他保护群众、勇斗歹徒,很敬佩他,觉得他很伟大,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最美警察。”警察的事迹在群众心中已经得到认可,说明警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覆盖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到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3.2构建服务型警察面临的困难
虽说在服务型警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人民群众也感受到了警察的在工作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态度和职业素养。但是,更好的完善服务在警察职业的普及,难度相当大。
首先,警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思想有存在差异。国家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同时,为了补给社会的警察欠缺,招录了一批批警察进入社会进行管理,服务群众。由于警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很难跟上国家政策的步伐,致使警察队伍向服务型警察的转变进程缓慢,服务群众的实践也显得不明显。
其次,国家经济建设负担重,落到实处困难。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资金的分布范围广,落实到地方的资金难以支撑队伍的建设,使队伍的建设速度相对缓慢,成效得不到明显的突出。部分设施不全,技术落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受到了限制。
再次,社会复杂混论,阻碍警察服务的进行。鱼龙混杂的社会,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群众的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警察工作,致使服务群众的举措不到位。
最后,部分群众对国家政策和警察的认识不足。部分群众思想对警察的认识存在偏见,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政策,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有一些对警察的抵触,这更难让警察的工作进行下去,也减缓了服务型警察队伍的建设。
第四章 服务型警察组织建设的举措
建设服务型警察队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各方面的支撑,更需要我们自己行动起来。针对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警察职业知识的教育,提高职业素质。警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素质决定了在工作中的方向,也决定了是否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要不断的进行教育培训,定期学习国家政策方针,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组织靠拢,真正做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警察队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做好服务型警察的物质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得不错,建设服务型警察的过程中需要产生大量的资金,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倾向,加大设施的不挤,让更多的警员在设施齐全的同时学习相应的职业技能,才能为服务型警察的构建作了基础保障。
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部分违法犯罪分子的猖獗,使群众的生活秩序受到影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更好的接受警察的帮助。由于部分不法分子的阻碍,我国构建服务型警察组织的举措受到影响,举步维艰。
四、建立警察、传媒及民意的互动机制。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把国家的政策,深入民心,利用媒体、海报、演说、条幅等等方式向人民群众展示我国警察服务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社会和群众的贡献,是造福百姓的举措,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结论
服务型警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警察就是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为主导思想,以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服务为己任,以提高警察绩效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承担责任,注重公平正义的现代警察模式。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更好建设服务型警察组织,把它真正落实到位。虽然在服务型警察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但都不是问题,都会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慢慢化解,只要我们坚定决心,那只是我们建设服务型警察前进的动力。
致谢
感谢老师您悉心的指导、关心和鼓励,才使得我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感谢您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警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保持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脚踏实地勤勉的务实作风,相信这是获得胜利的无敌通关密码。我会以后的工作中,把您教给我我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一名优秀的警察。
[1] 王明泉.参考文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9.《警察学教程》
第二篇:服务型政府研究
浅谈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这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无疑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市场中的绝对支配和主导作用,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和主体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简要论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创建问题。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要务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经济发展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切实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的问题,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充分运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和特征: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10:29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保虎
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的、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是在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着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责任的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
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等。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分权是我们建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结构性难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我们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但分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分权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最大好处是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为管理幅度过大而造成管理失误;第三,可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第四,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建立问责制政府,转移政府责任,明确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要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继续简政放权。把政府该放的权力放好、放到位,不能明放暗不放。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做好有关行政审批项目下放的承接工作,推进各部门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大力推进审批流程优化、再造,推行联合审批,进一步搞好“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二是继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抓好机构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管理权限及审批程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继续提升政府效能。持续开展“三提升”活动,全面提升行政效率、落实到位率和群众满意率。紧紧抓住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四是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开放、公平、有序”为目标,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总之,要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执笔:李文伟,市政府经研室副主任)
第三篇:基层服务型组织工作总结
会龙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解决硬件问题又要解决思想问题,会龙党委以创建“五个好”党委为目标,积极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紧紧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多项举措,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一定三有”,坚持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于镇域经济发展。我镇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根据镇党委的要求,按照“突出重点、把握实质、注重实效、促进工作”的原则,把理论学习作为切入点,狠抓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党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在学习上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着力在学习的“深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群众路线精神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通过学习增强员干部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指导工作的水平;在思路上,紧密结合工作大局,着力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建立党员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每周例会学习制度,抓好干部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学习考勤考核等相关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促进党员学习的制度化。
二、储备人才,整合资源,巩固基础
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发挥领头雁作用。组织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种植户代表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农业模式和管理经验;组织每周一次党政班子集中学习制度。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排头兵作用。要求各行政村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2名,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2期,利用大学生村官的
自身优势指导帮助村级开展工作、为民办事。
充实村级后备干部,为村级换届打基础。以“五个好”为标准,通过“两推一选”用人,对存在“软、懒、滑”的支部进行整顿;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把廉洁奉公、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进村级班子,目前已有13名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其中支部3人,村委会10人,其余后备干部在监督委员会任职或在村级接受锻炼,表现出色,群众认可。
三、多措并举,增强服务,激活工作机制
1.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给书记加压,制订下发《绩效考核的实施意见》, 季度考核,半年奖惩,全年总评;对书记问责,实行村书记周例会制度,制定落实和整改情况对照表,对工作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村书记约谈,对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及时调整,从机关下派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担任村书记;给书记加酬,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规定村书记的绩效工资不少于全部奖金三分之一。另外,建立“督查制度”,镇成立人大督查室,负责对中心工作的督促检查和通报。
2.定期组织村级观摩和村书记擂台赛。定期组织村级观摩学习,在村书记擂台赛中要求定各村上报推荐自己的特色,内容涉及到美好乡村规划、党建工作、村室建设、民生工程、招商引资等各个方面参加全镇的评比,通过观摩评比,各村相互学习借鉴,逐渐形成了鼓励先进,提高中间,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每半年举行一次村级观摩会,镇党政班子、副科级干部带领各村书记、主任一行实地观摩各村的招商引资项目、土地复垦、旧村宅改造美好乡村建设、道路技防、土地流转等自行申报的特色亮点,听取每村书记对本村特色做法的介绍。观摩会后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镇行政包点及村干部分别谈参观感触,找准差距学习先进。
四、完善待遇,提高补助,增强服务共作积极性
1.推行离职干部待遇制度,解决干部离任的后顾之忧。推行《会
龙镇离职村干部待遇实施办法(试行)》,对离任干部待遇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工作满10年且达到相应年龄而正常离职的村干部,可享受5到10年的每月400元到200元不等的待遇补助,但不再享受岗位激励金和一次性补助;也可一次性领取1到3万元不等的离任补助;一次性领取离任补助的,先领取标准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一年后领取;每月打卡发放或一次性领取补助的,中途不得改变领取方式。这一制度的出台,为离任干部发挥余热带来动力,他们在搞好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
2.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村干部带头致富。结合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工作开展,对村级建立了四项奖励考核办法,制定了三年目标任务,提出了三个必须带头,即:村干部必须带头,党员必须带头,种植大户必须带头,为他们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村干部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使他们先行一步富裕起来,逐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安心服务于农村基层工作。芦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占涛,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掌握了辣椒生产的先进技术,利用先锋远教捕捉了辣椒的供销信息。掌握知识与信息的他并没有忘记村民,他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把有价值的技术和信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乡亲。他审时度势,结合芦庄村大棚辣椒种植特色,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村党员,共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的前列。在他的带领下,芦庄村的人均纯收已经突破万元大关,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五、做好服务,优化载体,促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发展
1.抓好非公党建,促进企业发展
开展“镇企互助”,“五抓五送”等活动,建立党委班子联系帮扶企业制度,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纠纷、矛盾,企业帮助村社发展产业经济,帮扶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镇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助。目前,企业为镇救助贫困户60多户,转移剩余劳动力800多人,投入经费帮助村民集资修路。
2.成立社会管理中心,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设岗定责,纪委牵头,党政办和督查室配合,整合农经统计、社会保障、民政、残联、土地城建、新农合、财政所等部门统一集中到服务中心现场办公,通过“便民服务”、“政策咨询”、“技术信息”、“服务帮带”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
3.推行“支部十协会”,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以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抓手,建立党组织,全镇推行“支部+协会”党建模式。通过“支部领协会,协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全镇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辐射带动了两县六乡镇的辣椒生产,以会龙为中心的20万亩的连片辣椒种植生产基地同时带动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镇注册的专业合作社10多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达16个。同时也带动了会龙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局面。六、三个服务,一个保障,做好品牌创建
为了深入贯彻服务型党组织品牌创建活动,结合我镇实际,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立足于发挥党组织的先锋带动作用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镇域经济发展这一主旨,确定了“服务在窗口,服务在田间地头,服务在农户”的“三服务”品牌创建思路。
服务在窗口
在镇直进一步优化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近一年的党群管理服务中心,设岗定责,细化分工,镇组织、纪委牵头,党政办和督查室配合,整合党建组织、社会保障、民政民生、土地城建、派出司法等部门统一集中到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开展一站式服务,通过印制班子成员、站所长包点联系的便民联系卡,在“政策咨询”、“技术信息”、“联络帮带”等方面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
创新党代表工作室运行机制。镇党代表工作室每周包括周末正
常开门接访,15名党代表实行轮值接访,两周一轮换。根据工作情况开展走访活动,实地收集意见和协助处理上访案件;通过自愿报名、推荐和党委任命选出7名优秀党员干部兼职联络员,及时把党代表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作综合汇总并通报各部门,跟踪处理情况;实行“阳光”接访,在工作室摆上“值日党代表及姓名”桌牌,走访佩戴工作证件,便于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去年以来,共接待党员群众20人次,收集的意见建议5件,帮助解决的问题18件。
服务在农户
完善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服务农户制度,包片负责落实到户,镇主要干部周一至周五坚持吃住在镇,镇督查室和纪检会考核,一天一统计、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兑现,严格按照党员干部考勤制度进行奖惩,并把当月考勤结果记入年终乡镇干部量化考核中。开展“查民情、访民意、解民忧、送温暖、促发展”活动,镇干部深入定期走访种植大户、困难群众、信访户,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认真写好民情日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问题。
巩固完善村级为民服务网络,健全制度,激发村“两委”班子服务群众活力,通过强化人员、平台、经费、制度、监督等五项保障措施,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服务,确保村干部服务群众机制长期有效运行。扎实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镇长期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发挥龙头作用,办好示范基地,向周边群众辐射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有效途径。一些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支部加协会加大户”模式,健全内部组织章程、技术培训、合作服务、民主决策和收益分配制度。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另一方面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制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村干部、群众党员、党员种植大户带头致富提供项目、信贷、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其带头领办和创办基地,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共同带领群众致富。
服务在田间地头
在村级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举办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培训班。组织县植保站有关技术专家,采取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和讨论相结合,详细讲解蔬菜的种植、农药施肥、育苗、间套作、病虫防治等技术,以及大棚的搭建方法和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并把培训班搬的蔬菜大棚里,农业专家手把手,面对面进行传授技术。全镇100多名“土专家”、种植大户、“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人、蔬菜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参加培训会。
以远程教育为媒介,用好“远教课堂”,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传媒手段,把致富信息、科技、项目信息及时送到农民群众中,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得会、用得上,从而提高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开展“走出会龙看会龙”,组织全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一行14人赴山东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产品物流园、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进行考察,实地观看了蔬菜、水果种植大棚,现场学习了育苗嫁接技术与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工艺、蔬菜湿度、温度及日常管理,与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签订了在会龙镇闫庙农业示范园建一座投资1600万元,占地68亩,集育种、育苗、良种研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区。通过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先进理念,也查找出差距和不足,理清发展思路,引进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发展理念,借鉴寿光发展现代农业成功经验,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创建工作保障措施
镇党委将创建工作纳入考核,并定期组织督察通报召开调度会,对创建工作完成较好的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差距大、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为更好的服务党员群众,制定下发了《会龙镇干部竞聘上岗岗位激励考核实施办法》,打破岗位界限,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
精神,营造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采取双向选择、双向聘用的办法,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干部的积极性,通过严格奖惩制度,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推动工作
七、开展反腐倡廉,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学习《农村党员干部廉政条例》和观看相关反腐学习纪录片,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全所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干部的防腐防变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我镇的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建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服务功能发挥有待于提高,三是部分机制尚未健全,监督力度不够,镇村联动机制发挥还不够好,四是少数干部的思想还认识不到位,认为提出的要求太高,难做到,也不愿意去做。
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逐步解决,确保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成效。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思想认识,认真落实责任制,形成全镇合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服务阵地建设,配齐服务设备,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提高公开水平和实效,用公开加强监督,提高公信度。四是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四篇:警察心理特征及研究
警察实证研究状况
1.1 人格特征
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作为测量工具调查警察的人格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警察人格内向, 好静, 富于内省,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不喜欢刺激;同时存在焦虑, 担忧, 郁郁不乐,紧张性,常有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
1.2 心理健康水平
综述以往研究得出,研究者在运用scl-90测评工具时得出:1)可以发现警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应激、高压力、高挫折的职业,确实给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2)以往研究关于男女警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是存在争议的。3)随着警察年龄的增长(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职位会提高。),其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减少。但是长期的工作及年龄本身也使得年长的警察的身体状况较年轻干警差。
1.3警察心理健康不良的行为表现
1)业务素质差,办事效率低。表现在政治水平、执法水平、办事能力上都不适应工作需要。甚至对各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熟悉,实际操作能力差,办事后遗症大,还容易发生违法乱纪现象。有些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办理各种证照等,本来可以很快办好,却让人家跑多少趟也办不成,使群众很有意见。
2)特权严重,处理问题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态度蛮横,伤害群众感情。诸如耍特权抖威风,对待群众冷、硬、横、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甚至动不动就打骂群众,伤害无辜肆意。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滥施刑具等。
3)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索贿受贿、搞权钱交易、利用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特种行业办理户口、出入境证照和车辆牌照等。特权索要好处,谋取私利。有的徇私枉法,贪赃卖法。有的同不法分子暗中勾结,捞取好处。
4)放任自流,工作积极性不高,表现为懒散无所谓、缺乏工作热情、进取心不强、不学无术、推推动动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对工作和任务采取敌对态度,怨言满腹推卸责任。
综上所述,警察这一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警察作为我们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于警察心理健康不良的行为表现,这究竟是什么内在因素造成警察工作状态不良,究其内因,就得从警察心
理特征和身心健康说起,这不仅关系着警察自身,也关系警察系统的政治业务政绩。一个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警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警察。也正因为如此,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原因
2.1 职业特征
1)繁重性。据统计,一个警察一年的工作往往要达到400 个工作日,远高于人均240 个工
作日的标准,工作量之重是显而易见的。繁重的工作往往会让我们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感情枯竭、愤世嫉俗、沮丧消极、劳累失眠、长期亚健康,甚至英年早逝。
2)突发性。一次次的“突发性”对警察自身来说,是脑神经的一次次高度紧张,使警察每时
每刻都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而得不到舒缓、放松。
3)危险性。数据表明,现在全国每年有近500 名公安民警光荣牺牲,有近万名民警光荣负
伤,而同伴的流血牺牲,给身边的警察客观上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性影响,情感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4)负面性。因工作需要,警察要经常接触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会对警察自身
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如公共娱乐场所内的卖淫嫖娼等丑恶行为及违法犯罪人员的凶狠、残忍、狡猾等,会对警察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5)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由于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从已有的调查发现,警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警察职业倦怠是警察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心理上的一种厌倦状态。警察职业倦怠表现为:1)是认识偏差。对警务工作不感兴趣,找不到价值所在,态度消极,价值观混乱,目标淡薄,自觉学习积极性减弱;2)是工作懈怠。工作责任心差,办事草率、拖拉、犹豫不决;工作不思进取、逃避的消极心理,喜欢旧程序、不敢迎接新挑战;3)是情感衰竭。情绪变得紧张不安、易怒、易爆,在工作中吹毛求疵、讽刺同事、神经过敏;独自一人时易多愁善感、悲观、沮丧、抑郁、自我评价能力低下,对现实不满、愤恨,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行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具有攻击性和侵犯性;4)是产生生理不适。职业倦怠影响警察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使之反应迟钝,创造思维消失,造成其他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陷入“心理衰竭”状态,常常会出现下列生理症状:经常产生疲劳感、无力感,失眠、食欲不振、背痛、头痛、全身酸痛,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症状。
2.2 现实存在的压力源
压力源(stressor)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任何与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相异的因素都能构成压力源。警察这一特殊职业, 有着很多特定的压力源。如, 倒班、卧底、出庭作证、应对死亡和重伤、开枪后的创伤、警务督导、公众对警察的误解以及个人空间的占用。还如针对女警和基层警员的苦恼等等。而且他们的压力源还具有长期性和高度性的特点。因此警察心理压力问题作为警察心理研究整体中的一个分支, 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2.2.1工作压力源
1)工作负荷。人民警察法第 6 条规定,人民警察应依法履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
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等共计 14 种职责。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职责也会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是其它工作无法相比的。除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警察还要为公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
2)工作的高危险性。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警
察工作常常使民警处在众多的矛盾和烦恼之中,有时甚至是在危险之中。当我们有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就是警察,可又有谁想到了保护我们安全的警察的安全?警察工作要经常接触黑暗面,面对危险和暴力事件,由于处理过一些品质恶劣的不法分子,警察及家属因此可能遭到报复。
3)工作的高责任性。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次工作上的失误也许影响的是一个月的工资、奖
金。而对于一名警察来说,一次失误可能意味着嫌疑犯的逃逸、战友的鲜血,甚至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甚至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当民警面临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和紧张、危险的工作时,他们不得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危险与责任感的伴随下完成自己的工作,常常需要调动自己身心的巨大潜力,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过度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精神上时时刻刻处于高度紧张而又疲惫的状态。
4)管理上的压力。民警工作中形成的心理压力与管理体制以及上下等级严明的制度分不
开。上下等级严明的制度使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民警感到缺少支持、理解和帮助,容易出现压抑、恐惧、缺乏自信心等心理。纪律对于警察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严格的纪律对于公安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警察来说,可能使其产生心理压力。
5)极端压力源。警察手里掌握着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权力,这种权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可
以使当事人致伤致死。这一权力的权限从盘查身份、拘留人身到遭遇武装抵抗时剥夺对方生命。因此,警察的执法既会给执法对象带来压力,也会给执法者本人带来压力。
2.2.2生活压力源
1)家庭成员。家庭中夫妻关系与子女问题是警察生活压力源的主要表现。工作异常繁忙,与长辈、配偶、子女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警察本人没有享受到温暖的亲情,还会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2)家庭经济状况。我国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高付
出、低回报导致民警心态失衡。
2.2.3个体压力源
1)患病。对警察心理影响较大的患病主要是患慢性病或不治之症。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系
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公安职业病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
2)民警个性特征导致的心理压力。部分公安基层民警学识不够丰富,理解领会能力不够强,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训练,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敷衍马虎倾向明显,并且还具有现实、骄傲、缺乏同情心的倾向。他们内心矛盾冲突激烈,却又无法解决。
3)睡眠习惯改变
2.2.4社会压力源
1)社会对警察的偏见。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民主化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有了更多的权利主张,公民对警察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人认为警察什么事都应该管,你若不管就投诉你,就不支持你。
2)公众对警察的高期望。警察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公众对警察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因此,只要警察群体中出现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炸弹,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
3)处理问题得不到理解支持。很多民警到达现场时,遇到的不是当事人积极地提供线索反
映情况,而是人们的漠视和嘲讽。吵架的人在警察面前依旧吵得很凶,被抢劫的人不是描述犯罪分子的特征和去向警察破了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破不了案,就被认为是无能。
4)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当前的犯罪形式和手段呈现了集团化、组织化、国际化、暴力化、智能化等特点。这些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警察队伍知识结构和人员更新的速度。
5)巨大的保障缺口。有些公安机关因经费严重不足,不仅没有配备必要的装备,而且还缺
乏办案经费,甚至连出差费、汽油费都得民警自己垫付,民警们手上常常有大把大把未报销的医药费、出差费。
2.3 警察的主观因素
1)自认为压力大。
a)现实能力和其期望的差异。警察渴望自己的工作能使方方面面都满意,但碍于自身
“素质不过硬,底气不够足”,工作没做好而产生自责、懊恼的负面情绪。
b)自我对职业认知的偏差。“有困难找警察”的偏差概念,往往使警察陷入一种两难境
地。尤其在处理一些非警情、非警务活动中,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支持,易产生委屈等
不良情绪。
c)社会期望和自身能力的冲突。“高大全的勇士神探形象”渲染,使警察成为公众人物
群体。为了能获得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料事如神,办事如行”的高位评价,相当一部分警察在即使“仰着头,踮着脚”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心理上则引起紧张、忧虑、急躁的逆反情绪。
2)焦虑。由于工作要求与实际操作的脱节造成心理焦虑。公安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是多种多
样的,但由于一些上级部门,尤其是个别基层领导,布置工作时讲任务结果多,讲方法过程少,使得操作民警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还得去完成指令性任务。这样就引伸出一个“民警想做好工作,而不知如何做好”的问题,包括可行性怎样、操作性怎样、政策性怎样、保障性怎样等等问题都得由无力诠释的警察自己来解决,往往造成一些民警顾虑重重,感到心里没底,无处着手。我们现在的工作布置多为“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而现实状况却是每一个执行者的年龄、经历、所处环境、经验及健康状况等都各不相同,胜任工作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一些自认为难以胜任、标准过高的同志就会产生紧张、焦虑、急躁和自卑的负面心理。警察在执行指令性非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束于无策、焦虑为难。按照上级“总体原则”的要求,给警察个体主观发挥的空间过大,反而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依情还是依法? 责任后果的承担等问题,往往使警察左右为难,思前顾后,产生彷徨、惊恐、忧虑、逆反的心理情绪。
3)认知失调。由于负面刺激与潜能抵御的较量造成心理失调。负面刺激,如一些与社会伦
理道德、社会公共秩序相悖的阴暗面,会对个体心理防线造成震动和冲击,其内心潜意识与职业意识之间的直接对峙与较量,容易造成失衡的心理反应。
4)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治疗。警察担任多重角色,其应变能力尚难达到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容易造成由角色错位引起心理错位,甚至陷入困扰危机。对于警察而言 ,工作中高强度、长时间的付出,致使与亲人的沟通交流机会本来就不多。无法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倾诉探讨,只能自己独自思考、承受,而压抑的情绪、烦躁不安的心境,再加上劳累的身体,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会造成感情破裂、家庭破碎,对民警个体及其家庭、孩子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3 如何维护警察心理健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的主题集中于警察心理健康问题。该时期,以理论探讨和测量及理论探讨两方面为主。应该说,目前该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还只能属于发展阶段,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警察心理或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探讨, 还没有能够深入到问题的解决阶段。对于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往往只是一种理论设想,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而且用于发现问题的心理测量工具也主要是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偏少且不成熟
3.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1 社会支持
(1)提高警察的职业声望。(2)改善警察的执法环境。(3)提供强有力的警务保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3.1.2 组织支持
(1)加强队伍建设,协调组织内部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为警察工作获得成就感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尽量减少公安机关内部的应激源;(2)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适其职、职得其人”;(3)建立警察心理服务机构,为警察提供心理服务。
3.1.3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是警察心理支持系统中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支持力量,它给警察提供主要的精神力量。(1)健全的家庭。(2)家庭成员对警察工作的充分理解。(3)家庭成员正确的法制观。
第五篇:我国警察职业素质研究
摘要4-6
Abstract6-11 引言11-16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警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理论 2.我国当前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状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116
一、基层公安警职业道德素质及其基本特征16-22
(一)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16-19 1.职业与职业素质16 2.职业道德素质16-17 3.警察职业道德素质17-18 4.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18-19
(二)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特征19-22 1.阶级性与民生性相结合19-20 2.自律性与强制性相结合20-21 3.自足性与表率性相结合21-22
二、当前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22-29
(一)当前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22-25 1.官僚主义,权力寻租22-23 2.玩忽职守,疏于业务23-24 3.漠视人权,执法粗暴24-25
(二)当前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25-29 1.基层民警职业道德规范缺失25 2.基层民警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有待完善25-26 3.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6 4.基层民警民生问题突出,物质和精神状况亟待关注26-27 5.传统陈腐思想的消极影响27 6.基层民警自身素质的不足27-29
三、完善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对策29-40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夯实职业道德根基29-31
2.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9-30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传统30-31
(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法律法规保障31-32
1.制定基层民警职业道德规范31-32
2.制定基层民警职业道德实施细则32
(三)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注重健全人格和实效性32-35
1.学校教育32-33
2.在职教育33-34
3.自我教育34-35
(四)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加强正面宣传机制建设35-37
1.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设36
2.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建设36-37
3.加强正面宣传机制建设37
(五)解决基层民生问题,丰富物质文化生活37-40
1.建立基层民警动态平衡调整机制37-38
2.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的物质待遇水平38
3.丰富基层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38
4.关注和解决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38-40
结语40-41
参考文献41-43
附录43-46
后记46
警察是保护公民权利、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警察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即由暴力专政工具向公平正义执法者的转变,由限制者、控制者向服务者、保护者的转变。因而,对警察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些素质的要素及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本文除第一章导言外共分4部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关于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第二章)首先在对警察本质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警察职业角色定位于执法者和服务者,并指出警察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从社会安全出发,以法律的强制性权力为后盾,将“法”作为警察职业活动的“准绳”,修正传统将警察视为“专政工具”、“刀把子”的定位,为本研究确立前提。其次是以专业化理论为分析视角,将知识、技能和伦理归结为支撑一种职业的内在力量,从而把警察职业素质界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并从这三个维度构筑分析框架,分析警察职业素质内涵,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在警察职业内在规律的要求之上。警察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定的警察职业素质是与时代发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警察职业素质的规定
性来源于人们对新时期警...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基层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民生、促进和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为学界和警界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实践的重大问题。在理论方面,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研究有助于科学界定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特征和对我国基层公安民警道德素质的现实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践方面,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研究有助于加强基层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为广大基层公安民警科学执法、为民执法提供强有力的道德保障。本文除引言、结语外,共分为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第一部分,首先,论文对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素质进行了界定。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基层民警的特殊职业道德可以概括为:(1)忠诚可靠,服务民生。(2)团结协作,大局为重。(3)保守秘密,纪律严明。(4)执勤规范,礼貌可亲。(5)英勇善战,注重预防。(6)爱岗敬业,一专多能。(7)乐于奉献,敢于牺牲。(8)防腐拒贿,清廉公正。(9)谨慎精密,耐心细致。(10)扎根群众,善于沟通。其次,论文阐述了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民生性相结合、自律性与强制性相结合、自足性与表率性相结合。这些特征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明了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的自身特点。第二部分,论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主要包括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玩忽职守,疏于业务;漠视人权,执法粗暴等方面。其次,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商品拜物教和金钱崇拜等也必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信息化、城市化、老龄化加速发展,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和贫富对立等都对基层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六个方面:基层民警职业道德规范缺失;基层民警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有待完善;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基层民警民生问题突出,物质和精神状况亟待关注;传统陈腐思想的消极影响;基层民警自身素质的不足。第三部分,论文阐述了完善我国基层公安民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夯实职业道德根基;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注重健全人格和实效性;健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加强正面宣传机制建设;解决基层民生问题,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结语部分,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只有不断加强基层民警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够使广大基层民警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维护稳定、促进和平、共享和谐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