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内容(试行)(征求意见稿)[精选]
附件:
四川省药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内容(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一、机构设置、部门职责、人员资质及履职责情况
(一)建立了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部门职责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隶属关系明确,不遗漏,交叉的职责有明确规定。
(二)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有关的部门能认真履职,生产管理部门能全面实施对生产管理文件系统、生产现场和生产操作全过程的规范管理;质量管理部门能参与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并独立履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职责。
(三)质量受权人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企业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干扰,能实施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质量符合要求,实现质量目标。按时参加药监部门组织的培训。
(四)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为企业的全职人员并相对稳定。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的资质、培训和实践经验符合GMP规定。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不互相兼任,发生变更后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备案。
(五)配备了资质(含学历、培训和实践经验)符合法律法规和GMP规定、数量能适应本企业药品生产的岗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3—
(六)企业制定了健全的培训制度,指定了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有经生产管理负责人或质量管理负责人审核批准的培训方案或计划,保证与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接受了必要的培训,培训记录及时保存,培训档案内容全面。
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一)企业建立了独立于生产部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其职、责、权明确并符合GMP规定,对所有物料和产品进行了检验、留样、记录并出具检验报告。
(二)检验实验室的面积、布局及环境符合GMP对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配备了抽样和检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经计量检定合格。检验仪器、设备和设施的管理符合GMP规定。
(三)实验室配备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符合GMP规定的质量控制负责人和检验人员,能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物料和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四)样品取样、管理、分发符合规定。取样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
(五)检验实验室建立了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取样、检查、检验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的操作规程。
(六)检验实验室采取了适宜的方法和程序对检验全过程(包括取样、样品处置、运输、存储和检验)进行了控制,采用的检验标准为现行的法定药品标准或依据法定药品标准制定的内控标准。必须自行制定检验方法时,所采用的检验方法能满足质量检验的预期用途并经过验证。
—4 —
(七)建立了物料和产品批准放行的操作规程,明确了批准放行的标准、职责并有相应的记录。质量管理部门对每批物料和成品都进行了质量评价并有明确的结论。物料由指定人员签名批准放行,物料的发放必须有经审核的凭据并有记录;质量受权人对成品批准放行,必须对经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的批生产记录和批检验记录作出审核合格结论后签名批准,未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处理的不合格品不得放行或销售。
(八)检验操作规程的内容与经确认或验证的检验方法一致。检验实验室有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管理记录包括了实验室异常结果的调查、CAPA记录等;所有与检验有关的信息应完整、真实、及时记录,检验记录有可追溯性并经复核,确保结果与记录一致。
(九)企业能确保所生产的药品按照注册批准的方法进行全项检验、所有中间控制(包括生产人员所进行的中间控制)均按照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的方法进行。所有检验均有记录并有可追溯性。
(十)检验报告信息完整,能反映样品和检验的所有情况。
(十一)检验实验室建立了稳定性考察、留样、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文件及记录,文件及实际工作符合GMP规定。
(十二)委托检验均取得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备案件,并按规定对有关委托检验品种进行了逐批检验。检验结果要定期分析。委托检验情况能按时向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反馈。
(十三)建立了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如需变更执行了变更管理程序。建立了覆盖质量管理的所有因素(如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要素)、相
—5—
互关联部门之间各种活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系统和质量风险控制体系。
(十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包括物料采购、产品生产、质量控制、质量评价、产品储存和发运、销售的整个过程,从而保证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目的。
(十五)质量目标分解到了各个部门、岗位,质量管理是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部门和相关员工的共同责任。
(十六)企业为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的制定、执行和管理提供了充足的合适资源(人员、资金、物质、设施和设备),并能持续地提高其效力。
(十七)企业指定了管理人员负责质量体系的管理,并按预定时间定期审查体系并记录,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赋予了质量体系指定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执行解决方案的权利。
(十八)建立了产品及工艺的质量监控系统、纠正和预防措施系统、偏差及变更管理系统、产品质量回顾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质量体系,并符合GMP的规定。上述要素都能适当地应用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十九)质量管理部门按规定定期监测洁净室(区)的尘粒数和微生物数,发现偏差能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
(二十)制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操作程序,对员工进行了有效培训,企业所有的员工都能正确理解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程序的要求,在发生问题时,能按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并报告主管或直接领导。
(二十一)建立了变更控制系统。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变更的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变更控制工作,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变更都进行了评估和—6 —
管理。须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变更应在得到批准后实施。
(二十二)建立了符合GMP规定的偏差处理操作规程。各部门全体人员能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任何人发现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都能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并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手段,对此差异展开调查、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全过程均有详细记录。重大偏差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了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有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采取了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二十三)能对风险进行识别,利用适当的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分析并评价,确定风险事件、风险类别或类型,辩识风险的来源和风险特点,以及预测风险带来的伤害影响模式,并针对风险起因制定预防措施,从而减低风险至可接受的程度。
(二十四)企业对药品GMP认证以后的专项检查、跟踪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了有效整改。
(二十五)本年度无因药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索赔和退货;连续三年内无质量事故、无质量因素产品被责令召回、质量公告无不合格产品、无违法违规生产被行政处罚。
三、工艺规程执行情况
(一)每种药品的每个生产批量均制定有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每种药品的每种规格和每种包装类型均应有包装操作规程。所有生产工艺均在
—7—
工艺验证的基础上制定并与注册批准的工艺相一致。
(二)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的设计符合GMP的规定,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批生产记录三者的规定应一致。
(三)所有药品的生产和包装严格按照批准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有相关记录,能确保药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并符合药品生产许可和注册批准的要求
(四)严格管理空白批生产记录,每批产品的生产都须依据受控的空白主批生产记录进行操作和记录,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更改记录甚至伪造记录的行为发生。
(五)对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制定有偏差处理操作规程,生产过程一旦出现偏差,能严格按照偏差处理操作规程执行。
(六)对工艺规程和主批生产记录定期进行回顾,确保其始终与最新的验证结果和注册资料及实际操作一致。工艺、设备、方法等变更后及时更新了相关文件。
四、物料供应、储存、放行及成品放行管理
(一)物料供应商审计和批准的操作规程内容完善,明确了供应商的资质、选择的原则、质量评估方式、评估标准以及物料供应商批准的程序。如质量评估需采用现场质量审计方式的,操作规程中还明确了审计内容、现场质量审计周期周期、审计人员的组成及资质。需采用样品小批量试生产的,明确了生产批量、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稳定性考察方案。
(二)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对所有生产用物料的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进行质量评估,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物料供应商(尤其是生产商)的质量体—8 —
系进行现场质量审计,物料供应商须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采购。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评估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能行使否决权。
(三)对主要物料供应商的组织机构、人员条件、生产环境与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物料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设备、仪器、文件管理等进行了认真审计,并全面评估其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并有效运行。
(四)质量标准不能全面反应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原料药、某些植化原料、合成原料、多种成分混合加工产品,除根据企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使用经验增加或提高某些质量控制指标对供应商进行约束外,还对其工艺路线、溶剂、工艺参数提出了硬性约束条件,以确保产品质量。
(五)对物料供应商实行了动态管理。对合格供应商实行了定期、不定期的再审计评估制度以确定是否继续作为物料供应对象。质量部门应及时掌握主要物料供应商资质(如许可证年审、GMP证书有效期)及质量体系变化的信息,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变更后应能及时对其进行质量审计。
(六)对每家物料供应商建立了能反映历史情况及质量现状的质量档案并具有可追溯性,档案内容应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协议、质量标准、样品检验数据和报告、供应商的检验报告、现场质量审计报告、产品稳定性考察报告、定期的质量回顾分析报告等。
(七)建立了药品生产所用物料的购入、贮存、发放、使用等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购进的物料能严格执行验收、取样、检验等程序,并按规定入库。库存物料账物卡相符,原辅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投料量、结
—9—
存量与购入量相符
(八)化学药品生产所用物料均从符合规定的单位购进。中药生产企业从经过GMP认证的合法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购进中药饮片,或采用基地药材或固定药材产地的方式购进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药注射剂所用中药材的产地应当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进口原料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进口药品批件》和口岸药品检验所的药品检验合格报告书。
(九)建立了退货产品、入库后出现异常情况、偏差调查涉及重新取样等情况的取样规程。
(十)验收和取样检验的有关操作符合企业制定的验收标准操作规程,并做好相关记录和台帐,所有物料均有可追溯性。药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印刷包装材料的管理符合GMP规定。
(十一)建立了物料的编码系统,编码系统的使用能有效防止混淆、差错,并使物料管理系统能有效追溯。
(十二)对“麻、精、毒、放”类药品需特殊管理的物料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设专库或专柜,双人双锁管理,有明显的规定标志并与公安机关报警联网,其购入和使用符合有关规定。
(十三)库房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贮存条件,满足物料或产品的贮存条件(如温湿度、避光)和安全贮存的要求;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与生产要求一致。如在其他区域或采用其他方式取样,应当能够防 — —10
止污染或交叉污染。
(十四)物料按其性质和规定的储存条件分类储存,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养护与使用。对已发生变化的物料能及时处理避免污染其它物料。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分别设置了原药材库、饮片库或净药材库。按需要设置了符合规定的毒性药材、贵细药材和鲜活药材库。
五、设备设施要求
(一)设备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及批生产量相适应,主要设备的能力应与水、电、气、冷等公用工程系统相配套。
(二)药品生产在符合GMP规定的洁净厂房内进行。日常生产时空调净化系统按规定运行。在验证的基础上规定了洁净厂房的自净时间并按规定对自净时间进行监测。
(三)空调净化系统按规定进行了清洁、维修、保养。对初、中效过滤器阻力值能按规定每班进行监测,并按规定清洗或更换初中、效过滤器。对每个高效过滤器按规定定期检漏和监测风速,发现不符合规定能及时更换高效过滤器,确保洁净室自净功能符合规定。
(四)洁净区各区域压差梯度符合规定。指定了专人定期检查压差并详细记录,发现偏差能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
(五)关键生产设备改变后能在规定时间内报药监部门备案
(六)对每台设备都制定了详细的清洁操作规程,清洁方法均经验证,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对设备实施清洁,并获得相同的清洁效果。已清洁的生产设备在清洁、干燥的条件下存放。
(七)主要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确保
—11—
设备在确认的参数范围内使用。制定了关键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并按规定进行维护、维修和保养。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和试车有相应的记录,记录内容详实,具可追溯性。
(八)设备调试或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紧急抢修造成本单元生产时间超过规定时限,进行了风险评估;设备在改造或重大维修后进行了再确认,符合要求后用于生产。
(九)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记录和控制设备以及仪器均制定了校准计划并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查,校准的量程范围能涵盖实际生产和检验的使用范围,有明显的合格标志。相关记录详实完善。
(十)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制备、储存和分配能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污染。储罐和管道按规定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并有完整记录,并按规定对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制药用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
(十一)制定有制药用水微生物污染警戒限和纠偏限,并认真监测,达到警戒限和纠偏限度时能按照操作规程处理。
(十二)洁净室(区)各种消毒方法的效果(如消毒剂种类的选择,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接触时间,温度和PH值,消毒剂残留等)都经过了验证证实。
六、ADR组织机构和不良反应体系的建立情况
(一)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门机构,配备了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具备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关联性评价能力的专(兼)职人员。
— —1
2(二)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
(三)建立了本企业产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网络,不良反应监测人员能积极、主动、全面收集本企业产品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反馈至企业不良反应监测部门。
(四)企业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对不良反应做到了及时跟踪、详细记录、评价、调查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五)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检验人员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药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其他人员均接受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
(六)收集国内外同类产品有关不良反应资料,建立企业产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七)质量受权人能督促本企业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职责。
(八)企业建立了产品召回系统,每批产品均有详细的发运记录,必要时能迅速、有效地从市场召回任何一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
—13—
第二篇:中国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直属分行:
为规范和加强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提高贷款决策水平,现将《中国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如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总行(信贷管理二部)。
附:
中国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客户信用分类标准,优化客户结构,提高房地产贷款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是指农业银行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评定对象,按照统一的财务指标和测算标准,对开发企业资信、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信用等级确定,从而区分企业信用状况的一种信贷管理方法。
第三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应遵循企业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原则。贷款企业必须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其他企业应遵循企业自愿的原则。
第四条 农业银行在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过程中,涉及企业有关资料,未征得企业同意不得对外提供。
第二章 评定对象和条件
第五条 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对象:
(一)已与农业银行建立了借贷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二)向农业银行申请建立信贷关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三)需要农业银行提供资信证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四)其他需要评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对象不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
第六条 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对象的基本条件:
1.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2.具有有权部门批准的房地产开发资质证明;
3.从事房地产开发两年以上,且经营正常;
4.企业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真实。
第三章 评定指标
第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为:到期贷款偿还率、贷款付息率、售(租)房款归行率、资质等级、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投资进度完成率、开发产品销(预)售率、开发产品优良率、企业领导者素质及经营机制等。其中前5项指标为主要评定指标,后7项指标为辅助评定指标。
第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实行百分制。依据评定指标及权重,根据企业信用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确定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见附表)。
第九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四个等级。
AAA级企业: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且符合下列条件:
1.贷款付息率、到期贷款偿还率、资产负债率为满分;
2.参与同行业评定的,应为省级十强房地产开发企业;
3.有优秀的履约业绩,在同业与银行界具有较高的信誉;
4.有稳定的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获利能力;
5.领导者素质佳,经营机制好。
AA级企业:得分在80分-89分(含80分),且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贷款付息率、到期贷款偿还率为满分,为省级骨干企业。
A级企业:得分在70分-79分(含70分),且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70%,有良好的偿债能力;
B级企业:得分在60分-69分(含60分)。
第四章 评定组织和程序
第十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和直属分行(以下简称分行)集中评定,信贷部门(房地产信贷部)具体操作或委托有资格的咨询评估机构评定,省级分行以下无评定的权利。受托评估机构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指标和标准组织评定,评定结果须经农业银行信贷部门(房地产信贷部)认可。
第十一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包括受理申请、组织初评、组织评审、等级确认。受理申请、组织初评、组织评审的具体操作比照《中国农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执行。信用等级AA级以上(含AA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分行贷款审查委员会确认。
第十二条 评定时效。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有效期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一季度进行。在征得开发企业同意后,4月份公布评定结果。
第十三条 各分行及所属分支行都要按审批权限对评定了信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分别建立经济档案。AAA级信用等级企业名单,要报总行信贷二部备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
第十五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为一年。
附件一:
中国农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考核计分表
企业名称:
标准分100阶段
实际得分:
评定级别:
┏━┯━━━━┯━━━━━━━━━━━━━━┯━━┯━━━━━┯━━┯━━┓
┃序│考核指标│
计算公式及数据
│实际│ 标准值 │满分│实际┃
┃号│
│
│值 │
│
│得分┃
┠─┼────┼──────────────┼──┼─────┼──┼──┨
┃1 │到期贷款│
到期贷款偿还额/贷款额
│
│
100%
│10 │
┃
┃ │还率
│
│
│
│
│
┃
┠─┼────┼──────────────┼──┼─────┼──┼──┨
┃2 │贷款付息│
实际付息额、应付利息额
│
│
100%
│10 │
┃
┃ │率
│
│
│
│
│
┃
┠─┼────┼──────────────┼──┼─────┼──┼──┨
┃3 │售(租)│
售(租)房款归行额/
│
│ 90%以上 │10 │
┃
┃ │房款归行│(销售收入×农行贷款权重)│
│(含90%)│
│
┃
┃ │率
│
│
│
│
│
┃
┠─┼────┼──────────────┼──┼─────┼──┼──┨
┃4 │资质等级│ 一级12分、二级8分、三级4分 │
│
│12 │
┃
┠─┼────┼──────────────┼──┼─────┼──┼──┨
┃5 │资产负债│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
│ 50%以下 │15 │
┃
┃ │率
│
│
│(含50%)│
│
┃
┠─┼────┼──────────────┼──┼─────┼──┼──┨
┃6 │应收账款│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
│ 100%以上 │
5│
┃
┃ │周转率 │
│
│(含100%)│
│
┃
┠─┼────┼──────────────┼──┼─────┼──┼──┨
┃7 │利润率 │
利润总额/销售总额
│
│ 15%以上 │5
│
┃
┃ │
│
│
│(含15%)│
│
┃
┠─┼────┼──────────────┼──┼─────┼──┼──┨
┃8 │总资产报│(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
│ 8%以上 │5
│
┃
┃ │酬率
│
总资产
│
│(含8%)│
│
┃
┠─┼────┼──────────────┼──┼─────┼──┼──┨
┃9 │投资进度│
实际投资额/计划投资额
│
│ 90%以上 │
4│
┃
┃ │完成率 │
│
│(含90%)│
│
┃
┠─┼────┼──────────────┼──┼─────┼──┼──┨
┃10│开发产品│当期开发产品销预售面积/当期│
│ 40%以上 │15 │
┃
┃ │销(预)│开发产品面积(含完工面积)│
│(含40%)│
│
┃
┃ │售率
│
│
│
│
│
┃
┠─┼────┼──────────────┼──┼─────┼──┼──┨
┃11│开发产品│完成的质量优良开发产品面积/│
│ 35%以上 │4
│
┃
┃ │优良率 │完成的开发产品面积
│
│(含35%)│
│
┃
┠─┼────┼──────────────┼──┼─────┼──┼──┨
┃12│企业领导│(1)好5分;(2)较好3分;(│
│
│5
│
┃
┃ │者素质及│3)一般1分;(4)差0分
│
│
│
│
┃
┃ │经营机制│
│
│
│
│
┃
┗━┷━━━━┷━━━━━━━━━━━━━━┷━━┷━━━━━┷━━┷━━┛
附件二:
房地产开发企业评级指标计分办法
分值
1.到期贷款偿还率
100%
10分
100%以下
0分
2.贷款付息率
100%
10分
100%以下
0分
3.售(租)房款归行率
90%以上(含90%)
10分
90%以下
0分
5.资产负债率
50%以下(含50%)
15分
50%-60%(含60%)13分
60%-70%(含70%)10分
70%以上
0分
6.利润率
(实际值÷标准值)×5
7.总资产报酬率
(实际值÷标准值)×5
8.应收账款周转率
100%以上(含100%)
5分
100%以下
0分
9.投资进度完成率
(实际值÷标准值)×4
10.开发产品销预售率
(实际值÷标准值)×15
11.开发产品优良率
(实际值÷标准值)×4
注:1.在计算1、2两个指标时,老企业按在农行的贷款计算;新企业按在其他行的贷款计算,若企业无银行贷款高1、2两个指标满分。
2.在计算开发产品优良率时,完成的质量优良开发产品面积和完成的开发产品面积是指截止到考察期累计的质量优良开发产品面积和累计完成的开发产品面积。
3.计算各指标分值时,均应采用年末结算报表。
4.对实际值大于标准值的,均按满分计算。
第三篇: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
关于《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的函
食药监安函[2012]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推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贯彻实施,规范检查认证行为,国家局组织起草了《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稿)。现将征求意见稿发给你们,同时在国家局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将书面意见于2012年7月27日前反馈药品安全监管司生产监管处。
联系人:温庆辉 郭清伍
电
话:010-88330830,88330852
传
真:010-88330810
电子信箱:ajgmp@sda.gov.cn
附件:《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原则规定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现场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应根据其风险进行分类,列举了部分缺陷项目及其分类情况,旨在统一检查标准,规范检查认证行为。
本原则适用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跟踪检查、飞行检查。
一、缺陷项目的分类
缺陷项目分为“严重缺陷项目”、“主要缺陷项目”和“一般缺陷项目”,其风险等级依次降低。
(一)严重缺陷项目
严重缺陷项目是指与药品GMP要求有严重偏离,产品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危害的缺陷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严重缺陷项目:
1、对使用者造成危害或存在健康风险;
2、与药品GMP要求有严重偏离,易造成产品不合格;
3、文件、数据、记录等不真实;
4、存在多项主要缺陷,经综合分析表明质量管理体系中某一系统不能有效运行。
(二)主要缺陷项目
主要缺陷项目是指与药品GMP要求有较大偏离的缺陷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主要缺陷项目:
1、与药品GMP要求有较大偏离;
2、不能按要求放行产品,或质量受权人不能履行其放行职责;
3、存在多项一般缺陷,经综合分析表明质量管理体系中某一系统不完善。
(三)一般缺陷项目
一般缺陷项目是指偏离药品GMP要求,但尚未达到严重缺陷和主要缺陷程度的缺陷项目。
二、产品风险分类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依据风险分为高风险产品和一般风险产品。
(一)高风险产品
以下产品属高风险产品:
1、治疗窗窄的药品;
2、高活性、高毒性、高致敏性产品(包括微量交叉污染即能引发健康风险的产品,如青霉素类、细胞毒性产品、性激素类);
3、无菌药品;
4、生物制品;
5、血液制品;
6、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是指参数控制的微小偏差即可造成产品不均一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艺,如:长效或缓释产品,无菌药品)
(二)一般风险产品
指高风险产品以外的其它产品。
三、风险评定原则
对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项目,应根据其缺陷严重程度以及产品风险分类,综合判定其风险高低。风险评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所评定的风险与缺陷的性质和出现次数有关。
(二)所评定的风险与产品的类别有关。当产品为一般风险产品时,缺陷项目一般不会被评定为严重缺陷,除非发现极端情况,如:企业存在欺骗行为,或大范围的交叉污染,虫害成群或其他不卫生的情形。
(三)所评定的风险与企业的整改情况有关。当企业重复出现前次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表明企业没有整改,或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缺陷项目再次发生,风险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上升一级。
四、检查结果判定
检查结果判定按《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365号)第24条有关规定处理。附件1:
严重缺陷项目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严重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人员
— 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负责人无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且对其负责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厂房
— 无空气过滤系统以消除生产或包装时容易产生的空气污染。
— 有大范围交叉污染,表明通风系统普遍存在故障。
— 生产区或检验区未与其它用于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区有效分隔。
— 厂区卫生状况差,到处有生产残留物积聚/有清洁不充分导致的异物。
— 虫害严重。
设备
— 用于高风险产品的复杂生产操作用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且有证据表明存在故障。
生产管理
— 无书面的生产处方。
— 生产处方或生产批记录显示有明显的偏差或重大的计算错误。
— 伪造或篡改生产和包装指令。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部门不是明确的独立机构,缺乏真正的决定权,有证据表明质量管理部门的决定常被生产部门或管理层否决。
原辅料检验
— 伪造或篡改分析结果。
成品检验
— 批准放行销售前,未按照所适用的质量标准完成对成品的检验。
— 伪造或篡改检验结果/伪造检验报告。
记录
— 伪造或篡改记录。
稳定性
— 无确定产品效期的数据。
— 伪造或篡改稳定性考察数据/伪造检验报告。
无菌产品
— 关键灭菌程序未经验证。
— 注射用水(WFI)系统未经验证,有证据表明存在微生物/内毒素超标的情况。
— 未做培养基灌装验证以证明无菌灌装操作的有效性。
— 无菌灌装产品在灌装期间无环境控制/未监控微生物。
— 培养基灌装验证失败后仍继续进行无菌灌装生产。
— 未对首次无菌检查不合格进行彻底调查,就根据复试结果批准放行产品。
附件2:
主要缺陷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主要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人员
— 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负责人无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且对其负责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 委托无足够资质的的人员履行质量管理部门或生产部门的职责。
— 质量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人员不足,导致差错率高。
— 与生产、质量管理有关的人员培训不足,导致发生相关的GMP偏差。
— 健康要求内容不完整。
厂房
— 存在可能导致局部或偶发交叉污染的通风系统故障。
— 未对空气过滤器的更换、压差监控进行维护/定期确认。
— 辅助系统(蒸气、空气、氮气、捕尘等)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空调净化系统和纯化水系统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未根据需要控制或监测温湿度(如未按标示的要求贮存)。
— 与生产区或产品暴露的设备直接相邻或位于其上方的墙面/天棚有损坏(破洞、裂缝或油漆剥落)。
— 因管道或固定设备造成有无法清洁的表面,或有灰尘直接位于产品或生产设备的上方。
表面外层涂料(地面、墙面和天棚)无法进行有效清洁。
— 有证据表明生产区域内未密封的孔洞表面存在污染(长霉、霉斑、来自以往生产的粉尘等)。
— 生产区域空间太小,可能导致混淆。
— 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进入物理和电子分隔的待验区域/物理分隔的待验区域无良好标志,且/或未按规程使用。
— 原辅料取样无独立区域/没有足够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原辅料取样中的污染或交叉污染。
— 厂房虽然洁净,但缺少书面的卫生清洁规程。
— 无微生物/环境监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易受污染的非无菌产品生产区未设纠偏限度。
设备
— 设备未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运行。
— 用于复杂生产工艺的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在线清洁(CIP)设备未经验证。
— 液体制剂或油膏剂的生产罐未安装卡箍式卫生接头。
— 未对存放的设备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 设备不适用于生产:表面多孔且无法清洁/材质有颗粒物脱落。
— 有证据表明产品已被设备上的异物(如润滑油、机油、铁锈和颗粒)污染。
— 大罐、料斗或类似的生产设备没有盖子。
— 设备(如烘箱或灭菌柜)存放有多个产品时(有可能交叉污染或混淆),没有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
— 在共用区域内,设备安装的位置不能防止操作中的交叉污染或可能的混淆。
— 未维护或运行纯化水(PW)系统以提供质量合格的生产用水。
— 垫圈不密封。
— 无自动化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或测量设备的校验计划/未保存校验记录。
— 无设备使用记录。
— 生产设备的清洁方法(包括分析方法)未经验证。
— 非专用设备用于高风险产品生产时,生产设备的清洁方法未经验证。
生产管理
— 生产处方由无资质人员编写/核对。
— 复杂的生产工艺未经验证。
— 复杂生产工艺的验证研究/报告内容不完整(缺少评估/批准)。
— 无品种更换生产的规程,或该规程未经验证。
— 生产工艺规程上的主要变更未经批准/无书面记录。
— 生产中的偏差无书面记录,且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未对生产收率或物料平衡的偏差进行调查。
— SOP未包括生产不同产品之间的清场,且无书面记录。
— 未定期检查测量器具/无检查记录。
— 生产操作间和中间物料缺少适当的标识,易造成混淆。
— 不合格的物料和产品标识、贮存不当,可能引起混淆。
— 物料接收后,到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放行期间,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未在待检区存放。
— 未经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生产人员即使用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
— 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标识不当/不正确。
— 未按SOP由有资质的人员对原辅料进行配料。
— 生产处方不完整,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显示出生产处方不准确。
— 生产批量的变更未经有资质的人员准备/审核。
— 生产/包装批文件的内容不准确/不完整。
— 尽管有文件记录,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合并批号/SOP未涵盖此内容。
— 无包装操作的书面规程。
— 包装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未经有资质人员的调查。
— 打印批号、未打印批号的印刷包装材料(包括储存、发放、打印和销毁)控制不严。
质量控制
— 设施、人员和检验仪器不完备。
— 质量控制人员无权进入生产区域。
— 无物料取样、检查和检验的SOP或相关SOP未经批准。
— 产品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可销售。
— 质量管理部门未经正确核对生产与包装的文件记录,即批准放行产品。
— 偏差和勉强符合要求的情况未按照SOP正常调查并做书面记录。
— 原辅料与包装材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事先批准即用于生产。
— 未经质量管理部门事先批准即进行重新加工/返工操作。
— 无投诉与退货处理系统。
—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如运输、贮存等)的SOP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未予以执行。
— 无变更控制系统。
— 检验用实验室系统与现场控制(包括确认、操作、校验和设备维护、标准品、各种溶液以及记录保存)无法确保检验结果和所作结论是准确、精密和可靠的。
— 无药品召回规程,且发货操作的方式无法实施完全召回(无发货记录或未保存记录)。
— 隔离和处理方式不当,会导致召回的产品、退货重新发货销售。
— 无自检计划或自检计划不完全/自检记录内容不完整或未保存。原辅料检验
— 未对销售商/供应商进行足够的审计即减少检验计划。
— 生产用水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 企业接收物料后未在工厂内做鉴别试验/未对每个容器中的原料药,或经第三方处理或再包装后的原料药做鉴别试验。
— 检验报告显示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内容不完整。
— 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 超过复验期的原料药未经适当复验即使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 运输和贮存条件无SOP规定。
— 对供应商的审计无文件记录。
包装材料检验
— 未对供应商进行足够的审计即减少检验计划。
— 未对包装材料进行检验。
— 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包装/贴签生产企业接收物料后,未在工厂做鉴别试验。
— 对供应商的审计无文件记录。
成品检验
— 质量标准内容不完整/不正确。
— 成品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检验项目不全。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 运输和贮存条件无SOP规定。
文件记录
— 无生产工艺规程。
— 供应商提供文件记录不及时。
样品
— 未保存成品留样。
稳定性
— 用于确定产品有效期的批次不足/稳定性考察数据不全。
— 当稳定性考察数据显示产品未到有效期就不符合质量标准时,未采取措施。
— 无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
— 生产(处方)/包装材料的变更未做稳定性考察。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无菌产品
— 未经恰当评价或未经注册批准,未对水溶性产品进行最终蒸汽灭菌。
— 生产/灌装操作的房间洁净度等级不正确。
— 采用无菌工艺生产的区域对D级洁净区域呈负压,D级洁净区域对非洁净区呈负压。
— 房间洁净度等级测试的采样点不够/采样方法不正确。
— 采用无菌工艺灌装的产品在无菌灌装时,环境控制/微生物监控不充分。
— 厂房与设备的设计或维护未将污染/尘粒产生降到最小的限度。
— 纯化水与注射用水系统的维护不当。
— 纯化水与注射用水系统在维护、改造和出现超标趋势后,未进行适当的再验证。
— 人员培训不当。
— 洁净区、无菌区的更衣方式不当。
— 清洁与消毒计划不正确。
— 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或防止混淆的方式/预防措施不当。
— 未对产品内包装材料、容器和设备的清洁、灭菌、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限进行验证。
— 未考虑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
— 生产开始到灭菌或过滤之间的间隔时限未经验证。
— 培养基灌装规程不正确。
— 培养基灌装数量不足。
— 培养基灌装未模拟实际的生产情况。
— 培养基支持广谱微生物生长的有效性未经证实。
— 培养基灌装的结果判定错误。
— 未做安瓿检漏试验。
— 无菌检查样品数量不足或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
— 未将灭菌柜每次装载的产品视为一个单独的批次进行无菌检查。
— 未使用纯化水作为注射用水系统和纯蒸气发生器的源水。
— 用于注射剂配制的注射用水未检验内毒素。
— 注射剂用容器和内包装材料,其最终淋洗的注射用水未检验内毒素,而这些容器和内包装材料不再进行除热原处理。
附件3:
一般缺陷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一般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厂房
— 人员可通过生产与包装区域的门直达室外。
— 地漏敞口/无存水弯。
— 液体和气体的出口处无标志。
— 不与暴露产品直接相邻或不直接位于暴露产品上方的表面有损坏。
— 生产区内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 休息、更衣、洗手和盥洗设施设置不当。
设备
— 设备与墙面的间距太小而无法清洁。
— 固定设备的基座连接处未完全密封。
— 使用临时性的方法和装置进行维修。
— 有缺陷或不用的设备未移出或未贴上适当的标识。
— 用于非高风险产品的小型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清洁
— 书面清洁规程内容不完整,但厂区处于可接受的清洁状态。
— 清洁或健康卫生规程未有效实施。
生产管理
— 原辅料与产品处理的SOP内容不完整。
— 未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生产区域。
— 对接收物料的检查不完全。
质量管理
— 召回规程内容不完整。
原辅料检验
— 用于符合性检验的原辅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用于生产。
— 检验方法的验证内容不完整。
包装材料检验
— 运输和储藏规程内容不当。
— 过期/报废包装材料的处理不当。
— 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不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成品检验
— 物理指标的检验项目不全。
文件记录
— 产品的记录/文件内容不完整。
— 生产用建筑的平面图和标准不完整。
— 记录和凭证的保存时间不够。
— 无组织机构图。
— 清洁记录内容不完整。
样品
— 无原辅料样品。
— 成品或原料药样品数量不足。
— 贮存条件不正确。
稳定性
— 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批次不足。
— 检验项目不全。
— 样品数量不足以完成检验。
无菌产品
— 未监测灭菌用蒸气,以确保达到适当的质量要求且无添加的成分。
— 进入洁净区和无菌工艺生产区的最多人数控制不当。
— 用于冲洗溶液和保护产品的气体未经除菌过滤器过滤。
— 微粒与缺陷的检查不当。
第四篇:《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稿)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风险评定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原则规定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现场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应根据其风险进行分类,列举了部分缺陷项目及其分类情况,旨在统一检查标准,规范检查认证行为。
本原则适用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跟踪检查、飞行检查。
一、缺陷项目的分类
缺陷项目分为“严重缺陷项目”、“主要缺陷项目”和“一般缺陷项目”,其风险等级依次降低。
(一)严重缺陷项目
严重缺陷项目是指与药品GMP要求有严重偏离,产品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危害的缺陷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严重缺陷项目:
1、对使用者造成危害或存在健康风险;
2、与药品GMP要求有严重偏离,易造成产品不合格;
3、文件、数据、记录等不真实;
4、存在多项主要缺陷,经综合分析表明质量管理体系中某一系统不能有效运行。
(二)主要缺陷项目
主要缺陷项目是指与药品GMP要求有较大偏离的缺陷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主要缺陷项目:
1、与药品GMP要求有较大偏离;
2、不能按要求放行产品,或质量受权人不能履行其放行职责;
3、存在多项一般缺陷,经综合分析表明质量管理体系中某一系统不完善。
(三)一般缺陷项目
一般缺陷项目是指偏离药品GMP要求,但尚未达到严重缺陷和主要缺陷程度的缺陷项目。
二、产品风险分类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依据风险分为高风险产品和一般风险产品。
(一)高风险产品
以下产品属高风险产品:
1、治疗窗窄的药品;
2、高活性、高毒性、高致敏性产品(包括微量交叉污染即能引发健康风险的产品,如青霉素类、细胞毒性产品、性激素类);
3、无菌药品;
4、生物制品;
5、血液制品;
6、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是指参数控制的微小偏差即可造成产品不均一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艺,如:长效或缓释产品,无菌药品)
(二)一般风险产品
指高风险产品以外的其它产品。
三、风险评定原则
对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项目,应根据其缺陷严重程度以及产品风险分类,综合判定其风险高低。风险评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所评定的风险与缺陷的性质和出现次数有关。
(二)所评定的风险与产品的类别有关。当产品为一般风险产品时,缺陷项目一般不会被评定为严重缺陷,除非发现极端情况,如:企业存在欺骗行为,或大范围的交叉污染,虫害成群或其他不卫生的情形。
(三)所评定的风险与企业的整改情况有关。当企业重复出现前次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表明企业没有整改,或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缺陷项目再次发生,风险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上升一级。
四、检查结果判定
检查结果判定按《关于印发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365号)第24条有关规定处理。附件1:
严重缺陷项目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严重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人员
— 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负责人无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且对其负责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厂房
— 无空气过滤系统以消除生产或包装时容易产生的空气污染。
— 有大范围交叉污染,表明通风系统普遍存在故障。
— 生产区或检验区未与其它用于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区有效分隔。
— 厂区卫生状况差,到处有生产残留物积聚/有清洁不充分导致的异物。
— 虫害严重。
设备
— 用于高风险产品的复杂生产操作用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且有证据表明存在故障。
生产管理
— 无书面的生产处方。
— 生产处方或生产批记录显示有明显的偏差或重大的计算错误。
— 伪造或篡改生产和包装指令。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部门不是明确的独立机构,缺乏真正的决定权,有证据表明质量管理部门的决定常被生产部门或管理层否决。
原辅料检验
— 伪造或篡改分析结果。
成品检验
— 批准放行销售前,未按照所适用的质量标准完成对成品的检验。
— 伪造或篡改检验结果/伪造检验报告。
记录
— 伪造或篡改记录。
稳定性
— 无确定产品效期的数据。
— 伪造或篡改稳定性考察数据/伪造检验报告。
无菌产品
— 关键灭菌程序未经验证。
— 注射用水(WFI)系统未经验证,有证据表明存在微生物/内毒素超标的情况。
— 未做培养基灌装验证以证明无菌灌装操作的有效性。
— 无菌灌装产品在灌装期间无环境控制/未监控微生物。
— 培养基灌装验证失败后仍继续进行无菌灌装生产。
— 未对首次无菌检查不合格进行彻底调查,就根据复试结果批准放行产品。附件2:
主要缺陷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主要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人员
— 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负责人无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且对其负责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 委托无足够资质的的人员履行质量管理部门或生产部门的职责。
— 质量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人员不足,导致差错率高。
— 与生产、质量管理有关的人员培训不足,导致发生相关的GMP偏差。
— 健康要求内容不完整。
厂房
— 存在可能导致局部或偶发交叉污染的通风系统故障。
— 未对空气过滤器的更换、压差监控进行维护/定期确认。
— 辅助系统(蒸气、空气、氮气、捕尘等)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空调净化系统和纯化水系统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未根据需要控制或监测温湿度(如未按标示的要求贮存)。
— 与生产区或产品暴露的设备直接相邻或位于其上方的墙面/天棚有损坏(破洞、裂缝或油漆剥落)。
— 因管道或固定设备造成有无法清洁的表面,或有灰尘直接位于产品或生产设备的上方。表面外层涂料(地面、墙面和天棚)无法进行有效清洁。
— 有证据表明生产区域内未密封的孔洞表面存在污染(长霉、霉斑、来自以往生产的粉尘等)。
— 生产区域空间太小,可能导致混淆。
— 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进入物理和电子分隔的待验区域/物理分隔的待验区域无良好标志,且/或未按规程使用。
— 原辅料取样无独立区域/没有足够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原辅料取样中的污染或交叉污染。
— 厂房虽然洁净,但缺少书面的卫生清洁规程。
— 无微生物/环境监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易受污染的非无菌产品生产区未设纠偏限度。
设备
— 设备未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运行。
— 用于复杂生产工艺的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 在线清洁(CIP)设备未经验证。
— 液体制剂或油膏剂的生产罐未安装卡箍式卫生接头。
— 未对存放的设备采取防止污染的措施。
— 设备不适用于生产:表面多孔且无法清洁/材质有颗粒物脱落。
— 有证据表明产品已被设备上的异物(如润滑油、机油、铁锈和颗粒)污染。
— 大罐、料斗或类似的生产设备没有盖子。
— 设备(如烘箱或灭菌柜)存放有多个产品时(有可能交叉污染或混淆),没有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
— 在共用区域内,设备安装的位置不能防止操作中的交叉污染或可能的混淆。
— 未维护或运行纯化水(PW)系统以提供质量合格的生产用水。
— 垫圈不密封。
— 无自动化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或测量设备的校验计划/未保存校验记录。
— 无设备使用记录。
— 生产设备的清洁方法(包括分析方法)未经验证。
— 非专用设备用于高风险产品生产时,生产设备的清洁方法未经验证。
生产管理
— 生产处方由无资质人员编写/核对。
— 复杂的生产工艺未经验证。
— 复杂生产工艺的验证研究/报告内容不完整(缺少评估/批准)。
— 无品种更换生产的规程,或该规程未经验证。
— 生产工艺规程上的主要变更未经批准/无书面记录。
— 生产中的偏差无书面记录,且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未对生产收率或物料平衡的偏差进行调查。
— SOP未包括生产不同产品之间的清场,且无书面记录。
— 未定期检查测量器具/无检查记录。
— 生产操作间和中间物料缺少适当的标识,易造成混淆。
— 不合格的物料和产品标识、贮存不当,可能引起混淆。
— 物料接收后,到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放行期间,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未在待检区存放。
— 未经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生产人员即使用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
— 待包装产品、中间产品、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标识不当/不正确。
— 未按SOP由有资质的人员对原辅料进行配料。
— 生产处方不完整,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显示出生产处方不准确。
— 生产批量的变更未经有资质的人员准备/审核。
— 生产/包装批文件的内容不准确/不完整。
— 尽管有文件记录,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合并批号/SOP未涵盖此内容。
— 无包装操作的书面规程。
— 包装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未经有资质人员的调查。
— 打印批号、未打印批号的印刷包装材料(包括储存、发放、打印和销毁)控制不严。
质量控制
— 设施、人员和检验仪器不完备。
— 质量控制人员无权进入生产区域。
— 无物料取样、检查和检验的SOP或相关SOP未经批准。
— 产品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可销售。
— 质量管理部门未经正确核对生产与包装的文件记录,即批准放行产品。
— 偏差和勉强符合要求的情况未按照SOP正常调查并做书面记录。
— 原辅料与包装材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事先批准即用于生产。
— 未经质量管理部门事先批准即进行重新加工/返工操作。
— 无投诉与退货处理系统。
— 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如运输、贮存等)的SOP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未予以执行。
— 无变更控制系统。
— 检验用实验室系统与现场控制(包括确认、操作、校验和设备维护、标准品、各种溶液以及记录保存)无法确保检验结果和所作结论是准确、精密和可靠的。
— 无药品召回规程,且发货操作的方式无法实施完全召回(无发货记录或未保存记录)。
— 隔离和处理方式不当,会导致召回的产品、退货重新发货销售。
— 无自检计划或自检计划不完全/自检记录内容不完整或未保存。原辅料检验
— 未对销售商/供应商进行足够的审计即减少检验计划。
— 生产用水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 企业接收物料后未在工厂内做鉴别试验/未对每个容器中的原料药,或经第三方处理或再包装后的原料药做鉴别试验。
— 检验报告显示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内容不完整。
— 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 超过复验期的原料药未经适当复验即使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 运输和贮存条件无SOP规定。
— 对供应商的审计无文件记录。
包装材料检验
— 未对供应商进行足够的审计即减少检验计划。
— 未对包装材料进行检验。
— 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包装/贴签生产企业接收物料后,未在工厂做鉴别试验。
— 对供应商的审计无文件记录。
成品检验
— 质量标准内容不完整/不正确。
— 成品质量标准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 检验项目不全。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 运输和贮存条件无SOP规定。
文件记录
— 无生产工艺规程。
— 供应商提供文件记录不及时。
样品
— 未保存成品留样。
稳定性
— 用于确定产品有效期的批次不足/稳定性考察数据不全。
— 当稳定性考察数据显示产品未到有效期就不符合质量标准时,未采取措施。
— 无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
— 生产(处方)/包装材料的变更未做稳定性考察。
— 检验方法未经验证。
无菌产品
— 未经恰当评价或未经注册批准,未对水溶性产品进行最终蒸汽灭菌。
— 生产/灌装操作的房间洁净度等级不正确。
— 采用无菌工艺生产的区域对D级洁净区域呈负压,D级洁净区域对非洁净区呈负压。
— 房间洁净度等级测试的采样点不够/采样方法不正确。
— 采用无菌工艺灌装的产品在无菌灌装时,环境控制/微生物监控不充分。
— 厂房与设备的设计或维护未将污染/尘粒产生降到最小的限度。
— 纯化水与注射用水系统的维护不当。
— 纯化水与注射用水系统在维护、改造和出现超标趋势后,未进行适当的再验证。
— 人员培训不当。
— 洁净区、无菌区的更衣方式不当。
— 清洁与消毒计划不正确。
— 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或防止混淆的方式/预防措施不当。
— 未对产品内包装材料、容器和设备的清洁、灭菌、使用之间的间隔时限进行验证。
— 未考虑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水平。
— 生产开始到灭菌或过滤之间的间隔时限未经验证。
— 培养基灌装规程不正确。
— 培养基灌装数量不足。
— 培养基灌装未模拟实际的生产情况。
— 培养基支持广谱微生物生长的有效性未经证实。
— 培养基灌装的结果判定错误。
— 未做安瓿检漏试验。
— 无菌检查样品数量不足或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
— 未将灭菌柜每次装载的产品视为一个单独的批次进行无菌检查。
— 未使用纯化水作为注射用水系统和纯蒸气发生器的源水。
— 用于注射剂配制的注射用水未检验内毒素。
— 注射剂用容器和内包装材料,其最终淋洗的注射用水未检验内毒素,而这些容器和内包装材料不再进行除热原处理。附件3:
一般缺陷举例
本附件列举了部分一般缺陷项目,但并未包含该类缺陷项目的全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缺陷项目。
厂房
— 人员可通过生产与包装区域的门直达室外。
— 地漏敞口/无存水弯。
— 液体和气体的出口处无标志。
— 不与暴露产品直接相邻或不直接位于暴露产品上方的表面有损坏。
— 生产区内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 休息、更衣、洗手和盥洗设施设置不当。
设备
— 设备与墙面的间距太小而无法清洁。
— 固定设备的基座连接处未完全密封。
— 使用临时性的方法和装置进行维修。
— 有缺陷或不用的设备未移出或未贴上适当的标识。
— 用于非高风险产品的小型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清洁
— 书面清洁规程内容不完整,但厂区处于可接受的清洁状态。
— 清洁或健康卫生规程未有效实施。
生产管理
— 原辅料与产品处理的SOP内容不完整。
— 未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生产区域。
— 对接收物料的检查不完全。
质量管理
— 召回规程内容不完整。
原辅料检验
— 用于符合性检验的原辅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用于生产。
— 检验方法的验证内容不完整。
包装材料检验
— 运输和储藏规程内容不当。
— 过期/报废包装材料的处理不当。
— 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不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成品检验
— 物理指标的检验项目不全。
文件记录
— 产品的记录/文件内容不完整。
— 生产用建筑的平面图和标准不完整。
— 记录和凭证的保存时间不够。
— 无组织机构图。
— 清洁记录内容不完整。
样品
— 无原辅料样品。
— 成品或原料药样品数量不足。
— 贮存条件不正确。
稳定性
— 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批次不足。
— 检验项目不全。
— 样品数量不足以完成检验。
无菌产品
— 未监测灭菌用蒸气,以确保达到适当的质量要求且无添加的成分。
— 进入洁净区和无菌工艺生产区的最多人数控制不当。
— 用于冲洗溶液和保护产品的气体未经除菌过滤器过滤。
— 微粒与缺陷的检查不当。
第五篇:温宿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温宿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
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药品(含药包材,下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强化企业信用意识,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研究制定。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县范围内取得《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第四条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和管理工作包括: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信用信息档案,根据标准划分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并以此对各类企业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章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信息采集及处理
第五条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信息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基本信息: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单位名称、注册地址、生产经营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企业类型、生产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的具体品种、注册资金、生产经营期限以及生产经营许可证或相关证照编号等。
(二)监管信息: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的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行为的信息。
(三)其他信息: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历年信用等级;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荣誉;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称号,以及知名商标等荣誉;产品在各级市场的抽检情况;企业自身开展的诚信活动等信息。
第六条 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信息档案不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二)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各项政策调整范围之外的行为。
第七条 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工作分工,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信息的记录、反馈、传递工作。
第三章信用等级
第八条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信用根据行业特点需要,可进一步区分为“AAA”、“AA”、“A”三个等级。其中“AAA”级表示企业信用等级为最高优秀等级,“AA”级表示企业信用等级很好,“A”级表示企业信用等级好。
第九条等级核定按百分制考核确定。
(一)A、AA、AAA级:按照《温宿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细则》(以下简称《评定细则》),当年得分90-100分(含90分)为A级守信等级;通过加分,当年得分100-110分(不含100分)为AA级守信等级,当年得分110分(不含110分)以上为AAA级守信等级。
(二)B级:按照《评定细则》,当年得分80-89分(含80分)为B级信用等级。
(三)C级:按照《评定细则》,当年得分60-79分(含60分)为C级信用等级。
(四)D级:按照《评定细则》,当年得分60分以下,为D级信用等级。
第十条以上记分实行累计制,自上12月1日起至当11月30日止。
第十一条等级的升降。企业等级调升只能采取逐级调升的方式,降级按《评定细则》考评实际得分评定等级。
第四章评定程序
第十二条参评条件
本市辖区内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连续2年以上正常生产、经营,均纳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范围。
第十三条评定程序
1、初评
符合参评条件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首先根据评定条件进行自查自评,并于当年11月15日前,向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书面提交《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履职报告书》,报送有关材料。根据管理权限由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督检查室依据《评定细则》提出评定意见,并将评定意见和依据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被评定企业。
2、异议信息处理
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认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征集、记录、使用的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的,应在收到评定意见和依据的10日内,向食品药品监
管部门要求予以更正,并就异议内容提供相关证据。对企业的合理要求,评定部门应予以采纳;不采纳的,要向其说明理由。
3、等级确定
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评定细则》,参考初评意见、异议信息核查情况等,评定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并将评定等级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告知被评定企业。
第十四条等级有效期限
信用等级每年评定一次,等级有效期为一年。
第五章分类管理措施
第十五条对质量安全信用好的A 级、AA级和AAA级企业,通过网站或媒体公布予以表彰鼓励,同时实行低频次监管,主要进行专项检查、举报投诉检查、GSP和GMP跟踪检查。优先推荐参加上级关于企业的各类评优活动及项目安排,优先享受针对有关企业的优惠政策及服务。
对质量安全信用等级B级的企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其对存在问题实行限期整改到位。
对质量安全信用等级C、D级企业发出书面告诫警示书,对其加强重点监管,并就其新申报项目进行重点审查。除专项检查、举报投诉检查、GSP和GMP跟踪检查外,还将加大对其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次。对质量安全信用等级D级的企业,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或加重处罚。
对评定降级企业,并有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
第十六条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充分运用监督管理手段,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在药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推动、规范、监督、服务作用。
第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日常监管,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拟定科学评价方案,力求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过失采集、记录、公示不真实信息,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或者故意将虚假信息记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信息档案,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温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附件:
《温宿县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细则》(含药品零售、药品批发、医疗器械零售、医疗器械批发企业)(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