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洮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
临洮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前景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前锋角色,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不断增加的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我县建筑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柱产业。纵观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建筑业所带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剖析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把握建筑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难点所在;研究建筑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建筑业的广阔前景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我县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全县建筑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全县建筑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有等级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19家(省属6家、县属12家)其中: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9家,三级企业5家,注册资金5.3亿元,净资产6.7亿元,总资产9.95亿元。县内13家建筑企业从业总人数18549人,有三级以上建造师448人,其中:一级67人,二级269人,三级1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43人,持证上岗人员5668人,技术装备率人均4000多元,年建安产值均达15亿元左右。在省属6家建筑企业中,安居、红旗、华威为一级企业,恒达、宏远、安兴为
二级企业;同时,安兴、华威、汇东、经纬公司已组建成了集团企业。县属13家企业中直属、三易为一级企业。
2011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18.51亿元,增加值7.64亿元。今年上半年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12.6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为3.84亿元。在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建筑业总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0%;建筑安装业占3.5%;建筑装饰业占0.8%;其他建筑业占1.7%。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筑施工中标总价4.72亿元,建筑竣工备案项目15项,总价1.2亿元。
二、建筑企业发展情况
建筑企业从2000年开始,完成产值累计达110多亿元,获市级优质工程74项,省飞天奖14项,兰州市白塔奖16项,省级文明工地21项,市级文明工地31项。17家企业已全部通过了ISO90001质量体系论证;安居、红旗两家公司通过国际通行的三合整体体系,即ISO9002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体系、OHISA18000职工安全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安居公司凭着“开工前为用户着想、施工中对用户负责、竣工后让用户满意”的办企宗旨和质量意识,成功注册“安居”牌企业品牌,开创了我县建筑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先河;红旗、华威、安居、三易等公司荣获甘肃省“优秀企业”称号,企业经理分别荣获甘肃省“优秀企业家”称号。三易公司荣获“中国住宅100强”称号,三易花园住宅小区获兰州市“第三届十大名牌”称号,安居公司获“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另外,直属、华威、红旗等3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农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安居、宏远、三易等7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农行评为“AA”级信用企业;靖通、交建、城建、电建等4家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甘肃省工商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我县建筑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创新,加快规模发展。各建筑企业在积极争取资质升级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结构的纵向链接和横向延伸,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产业体系的互补性、协同性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不断拓宽了市场领域,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纵向链接方面,各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向公路、桥梁、水利水电、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机械化施工、装饰装璜、钢结构、墙材生产等领域进行了扩容和转型,尤其是向房地产领域转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机制。横向延伸方面,各企业依托优势,瞄准市场,加大了对具有地域优势的高科技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养殖业、旅游观光业、餐饮娱乐服务业等项目的投资,形成了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多元化格局,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炼,临洮建筑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工程数量较快增长,生产经营态势良好;技术装备得到改进,施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贡献税金数量可观;随着建筑企业工程量的增加和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有所好转,已发展成为一支享誉西北名符其实的陇上劲旅,是全县小康建设的排头兵,以建促农的领头雁。
三、我县建筑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小”--总量规模小。我县建筑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是从全省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弱”--竞争实力弱。由于人、财、物储备不足,我县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从企业总体规模来看,我县共有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3户,其中一级以上企业只有2户,企业在项目竞标中不占有优势,竞争乏力。从企业人才队伍来看,我县建筑企业拥有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较小,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3%,中级职称以上的人仅占6%.从企业技术装备来看,我县建筑企业自有机械设备数量有限,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差”--经济效益差。虽然“我县建筑企业工作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比原来有所好转,但是我县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呈逐年下滑趋势。
(四)“乱”--市场秩序乱。由于我县建筑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市场诸要素以及与之配套金融、价格、建筑法规等相对滞后,造成市场体系不大完善,运行规则不大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大规范,工程发包中的混乱现象,不正当竞争有时也存在。
(五)“重”--企业负担重。一是我县建筑企业社会负担重,承担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二是我县建筑企业承担的税种繁多,税率较高。利改税及新税制实行后,企业的应交税金占利税的比重上升。三是我县建筑企业债务负担重。建筑企业大多没有流动资金,完全靠银行贷款组织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居高不下,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六)“多”--垫资和拖欠工程款多。我县建筑企业应收而未收的工程款逐年增加,拖欠的工程款中一半左右在工程竣工几年后也收不回来。“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尽量少给或不给、逼着施工单位垫钱上”,已成为建筑市场扭曲的普遍“规律”,致使企业卷入“债务链”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直接导致了社会信用和商业信用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我县建筑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支柱”意识,树立产业观念。无论是从世界现代文明史的发展演变进程来看,还是从当前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来看,或是从我国建筑业从业的人数、创造的价值诸方面来分析,都十分清晰地说明,建筑业是其他产业发展先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基本建设与建筑业都必须首当其冲。临洮是一个城乡交错的城市,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为建筑业的快速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强化机遇意识,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认识、来规划、来扶持、来发展,在政策上要更加倾斜,在措施上要更加扶持,在环境上要更加宽松,千方百计地促进建筑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基点的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部为核心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以项目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体系和项目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相对分离经营机制;组建专业化工程承包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业务。
(三)提升企业素质,提高增长质量。一是大力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科技推广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业,引导企业更新技术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全面进行科技创新,推动传统
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使我县建筑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和信息技术应用率均有较快的上升。二是努力构筑建筑业人才高地。牢固树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人才,全面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项目经理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技工队伍。三是大力拓展县外、市外和省外市场。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扩大外出施工作为做大做强临洮建筑产业的重点来抓。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头走出去,发挥拓展外部市场的骨干和龙头作用,打造临洮建筑业的良好品牌。倡导中小建筑企业与省内外大企业开展工程分包和劳务协作,不断扩大临洮建筑企业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建筑业法规,坚持工程强制性标准,完善行政执法、行业监管、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严密监管市场秩序,严厉查处违规发包、倒手转包、恶意拖欠、偷工减料、鉴证失信等违法违纪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建筑市场信用制度。要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对业主、建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评价,加快建立信用保证体系,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与财政、金融、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链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管理新体系。三是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建筑市场“正规军”与“游击队”混同厮杀的低水平竞争局面。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加强对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指导。要把建筑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完善建筑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切实解决建筑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建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树立建筑业的良好形象。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优秀建筑企业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推介,支持建筑企业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影响,逐步树立临洮建筑企业“履约重义、文明守信、艰苦创业、能打硬仗”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二篇: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城乡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县建筑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破解难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最近,笔者通过实地视察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建筑业发展情
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了我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据建筑业统计报表显示,“十五”期间,我县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5亿元,年均增长19.55%;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40亿元,年均增长23.69%;累计上交税金8489.10万元,年均增长47.32%。2006年,我县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8%,其中县外建筑业产值8752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5.91%,占gdp的3.22%;上交税金3653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2.8 %。
全县现有建筑业企业25家,按企业等级分,一级企业1家(浙江屹立装潢工程有限公司),二级企业5家,三级企业19家;按资质性质分,总承包企业16家,专业承包企业9家,其中房屋建筑企业9家、装饰装潢企业6家、市政企业7家、水利企业1家、交通企业1家、通讯企业1家。另外,还有设计单位2家,监理企业1家,招标代理、造价审计中介机构2家;项目经理355人,按资质等级分,一级项目经理3人,二级项目经理57人,三级项目经理295人;技术、经济管理人员1279人,从业人员逾10000人。
二、我县建筑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向比较,我县建筑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建筑业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拉大,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目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低,规模小,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管理粗放,向外拓展业务能力不强。总承包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做不精做不专,行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要上交工程施工各种保证金,加上中标概率不高,且利润少,我县建筑业企业整体实力反而较前几年削弱,在全县建筑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2006年,全县实现工程总造价20493.9万元,其中本地建筑业企业实现9431.1万元,占46%,外地建筑业企业实现11062.8万元,占54%。
2、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一是招投标中存在挂靠、串标等现象。招标法规定200万元以上的国有投资工程必须公开招标,而我县规定40万元以上就要公开招标。由于工程项目小、招标范围大,又未建立必要的市场准入制度,给招投标管理增加了难度,也让少数投机牟利的“投标专业户”钻了空子,出现了串标、陪标、挂靠、非法转包现象,使那些真正高素质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无优势,而被一些挂靠企业仅凭低价中标。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县建筑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也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二是低价中标问题突出。一些施工企业为揽接工程不择手段,相互盲目压低竞标价,如土地整理项目由于村民参与较多,竞争激烈,价格压得很低,最低的比国家定额标准下浮40.4%(全市平均下浮15%左右)。三是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企业一方面必须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一方面不能及时拿到工程款,垫资现象突出。据了解,招标文件和合同要求工程完工后须支付80%的工程款,而事实上工程完工后工程款支付只达到60%~70%,剩下30%~40%要经竣工验收、审计后才会支付,一拖就是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四是标后监管不到位。当前,我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体制没有理顺,机制不健全,造成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反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一些工程“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现象突出,施工过程中监管单位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对项目班子的到位率进行考核、处罚,建设单位随意更换项目经理,随意变更工程量。由于取消了工程质量、标化工地与企业投标挂钩等规定,企业抓质量、抓安全缺乏主动性,加上工程招投标中生产管理费用较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费用得不到保证,企业对工程的管理投入自然就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出现了下滑趋势。
3、税收标准不统一。2002年7月1日,市地方税务局出台《丽水市建筑安装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预征率不低于工程造价的2%,个人所得税按工程价款不低于0.5%的征收率征收。按照这一规定,我县建筑业企业除缴纳营业税3.46%外,还要被预征2.5%的所得税,两项合计总征税率占工程造价的5.96%。而有外出经营许可证的外地建筑
业企业在我县只交营业税,所得税则回企业注册登记所在地交纳。由于目前我省各地税收政策不一,如宁波一些地方对外地建筑业企业征税要比本地建筑业企业上浮1%,绍兴市在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只要一次性交纳工程收入0.5%的所得税,杭州市开具外出经营许可证时可以不交所得税等等,使我县建筑业企业与外地建筑业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为获取生存空间而
不得已挂靠外地建筑业企业,一方面导致陷入业绩难以做大、资质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不利于自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导致我县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2006年,全县建筑业营业税收入2560万元,其中外地建筑业企业缴纳1656万元。以此推算,外地建筑业企业应缴纳所得税1197万元,而这笔税大部分流到了外地。
4、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近几年我县建筑业企业利润严重下滑,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而纷纷跳槽,我县建筑业企业已面临“人才危机”。当前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中、高级人才匮乏,对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较少,特别是农民工招来即用,大多数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作业,不懂得操作规程,不懂得技术标准,素质低下。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建议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加快建筑业发展事关当前,影响深远。因此,要把加快建筑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动我县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1、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筑强省战略,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5〕67号);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撤县建市、构建四型缙云”,为我县建筑业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绍兴、金华、台州等地的建筑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如上虞市、东阳市、绍兴县等“建筑之乡”,市(县)委、市(县)政府对建筑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几乎每年的1号文件是加快建筑业发展方面的,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调控等手段,推动其发展壮大。我县要确立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尽快制定建筑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象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建筑业的发展。
2、推进结构调整,提升行业竞争力。要从优化结构入手,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鼓励企业整合资源。支持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一批达到一定资质、规模较大的骨干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资源要素整合,做强做大,并与一、二级资质企业联合开拓县外建筑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县外优质企业参股或控股我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鼓励部分三级资质企业改组为劳务分包企业。积极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承包商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向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讯、工业等国家重点投资方向领域拓展,积极发展钢结构、古建园林、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三是坚持质量安全兴业。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企业各司其职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工程、文明标化工地、先进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建造师)同企业投标结合机制,提高企业积极性,从而创建更多的优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打响我县建筑业品牌。四是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推介我县建筑业企业,为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开拓县外市场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加强建筑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会员单位、反映会员诉求、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理顺招投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挂靠、串标等违法行为,切实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一是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清退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外地高素质队伍进入我县市场的登记备案制度,如规定进入我县建筑市场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和项目经理必须二级及以上,项目经理必须获得过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同时,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及连续多年业绩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借鉴台州、衢州等地经验,建议本县200万元以下的国有投资项目由县内建筑业企业参与招投标,使本地企业首先能立足于本地市场。二是推行合理价格中标机制。规范招投标中的报价行为,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有关部门要组织进行县内工程基准造价测算,核定造价合理的下浮幅度,对投标报价明显低于成本价的,切实加强监管,评标委员会可以认定其为废标。三是建立完善的标后监管体系。对项目班子到位率、暂定价和工程变更实行制度管理和定期抽查。严格贯彻实施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确保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足额到位,并不得挤占和挪用。四是建立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税务、金融、工商、监察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采集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五是建立防范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筑业企业履约担保、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等工程担保制度。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尽快出台《缙云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源头上遏止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4、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地建筑业企业制订合理的税收征收标准和办法,同时,借鉴宁波等地的做法,对外地建筑业企业适当提高税收标准。二是建筑业企业同工业企业一样,享受政府有关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走出去”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要拓宽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银企合作,探索建立建筑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本地建筑业企业可由银行出具保函。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变。
5、坚持引育并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改变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过渡期内项目经理与建造师的并轨使用与管理工作,出台建造师(项目经理)继续教育有关规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建筑施工企业就业。在符合条件的工地举办“民工学校”,加强民工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增强民工的建筑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县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与交通运输业、采掘业一道也是国家的高危行业。除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因素制约之外,其中政府、施工企业、项目现场三方各自所应承担的管理责任,没有完全履行,也是建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1、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建筑业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左右。全国建筑企业有10万多家,从业人数5000多万人。
2、建筑业是高危行业。建筑业的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1160人上升到2006年的2538人,年均增长9%左右,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每年增幅相同。建筑业的死亡重伤在全国的生产安全事故中的比重约为23%,是仅次于交通、矿山的第三高危行业。
3、高坠、物体打击、触电是建筑业的三大危险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建筑业的安全事故中,高坠占37%,物体打击占24%,触电占13%,其它占26%.二、建筑业国家安全监管的现状
1、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自1997年11月国家颁布建筑法以来,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主要有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
2、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在实际执行中可操作性不强,配套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建筑法中规定了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但实际工程建设中,还涉及设备租赁、劳务承包、工程造价咨询等建设参与者,对这些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缺乏明确规定。另外,对安全监督的执法主体设置不规范。安全监督机构国家设有安全生产监督局,行业设有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独立的安全监督站,各职能部门职责重叠、交叉,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的弊病。
3、安全监管队伍素质不高,安全监管机构不键全。很多安全监管人员进入监管队伍之前从未搞过安全管理工作,不懂安全,不懂业务,同时存在经验型人员多,技术型人员少的现象。安全监管机构有的只有专兼职人员2~3名,安全监管机构形同虚设。
4、安全监管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由于投入经费不足,技术装备、监测器具落后,安全监管人员到施工现场检查,仍然靠眼睛看、耳朵听、手摸的传统方法,主观随意性很大,对被监管单位缺乏说服力。
三、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状
1、工程安全生产投入不足,而且安全措施资金还经常被占用或挪用。现在的建筑市场,从建设方来看,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有国家、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自然人,不论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如何,除国家为主的公益性项目以外,投资的目的已经严重商业化,少投入又多又快地产出,是业主投资项目的必然选择。虽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规定,建设单位应在工程概算中确定并提供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措施费用,但投资概算里的安全措施费通常不会列出,往往是含在间接
费的百分之零点几里边。因此安全费用成了无源之水。从施工单位看,通过招投标得到的工程项目,安全措施费通常不能过多考虑,建设单位从本身的利益出发,通常也是在最低价和次低价中选择。因此安全投入不足也是施工方心中永远的痛。
2、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在低水平上徘徊。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多限于突击性、运动性、通知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缺少日常的具体监管制度和措施,或者是制度和措施难予落实。一些企业没有制订应急救援预案,或预案没有演练属纸上谈兵。
3、施工单位项目点的安全管理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在纠正一些不戴安全帽、喝酒上班等显而易见的问题上抓得紧,而对一些投入较大的预防措施上,如临边防护、漏电保护、一机一闸,侥幸心理占得比较大,往往做不及时、做不到位。这也是高坠、物体打击、触电产生伤害的直接原因。另外,项目经理部是临时组织,往往是包交管理费,节余自支,因此短视、侥幸、一次性的行为比较普遍。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重复率高。这也使得各种、各级安全检查的收效甚微。
4、施工现场的监理一方,是代表业主,最直接与施工方打交道的单位,但监理的依据是与业主的监理合同,是服务性的中介组织,与施工单位并无直接的合同关系,因此在施工现场这一微观安全监管环节,并无强制力。发现不整改的重大安全隐患,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只能采取的最终办法是及时向建设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因此,具体生产环节上的安全监管,还是以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为主。
四、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的思考
1、国家首先应理顺国家监管、行业监管、地方监管、企业监管等方面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其次国家要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要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国家应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在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体系中,安全施工费被列入直接费中的措施费一栏中,而定额测定费却被列入规费一栏中,二者在国家和社会中孰重熟轻,自不明而喻。但在实际操作中,措施费是可以优惠和不计的,规费却是政府有关部门强制征收的。笔者以为,安全作为人的最基本需求,国家对其投入也应当列入规费强制征收和使用。
3、政府应加强对建设方的管理。建设方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企业在社会中的责任。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义务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招投标时一味降低工程造价,不科学地、盲目地要求施工单位赶工期,从源头上埋下了安全隐患。笔者以为,国家在建设单位申领施工许可证时严把安全施工措施关,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4、施工企业应建立自身的安全保证资金或安全风险抵压金制度,这些资金一部分用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宣传、工伤保险等管理性开支,一部分用于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安全防护、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支出。这方面靠企业的自律行为在现阶段难予落到实处,可以借鉴住房公积金的方式,由政府从税收中投入一点,从建设和施工单位两方面征收一些,由安监部门监督使用,彻底解决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建立长效的安全保障机制。
5、安全监管是法律赋予政府安监部门的职责,在现阶段政府安监部门存在队伍素质不高,安全监管机构不键全、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具体项目上的具体微观监管行为,委托给监理公司,委托中注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代表政府安监部门,对重大事项采取强制手段,避免反复报告而耽误重大隐患的最佳处理时机。真正做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监管重心下移、监管关口前移,实现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篇:湖北建筑业发展十三五
湖北建筑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2017年6月
目录
序
言
一、湖北建筑业发展回顾 ···········································(1)
(一)发展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 ······································(10)
(一)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 ····························(10)
(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12)
(三)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14)
(四)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 ····························(15)
(五)完善建筑业发展体制机制 ····························(18)
(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20)
(七)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 ····························(21)
(八)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 ····························(24)
四、保障措施 ························································(25)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25)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26)
(三)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26)
序
言
规划范围。根据省政府“三定”方案以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本规划涵盖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工程造价等行业以及政府对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工程标准定额、建筑节能与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建筑业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为加快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对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建筑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4月26日印发了《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旨在贯彻落实上述两个文件,阐明“十三五”时期湖北建筑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进湖北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编制。本规划是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 专项规划之一。编制工作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省建筑工程管理局会同有关处室、单位共同编制。5月24日,组织了专家论证。专家认为,该规划全面总结“十二五”、精心谋划“十三五”,符合湖北建筑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实际。6月16日,经省住建厅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湖北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一、湖北建筑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湖北建筑业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形势下,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规模大步迈上新台阶。2015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038.48亿元、实现增加值204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6倍和2.1倍。2011-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0%,增加值年均增长19.86%,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57%、133%。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7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3位,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企业总数由7575家发展到1.2万多家,从业人员保持在230万人以上。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2%,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68%,工程监理企业年营业收入增长4.36%。
——优势企业发展迅速,“十大品牌”影响广泛。“十二五”期间,全省特级总承包企业新增5家,达到17家;一级企业新增257家,达到697家;入选湖北省百强企业新增9家,达到27家。年产值过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5家、6家、18家,百亿元建筑企业群不断壮 大,千亿元企业崭露头角,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中建三局领军创新、武汉桥建、新洲建筑、钢构集群、孝感劳务、大冶古建、石首防水、黄冈窑炉、凌云幕墙、定向爆破在全国建筑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形成了湖北建筑业“十大品牌”。我省建筑业外向度保持在全国前5位。充分发挥我省建筑业企业门类齐全、央企实力强、抱团“走出去”的优势,统筹协调全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企业海外承揽工程项目形式更加丰富,投资开发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明显增加,全省110多家企业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业务,成功承揽了“中巴经济走廊”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
——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一批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在高难度、大体量、技术复杂的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领域具备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能力,加快拓展地铁、桥梁、市政建设等高端市场领域,成功建设一大批设计理念先进、建造难度大、使用品质高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健全了涵盖建筑施工、节能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检测标准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体系。建筑业企业普遍加大科研投入,积极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围绕承包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大批专利、工法,取得丰硕成果。全省通过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的项目102个,评定出省级工法616项,国家级工法87项,发布省级QC成果5
532 项,其中国家级QC成果174项。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4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公共建筑、建筑幕墙2011-2014年)奖78项,省建设工程优质奖“楚天杯”奖640项、装饰工程“楚天杯”(2011-2014年)奖222项。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建筑业的整合发展,建筑品质和建造效率进一步提高。
——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建筑业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召开了全省建筑业发展大会。省住建厅组建了“湖北省建筑产业战略联盟”,全产业链合作、校企合作、银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各级住建部门坚持扶优扶强,从资质审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培育力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工作调度会、情况通报会、现场办理会、立法调研会,谋划产业科学发展、解决行业发展难题、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走出省界国门,积极协调解决我省企业外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严格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政风行风明显好转。
——市场监管不断创新,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标后履约监管、市场检查实施导则、施工许可管理、“黑名单”制度、统一开放市场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加强建筑市场执法人员培训,统一执法标准,持续开展全省建筑市场行为检查,实施市场、现场两场联动,联合工商、质监、公共资源交易等部门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加快诚信体系信息化建设步伐,全省按照“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级负责、资源整合”的原则,建成了涵盖“四大数据库、七大环节、三级建筑市场”的一体化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与住建部中央数据库联网运行,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质量管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总体可控。“十二五”期间,扎实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两书一牌”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015年,工程质量授权书、承诺书新开工项目签订率达100%;新竣工项目永久性标牌设置率100%,建立了信息档案制度。积极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试点,定期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不断健全质量安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房屋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监督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绿色环保取得实效。“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完善。全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5 万平方米,是“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34 倍。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提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可再生能源建 筑应用3562 项,建筑面积7354 万平方米,是规划目标的1.47 倍。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新增装机容量97 兆瓦,是规划目标的1.49 倍。全省共发展绿色建筑293 个项目,总建筑面积2123 万平方米,取得绿色建筑标识170 项、总建筑面积1541.51 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和总建筑面积分别位列全国第7 位、第8 位,项目覆盖全省16 个市州。新建建筑节能水平稳步提升,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由50%提升到65%,2015 年在全省县以上城区全面执行;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引导新型墙材集约发展,全省新型墙材企业数量由1464 家减少到946 家,新型墙材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提高到86.4%,城镇建筑新型墙材应用率提高到94%。积极推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发展。
(二)主要问题
——行业发展方式粗放。湖北建筑业大而不强,仍属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和生产方式落后,区域发展、驻鄂央企与地方企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市场同质化竞争过度,湖北建筑业企业仍以房建为主,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困难较多。企业负担较重,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
——建筑市场痼疾没有根治。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格局依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与依法淘汰不 合格企业不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筑市场执法效力偏弱,建筑市场中“三包一挂”问题依然突出。
——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工程担保、工程保险、诚信管理等市场配套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工程招投标不够合理,市场机制在行业准入清出、优胜劣汰方面作用不足。一些县(区)监督能力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湖北建筑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下决心转变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不断适应新需求、新技术,调整建设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任务艰巨、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新挑战,着力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队伍素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中央和湖北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为目标,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保障,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深化监管方式改革,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湖北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围绕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全面推动建筑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质量安全为本。质量安全是建筑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构建更加科学合 理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及制度体系,为建筑业发展夯实基础。
——坚持统筹省内省外及境外三个市场。统一开放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均等、规则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以国家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为引领,积极引导和支持湖北企业走出湖北开拓省外市场,开阔视野、锻炼队伍、提高效益。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统筹协调湖北建筑业企业“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提高湖北建筑业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实现省内省外境外三个市场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时期湖北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市场规模目标。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全省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全省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5%;全省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施 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技术进步目标。巩固在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公路、桥梁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到2020年,建立新技术示范工程80项,编制省级以上工法500项。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以上。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以上,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5%以上。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每年增长不低于5%,到2020年,全省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不少于1000万平米;武汉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恩施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达到15%以上。
——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完善建筑市场制度管理体系,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建筑工人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身份识别、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控制和减少一般安全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考核与建筑业产值挂钩,实现每百亿元产值平均每年死亡人数,由“十二五”的0.45人控制在“十三五”的0.32人以内;“十三五”时期,实现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十二五”末下降30%的目标。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发承包监管方式。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招标投标监管方式改革的要求,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试行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完善工程招标投标监管制度,落实招标人负责制,简化招标投标程序,推进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促进招标投标过程公开透明。对采用常规通用技术标准的政府投资工程,在原则上实行最低价中标的同时,推行提供履约担保基础上的最低价中标,制 约恶意低价中标行为。
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及时总结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经验,做好项目跟踪评估,研究解决工程总承包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实施意见。结合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PPP模式等要求,从国有资金投资的建筑产业化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开展工程总承包模式试点。从重点企业入手,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培训,总结工程总承包经验,促进工程总承包发展。完善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合同备案、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城建档案移交和工程价款结算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提升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质量。落实国家关于工程咨询服务委托方式改革的要求,落实新的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投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健全适应建筑设计特点的招标投标制度。完善注册建筑师制度,探索在民用建筑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积极推进建筑业“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许可程序,精简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建筑业事中事后监 督管理,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监督检查方式,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发布制度,发挥信息手段对建筑市场监管的促进作用。强化建筑业服务,深化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为激发企业市场活力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格局。
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订立行业规范及从业人员行为准则、规范行业秩序、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律作用。提高行业组织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制定团体标准、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7〕17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重点应用领域,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和荆门市在2017年6月底前明确重点实施范围和标准,孝感市、黄冈市和仙桃市应在2018年6月底前确定重点实施范围和标准,其他设区城市、恩施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应在2019年6月底前确定重点实施范围和标准。组织编制湖北省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和标准图集,以 建筑产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六位一体”的集成运用为发展方向,建立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出台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计价依据、预制装配率计算规则等管理办法。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推广智能建筑。
强化技术体系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建设,构建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制度快速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围绕装配式建筑开展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编制,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质量检验检测、验收、评价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模数协调、建筑部品协调等技术标准,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认证机制,约束工程和产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优化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环境,针对不同各类建筑产品,总结推广先进建筑技术体系。组织资源投入,支持产业现代化基础研究,开展适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国家、全省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 形平台的国产BIM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三)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要求,提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引导建筑师深刻领悟建筑方针的科学内涵,增强建筑文化自信和技术自信,激发建筑设计创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营造“搞创作、出精品”良好氛围,提升建筑设计水平。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确保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要求。积极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促进建筑的绿色建造、品质升级。鼓励和支持新建建筑全装修交付,提高新建住宅全装修成品交付比例,为用户提供标准化、高品质服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组织可再生能源、新型墙材和外墙保温、高效节能门窗的研发。加快成熟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技术向标准的转化。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建立全省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开展绿色建造材料、工艺、技术、产品的独立和整合评价,加强绿色建造技术、材料等的技术整合,推荐整体评价的绿色建筑产品体系。选取典型地区和工程项目,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和工程应用试点示范。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制定完善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等有关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落实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准则,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和使用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加快建筑工艺绿色化革新,提升建造过程管理水平,控制施工过程水、土、声、光、气污染。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建筑节能减排监管责任,构建全生命周期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建立规范的能效数据统计报告制度。严格明令淘汰建筑材料、工艺、部品部件的使用执法,保证节能减排标准执行到位。
(四)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行业人才培养、激励和管理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操作人才,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积极为建设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将建筑业引进人才和接纳大专院校毕业 生纳入保障性住房服务体系。对获得国家级设计大奖、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省部级优质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技术负责人,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可以破格晋升。对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并达到相应要求的企业,经批准可组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完善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
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落实国家关于建筑用工制度改革的要求,鼓励建筑业企业培养和吸收一定数量自有技术工人。支持劳务班组成立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鼓励现有专业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专业齐全、分工合理、成龙配套的新型建筑行业组织结构。推行建筑劳务用工实名制,选择部分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建立全省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记录建筑工人的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职业技能、从业记录等信息,构建统一的建筑工人职业身份登记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
健全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培育 “湖北工匠”。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建筑工人岗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制度。研究优惠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和培训机构采取继续教育、岗前教育、安全教育、现场实训、技术交底、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方式,开展工人岗位技能培训。鼓励施工现场设立体验实训场所、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或委托大型企业、行业协会 等组织开展装配化生产技术工人的培训,适应市场需要。发展一批建筑工人技能鉴定机构,试点开展建筑工人技能评价工作。落实国家关于完善技能鉴定制度改革的要求,将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倾斜,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努力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和社会环境。
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行适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简易劳动合同文本和先签订劳动合同后进场施工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督促施工现场建立劳动计酬手册,落实工资月清月结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加强对分包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的监督管理,在工程项目部配备劳资专管员,建立施工人员进出场登记制度和考勤计量、工资支付等管理台账,实时掌握施工现场用工及其工资支付情况,不得以包代管。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分包企业应将经农民工本人签字确认的工资支付书面记录保存备查。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因建设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施工单位未及时支付劳务工资,造成集访或极端讨薪事件,经认定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和个人,一律列入建筑市场“黑名单”。探索与建筑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方式,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搭建劳务费纠纷争议快速调解平台,引导有关企业和工人通过司法、仲裁等法律途径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五)完善建筑业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电子化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报请国家在我省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履约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优化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设置,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工程造价企业资质管理改革的要求,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统一工程计价规则,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满足不同工程承包方式的计价需要。根据住建部的政府及国有投资工程估算及概算,编制本省的计价依据,提高工程定额编制的科学性,及时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构成要素的市场变化。推行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编制并发布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各项新型工程计价依据。逐步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工程造价的监测及相关 市场信息发布。
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加大对各地区设置市场壁垒、障碍的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监管和执法体系,落实跨省、跨地区承担业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督办、协调机制。加强层级指导和监督,健全省市县监管网络,有效强化项目承建过程的事中事后监管。
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完善施工许可证网上办理;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必须按照建设资金额度要求,提供银行资金证明,方能办理施工许可证;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履约保证金的,建设单位应当对等提供等额的工程款支付保证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使用保函和担保方式提交保证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否则,不予办理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履约管理,探索通过履约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履约行为。研究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完善全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 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信用评价,引导建设单位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建筑市场环境。
(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各方主体和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严肃查处质量安全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加大在企业资质、人员资格、限制从业等方面的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各方主体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全面提高质量监管水平。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化审图,研究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制度。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经费和人员,加大抽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探索推行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相关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队伍建设,推进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规范化,完善随机抽查和差别化监管机制,全面加强监督执法工作。完善对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以及对不良地质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或论证。建立完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风险控制体系,确保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建筑施工职业健康源头治理,研究开展建筑施工职业病治理专项工作。强化科技兴安,加快淘汰落后施工工艺和装备。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地方、省级住建部门协同联动、统一指挥的应急指挥机制,规范应急队伍和装备的配备。建立健全全覆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以及各方主体的本质安全水平。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构建层级清晰、配套衔接的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优化推荐性标准,加强建筑业与建筑材料标准对接。培育团体标准,搞活企业标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加强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融合,通过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建立新型城镇化标准图集体系,加快推进各项标准的信息化应用。创新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加快构建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督“双随机”机制。
(七)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科学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允许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引导民营建筑企业继续优化产权结构,建立稳定的骨干队伍及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工程项目为核心,以先进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专业分工为纽带,构建合理工程总分包关系,建立总包管理有力、专业分包发达、组织形式扁平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形成专业齐全、分工合理、成龙配套的新型建筑行业组织结构。鼓励以技术专长、制造装配一体化、工序工种为基础的专业分包,促进基于专业能力的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房建企业向轨道交通、市政道路、钢结构、建筑智能化、防腐保温、污水处理、环保等专业领域拓展,支持桥梁、水利、古建、钢构、幕墙、窑炉、防水、爆破等特色专业企业加快发展,继续做大唱响我省建筑业“10大特色品牌”。支持“互联网+”模式整合资源,联通供需,降低成本。
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完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保留的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4类保证金管理制度。广泛推行银行保函,逐步取代缴纳现金、预留工程款形式的各类保证金。逐步推 行工程款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维修金担保等制度。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研究专项投入,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及产品,形成完备的科研开发和技术运用体系。引导企业与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要以示范工程、示范项目为抓手,突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结构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及推广,大力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项目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积极推行装配式住宅项目一体化装修。鼓励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研究开发与装配式施工相适应的技术、工法;对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中所形成的工法,纳入省级工法,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工法。
推进合作共赢。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以诚信守法为前提、以合作共赢为主题,科学推进我省建筑产业战略联盟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勘察设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材生产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科研院校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合作平台,集聚优势资 源、引领转型升级。坚持扶优扶强,完善重点企业培育制度,提供“直通车”服务,指导和帮助龙头骨干企业提档升级、开拓市场。围绕建立高效率的产业协作发展机制,从政策措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勘察设计行业、建筑施工行业、建材生产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围绕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鼓励和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与重组,支持国有和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八)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市场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发挥好建筑业作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的作用,产值增速超过全省GDP的合理增速,确保产值规模名列全国第三、中部第一的位次。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全力支持企业抢抓“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发挥湖北建筑业企业在桥梁、轨道交通、高层建筑、水利、市政、机场、古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在融资、管理、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以空前力度加快市场拓展步伐,有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扶持一批湖北建筑业企业加快进入国内国外高端市场,打造“中国建造”的湖北品牌。积极发挥融资建设优势,不断带动技术、设备、建筑材料出口,加快建筑业和相关产业“走出去”步伐。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大型企 业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共同有序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省外和国际市场,实现更高程度的本土化运营。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引导企业加强省外和境外投资理财管理,防范省外和境外投资财务风险。加强地区和国别的风险研究,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指导对外承包企业有效防范风险。完善国际承包工程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国际工程承包风险提示应急管理系统,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综合发挥各类金融工具作用,重点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中建筑领域的重大战略项目。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汇报沟通,不断完善我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投资保护、税收、海关、人员往来、执业资格和标准互认等方面的合作机制,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备忘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加强信息披露,为企业提供金融、建设信息、投资贸易、风险提示、劳务合作等综合性的对外承包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1.规划实施。本规划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实施,省建管局牵头会同厅有关处室、单位具体实施,并做好规划的实施评估、规划调整等各项工作。
2.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 家顾问委员会,作为湖北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的决策咨询机构,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出谋划策,为湖北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咨询和评议意见。
3.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制度体系,定期向全社会公开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创造便利条件方便公众查询,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组织建筑业企业落实规划内容,引导企业按规划方向发展。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1.分解目标、明确任务。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分解落实既定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将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指标和任务作为部门和其负责人绩效评估考核内容,严格实行问责制。
2.动态管理、分批落实。遵循“动态管理、分批落实”的原则,制定计划,控制实施节奏,将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定期检查实际执行情况,根据实施效果,进行调整。
(三)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十三五”期间,每年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对达到目标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将当年未能解决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整合到下一个规划年的计划中,及时调整计划,采取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以确保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五篇:全县建筑业发展大会发言
全县建筑业发展大会发言
今天,我县召开建筑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研判当前全县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建筑业作为我县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我们务必要加大政策扶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xx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建设业在我县发展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县的城市品味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在苦干实干中拔地而起,建筑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充分体现了建筑产业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步伐愈发加快,建筑业作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容忽视,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建筑业发展将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期,在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和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必将加快建筑业发展。
二、要深化工作举措支持建设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帮助解决企业资金、开工、销售等各个难题,支持建筑业发展。
同时,我们务必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识,坚定信心、卯足干劲,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全力推动全县建筑业跑出加速度、取得大发展。
我们要清醒坚定,充分认识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问题,准确把握建筑领域专业员工、工程质量、工程管理等领域存在的短板问题,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规范招投标管理,切实推动我县建筑业转型发展、提质发展。
相关部门务必履职担当、主动作为,重心下移、服务前移,通过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对企服务、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人才建设等方式,用心用情的优化发展环境,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建筑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建筑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要严守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生态环保、土地占用、廉洁从严“五条底线”,努力做大做强牟定建筑业。
县级相关部门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加大政企互动力度,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他希望建筑业企业要乘关怀而奋起,扎根xx,建设xx,为发展xx注入更多的活力,为改造xx铸就更多的精品,为实现“xx建筑业强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筑企业要抢抓机遇,增强信心,对相关政策要有高度的敏锐感,掌握市场的变化,实现建筑业发展新突破;要苦炼内功,提档升级,面临建筑业发展新形势,要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优化经营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围绕质量、管理、安全上下工夫,坚持以品牌拓市场;要开放合作,做大做强,实施“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发展战略,拓展新空间,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我县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各级各部门要提升服务,优化环境,积极做好沟通、联络、协调、服务等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对会上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要进行逐步梳理,并交办相关部门按时完成整改,进一步为建筑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