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23: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电

等级 特提·明电 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 贵机发 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 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产煤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 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县级人民政府将此件转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辖区 内各煤矿企业。)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0 1 1 年 6 月 9 日

省国土资源厅1人 林东煤监分局3人

贵阳市相关部门、专家8人

1人

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1人 省监察厅1人

省能源局1人 林东煤监分局3人

黔南州相关相关部门、专家8人

炼(贵州煤监局总工程师)

铜仁地区行署分管负责人 1人 省能源局1人 省工商局1人 省总工会1人

林东煤监分局、遵义煤监分局各3人

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各相关部门、专家8人

第二篇:黔府办发电〔2010〕16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确保全省

特提

2010

161号

150份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 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确保全省

煤矿安全生产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省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今年以来,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呈“双升”态势,较大以上事故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一些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扭转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2010‟5号)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集中开展严厉打击煤矿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

(一)落实地方政府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责任制。

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的通知》(黔委厅字„2009‟84号)精神,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领导责任,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打击模式,1 把打击新建技改整合煤矿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务求取得实效。

(二)打击煤矿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重点。

1.“打击非法”的10个重点:无证或证照不全从事生产、停产整顿期间未经验收擅自组织生产的煤矿;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煤矿;关闭取缔后又擅自生产、建设的煤矿;应关未关或关闭不到位、整顿关闭计划不落实的煤矿;假借整合技改逃避关闭、限期内未实现改造、拖延工期未完成改造、在整合区域违法生产或只生产不技改的煤矿;未经批准或手续不全,违反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违法违规进行项目建设、生产的煤矿;私挖滥采、超层越界开采的煤矿;违反《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存在重大隐患而未进行停产整顿的煤矿;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的煤矿;从业人员未按规定进行培训或持证上岗的煤矿等。

2.“打击违法”的10个重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的煤矿;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煤矿;生产系统不可靠、采掘工作面工艺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安全设施不完善、未制定安全措施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煤矿;煤矿瓦斯治理、防治水、防尘、防火等灾害防治技术措施不符合国家标准、规程、规范要求的煤矿;火工品的储存、使用、管理不符合有关规定的煤矿;未按规定提取、使用和管理安全生产费用,未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煤矿;生产、安全设施设备未按规定进行检测检验的煤矿;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应急预案不符合要求的煤矿;以及有其他违规违章行为的煤矿。

全省煤矿企业要对照上述20个重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建立排查台帐;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辖区内所有煤矿进行100%全覆盖检查。

(三)全面清理检查保留一套独立生产系统矿井。

由省能源局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经济和信息委、省安全监管局、省工商局等部门 2 联合对全省所有保留一套独立生产系统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县级相关部门未进行安全生产条件验收及政府未按规定挂牌、与整合技改工程发生关联、转让和劳务承包的保留一套独立生产系统矿井,要立即取消该保留一套独立生产系统矿井资格。被取消保留一套独立生产系统的矿井,公安机关停止提供火工品,供电部门停止提供生产用电,煤炭管理部门停止提供煤炭准运准销证。对不履行其职责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负责人责任。

二、切实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煤矿企业要严格落实《贵州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规定》(黔府办发„2009‟31号),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和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按规定在财务预算中确定必须的安全投入,严格执行国家煤炭生产安全费、煤矿维简费、风险抵押金提取、使用、管理规定。每月要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对发现的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煤矿企业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有权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出人员命令。

(二)强化现场生产管理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如果煤矿企业领导干部不下井带班,工人有权拒绝下井作业;领导干部提前升井,工人有权提前升井。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企业负责人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煤矿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年生产能力在9万吨以上煤矿应当申办煤矿四级安全培训资质。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依法停产(停建)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要按规定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关闭。

(四)及时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黔府办发„2010‟62号),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档案制度,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的,依法追究煤矿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重大安全隐患要进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对整改措施不落实、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的煤矿,要依法严肃惩处。对今年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查出的并经省安委会挂牌督办的41项煤矿安全生产重大隐患要在今年底前整改完毕(《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对安全生产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的通知》黔安„2010‟6号)。

三、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

(一)继续深化煤矿瓦斯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19号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8‟83号)、《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考核办法》(黔府办发„2008‟84号)、《贵州省煤矿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2008—2010年)》(黔府办发„2008‟85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电„2010‟90号)等要求,打好瓦斯治理攻坚战。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好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督导和专家技术会诊工作。

(二)扎实推进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切实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意见》和《贵州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要求,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动态达标的煤矿,不得开展竣工验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验收,并依法暂扣其相关证照,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强力推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分阶段提出具体步骤和措施,确保3年内完成。将“六大系统”作为煤矿建设项目的重要前置条件,纳入“三同时”管理,严格安全核准和项目审批。

(四)深入推进大矿带小矿产业体系建设和煤炭资源整合。学习先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大矿带小矿产业体系建设。由省能源局牵头,制订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大矿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和托管小煤矿288对的任务。对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的矿井,必须先关闭后整合;对实施整合的矿井,要按照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严防借整合之名拖延或逃避关闭,严防整合期间违规生产,严防验收走过场。

(五)切实加强煤矿水害防治、火灾防治、顶板管理等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好《贵州省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意见》(黔安监管办字„2009‟111号),大力推进“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矿水害防治方针。以外因火灾排查为重点,深入开展煤矿防灭火专项整治。贯彻落实好《贵州煤矿顶板安全管理意见》(黔煤安监监察字„2009‟26号),从2010年7月1日起凡未淘汰木支护、未达到顶板管理要求的煤矿一律停产;未按《煤矿安全规程》开展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支护的,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上限进行处罚。

(六)严格项目安全设施核准审批。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安全责任。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的,立即依法停工停产整顿,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批擅自违法施工和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或予以关闭。未经验收合格的,5 不得投产。各级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及时把煤矿建设项目、资源整合矿井纳入监管范畴,会同投资、建设、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抓好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

四、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政执法力度

(一)健全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着力提高执法效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结合当前我省煤矿安全生产特点,及时调整监管监察计划,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督促煤矿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实施“三项监察”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下达《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加强和改善安全管理建议书》,每季度要将辖区内煤矿安全监察执法情况、煤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通报给市(州、地)政府(行署)和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加快推进煤矿整合技改建设进度。按照《关于印发<水城县加快整合技改煤矿建设进度促进地方煤矿安全生产调研报告>的通知》(黔安„2010‟8号)要求,加快推进整合技改煤矿建设进度。各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成立推进整合技改煤矿加快建设进度的协调服务工作机构,为煤矿企业证照办理、双回路供电建设、运煤通道建设和解决矿群矛盾纠纷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完善调度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整合技改煤矿建设进度。

(三)全面落实驻矿安全监管员管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地方煤矿驻矿安全监管员管理试行办法》(黔安„2010‟7号),充分发挥驻矿安全监管员职责,督促指导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地方煤矿驻矿安全监管员管理实施细则,加强驻矿安全监管员管理。

(四)加强煤矿安全挂牌监管。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转变安全监管工作方式对全省合法煤矿实施挂牌监管的指导意见》(黔安监煤矿„2010‟89号)和《关于加强对煤矿安全挂牌监管工作督促落实的通知》(黔煤安监监察„2010‟63号),加强对省属国有重点 6 煤矿企业35对矿井的省级挂牌监管。重点督促各地落实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以外的其他类型煤矿的市、县级挂牌监管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乡镇煤矿的挂牌监管。

(五)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对今年以来发生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要按程序全部按期结案。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引发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尤其对今年以来发生在技改整合矿井的非法违法生产事故,要依法严办,一律按上限处罚。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约谈制度,督促事故多发地方和煤矿企业真正吸取事故教训。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请各县级人民政府将本通知发至辖区内乡(镇)人民政府和所有煤矿企业。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八月 日

第三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92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加强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9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及其桥梁、隧道和渡口,下同)是全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出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确保农村公路畅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管理养护目标

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以县级人民政府为管理主体,落实管理养护责任、资金、人员,2012年实现县、乡、村道全面管理养护;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2014年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

二、落实管理养护责任

(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制定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下达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养护资金,指导管理养护工作。省公路局负责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监管养护资金,监督管理养护工作。

(二)市(州、地)交通运输局负责编制上报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和监管养护资金,指导、监督管理养护工作。市(州、地)公路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

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所属交通运输管理机关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编制养护建议计划,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落实管理养护任务,检查验收管理养护质量,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县(市、区)公路管理所具体承担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负责拟订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

(四)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乡道管理养护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的管理养护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各乡(镇)应通过内部编制调剂,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配备专、兼职管理养护人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协助县(市、区)公路管理部门开展乡道的路政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三、加强养护资金筹措使用管理

(一)通过国家扶持引导、政府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等方式筹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筹集渠道主要为国家和省级补助,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依法筹集;社会捐助及其他方式依法筹措。

(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通过验收接(列)养的农村公路,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水毁抢修及修复、桥梁的改建加固、安保工程等养护工程。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正常养护,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元、乡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乡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000元、县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2

000元、县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0元,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等养护工程。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逐步增加。

(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严肃财经纪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县(市、区)、乡(镇)应当设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户,用于归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户只办理和核算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拨入和拨出,不得发生其他资金的收支。专户资金按进行逐级结算核销,有结余的,结转滚存至下一使用。各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应健全管理养护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并加强资金使用动态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县级及以上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监管。村道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四、健全管理养护机制

(一)推行多元化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专业化管理养护。原则上聘请专业养护单位对县道和重要乡道实施管理养护;鼓励公路养护部门作为专业养护单位,承担县道、重要乡道和旅游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承包管理养护。推行班组或个人承包对乡道、村道实施管理养护,承包管理养护模式应以公平竞争方式,就近组建管理养护班组或确定管理养护人员。认养。对于主要为企业服务的农村公路,积极引导受益企业认养;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量小的乡道和村道,可由公路沿线农户认养,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个人参与认养。一事一议管理养护。鼓励以投工投劳、义务养护或轮流养护等一事一议方式组织养护农村公路。

(二)鼓励有资质的养护单位参与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桥梁改建加固养护工程的招投标,择优选择养护单位,促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市场平等竞争。

(三)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养护标准管理养护农村公路,确保农村公路保持良好运行状况。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实行“以养定建”,省根据各县(市、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到位、养护质量等情况,确定

各县(市、区)下一公路建设任务。通过小修保养确实不能满足通行要求,每公里修补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农村公路项目,可申请纳入省大修养护工程计划。

五、完善管理养护考核体系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对相应下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考核,明确养护目标,签订养护责任书。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负责督促所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时、足额到位日常养护资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乡(镇)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纳入对各村民委员会、各村干部的目标考核,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责任到人,鼓励村民自发组织参与村公路养护。省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市(州、地),县(市、区)每年组织一次以上检查。乡(镇)、村级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对养护资金足额到位且养护质量好的县(市、区),省在公路建设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养护资金未足额到位且养护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削减下一公路建设项目;对养护资金未到位造成公路失养情况特别严重的,不安排下一公路建设项目。对县、乡、村三级养护机制、资金、人员不落实的,暂缓拨付所在地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64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

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1〕6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贵州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议纪要(十届〔2010〕第39号),设立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正厅级事业单位,由省政府办公厅代管。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制定全省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三)负责协调、配合中央驻黔金融监管机构对全省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负责联系协调驻黔金融机构,做好相关信息沟通与服务工作。

(四)负责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的指导、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省属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

(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防范化解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处理地方金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协助有关部门依法查处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活动。

(六)推进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统筹、协调直接融资的有关工作,制定扶持、推动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有关政策;引导保险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七)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及其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构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健康发展。

(八)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设4个内设机构:

(一)综合处。

研究草拟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提出改善金融环境,加强金融服务的政策意见;综合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拟订发展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保险业务的政策意见;协助办领导处理日常工作;负责会议、文秘、信息交流等工作;负责重要文稿的起草;配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开展反假币反洗钱工作。

(二)银行处。

联系本省银行类金融机构,配合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协助有关部门监测并提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协助组织防范和处置风险,协助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工作;协调处理需地方政府解决的相关金融问题。

(三)保险处。

联系全省保险机构,协助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对地方保险机构进行监管;协助有关部门监测并提示地方保险机构的金融风险,协调组织防范和处置风险,协助开展相关金融工具创新工作,促进本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资本市场处。

分析资本市场形势,研究提出全省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意见;根据《公司法》规定,承办省政府交办的股份公司的设立、变更、分立、合并等审批事项,办理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变更等事项的备案管理;承办省政府交办的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推进企业上市;协助证券监管机构开展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办理企业债券的审核、发行工作;联系、指导资本市场的相关协会,指导、协调各市上市工作办公室(或相应机构)的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核定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事业编制20名,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领导职数:主任1名(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任),副主任2名;处级领导职数8名。

第五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

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0〕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三日

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200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重点是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安全保障能力低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化工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已提前超额完成。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631家。为巩固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消除安全和污染事故隐患,促进化工行业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经省人民政府领导同意,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现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9〕6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49号)的要求,把专项整治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与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标准、行业准入门槛和从业资质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源头管理,严格监管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引导化工企业入园进区。通过两年的专项整治,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管理严格规范,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环保和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人员资质以及土地、能耗、项目审核程序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化工生产企业,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要坚决予以淘汰。

(二)严格项目准入门槛。按照化工行业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新建和改、扩建化工项目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化工项目的核准(备案)由省辖市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

责,各县(市、区)一律不得审批化工项目。各地要建立由投资管理部门牵头,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化工项目联合会审制度,实行严格的环保和安全审查,具体操作中需把握以下原则:

1.新建(含搬迁)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省级化工园区或经省辖市人民政府确认、环评文件经省环保厅批准的化工集中区,否则不予审批;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运行不正常的化工集中区内的新、改、扩建化工项目,不予审批。淮河流域地区新建化工项目的,必须事先征得省环保厅同意。

2.新建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且需通过环保、安全和能耗等评估。

3.依法严格限制在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地区建设化工项目,限制新建剧毒化学品、有毒气体类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光气生产装置和生产点建设项目,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气体和涉及高危工艺的化工项目;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化工项目。

4.省级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以外现有保留的化工生产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和排污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进行改善安全条件、治理事故隐患和提高环保水平的相关技术改造,但不得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的扩能改造;且建设该类技术改造项目时,在项目环评审批前,必须事先征得省环保厅同意。

5.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需经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设立剧毒化学品企业需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推进化工集中区整治和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各地对省级化工园区和经省辖市人民政府重新确认的化工集中区,要建立健全安全、环保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监管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条件,全面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达到100%;加强集中供热中心建设,满足集中供热条件的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率要达到100%;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的绿化隔离带。积极引导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逐步集中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符合产业定位、通过区域环评且环境、安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凡在主城区、居民集中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化工生产企业一律搬迁,不能搬迁的,由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入园进区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并做到“清污分流、一企两管”,危险废弃物全部安全处置。各地可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加快主城区的化工生产企业搬迁退城、入园进区。对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限期搬迁,并确保搬迁安全。

(四)强化化工点源污染治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环保标准要求,对全省化工行业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工业废水提标改造和深度处理工程,至2011年底,凡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或关闭。太湖流域化工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江苏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T1072-2007),属于杂环类农药等行业的企业要执行环境保护部《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2008年第28号)相关要求。

(五)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对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由环保部门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鼓励和推进化工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六)着力推进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现有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在2010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温度、压力等主要参数指标的自动报警,有条件的要装备集散控制系统和紧急停车系统,实现远程操作。新建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型(投资规模1亿元人民币以上)和高度危险的化工生产装置要在实现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装备紧急停车系统。剧毒、易燃易爆化学品储存区域要安装液位、温度、压力超限报警设施、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和火灾报警系统;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必须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七)建立化工行业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基础管理,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总结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经验做法,加强标准规范的研究制(修)订工作,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起化工行业长效管理、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化工生产企业应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对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全员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将调整和充实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环保厅、省安监局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单位。各地也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确保正常运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要根据“分级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环保主体责任,建立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的责任制,确保专项整治全覆盖,不留死角,取得实效。

(二)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和化工集中区建设等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对现有化工生产企业就地关闭转产非化工产品的,通过规费减免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对重点化工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和重大隐患整改、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等,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市、县人民政府要对辖区内关闭企业的主要化工生产设备拆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原生产场址环境修复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主动实施关闭和搬迁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三)严格执法管理。省及各地化工行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监察部门,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隐瞒不报、不查、不整改的,要严肃处理。对纵容、包庇非法从事化工生产活动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责任人,要依法依纪从严追究责任。对违法违规审批化工项目的,要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对违法违规建设化工项目的要从重处罚。对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单位,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深入开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引导干部群众和广大企业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理解开展专项整治与新形势下调整振兴化工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发动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监督专项整治工作,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促进整治工作深入进行。

下载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黔府办发电(2011)14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技术会诊工作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