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决定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府发[1997]67号 【发布日期】1997-05-22 【生效日期】1997-05-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决定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二日川府发〔1997〕67号)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方针,强化我省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职能,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现就贯彻实施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依法治省的决定和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依法治省的决议,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依法行政总揽政府各项工作
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原则,是实施依法治省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法规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定依据、遵守法定程序、承担法定责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对此,各级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要切实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和工作方式,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努力实现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把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实施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实施依法行政,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神圣的职责。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使职权的观念,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任何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不得懈怠行政职责,放松行政管理;不得滥用行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谋取个人和小集团的私利。要牢固树立用权受监督的观念,自觉将各项工作置于党委、人大、政协以及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加强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强化行政管理责任制度,切实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必须加强法律学习,大力提高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按照“三五”普法计划的要求,建立经常性的学法制度,定期组织本部门、本系统法制业务培训,把法律学习作为每个公务员的必修课,把法律素质是否提高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特别注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并以此作为衡量新时期领导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基本标准,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具备基本法律素质或经过培训仍没有提高的,不予提拔、任用。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建立、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制度,并对此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以依法行政总揽政府各项工作,努力使政府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二、坚持法制统一原则,规范行政文件制定工作
行政管理活动以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性文件的规定为依据。要保障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制定行政规范时必须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
制定行政规范,特别是制定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正确处理法制统一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着眼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出发,防止和克服部门倾向,破除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禁止并坚决纠正通过制定行政规范为部门争权、争利的行为。
制定行政规范要严格依照法定职权,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各级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或其他行政规范不得与上级政府制定的规章或其他行政规范相抵触;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不得与同级政府制定的行政规范相抵触。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外,任何行政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不得越权规定收费、集资和行政许可。
要加强制定行政规范的合法性、适用性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制定行政规范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行政规范的质量。制定行政规范要坚持严谨的制定程序和集体审定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必须按程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法制机构审查,由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审定并向社会公布实施。
三、三、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依法履行行政职责
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是保障政府工作合法有效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施各种行政管理行为必须在法定权限内,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遵守法定程序,务必克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在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执法是新时期行政机关实施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直接面对社会行使职能的经常性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关键在于严肃执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依法清理行政执法主体,严格审查本级、本部门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和权限,禁止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机构、组织从事行政执法。
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推行行政执法人员主体资格认证制度。严禁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对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执法。要加强对执法资格和执法证件的管理,严肃行政执法纪律,建立并执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制度。对不依法履行执法职责,或不适宜继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要取消执法资格,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或清除出执法队伍。
全面建立并推行行政执法部门责任制。按照权责统一原则,确立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和执法范围,建立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责任制的检查和考核。对于行政执法制度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执法纪律松懈、未达到目标管理要求的行政执法部门要限期整顿,在期限内完不成整改任务,或不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要追究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与此同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向社会公开法定职责、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工作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四、加大行政内部监督力度,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认真有效地开展行政内部监督工作,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各级党委的领导,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并始终不渝地将自身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虚心接受各种批评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行政监督,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要严格执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制定行政规范的监督检查。上级政府要主动检查下级政府或本级政府部门制定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情况。对那些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依据,或未经合法授权,擅自设定或扩大自身职权,突破法律、法规规定,设置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和行政许可的,要坚决纠正或撤销。对那些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制定与上级政令相抵触的行政规范,要坚决纠正和查处。
要加大对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特别是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行政违法案件查处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严格监督、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要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农民负担和制止“三乱”,狠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等不正之风,下功夫查处那些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政行为。坚决纠正行政机关利用职权参与民事活动,或利用行政权力谋取利益,搞权钱交易的行为。认真查处、纠正行政机关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因行政机关违法侵权而导致公民、法人财产损失构成行政赔偿的,要根据 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行政复议是行政层级监督的有效手段。各级行政机关要牢固树立行政复议的责任感,积极受理并认真审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复议申请。凡属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复议申请,行政机关要及时受理,不得互相推诿或以任何理由拒绝。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受案、审理、决定等制度,完善调查取证、听证质证、集体合议等复议办案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文书,保障行政复议工作规范运行。
五、五、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政府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行政机关推行依法行政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立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政府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推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要搞好规划,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制定措施,并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及时纠正本级和下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行政文件、行政措施等行政行为。同时注重总结交流依法行政经验,评比表彰先进。要定期向上级政府以及同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汇报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情况,并逐步形成制度。
要重视和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既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制定行政规范、开展行政执法的综合协调机构,又是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的执行机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依法治省、依法行政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政府法制机构所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要求,下功夫抓好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公道正派、纪律严明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在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及时调查研究,协调处理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协助政府和部门领导把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甘政发〔2000〕70号 2000年11月24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驻甘各单位: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切实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和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各级行政机关承担着大多数法律、法规的实施任务,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法制化的整个进程。各级行政机关只有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法定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效能,保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行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加快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调节西部大开发中各方面的关系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充发发挥法治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把各方只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建设就能真正健康、有序、优质地进行。因此,各方面都应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大力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二、认真贯彻《立法法》,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工作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对于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贯彻落实。要把政府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密切结合起来,从我省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审慎确定每一个立法项目。对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立法项目,要深入论证,重点研究。要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有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改善投资环境、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教育和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项目作为今后
立法工作的重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及时进行清理、修订或废止。在立法工作中,要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反映民意,真正使各项法律规范明确具体,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立法工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防止部门通过立法手段,违犯政策规定,膨胀部门权力和利益。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认真审查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那些同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撤销或责令其修订、废止。要加强政府立法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切实解决立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程序,积极探索和改进立法方式。重点立法项目要逐步推行由政府法制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综合调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的立法起草方式。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立法听证制度、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制度,聘请立法顾问参与立法工作,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努力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严格界定行政执法权限,实现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的规定。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得向下级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不得设立“小金库”。要认真实施行政罚款与收缴分离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对实施情况有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腐败。实行执法公示和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各行政执法机关要从“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出发,将本部门的执法依据、权限、程序、标准、结果以及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积极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将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执法职责进行分解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做到分工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位。通过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县乡两级行政机关处在行政管理的基层和第一线,承担着大量的具体行政执法任务。因此,要作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重点,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奖优罚劣的原则,制订行之有效的评议考核标准,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评议考核,并将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评定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成绩,选拔、任用、晋升干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结构。大力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杜绝聘用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
进人关。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积极配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搞好各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自觉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司法监督,虚心听取他们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件和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和答复。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重要情况和冤假错案,要及时、公正处理。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的监督,把上级机关的监督与监察、审计、财政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及时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是对直接责任者还是负有领导责任者都要依法追究责任。要严格执行国家赔偿和行政追偿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坚决防止和消除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腐败现象,纠正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
五、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严格实行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人是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率先垂范。要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听取汇报,组织考核,加强规划和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政府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依法行政落实到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本地方、本部门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级行政机关要通过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努力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和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繁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中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在本级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定要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与本地方、本部门政府法制建设任务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新形势相适应。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完善、推广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探索依法行政工作中的规律和特点,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年11月24日 实施日期:2000年11月24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决定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3-06-24 【生效日期】1983-06-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3年6月24日川府发〔1983〕102号)
一、一、我省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工作,从一九八0年开始,经过试点和在面上推广大竹经验,已取得一定成效。全省认真抓了基层社的改革,通过清理社员股金,已落实股权百分之九十,扩大了农民入股,加强了民主管理;有一百五十多个县以供销社为依托,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联营;一百二十五个县建立了县联社。许多供销社经过改革,加强了对农村多种经营生产的指导和扶持,加强了同农民的经济联系,密切了农商关系,农村商品流通不畅的状况有了改善。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的。但是,从全省来看,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还跟不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加快和深入改革供销社体制,全面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仍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二、供销社的体制改革,要遵照中发〔1983〕1号文件和国发〔1983〕21号文件确定的方向和原则进行,尽快恢复合作商业性质。改革的重点是:增强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改“官办”为“民办”,改吃“大锅饭”为按劳分配,把供销社的经营活动同农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
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作用,做到“一身二任”:既保证完成国家的任务,又代表农民利益,积极为农民推销产品,供应生产、生活资料,提供各种服务,逐步向产供销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联合体方向发展。并扶持和协同农村市场其它流通渠道,共同促进商品生产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改革的出发点和衡量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志是:通过组织生产,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生产发展,使农民实现多产、畅销、增收、致富。
三、三、恢复基层供销社的合作商业性质。要认真落实社员的经济、民主权利,使社员真正成为供销社的主人,保证社员群众在业务经营、企业管理和职工奖罚等方面,充分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
基层供销社拥有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税后盈余除上缴调剂基金外,由社员代表大会按照上级提出的原则,讨论确定企业积累、发展基金、生产扶持基金和社员分红的比例。
基层供销社应按经济区域设置,发挥它在建设农村集镇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少数不符合经济区域建立的基层社,应通过试点,逐步改为按经济区域建社;对于已按经济区域建立的基层社,不要再退到公社建社。
四、四、县供销社改成县联社,作为基层社的经济联合实体,是合作商业。原属县供销社的专业公司,建制不变,作为县联社的业务经营单位,在业务上同时接受上级公司的指导。基层社向县联社投股,对县联社实行民主管理;县联社为基层社服务,对基层社实行分红,并组织所属公司与基层社发展专项商品联营,组织基层社联办经营、加工等业务,发展与其它工商企业横向经济联合。
县联社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县供销社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导、服务,一方面继续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完成商品收购、调拨计划和国家给予的各项任务;一方面主动灵活地开展购销、服务活动。支持基层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帮助基层社开展购销业务,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设施;代表基层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认真办好贸易货栈或综合贸易服务公司,帮助基层社扩大业务经营和服务范围。县联社的常设管理机构成员和主任,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报同级党委备案。
县联社所属公司实行分别核算,由县联社统一向国家上缴税利,不承担政策性亏损。县联社要进一步扩大各公司的自主权,组织、支持他们主动灵活地开展业务活动。贯彻落实为基层社、为农民服务的方针。公司经理由县联社根据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的酝酿提名任命。公司可以自行聘请有业务、技术专长的人员,担任业务、技术顾问。
五、五、扩大供销社的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联营,把各种集体企业、专业户、重点户和个体户,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逐步把供销社办成农村产前产后的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和促进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把农村的经济活动逐步引导到有计划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完成国家统购、派购后的农副产品,除政策规定不准议购议销的品种外,供销社应不受商品分工和行政区划限制,进行灵活购销,可以为农民代销,可以自营或与其他企业联营;可以在城市设立推销机构或同城市各种经济成份的经营单位联营。城市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提供方便,包括开办交易市场或行栈,组织合作商店、个体商贩代销等,吸引农副产品进城。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副食品和建筑材料,供销社都应按照合理的商品流向,向批发站和工厂进货。县联社也要积极帮助基层社订货和代销、代购商品,以扩大农村供应。
供销社要大力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并把这一工作同扩大城市、工矿区货源,增加出口商品结合起来,要主动同专业户、重点户和社队企业、农工商联合企业以及工业、商业、畜牧、兽医、保险、植保、信贷等有关单位,开展购销、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提供市场信息,指点生产门路,调剂种子、种苗,供应生产资料扶持必要的资金,搞好技术推广和产品推销,联合办仓库、冷库、商业网点、加工企业和各种服务事业。
六、六、按照合作商业的特点,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制度。
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中,要把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同落实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的责任结合起来,一并考核;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基金的增长,必须低于企业利润和上交税金的增长。同时,搞好企业整顿。
基层社实行社员代表大会领导下主任负责制。主任由职工代表大会提名,社员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选举;副主任由基层社主任在征求职工和社员意见基础上提名,由社员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任命。选出和任命的主任、副主任报县联社备案,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结合经营承包,给予适当的职务津贴。职务津贴的开支进入费用。今后落选,仍回原单位工作,取消职务津贴。
供销社原有的国家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不变。今后基层社需要新增职工,实行合同工制,主要从农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由县统一考试,社员代表大会审议,择优选聘,不转为城镇户口,不吃商品粮。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表现,合同期满后可以继续录用,也可解除合同;表现不好的,合同期间也可以辞退,逐步做到职工能进能出。这办法的试点范围,由各地、市、州确定。
七、七、县联社和基层社现有的自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仍分别归县联社和基层社管理使用(其中属于国家所有的资金,交由供销社无偿长期使用),任何其它部门或单位不得挪用或抽调。
八、八、省辖市参照县联社的原则,组成经济实体的联合社。地区供销社继续保留,精减人员,作为群众性的经济组织,不作为政府机构。
九、九、省供销社与省商业厅合并后,决不能削弱对农村商业工作的领导。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群众性经济组织。理事会由省、地、市、县供销社工作人员的代表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关省公司的代表组成。主要任务是:推动各社社员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组织供销社总结交流经验;指导供销社支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反映农民和各级供销社的要求和建议;参加有关的组织业务活动和外事活动。
十、十、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步伐,总结经验,深入改革,力争新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供销社体制,可参照本决定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解析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鲁政发〔2000〕2号 二000年一月二十一日)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基本方略已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意义。为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依法行政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各级政府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着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任务。政府机关能否积极正确地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决定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得以真正有效的实行。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性质,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逐步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只有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效能,保证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党的线路、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权大于法、长官意志和官僚主义等严重问题的发生,建设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依法行政是各级行政机关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全社会对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法行政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对此,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从巩固政权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行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将我省的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向深入。
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线路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厉行法治,从严治政,努力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工作
5.坚持政府立法决策与党的政策紧密结合。要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审慎确定每一个立法项目。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立法项目,特别是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和规范市场中介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等重点立法项目,要尽快制定,确保完成。要防止把已经被实践证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用法律规范加以肯定。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及时进行修订或废止。
6.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倾听群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真正使各项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备而不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起草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增强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7.坚持和维护法制的统一。政府立法工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坚决杜绝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化倾向。进一步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对影响法制统一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要依法撤销,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
8.切实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工作。加强政府立法研究,切实解决政府立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程序,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综合调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起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的作用;完善立法听证、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制度,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政府各项立法任务。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9.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严格界定行政执法权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转变工作方式,端正工作作风,摒弃和清除那些分割、封锁市场的行政壁垒,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0.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要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的规定。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新,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做到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切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出贡献。
发布部门:山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年01月21日 实施日期:2000年01月21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县.区政府各部门: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发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川府发[2003]70号)精神,现将完善我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义务教育的领导,肩负起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大责任
(一)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分级办学,以区统筹、各开发区为主的体制。各移民开发区管委会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区、乡(镇)政府承担相应责任。
(二)县.区政府负责指导全县.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教育发展,编制上报本区教职工编制方案;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减免有关费用,组织实施助学活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组织协调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教育督导检查,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各地对基础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负有主要责任,主要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重点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认真慎重,依法合理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根据《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达府办发[2003]71号),提出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区政府核批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统一发放;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筹集并合理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管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并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提供学校建设用地,减免有关配套费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对农村中小学违规收费的督查机制;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治理中小学薄弱学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依法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及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建立健全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乡(镇)政府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工作。
(四)乡(镇)政府要完善和落实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政策和制度,负责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积极筹措经费,排除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积
极认真、依法操作和使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努力改善村小办学条件。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五)依法完善县、区(管委会)、乡(镇)政府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确保义务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使在校学生人平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要用足用好已有的教育筹资政策,拓展新的教育投资渠道。
(六)各地区要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财政统一发放。县财政和县教育局要统筹安排市财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其中乡村两级办学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补助,2004年至2006年全部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后主要用于弥补农村正常办学经费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补助,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发放。市政府加强对教师工资发放的监控,对挤占、挪用教职工工资的,市财政将停拨、减拨直至扣回转移支付补助。
(七)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安排,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市政府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文件规定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各地区要结合本级财力统筹安排尽力予以保证,逐步达到市政府规定的定额标准。
各地区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安排使用的监管。农村中小学按市政府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不得用于教职工工资、津贴、福利、基建等开支,全部用作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平调,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公用经费的财务管理,公用经费开支由学校校长严格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审批,要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学校代收学生的书本费,直接用于购买书本,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八)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各地区要建立定期的校舍危房勘查、鉴定工作制度和校舍危房改造经费保障机制。高度重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要将新增危房的改造列入本级教育发展计划,对现存的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限期改造;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不出现新的危房,如果出现新的危房,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各地区要设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要切实担负起责任,保证经费投入,确保及时消除危房;市财政设立中小学排危专项经费,每年安排10%的城市建设配套费扶持农村中小学排危,改善办学条件。可以通过村民自愿提供劳务等方式,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和修缮。
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级政府要使农村中小学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和校舍危房改造资金投入。
(九)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和固定资产的管理。要加强对教育投入的执法监督和审计监督,各地区审计、监察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每年组织1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向市政府报送审计报告。各开发区要确保预算安排的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拖欠,否则严肃查处。农村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机构。学校要严格按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经费,按公布收支情况,严禁挪作他用。要节约开支,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学校要严格执行市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制定还款计划。要深入细致做好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协调工作,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强迫学校停课,将师生逐出校园及其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农村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舍等国有资产的管理。
(十)抓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抓好全国对口支援薄弱山区教育、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工作。要开展经常性的助学活动,把筹集的社会资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要建立包括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在内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
三、严格人事编制管理,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十一)县编制、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四川省达州市机构管理编制办法》(达州委办[2002]120号)和《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达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达州府办发[2003]71号),核批各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各地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教育、财政部门在市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依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实际情况,及时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农村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
(十二)加强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培养培训职能,会同人事部门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由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归口管理。
乡(镇)政府对本辖区的教育管理体制,由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十三)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开发区,要积极推进改革的深化,认真做好中小学未聘人员分流工作。各开发区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优化教师队伍,多渠道妥善分流和安置中小学未聘人员,超编学校要建立分流机制,尽快消除超编现象。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坚决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妥善处理好清退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于清退代课人员后暂时出现的缺编情况,可以临时聘用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并与之签订有明确期限的临时聘用合同,聘用期一般为1年;也可采取公开招聘、对口支教、轮流支教等办法,缓解教师缺乏问题。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逐步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吸引具备教师资格的合格师资到缺编学校任教。
(十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大教师全员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十五)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各地区要按照本通知要求,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分级、分工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保证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报告制度。各地区每年3月底以前,必须将本地实施义务教育的进展情况向区政府报告。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和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综合通报与公告制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和中小学违规收费情况要加大监督力度,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教职工工资发放的监督举报电话分别设在财政和监察部门,中小学违规收费的举报电话分别设在教育行政和物价部门。
各级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力度,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落实到有关部门,限时查处。要建立健全市政府对各地区对乡(镇)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情况建立每年一次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制度,乡镇义务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各乡镇制定。
(十六)建立表彰奖励与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对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区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各地区主要负责人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凡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开发区,不得用财政资金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准机关盖办公楼,买小轿车,不准领导出国,违者要追究领导责任。对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拖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不及时修缮危房或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以及违反编制管理规定超编制招聘人员的,要追究领导和直接管理者的责任。追究办法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