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5 00: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

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

(九)强化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完善火电厂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进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完善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

(十)加强氮氧化物污染减排。建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应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重点区域内的火电厂应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安装脱硝设施,其他区域的火电厂应预留烟气脱硝设施空间。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重点开展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十一)加大颗粒物污染防治力度。使用工业锅炉的企业以及水泥厂、火电厂应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清洁度。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十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从事喷漆、石化、制鞋、印刷、电子、服装干洗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重点区域内现有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并确保达标运行;新增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应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能投入使用。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

五、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十三)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内燃煤项目建设,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推进低硫、低灰分配煤中心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重点区域内未配备脱硫设施的企业,禁止直接燃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禁止原煤散烧。建设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十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继续推进清洁能源行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确保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机场周围空气质量。鼓励采用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高污染炉灶。

(十五)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加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综合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高效洁净煤锅炉集中供热示范推广力度。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效率低、污染重的燃煤小锅炉,逐步拆除已建燃煤小锅炉。

六、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十六)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十七)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税费政策。

(十八)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

(十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路)并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改善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七、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二十)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优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制定大气污染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到201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十一)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增加相应评价指标。

(二十二)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当制订达标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达标方案应报环境保护部批准后实施。空气质量已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制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防止空气质量恶化。

(二十三)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确定并公布重点企业名单,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各地环保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并推进其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到2012年年底前,重点企业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八、加强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推进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空气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城市,应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二十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开展烟气脱硝、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大气汞污染治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大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二十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地区的激励机制。

九、加强组织协调

(二十七)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参加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重点区域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到2011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

(二十八)严格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企业,强化监督考核。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二十九)完善考核制度。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向社会公布。对于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严格控制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商有关地方和部门另行制定。

(三十)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编写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定期公布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二篇: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

(九)强化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完善火电厂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进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完善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

(十)加强氮氧化物污染减排。建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应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重点区域内的火电厂应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安装脱硝设施,其他区域的火电厂应预留烟气脱硝设施空间。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重点开展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十一)加大颗粒物污染防治力度。使用工业锅炉的企业以及水泥厂、火电厂应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清洁度。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十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从事喷漆、石化、制鞋、印刷、电子、服装干洗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重点区域内现有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并确保达标运行;新增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应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能投入使用。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

五、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十三)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内燃煤项目建设,开展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推进低硫、低灰分配煤中心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重点区域内未配备脱硫设施的企业,禁止直接燃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禁止原煤散烧。建设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十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继续推进清洁能源行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确保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机场周围空气质量。鼓励采用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高污染炉灶。

(十五)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加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综合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高效洁净煤锅炉集中供热示范推广力度。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效率低、污染重的燃煤小锅炉,逐步拆除已建燃煤小锅炉。

六、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十六)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十七)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税费政策。

(十八)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

(十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路)并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改善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七、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二十)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优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制定大气污染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到201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十一)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增加相应评价指标。

(二十二)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当制订达标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达标方案应报环境保护部批准后实施。空气质量已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制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防止空气质量恶化。

(二十三)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确定并公布重点企业名单,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各地环保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并推进其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到2012年年底前,重点企业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八、加强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推进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空气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城市,应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二十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开展烟气脱硝、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大气汞污染治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大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二十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地区的激励机制。

九、加强组织协调

(二十七)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参加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到2011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二十八)严格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企业,强化监督考核。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二十九)完善考核制度。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向社会公布。对于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严格控制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商有关地方和部门另行制定。

(三十)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编写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定期公布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各地要在2010年6月底前,将本地区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

第三篇: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

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能源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一○年五月十一日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商务部 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

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

(九)强化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完善火电厂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进工业锅炉脱硫工作。完善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区域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目标。

(十)加强氮氧化物污染减排。建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新建、扩建、改建火电厂应根据排放标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要求建设烟气脱硝设施,重点区域内的火电厂应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安装脱硝设施,其他区域的火电厂应预留烟气脱硝设施空间。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重点开展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十一)加大颗粒物污染防治力度。使用工业锅炉的企业以及水泥厂、火电厂应采用袋式等高效除尘技术。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清洁度。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十二)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从事喷漆、石化、制鞋、印刷、电子、服装干洗等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作业,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污染治理。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重点区域内现有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并确保达标运行;新增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应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能投入使用。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

五、加强能源清洁利用

(十三)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排放。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内燃煤项目建设,开展区域煤炭消

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推进低硫、低灰分配煤中心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重点区域内未配备脱硫设施的企业,禁止直接燃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禁止原煤散烧。建设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十四)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继续推进清洁能源行动,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确保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机场周围空气质量。鼓励采用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高污染炉灶。

(十五)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加强集中供热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综合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高效洁净煤锅炉集中供热示范推广力度。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效率低、污染重的燃煤小锅炉,逐步拆除已建燃煤小锅炉。

六、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

(十六)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继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十七)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有利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税费政策。

(十八)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加快炼油设施改造步伐,增加优质车用燃油市场供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强化车用燃油清净剂核准管理。

(十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路)并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改善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七、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管体系

(二十)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优化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监测和城市道路两侧空气质量监测,制定大气污染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实现重点区域监测信息共享。到201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十一)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增加相应评价指标。

(二十二)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级管理。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当制订达标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达标方案应报环境保护部批准后实施。空气质量已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应制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防止空气质量恶化。

(二十三)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确定并公布重点企业名单,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各地环保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测,并推进其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到2012年年底前,重点企业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八、加强空气质量保障能力建设

(二十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着力推进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空气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城市,应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二十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区域大气污染形成机理研究。开展烟气脱硝、有毒有害气体治理、洁净煤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大气汞污染治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等技术攻关。加大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二十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地区的激励机制。

九、加强组织协调

(二十七)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调机制。在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参加的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到2011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二十八)严格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本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企业,强化监督考核。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二十九)完善考核制度。环境保护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向社会公布。对于未按时完成规划任务且空气质量状况严重恶化的城市,严格控制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商有关地方和部门另行制定。

(三十)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编写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定期公布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各地要在2010年6月底前,将本地区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

第四篇:积极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积极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为打造生活舒适、环境优良、生态怡人的市容环境,有效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我们坚持以“防治并举、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基本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强化空气环境质量保障措施。按照《城阳区2013年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加大对大气污染点源的执法力度,对重点排污单位采取了旬查旬测的方式,对一般排污单位采取月查月测的方式,防止超标排污现象的发生。

近期,街道食安办联合城阳环保分局、夏庄派出所等部门,针对居民楼周边、社区内开设的工艺品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部分加工点存在安全隐患,建设项目未经批准并且没有保护措施、擅自从事工艺品打磨清洗,产生噪音、粉尘、挥发性气味等污染环境行为。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城阳环保分局对现场进行了噪音测量,噪音超标,现场进行拍照及录像取证,同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我们将对下达限期整改的单位定期进行复查,对未整改的单位进行取缔并及时跟进监督。

下一步,将通过专项治理行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对偷排和超标排放的违法企业依法坚决予以惩处;二是强化工业企业工艺废气的污染治理;三是加强扬尘污染控制,严格

控制各类建设施工扬尘;四是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

武 强

第五篇: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我区的机遇与对策(赵吉发言材料最新打印稿)剖析

内蒙古在京津冀灰霾防控中

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我区的机遇与对策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内蒙古及京津冀周边地区都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的侵袭,空气、水源、土壤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导致的灰霾(雾霾)就是最典型的“心肺之患”。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京津冀地区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频发。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从节能减排降碳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需要借助强制性、约束性、限制性的系统的政策工具。本次北京APEC会议的保障措施再次表明,减排是个硬道理,但“如何减”?“在哪减”?“谁来减”?“谁买单?”等关键问题亟待回答。为此,内蒙古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找到应对之策。曹殿云主任和潘家华院长在调研报告和研究报告中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务实的或前瞻性的对策。

民盟内蒙古区委组织部分委员参与了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专题调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董恒宇牵头承担的2014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子课题“内蒙古及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研究”完成初稿。根据深入研讨和思考,从中长期战略发展的视角,针对优

— 1 — 化区域能源布局,构建“上风上水”清洁带,以及横向补偿政策、构建环境市场、发展环保产业等提出初步建议。

一、努力提升我区电力外送能力,优化区域能源布局

能源革命是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基础,全球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应告别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电能作为较理想的清洁能源,打造以传输电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传输通道,全面推动内蒙古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可确保华北、华东等地区的需求,也是减少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内蒙古作为大型能源基地距离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地区600-1500公里,是特高压输电的经济合理距离。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能源结构平衡成为我区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

我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11月4日,锡盟至山东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开工建设,这是我区电力外送的首条特高压工程,也是国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规划,到2020年,内蒙古境内将建成12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届时,我区电力外送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年外送电量8300亿千瓦时,增加当地煤炭就地转化3.8亿吨。

— 2 — 国家近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强调“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

在此背景下,我区要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大力促进风、火、光打捆外送及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内蒙古能源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为推动我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工程,同时化解内蒙古的“窝电”困局,建议国家加快批复和实施有关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项目,确保2017年锡盟—山东、蒙西—天津两个通道先行投产送电,继而实现上海庙—山东、锡盟—江苏两个通道投产,并将蒙西—湖北等特高压线路列入国家跨区域输电通道规划并加快推进。同时,将内蒙古特高压电网建设纳入“十三五”能源、电力、电网专项建设,加快推进特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和能源基地电源项目同步建设、协调发展。

二、明确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构建“上风上水”清洁带 我区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的最大功能不应仅仅是生产畜产品,它的最主要功能应是生态屏障和文化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兼顾牧区生态、牧业经济、牧民生计的协同发展。

— 3 — 如果过度追求草原的经济价值,可能就会挫伤草原的文化生产力和生态保护屏障的能力。长期来看,“禁牧不如减低放牧强度”,因为”轻牧的草原,适度的采食和积累粪便,比完全围封更有利于草场恢复”。鉴于此,建议在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基础上,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草场不断恢复前提下的草畜平衡制度,加强对合理载畜量的有效监督。鼓励发展相对集约化的生态草业,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生态效益,同时多向离牧牧民倾斜。

再说森林,就像大兴安岭,其最大价值和主要功能不是出产木材,而是提供优质水源、生态屏障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内蒙古80%的水都源自大兴安岭,如果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破坏了,那么内蒙古的水源也就枯竭了、屏障也就不付存在、宝贵的物种多样性也荡然无存。建议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家生态建设投入要建立按照森林蓄积量增长(不仅要考虑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的激励投入机制,调动林区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性。鉴于林区企业对生态类和社会公益类项目的资金配套困难,建议对这两类项目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全额投资或给予政策补贴。

据初步测算,内蒙古森林和草原碳汇潜力巨大,其中森林年固碳量为3600.9万吨/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为13203.2万吨/年(周梅)。内蒙古草地储碳量(含植被和土壤)3.7亿吨(赵吉),草地年固碳量为458.6万吨/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为1681.7万吨/年。这些碳汇资源一旦实现市场交易,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其内在价值应远高于碳减排交易价格。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森林和草原的功能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 — 4 — 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游清洁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我区加快推动碳汇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启动内蒙古碳汇交易试点,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三、编制横向生态补偿办法,争取国家区域补偿政策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建立横向补偿制度(由生态产品受益地区对生态产品生产地区的补偿),这将有利于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利于开展全过程的污染物防治。

国家《生态补偿条例》框架已经初步确定,新的《环境保护法》已经将生态补偿制度列入第三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环保部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设定上分区施策,在总量消减任务方面充分体现区域差别化的管理要求,实行环境总量区域间补偿制度和节能减排指标转移支付制度,推动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内蒙古具有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双重定位,在京津冀地区治霾提速的背景下,地处“上风上水”的内蒙古地区,拥有解决大气跨界污染和建设清洁带的双重责任,已经迎来更大范围参与其中的机遇。

建议我区应考虑编制大气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草案,某地出现大气污染超标排放,将被扣除生态补偿金,用于补偿大气污染排放较低的地方,— 5 — 及用于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应着手研究在满足国家能源供应需求条件下,积极争取对清洁能源输出地的生态与环境补偿政策。

四、挖掘未来政策机遇,推进环境一体化交易体系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我国正在制定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发展机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探索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现实矛盾。2013年为碳交易元年,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碳交易市场在我国正在兴起。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交易市场,碳市场罕有实质性交易。目前,国家碳排放交易制度已经启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任务之中,预计2017年建成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污染物排放按量计征的环境税以及碳税也有望陆续出台。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全球总排放的42%。2014年11月12日中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我国首次承诺中国新目标,即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表明我国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决心和责任。

由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下,两者基本上同根同源。例如:北京的PM2.5成份中,2/3来自煤炭和石油的使用;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以化石能源为源的占到3/4以上。

内蒙古已被确定为全国11个省(区、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 — 6 — 易试点之一,但未列入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等7个省市推进碳排放权备案交易试点。

建议我区应尽快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碳汇项目实现国内自愿减排交易,研究开展清洁能源配额交易。国家应启动组建一体化的环境综合交易所,统一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和污染物排污量交易,拓展实现碳汇交易和节能交易。内蒙古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区、森林和草原碳汇大区,为迎接绿色低碳市场的到来,积极谋划京津冀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进而推进环境一体化交易体系建设。积极努力争取将未来的环境综合交易所能够备案落户内蒙古,一旦成为现实,我区将华丽转身,极大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五、利用节能环保产业新模式,激活污染治理市场

我区已编制了“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推动节能减排降碳,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雾霾困局引发政策持续加码,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着重体现了行业技术政策方向,对于产业来说,也将会带来一些可关注的机会。

首先,我区应继续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强重点及薄弱环节设施建设,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

— 7 — 运营机制,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境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进一步激活污染治理市场。在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推进环保BOT(建设-经营-转让)或TOT(移交-经营-移交)治理的创新模式,采取环境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方式,发展和壮大环保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拓展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发展空间。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倾斜增加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性技术,促进环保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品牌。

综上,我区应积极把握这一难得的战略转型与发展机遇,为迎接绿色低碳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好准备,更好发挥内蒙古在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中的重要作用,为让北京的APEC蓝能够实现常态化加倍努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8 — 附:

我区大气污染防控形势初探

民盟区委大气污染专题调研组

面对我国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的现状,特别是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京津冀地区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频发。这一切不仅损害民众身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霾”在气象上是指能见度变差的一种天气现象,当大气湿度不是太大的情况下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可称为灰霾。PM2.5可以引发呼吸道阻塞或炎症,致病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协同进入体内致癌。有证据表明: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大气中PM2.5等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对人体肺部造成的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 年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的限值分别为10μg/m3和25μg/m3。针对于此,我国将于2016 年起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的一级限值为15μg/m3和35μg/m3,二级限值为35μg/m3和75μg/m3。但鉴于我国在一定程度还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且对PM2.5的认识与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国情对其限值相较于国际标准来说要明显宽松,实现WHO指导值还任重而道远。

一、我区大气污染防控的基本背景

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内因是污染的排放,外因是合适的气象条件,而能源使用的排放是其主因。根据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全年PM2.5来源自区域(跨界)传输贡献占1/4强大约3/4由本地产生,六大贡献源依次为二次无机气溶胶、工业污染、燃煤、土壤尘、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另据研究,尽管污染的排放是以PM2.5为特征,但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以及土壤和水体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等污染和广大农村的土壤、水源严重污染的叠加效应,是严重灰霾形成的特殊机理。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大区、战略性能源基地,属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对外输出资源和能源,在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内蒙古过程中必须着力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环境保护对维护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实质性意义。

为应对我国频发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和灰霾事件,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提出了:“到2017 — 10 — 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水电、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逐步提高接受外部输电比例”。为实现这个目标,目前以“输煤为主,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亟待进行调整和转变。该“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国家将内蒙古列入京津冀周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按照国务院要求,环保部等六部委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明确了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对我区的约束性要求是:到2017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这就意味着我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也承担这为改善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多做贡献的责任。

目前,我国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态势基本得到遏制,我区城市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总体向好,但按照新标准,全国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城市进入新型复合大气污染阶段,灰霾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1—7月,我区实行新标准的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和鄂尔多斯4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不达标,超标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120μg/m3,超出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0.71

— 11 — 倍;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5μg/m3,超出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0.29倍,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为66.0%。其余8个盟市按旧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综合评价为二级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评价级别无变化,平均优良天数减少8.1天,优良天数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均有所改善。

二、问题与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这三大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但却消耗了全国煤炭的43%,其中以京津冀为最。我们要科学认识京津冀区域最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该区域是用2.3%的国土养了7.95%的人,占了全国GDP的11.1%,区域承载能力整体超载,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经济结构,需要借助强制性、约束性、限制性的政策工具。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发电装机达到844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849万千瓦。向华北有6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向东北有5条500千伏输电通道,总外送能力达2600万千瓦。但由于没有远距离大能力外送电通道,我区建设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受到严重制约,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对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20年全国跨省送电电力流方案》,到2020年,内蒙古电力外送将达5372万千 — 12 — 瓦,在现有外送2482万千瓦的基础上新增2890万千瓦。国家近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主要任务中,包括:“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进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施北电南送工程。推行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在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根据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前提下,合理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增强跨区调出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酒泉、内蒙古西部、内蒙古东部等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

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可有力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再平衡。在内蒙古建设特高压外送基地有着优越条件。首先是煤炭、风能、光能蕴藏量丰富。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三大煤电基地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规模达1亿千瓦以上。在国家规划的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蒙西、蒙东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装机容量近3000万千瓦,2020年全区风电装机可达58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200亿千瓦时以上,每年可节约标煤4000万吨,节水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80万吨、二氧化碳1亿吨;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将达600万千瓦。通过特高压外送通道实现风电、火电打捆外送,能够有力促进我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绿色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其次是加快内蒙古远距离、大容量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是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举措。内蒙古作为大型能源基地距离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地区600—1500

— 13 — 公里,是特高压输电的经济合理距离。经测算,内蒙古电力输送到这些地区的落地电价仍低于当地火电上网电价,风电上网电价也是全国最低的。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和大沙漠,特别是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包括对有机物质生产、营养元素循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气体调节等5种生态系统服务。2002年的研究就表明,内蒙古各主要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服务价值就达到当年自治区GDP的3.7倍。其中仅固定CO2的价值为2127.3亿元,释放O2的价值为1876.0亿元,这一估算中只包含了上述5种生态系统服务,其它还有对环境污染的净化作用、文化旅游娱乐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诸多服务未参与计算。从这一不完全的估计中可以发现,内蒙古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中蕴含着巨大的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对保障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我们应深刻认识内蒙古森林和草原的功能定位,如何体现其生态价值,需要有力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根据2013年04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生态补偿条例》框架已经初步确定,进入法律起草阶段。生态补偿条例是国家强制性要求对生态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而必须补偿、维护生态平衡的法规。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各领域的实施细则,是一部生态环境补偿领域的专门性法规。

总体上讲,我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征比较明显,重工业比重高达 — 14 — 70%,支柱产业电力、钢铁、化工等的耗能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和环境矛盾问题将进一步扩大,污染减排难度加大。煤炭占能源生产比重超过九成,我区2013年万元GDP能耗为1.2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2倍,能源消费总量为22991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全国比重为6.13%,仍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随着国家将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施双控制,以及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强化,“十三五”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能源生产力和碳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成为我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所在。

下载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