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

时间:2019-05-15 00:2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

第一篇: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02-26

苏环办〔2014〕25号

各市、县(市)环保局:

为切实加强我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我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在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和《关于在我省沿海地区开展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的通知》(苏经信材料〔2014〕21号)的过程中,各地均应按照本规范,积极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加快建立完善园区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附件: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014年2月18日

(联系人:王纪凤;联系电话:025-86266061;电子邮箱:wjf@jshb.gov.cn)

附件: 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切实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我省化工园区污染防治技术及监督管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全省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的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执行本规范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园区规划与设立

1.1化工园区应科学制订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行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一体化建设、分层次布局的原则科学制定。

1.2园区经省辖市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设立化工园区。园区的设立应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禁止在人口集中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清水引调河道沿线区域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设立园区。

1.3落实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园区在编制开发建设规划时,应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查。未经批准前,各地不得核准、备案各类化工项目。已经批准的园区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4实施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规划环评满五年的园区,应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审核。未按规定开展跟踪评价的,实施区域限批。

1.5园区开发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并设有绿化带。园区建成范围和隔离带内不得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园区内和园区开发边界500米宽隔离带范围内现有环境敏感目标,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完成拆迁安置工作。

1.5.1园区应根据产业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绿地规划,并纳入城市绿地规划系统;规划要明确园区绿地的布局、结构、用地指标及建设目标。

1.5.2园区管理机构应尽量提高园区的绿化覆盖率,并根据园区周边环境情况在隔离带内建设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防护林,绿化防护林应以常绿树种为主,并考虑种植对园区特征污染物吸附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等。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建设沿江、沿河防护绿化带。1.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入区企业的性质、特点等制定企业周边及道路绿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标准。

1.6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1园区应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综合比选。

2.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采取成熟可靠的技术,并积极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2.4园区管理机构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对园区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处置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环评批复和竣工环保验收的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2.5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5.1园区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收集管网应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排水工程规划同时设计和建设雨、污水收集管网。

2.5.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及产业定位进行分期建设,与园区发展同步,以满足园区近期污水处置需求为前提,并预留远期扩建空间。

2.5.3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根据园区定位产业的污染物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污水处理工艺。

2.5.4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结合处理工艺制定接管标准,也可参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标准。

2.5.5 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建设二次污染防治设施,对产生的有毒、恶臭气体进行封闭收集,并根据废气性质进行吸收或焚烧处理。

2.5.6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设置足够容积的事故应急池及回流管道,事故应急池容积应包括可能流出厂界的全部流体体积之和,一般包括事故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量、事故装置可能溢出水量、输送管道与设施残留水量、事故时雨水量等。鼓励园区污水处理厂在生化处理等阶段采用模块化设计,当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时,其他模块可以正常处理废水。2.5.7园区应积极实施区域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再生水用于工业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中的相关规定。

2.5.8园区可建设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用以解决当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排污企业距离过远或管廊(管沟)建设空间受限时,企业废水的收集处理问题。企业废水经专用明管排至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后,经调节池总管再排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2.5.9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应规范化设置,每个园区原则上只允许设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总排口。园区内所有污水、雨水(清下水)排口要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并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及《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的要求设置排口标志。

2.6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2.6.1园区内危险废物应就近处置,安全处置率达100%。

2.6.2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5000吨/年且需采取焚烧处置的园区,应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10000吨/年且需采取填埋处置的园区,应在省辖市范围内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2.6.3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等相关要求。

2.6.4园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安全高效的危险废物运输系统。成立或委托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对园区内危险废物实行专业化运输,运输车辆须有危险废物警告图形符号。

2.7集中供热设施建设

2.7.1园区应建设集中供热中心,供热管网的敷设与集中供热中心的建设应同步进行,并与园区发展相协调;新建、扩建、改建园区道路时,应当依据园区集中供热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网。

2.7.2集中供热中心的数量、规模、选址,应以满足所有热用户需求为前提,并结合交通运输、电力规划、地区主导风向等因素对供热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选。

2.7.3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规模应根据园区发展规划进行分期建设,以满足园区近期用热需求为前提,预留远期扩能改造空间。

2.7.4集中供热中心选址应符合所在区域热源联产规划,靠近热负荷中心,根据热用户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供热范围。

2.7.5供热中心应采用低含硫率的煤炭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2.7.6园区应根据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实行分压供热、分区规划供热管线,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

2.7.7园区内用热企业集中供热率应达100%,园区集中供热中心的供热压力、温度等参数无法满足企业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企业需自建锅炉的,应采用电、天然气、低硫轻质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要求,全面整治淘汰企业现有燃煤小锅炉。

2.7.8鼓励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和余热、余压发电综合利用。

2.7.9供热中心烟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排放浓度、烟囱高度及烟气出口速度等应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国家法规及地方现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放烟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应设置除尘、脱硫及脱硝设施。入园项目管理

3.1严格项目准入门槛

3.1.1入园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引进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化工园区主导产业规模配置和壮大的产业项目。

3.1.2化工项目的核准(备案)由省辖市及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并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新建(含异地搬迁)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不含土地费用、不得分期投入)。强化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监管,凡未落实危险废物合理利用、处置途径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禁新上感官差、毒性强、治理难度大的化工项目。

3.1.3园区应实行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控制园区总量指标和项目新增总量指标作为入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施总量平衡或削减,鼓励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减少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建成后该项目和园区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目标要求。

3.1.4所有入园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经有审批权限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项目必须把环境风险评价作为其项目环评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3.1.5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实行项目预审制度,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内的专家队伍,联合环保、安监等部门,对所有拟入园项目进行预审。

3.1.6园区管理机构应推进园区内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及先进技术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分阶段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危险废物无法落实安全利用或处置途径的化工生产项目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坚决依法关闭。

3.2 “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

3.2.1化工生产企业的新、改、扩建项目,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已核准备案的项目,必须在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评估后方可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未经环保、安全和消防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3.2.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项目主体工程和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和危险废物利用或处置情况等须定期检查。

3.2.构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体系,对区内建设项目施行环境监理,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确保项目建设满足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对未按有关环境保护要求施工的,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造成生态破坏的,应采取补救措施或予以恢复。

3.3 园区内企业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清下水(雨)排放口按规范设置并达到应急防范措施要求。建设应急事故水池,容量满足初期雨水、消防水收集需求,初期雨水、消防水应排入污水管网。

3.4园区内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强化对特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企业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5园区内企业废水预处理和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废水占比大于等于80%的,其物化工段污泥或物化工段与其他工段的混合污泥,应按照危险废物管理,其他污泥应按《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等要求进行危险特性鉴别。属于危险废物的污泥应交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处置;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泥应交持有相应类别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处置。

3.6 入区企业接管率应达100%。

3.6.1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产废水应采用专用明管输送方式将生产废水输送至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或废水集中监控调节池,明管可采用架空压力管廊或者地面管沟的形式进行布设,便于管线发生泄漏时及时检查与监管。

3.6.2 废水明管建议采用玻璃钢管、PE管、PVC管等耐腐蚀管材,采用钢管等非耐腐蚀管材的应依据《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要求进行防腐处理;管道应依据《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进行保温处理,确保在寒冷条件下废水能够正常流动,保温材料应结合管材及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选择,建议采用超细玻璃棉、玻璃棉、矿渣棉、水泥珍珠岩、水泥蛭石等导热系数低、助燃性能好、耐腐蚀的保温材料。

3.6.3 园区内采用传统暗管收集模式进行接管的现有企业,应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全面实现企业废水的明管输送。

3.7企业应建设废气尤其是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收集和处理设施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置设施,尽可能采取全自动化运行并由仪器自动在线记录,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有毒及恶臭气体的排放。建立挥发性有机物使用、管理台账。所有易泄露的管道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物料生产和使用的化工装置或设备应建立泄露检测与修复体系。

3.8对噪声排放源应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达到排放标准。

3.9 企业应定期进行特征污染物监测,并建设相应处理设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经过处理须达到排放标准。

3.10企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应达到100%。

3.10.1 企业应规范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有隔离设施、警报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贮存设施至少满足正常生产15天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贮存需要。

3.10.2贮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废物的场所建设可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设置围堰(防火堤)、导流地沟、事故应急池等环境污染防控设施,并配备消防设备。

3.10.3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设施、包装容器及处置场所等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附录A和《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相关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标签。

3.10.4企业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的,利用、处置设施应完善环保手续,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10.5企业的危险废物应暂存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并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分类存放,贮存期限不得超过1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当地或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3.10.6企业应及时准确进行危险废物网上动态申报,建立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台账,如实记录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与转移情况,并依据《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中相关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3.10.7企业危险废物的转移应根据《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中的规定执行,禁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至外环境中。3.1

1企业应按规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

4.1环境质量监测

4.1.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的要求,在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园区年度环境监测方案,定期评估园区及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公告,并报所在地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排污受纳地表水体环境质量及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总排口下游受纳水体控制断面布设监测点,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4小时;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在园区地下水流上游、下游、两侧及园区内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位,建设规范的监测井,定期实施地下水监测并向环保部门报告。

4.1.园区所在地环保部门应开展园区及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督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园区排污影响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应采用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其他监测点位应按监测计划进行监测。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边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园区上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边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或在园区边界10米范围内呈环状、间隔布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大气环境质量监控点的监测因子应根据园区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要求确定,并应符合《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文中附件1“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内容一览表”的相关要求。

4.1.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园区及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在直接受园区排污影响的居民点、学校等人群聚集地设置监测点位,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1.6

鼓励在园区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上构建适用性强的污染物扩散和迁移状况模拟模型,确定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源头,对园区废气重点污染物和恶臭气体排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

4.1.7

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开展园区及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和园区环境噪声监测。

4.2 污染源监测

4.2.1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总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环评报告中提出的特征污染物指标以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总量控制指标,如生物综合毒性、挥发性有机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应按园区接管要求,制定企业接管废水的监测方案,自行采样监测,并建立台帐制度,实行一厂一档,如实记录数据。

4.2.企业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自行对污水预处理排口及一类污染物分质处理设施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废水污染源监测因子应包括COD、氨氮、流量、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铅、砷、汞、镉、铬等一类污染物,以及要求分质处理达到接管标准的特征污染物指标。园区管理机构定期进行核查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月。

4.2.企业应定期对雨水(清下水)排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监测因子应至少包括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4.2.园区集中供热中心废气排放口,应安装废气在线监测设备,监测因子应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4.2.6

企业应自行采用在线监测设备或委托有资质单位,对有组织废气污染源排口进行在线监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小时)或手工日测,监测因子根据企业污染特征确定。

4.2.7

园区管理机构应组织开展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监测工作,重点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苯烯类、VOC类、恶臭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工作。在企业上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设参照点,下风向厂界外10米范围内或最大落地浓度处设2~4个监控点,采用在线监测;采用流动监测或手工定期抽测,频次不得少于1次/2月。

4.2.8

企业应每年年初向园区管理机构报送自行监测方案,年中有调整时及时报送调整后的监测方案。属于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送自行监测结果,作为地方政府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依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排污信息。

4.2.9

园区管理机构和地方环保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核查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对国控重点源的企业,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2013〕81号)要求,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和信息公开。

4.3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能力建设

4.3.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园区内、园区边界、距离园区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处,全面建成智能化实时大气污染预防预警监控点。在可能受园区废水排放影响的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清水通道等重点敏感水体,建立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点。

4.3.鼓励园区采用流动监测车等设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提升园区环境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水平。

4.3.园区管理机构应编制《化工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建设方案》并报省环保厅备案,建立和完善集污染源监控、工况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视频监控于一体的园区数字化在线监控中心。建成能涵盖园区内所有污染源的状况、并随园区内企业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的园区在线监控系统;在线监控系统应与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系统(“1831”工程)联网,并能按照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接口标准推送信息。园区内国控重点污染源应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中“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75%以上”的要求。

4.3.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和园区污水处理厂总排口要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阀门。

4.3.园区污水处理厂要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设施要安装工况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及时反应处置设施运行情况。

4.3.6

鼓励企业对污水预处理设施安装工况在线监控装置,以便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与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污水预处理工况进行监督与管理。

4.3.7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区内企业在雨水(清下水)排口处安装自动阀门、数据采集仪、视频监控系统、自动采样器,并与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利用雨水管网排放清下水的雨水排口除上述要求外,须增加设置COD在线监测仪和流量计。

4.3.8

鼓励园区管理机构委托有专业资质的数据传输线路维护单位,负责园区范围内监控数据传输线路的维护与检修,确保园区在线监控中心的稳定联网与运行。

4.3.9

园区内企业(含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单位)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各自厂界范围内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0

园区管理机构负责按规定购买、安装和使用企业厂界外的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并负责污染源、风险源自动监控设备及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

4.3.11 鼓励实施自动监控设施社会化运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管理。

4.4风险源监控体系建设

4.4.1园区管理机构应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技术文件与规范,组织园区内的风险源检查与管理登记工作。

4.4.园区管理机构应督促园区内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新化学物质申报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制定重点环境管理化学品清单,限制生产和使用高环境风险化学品。4.4.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开展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344 号)要求,组织开展园区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确保周边环境安全。

4.4.园区管理机构应针对环保部确认的重大和较大等级环境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江苏省环境安全企业建设标准(试行)》,督促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并获得验收通过。

4.4.企业应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贮存区、使用点等处,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及时探测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情况,实现气体监视系统声光报警功能;设置罐区、围堰等部位的液体泄漏侦测器,及时侦测液体泄漏情况;并与企业的中央监控室及园区在线监控中心联网。

5应急体系建设

5.1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5.1.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和《关于深入推进环境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2〕221号)的要求,编制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备案。制定大气污染事件专项环境应急预案或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大气污染事件专章。

5.1.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编制的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园区范围的综合应急演练,并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其他各专项演练;对演练的内容、过程及效果应进行记录与总结。

5.1.重点环境风险企业应严格按《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开展环境安全企业达标建设。园区内所有投产(含试生产)企业应严格按《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演练工作,并做好与园区整体应急预案的对接。

5.2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5.2.1园区应建立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构为核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处置机构形成联动机制的三级应急响应体系。

5.2.园区管理机构应以各企业监控平台、园区在线监控中心、大气自动监测预警点及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点等污染源、风险源、环境质量监控平台为基础,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园区应急响应平台。

5.3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

5.3.1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中的相关要求,建立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包括应急指挥部、通讯联络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号)的要求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设备,并定期检查区内各企业应急处置设备的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应急物资配备可参考《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与《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主要包括侦检器材、警戒器材、救生器材、破拆器材、堵漏器材、输转器材、人员洗消器材、照明排烟器材、消防器材等。

5.3.园区管理机构应整合园区的应急资源,建立综合性或专业环境应急队伍,建立和完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

5.4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响应机制

5.4.1园区管理机构应严格执行 24 小时应急值守,实行领导带班,并装备数量足够的内线与外线电话、无线电和其他通讯设备,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电话通讯24小时畅通,实现突发环境事故的短信报警或电话报警功能。

5.4.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园区管理机构应按照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要求,迅速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上报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

5.5 园区管理机构应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提升园区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环境安全;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5.6 园区管理机构应对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应急队员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方法,并加强对外部公众(周边单位、社区、人口聚居区等)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组织和制度建设

6.1 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有直接责任,企业负有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环保部门负有监管责任。

6.2园区应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人员和必需的环境监测、监察等装备和设备,负责园区的环境保护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园区环境保护机构可为属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园区的派出机构,也可为园区管理机构下设的环境保护机构,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的双重领导。

6.3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数量应根据园区内企业数量确定。同时,原则上企业数量达到或超过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不得少于15人;企业数量不足50家的园区,园区环境保护机构人数不得少于10人。6.4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应具备环保相关专业知识,环境监察人员应持有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证。

6.5园区内企业应有明确的环保管理部门和完备的环境管理制度,人员配备齐全。企业环保管理和从业人员应经过省环保厅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6.6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园区内企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和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6.7园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向社会发布园区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受理情况、审批结果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等信息,公布经调查核实后的环境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和园区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处置情况。

6.8园区管理机构应向社会公开环境污染举报电话,建立园区网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媒体的监督作用。

6.9园区管理机构可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公众开放日,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监督化工园区环保工作。

6.10园区管理机构应配合当地环保部门每两月向省环保厅上报一次辖区内化工项目的审批情况(环保部和省环保厅负责审批的项目除外),上报内容包括审批项目名称、产品方案、生产规模、建设地点、法人代表及联系方式。

6.11 园区管理机构应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将本园区上半年和年度环境管理情况报送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分别于每年7月上旬和次年1月上旬将全市园区上半年和年度环境管理和运行情况书面上报省环保厅。

附录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或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5085.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322

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

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5562.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

GB1556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48

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T 1992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HGJ299

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HJ606

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T16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7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SH302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设计规范 GA62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 GA622

消防特勤队(站)装备配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4号)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环监〔1996〕470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1999年第5号令)《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环发〔2004〕75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6〕185号)

《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环发〔2010〕146号)《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号)

《关于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15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2〕23号)《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方案的通知》(苏环委办〔2013〕9号)《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苏环控〔1997〕122号)《关于加强我省化工行业环境管理的通知》(苏环函〔2007〕140号)《关于规范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7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8〕27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和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09〕199号)

《江苏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苏环规〔2011〕1号)《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苏环规〔2012〕4号)《关于印发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2〕2号)《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4 号)《关于加强全省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193号)《关于开展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3〕28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燃煤锅炉大气污染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环大气办〔2013〕15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江苏省固体(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实施方案》 《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工业园区版)《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 附录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规范。

1园区基础设施

指由化工园区统一规划、建设,为控制、缓解大气、水等污染物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的可共享的基础性环境保护设施,如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集中供热设施、园区绿化防护带等。

2明管

指露置于外界环境中可直接观测、检测的污水输送管道。

3监控调节池

指设置于企业污水排口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之间,并安装有监控设备的污水收集构筑物,具有转输、调节、监控企业污水的功能。

4隔离带

指园区开发边界至距离边界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

5风险源

指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应急响应平台

指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环境监控系统为支撑,具备日常管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协调调度与应急联动等多方面功能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平台。

7应急演练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练。

8园区管理机构

指代表地方政府对园区范围内行使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协调入区投资者与政府关系的管理部门。

9园区环境保护机构

指对园区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与管理的机构。抄送: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4年2月19日印发

第二篇:江苏省关于印发《江苏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的通知

江苏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

关于印发《江苏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的通知 来源:苏民福[2005]62号 签发人:凌航 2006-2-7 各市民政局、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和《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落实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民函[2005]70号)精神,加强我省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我厅制定了《江苏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员素质,整体推进婚姻登记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婚姻登记机关依法行政,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要在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管理,依法行政上下功夫。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认真抓好落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婚姻登记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推动婚姻登记工作的整体发展。

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婚姻登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厅决定,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从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用半年的时间,在全省开展婚姻 1 登记工作规范的强化实施工作。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2006年1—3月开展集中强化培训。各市民政局要组织婚姻登记员深入学习《婚姻法》、《条例》和《规范》,并组织考试,考试由省厅统一命题。同时,省厅举办规范化建设示范培训班。第二步,2006年4月—2006年5月开展制度建设。各婚姻登记处应当按照《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第三步,2006年6月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在全省开展互查评选工作。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机关印章、证书及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运行是否正常,登记机关内部布局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政务公开和登记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是否符合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命名一批“江苏省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

“江苏省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已被命名的单位创建水平下降或出现严重问题的,省厅将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和撤销荣誉称号的处理。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班子成员中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制裁的;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的;登记合格率达不到100%的;有因登记不规范被媒体曝光造成较大影响的,一律取消资格。各地要重视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对照《规范》,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 2 进。要着眼于规范婚姻登记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洁高效的婚姻登记员队伍,努力把婚姻登记机关建设成为民政系统基层文明服务的窗口。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主题词:印发 婚姻登记 规范 通知

抄 送: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江苏省民政厅办公室

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印发 共印35份 江苏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婚姻登记工作,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和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结合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精神和我省实际,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各级婚姻登记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本规范,坚持公正、公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婚姻登记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水平,树立婚姻登记机关文明、高效、服务的政府窗口形象。

第二章 婚姻登记机关

第三条 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

(一)婚姻登记机关是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能的机关,必须依法设立。

(二)省民政厅设置婚姻登记处,负责办理全省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华侨、出国人员的婚姻登记;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设置婚姻登记处,负责集中办理双方或一方常住户口在本辖区居民的婚姻登记。开发区、国营农场,按属地管理原则,由本辖区的县级民政局委托相应的政府机构办理婚姻登记。第四条 婚姻登记机关的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依法办理婚姻登记;补发婚姻登记证;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受理、上报撤销受胁迫的婚姻。

(三)宣传婚姻法律,倡导文明婚俗,倡导自愿婚前检查;

(四)做好婚姻登记档案的立卷管理和移交工作;做好婚姻登记的统计工作。

第五条 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

(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常住户口在本辖区的婚姻登记。

办理现役军人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现役军人部队驻地所在 4 地或户口注销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也可以是非现役军人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

办理服刑人员婚姻登记的机关是服刑监狱所在地或者另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

(二)当事人受胁迫结婚,请求撤销婚姻的登记机关是原办理结婚登记的机关。

(三)当事人因婚姻登记证遗失或者损毁申请补领,补发机关是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或者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

(四)当事人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部门是保管本人婚姻登记档案的部门。

第六条 婚姻登记印章、证件的管理

(一)婚姻登记印章制作规范,由专人妥善保管。印章被更换或停止使用后,应在10日内交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封存。

(二)婚姻证件管理。婚姻证件由省民政厅指定厂家印制并负责监制,各市民政局统一购买。省民政厅对全省婚姻证件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婚姻登记机关做好证件的编号登记工作,对打印或者书写错误、污染或者损坏的报废证件及时登记,每半年集中上交各市民政局统一销毁。各市民政局将销毁登记情况上报省民政厅备案,坚决杜绝登记机关向非指定厂家购买婚姻登记证件。

第七条 婚姻登记机关实行政务公开。公开的内容有:

(一)本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权及依据;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及夫妻的权利、义务;

(三)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条件与程序;

(四)补领婚姻登记证的条件与程序;

(五)无效婚姻及可撤销婚姻的规定;

(六)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及依据;

(七)婚姻登记员职责及其照片、编号;

(八)办公时间、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

第八条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婚姻登记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将辖区登记机关设置、登记机关建设、登记员配置、证件使用与管理、统计查询等纳入电子政务的建设。

第三章 婚姻登记场所

第九条 婚姻登记处应当有专门的办理婚姻登记场所,交通方便,环境良好,面积一般不少于150平方米。婚姻登记处标识牌制作规范,并悬挂于醒目位置。为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婚姻登记处不宜设在行政审批大厅。

第十条 婚姻登记处设有结婚登记室、离婚登记室、颁证厅、档案室和等候区,室内宽敞明亮、庄重、整洁、布局合理。实行开放式办公,配备足够的桌椅,设立公告栏或电子显示 6 屏、阅报栏、意见箱,免费提供婚姻法规资料、签字笔、饮用水等便民服务。

第十一条 颁证厅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正面悬挂直径40-60厘米的制式国徽,国徽右侧竖立国旗。颁证室正前方放置颁证台,颁证台正面标有“××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字样和可变换的日期标志。厅内布置庄重、温馨。

第十二条 档案室应配备档案柜,做到防潮、防火、防虫、防盗,通风、透气,确保档案安全。

第十三条 宣教设备齐全,开设语音咨询电话,直拨咨询电话,电话号码在当地114查询台登记。语音电话咨询内容包括:办公时间、地点;管辖权限;申请结(离)婚登记的条件、办理结(离)婚登记的程序;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的程序和需要的证明材料;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所需材料等内容。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婚姻登记机关设置情况及婚姻登记处的相关信息在本部门或当地政府的网站上公布,并及时更新。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婚姻登记专门网站。

第四章 婚姻登记员

第十四条 婚姻登记员的配备应确保婚姻登记工作的正常开展,每个登记机关至少要配备3名婚姻登记员。

第十五条 婚姻登记员由省、市民政部门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婚姻登记员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婚姻登记 7 工作,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婚姻登记员资格证书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 婚姻登记员职责:负责对当事人有关婚姻状况声明的监誓;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结婚、离婚、撤销婚姻、补办、补领婚姻证件的条件;签发婚姻证件;核查并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整理装订婚姻档案。

第十七条 婚姻登记员应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100%。婚姻登记员违法登记的,取消其资格,不得办理婚姻登记。

第十八条 婚姻登记员礼仪要求:

(一)婚姻登记员上岗时应统一着装,佩带标识。

(二)婚姻登记员接待当事人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语言得体、举止优雅。开展微笑服务,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和祝福语,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第五章 结婚登记

第十九条 办理结婚登记,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场。

第二十条 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应当提交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含有效临时身份证,下同)和三张大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合影证件照片(少数民族是否免冠,从其习俗)。户口簿与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不一致的,8 当事人应当先到有关部门更正。

关于户口簿、身份证的特例处理:

(一)当事人无法提交户口簿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公安部门或有关户籍管理机构(含公安派出所以及负责集体户籍管理的单位、组织)出具的户籍证明办理结婚登记,户籍证明应当加盖公安部门公章或者户口专用章。

(二)当事人属于集体户口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集体户口本内当事人的户口卡片或加盖单位印章的记载其户籍情况的户口簿复印件办理婚姻登记。

(三)当事人未办理落户手续,无法提交户口簿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公安部门或者有关户籍管理机构出具的迁移证明(含正在办理迁移的证明)办理结婚登记。

(四)当事人无法提交身份证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当事人提交的临时身份证办理结婚登记。

(五)退伍军人办理结婚登记时处于待安置期间无法出具身份证件的,可由退伍军人入伍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出具户籍证明和身份证明代替,安置部门出具的待安置未分配证明和入伍证明材料复印存档。

第二十一条 现役军人办理结婚登记应当提交军人身份证件、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士官在部队驻地或部队内部找对象结婚,应由军级以上 9 政治机关批准。

军人身份证件遗失或者损毁的,应当先到有关部门补领;补领有困难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部队出具的军人身份证明办理结婚登记。证明内容应当包括本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部队名称、军人身份证件字号和不能提交军人身份证件的原因。

第二十二条 服刑(劳教)人员办理结婚登记,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服刑(劳教)人员无法出具身份证件的,可由监狱(劳教)管理部门出具户籍证明和身份证明代替。

第二十三条 婚姻登记员受理结婚登记申请,一般应当按照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的程序进行。

(一)初审。查验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请当事人阅读《结婚登记告知单》(附件1),并签字。

(二)受理。确认当事人提供的材料齐全、规范后,符合登记条件的,填写《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填写规范见附件2)。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要出具《不予办理结婚登记通知单》。告知当事人不予登记的理由,以及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和时限。并将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全部退还当事人。

当事人宣读本人的《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盲人、聋哑人除外,但婚姻登记员应当在备注栏作相应的文字记录),并 10 在《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上签名或者按指纹。婚姻登记员监誓并签名。

《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的内容应与当事人的身份证件一致。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一个已经升位,另一个没有升位的,按照升位后的号码填写;军人身份证件号填写证件号全称。日期使用阿拉伯数字。

(三)审查。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和声明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

对当事人表述不确定或迟疑的,应当进一步询问或视具体情况单独与其交流,发现当事人不是自愿结婚或隐瞒真实情况的,应当终止办理程序。

对于正常交流有困难的当事人,如聋哑人,应当请当事人的亲友与婚姻登记员进行交流和证明其真实情况,同时出具书面证明材料存档。

对重度、极重度智力低下,当事人不具有婚姻意识能力的和重型精神病,病情发作期有攻击危害行为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经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填写《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见附件3)。

(四)登记(发证)。婚姻登记员填写结婚证(填写规范见附件4)。经认真核对、检查,确认无误后,向双方当事人颁 11 发结婚证(颁证程序见附件5)。

第二十四条 符合结婚条件,举行了结婚仪式或已经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应当补办结婚登记。补办结婚登记的条件和程序与结婚登记相同,但填写的声明书是《申请补办结婚登记声明书》。

第二十五条 离婚的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应当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复婚登记。申请复婚登记的,当事人要填写《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婚姻登记机关按照结婚登记的程序办理。

第六章 撤销婚姻?

第二十六条 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当事人向婚姻登记机关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亲自向原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当事人申请时距结婚登记之日或受胁迫的一方恢复人身自由之日不超过1年,并且双方无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问题。

第二十七条 受胁迫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身份证和结婚证;

(二)公安机关出具的解救证明、人民法院作出的有受胁迫结婚内容的判决书或者其他能够证明受胁迫结婚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 婚姻登记机关办理撤销婚姻,一般按照初 12 审—受理—审查—报批—公告的程序办理。

(一)初审。婚姻登记员查验当事人所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并核查本登记机关原登记档案。

(二)受理。指导当事人填写《撤销婚姻申请书》,并在“监誓人”一栏签名。

(三)审查。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和申请书内容进行比对、核查,确保相关内容的一致。

(四)报批。婚姻登记员拟写“关于撤销×××与×××婚姻的决定”报所属民政部门;符合撤销条件的,民政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批准,并印发撤销决定。

(五)公告。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将《关于撤销×××与×××婚姻的决定》送达当事人双方,并在婚姻登记公告栏公告30日。如30日内无异议,则宣告撤销当事人的婚姻登记,同时宣告该婚姻证作废并收回。

第二十九条 对不符合撤销婚姻条件的,婚姻登记员应当告知当事人不予撤销原因,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第三十条 婚姻登记机关在办理撤销婚姻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撤销婚姻的请求已被人民法院受理的,应当终止办理。

除受胁迫结婚之外,以任何理由请求宣告婚姻无效或者撤销婚姻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第七章 离婚登记?

第三十一条 办理离婚登记,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场。

第三十二条 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应当提交本人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离婚协议书和两张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单人证件照片。

当事人无法提交户口簿、身份证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当事人出具的符合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办理离婚登记。

户口簿与身份证上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不一致的,当事人应当先到有关部门更正。

第三十三条 现役军人办理离婚登记应当提交军人身份证件、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出具的同意离婚的证明、结婚证、离婚协议书和两张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单人证件照片。

现役军人无法提交身份证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当事人出具的符合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的证明材料办理离婚登记。

第三十四条 申请办理离婚登记的当事人一本结婚证遗失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根据另一本结婚证办理离婚登记。

两本结婚证都遗失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根据结婚登记档案或者结婚登记记录证明办理离婚登记。

两本结婚证都遗失,无档可查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根据当事人户口簿上夫妻关系的记载、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 14 夫妻关系证明或者公证机关出具的夫妻关系公证书办理离婚登记。

当事人应当对结婚证遗失情况做出书面说明,书面说明存档。

结婚证上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与户口本、身份证不一致的,当事人应书面说明不一致的原因。书面说明存档。

第三十五条 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限制或者剥夺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离婚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和婚姻登记机关各保存一份,婚姻登记机关不得在当事人离婚协议书上加盖印章。

第三十六条 婚姻登记员受理离婚登记申请,一般按照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的程序办理。

(一)初审。查验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和离婚协议书等材料,请当事人阅读《离婚登记告知单》(附件6)。

(二)受理。确认当事人提供的材料齐全、规范后,符合登记条件的,填写《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填写规范见附件7)。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要出具《不予办理离婚登记通知单》。告知当事人不予登记的理由,以及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和时限。并将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全部退还当事人。

当事人宣读本人的《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盲人、聋哑人除外,但婚姻登记员应当在备注栏作相应的文字记录),并在《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上签名或者按指纹。婚姻登记员监誓并签名。

(三)审查。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离婚协议书和声明等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

婚姻登记员应当向当事人讲明婚姻法关于离婚登记的条件和离婚的法律后果,并认真询问当事人的离婚意愿以及对离婚协议内容的意愿。对于显失公平或者对保护妇女儿童权利不利的离婚协议,应给予当事人善意的提醒。对于离婚协议内容明显违法,如协议中剥夺一方当事人离婚后的探视权、限制一方当事人离婚后再婚等,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明确向当事人提出,并要求当事人重新达成离婚协议后再申请办理登记。

经审查,符合离婚条件的,填写《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参见附件3)。

(四)登记(发证)。婚姻登记员填写离婚证(填写规范参见附件4)。经认真核对、检查,确认无误后,分别向双方当事人颁发离婚证,向双方宣布:取得离婚证,解除夫妻关系。告知其离婚后与子女的关系、应尽的义务、离婚协议纠纷的处理及法律救济途径。

离婚证分别颁发给双方当事人后,婚姻登记员在当事人 16 的结婚证上加盖“双方离婚,证件失效。××婚姻登记处”注销条形章;将注销后的结婚证退还持证人。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因离婚协议发生纠纷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婚姻登记机关变更或者处理的,不予受理。

第八章 补领婚姻登记证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依法登记结婚或者离婚,现仍然维持该状况,因遗失、损毁婚姻证件,向原办理该婚姻登记的机关或者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的,应当亲自申请。

第三十九条 补领结婚证的当事人应当提交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军人提交军人身份证件)、结婚登记记录证明和三张大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合影证件照片。

补领离婚证的当事人应当提交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军人提交军人身份证件)、离婚登记记录证明和两张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单人证件照片。

当事人无法提交身份证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当事人出具的符合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的证明材料补发婚姻登记证。

当事人遗失或损毁一本婚姻证件,申请补领的,无需提交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其他证件要求相同。

第四十条 当事人一方因故不能亲自到婚姻登记机 17 关补领婚姻登记证的,可以委托他人办理。

委托办理应当提交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和委托书。委托书应当写明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的时间及承办机关、目前的婚姻状况、委托事由、受委托人的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

第四十一条 婚姻登记员受理补领婚姻登记证申请,一般按照初审—受理—审查—登记(发证)的程序办理。

(一)初审。查验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确认其齐全、规范后,符合条件的,填写《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声明书》。

婚姻登记档案遗失的,当事人应当提交能够证明其婚姻状况的证明。户口本上夫妻关系的记载,单位(人事档案保管部门)、村(居)民委员会或者近亲属出具的写明申请人婚姻状况的证明可以作为申请人婚姻状况证明使用。

(二)受理。当事人宣读本人的《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声明书》(盲人、聋哑人除外,但婚姻登记员应当在备注栏作相应的文字记录),并在《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声明书》上签名或者按指纹。婚姻登记员监誓并签名。

(三)审查。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和声明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填写《补发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见附件8)。

(四)登记(发证)。婚姻登记员填写婚姻登记证(填写规范见附件9),与《补领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中相关内容核对无误后,将婚姻登记证颁发给当事人。损毁的婚姻登记证注销后退还持证人。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办理过结婚或者离婚登记,申请补领时的婚姻状况因离婚、丧偶或者复婚发生改变的,不予补发婚姻登记证,可由婚姻登记机关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第九章 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第四十三条 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当事人应当已在内地或者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过婚姻登记。

第四十四条 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当事人应当提交本人户口簿和身份证(军人提交军人身份证件)。

当事人无法提交身份证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可凭当事人出具的符合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的证明材料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附件10)。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因故不能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可以委托他人办理。

委托办理应当提交经公证机关公证的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和委托书。委托书应当写明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的时间及承办机关、目前的婚姻状况、委托事由、受委托人的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受委托人应当同时提交本人的身份证件。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遗产继承等原因,申请出具当事人的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应提交当事人的死亡证明、申请人的身份证件及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档案在婚姻登记机关保管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依据婚姻登记档案记载内容为当事人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章。

第四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申请时档案不在本部门保存的,不予出具,并告知当事人向档案保管部门申请。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办理涉外和涉港澳台居民、华侨、出国人员的结婚登记、撤销婚姻、离婚登记、补领婚姻登记证和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的程序与办理内地居民的登记相同。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应符合《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

第五十条 当事人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是外文的,应当同时提交翻译机构出具的翻译文本。

第五十一条 各类证明材料规定有效期的,依其规定;未规定有效期的,自出具之日起六个月内有效。

第五十二条 婚姻登记员对存档的材料应及时整理、20 保存,不得出现原始材料丢失、损毁情况。婚姻档案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十三条 本规范由江苏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四条 本规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 结婚登记告知单

申请结婚登记当事人:

为了您的婚姻幸福美满,请在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前认真阅读下列内容:

一、我国的婚姻制度

我国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二、结婚登记的条件

1、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户口在本辖区;

2、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

3、双方均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等);

4、双方均无配偶;

5、双方自愿结婚,并亲自到场登记。不得冒名顶替或单方代理。

三、禁止结婚的情形

1、重婚的;

2、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4、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四、应当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2、本人在婚姻登记机关签署的《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

3、三张大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合影证件照片。

五、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取得结婚证,确立夫妻关系。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都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一方不得对他方加以限制或者干涉;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六、特别提醒

1、结婚是人生的大事。男女双方应当对自己、对对方、对家庭负责。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互有知晓对方婚前身体健康状况的权利。政府倡导和鼓励男女双方自愿接受婚前医学检查,以保障家庭幸福,维护公共利益。为了您自己、家人和后代的健康,建议您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婚前保健服务。

2、如果当事人有上述不予结婚登记情形或者不具备办理登记的条件,通过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证件、作虚假声明、由他人冒名顶替或单方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将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 22 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重婚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重婚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4、如果认为自己符合结婚登记条件,而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可以在60日内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当事人阅后签名:男

日期:

附件2 《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填写规范

“姓名”:当事人是中国公民的,使用中文填写;当事人是外国人的,按当事人护照上的姓名填写。

“国籍”:当事人是内地居民、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出国人员和华侨的,填写“中国”;当事人是外国人的,按照护照上的国籍填写;无国籍人,填写“无国籍”。

出生日期按身份证件上的出生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职业和文化程度按国家标准填写。

身份证件号:内地居民填写居民身份证号;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填写香港、澳门、台湾居民身份证号,并在号码后加注“(香港)”、“(澳门)”或“(台湾)”;出国人员、华侨、外国人填写护照或旅行证件号。证件号码前有字符的,一并填写。

常住户口所在地:填写户口管辖的派出所,因为常住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不是一个概念。

婚姻状况:填写未婚,或者离婚,或者丧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法院一审判决离婚的当事人申请再婚,应查明其离婚判决生效证明,并请当事人在“婚姻状况”栏填写“离婚”后,再填写“离婚一审判决已于×年×月×日生效”。

附件3 《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

1、婚姻登记员仔细核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 24 料以及声明书上的相关内容,确保其一致后,认真填写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2、表格中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国籍”、“职业”、“婚姻状况”等项目的填写,依照《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填写规范;

3、“提供证件材料”:逐一填写当事人实际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名称,不得省略。

4、“审查意见”:填写或加盖“符合结婚条件,准予登记”的蓝色条形章。

5、“结婚登记日期”:填写阿拉伯数字,与结婚证上的登记日期一致。

6、“结婚证字号”:填写样式见《关于规范全省“婚姻证件字号”填写的通知》[苏民电(2003)110号]的规范要求。

7、“结婚证印制号”:填写颁发给当事人的结婚证上印制的号码。

8、“承办机关名称”:填写或加盖承办该结婚登记的婚姻登记处名称的蓝色条形章。

9、“婚姻登记员签名”:由核准该结婚登记的婚姻登记员使用黑色墨水钢笔或签字笔亲笔签名,不得使用个人印章或者计算机打印,不准用艺术签名,字迹要工整、清晰。

10、在“照片”处粘贴当事人照片,并在骑缝处加盖婚 25 姻登记专用章(钢印)。

附件4

《结婚证》填写规范

1、“结婚证字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国籍”、“登记日期”与《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相应项目一致;

2、“照片”:粘贴当事人提交的照片,并在骑缝处加盖婚姻登记专用章(钢印);

3、“登记机关”:加盖婚姻登记专用章(红印),印章必须清晰。

附件5 颁证程序

一、在音乐声中,着装整洁的婚姻登记员引导婚姻双方当事人进入颁证厅,走到颁证台前;

二、颁证词:

××先生、××小姐,你们好!我是××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登记员×××,根据你们的结婚申请,经审查,符合登记条件。现在,我代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你们颁发结婚证。

1、请问先生姓名、出生年月

请问女士姓名、出生年月

2、请问双方是否自愿结婚?

3、你们双方均无配偶、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了解对方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完全属实?

4、男女双方地位平等、互相尊敬、互相尽扶养义务,能做到吗?

5、男女双方尊老爱幼、赡养父母,能做到吗?

三、请当事人双方分别在审查处理表领证签名处签上各自的姓名。

四、婚姻登记员将结婚证分别颁发给双方当事人。

《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自领证之日起成立,现在你们领到了结婚证,已经是合法夫妻了,向你们表示祝贺。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诺言,履行义务。祝你们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五、视当事人需要,新郎、新娘相互交换信物。

(照像、摄像在颁证过程中进行)

附件6 离婚登记告知单

申请离婚登记当事人:

为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请在申请办理离婚登记前认真阅读下列内容:

一、离婚登记条件

1、一方或双方户口在本辖区;

2、双方依法办理过结婚登记,现仍为夫妻关系;

3、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等);

4、双方自愿离婚,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

二、不予受理的情形

1、未达成离婚协议的;

2、一方或者双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

3、未在中国内地办理过结婚登记的。

三、应当提交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2、本人的结婚证;

3、双方的离婚协议书一式3份(双方签名须在婚姻登记员面前完成);

4、双方在婚姻登记机关签署的《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

5、本人2张二寸同版近期半身免冠单人证件照片。

四、离婚后与子女的关系、应尽的义务

双方取得离婚证,解除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或者母亲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五、特别提醒

1、请您慎重对待子女抚养、财产等离婚协议纠纷的处理。婚姻登记机关没有处理离婚协议纠纷的职权,当事人离婚后因离婚协议发生纠纷的,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

2、如果当事人有不予离婚登记情形或者不具备办理离婚登记的条件,通过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证件、作出虚假声明、由他人冒名顶替或单方办理离婚登记,领取离婚证,将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离婚登记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是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如果认为自己符合离婚登记条件,而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可以在60日内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在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多看一看自己与对方为这个家做出的努力,也许你们共同走过的日子是值得留恋和珍惜的,也许你们的婚姻还有挽回的可能。

当事人阅后签名:男

日期:

附件7 《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填写规范

“姓名”:当事人是中国公民的,使用中文填写;当事人是外国人的,按当事人护照上的姓名填写。

“国籍”:当事人是内地居民、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出国人员和华侨的,填写“中国”;当事人是外国人的,按照护照上的国籍填写;无国籍人,填写“无国籍”。

出生日期按身份证件上的出生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职业和文化程度按国家标准填写。

身份证件号:内地居民填写居民身份证号;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填写香港、澳门、台湾居民身份证号,并在号码后加注“(香港)”、“(澳门)”或“(台湾)”字样;出国人员、华侨、外国人填写护照或旅行证件号。证件号码前有字符的,一并填写。

常住户口所在地:填写户口管辖的派出所。因为常住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不是一个概念。

“离婚原因”填写:感情不和、经济困难、第三者插足、两地生活、家庭纠纷、性生活不和谐、一方有违法犯罪行为、一方有不良生活习惯等。

附件8:

《补发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

1、申请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国籍等按照当事人的身份证件填写;

2、“审查意见”填写“符合补发条件,准予补发”;

3、“补发原因”按照《申请补领婚姻登记证声明书》填写;

4、“登记日期”填写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日期(如果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时未达到法定婚龄的,现已达到法定婚龄且未被宣告婚姻无效,应填写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的日期);

5、“补发日期”填写申请补领当日;

6、“补发证件字号”填写样式见《江苏省民政厅关于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的通知》(苏民福[2004]15号)的规范要求。

其他参照附件3 《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的规定填写。

附件9 补发婚姻登记证的填写规范

1、“登记日期”填写原办理婚姻登记的日期(如果 31 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时未达到法定婚龄的,现已达到法定婚龄且未被宣告婚姻无效,应填写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的日期);

2、“结婚证字号”或者“离婚证字号”按照《补发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填写;

3、“备注”填写“补发结婚(离婚)证。××年××月××日(补发日期)。”

其他参照附件3 《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填写规范。附件10 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苏B档字XXYYZZZZZ号

根据婚姻登记档案记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国籍:__________出生日期:______年___月___身份证件号: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国籍:__________出生日期:______年___月___身份证件号:_________________

双方当事人于______年___月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___婚姻登记处登记_______(结婚/离婚)。_______(结婚证/离婚证)字号:__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婚姻登记专用章

______年___月___日

第三篇: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2016-8-22)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

苏发〔2016〕37号

各市、县(市、区)委,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委和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省法院和检察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本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应结合当地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的实际情况,对本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做出相应的规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开发区党政领导机构及其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生态安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方针,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第四条 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党委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第五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班子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相关负责人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直接责任。第二章 党委、政府职责

第六条 省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

(二)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环境质量、资源消耗、污染防治、生态红线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第七条 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对全省环境质量负责。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省政府及其负责人和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政绩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支持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依法每年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实施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依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要求和监督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过程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三)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将有关污染防治的费用纳入政府预算,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推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四)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国家下达的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组织实施全省大气、水、土壤、海洋、噪声、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污泥和其他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组织对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

(五)保障生态红线安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及其他生态红线区域。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分级管控措施,加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考核力度,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六)建立良好环境秩序。对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履行环境监管职责进行督察。协调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相关部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严厉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实施限期治理,依法取缔或关闭严重环境违法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且难以治理的企业。建立公众环境矛盾协调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统筹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各类环境纠纷。

(七)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健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编制并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突发环境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八)实施环境保护奖惩制度。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环境损害和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依法严格问责。、(九)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制。在重点区域、流域建立健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的管理机制。

(十)加强环境保护信息传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依法公开环境保护信息。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团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公益性活动,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第三章党委工作机构责任

第八条组织部门责任:

(一)检查督促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工作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负责监督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力度培养环境保护系统党政领导干部人才,提高环境保护系统队伍素质。

(二)组织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绩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会同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四)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保障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的课时数。

第九条宣传部门责任:

(一)规划、部署省内思想政治工作时,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组织制定并实施全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方案,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宣传报道,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第十条政法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监督政法系统各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督促、推动环境污染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研究、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一条机构编制部门责任:

(一)指导、协调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协调省、市、县(市、区)及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分,加强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按照规定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提供机构编制服务。研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职能配置和调整意见。加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及人员的编制保障,充实环境保护力量。

第十二条机关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指导机关各级党组织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树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

(二)加强对机关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依法依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十三条农业农村工作调查研究和协调督查部门责任:

(一)加强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相关决策建议。

(二)协调推进全省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推动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协调考核体系,并严格实施考核。

第十四条信访部门责任:

(一)引导群众理性表达环境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把环境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推行环境信访复查复核制度,组织开展及时就地解决环境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和环保局长大接访、环境信访督政约谈,完善领导包案制度,建立从现场检查、处理处罚、问题整改、后续督察到信息公开的完整执法链,确保环境信访问题解决到位、案结事了。

(三)依法应对无理缠访闹访问题,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环境信访为名的违法行为,配合政法部门严打非访、严治闹访,大幅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信访、非法信访、无理信访数量。

第四章政府职能部门责任

第十五条发展改革部门责任: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综合协调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提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并组织实施。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三)编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牵头做好太湖治理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工作。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负面清单。

(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牵头制定并协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责任考核,组织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企(事)业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实施有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六)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依法办理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关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七)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拓宽环境保护筹融资渠道,协调落实项目资金。

(八)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环境经济、生态补偿等政策研究,组织制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

第十六条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责任:

(一)执行符合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牵头组织实施去产能方案。

(二)综合协调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督促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依法办理有关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手续。

(五)会同有关部门健全环境信用体系,负责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第十七条教育部门责任:

(一)负责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学和社会实践。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幼儿园、中小学停止户外活动和停课等应急措施。

(三)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绿色学校”建设活动,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试点和生态文明基地建设。

第十八条科学技术部门责任: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投入,组织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合作,推动环境保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

(三)参与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

第十九条公安机关责任:

(一)负责黄标车及老旧车报废淘汰工作,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依法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制定并组织实施重污染天气机动车限行应急方案,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超标排放机动车辆的检查,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在机动车相关信息上的互联互通。

(二)依法查处涉嫌构成环境刑事犯罪案件及因环境违法需要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案件。配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依法查处阻碍环境保护部门执行职务,以及妨害公务、暴力抗法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

(三)参与交通运输、商业、家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管理,开展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依法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

(四)参与指导地方政府妥善处置火灾、爆炸和泄漏等事故引起的次生环境污染。监督指导核设施运营单位安全保卫工作,参与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配合开展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工作,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第二十条民政部门责任:

(一)依法对全省环境保护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强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监督管理。

(二)依法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涉及环境公害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三)把开展“绿色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城乡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绿色社区”建设工作。

第二十一条司法行政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全民教育。

(二)依法加强全省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涉及环境保护法律事务的规范管理。指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

(三)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执业监督。对因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公民合法环境权益。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责任:

(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环境保护资金,支持重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项目和环境保护执法、监测等能力建设项目,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

(二)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落实和完善资源及环境保护税费制度。将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作为省级环境保护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会同相关部门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红线区域转移支付支持力度。

(三)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三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惩考核的重要内容。会同纪检监察和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环境问题问责调查结论,对负有管理责任的工作人员落实问责处理决定。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促进环境保护队伍业务、技术水平提升。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

第二十四条国土资源部门责任:

(一)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全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建立健全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二)承担全省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并保护好永久基本农田。

(三)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指导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组织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地下水监测,与环境保护、农业等部门共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四)负责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依法查处盗采、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责任:

(一)加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贯彻实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制度规定。

(二)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收费、区域限批、限期治理等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

(三)编制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组织编制省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拟定并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重点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参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组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报省政府批准;组织制订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并报省政府批准。

(四)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负责全省生态红线区域的统一监督管理,会同财政部门进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负责全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重大经济活动。

(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测网络,组织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应急预警监测,推行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环境保护大数据共享平台。

(六)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现场检查,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事故及纠纷,并按照规定权限审理环境行政复议案件。

(七)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核与辐射污染防治,参与海洋污染防治。负责监管全省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颁发情况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负责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八)组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参与指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组织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水环境区域补偿。

(九)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按有关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十)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广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和交流。

(十一)依法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十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负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省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的沟通协作机制。

第二十六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水平。

(二)制定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负责对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管理,推进污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回收利用,指导建设、改造城镇雨污分流工程,组织推进排水许可制度实施,促进再生水利用。指导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设区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配合省有关部门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

(三)负责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城镇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以及城市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处置。组织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四)编制城乡供水规划,指导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参与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参与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配合相关部门指导水源地达标建设。负责出厂水水质监测,配合开展水源地及管网末梢水水质监督管理。

(五)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指导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推进建筑工业现代化。负责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建筑工地施工噪声及垃圾焚烧污染防治工作。

(六)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七条交通运输部门责任:

(一)监督交通建设项目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二)负责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船舶油气动力改造。加强机动车维修和营运车辆检测的监督管理,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检测。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交通工程施工和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三)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监管,会同公安机关、安监部门做好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防止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妥善处理公路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污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除长江和沿海以外的其他通航水域的船舶污染事故处置工作。

(四)编制并组织实施省绿色交通发展规划。

第二十八条农业林业农机部门责任:

(一)制定并实施省农业、林业生态建设规划,配合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市、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指导农业生态保护工作,鼓励农业生物质产业及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

(二)依法加强主管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负责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评价和修复治理。加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牵头管理外来物种。负责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湿地保护工作。

(三)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等生产资料,防止和减少农业生产资料形成的污染。组织开展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参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四)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指导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大力度开发和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

(五)负责农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十九条水利部门责任:

(一)拟定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水功能区划,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科学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严格依法审批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

(二)依照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办理水利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手续。

(三)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参与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规定核准饮用水水源地设置,指导水源地达标建设。负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水功能区监测,加强水资源监测,依法发布水文情报预报。

(四)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划分禁采、限采区,防治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河道采砂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五)统一管理和保护全省水资源,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强化河道、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指导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商务部门责任:

(一)严把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准入关口,推进流通领域相关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机动车燃油的供应管理、油品升级和油气回收,以及餐饮油烟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十一条文化部门责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文化氛围。

第三十二条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任:

(一)指导和监督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工作。

(二)指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用辐射设施设备的管理,参与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和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中的伤亡人员救治和相关疾病预防。

(三)参与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城乡供水规划编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工作,负责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依法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指导市、县级人民政府建立饮用水卫生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开水质状况(包括水源、出厂水及水龙头水)。(四)制定重污染天气公众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工作方案,指导重污染天气引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环境公害病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协助做好与环境污染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十三条审计部门责任:

(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情况进行审计。

(二)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的监督,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有关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分析财政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的合法、合规、效益等情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四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责任:

(一)督促所监管企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并严格实施奖惩。

(二)督促所监管企业自觉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做好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第三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任:

(一)对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变更、撤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及时将有关部门在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上发布的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与环境相关的许可、处罚信息同步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并作为政府部门信用监管的参考内容。

第三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任:

(一)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管,以及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批准、编号和发布工作。

(二)负责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计量检定,对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产品质量实施监督。

(三)加强车用燃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做好机动车尾气检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对锅炉生产、进口、销售环节执行环境保护标准或者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加强有机溶剂产品的质量监督,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的国家限值标准。

第三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督促餐饮服务经营者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

(二)对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依法注销《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责任:

(一)协调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发布环境保护公益广告。

(二)指导和督促媒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指导、支持和督促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预警信息。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依法依规查处利用环境问题恶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

(三)协助环境保护部门,督促新建广播电台、电视台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申报登记及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十九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任:(一)负责矿山、尾矿库、职责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企业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防范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二)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条统计部门责任:

(一)将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加强对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统计,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二)依照统计法律法规,及时提供数据,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问题(事件)的问责调查。

(三)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

第四十一条旅游部门责任:

(一)加强旅游发展规划与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宾馆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开展文明旅游。

(三)会同环境保护部门指导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并组织实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

第四十二条海洋与渔业部门责任:

(一)负责省政府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开展海洋浒苔暴发防控工作,监督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负责海洋倾倒废弃物以及其他有关海洋开发活动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依法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负责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

(二)负责省政府管辖海域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业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广水产生态养殖。监督管理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区和水生生物湿地。加强所管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调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三)组织开展海洋与渔业领域节能减排,组织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发布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状况公报、通报。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渔业养殖污染防治。代表政府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人提出赔(补)偿。

第四十三条机关事务工作管理部门责任:

(一)推进省级机关各部门落实绿色采购的有关规定。

(二)加大机关节能环保工作力度,大力开展“绿色机关”建设。

第四十四条民防部门责任:

负责核事故应急组织协调工作,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十五条法制部门责任:

(一)综合协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设,及时审查、修改相关草案。

(二)对有关部门报送省政府审议的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督促和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十六条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监管部门责任:

(一)负责协调解决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重大问题,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决策建议。

(二)组织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推进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协调做好防控太湖蓝藻和“湖泛”大面积暴发的应急工作;协助做好太湖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查处工作。

(三)拟定太湖水环境治理考核奖惩制度,对太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组织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会同省有关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太湖治理科研计划。

(四)参与制订太湖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草案、标准和政策,以及省级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参与审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安排,提出专项审计的建议。

第四十七条物价部门责任:

(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组织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差别水价、差别电价,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等价格政策。(二)负责价格管理与监督,对排污费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的范围及标准进行调控,指导、协调处理价格争议。

第四十八条海关管理部门责任:

对全省入境的固体废物、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来有害物种,以及越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对限制或禁止出口货物的监管。

第四十九条地震部门责任:

(一)在编制地震防灾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二)指导地方政府妥善处置地震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十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责任:

(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进口固体废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二)负责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加强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检验。

第五十一条气象部门责任:

(一)负责全省环境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分析及信息发布,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依法提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气象资料。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制订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方案和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会同有关单位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五十二条海事管理部门责任:

负责所辖水域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十三条金融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授信管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管控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的信贷。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建设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二)实施绿色信贷,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第五十四条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督促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公开环境信息,配合查处上市公司环境违法违规案件。

(二)指导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工作,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

第五十五条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一)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支持保险经营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督促保险经营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建立健全保险理赔服务体系。

(二)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并指导保险经营机构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调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第五章法院和检察院职责

第五十六条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推进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集中审判和专业化审判,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二)依法审理环境资源行政案件,强化行政执法司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资源监管职责。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化、专业化审判。依法办理环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非诉执行案件。

(三)依法审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

(四)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加强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环境权益的司法救济和保护。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后果或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发挥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的预防、减损功能。

加强环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及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给予配合。

(五)依法审理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省政府相关部门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和国家所有者权益。

第五十七条省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一)依法履行检察职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案件专业化办理。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强涉嫌环境刑事犯罪的法律监督,严肃查办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

(三)加强环境公益检察保护,积极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加大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检察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第六章督促检查

第五十八条党委和政府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落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制定易于执行检查的措施,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励惩戒制度。

第五十九条省委常委会应将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情况,作为向省委全会报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应当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的情况,作为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六十条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督促检查范围,加大专项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七章奖励与问责

第六十一条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褒奖。对受到嘉奖的领导干部,应当将有关材料存入本人档案。

第六十二条省纪委、监察厅监督检查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对环境问题开展责任追究,并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

第六十三条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未能正确履行本规定所列职责和责任的,应当按《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进行责任追究。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

2016年8月22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印发《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粤科农字〔2011〕44号

各有关地级市科技局:

为了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促进粤东、粤西及粤北地区发展和壮大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科技引领与产业集聚总体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我厅制定了《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推进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请迳向我厅反映。

附件: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附件: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依据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和《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的中心区,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通过园区建设,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省科技厅在“十二五”期间批准建设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第二章 区域布局与功能

第四条 2011~2015年,根据广东省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区域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省科技厅重点支持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建设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

第五条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

核心区应突出技术源动力功能,打造产业集聚和技术集成平台。在核心区内建成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良种引进示范和繁育等功能区,核心区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示范区应突出技术与产业示范、带动功能,利用示范区内原有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产业示范点,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方式和农业科技特派员进行示范推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辐射区应突出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功能,在辐射区内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当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六条 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并具体负责组织园区的申报、评审、检查、考核、监督和指导等工作。

第七条 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为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咨询。

第八条 各地级市成立园区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省有关政策,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各地要把园区建设列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第九条 园区应有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园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成立园区专家组,为园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章 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农业科技园区由省科技厅组织申报,有关地级市政府作为申报单位,相应地级市科技局负责具体组织申报工作。

第十一条 申报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须符合以下条件:

⒈园区核心区达到一定规模(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区,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区内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区,面积800亩以上,区内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区,有3个以上规模企业,企业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并有明确的地理边界;示范区范围要相对明确,具体到本市内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企业,示范区必须与核心区有明确的科技示范联系机制,要明确技术示范区承接技术的来源、应用以及规模;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示范区周边地区为辐射带动区;

⒉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数量应集中在5个以内;若为单一主导产业的核心区,须已建立起上下游较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相关配套产业;

⒊园区建设已经纳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

⒋园区总体规划可行,并附有清晰的各功能区边界图;

⒌园区要有明确的技术来源和对接机制。核心区内企业必须与高校和科研单位有明确的科技合作,申报材料中须提供技术对接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核心区要有一定数量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并设立特派员工作站;

⒍管理体系健全。各地级市要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由地级市科技行政部门牵头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园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园区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成立园区专家组,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第十二条 申报材料 :

⒈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申报书(附件1);

⒉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附件2);

⒊其他有关附件材料(包括园区管理机构和园区企业资质证明、地级市人民政府配套资金承诺函、特派员及工作站清单、获奖情况、产品产地认证、合作协议等)。

第十三条 园区专家委员会对申报园区进行论证和评审。园区专家委员会按照《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园区建设与运行情况和园区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论证。

第十四条 省科技厅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批复设立并挂“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匾牌。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十五条 园区建设实行合同制管理。省科技厅(甲方)与园区所在地级市人民政府(乙方)签订园区建设合同,确保如期实现园区建设目标。

第十六条 制订和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园区所在地级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支持本市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配套政策,经市政府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为加强对全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和监督,实行报告制度,每年2月底前由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上园区工作总结等材料报送省科技厅。

第十八条 园区实行动态管理。对挂牌满两年的园区进行考核,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综合评分达85分以上的为优秀等级,60~84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对不合格园区给予警告并限期1年内整改,整改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资格。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 园区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投入和建设单位自筹为主,省科技厅对每个立项园区安排100万元以上的专项经费进行支持;立项建设期间,对核心区入园企业及其技术支撑单位给予总额50万元额度的项目经费支持;通过验收且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园区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资金,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进一步提升园区技术应用推广与示范能力建设。

第二十条 地级市人民政府须按省科技厅专项经费1:1以上的比例安排园区配套经费,由市科技主管部门设专户统一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专项经费和各市配套经费主要用于园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研发、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以及培训等工作,不得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二条 省科技厅专项经费和各市配套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和挤占。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省科技厅将根据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计划实施及园区运行情况,适时对本管理办法做出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细则》的通知

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细则》的通知

苏卫医〔2010〕57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属有关医院: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加强我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规范电子病历使用,促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我厅组织制定了《江苏省实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抄送:无锡市医管中心,中大医院、江大附院、省口腔医院,江苏盛泽医院,省医院协会。

附件:

江苏省实施《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

第三条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

电子病历系统是基于网络应用的临床信息系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本实施细则所称的电子病历。

第四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遵循医疗工作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二章 电子病历基本要求

第五条 电子病历录入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的原则。

第六条 电子病历录入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要求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记录日期和时间由电子病历系统按年历、月历、日历设定并自动生成,使用阿拉伯数字记录,记录时间应当采用24小时制。年份应设定为4位数,月、日设定为2位数,时间设定至分钟。记录格式为“年—月—日时间”。

第七条 电子病历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及其他电子医疗记录。电子病历内容应当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及省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执行,使用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统一制定的项目名称、格式和内容,不得擅自变更。

第八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操作人员提供专有的身份标识和识别手段,并设置有相应权限;操作人员对本人身份标识的使用负责,遵守保密制度,妥善保管本人用户名和密码,并经常更换密码。

第九条 电子病历用户的操作类别分为:病历书写(录入)、病历浏览、病历修改、病历管理、病历封存、病历解封、病历检索、质量监控、系统维护等。

第十条 电子病历应采用电子签名以确保其法律有效性。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

第十一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按下列原则设置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

(一)权限划分原则:住院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等操作;主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等操作;副主任、主任医师可执行病历书写(录入)、浏览、修改、病历质量控制、管理、封存归档等操作;医务、病案管理部门可执行病历管理、浏览、封存、解封、质量监控等操作。

(二)时限设定原则: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省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所规定的时限设定。

(三)在不违反

(一)、(二)原则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划分,设定护理、医技等其他岗位人员具体的权限和时限。

第十二条 电子病历书写人员应取得本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资格,实习、进修医务人员及试用期医务人员记录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予电子签名确认。

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修改电子病历时,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进行身份识别、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第十四条 电子病历以书写录入完成并确认时间为首次生成时间。

第十五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社会保障号码或各类医疗保险号码、联系电话、门诊病历号码、住院病历号码、影像和特殊检查资料号码等),授予唯一标识号码并确保与患者的历次医疗记录相对应。

第十六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严格的复制管理功能。同一患者的相同信息可以复制,复制内容必须校对,不同患者的信息不得复制。

第十七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与标准。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抢夺、窃取和毁坏电子病历。

第十八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病历质量监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和医疗保险费用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医疗费用分类查询、手术分级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合理用药监控、药物占总收入比例等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的统计,利用系统优势建立医疗质量考核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第三章 实施电子病历基本条件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二)具有比较成熟的电子病历软件系统。

(三)具备电子病历系统运行和维护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确保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建立、健全电子病历使用的相关制度和规程,包括人员操作、系统维护和变更的管理规程,出现系统故障时的应急预案等。

(五)符合法律、法规及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运行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须设置初始化;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鼠标和键盘均可单独操作;确保数据处理准确无误;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设置各种单据、病历页原样打印输出,支持病程记录、医嘱单等续打,具有清洁打印和原样打印输出功能;能保证7天24小时安全运行。

(二)具备保障电子病历数据安全的制度和措施,建有数据备份机制和信息系统灾备体系。能够落实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确保电子病历业务的连续性。

(三)具备健全的日志管理等制度和操作规程,有工作参数修改、数据字典维护、用户权限控制、操作口令或密码设置修改、数据安全性操作、数据备份和恢复、故障排除等系统维护功能。

(四)具备各级各类人员权限管理功能,对操作人员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保护患者的隐私。

(五)具备对电子病历创建、编辑、归档等操作的追溯能力。

(六)电子病历使用的术语、编码、模板和标准数据应当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第二十一条 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电子病历系统与其他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能清晰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数据准确可靠,数据之间应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运行速度快、保密性强。

第二十二条 电子病历应设定数据是否共享标识。电子病历系统应预留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区域电子医疗系统的接口,逐步实现病历数据、居民健康信息区域共享。

第二十三条 电子病历系统应允许医学知识库专业软件的嵌入,为医务人员提供专业性帮助。医学知识库专业软件不能替代医务人员决策,不能限制医务人员的决策行为。

第四章 电子病历质量控制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建立院级、科室、书写者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实行病历质量网络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持续改进。

院级质量监控组织应根据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省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设定对电子病历的质量监控要点,开发、使用电子病历质量控制软件,确保 每份电子病历经质量监控后封存。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在正式实施电子病历前,应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授权书写、使用电子病历。

第二十六条 电子病历中涉及表格式病历模板的,应按照省卫生厅《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设计使用。超出《病历书写规范》的表格式病历模板应报省卫生厅审核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七条 医务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病历的书写(录入)。因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二十八条 电子病历的修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医务人员登录电子病历系统修改电子病历前,必须确认身份标识;

(二)医务人员应按照开放权限修改电子病历,并由修改者进行电子签名后方可生效;

(三)电子病历如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电子病历认证服务;

(四)必须在电子文本中显示标记元素和所修改的内容,并保留原电子病历版式和内容,保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

第五章 电子病历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电子病历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稽核制度。不得利用电子病历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损害电子病历所涉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电子病历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门(急)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的收集、保存、调阅、复制等管理工作。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保证并满足医务人员查阅病历的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包括通过病历首页内容查询、病案号查询、未归档病历查询、可支持患者姓名的模糊查询等。

能够及时提供并完整呈现该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检索结果具有多种显示或输出形式,包括:病历首页,患者姓名、疾病、中医病证、手术等索引卡片,完善的 入院患者、出院患者、死亡患者、各类疾病等各种所需信息的检索表单。

第三十二条 患者诊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文字资料(CT、磁共振、超声等医学影像信息,心电图,录音,录像等)应当纳入电子病历系统管理,应确保随时调阅、内容完整。

第三十三条 门诊电子病历中的门(急)诊病历记录以接诊医师录入确认即为归档,归档后不得修改。

第三十四条 住院电子病历于患者出院时,经上级医师审核确认后归档,归档后由电子病历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十五条 对目前还不能电子化的植入材料条形码、知情同意书等医疗信息资料,可以采取措施使之信息数字化后纳入电子病历并留存原件。

第三十六条 归档后的电子病历采用电子数据方式保存,必要时可打印纸质版本同步保存,打印的电子病历纸质版本应当统一规格、字体、格式、纸张等,并确保打印出的纸质病历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住院电子病历应在患者出院后次日封存归档。如同时保存纸质版本,则应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将完整打印出的并有各级医护人员电子签名的纸质版本归入病案室保存,打印的纸质版本应为电子病历的清洁版本。以电子数据储存的版本应与纸质版本完全一致。

第三十八条 电子病历数据应当采取本地、异地两种形式保存备份,并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试验,确保电子病历数据能够及时恢复。当电子病历系统更新、升级时,应当确保原有数据的继承与使用。

第三十九条 电子病历的存储应符合病历安全的要求,便于检索和调用。存储期限至少应与卫生部规定的病历保存期限相一致。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电子病历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设定医务人员和有关医院管理人员调阅、复制、打印电子病历的相应权限,建立电子病历使用日志,记录使用人员、操作时间和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阅、复制电子病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或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为患者支付费用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

(四)患者授权委托的保险机构。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申请,并留存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及其法定证明材料、保险合同等复印件。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以下要求提供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的,应当按照相应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六)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事)件,需要收集、调取电子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如实提供。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的范围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电子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方予提供。

第四十六条 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医疗机构应当在电子病历纸质版本每一页上加盖证明印记,或提供已锁定不可更改的病历电子版。

第四十七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锁定电子病历并制作完全相同的纸质版本供封存,封存的纸质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六章 电子病历开发的基本要求

第四十八条 电子病历系统软件开发应建立完备的软件工程管理机制,创建完善的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文档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总体设计报告、设计说明书、数据字典、数据结构与流程说明书、测试报告、操作使用说明书、系统维护手册等技术文档。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要求开发单位保证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提供技术培训、支持与服务。

第五十条 电子病历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及保密性。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第五十一条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技术规范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提供准确、快速、完整的数据输入操作手段,实现应用系统在数据源发生地一次性输入数据功能;

(二)提供系统数据共享功能;

(三)具备通过网络自动通信交换数据的功能,避免通过软盘、磁带、光盘、移动存储设备等各种介质交换数据;

(四)具备数据备份功能,包括自动实时数据备份、程序操作备份和手工操作备份。同时建立异地备份系统。

(五)具备数据恢复功能,包括程序操作数据恢复和手工操作数据恢复。

(六)数据字典编码标准:数据字典包括国家标准数据字典、行业标准数据字典、地方标准数据字典和用户数据字典。信息分类编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国家、行业及卫生部已有标准的数据字典,应采用相应的标准,不得自行定义;使用允许用户扩充的标准,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编码原则进行扩充,在相应标准出台后应改用标准编码,如技术限制导致已使用的系统不能更换字典,应建立自定义字典与标准编码字典的对照表,并开发相应的检索和数据转换程序。

第五十二条 电子病历系统接口应实现与医疗机构应用的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功能。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一)保证上传数据与电子病历系统中心保留数据的一致性;

(二)保证上传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三)可按医疗保障、区域医疗服务等的要求及时下载更新数据;

(四)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实现电子病历数据区域共享。

第五十三条 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电子病历能发挥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第五十四条 医疗机构引入的电子认证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江苏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