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从犾中八条看腐败的根源
从“狱中八条”看“塌方式腐败”的根源
作者: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文海
2014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解密‘狱中八条’”节目第五期的题目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节目尖锐指出,能够打败中共的,其实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自己。如果我们党不坚持从严治党、依法以纪以制度治党,不以刮骨疗毒的态度惩治腐败;不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坚决清除党内那些“端共产党的碗砸共产党的锅”的变色分子;不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清除那些鼓吹西化的变节分子,那么,所谓“江山永固”、“永不变色”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
在敌人监狱中形成的“狱中八条 ”的具体内容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惩办叛徒特务。近期反腐败斗争实践,特别是多处发生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全都深刻警示我们,腐败的本质是一些单位党的组织功能严重“退化”甚至“变质”,所形成局部“腐败土壤结构”,导致在这些单位,法律形同虚设,制度成为“摆设”。腐败发生与发展的机理告诉我们,腐败是组织功能退化异化,也是“塌方式腐败”的本质及根源。反腐败的关键和要害,是通过强化党的组织功能活力,具体落实“要坚决清除党内变质腐败分子,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使命要求。
一、腐败是事物由部分质变导致整体毁灭,其根源是所在党组织功能退化
这就从事物发展的本质上揭示了我们党反腐防腐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深刻性与长期性。腐,是指朽烂,变质。败,是指败坏,毁灭。腐败的严重性不仅在于“权钱、权色、权权”交易现象和数额,更严峻和深刻的危险是,其背后隐藏的腐败本质——即党的组织功能退化异化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瘫痪。防止与反对腐败,“打虎”、“灭蝇”只是治标,进一步“捉蛀虫”、“净土壤”——强健和激励各级党的组织活力。让“支部建在连上”的不只是形式,更关键是功能结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党性原则和战斗标准,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反腐防腐的思想作风和组织阵地,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呼唤,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
腐败是事物由部分变质导致整体毁坏的自毁灭和自衰败的根源。反对和消除腐败关系到事物生存、发展与灭亡的全过程。任何腐败现象的发生,都必然符合其内在组织功能退化与异化的规律。腐败的表象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最本质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由于事物组织功能发生退化或异化,肌体丧失或丢掉了对“腐败”的防范与免疫“功能”。这就告诉我们,虽然腐败现象的发生与外界影响联系密切,甚至看似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引起的,但实质上是,如果没有内因的认同与响应,腐败就无所附着与孳生。腐败之所以会发生和出现,在生物学意义上是由于“免疫”功能退化,在政治学或政党学意义上,则是保持政党和组织的先进和纯洁性的“机制”退化,亦即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其内在组织功能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与清除腐败“细胞”或现象。
二、“塌方式腐败”表象是人的腐化变质和以权谋私,本质是党的组织功能和监督阵地失守,问题症结出在党内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突出问题。他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这就从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的党性原则,揭示了反对和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本问题。
当下,对于腐败的认识有多种观点,比较公认的是把腐败定义为滥用公职以权谋非法私利。这无疑是抓住了腐败的主要危害,但并未揭示和抓住腐败产生的内生性“根源”及本质。它没有从腐败的本质及根源上明确,滥用公职或公权私用的“思想”动机和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病根”。腐败外在表现是公权力私用,内在本质却是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自私自利”,放任或纵容这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与蔓延,放弃了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的“自律”或“律他”的觉悟和责任。
当前,狠抓作风建设,就要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落实抓紧抓实、抓到位,坚决反对一些脱离实际和行动的抽象的“制度迷信”和空喊“口号”,要紧紧抓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突出发展“党内民主”为主要途径的内在党性鞭策和责任担当。思想上不愿腐败的觉悟和担当,是不想腐败、不敢腐败和不能腐败的最深厚基础。
当前一些公职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不断扩张的冲动和权力不断膨胀的欲望与党的组织肌体和“免疫”功能退化与异化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而党的监督机制功能的“质变”或“失效”,是腐败现象发展为“系统式”、“塌方式”腐败的根本原因。以最近山西等地发生的“塌方式腐败”来说,有人把问题归结为当官的与煤老板“官商勾结”,有的把原因归结为监督制度不健全,还有的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这些分析,不能说都没有道理,分析得也不谓不具体。但却没有能切入到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功能的本质要求,没有切入党的“自律”机制、党组织的监督机制和党的领导干部担当机制“失守”的关键上。因而,虽言之凿凿,却失之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窠臼。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一切腐败现象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深入分析腐败本质,就要进一步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原则,深入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思想上建党原则有效落实问题,切实加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强化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内积极思想斗争,这是本质上克服和防止腐败的重大治本之策。制度的根本性需要有作风建设的先进性来保障。提高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两个稳定性”和“拒腐蚀、永不沾”的意识和能力,严格自律是防止和克服腐败的最深刻而强大的监督。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时期尤其是这样。严格自律也是发挥和发动外部监督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三、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以“打铁身硬”的组织功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反对和防止腐败标本兼治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要克服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监督的落实。依法治国、首先依法治党,依法治党,必须从严治党。而从严治党,首先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党性担当和优良作风,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使命责任。
一是要牢固树立法治权威,把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到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同志上任伊始,就以把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的政治胸怀和战略胆识,从强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组织功能入手,防止和克服腐败,这不仅是一个重大创造和英明之举,而且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从履行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上防止与克服腐败的务实之策。所有的腐败都是具体的腐败,没有抽象的腐败;所以反对和防止腐败,必须把贯彻落实党性党纲和党的使命责任,作为依法强化党组织功能的重点环节。实行“依法治国”,历行“法治”,就是要从根本上确认和实施“依宪治国”的权威,把对“人言”的尊崇升华为对“法律”的尊崇;排除“人治”即权大于法、言大于法或领导者个人意志高于法律的现象。在党内就是要确认“制度建党”,依法依规治党,不允许有超越制度和法规之外的组织和个人。
二是要把党的组织搞坚强,具体强化党的组织功能,特别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功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干部既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处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岗位上,这就决定了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由此也决定了务必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三是要把党的“细胞”搞坚强,发展党内监督功能,强化依法治党,从严治党的法规制度的落实。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可否认,公共权力一旦与个人的私欲相结合就会形成腐败;而如果由那些立场坚定、大公无私的人去行使,就不易发生甚至有效克服腐败现象。我们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为人民掌权的政治本色,就要始终保持反腐防腐警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思想防线,才能自觉抵御各种干扰和诱惑,自觉把心思用到为人民谋利益上。克服腐败现象既要重视外部环境改善,更要重视内在思想改造,特别是思想上建党原则的落实。
四是要把社会监督搞坚强,打通反腐败斗争的最后“1厘米”,组织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反腐败威力”。
反腐败最根本的还是组织和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发掘和凝聚起党内外的一切积极力量,形成反对和防止腐败的组织结构体系和使命担当氛围。反对和防止腐败根本要靠法治,法治要以德治为前提和保障,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我们当然不能把党的事业成败仅仅建立在某些人的道德良心基础上,但必须特别强调“思想上建党”原则和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道德良心,这是强大的内在功能和正能量源泉,是有效防止和克服腐败的思想基础和实现条件。
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正是由于动摇或丧失了共产党人的良心和原则,把升官发财作为追求目标和方向,放弃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操守,不仅守土失职,甚或同流合污,正是某些人对党性的动摇和背叛,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漠视,对自己神圣监督岗位和责任放弃,才是产生腐败的本质及根源。如果不能从思想建党原则和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组织功能这个根本“漏洞”抓起,反腐败就只会越反越多。因此,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曾反复强调,反对和防止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要同领导干部自觉的严格自律结合起来。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因素,所以“克服腐败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要解决思想问题,就要抓好理想道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解决广大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解决为谁当官、为谁掌权、如何用权的问题。只有这些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腐败问题才可能被彻底根除。
第二篇:八、3演讲稿《从失误中获得机遇》
从失误中获取机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失误,犯下过错。如走路太快撞了别人,不小心打翻了同学的墨水,无意中打破了个花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正确的做法当然是敢于承认,立刻道歉,坚决改正。然而,这仅仅是我们常人的做法,真正伟大的人物是不满足于此的,他们会对自己的失误认真地进行反思,从中获取机遇,从而使失误产生智慧,让失误变成财富。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曾经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细心地收集起了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16倍„„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独有偶,格德纳曾是加拿大一家普通公司的普通职员。一天,格德纳懒洋洋地在复印机上影印文件,因为思想不集中,失手把一瓶液体打翻在文件上,当他拿起复印好的文件是,发现沾过液体的地方变成了黑的斑块。他抓起这不成样子的影印件,眼中忽然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如果把这种现象利用起来,一定能„„,回到家里,格德纳用这种液体进行了一连串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纸——防影印纸。这种纸可以用来写字、打字以及印制图文,但绝不可复印,一复印,出来的文件就是漆黑一团,看不清任何字迹。随后,格德纳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专门生产防影印纸的“加拿大无拷贝国际公司”两年时间里,这种防影印纸就售出了2.5亿张,格德纳也成了令人羡慕的亿万富翁。想想吧,如果雅各布`博尔当时一味地懊恼,怅怅地收起满地的碎片一倒了之,那么,人们又怎么会知道垃圾里竟盛着一个伟大的理论?如果格德纳当时只是以为地后悔,再懒洋洋地把那张有黑斑的文件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那么,世界上不就少了一个亿万富翁了吗?当时也就不会有能造福人类的防影印纸了。
同学们,当你有失误的时候,请你不要懊恼沮丧,你应该象雅各布博尔和格德纳那样去做一个有心人,好好地反思自己的失误,或许也能从失误中获得机遇,有所发现。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了,那么,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未来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第三篇: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摘要:《九三年》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煞尾之作,是雨果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小说,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幻的风貌,写出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斗争的残酷性。作者在小说中对思索一生的人道主义做出一个总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九三年》;革命;人道主义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小说中,一方面,作者正确评价了雅各宾党专政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作者要表现堪称人道主义范例的事迹。作者批判了只讲暴力,不讲人道,只知盲目执行,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从《九三年》的作品分析与历史、现实的思考可知,作者小说中的对于“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或结论实际是一个深刻的、科学的、正确的、彻底的结论,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革命尚未取得最终胜利的紧要关头,不可能也不应该实施宽大无边的绝对的人道主义。在当今这个追究自由平等、讲究人性的社会,“人道主义”是更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实质是《九三年》的点睛之笔,它理所当然地为所有的评说者注意,但有意思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所有的论者的结论都是否定的,如有不同,也只是在表达上有尖锐、含蓄或委婉之分。小说中作者的确是以“人道主义”高于“革命”这一认识为基本尺度来设计或处理他小说的人物、情节、情境以及相应的“深思”与“议论”的。
在《九三年》中,雨果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旺代叛乱的反革命首领朗德纳克、共和军的领袖郭文以及受国民公会委任去监督郭文的救国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人物在雨果的笔下血肉丰满、形象鲜明,从第一次出场开始,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作者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切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小说结尾的两次转变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在逃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回来营救三个快要葬身火海的小孩,自己却被革命军俘获;革命军领袖郭文被朗德纳克舍身救孩子的举动感化,擅自放走了朗德纳克,而自己被判处死刑。但实际上,如果把这两个人物放到现实生活中,他们还会经历这样的转变吗?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革命和人道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平面上去进行直接的比较,给它们扣上“绝对”的帽子。实际上,革命和人道主义是相对的,哪一种情况下革命是正确的,哪一种情况下人道主义是正确的,这都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认定、去考察。这“奇迹”无疑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美好理想。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我们并不能因其中的理想化而否定它。在“真”、“善”、“美”思想的烛照下,我们才不至于对丑恶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才会在“圣人”之类形象的感动下为实现美好人性和人生去进行奋斗,才会同心协力去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仵从巨.“革命”与“人道”关系质疑——关于《九三年》评论中的一个问题[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2]何崇见.天平应该偏向哪一边?——从雨果《九三年》谈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J].文学研究.[3]徐国权.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语文学刊,2010.04.
第四篇:从新课改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从新课改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新的教育体制和改革中,学校的德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纵观整个课程的教学,笔者谈谈对当下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营造了尽可能开放的课堂,将尽可能多的资料纳入课堂,文本是开放的,文学、电影、音乐动画、以及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等形式上是开放的。传授、讲座、观摩、阅读、商议、辩论、话剧、社会调查实践等都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和把握,而不再是简单的说教性的教学。从人的认知上来说,只有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触动,才能更深层地体会和了解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领会教材的设计和教学的情感目标,一般课程是将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摆脱了从理论到理论的老路,使学生从心底深处认识到为人处世,即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新课改更重视人性,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遵循了一个规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视觉听觉的刺激对教学是有很多好处的,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指导其行为也更有影响力,有助于学生在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做出正确的选择。郭初阳认为学习是用头脑思考、用心感受。对于一个人而言,头脑重要,还是心重要?两者都不可少,无法比较。学习就是认识与发现,每一门学科都提供了一幅重新打量世界的眼镜。借用米尔斯所著《社会学想象》中的观点即是:仅仅环顾四周,我们不能看到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观察世界的每一事物都依赖于我们观察世界所通过的透镜。我们的目的就是应该让学生透过它认识世界,进一步指导、改进他的生活。这样,课堂也就不再是义务与负担,而会成为快乐的源泉。的确如此,德育课程改了又改,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成为个性成熟的孩子,成为一个道德素质良好的孩子,让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社会中。课程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可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一直以来,德育都是最难达到的目标。课改以后,相对来说教师的可施展的余地更大一些,但要求也更高了。因为那已经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本身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想把课上好,就必须要抓住学生的心,有自己的讲课风格,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身为教师都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是最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的,总是将已熟知的东西不断重复,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形成定势就很难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生活中的新知和课本结合。如果没有很好的道德素质或是生活认识,那么对待德育教学将会很茫然,可能疲于应付。空洞的课堂内容,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也如同嚼蜡。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很多方面,如课堂的提问技巧、课堂内容的丰富活跃、课堂引导的方向、课堂能够达到的效果、以及课堂上讨论的一些社会中的问题等。在活跃了课堂、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教师的备课量也加大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在课外能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反思。教师必须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看待新课程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要求学生,解答学生提出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有一颗不泯之心,即使外界再复杂,自我也必须保持客观和理智,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育人的本心,好的带头作用相当重要。
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和理智教育,让学生做知性的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设问,用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开始思考和关注身边的事,让他们更多的参与,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反思生活中的问题。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让他们学会提问题,思考问题,并用学来的知识自己解答。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孩子参与、教会他们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或生活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巨大考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的知情意都能有所提高,必须让他们参与进来。但要真正做到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了解当前的社会潮流趋向,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要兼顾到学生和家长还有社会的需要。同时注重和实际的联系,将每一种德行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作出对比,分辨好坏善恶和荣辱,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从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品质。常说的“五爱”、“五讲四美”、“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空的,是真实存在的,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起引导作用的。既然不是空谈,那么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去实践,明白参与的重要性。就求知的欲望与能力而言,小学生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求知人群,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新课改的学习者,是平等的。既然如此,在课堂上可以就让他们感兴趣的任何话题,以任何他们觉得适当的方式,进行启发思考。即使是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介绍给学生,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只为激发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体悟。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轻率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要克制自己,不要将陈旧而不自知的观点灌输给孩子。应该让他们在各种观点的透明罗列中,自由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现在教育略有改观,但是“沙漠化”依然严重。“树木”有赖于良好的浇灌,“树人”有赖于良好的教法。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打开自己,保持心灵的开放,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与真切的思考,与学生建立联系,在完整而不分裂的自我中,编织一张有凝聚力量的网”,发挥我们应有的力量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第五篇:从镜头里看世界--八大处庙会志愿者总结
从镜头里看世界
---八大处春节庙会志愿者工作总结 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学13-3
相杨
*** 想要在光与影的旖旎中,捕捉一道短暂的光阴;想要在夜与雪的风华中,捕捉昙花一现的美丽;想要在旅行与流连中,捕捉每一次的风和日丽。许是张扬过青春、许是惊叹过美景,但当你拿起相机,便想要静下心,更加用心的去体会从镜头里看到的世界。许是只记录了一个瞬间,却让这瞬间变得永恒,留住每一份美好、每一份辛勤、每一份汗水,透过镜头,看到更加明确目标。
拿起相机,我便可以记录下别人的努力。我也热爱这种感觉,留住每个人的付出瞬间;我也热爱这种感觉,透过镜头更准确的体会每个人的付出;我也热爱这种感觉,把志愿者们稍纵即逝的辛苦瞬间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虽然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无论是金钱眼、礼品店,亦或是宫女、人偶表演,但是透过镜头,我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努力。因为想要记录,所以会用心去体会每个人的工作,我想,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所理解、自己的努力想要被人所认可,我喜欢担任这样一个角色,那我便担任这样一个工作,让每个人的努力留下痕迹。透过镜头看到他们的美,运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美,展现每个岗位、每名志愿者的美。
金钱眼的工作人员们可谓最辛苦之一,源源不断的游客投掷铜钱以祈福、祈愿,叮叮当当敲响铜钟的同时,却需要志愿者不断地弯腰、起身捡回铜钱,再分组、摆齐以便其他游客使用,一次次的弯腰起身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碰到降大雪的两天,从积雪中捡起冰凉的铜钱的,是他们冻得通红的双手。是他们构成了一道美的弧线。
演出组的志愿者们,经常由于演员在路上拥堵导致演出延后,他们站在寒风中等待,为焦急的游客解释原因、安抚情绪,伴着降雪,演出陆续开始,天气更加寒冷,志愿者一刻不能休息,维护观众秩序;演出结束后,早已手脚冰冷,却也还是冒着寒风、急雪帮助工作人员收拾道具。是他们展示了一场美的演出。
吉祥物组的志愿者们,身着繁琐的人偶衣物、厚重的头饰,无疑是行动的障碍,加上头饰对视觉的影响,使得行走更加小心翼翼,暖和的天气里使得他们满头大汗、湿滑的大雪天气却又步履维艰,尽管辛苦,又有游客一次次请求合影,但是摘下头饰,他们脸上依然洋溢着最满足笑脸。是他们灿烂出一片美的光芒。
宫女组的志愿志们,同样需要身着特定服装、佩戴服饰、手提沉甸甸的宫灯。服装太瘦,只能脱下自己厚厚的棉服,在风中瑟瑟发抖,体质弱的便不敌寒冷而感冒、发烧,却也坚持着工作。寒风中行走更加步履维艰,既要保持体态的端正,还要保证衣物的整齐,展现给游客最为优美典雅的笑容。是他们绘制成一幅美的画卷。
安保组的志愿者们,除了协助工作人员维护秩序,还需要扮演“送报童子”,身着中山装长袍,手中拿寓意着福气将至的“福报”在雪中向游客分发,雪花打湿了衣服打湿了报纸,冻僵了双手、冻红了脸颊,但是志愿者却仍洋溢着笑脸,一声声真挚的“羊年吉祥”中,伴着虚无的哈气,向游客传递福气。是他们酝酿出一份美的祝福。
礼品店的志愿者,不仅需要在店内为游客介绍产品,也要在室外展示商品、介绍商品,美美的“售货员”在寒风中用心推荐,从最开始仅仅是“进去里面看看”到后来侃侃而谈“这是金丝楠木的平安无事牌,大师开过光,有福、寿两种,您可以到里面挑挑纹路比较美的”,带给游客更为详细的介绍,温柔的话语、甜甜的微笑、半专业的介绍,是他们展现出一组美的工艺品。
头饰松了,宫女们互相帮忙整理,为对方打造出最美丽的面容;有的岗位志愿者手一直暴露在外面,手脚冰凉,便有其他志愿者送上自己取暖的暖手宝为对方取暖;有在销售中从羞于开口到夸夸其谈的礼品组志愿者;有每天中午忙完自己的工作还要帮其他志愿者领饭、搬菜、发酸奶的各位男志愿者,有时人手不够,女生也不吝惜自己形象,出一份力、搭一把手;也有因为工作需要,临时被调剂到其他岗位的志愿者,依旧服从安排,完成手中工作;以及会议室中,每次默默在大家走后打扫、收拾脏乱卫生的安保组志愿者等等,无疑,他们是美的,无与伦比的美,然而照片的美并不完全在于拍摄的技巧,而是在于发现了他们的美、展现了他们的美。取他长处补己短,拿起相机、透过镜头,便是你发现美的开始。
镜头里的世界也好,眼中的世界也好,几天的拍摄工作,体验的不仅仅是庙会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拍摄技巧的熟练,更是对于捕捉美的瞬间的训练。需要用心去体会其他志愿者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才能了解到他们的美是展现在何时,跟拍也好抓拍也好,只有感同身受才能体会他们的美。也许技术的限制,照片的效果没有那么完美,但是照片中的每名志愿者依旧是美的,无关技巧。透过镜头看到的世界里,是每名志愿者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游客服务的无私精神、是每名志愿者为了工作岗位辛苦努力的付出。
试着,从镜头里看世界。试着,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