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

时间:2019-05-15 01: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

第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唐山市为例

摘要:本文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唐山市的经济现状,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保问题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唐山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几点建议,并且做出了积极地展望,希望能对唐山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唐山;经济发展

0 前言

京津冀区域是中国经济核心区域之一,但其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京津冀区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经济合作。而近几年国家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无疑是给河北省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生机,也是唐山市必须要抓住的历史机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推动三地交通、环保、产业和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市场分割,逐渐取消商贸、运输、资金流转、人才流动的各种行政关卡,以市场一体化推动产业金融一体化。“京津唐”处于“京津冀区域”的地理中心,唐山作为河北经济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必将优先受益,提速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着行政壁垒、交通运输、空间制约、土地资源、产业困扰、能源短缺、环境优化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唐山毗邻京津,面临着挑战的同时也握有机遇,在有效缓解京津发展压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1唐山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经济现状

2011年提交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该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环渤海地区辐射带动能力的重大举措。唐山煤炭、金矿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建设并投产了30万吨级矿石和原油码头及1500万吨原油储备基地。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所以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唐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唐山沿海地区优势,加快工业向沿海转移,推动沿海经济带加速崛起,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唐山是京津唐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承担着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重任。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和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该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东出北联战略大通道的枢纽和开放门户之一,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等战略物资供应、维护经济运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唐山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养殖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承担着加强沿海与内地合作,带动冀东纵深腹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承担着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该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带战略资源组合条件最优良的区域之一,资源禀赋、交通体系、土地空间、产业基础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2一体化发展需求促进唐山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

2.1利于完善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人流、物流的日益庞大,交通运输车辆的迅速膨胀,连接东西的京山、京秦及大秦国铁干线和京沈、唐津、唐曹、唐港、沿海及唐承高速等几条大动脉交通疏通压力过大,京津地区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把提升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的地位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滨海新城,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推动形成沿海城市带;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综合性港口群为龙头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加强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2.2突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

《规划》明确要求,要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战略资源、信息网络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强调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利用深水大港、滩涂荒地、矿产资源等优势,构筑承接平台,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推动与京津交通、水利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生态、环保设施的共建共享,成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区域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2.3突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的示范作用

《规划》明确提出,把河北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强调要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形成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的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2.4突出了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地位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出海通道和开放窗口作用,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改善对外开放政策环境,支持在技术研发合作、人才交流培养、跨国港口物流、口岸通关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与华北、西北纵深腹地合作,推进内陆地区参与沿海港口建设和兴建产业园区,探索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路子,建立与国际惯例和规则相适应、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成内联华北与西北地区、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北京是世界上重度缺水的城市之一,在曹妃甸新区建设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基地,利用曹妃甸地区的地理优势和生产便利条件,通过管网输送到北京,将形成对北京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对于构建首都多水源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产业升级和高端技术为唐山企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1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

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担当着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较快,是全国区域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相继完成了部分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有力地提升了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河北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特别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对接融合,推动形成环渤海地区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环渤海地区综合实力,确保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总体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

3.2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既是提升区域持续发展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引领和支撑我国北方地区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分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机制的制约,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仍缺乏协调,区域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尽快提升该地区的开发开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京津冀的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整体功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资源及要素支撑能力,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3.3有利于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北沿海地区集中了我国10%的铁矿、油气资源和海盐产能,焦煤、非金属矿等资源丰富,宜港深水岸线80.7公里,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滩涂和盐碱荒地3000多平方公里,战略资源组合条件良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石化、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的良好基础。《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发挥区位、港口、资源和土地等组合优势,推动该地区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推动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探索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示范作用。3.4有利于促进华北、西北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

河北沿海地区处于环渤海的核心地带,背靠华北、西北广阔腹地,面向东北亚,拥有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年吞吐量达6亿吨,初步形成了连接华北、西北地区的集疏运体系,是华北、西北出海的便捷通道。《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增强河北沿海地区出海大通道的综合功能,强化沿海地区和华北、西北腹地产业互动,提升我国北方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于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化与东北亚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环京津、沿渤海优势,着力抓好沿海经济隆起带等建设,大力度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新型城市,用活京津优势,做大沿海经济,走出产业新路。三个省市都应该在开放互动的背景下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有的功能、产业恐怕要从北京和天津转移出来,和河北互动起来,才能真正使三个省市之间实现结构优化,形成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链,形成共赢的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对象从京津企业变成瞄准央企、外企和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

3.5京津冀都市圈总体的产业尤其是工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

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三,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中,“京津唐”是在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中心,地区以更为突出的区位优势,加快京津唐的区域合作,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活跃,联系最为密切的“黄金三角区”,是形成京津唐一线的新技术工业区的可能性更大,《报告》指出,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应遵循“保障、引导、优化、提高”的发展原则,实现交通与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基本战略是:到2020年左右,在公路方面,京津冀都市圈80%的城镇、80%的人口、95%的产业将在1小时内享受到高速公路的服务;铁路方面,主要城市间建成城际客运专线或城铁,实现京津城际交通“公交化”;民航方面,建设首都第二机场,同时新建张家口、承德等机场和扩建石家庄正定的地方机场,形成区域性机场群;港口方面,加强天津枢纽港的建设,扩建地方港口和能源港口,新建曹妃甸等工业港。

4唐山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4.1加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大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行政区经济,作为行政区的政府自然成了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协调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协调、服务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控制区域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事业服务,培育市场,实行市场监管等职能作用。作为唐山市政府的首要作用在于协调本地区的利益,消除行政障碍,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减少市场运行的成本。由于地方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代表不同地区利益,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唐山市政府只有在政策上与京津步调一致,保证京津发展的基础上,为本地区市企业进入争取政策支持。如果政府不作为,就可能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外,市政府还应加强社会服务的协调进步,打好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等项目。其中,交通是重中之重,是区域一体化的硬件基础,是区域各类物资人员流通顺畅的保证。目前,唐山与北京的东城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已经签订了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北京与唐山合作开发建设了京唐港,北京首钢也搬迁到了唐山曹妃甸。同时,三地将建立政府间对话与协商机制、三地招商合作机制,资源、人才共享机制。最终,新唐山将建设成为现代化沿海城市和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与北京、天津一起共同构成环渤海经济区域中的三大核心城市。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其特定功能,是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4.2加快曹妃甸工业区和休闲旅游业的基础建设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唐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顺应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趋势,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加强区域经济统筹,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既为满足京津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又使自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参与全球竞争,利用曹妃甸的天然优势,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曹妃甸设计吞吐能力是5亿吨,2009年超过1亿吨,已进入全国亿吨大港的序列。曹妃甸正是唐山潜力之所在,也是领航区域经济的关键,其旨在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冀东经济区的龙头、新唐山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旺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京津唐快速通道。一是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在京津城际轨道快速通道的基础上,建设从天津经唐山到秦皇岛的快速客运通道、北京经唐山到东北的快速客运通道。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天津旅游资源品牌,建设京津唐旅游快速通道。在区域统一规划下,不断加强京津唐旅游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实施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唐山市可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部长城度假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区、城市中心的文化科普旅游区等,作为老牌重工业城市,唐山的工业旅游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震科普游更是唐山独一无二的资源。此外,市中心还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红楼文化园、陶瓷文化产业博览园等特旅游产品。山海休闲,人文唐山,一小时经济圈将带动唐山成为最具活力的一个城市,未来的唐山旅游将是一幅崭新的繁荣景象。4.3促进京津唐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看,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市将依托自身优势,以京津两大市场为导向,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沿海城市为目标,积极参与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打造全国精品钢材基地、京津冀区域化工基地、基础能源基地、优质建材基地和机械加工基地。同时,着眼于京津冀餐桌经济,建设农副产品基地。目前,京津冀在产业布局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融合。北京到唐山的投资已达到256亿元。唐山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现在天津-唐山-秦皇岛的高速铁路已经开工,京津冀呈现出一个好的合作势头。唐山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曹妃甸设计吞吐能力是5亿吨,2009年超过1亿吨,已进入全国亿吨大港的序列。此外,唐山机场已在2010年6月通航,它将成为北京、天津的备降机场、空港物流的集散地,与北京的空港物流形成“直通车”。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引京津的各大企业到唐山市实施产业扩散、技术扩散、资本扩散;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对口建立原材料、配件加工基地;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围绕唐山市现有传统支柱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遇到的关键性难题,组织京津两市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加大科技进步因素在唐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作用。

5唐山市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策略中的意义

国家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唐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唐山作为北京、天津的能源、原材料、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基地,既为满足京津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又使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唐山市将着眼于京津冀参与全球竞争,利用曹妃甸的天然优势,建设北方深水大港。

为贯彻国家“加快环渤海区域发展”、“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两地将围绕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两地将合力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双方将加强在冶金、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等产业上的互相协作,以及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建材等产业上的互补合作,实现产业链相互延伸和对接,形成上下游关联紧密的区域产业发展体系。两地之间将加强全方位、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共同构建关联紧密的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共同打造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门户,全面加快环渤海港口和临港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服务。唐山一个屹立在渤海之滨的现代化的重化工城市,在面向国际,依靠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的大背景下,将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这是唐山和河北经济发展的需要,京津冀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布局的需要。

结论与展望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坚持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发挥优势、开放带动,不断提升对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引导产业项目加速聚集,努力把我省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临港工业强大、现代物流发达、旅游产业兴旺、内外贸易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的东北亚地区产业聚集新高地。

在省政府领导下,唐山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为充分发挥曹妃甸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为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市提供临港“窗口”和桥头堡,加快工业向沿海转移,推进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

2交通运输网络完善

初步形成以唐山机场、唐曹高速、沿海高速和迁曹、滦曹高等级公路、迁曹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张唐铁路以及规划中的京津唐地区城际铁路,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主的立体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在宽领域、大范围、深层次上实现各种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只有不断加强京津唐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才能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要树立先进的“合作”理念,正确处理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区域壁垒特别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唐山市应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市场化配置等原则指导下,在可能的调控范围内,尽力减少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要彻底消除计划体制和行政区划壁垒,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大市场、大流通、大分工、大合作,共同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要本着统筹规划、梯度对接、互惠互利、功能互补的原则,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充分利用唐山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港口等特色优势,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引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错位发展,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推动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从区域合作中加快区域整体发展,实现个体“共赢”;增强整体发展意识,加强沟通、联系与配合,实现区域内的要素流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错位发展,消除壁垒,优化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居民对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享用,最大限度地促进京津唐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豆建民.区域经济理论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02:2-6+29.[2]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2009.29.6.[3]金颖.“十一五”时期唐山港经济运行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2,01:61-62.[4]霍艳晶.依托区位优势,以“京津廊一体化”带动经济发展[J].企业导报,2009.8.[5]许庆明,黄晖.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3,01:219-221.[6]刘晓春.唐山市与京津冀合作发展的战略思路与重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7]王海涛,徐刚,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367-374.[8]魏洪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4,20:21-23.[9]梁慧超,李燕飞,金浩.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与“长珠三角”之比较及其发展取向[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10:75-79.

第二篇:京津冀一体化对核心城市以外地区的影响 ——以河北省定州市为例

河北金融学院 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团队

结 项 书

实践主题:调研十九大下京津冀一体化对核心

城市以外地区的影响

团队名称: RUN分队

指导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北城区办事处 指导教师:

耿幸宏 实践类别:

专业调研

2018年 2月 8 日

RUN分队2018年寒假在河北定州担任调查员的社

会实践报告

十九大下京津冀一体化对核心城市以外地区的影

——以河北省定州市为例

目录

一、引言····························································································· 1

(一)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背景 ························································ 1

(二)十九大中京津冀一体化定位 ················································· 2

二、定州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有利条件 ················································· 3

(一)交通底蕴 ············································································ 3

(二)文化基础 ············································································ 4

三、定州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后的经济发展 ·············································· 4

四、定州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后的文化发展 ·············································· 6

五、调研后的心得体会········································································· 9

一、引言

(一)京津冀一体化历史背景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要坚持国家战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

同发展路子。

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

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有关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论述又很有张力,为政策落实保留了很大的伸缩空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第一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一方面强调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同时也强调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告诫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区别对待;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二)十九大中京津冀一体化定位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

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第四,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于经济开发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落脚点,积极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重组整合,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大力推进降杠杆、“处僵治困”、“瘦身健体”,强化安全生产、质量和科技创新工作,努力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率效益。加快实施“国际业务集团化、国际经营属地化、集团公司全球化”三步走的国际发展战略,注重发挥理念和技术的优势,积极参与所在国或其所属区域能源电力、水利水电、新能源发展规划,坚持技术先进、质量优良,坚持风险可控、效益保障,注重突出社会效应,倾心打造精品工程,塑造中国企业强大的品牌信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二、定州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有利条件

(一)交通底蕴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首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省地缘相接,人脉相亲,地域一体有天然的合作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经历了从规划到一步步落地实施的过程,三地在交通一体化,文化保护重点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成效显著。定州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且管辖多个县,经过历史由县级市提升为省辖。定州市辖四个城区,十六个镇,四个乡,一个民族乡,自古就有“九州咽喉之地,神京扼要之区”之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京津两个大都市的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与保定,石家庄相距60公里左右。在“京津石三角形”中具有重要地位,定州将会成为与保定呼应发展的重要城市。

依靠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雄厚的产业支撑,定州着力发展内陆港和临港的产生,进而打造陆港城市及保税区,通过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将可实现定州内陆港与沿海天津和黄 港口城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信息,通关,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为进一步

彰显区域“黄金枢纽”地位,定州市全力推进京港澳高速拓宽改造和曲港高速支线等交通项目建设,使其在华北地区的黄金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的短短几年时间,定州已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抢夺的“投资热土”。

(二)文化基础

定州同时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定州历史上是中山故都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形成中山文化。在河北省的文物精品中中山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工艺、书法、铭文、科技,文学和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对定州现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山文化可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相媲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远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定州必然会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定州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后的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定州的经济开发区迅猛发展并且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辐射力强、技术先进、经济效益突出的产业集群和现代园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定州立足当前,着眼全局,以突出加快新兴区域的经济与中国中心城市以及国际接轨为目的,对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

经过查询一些材料:今年来,定州市大力实施“12239”工程,即围绕项目建设这一中心,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直管体制改革两大机遇,突出做好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两大重点,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重点打造九大产业集群。

我们团队为了研究十九大中提出的有关经济的相关要求与定州市今年全新与加强经济建设的计划革新的联系,特地前往定州市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实践与调查。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定州之行,将自己的视角立足与国家,争做十九大的坚定的捍卫者与弘扬的使者,坚持不忘初心的使命,在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目标下,开阔自己的视野。

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提出了有几年了,我们注意到了其中的一点合作协议就是“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由此我们联系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更加开阔眼界,立足与世界之林。“ 一带一路”政策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发展与延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经济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我们此次实践也将一带一路政策在定州体现的经济层面作为

一个重要考察调查对象。我们小组了解到之前的“一带一路”定州进出口商品博览会盛大开幕,已经为定州市打造内外贸一体化、一站式贸易搭建了非常有利的平台。此次博览会的召开通过筛选优质商家和品牌,让定州消费者不出国门便可“逛遍全球”,体验和购买不同国家物美、质优、价廉的商品,进一步增强定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和能力。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大报告中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具体措施,通过丰富定州消费供给,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惠及定州百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的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展对外贸易”的具体体现。

定州的经济开发区不断抓紧建成,我们明白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跨越发展制高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面对“11+2”区域发展格局,定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五大专项行动”,实施“三年倍增计划”,瞄准了目标,希望通过“挖掘潜力,放大优势”找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首都经济圈的崛起,京津冀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定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腹地,正成为这个新坐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为了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工业经济是重要的支撑的保证。因此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立市”发展战略,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定州工业向高端迈进。经济转型的成败与否、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找到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于是定州市委、市政府便把定州开发区、首农园区、沙河开发区作为了增强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我们在此期间,走访了很多地方,并且调查了有关定州经济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受到的深远影响的许多信息,我们调查到定州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4个超千亿元园区之一和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2.91平方公里,划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新兴服务和传统产业六大产业集群,规划并且建有研发中心和创业辅导基地等相关信息,对此我们团队受益匪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与知识范围。

趁着十九大的热乎劲儿,定州的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经济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提高民生福祉。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们此次实践之行,来到定州市,全方位了解到了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本市经济诸多经济战略目标与计划的伟大与卓越,并且坚信,定州市一定会站在全新的起点,抓住新机遇,谱写中国梦的新篇章。

四、定州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后的文化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所以对文化的建设也要紧跟经济现状变化。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生活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十九大提出思想文化取得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京津冀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定州拥有更多自主权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接下来就是我们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到的十九大以来定州文化建设历程。

十九大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里强调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到定州,就要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始,继而健全现代文化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

在前文中提到定州文化底蕴上,定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重要交通向交汇处,与保定石家庄相连。这便为定州形成优秀的文化奠定良好的区位优势。众所周知,定州在历史上是中山古都。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定州形成的中山文化,中山文化不仅是定州文化的内核是定州文化的名片,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山文化的辉煌,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强的有力支柱。

当今全面深化改革、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雄安新区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生长。随之而生的是河北各个城市群的相继崛起。其中,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定州也在悄然变化。我们此次社会调研来到了定州国际食品城,崇文街,中山博物馆,兴国寺等文化建筑。古往今来,这些景观有些已屹立千年、刻上了时代变迁的记号;有些却像刚出生的孩子,努力去融入这个世界。

队员走访中

我们参观了中山博物馆,了解到其藏品种类有陶、瓷、玉、石、金、银、铜、骨、木等,以汉代和宋代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幸见到了二龙衔环谷纹大玉璧、白釉龙纹龙首大净瓶、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等馆藏精品。以及中山博物馆由来:河北定州为汉代中山国故地。中山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能保存至今,离不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与行动。

我们来到了兴国寺,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之前。虽于明代洪武末年被毁,但在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下,使古刹重辉。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兴

国寺始终坚持的发扬佛教爱国爱教传统,保持古朴道风,同时兴国寺也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社会,惠及百姓,努力将寺院建成法幢高树,海众安和,融宗教、人文、艺术于一体的正法正信道场,为开启大众内心智慧光明,为佛门圣境重放光芒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着我们来到了定州崇文街,作为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崇文街婉约而又含蓄地坐落于都市的一角,环抱建造商业步行街,与其自然融为一体,体现独特的市井风情。崇文街一处石碑上赫然刻着“中山古都欢迎您”,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定州的文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背景,首都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全国区域版图上的新坐标。政府利用定州所处的优越的华北地区“黄金十字”地理位置,全力推进京港澳高速等交通线的建设。规划海陆空“零距离换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联系各个乡镇村快速通道,在定州文化建设上交通与建设双管齐下。

队员风采

不管是政府的用心政策还是当地民众的自发行动,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十九大以来,定州的文化设施正一步步完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在新兴文化产业上定州每一分子都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州一定能以全新的面貌,有力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崛起,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在树立文化巩固自信自强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五、调研后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河北省人,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国的进步而感到骄傲。由于在保定上学,我对于十九大京津冀一体化对定的影响有比较深的了解。

2017年12月6日,密涿高速开通。

2017年12月16日,定州热情诚邀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汇聚到一起,隆重召开定州市第一届京津冀志愿者服务发展论坛,真诚交流,共同探讨,一起分享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体会,携手迈向服务发展新高度,弘扬志愿服务发展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2017年10月26日,《京津冀消费维权一体化平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河北举行,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京津冀三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发展、跨区域合作的一件大事。

2018年1月21日,定州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国际粮油食品城项目一期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定州国际食品城负责人代跃峰说:“定州国际食品城项目着眼国际化视野,以培育总经销、总代理、厂家直销、公司化食品企业基地为目标,实现有形市场和虚拟市场的有效结合。投入使用后的交易市场将集食品批零交易功能、电子商务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精品展贸等功能于一体,辐射京津冀及全国各地,全面运营后年成交量将达数百亿元,居全国食品市场前列。食品城建成后,对本地农副产品及食品批零起到至关重要的疏解功能。”

今年2月3日,我们调查小队前往定州并参观了国际粮油食品城、崇文街、中山博物馆、兴国寺等著名景区。

崇文街是河北省定州市政府批准建造,作为城市形象的重点工程,崇文街就是依托州署复建工程而诞生的,它围绕州署而建,与定州开元塔、文庙、贡院形成定州文化核心区。它是定州政府恢复州署项目的重点商业工程,也是定州首个

完全仿造明清风格建造的商业步行街,它传承了定州中山文化,以坊式市井风格为主题,将步行街和商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娱乐、休闲、购物、旅游为一体的体验式购物场所,成为定州城市文化名片,竭力打造成定州版清明上河图。这些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让我们能更加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让我们以更严谨的态度去学习我们的专业——金融。

在中山博物馆合影

中山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二龙衔环谷纹大玉璧、白釉龙纹龙首大净瓶、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了它的魅力,也让我们坚定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

在我们调查中,我们真正从实际上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进步,包括经济(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政治(反腐等)、军事(火箭军等),看到了十九大后保定的改变,比如最明显的空气质量,记得从前保定的雾霾“闻名天下”,现在雾霾情况几乎不再出现。还有就是公民的文明素质,现在不再有“中国式过马路”,没有游客乱涂乱画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利国利民。

我认为十九大下京津冀一体化对定州市的影响在于:

一、它能促进定州的经济提升,使定州的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因为十九大后我们不仅只强调经济的发展,还有文化方面的强调。

二、它有利于提高各界的

积极性和民众对中国发展的支持力度。因为十九大后,有更多的人民开始更多地了解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民众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三、这有利于定州的旅游、房地产、企业、医疗等方面的发展,还能缓解北京的各方面的压力。因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顺利实施,能让京津冀互相分担压力,获取利益。大七环的通行,能在一定限度内缓解交通压力,还能实现小范围内的短途旅行。

四、有利于部分人更理性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因为大七环的建立,使更多的人可以更及时的接受更好的治疗,可能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工作在北京,家庭在河北”的不方便问题,也能解决部分人因负担不起北京房价而生活拮据的状况,这也会一定程度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

以上就是我们对以河北定州为例的关于十九大后京津冀一体化对核心城市以外的地区的影响的调查。

第三篇:伊斯兰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_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察

2011级会计2班 马成祥 P112315719 伊斯兰教对临夏回族教育的影响

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文明体系,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教育作为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求知和终身教育构成了伊斯兰的教育观,成为伊斯兰教育的指导原则。客观地说,伊斯兰教教义鼓励求知、崇尚教育、尊重教育的实践者。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伊斯兰教的积极教育理念并没有被完全实践,在有些地区的某些时期伊斯兰教曾被人们歪曲,从而也严重地阻碍了穆斯林民族教育。

一、当下伊斯兰教对临夏民族教育的影响

解放以前临夏回族对汉文化抵触情绪很严重,回族子弟很少上学念书,回族教育落后,文盲充斥,而当时一些回民宁愿将子女送清真寺念经,而不愿进汉族办的学校,当时的穆斯林群众持有“学习汉文化等于随了汉教”,“越念书离教门就越远”等错误的观念。马福祥、马步芳当时很重视回民教育,在甘肃、青海、宁夏办了许多学校,回汉学生兼收,但回民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不高,马步芳曾强令回民家长必须将自己家儿童送学堂上学,于是一些家长出钱雇汉族儿童替自己家孩子念书。解放以前伊斯兰教的确对回族教育影响很大,解放后国家法律规定宗教不得干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夏穆斯林到外地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体会到没有文化在外面寸步难行,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念书。广河是全国穆斯林人口占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这几年广河考取大学的学生最多,有的考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临夏、兰州、会宁等地高中上学,因为这些地方教育质量高,现在临夏学习好的学生家长都全力支持上高中。

临夏回民中学校长马建军认为,现在临夏伊斯兰教对民族教育不但没有影响,而且还有促进作用,临夏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宗教对民族教育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一些。新华寺阿訇讲卧尔兹时经常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鼓励教民学习汉文化,要求家长将孩子送学校念书,并且要上大学、读硕士、攻博士,阿訇还讲什么是人才,有知识的人是人才。阿訇的讲话影响很大,现在临夏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8%以上,没有上学的都是少量残疾儿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没有实质性冲突,一个合格的穆斯林也是一个好公民,信教虔诚的穆斯林很少有犯罪的行为。如广河县回族青年犯罪率较高,公安局长希望当地开学阿訇在规劝回族青年走正道、减少犯罪方面起一定作用。阿訇讲,“经常进礼拜寺礼拜的人不犯法,犯法的人不进礼拜寺”,这也说明宗教对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犯罪也有积极作用。伊斯兰教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宗教,《占兰经》〈圣训〉)等经典许多地方谈到教育的重要性,包括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外有知识人士的尊重。只有对伊斯兰教有深入了解,才知道伊斯兰教是重视教育的宗教,一知半解者才产生错误认识。临夏州各界人士已经普遍形成重视教育的风气,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教育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市绝大多数阿訇、知名人士、门宦负责人,对发展民族教育非常关注,并在实际行动中配合政府做了许多事,如白庄门宦负责人马进成个人出资征地,创办白庄小学,正式创办后由政府接管。胡门门宦马国泰,张门门宦张明义,穆夫提门宦拜玉芬、张志祥等出资办教育,并担任名誉校长,为贫困学生资助学费,推动了临夏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9(%以上宗教人士支持教育事业,他们不但动员本坊穆斯林将孩子送学校读书,带头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兰州等外地求学,希望能考上好大学,为广大穆斯林树立了学习汉文化知识、重视教育的榜样。每年两代会上,宗教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议案和发言,首先谈到的是教育。另外,改革开放致富的一些回族人士首先想到的是办教育,马效忠、马进效自己捐款,同时动员回族企业家捐款,创办了木场幼儿园。

二、临夏伊斯兰教界办教育的几种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临夏除了国家办的教育外,又出现了民间办教育的热潮,可归纳为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已在临夏市内外推开,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甚至在全国穆斯林社区产生影响。

(一)临夏中阿学校模式

临夏中阿学校是宗教人士于1977年2月创办起来的一所民办学校。创办初期设有男女两个教学部,动员回族失学女子入学,并对中国传统经堂教育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除阿拉伯语外,又增加了汉语、历史、地理、体育等现代课程。在招生上不受地域、民族限制,学生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青年,这些穆斯林青年学子大多是高中、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又找不到合适职业,因临夏中阿学校入学门槛低、学费低,于是转向临夏中阿学校学习。中阿学校开创了学校“董事会”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可以持续、健康发展。1989年8月经临夏市文教局上报州教育局同意,正式批准成立了“临夏中阿学校”,学校性质为职业技术学校,至2005年,已毕业的学生共约2700人。

临夏中阿学校的开办,适应了广大穆斯林群众对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知识的渴求,在国内穆斯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中阿学校的学生经过几年学习,能熟练运用阿拉伯语会话,许多阿拉伯语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我国与东南亚及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中充当翻译角色。阿拉伯语学校的出现体现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多元性及适应了广大穆斯林群众对发展民族文化迫切性的要求。

过去经堂教育反对学汉语,培养出来的人看不懂报纸、杂志,无法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经堂教育培养的大多数满拉只会诵读《古兰经对现代阿拉伯语读、听、说一概不会,所以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满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伊斯兰教内部不团结,各教派门宦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重重,中阿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教育学生摈弃教派门宦之间成见,培养‘经汉两通’的新型人才。近千年来清真寺不重视女子教育,这种观念还延续到现在。中阿学校为求知的穆斯林女性提供学习机会。

临夏中阿学校开创了我国民办民族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照顾到穆斯林青年对阿拉伯语和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热情,又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技能培训,打破了数百年来阿拉伯语只作为穆斯林群众进行宗教活动或阿訇诵读《古兰经〉〉时的专用语,而是作为一门外国语言来学习。中阿学校从教师知识结构、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设施方面向现代正规大学靠近,它不仅为中考和高考失利的穆斯林青年提供了再学习机会,也减轻了国家在教育资源和就业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近年来从临夏中阿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进入国内一些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出国前往马来西亚、泰国、埃及、伊朗、巴基斯坦、叙利亚、也门、突尼斯等国留学,有的被国家政府部门录用为公务员在宗教局工作,有的进入各类学校包括经学院任教,有的在各省、市、县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有的担任清真寺教长,主持一方教务,如早期毕业的藏族穆斯林学生牙古现任拉萨市清真寺教长,并任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有的前往外贸经济发达的义乌担当阿拉伯语翻译,起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的桥梁作用,有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经过数年拼搏创办中介公司、逐渐成长为企业家。

(二)临夏木场幼儿园与和平小学模式

1993年回族穆斯林马进孝先生为了改变当地穆斯林幼儿教育落后现状,借用临夏市木场清真寺的房屋创办了民办的“临夏木场幼儿园”,还成立了幼儿园董事会,缓解了当地幼儿园数量少、学前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马进孝先生聘请临夏师范学校的教师作为幼儿园兼职老师,又出资培训几位回族女高中毕业生成为专职教师。幼儿园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本着“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展工作,当时入院幼儿有200多名。至1996年因临夏市人口增多,开始出现幼儿升小学难的问题,马进孝萌发了再办小学的想法,由于条件不成熟,未能办成。1997年在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马进孝终于办起了小学,招收学生以外来临夏打工、经商等个体户的子女为主,第一次招收了20多名小学生。学校命名为“临夏市和平小学”。2002年第一届小学生毕业,基本都升入初中。现在和平小学在校小学生580余名,幼儿园学前儿童300余名。

临夏木场幼儿园创办以后,在临夏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有识之士先后投资创办幼儿园25所,解决了幼儿教育和入园难的问题,也促进了临夏初等教育发展。据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2005年的统计,全州共有幼儿园5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8所,民办幼儿园31所,民办幼儿园中,仅临夏市就有25所,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我们在调研时也有人反映,因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为穆斯林所创办,认为在教学中有宗教内容,有宗教干涉教育倾向。但大多数群众认为民办小学和幼儿园管理规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置和管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这些穆斯林创办的幼儿园和小学中就读的有大量汉族子女,可见上述干涉之说并不存在。

(三)新华寺业余学习班模式和下二社清真寺教育模式

新华寺业余学习班是由马海平先生创办的。马海平,男,回族,临夏市人,小学文化程度。1958年小学毕业后经营小本生意,1965年至1980年用毛驴车搞运输,挣些运费,维持生计。他从多年的低层社会生活中充分认识到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难处。1986年马海平在临夏市北大街借了几间民房办起学习班。他利用晚上的闲余时间,招收一些有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和阿拉伯语愿望的老年人、个体经营人员,一方面教阿拉伯语拼读,一面教《古兰经麵读和一些基本的伊斯兰教知识。以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素质和宗教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文化、懂法律、懂宗教知识的公民。随着参加业余学习班的人员越来越多,他征得临夏市伊斯兰教协会同意,在市伊协会议室召开开学典礼。学习人数最多时达到100余人,由于教室狭窄,他又与新华寺协商同意后,把业余学习班搬到了新华寺。业余学习班一直坚持每天晚上学习一个小时,既不影响工作,还能学到一些文化、宗教、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欢迎。马海平还邀请临夏州禁毒委在清真寺开展禁毒宣传;聘请民族宗教部门的领导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聘请党校的老师讲民族史;聘请企业家讲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通过清真寺业余学习班使他们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新华寺业余学习班开办以来,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临夏市内的一些清真寺和外地一些清真寺也办起了业余学习班,新华寺经常接待云南等地穆斯林参观学习。

现今临夏的经堂教育主要是清真寺教育,清真寺的经生规模不一,规模较大的可达100多名,招生范围也较广。以下二社清真寺为例,2006年其在册学生81名,来自宁夏的有8人,来自甘肃的有40人来自新疆的有17人来自青海的有12人,其余来自河南、陕西、安徽和上海等地。经生的民族成分除回族之外,有数量不少的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其招生对象是年龄在16岁以上、初中毕业、身体健康、品行端正的穆斯林男性青年。开设课程有:古兰学、经注、圣训、圣训学、信仰学、信仰学原理、教法学、教法学原理、道德修养、逻辑学、伊斯兰教史、宗教学、宗教学原理、阿拉伯语、汉语、英语、计算机。学制为5年,毕业后由清真寺或推荐到其他清真寺任教,或推荐去国外留学。

当下在临夏地区取得一定成绩的民间力量办学的几种模式,都有宗教人士在积极参与,在穆斯林地区宗教界人士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多具有爱国爱教的传统。我们一方面宗教人士首先认识到了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民族教育,另一方面要发挥宗教上层人士的权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正确看待国民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穆斯林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不少穆斯林有识之士相继投资于教育,充分反映出穆斯林民族求知上进、力图发展的愿望,这些都是穆斯林民族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四篇: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影响-以张家界为例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三)交通对旅游业的促进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展。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受山地地形影响,张家界市政府在努力做好铁路与航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山地公路的修建与维护。“两路”开通,更是给张家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生机。“两路”是指横穿武陵山区的沪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和沪汉蓉高铁宜昌至万州段。其中,沪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已于2009年全线通车;宜万铁路已被铁道部批准开“和谐号”动车组,已于2010年底通车。“两路”作为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骨架,其开通将会为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旅游交通的改善对张家界市旅游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具体影响?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一)“两路”的开通,改变了张家界的交通区位,极大提高张家界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张家界市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位置,具有承东启西接南势,理论上是东中部与西部地区以及珠三角经济圈与成渝都市圈直线交通的必经之地。但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加上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行政分割,很多高速公路与铁路在这里成了断头路,无法直通。比如上海与成都之间的快车,要绕道安康或西安;上海与重庆间的列车则需绕道湖南怀化。“两路”的开通则大:大提高了张家界市的可进入性,使其区位优势得到发挥。首先,“两路”是我国重要的东西主干线,它使得东中部与西部地区真正高速直达,使武陵山区东进西出变得畅通无阻。其次,“两路”的开通标志着在该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所面临的一系列技术性难题迎刃而解,这为已经纳入规划的安张常、黔张常铁路项目及其它高速公路项目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安张常铁路是西部地区通往华南地区的南北通道;黔张常铁路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与成渝都市圈的直线通道。“两路”等系列项目的开通,将使武陵山区形成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二)“两路”的开通,大大拓展了客源市场,有利于张家界旅游业融入全国市场。

“两路”开通大大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增强了张家界市旅游业的吸引力。“两路”开通后,上海到重庆全程只需1O个小时,沿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通过“两路”进入张家界武陵山区所需要时间不到5个小时,这些地区将成为张家界旅游业巨大的客源市场。特别是“两路”把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等重要区域串联起来了,大大充实了张家界旅游业的主体客源市场。武汉城市圈本身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又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是张家界旅游的重要客源地。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高,购买力强,是全国最大、最有实力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成渝都市圈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此外,“两路”的开通还加强了张家界与三峡、等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联系。总.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两路”的开通使得张家界市与上述地区实现了旅游区位、客源市场的直接对接,客源市场得到了大大拓展,张家界旅游业将可以成功融人到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中。

(三)“两路”的开通,有利于张家界市及其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增强了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自然山水、原创性民族文化、原本性古城古寨、原真性民族风情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但由四省区统辖,必须整合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旅游市场。“两路”的开通极大地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的交通联系,促进了整个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使其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两路”的开通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三峡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著名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了,为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它们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两路”使张家界以高速和高铁直线连通武汉这个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将有力地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源流向武陵山区,极大地促进张家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也必将推动张家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两路”的开通,有利于张家界市改善旅游形象和投资环境,促进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国家东西交通主干线,现代化“两路”从武陵山区横穿而过,将极大地改变武陵山区山高路险、老少边穷的落后形象。“两路”每天承载着大量的旅客东进西出,通过流动的客流,通过口碑相传,可极大地提升了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大提升了区域旅游形象。另外,“两路”的开通,必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增加,有利于张家界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的聚集。首先,旅游区位的改善会直接吸引更多更好的旅游项目与发展资金,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升级。其次,“两路”的开通为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带来机遇,有利于张家界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两路”开通产生的强大网络效应,会直接辐射张家界各县镇,促使其旅游业与特色产业经营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拓展,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之,“两路”的开通,为张家界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了极好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政府及旅游从业人员应抢抓机遇,积极应对,促进旅游业超速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给广大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都旅游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五篇: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以绵阳市为例

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以绵阳市为例

发布时间:2005-10-13信息来源:徐云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却在于农村,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就绵阳的县域经济而言,近年来,绵阳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区县的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较慢,乡村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的力度不足,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中小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与发展,致使县域经济至今仍然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而无法吸纳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除开涪城区、高新区、江油市外,其他区县的乡村经济在GDP中的份额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聚集在狭义的第一产业,以致于较多区县、乡镇的财政收入仍然主要来自于农业经济,从而导致农民增收缓慢、乡村城市化进程停滞、产业结构难以得到优化,进而成为绵阳各区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

一、绵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窘况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与秦岭、青藏高原毗邻,缺水少地且以农村经济为主是各区县经济所面临的共同特征。在国家“三线”建设中成长的工业曾经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绵阳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冀望国有企业来推进绵阳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已无可能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曾经在各县域经济的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企业的绝对数量还是从单个企业的发展规模来看,绵阳各区县的国有企业都在收缩战线;从市场竞争力指标看,各区县尚存国有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五大财务指标已经显示出其“病态”企业的特征。

2.资金短缺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各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双重压力

当前,绵阳各县域经济的中小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呈现逐渐萎缩趋势,在“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企业转制不但未能为本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供资本积累,反而释放出较多的城镇富余劳动力;各区县乡村经济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不能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产业保障,在土地资源自然无增长与人口分母效应的作用下,乡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更为迫切。以游仙区为例,2000年游仙区总从业人员22.21万,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8万、3.29万和6.12万,由于工业发展的欠缺,同涪城区相比,游仙区第一、二、三

产业的人均GDP分别为后者的82%、32%、39%,这更不用说诸如本市的盐亭、三台等农业大县的情况。

3.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难以准确定位

由于资金匮乏与过剩劳动力的压力,各县域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得不选择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在城镇化建设、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又强化资金紧张,从而使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步履维艰。

4.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与短、平、快的实用中间技术的载体短缺互为因果

当前,各区县的工业发展速度较慢且效果欠佳固然与绵阳市总体上在实用中间技术领域无优势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将实用中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难以实现产业的区域配套与群聚从而也就限制了绵阳高技术优势在促进产业发育和经济增长进程中的作用。

5.县域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沉重的就业压力形成各区县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阻力

据绵阳“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化水平要从1995年的17.7%上升到2010年的44%以及2020年的60%。这意味着需要城镇为上百万的乡村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在缺乏产业载体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对就业和城镇投资的压力将十分巨大。

二、发展中小企业对绵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中小企业在发展绵阳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中小企业是促进各县域经济增长的“造血者”。发展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专业化协作,转化科技成果,形成系列化生产体系,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推进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有助于构建提升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造血”机制,同时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动机”。要促进各区县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各区县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结合点的中小企业,有助于培育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各县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

(3)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的就业“解压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夯实各区县财政基础,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

稳定提供产业与物质保障。

(4)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十五”计划纲要着重指出,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需要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社区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而繁荣小城镇经济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则是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载体——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发展中小企业既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又可以改变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进而发挥小城镇功能的经济聚集、扩散效应而推进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5)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护卫者”。从整体上看,绵阳的大部分区县生态环境较差,发展用水少、能耗小、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势在必行。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中小企业开发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节水、节能、控污项目以及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屏障。

2.绵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中面临的问题

(1)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主要表现为:1社会负担沉重。出现“头税轻,二费重,三费四费无底洞”的税费倒挂现象。2规模歧视。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不足,在融资渠道与政策扶持上,地方政府对“放小、活小”方面重视不够,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受到限制。3所有制歧视。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贷款的成本太大,甚至于根本得不到贷款,行业准入的藩篱太高、税费负担方面太重。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咨询、企业诊断、信息资讯、法律咨询等信息咨询网络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地提上议事日程,致使各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5政府宏观管理不够与相关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法律、条例建设缺位并存。

(2)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瓶颈。1中小企业的产权残缺,成长能力孱弱。各区县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尤其是改革不彻底、不规范的国有、集体乡镇企业,这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显著的经营动机与强劲的发展动力,出现“无战略危机”现象,严重削弱企业成长能力。2企业经营机制的不足。企业家族式经营难以适应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削弱了企业的活力与发展后劲,而且引致其经营行为失范,形成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巨大障碍。3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间协作网络薄弱。企业缺乏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生产管理混乱,组织经营无序进行,产前缺少市场调研与预测,无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无生产控制与营销策略,产后无售后服务等,进而导致市场空间狭小,经济效益低下。4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丰裕、优质的要素供给短缺。当前各区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紧约束。目前,在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中,因无法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而对银行形成较高的依赖度,又因银行金融体制改革、中小企业贷款特点以及银企之间的信用危机等,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且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风险。显然,资金短缺以及高昂的资金

成本与风险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由于资金的匮乏,人才难以吸引并得到充分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显得苍白无力,再加之缺乏能够及时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从而使各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困难重重。

三、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绵阳区县小康社会

为实现绵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绵阳各区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实现工业化、乡村城市化,既要抓好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也要促成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自身进行制度创新以更新经营管理观念与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1.各区县中小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思路

各区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企业定向(产业选择问题,是农产品加工、电子元件生产,还是第三产业等)、定位(市场细分的角点解的位置选择)和选择成长方式(独立、合伙还是依附大企业等)三个方面。其战略管理的首要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因而,各区县中小企业应立足资源,面向市场,转变经营观念,推进要素聚集投入与资产存量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投入力度,通过资源增值、要素集约和营销创新,逐步做到在发展中转换、升级、壮大。

中小企业应该明确其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此:1中小企业自身需要进行企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2中小企业需要向专业化方向努力,与其他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大型企业形成固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朝着“专、精、优、特”方向发展。3中小企业需要注重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在自己研究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购进或者以让出股份方式等引进。4重视自己的信息网络建设,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2.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绵阳区县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1)成立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局,与乡镇企业管理局合署办公,向市委工业主管领导直接负责。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引导职能,在发展局内部设置各种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设置中小企业发展所,人员由政府部门、社会贤达和中小企业家按3∶3∶4构成,经费来源由政府拨款、社会捐助以及中小企业接受服务后的自愿付费构成,其功能在于作为政府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直接面对中小企业服务。1提供政策指导,影响各级政府决策,从政策上对区县中小企业提供支持。2具体执行绵阳市中小企业政策,如实施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融资、人才支持政策。3研究绵阳市中小企业政策供求趋势以及政策绩效,迅速向政府反馈信息,促进中小企业政策的供给调

整。4协助中小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开展企业诊断。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信息等多种咨询与职工培训服务;分析、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产业演进趋势;协助企业评价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成本价格策略、经营状况与盈利水平等;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会计、法律等经营管理问题。

(2)提供条例保护与政策支持。1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条例以维护中小企业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参照国家“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简化中小企业设立程序,为各区县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2制定产业结构倾斜政策,促成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各区县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并对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3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适度减免所得税并规范收费,通过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补足金制度安排等转移支付方式,为企业良性发展卸负减载。4通过金融政策安排与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制定优惠贷款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可以考虑创设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基金来源由银行、财政按一定比例投资、垫资并发行一定社会债券形成),运用优惠利率条件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经营收益用于补偿银行投资、偿还债券并实现财政出资的保值。5出台人事倾斜政策。鼓励科技人才、行政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人才困境。6制定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投资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可免减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并对投资进行风险投资补贴等。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财经学院讲

来源:《农村经济》2004年/11

下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唐山市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