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液压扳手 http://www.xiexiebang.com/
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卞岸英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门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门诊治疗中存在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改传统单一管理模式为参与性管理,对经门诊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告知,治疗中遵守操作规范,严密观察,规范门诊护理记录的书写。结果2010年1月~2011年1月,门诊量204677人次,经门诊治疗25903人次,患者满意度调查达到95%以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反映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医疗投诉发生率与实施前相比明显降低。结论按照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要求,在门诊治疗的各个流程环节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程序;门诊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门诊是医院面向患者的第一线,流动量大,病种复杂,和住院患者相比较,人均治疗周期短,医患沟通时间少,情况复杂多变,容易因为一些环节引发患者不满,进而导致医疗纠纷,这种情况对门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的护理实践和护理纠纷的特点,采取治疗前从告知的方面切入,治疗中按照规程操作,治疗后加强观察,防范护理风险。
1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门诊量152367人次,经门诊治疗共19899人次,静脉输液2569人次,肌肉注射1913人次,皮内注射1233人次,采血14011人次,换药173人次。实施风险程序管理后2010年1月~2011年1月,门诊量204677人次,经门诊治疗共25903人次,静脉输液3672人次,肌肉注射3343人次,皮内注射1508人次,采血17126人次,换药254人次。
2方法
实施方法明确门诊治疗过程中护理风险成因门诊治疗室覆盖了注射、输液、抽血、换药等相关操作,护患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伴随着护理行为,具有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的特点,给患者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后果。可以粗略划分为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1]。一般风险,是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如三查七对、无菌技术操作。特殊风险,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存在的风险,如未成年患者,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配合输液的情况,容易出现输液针脱落、液体渗漏等。
按照护理风险程序管理,改变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是基于护理风险的成因及后果,对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控制、监测循环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的过程。要求对各种风险可能成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都熟练掌握。如果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管理不力,要求不严,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风险来临时采取的措施不力[2],都可能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根据部分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漠,言语沟通生硬缺乏技巧,技术操作马虎的种种不良倾向,针对护理风险成因,管理者邀请门诊护理人员一起商讨改进措施,改变传统机械式管理模式为参与型模式。知情同意提到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护患纠纷不断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患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提高以外,护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原因[3]。加强健康教育,尽可能地使患者获得各类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如疾病起因、临床表现、导致的损害、将要采取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及潜在的副反应等,以浅显易懂的宣教让患者了解,缩小护患信息不对称现象,让患者在知晓的基础上同意对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并能配合医护人员预防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与危害,避免因信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实行全程技巧性的告知。有研究表明,约有75%的医疗事故来自医院运作系统的错误或规章制度的欠缺,25%是来自医务人员的疏忽或训练不足所致[4]。
制订培训计划,有训练和考核,年终与奖金挂钩,进行安全知识强化讲座,强化安全意识,举办人际沟通技巧的竞赛与讨论,以“假如我是一名病人”为题材,将各种可能遇到的风险情况一一假设,自编自演来寻求最好的沟通解决方法。
熟练运用告知的方式,采取公示告知,口头告知,书面告知三种形式。医院的宣传栏与门诊窗口的宣传画,进行一些常见多发问题的知识宣教,如各种常规检查的收费、各种常见季节性疾病的防护小常识、治疗采血基本注意事项等等。治疗中口头讲解操作步骤,需要患者注意和配合的地方,可能发生的损害和影响及采取该项治疗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时还要知,如婴幼儿患者输液风险告知书、婴幼儿输液中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告知书。告知是义务,是护患沟通的一个方面,掌握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5],把握告知的分寸,如侵入性操作、特殊的检查治疗、疾病的预后、贵重药品的使用等未履行告知,告知不到位或者告知过度,均可造成不良的后果。
标准规范的操作
门诊护理的特殊风险存在于注射、输液、抽血、换药等各个环节,针对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实施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注重细节,加强监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各项操作的应急预案,要求每个护理人员掌握。
某些生物制品、容易过敏药物,及原有过敏史的患者,做到“四严”:严格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严格按规定做过敏试验,严密观察用药反应,严谨做好相关事项的宣传。在注射室、输液室门口张贴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注射、输液完毕不能急于离院,需要观察30min左右才能离开。
采血时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范意识,按照操作规范及时准确抽取血标本,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制度,针对患者多、血标本数量大、化验项目多的情况,制作适用、合理、分类放置的标本架,各种类别的标本试管颜色鲜明,标识清晰可辨认,加强检验报告单发放及时性,设立专门的发放窗口,增设各类项目的登记本,由专人负责,避免漏发、错发。
患者直接从医院外药品零售企业或者别的医院购来药品,要求护士注射,因为药品流通渠道多,在院外购买药品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性能,有些新药缺说明书不能了解其副作用及可能引致的不良反应。医院明文规定,患者自行购买药物,护士不能使用,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药物风险的宣传工作。
换药室风险管理评估患者自身因素,因为病情、自身体质营养状况、有无感染、操作者专业技能经验等都可以影响伤口的愈合,针对久治不愈的伤口,对伤口分泌物做病原菌培养,请相关科室专家会诊,进行营养健康指导等环节,同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安抚患者焦虑情绪,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规范书写门诊护理记录单。根据需要如使用特殊药物,执行特殊治疗或者评估有一定引发纠纷的隐患因素存在,为患者建立门诊护理记录,对患者来科时间、状况、采取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转归等认真、客观真实地记录。做好资料的分析讨论,对于有抢救过程的,时间记录要具体到分钟。
注意医护记录的一致性,防止疏忽和遗漏等缺陷。
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形成,“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患者”不仅仅是口号,要落到细处为患者解决实际的困难,真正的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变以前被动机械的服务为积极主动的服务,门诊设置导诊台,安排条椅、茶水杯具,供候诊人员休息饮用。各区分界标志明确,便于患者寻找。对年老体弱患者,由导诊人员代为办理挂号手续并护送前往检查或者直接到病区接受治疗。
效果评价①通过多种手段,收取患者意见,患者满意度情况;②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前后患者对护理技术性或非技术性服务反映的情况;③比较实施风险管理程序前后护理投诉率的情况。
统计学(统计学论文)方法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
实施风险程序管理过程中,医院通过设置意见箱、出院电话随访和家访服务等手段,收取患者意见,患者满意度在95%以上。
随机抽取治疗结束患者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进行统计学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表1)表1实施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前后患者反映的比较例实施风险程序管理后,与门诊治疗相关投诉发生明显减少(表2)表2实施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前后护理投诉的比较例4讨论按照护理风险程序管理,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在治疗前进行详细到位的告知,治疗中遵守操作规范,严密观察,认真完善各项记录,治疗结束后收取患者反馈信息,做到治疗终结而服务不终结,这也符合PDCA模式,有助于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管理人员和临床工作者从观念上重视护理风险的防范,从各个环节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苗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护理纠纷的苗头遏制住。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用制度来管人,用规程来规范行为,用预见性防范措施来消除隐患。
通过风险管理程序,将管理者与临床工作者及患者联系在一体,管理-执行-反馈形成循环,通过密切接触与沟通,使管理者与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而又相互理解,使护理人员与患者能消除隔阂,融洽关系。
查历年来护理投诉登记,与门诊治疗相关投诉原因可以概括为对反复技术操作的投诉,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对预期目标如抽血化验结果不及时、换药效果不佳的投诉,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应用实施,对这些容易引发纠纷的薄弱环节严密把关,使得相关投诉明显减少,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门诊治疗护理风险不能杜绝,但标准化程序化管理与操作,能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患者满意度,利于和谐医患关系.
第二篇: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管理程序
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管理程序
1、特殊疾病门诊申报
患有以下病种的参保人员可于每年1月份或7月份,凭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病情证明和有关检查,检验报告单送向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提出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第一类疾病,可以在门诊依靠药物进行治疗的疾病:
第二类疾病,病情稳定后可以在门诊治疗的疾病:
2、初次申报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需统一组织体检。
3、二级以上定点医院提出申请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的意向时,应根据参保病员的病情认真拟定具体治疗方案,并按本通知规定填写《特殊病种疾病门诊治疗申报审批表》,并附检查报告单和病情证明,以及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由参保人员或单位经办人员向市、县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申报。
4、定点医院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具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药物名称、剂型、剂量以及需连续治疗的时间要填写清楚。申报的药品只能是治疗特殊门诊
病种必需的治疗性用药,辅助治疗用药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不予审批和报销。
5、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先由参保人员个人全额垫付,参保人员患第一类特殊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在其个人账户金额用完后(含当年个人账户额度及历年积累,下同),当年继续门诊治疗该种疾病的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70%。一个自然内统筹基金为一名参保人员支付第一类特殊病种的门诊费用不超过1500元,不足12个月的按125元/月计算;参保人员患第二类特殊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在其个人账户金额用完后,当年继续治疗该疾病的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办法,按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报销规定办理。
第二类特殊疾病患者原则上每季度报销一次,第一类特殊疾病患者每年报销一次。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每年必须结清,12月31日前未提供上述凭证的视为自动放弃。
6、第一类特殊疾病和第二类特殊疾病在定点医疗机构确定了治疗方案后,可以在定点医院,也可以凭定点医院处方到A级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治疗。定点零售药店必需在发票上注明药物的名称,所使用的药品和实施的诊疗项目,必须是治疗该种疾病所必需的,否则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7、一个自然内,统筹基金为一名参保人员支付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和住院医疗费用总额累计不超过当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8、报销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须提供以下资料:
(1)、《特殊病种疾病门诊治疗申报审批表》;
(2)、复式处方;
(3)、医疗费收据;
(4)、医疗费用清单;
(5)、《基本医疗保险证》;
9、参保人员特殊疾病门诊治疗后,将上述凭证交所在单位医保经办人,由其填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审批表》,并向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申报。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审核后将应报销的医疗费拔付给单位,由单位支付给患者本人。
第三篇: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风险具有客观性、永恒性、不定性和危害性支持等特征[1],静脉输液因其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而成为临床应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但在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订有针对性的回避护理风险的策略,对防范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极为必要的。
1.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由于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用药张冠李戴或用药剂量错误,轻者引发医疗纠纷,重者危及生命,违反法律,后果不堪设想.1.2 配药时,违反配伍禁忌原则,造成药物间不良化学反应,使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未按医嘱或对药物药性不熟悉,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后不及时巡视,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未及时发现并做好相应的处理,而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1.4 加药后或输液前,未认真检查液体质量而未能及时发现液体里的微粒,如安剖的胶塞,药物未溶颗粒或其它杂质,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或恐慌等心里反应。
1.5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防范措施
2.1增强风险法律意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如在门诊静脉输液室,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熟人关系,在没有医嘱执行单的基础下进行静脉输液等。因此,总结和收集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意识,在早上交班会上经常向护理人员灌输风险意识,从而加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预见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
2.2 确保静脉输液物品和药品的安全
2.2.1 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管理制度,把好一次性物品质量关,使用一次性物品时必须检查是否密封和有效期,消除由此导致的安全风险。
2.2.2 用药前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有疑问时及时请示医师或及时纠正,同时注意药品的保存要求,一律不使用在院外自购的药品。从药源方面确保安全。
2.3 做好接药工作.接药时,应认真核对好注射证,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内容有患者的姓名、性别、药名、剂量、用法等,对各种药物应检查药名、有效期等,同时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向家属或患者解释清楚,并引导好患者入座。
2.4 确保正确执行医嘱.日常工作中护士多习惯按医嘱被动而盲目地工作,要调动主动工作心理,因此,要求护士接到静脉输液医嘱后,要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核对医嘱过程中遇有疑问及时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
2.5 进行静脉输液前确保用药的准确性。由于输液室病人较多,声音有些喧哗,病人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同姓名的情况,在护士叫唤患者姓名时,病人有时听不清楚也回答,因此,当护士到病人面前准备进行输液时一定要再次核对好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尤其对一些老年人、语言不通者更要认真核对。
2.6 行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认真做好评估工作,如血管、病人的病情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主动配合,力争一针见血。
2.7 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大部分的病人对于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副作用不了解,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患者及家属其所用药物的数量、作用、目的、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病人不同用药调节滴速的意义等,避免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随意调节滴速,造成一些特殊用药(硝酸甘油、胰岛素等输液过快,引起病情迅速变化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并嘱患者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知,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说话要讲完整,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2.8 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输液完后护士要积极巡视病人,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输液滴数是否准确,如外渗要积极处理,积极询问病人是否舒适。对使用特殊用药的患者如硝酸甘油等,护士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等。对血管有刺激强的药物,要注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
2.9 要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卡,输液记录卡是病人用药过程的真实记录,护士要及时完整填写,如滴速、时间、执行人签名。
2.10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依据药物试验程序进行,由护士执行药物试敏医嘱,及试时要告知皮试的的意义和询问过敏史,并交待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试验阴性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2.11做好护理记录及保存工作。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护理记载,它除有评估病人,调查研究,教学资源意义外,也具有法律依据,可见,护理记录及时、完整、真实准确是维护护患权益的有力依据[2]。因此,对在输液过程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要做好护理记录,详细记录好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及输液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处理后效果如何等。输液完后输液卡和注射证护士要收好保存半年。
第四篇: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单克隆抗体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它们的第一个用途是作为致癌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拮抗剂,但今天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长期寻求的有效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的载体并作为操纵抗癌免疫反应的功能的强大的工具。在临床上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未来将有可能看到持续增长治疗性抗体和它们的衍生物的发展。
由于单克隆抗体药物专一性强、疗效显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药物。但是,单抗药物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单抗的免疫原性,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的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异源性单抗进行改造以及人源性单抗的研制成为单抗研究的重要方向 1.EGEG疗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靶标。基因编码信息被翻译为特定蛋白,不过,许多蛋白必须经由翻译后程序激活,比如自身磷酸化。蛋白激活影响着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若EGFR出现故障使这些过程脱离控制,就会导致癌症。然而,尽管EGFR与癌症有着密切关联,人们对EGFR的激活机制还并不完全了解。
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个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EGFR也是其中一员。EGFR有一个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域,和一个细胞内的激酶区域。EGFR激活是其配体EGF结合到配体结合域,诱导受体二聚化,随后二聚体的两个激酶区域相互磷酸化。因为在相对较低的浓度下,即使没有EGF诱导的二聚化,单独的激酶域在溶液中也能自激活。二聚化是指两个同样的分子聚合形成单个化合物。研究发现,除了配体EGF结合以外,EGFR激活还需要EGFR跨膜螺旋和细胞膜附近区域发生结构偶联。正是这种结构偶联,允许配体存在时EGFR发生二聚化。2.HER2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又称为生物疗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免疫机制对抗癌症疾病,这种治疗方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单克隆抗体,第二是癌症疫苗及其它主动免疫治疗,最后是非专一性免疫治疗和其它佐剂。其中抗体,一度曾被称为是癌症治疗的“神奇子弹”,多年前就已经有临床数据显示单抗药物对于肿瘤治疗效果显著。
抗原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发免疫系统生成对应的抗体,从而靶向和杀死细胞,因此靶向癌细胞中某个受体的抗体药物,能靶向杀死癌细胞,同时激活免疫应答。癌症免疫疗法采用的单克隆抗体(mAb)是一种人造抗体,通过设计可以结合到某个特异性癌症抗原上,目前癌症领域已经有11种单克隆抗体得到了批准,大部分都是过去十年间获批的。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Herceptin),以及用于治疗某些特殊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利妥昔单抗(Rituxan)。
其中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各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这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而利妥昔单抗(Rituxan)则是针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抗体药物,淋巴瘤大体上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所有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高居第五位,而且在过去二十年,它的盛行率不断地增加。利妥昔单抗是美国第一个被允许用来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它可以强化病人的免疫机能,来锁定及摧毁癌细胞。
3.新型抗体技术 3.1双特异性抗体
目前已经采用了越来越先进的抗体工程技术,研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研究组就发现了一种称为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这种抗体能结合两个不同的肿瘤抗原,或者一个肿瘤抗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另外一个靶标上,譬如免疫系统杀伤细胞。这种具有双特异性的抗体杂合子在功能上是单价的,化学结构上是双价的,优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
目前FDA批准上市的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是Blinatumomab,Blinatumomab是BiTE(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抗体药物,同时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CD19抗原和T细胞表面的CD13抗原。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Ph-)复发性/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外,Blinatumomab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获得FDA批准的CD19药物。3.2抗体偶合药物
另外还有一种单克隆抗体,能携带一种对癌细胞有毒的载体,比如放射性核素,其它药物,毒素,或者酶。还有研究还提高了抗体的容量,使之能被细胞吸收,从而结合在细胞内的抗原上,而不仅仅是细胞表面的抗原。3.2.1放射免疫偶联物
放射免疫治疗(RIT)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 ,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 ,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相关抗原 ,将产生高能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 ,实现对肿瘤的近距离内照射治疗。RIT利用携带放射性核素的单克隆抗体特异地结合到病灶部位 ,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90Y— ibri2tumomab是第1个被 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放射免疫制剂 ,主要用于复发的淋巴瘤患者或对单独应用利妥昔单抗疗效不佳的患者。3.2。2免疫毒素
免疫毒素是用化学方法或基因工程方法将肿瘤选择性单抗与经修饰的多肽毒素共价连接而成的肿瘤治疗药物。免疫毒素可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或与细胞表面的靶抗原相结合后内化 ,继而在胞内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毒素有很多种 ,如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 , 其中引用最广泛的是植物毒素中的白喉毒素。美国 FDA已经批准了白喉毒素与白细胞介素 2 重组的免疫毒素 ONTAK(DAB3892I L2),用于治疗人皮肤 T细胞淋巴瘤[13214 ]。3.2.3化学免疫偶联物
单抗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通过药物分子上特殊的功能基团如:羟基、巯基、氨基等 ,将治疗药物与单抗相连接而组成化学免疫偶联物 ,避免了药物对其他正常组织的毒害作用,选择性地发挥治疗作用。常与单抗进行偶联的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喋呤等。
第五篇: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科学管理方法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患者55例,实施常规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55例,采取各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如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生活和工作需求,营造更为和谐的工作环境等。对比分析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在病历书写、操作技能及医患沟通方面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较行为管理前均有显著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为科学管理应用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事件,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85-01
胸外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之一,不仅对医师的要求很高,对护理人员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1]。因此,本文对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寄望于为临床提供借鉴及参考,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5例,男35例,女20例;观察组患者55例,男40例,15女例;所选患者均表示愿意配合治疗与调查,已排除精神疾病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所抽取患者其性别、年龄、病情及配合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的常规性的护理工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科学管理,由护士长根据不同科室,充分调动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如根据各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对其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问,为护理人员营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比较行为科学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患者认可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组间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结果
2.1 行为管理前后医护质量比较:行为科学管理后,医护人员各方面都有了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在医护技能方面有了非常大地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行为科学管理前后医护质量比较(,分)
分组病历书写 操作技能 医患沟通
对照组82.7±14.881.6±12.2 81.4±12.5
观察组90.4±17.1 92.9±16.388.6±15.7
P <0.05<0.05<0.05
2.2行为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对照组55例对护理满意度为83.7%,观察组5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胸外科领域中的疾病常发生在与生命相关的器官,病发时多较为严重且急,因此诊治的难度较大。胸外科属于高风险的科室,病种多样、症状复杂,多为急症、重症,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非常高。主要风险因素有:(1)护理人员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大。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变差,与患者间的交流也会日渐减少,容易造成医患之间的误解[2]。(2)患者身心健康风险:通常患者在进行胸外科手术后身体较为虚弱,且住院治疗过程中插管较多,若无合理陪护,容易造成患者坠床等风险。有些患者会因术后身体较为疼痛不愿翻身,容易发生压疮,也存在患者因为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产生窒息、痰堵塞等风险。少数患者也因为术后心情压抑产生抑郁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指导及术后护理都对患者有决定性的意义。(3)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由于胸外科手术后会用到很多医疗器械,如输液管、心电监护仪、管道、导尿管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十分注意器械的维护。一旦护理人员对这些设备的管理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不顺利,严重者会出现手术后应激障碍综合征[3]。(4)医患纠纷风险:护理人员在医院中与患者接触交流机会最多,也最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也日渐提高,所以极易引发纠纷。
风险管理是指将一个肯定存在的风险降至最小的管理过程,而行为科学管理则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目前最为先进的方法。护理风险管理是当代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的,不仅能高效的服务患者,还能有效防止风险事件及患者和医院经济损失。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行为科学管理后,护理人员在病历书写、操作技能及医患沟通方面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较行为管理前均有显著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行为科学管理作为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发病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导致了实际发生的风险要远远超出意料,轻者贻误诊治时机,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综合以前各种突发状况的前提下,要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护士长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来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考虑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从而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够切实做到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替患者着想,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尽责职守,爱岗敬业。对于护理风险,科室首先应加强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分层次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其次,护士长等管理人员应严格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实时的文书记录,确保所有工作有案可查;最后,对护理人员的交流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与提高,争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4]。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管理应用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事件,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春宁.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94-95.[2] 杨玉霞?风险管理对临床胸外科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7-9.[3] 薛永生.危机管理在心胸外科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价值工程2012,31(1):326.[4] 刘素芝.行为科学管理在胸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939-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