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0: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氮的循环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氮的循环说课稿》。

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 的 循 环 说 课 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方法方面: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

1.整体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

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 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 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

本章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在第2、3课时教学中,借助课堂演示实验如氨气的“喷泉实验”、“空瓶生烟”;探究实验如铵盐受热分解实验以及浓、稀硝酸与金属铜、铁的反应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导出本节课核心的知识,氨、铵盐、硝酸的性质,并借助自然界“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等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重点的突破: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氮循环的资料。

【引入】以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闪电”引入,引出“雷雨发庄稼”的谚语,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设计意图:闪电过程中发生的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既体现了氮气的性质又是自然固氮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农作物获得氮肥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一种方式。

【过程】利用课本上自然界中氮循环的示意图,用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知识,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过程.利用氧化还原的观点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哪些重要的应用。教学中重点解读闪电过程中氮气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结合,同时根据氮气的结构是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以三对共用电子结合非常稳定,以分析它的性质应该比较稳定,从而说明结构决定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氮气与氧气的反应重点强调反应条件。通过介绍工业合成氨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的反应,强调可逆号和反应条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从这两个反应,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氮的固氮问题,认识固氮的重要意义。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难点的突破:

从雷电过程如何转化为硝酸引入,让学生思考在雷雨交加的时候氮的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

因为氮的氧化物有毒,所以视频演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以及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从而简单介绍两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让学生思考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得出由氮的氧化物最终生成硝酸的全过程。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雷雨天对人类是有益的,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一氧化氮还能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还可以引起光化学烟雾,现在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汽车尾气和硝酸工厂的废气进入大气,它的存在已经是弊大于利了。

这样让知识更贴近生活,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忽视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强调氮气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氮气的一系列性质。练习巩固:完成学案上练习题。

下列几种固氮方式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有()A.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 B.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 C.NO与O2反应制备NO2

D.由N2与3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NH3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N2的结构

(2)N2的化学性质: 2.氮的固定:

3.NO和NO2的化学性质

第二课时

本课时实验较多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突破:

引入:氨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制冷剂等

第一个突破问题氨气的性质

重点之一是氨气与水的反应: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解释现象,总结性质,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之二是氨气与挥发性酸的反应,在刘谦热的今天我打算采用小魔术:魔棒生烟来突破。这里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重点之三是:氨气的催化氧化,这里可以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推测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根据这一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第二个突破点铵盐的性质:

从小故事化肥潮解后不能暴晒来引入,利用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氨盐的性质中给出的三个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交流,教师点拨,进行归纳得出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从离子的角度分析铵盐与碱的溶液的反应。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化肥,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意识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后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取,因为有了铵盐性质的讲解学生就较容易掌握实验室制法。这里要注意与氧气装置进行对比和氨气的检验方法。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氨气的性质和检验学生记不住,通过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重点。练习巩固:

课后题1、3、4题。巩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板书设计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水的的反应: ②.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③氨与氧气的反应:

3、氨气的检验方法:(两种)

二、铵盐

①铵盐受热分解 ②铵盐与碱反应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硝酸的性质,难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重难点突破:

引入:

播放一段视频,硝酸的泄露,通过观察消防员的处理过程和现场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硝酸到底有哪些性质。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结合课本“观察思考”栏目硝酸的性质中的三个实验,分别是

1、展示一瓶硝酸,观察物理性质

2、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3、将2中的铜换成铁做相同实验。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对硝酸的氧化性有哪些认识?

2、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这是为什么?

3、浓硝酸能和金属铁反应吗?

通过实验1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浓硝酸的保存,从而掌握浓硝酸的不稳定性。

通过实验2现象和分析氮元素化合价变化入手,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指出还原产物与硝酸浓度有关,一般规律是:浓硝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被还原为NO。借助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研讨。在教师点拨的“规律”引导下,对浓或稀硝酸作氧化剂时,还原产物规律进行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产物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同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书写。

通过实验3中想象,同时结合浓硫酸使金属钝化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认识浓硝酸也能使金属铁铝表面钝化。

最后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拓展探究浓硝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同时要求学生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一次提高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易出现的问题:知识方面因氧化还原等相关概念及相关知识运用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有些学生在分析硝酸的氧化性会有困难。习惯方面:学生书写方程式时容易忽略硝酸的浓度大小对产物的影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练习巩固: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课后题。板书设计: 硝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2、强氧化性

(1)与金属的反应(2)与非金属的反应

第二篇: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对硝酸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拟采用“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即:复旧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如在自学部分设置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五、过程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共分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氮的循环、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氨和铵盐的性质;第三课时介绍硝酸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板书】 第一课时: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通过学生观看关于闪电的视频,引入氮的循环。展示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过程的图片,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自学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填写导学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总结归纳。设计本栏目的意图是借助氮的循环让氮的化合物与学生一一见面。

在学生了解氮循环的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氮循环当中的重要物质。

对氮气性质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氮气可能有哪些性质?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氮气中氮为0价而氮元素还有-3价及其它几种正价,说明氮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引出氮气和氧气、氢气的反应,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反应的条件如此苛刻,从而引出氮气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对于氮的固定以及分类,我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的。

对NO和 NO2的学习,我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因为这两种化合物都有毒,所以我对课本上的实验又进行了改造,借助一个注射器,先收集一半管NO,让学生观察颜色,紧接着吸入氧气,观察颜色的变化,再吸入水振荡,这个实验中颜色变化明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出两种氧化物相互转化的方程。

【板书】 第二课时:

3.氨与铵盐

对于氨的学习,我充分挖掘课本上观察思考这个栏目,通过演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课本上的问题1,归纳出氨的物理性质,分析总结出氨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2,归纳总结出氨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紧接着提出是否可以将盐酸替换成硝酸硫酸,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提升学生的认识,反应的本质是氨气和氢离子的反应。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3,从化合价的角度,引出氨的催化氧化,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过渡]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

对于铵盐的教学,我也是充分挖掘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铵盐的性质。

通过实验1和2,让学生归纳出铵盐的不稳定性;演示实验2让学生归纳出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方程式,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归纳出铵盐和碱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实验装置。在学生对铵盐的性质了解的基础上,将问题回归到生活上,我们应当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铵态氮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通过演示实验,设置必要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出氨与铵盐的性质,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重点。【板书】 第三课时: 4.硝酸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硝酸性质的学习,我是通过课本上观察思考这个栏目来完成的,通过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一瓶浓硝酸,归纳出硝酸的物理性质,通过硝酸的保存方法,引出硝酸不稳定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和3,归纳总结硝酸的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的金属发生反应,浓硝酸使铁铝钝化,特别是在实验2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组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变量控制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紧接着通过补充实验碳和浓硝酸的反应,让学生认识到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能与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上对于氮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实验导学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物质的性质,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物质的性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严谨的思维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最后一部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通过课前布置的“氮氧化物的功与过”论文征集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深入体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小结归纳】利用课本83页的概括整合,归纳总结含氮物质的性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全面的掌握各物质的性质。

六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第二课时:

3.氨与铵盐 第三课时:

4.硝酸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篇: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有这么一句话说的是——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因此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促使学生对《氮的循环中相关氧化物的性质》进行探索。教师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最主要的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四、教学程序)

我以社会问题焚烧秸秆为情景背景,首先展示几张焚烧秸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那个特殊时期的感受:烟雾弥漫,有刺激性气味。从而引出空气中含有氮元素的刺激性气味是由植物焚烧所致,说明植物体内含有氮元素,而植物体内的氮元素又是从土壤中而来,农民通过施肥使土壤中的氮元素得以平衡,化肥厂制备的氮肥又是从含氮量丰富的空气中汲取,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到氮的循环当中。通过生活的情景导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进一步认识生活和化学的联系。

随后展示大豆和其他农作物根部的图片,通过图片直观展示和对比,得出氮固定的途径之一:生物固氮。

氮气的性质比较稳定,一般农作物无法从空气中直接获得氮元素,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的谚语:雷雨发庄稼,告诉了我们氮固定的途径之二:自然固氮。

以闪电这一自然现象为例,演示自然放电试验,由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这个实验中颜色变换明显,很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由三颈

瓶中颜色的变化抛出问题:为什么颜色到后来变成了红棕色?学生由出示的NO和NO2并结合课本,得到NO、NO2的物理性质。根据其物理性质和氧化还原知识能够解释空气放电实验中红棕色是二氧化氮气体。

之后我将演示一个小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一:)

操作:用盛有NO注射器吸入少量空气(4-5ml),之后用橡胶塞堵住.将此注射器与盛 NO2的药瓶对比。

现象:注射器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结论:2NO+O2=NO2(实验说明二氧化氮是有一氧化氮气体和氧气反应而来,说明在闪电状态下,氮气和先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无色的一氧化氮,而后生成了的二氧化氮气体。)

提出问题:在雷雨发庄稼中,是谁将氮元素带入到土壤当中的?是谁和水发生了反应?学生推测二氧化氮。

现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达到牢固知识的目的。

在实验探究二中:

操作:用盛有NO2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塞上橡皮塞,振荡注射器之后,再次打开橡皮塞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向注射器内溶液中加石蕊试剂。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注射器中颜色先红棕色→无色后由无色→红

棕色,加石蕊试剂后溶液变为红色

并结论:3NO2+H2O=2HNO3+NO 指出方程式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达到巩固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在层层递进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测反应,自我总结的能力,更突出了本节的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题目进行检测。题目的设置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重点和难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同学学生的题目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对掌握不足的地方,在总结中做好补充和强调。

课堂小结: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从学生的知识,方法和体验入手,带领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你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达到回顾知识,拓展深化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将知识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不足之处是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准备不够充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正式

3.2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中的第2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通过对氨态氮肥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促使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与铵盐的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实验导学教学”模式。即:联系实际或演示实验—→分析

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通过投影资料或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3.学习方法:

①自学。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如在自学部分设置填空题,通过学生自学、填空,能抓住要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多媒体投影:氮元素与动、植物生长有关的图片

讲述:氮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植物是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游离态的氮,只有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硝酸盐,大部分植物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比如氨、铵盐和硝酸盐。

【板书】第2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和铵态氮肥

【活动】教师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色、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并闻气味。由一位学生按正确方法闻气味。学生独立归纳,得氨气物理性质,教师加以评价肯定。【板书】氨的物理性质

【投影】结合幻灯片,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①色、态、味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 密度: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0.771g/L,比空气轻;

【设问】对于氨气物理性质的学习我们还必须探究它的水溶解性,氨气能否溶于水,其水溶解性又是如何呢?下面请看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步骤,分析原理,现象;

【设问】

1、氨溶于水时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

2、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3、将烧瓶中的溶液倒入烧杯,用酒精灯加热,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极易溶于水,进一步完善氨的物理性质。

【板书】③ 溶解性:极易溶于水,生成一种弱碱性溶液-氨水。(NH3·H2O)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可逆反应)

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形成一种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碱性溶液-氨水。是一种弱碱,在水中只有少部分电离为NH4和 OH。[演示实验2]“空瓶生烟”

【设问】

1、你能解释演示实验2“空瓶生烟”现象吗?若将浓盐酸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吗?

2、氨水为何不大量用作化肥?

3、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分析下列反应中根据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 【强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强调指出借助“白烟”生成,可用于氨气的检验。【板书】4NH3+5O2制硝酸。

【过渡】 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氨水不大量用作化肥,而是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们要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板书】(2)铵盐(NH4+)

[演示实验3]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

[演示实验4]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

[演示实验5]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可用多媒体投影下列要讨论的问题:

1、铵盐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使用?碳酸氢铵固体如何保存? 【强调】上面的[演示实验5]可用于铵盐的检验。【分析、归纳、投影】

师生一道分析交流后进行归纳(下列归纳小结可通过多媒体投影)★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铵盐的化学性质:① 受热易分解 NH4Cl

+

-4NO+6H2O这个反应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叫氨的催化氧化法NH3↑+HCl↑ NH4HCO3NH3↑+CO2↑+H2O

② 与碱溶液反应 NH4++OH-NH3+H2O(可用于检验铵盐)NH4++OH-=NH3·H2O 【点拨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氨对工业和农业的重要作用,你知道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制得NH3?如果实验室要制得少量NH3,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由于氮气与氢气反应条件不易获得,加热铵盐制得的NH3又不纯,故实验室选择铵盐与碱反应来制得少量氨气。)

【投影】氨气的实验室制备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① 反应原理(见上反应方程式)② 发生装置——固体+固体→型 ③ 干燥剂——碱石灰或氢氧化钠 ④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⑤ 验满方法——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⑥ 尾气处理——用水吸收 【课后小结】播放幻灯片

【作业布置】教材P81 4、5、【课时2训练】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氨和铵态氮肥

一、氨的物理性质

1、溶解性

二、氨的化学性质

三、铵盐(NH4+)及其化学性质

四、氨气的实验室制备

第五篇:《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C,沸点83 o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1] 1.酸性:(通性)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活泼金属反应。2.不稳定性: [思考2]:

(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

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A.煮沸

B.加入足量水(过量)

C.通入空气

D.加入NaOH溶液 3.强氧化性: [思考3]:

(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 析:+5价。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

[实验2]: 观察现象: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Cu(NO3)2+4NO2↑+2H2O

3Cu+8HNO3(浓)===3Cu(NO3)2+2NO↑+4H2O

[思考4]:

(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 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 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

[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三、硝酸的用途:(1)化工原料;(2)化学试剂。

[思考6]:取2支试管,分别注入浓稀硝酸各1~2mL,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各有什么现象?微热,石蕊试液在浓硝酸或稀硝酸中的颜色是不是相同?为什么?

析:变红。加热后,浓硝酸中变为无色;稀硝酸还是红色。

下载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氮的循环》第一、二课时教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二、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通过......

    for循环语句说课稿

    《FOR循环语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程语言基础——C语言》中的第四章第三节《For循环语句》。本节教学内容用1课时完成,教学地点在......

    《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循环结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1、教学分析:《神奇的输出方法——PRINT》,是新版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必修模块第六章《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内容。......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下面,我将围......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C语言FOR循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FOR循环”(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3.2.2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 学案 第二课时

    氮的循环 第二课时三、氨气的性质 1. 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没有颜色、有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____体积氨。证......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硫和氮的氧化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阐述我的......

    制氮技术

    民安消防BZN制氮机 一、技术分析 BZN的变压吸附制氮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纺织、煤炭、石油、天然气、医药、食品、玻璃、机械、粉未冶金、磁性材料等行业。 针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