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一篇: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分析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侵略者的行为在利益的推动下不断强化,引起了受侵略国家和人民的警觉。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源源渗入,引发了国人文化上的忧患意识。“文化侵略”可谓帝国主义最新的形式,西方文化向东方的输入,本质上说是现代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一种精神上的征服与侵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对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做一分析。

一、饮食

饮食方面我们以麦当劳为例,汉堡包是整个美国最集中或者说最具凝练性的唯一象征。和汉堡包一样,美国也由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政府——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政策;美国企业;然后是美国的世界观所独有的一些观念,哲学思想或精神;最后还有美国人自己。他们怀有独特的自信,似乎对世界其他地区不屑一顾,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最伟大的。和汉堡包一样,这种多层面的美国也浓缩成一种品牌,一种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和被包装了的品牌,也不难窥见世界上有多少国家都是按照美国的模板来复制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诚然美国“汉堡包文化”的入侵已经不再局限在美国后院—拉丁美洲、欧洲,而是作为美国全球战略一部分了,如果世界的花园就只剩下美国这朵花,色彩不1 免单调。也不能称之为花园;世界只剩下美国人在思考,其他人是机械地复制美国的“汉堡包文化”,“好莱坞文化”,“可乐文化”,那么世界也只是一潭死水,所以抵制“汉堡包文化”的入侵是全球的责任,是为保存文化多元性而进行的无硝烟战争。是反对文化指明的战争。

二、节日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2 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让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三、娱乐

2004年至2010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主要阵地,这里的电影美国的电影生产量只占世界总量的6—7%,却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

美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在传播能力上的强势地位,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美国电影会恣意地扭曲、丑化美国“眼中钉”国家的形象。在与苏联“冷战”期间,美国影片明枪暗箭齐发,由冷嘲热讽到招降纳叛,拍过无数“反苏片”。在美国电影中,很少有中国人的形象是正面的。中国人以至唐人街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经常都被诡秘化、妖魔化;为了挑拨民族矛盾,就有多部影片歪曲了“西藏题材”。但好莱坞总能用钞票聘用华人去扮演丑化自己民族的角色。

1.价值观随电影渗透—政治

战争片中的美国军队,素以“国际警察”的姿态在外国耀武扬威,维持“国际秩序”。他们在别国杀了人,搞得一团糟还受到别国人的爱戴。

2.价值观随电影渗透—道德

美国电影在“娱乐性”的包装之下,无处不在地展现着电影制作者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往往贯穿了整部影片,通过具体的人物和表现方式,宣扬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美国电影可以为色情杂志出版商树碑立传,对于拍摄色情电影、开黑店提供吸毒、滥交场所而发财致富的“商人”,也常有“传记”3 问世;淫秽、暴力的题材更是经久不衰。在向青少年灌输愤世嫉俗之余,好逸恶劳、追求物质享受简直就是它的主题。

四、服装、建筑

以服装和建筑为代表,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下,我们民族的特色正在丢失。中国人已经习惯穿西装打领带,长袍大褂只能在传统的相声表演中才会偶尔一见;由一次国际会议而引起的唐装热,在今天看来只是昙花一现。在建筑方面也是一样,今天,很多大城市满眼望去,除了方块儿还是三角,这在西方建筑学上被称为简捷美,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众多经典要素被渐渐遗忘,建筑中的民族特质近乎丧失。

对于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客观的态度对待。一方面要“融会”,要真正地理解西方建筑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求“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吸取西方现代建筑文化的优点,丰富本民族文化。

西方建筑思潮中渗透的创造精神与反叛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建筑所缺乏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改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更应立足本土的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五、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重视,在某种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对汉语教育的重视。当今的中国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写出一篇像样的华文美章来?

当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相对经济和军事的侵略,文化的侵略更为根本。当前,西方文化侵略的本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蚕食中华民族存在的基础,动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使我4 们“国将不国,族将不族”。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萨义德曾经说过,文化还是“一个社会最好的知识和思想的储藏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化成为各种各样政治和意识形态相互交锋的舞台。

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作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智囊团,其总裁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通过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输出,通过对外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在全世界担负起领导的责任”。

美国中央情报局机密的《行事手册》中,有关于对付中国部分、在中情局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显示出美国颠覆中国的野心及其手法。“十条诫令”的行事内容,包括针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道德、民族感情,以至传媒工具、武器装备等等,具体细致,无孔不入,为的是颠覆新一代的传统值观,让年轻一代背弃自己祖国民族,离心离德,挑起**。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要不停发展的。中国的文化发展超过几千年,自然有其优势,但也必须不停发展,包括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民族才能更进一步发展,国家才能崛起,社会才能和谐。

第二篇:从肯德基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从肯德基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蜂涌而入,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渗透,青年的思想观念从守旧走向求新,从重复走向变革,从趋同走向求异,从盲从走向怀疑。如何在西方文化渗透的背景下有效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文化;渗透;抵制

肯德基的店面里熙熙攘攘,衬托出周围中国菜馆的冷清.这两层的肯德基店似乎显得略小的点,稍微多点人就容纳不下.可以想象中国有多少肯德基店像这里一样热闹.近20年来,肯德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的各个城市,热衷于肯德基的人以80后,90后及21世纪新生代为主,其中夹杂着70年代和其他年代的人.肯德基等西方快餐店以更贴近儿童的经营理念(如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儿童套餐,玩具和游戏场所)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随着中国新生代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店的追捧,西方文化也悄悄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一、西方文化对中国渗透的手段

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西方的饮食习惯正在逼近和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近年来,这些连锁快餐店在中国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及根据书改编的电影受到了全球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同样也获得了成功,在中国面向少年儿童的出版物,除了教材、辅导书和《新华字典》外,没有一部书的发行量能与英国人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比肩。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时代华纳、新闻集团),控制着世界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2010年初仅一部《阿凡达》全球票房便可超过20亿美元,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票房收入有一多半是从国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美国文化通过包括影视、演出、展览和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这一既公开又合法的渠道来占领中国的文化市场。

二、美国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1.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

目前,中国的本土文化已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繁杂的西方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中国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好莱坞大片等深得青年人的青睐,中国儿童从小便知道了肯德基好吃、有礼物可拿,在他们接纳西方物质产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感知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学校里都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洋节”热潮,大家都乐忠于过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而对于像中秋、端午、清明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却并没有什么热情。西方文化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实现了对中国的渗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不仅阻碍青年接受和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而且会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乃至思维模式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2.婚恋观日趋开放。

好莱坞大片的传入也使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逐渐被青年人所接受,影片中的暴力、情爱镜头影响着年轻一代,这使当代青年对早恋、婚前性行为、婚外恋、离婚等现象抱有很大的宽容性,性道德观念呈多元化趋势,这就造成了对中国传统伦理底线的冲击。

3.消费观念趋于超前。

西方文化在青年中广泛传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主义在青年中的滋长。当前,附着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金钱至上、消费至上的西方商业文化,正悄然深入青年思想意识,并逐步成为其消费观的重要取向。名牌运动鞋、高档化妆品、时尚手机等高档消费品都成为青年追逐的对象,追新潮、求时尚、高消费的世俗之风日渐强劲。对西方衣食住行的群体性推崇和模仿,不仅阻碍着青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且逐步销蚀了青年的文化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人道主义价值关怀的部分缺失和对生命价值的轻视。

三、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首先要肯定随着全球一体的发展,中西文化交融已经势不可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总是在彼此交融、相互渗透中取长补短而得到发展和进步的,文化封闭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在这种现实面前,中国文化就要学会对全球化作出文化的、价值的拷问,提高文化自觉,建构现代的文化认同。在充分吸收包含西方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长处,挖掘西方文化具有现代精神和进步精神的价值内涵时,更要加大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投资,加速文化转化,形成文化整合,建构具有全球化时代精神的新文化,防止被西方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凸显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

意识形态工作要从立足于改造人的功能,转向尊重人、激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价值定位。凸显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当代青年教育尊重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走出传统宗法身份社会忽视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模式,找到当代青年教育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具体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性根据和恰当模式。通过对青年思想观念嬗变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代青年所关心的主要是现实问题和自身利益。由此,在确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判断标准下,承认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充分肯定青年趋于务实的理性价值追求,鼓励青年去“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要让人文关怀走进青年意识形态教育,从寻求人的生存的协调状态和文明的趋向出发来构建人文精神,引导青年思考人生的意义、婚姻的责任、生命的传承,由此来矫正青年物质崇拜、盲目享乐、感性消费高于一切、不愿承担婚恋责任的倾向,从而为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向。

对于那些有一定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定的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浪漫情调的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加快社会文明程度。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节日,我们都要将其发扬。

总之,在中国大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警惕西方的文化和平演变策略,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腐朽思想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捍卫祖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保护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第三篇: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中国

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09新闻一班李彦杰

2009211405

5中国文化特点中,有着许多思想,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自私自利、知足自得、诚实信用等。本文就从几中国文化观点来讨论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很多思想影响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我们不可能全部一一说出,本文就此挑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可分为:1.认识需要;2.信息搜集;3.方案评估;4.购买决策;5.购后评价。

一、面子文化

中国人普遍非常要面子。

在信息搜集阶段,由于面子问题,我们就会钟情一些比较高档有品牌的商品。对这些高价格的高档商品比较留意。比如送礼,中国人对于送什么程度的礼物能让自己有面子。比如穿着,我们就会思考什么牌子的衣服穿出去能让自己有面子。从而在购买前对这些方面的信息会比较注意。

在方案评估阶段我们会比较搜集来的信息,对一些知名品牌,“有面子”的品牌做出评估。

在经过以上两个阶段,我们就会因为面子来决定一个品牌,然后购买。在购后评价时,如果有人在场,面子文化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买到的东西受到了赞扬等,我们就会觉的非常有面子。相反,就算买到的商品并不是那么逞心如意,然而为了面子,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强撑着说这个东西如何如何好。

二、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传统中有着很大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依赖感、家庭责任感都比西方人强,中国人的家庭往往就是一个消费单位。

从而在认识需要方面,中国通常是优先考虑家庭需要什么。而在信息搜集阶段,会对家庭用品,对家里有帮助的商品比较在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需求情况等对在方案评估阶段影响也非常之大。在购买决策有时大都是一家人一起商量买什么品牌,什么价位,去哪里购买等等。这时候包装、降价、售后服务等等都是会影响到购买决策地

在购后一家人会对商品做出一个评价,商量是否好用,是否退货等等。

第四篇: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十多年前,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起了一股中国风刮遍了全球,极大的满足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而去年,同样的一部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功夫熊猫))}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两部影片正好隔了十年,那么这十年美国的电影人在解读中国文化时理解是否更加的到位了呢? 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丈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相比 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3-场在 功夫熊猫 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人在观赏《花木兰》时往往会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和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不能完全对上号,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表的美国励志片。的确,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就拿花家来说吧,偌大的一处宅邸竟然只住了四个人,连一个仆人都没有,扫地做饭洗衣都是亲自动手,这哪是大户人家啊?还有,院子里有凉亭很正常,可是凉亭居然就是花家的祠堂这就过于荒唐了,而且从后面祖宗出来开会可以看出里面供奉的祖宗牌位里有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社会必然是不可想象的。像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木须龙假扮将军的使者给宰相送信时胯下的坐骑竟然是大熊猫。众所周知,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跟《花木兰》所描述的地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影片所表现的精神,则与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辞》有着很大的出入。《木兰辞》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和凯旋归来两个部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表现的是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而美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则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通过木兰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替父出征的一个潜意识,就是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另外,无论是第一次大战单于,还是将皇上从单于手中救出,花木兰都是整个战争的主角,她个人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而这样的安排恰恰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说来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只是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好莱坞上。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美国,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等观念,使平等思想在美国人的头脑之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等级观念非常淡薄,但是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依然存在的。然而,20世纪6o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这个平等的权利有丁更深刻地体现。女权主义的思想在影片中也得到了l:变芏清楚地展现。就如我们刚才所说,乐府诗中的花木兰在参军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但是在影片中为了突出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情节被修改了。第一次战争中木兰受伤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这跟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是不符的。另外,在木兰杀死单于,拯救了皇上和国家后,皇上在全城百姓的面前。向木兰鞠躬致谢,紧接着朝中大小官员以及全城百姓都给木兰跪下了,这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是不可理喻的。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对立了奇功的大将,他只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赏赐措施,而不可能向一个他鞠躬:在男权社会,那些朝中的官员也不会向一个女子屈膝。整个这部分的演绎完全当代化了,融会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等级思想相去甚远。相比十年前的《花木兰》,好莱坞放弃了改编中国传统故事,转而制作了一部全新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讲述了怀揣武侠梦想的贪吃熊猫阿宝的成长故事。闪亮出场的侠客熊猫阿宝,不仅戴斗笠、挂披风,拿着筷子吃包子,更有一句经典的中国侠客台词“侠骨柔情无需回报”,塑造了经典的中国侠客形象:功夫熊猫》讲述的故事不像我国武侠小说那样以男主角跌落山谷,偶遇神功,练就神功,终成高手,为民除害的五部曲作为模板了,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思路。故事是以阿宝做的传统武侠梦开始的,然后编剧并没有让熊猫经历正统的中国侠客磨练而变成一个真正的“功夫熊猫”,反派豹子太郎的迅速到来催熟了熊猫阿宝,虽然熊猫对师父说他希望自己能够接受正统的训练,但剧情逻辑让这种意义上的“训练”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中国功夫在电影中虽然显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但五大高手都被太郎打败,说明用美轮美奂的“功夫”来对抗邪恶已是不可能的,熊猫

必须运用另一套更有效的方式来拯救大家。此时传统的中国功夫神话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式平民英雄的成长神话,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主导文化模式个人主义对中国侠客的重新解构。“神龙宝典”是一卷无字经,但是在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一个宝藏或神功秘笈类的东西让人们去抢夺,这传说中的“香饽饽”可能确有其物,也可能什么都没有。问题在于在我们的武侠中,秘笈或宝藏被证明为“无”的时候,大侠已经功成名就,秘笈是否有效已经不重要了。这里梦工厂稳准狠地抓住了中国武侠神话的“命门”,将“师父”与“秘笈”成功地搞笑了一番,因为当阿宝打开宝典大叫“没有字”的时候,不但师父傻了眼,我们也傻了眼,“神龙宝典”也不灵光传统功夫片里十拿九稳的保障全不管用,这下子怎么办?故事在美国人的文化主导式下再次峰回路转,阿宝通过“宝典”的反射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次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打败了太郎。在这里,阿宝的成长是对美国文化、美国精神的一种折射,它体现了美国人祟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不过片中有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浣熊师傅和乌龟大师在桃树下谈论关于阿宝是否能成为神龙大侠拯救大家的对话中处处透露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乌龟大师说到的自己不能控制桃树的开花结果这恰恰体现了道家老子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道”化生万物,养育万物,但是“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这就是“无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不为,而是有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有“功”。也即是要“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不妄作为 只有遵循自然的原则,才能把握“道”。在电影里,乌龟大师就说过,我不能影响桃树的开花结果,尽管我能将桃核种人土里,但桃核只会长成结桃子的桃树而不是苹果树橘子树,这一点我无能为力。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惊叹从《花木兰 《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影片场景的设定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神龙侠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敬仰乌龟大师。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而故事的高潮暗含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最终阿宝取得胜利彰显了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教,终是强求。另外影片设计成功夫片,其中的武打场面也是可圈可点的。片中许多建筑的设计都严格遵循中国武侠片中的样本,比如在红瓦屋顶上奔跑飞翔,备司其职的虎、猴、鹤、蛇和螳螂五侠代表标志性的中国功夫,而师傅和阿宝抢食的场面很有成龙嬉笑武侠之风,到了反派大龙与阿宝决斗的地方,其上天落地夸张的天马行空又应该是以周星驰的《功夫》为范本,其他如不倒翁沙袋、掌劲灭烛、夜幕飞檐这些情节也都是来自香港动作片。这些对我们看惯功夫片的中国人来说十分亲切。影片运用的也十分到位,不 花木兰》照搬的很生硬,使人觉得别扭。两部电影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而《功夫熊猫》在表现传统文化方面下的功夫比《花木兰》要多得多,许多人评论后者只是披上了中国传统故事,骨子里表现的净是美国的东西,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误导了其他国家对古代中国的看法。而前者就好很多,具有相当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哲学在全世界都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后也逐渐被人所认识、接受,影片中表现的也十分到位。

可以这样说,迪斯尼动画片从1998年的《花木兰J2008年的《功夫熊猫》,在两部电影中,给观众们展现的文化背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在这十年的世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已经有所增加,特别是中国式物质特色吸引了很多西方学者的潜心研究(如中医学)以及普通外国友人的兴趣爱好(中国的美食、工艺品等等),在国外很多大城市都有中华城,当然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已经走向了世界。西方已不再把所有的东方主义色彩(如日本特色)误认为中国也有这样的传统或文化。但是 这些都是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应该说中国受西方的影响更多。虽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但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到受外国列强入侵的灰暗历史,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口号,从来都是集体为先,个人为后,以社会本位论的观点贯彻精神文明,但是在现今的和平社会,经济发展是关键,人民安居乐业,西方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已经逐渐渗入到我们群体中。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人的位置放在了前面,更加尊重人的价值,个人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熊猫阿宝能够被中国人所喜爱的原因,表面谦和软弱的熊猫,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子承父业的传统已经不在。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常常是生性和善,喜欢中庸,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理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阿宝那样好运,成为英雄名人,但是我们愿意为理想去奋斗。不要以为个人主义精神的趋势会让我们忘记自己的精神文明,因为这本是没有冲突的。就拿儒家文化举例,在古代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如今,在外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孔子学院,不仅可以让更多不能来到中国的外国朋友学习儒家文化,揭开中国文化的神秘面纱,也同样唤起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注意。相比于世界哲学史,儒家思想就是中国的哲学,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以及其包含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相应时代的变化做出改变。这就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能历经千年独领风骚的原因所在。

在全球传播时代,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文化边界开始模糊化,也开始不断的被改写。许多人赞美这个时代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丰富与便利性,在全球化趋势下,全球性阅读潮流,已经无法抗拒其洪水般侵袭。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正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而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参考文献

[1]移星,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1). [2]张云云朱玉利,探析道家“自然而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一28—30 [5]齐瑾,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安顺学院学报2009lJ 1(1)一22—23

第五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

下载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日常生活各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广告角度对伊利公关进行分析

    试论伊利在乳制品行业危机后的品牌重塑策略 摘要: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令快速发展的我国乳品业猝不及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行业危机。三鹿、蒙牛、伊利作为......

    从传播学角度对植入式广告的分析1

    从传播学角度对植入式广告的分析 艺术与服装学院 广告094班 0910520421王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的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植入式广告这个词汇也越来与被大家所熟知,那么到底什......

    从高速公路硬件建设谈事故预防分析对略策

    文章标题:从高速公路硬件建设谈事故预防分析对略策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速公路成为道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具有“设施完善、全封闭、高流量、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

    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景德镇陶瓷学院 工商学院 11级财务管理1班 徐高正 201110440109) 摘要:本文是关于民营企业家成功之路上的一些经历的调查分析,及......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最终定稿]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1.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和政府的补助。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

    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题目: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摘 要 现今,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也在逐步深化,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深不见......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作者 刘岩 崔晓 摘要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

    从长远角度对销售员的职责发展规划分析(共5篇)

    从长远角度对销售员的职责发展规划分析 对年轻人而言,做一个销售员或许是最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的职业。销售人员作为企业员工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和财务人员、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