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积极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
陈先强《 人民日报 》(2010年05月06日 07 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从存贷总量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量减少;从资金流向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从资产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农业贷款风险高,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加快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人民银行可以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促使形成农村存款留在农村的机制。第四,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的基础。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应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发挥其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以有效解决“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降低信贷支农风险。二是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农村信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缺少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风险大,经营成本和赔付率高,回报率低,有的农业保险业务甚至持续亏损、日趋萎缩,导致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将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支农方式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第二篇: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现状
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现状、问题与建议
施韬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主要以银监会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基础框架,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具体措施和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诸多困难,执行效果欠佳。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受托支付”管理办法,借助征信系统加强事后管理,来完善当前信贷资金流向监控。
关键词:银行信贷;资金流向;监控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复杂,宏观调控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人民银行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确保信贷资金流向的合规性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宏观调控方向很可能会被偏离,且信贷资金风险隐患也可能加大。
一、商业银行监控信贷资金流向的主要措施和管理办法
在信贷资金流向监控上,目前银行主要执行银监会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据调查,各银行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都制定了具体措施及内部管理办法,对资金流行进行持续监控和管理。
以某国有银行为例,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完善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对受托支付、自主支付的条件和标准及贷款资金支付所需资料进行具体明确,要求对所有项目贷款、1000万元以上的流动资金贷款的资金支付必须实行受托支付,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进行刚性控制。同时,确定了贷款受托支付的目标必须达到90%以上,加强对贷款资金“第二手”及后续支付进行连续监测管控。二是规范借款人帐户管理。在借款人结算资金帐户外,专门开立贷款发放及专项资金帐户,建立结算资金、贷款资金及专项资金的分账管理模式,监控贷款资金合规使用。三是设置专业部门及专门岗位。一级分行在信贷管理部专门设置信贷监督执行部,作为信贷管理部的附属机构进行管理,配备专人,专司对贷款前提条件及贷款资金支付的审核监督。二级分行设置专岗,专职从事信贷监督执行工作。四是实行系统功能改造。一方面,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对贷款资金的支付管理功能进行改造,在贷款发放时,对受托支付的交易对手户名、账户、金额、用途等要素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专门开发了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监测的查询系统,授权监测人员按照指定条件进行查询。五是加强持续监督管理。要求在贷款发放后的5日内监测贷款资金的支付和走向情况,监督贷款资金是否按照原审批的用途合规使用。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核查整改通知书,督促经办行认真整改。同时按月对贷款资金支付监督情况进行通报,对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率、法人贷款资金支付合规率、信贷监测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等纳入信贷管理考核指标,实行综合考核评价。
其他银行都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只不过在细节上存有一些差异。大体上的一些其他措施还有:一是建立信贷资金走款监测台账制度,对信贷资金进行逐笔监控、逐笔核实;二是建立分帐管理模式,贷款发放、支付和还款通过专门帐户办理,同时要求借款人不得通过网银、委托收款、通存通兑等方式使用信贷资金;三是加强回笼资金的异常情况监控,如发现信贷资金回流等违规行为,对客户经理给予处罚;四是实行贷款发放和支付的流程精细化管理,审查人员对借款人所提供的交易合同进行审核,放款人员审核合同要素、放款资料是否齐全;五是开展贷后检查,分为首次贷后检查、常规贷后检查、续授信贷后检查及贷后抽查。
二、当前信贷资金流向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金融机构都制定了从形式上看都较为完善的办法和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困难,执行的效果也不理想。
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一)从实践来看存在诸多困难
1、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集团类企业,难以实现贷款资金监控。资金集中管理的集团企业,其下属企业信贷资金和销售收入归集到集团帐户上,统贷统支,贷款行帐户往往是零余额。由于贷款资金不是直接由贷款企业支付给交易对手,而是由母公司来负责统一调配支付,因此银行对其资金支付的真实性很难把握。此外,该类客户往往也是各行优质客户,较为强势,因而难于沟通。
2、银行被动支付信贷资金造成无法有效监控资金流向。贷款客户的信贷资金账户尚有余额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收款银行“顺进”支票提示付款,如支付对象、用途不符合提款审批意见且贷款客户自有资金又不足以支付时,银行无法以贷款用途不符为由办理拒付,从而形成贷款的被迫挪用,仅靠事后追偿,增大了银行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且追偿效果也无法保障。
3、对贷款资金真实用途的甄别存在较大困难。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形式上对贷款资金用途进行了调查和核实后,很难再继续根据资金支付情况进一步核实物资采购、运输和入库等情况,仅从一般性购销合同、支付协议和相关资料来判断资金流向是否真实合理具有很大局限性。
4、贷款资金的连续性监测难度大。由于大部分企业资金收付结算量大,贷款资金的支付往往涉及不同客户、不同帐户和不同银行,给监测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银行普遍反映,信贷资金一旦跨行流出,便很难再对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测。
5、流动资金贷款额度难以准确测算。根据《流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授信总额,应根据提供的公式进行测算,并不能超过测算额度。而实际操作中,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够规范,部分营运指标不够稳定,销售增长指标难以估算,进而导致实务中依据确定授信额度后进行倒推测算流动资金需求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银行反映,如果按照公式计算,企业就没有信贷需求,基层银行只能通过人为调整一些参数进行测算。
6、非牵头行在银团贷款中很难监控资金流向。银团贷款只有牵头行才具备条件对贷款进行支付管理和用途监管,如铁道部所属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所承建的武广高铁项目采用银团贷款,银团成员按比例将贷款资金转到牵头行帐户,牵头行负责对贷款的集中使用、集中偿付实行监管。
7、网银等现代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加大了资金监控难度。企业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支付的便利性,采用化整为零等各种办法来规避银行贷款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资金在对公帐户与企业主个人帐户之间流转的现象较普遍,使得资金监控更加困难。
(二)从效果来看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调查发现,在当前贷款资金流向监控框架下,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贷款实际用途很难对接约定的借款用途,在时间上,由于存在诸多审核环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及时需要。这导致企业往往被迫采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完成银行监控的表面真实性,使得银行难以监控资金的真实流向,从而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受托支付制制度安排与企业实际经营要求往往脱节,这一方面增添了企业运用资金难度。各项监控审批制度导致贷款资金实际到位时间滞后,不能在实际节点进行支付,企业只能另行筹资付款,而银行按照合同规定再次支付后,交易对方很可能拒不退款、延迟退款或者采取继续供货,企业面临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放大了银行资金风险。企业采用虚假合同和营业税发票获取贷款资金,资金进入虚假交易对手帐户,反而加大信贷资金风险。
三、相关建议
(一)改进“受托支付”管理办法
受托支付有利于防范信贷资金挪用风险,但如果规定的条件和标准过于苛刻,反而会增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加企业违规的风险,为此,金融机构要在贷后资金管理和企业资金运转之间寻求平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强求一致。金融机构要在把握风险底线的原则上,适当灵活确定受托支付金额的最低标准,允许企业在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之间做出选择,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便利的资金使用环境。
(二)借助征信系统完善资金流向监控管理
目前金融机构资金流向监控主要注重事前和事中管理,在事后管理上,即便发现违规现象,金融机构也只能采取有限措施进行制止,没有有效惩戒手段。如果将借款人违规使用信贷资金的情况纳入征信系统,将其作为企业诚信的一部分反映出来,金融机构就能在整体上采取有效手段,比如取消违规企业的信贷授信主体资格等,企业的违约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促进借款人自觉地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信贷资金。
(三)完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方法
按照行业或者规模的不同,进一步细化相关测算标准或者建立测算模型,适当放宽额度范围,可给出一个额度区间,以便于银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参考文献
[1]陶士贵,叶亚飞.资金利用率、银行信贷流向及其金融风险控制[J].改革,2013,(7):58-65.[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2010-2-20.[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2010-2-20.[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2009-7-27.[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EB/OL].中国银监会网站,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第三篇:警惕不良文化流向农村
警惕不良文化流向农村
金海
一年四季,农闲时节,十里八村的农民,总习惯乡里乡亲汇聚一起赶大集。乡镇集市,活跃了农村市场,交流了致富信息,丰富了文化生活。但毋庸讳言,红火的农村集市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令人担忧。
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大声叫卖推销非法出版物。一些人搭起草台班子,打着“三下乡”的招牌欺骗农民:“送文化下乡”竟成了色情表演;“送科技下乡”竟干起了贩卖假种子坑农的勾当;“送卫生下乡”名为义诊,实则兜售假药或高价保健用品……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很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城市加大了净化文化市场、清除黄赌毒工作的力度,一些人如耗子搬家,从繁华城市溜到偏远农村,重操旧业,坑害农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有八亿之众,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市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不良文化犹如毒气一样,一旦弥漫,就会严重污染农村市场,毒害农民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法轮功”邪教迷惑了许多农民,还有一些乡村党员干部陷入其中,说明迷信和愚昧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要铲除“法轮功”等邪教滋生泛滥的土壤,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要站在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只重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
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繁荣才能更好地净化,净化是为了更好的繁荣。不能一说繁荣就忽视了净化,一说净化又忽视了繁荣。现代农民对高尚文化生活有着热烈的期盼和追求。在不少地方,农民为了听场好戏,看场好的演出,跋山涉水,自带干粮,连等几天几夜。农民享受到好的文化生活,比过个大年还高兴,问题是我们要及时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近些年,我们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得民心,深合民意,大受农民兄弟欢迎。根据农村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生动活泼的“三下乡”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贵在经常,贵在持久。目前,农民希望“三下乡”要常下乡,不要像过年一样,一年只盼来那一回。
毛泽东同志早就提醒我们,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就是在培育一方净土,陶冶农民情操,提高农民素质。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提高了,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才大有希望。
《人民日报》(2001年04月09日第四版)
第四篇: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基本内涵
构建我国农村法律服务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定义。法律服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法律用语,所谓农村法律服务,也就是指司法组织针对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为预防和解决纠纷、维护一定主体的合法权益及满足其他一定法律事务需求所进行的法律工作和活动。农村法律服务作为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一般属性。
二、农村法律服务所具有的特点
农村法律服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主体具有涉农性,即必须是提供与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有关的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既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司法组织,也包括在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但其中主要是设置于农村地区以及设置在与农村接近的中小城市,能够经常地为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
二是服务对象具有涉农性,主要是其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机构所在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或虽居住地、办事机构所在地不在农村,但其主体身分或主管机构所在地在农村,与农村生产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法律事务需求主体。
三是服务内容具有涉农性,主要是与农业生产生活、农村经济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务,或主体身分是农民的法律事务。
四是服务要求具有涉农性所涉及的法律事务与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在服务主体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人员素质、方式、手段等方面必须适应和切合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五是服务目的具有涉农性,主要是在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中,通过对一定涉农主体法律事务需求的满足,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或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各种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法律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必须得到农村法律的保障。因为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虽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党和国家指导、调控、保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相比存在着约束力弱、稳定性差、难以操作等特点,农业政策要想得到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农村法律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没有法律那样强大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对于违反政策的人一般只能给予纪律处分或行政处分,这种处罚和违反法律所承担的民事甚至刑事法律责任相比力度要小得多,而且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所以很难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农村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由于政策的变动性大,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只有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转化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法律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第三,政策一般比较原则,不如法律规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设想,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如何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却没有规定,需要操作性强的法律加以规定。
第四,政策没有明确的执行机关和监督检查机关,它的执行主要依靠各级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可见,政策是一门软科学,它的实施和执行必须以法律为后盾和保障。
四、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
我国法律服务资源的城乡分布严重失衡,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只有非常有限的法律资源服务于农村,特别是律师很少涉足农村。而现在农村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多样,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由于司法部的政策不明朗,甚至有限制趋势,如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实行考试,造成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只出不进,逐渐萎缩。新农村建设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积极发展乡镇法律服务,法律为新农村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很难得到具体落实。目前,我国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部门还未统一。有的归省司法厅(局)的基层处管理,有的归省司法厅(局)律公处管理。因此,在市县也是有的归基层处(科)管理,有的归律公处(科)管理。对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还比较混乱。机构设置方面,基层法律服务有按照行政级科级设立的,有事业性质的,有合伙形式的,有的与司法所完全脱钩,实现自收自支。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叫法律服务中心,有的叫法律服务所,有的叫法律事务所。在业务范围方面也差别,有的可以办理刑事案件,如没有律师的县;有的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如经济发达地区。总体看,基层法律服务职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
五、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对策
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构建相应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自身完善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法律教育
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刺激农村各主体的法律服务需求。其次,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工作,尤其是法制宣传教育,尽快更新农村的陈旧观念,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当然,这两方面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再次,提高农村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这是个关键问题,只有在民主法治社会中,法律服务业才能真正存在和发展。因此农村干部必须带头学法、守法,并严格依照法律开展政府管理工作,而且还应该充分尊重法律服务人员及其劳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环境。最后,应该大力加强农村立法,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立法。
(二)建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给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或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或减免诉讼费用,以确保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有学者指出:“是否建立起规范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既是衡量一国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行程度的重要尺度。”我国确实急需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这种需求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更加迫切。应该实行职业责任化制度,即凡是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其专业法律服务活动中,必须承担一定数量法律援助工作。这种从职业责任角度作出的规定,性质上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一种职业责任,具有强制性,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必须执行。这不仅是基于执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而且,也是由我国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法律服务所有偿服务的同时也应大力强调其法律援助职能。实际上,从长远来说,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援助将大大有利于法律服务环境的改善。
(三)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建设力度
基层法律服务是社会主义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要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的基础建设,形成抓建设保发展,抓发展促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四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硬件建设的力度。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要担负起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要有基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比如接待室、调解室、办公室的建设,车辆、电话的配备等;二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队伍建设的力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是一项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必须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适应的工作队伍;三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力度,由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转变;由无调解程序向按程序调解转变;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四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激励机制建设的力度,一般可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调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拓展乡镇基层法律服务职能
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乡镇法律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使农民不出乡镇就能得到基本的法律服务。为此,需要拓展乡镇基层法律服务的职能。我国法律援助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农村的法律援助匮乏。新农村建设中符合条件的农民的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度增加,需要不断扩大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县级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在乡镇法律服务所设工作站,在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及时提供法律服务的需求信息,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职能,将法律援助作为乡镇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业务。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农民要求法律援助的案件也大多是法律关系简单、实事清楚的,乡镇法律服务人员完全可以提供咨询、代书、非诉讼调解和简单的诉讼服务。由于基层法律服务的收入主要靠业务收入,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对提供法律援助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总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法治化是必由之路。通过农村的法治建设,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村的各种纠纷,维护农村的稳定,构建农村的和谐秩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变为农民现实的利益。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方便、快捷的优势,在推进我国法治化建设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发挥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拓展和规范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是基层司法机构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研究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市场发育、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农村、适合农民需要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篇:关于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所、直属机构,机关各科室: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积极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目前正在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机,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坚持“主体活农”,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一)积极鼓励、引导和催生一批涉农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工商部门企业登记注册职能作用,激发农村群众和其他主体的创业与投资积极性,支持具有投资资格的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生产服务业投资,引导其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支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以农产品开发、销售、加工为纽带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原涉农的非公司企业法人符合条件的,允许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规定变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原涉农的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投资者要求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以按照“一开一闭”的方式进行登记,允许保留原字号。每个工商所今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一户以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行“三免”(免费登记、免费发照、免费管理)。
(三)开辟涉农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对农民申办各类市场主体实行“一条龙”优质高效服务,在个体户登记委托基层所办理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权也下放到基层所办理,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予以登记。,大力发展执照农民,积极推行涉农市场主体的分层分类登记,方便广大农民和进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申办营业执照。
(四)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支持其开展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等扩大再生产。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
(五)积极培育各类农村经纪人。按照在“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路,与农业、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全县每年培训农民经纪人不少于100人。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从事领域外,农村经纪人都可平等进入。
(六)支持涉农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支持涉农企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连锁经营方式。涉农企业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注册登记;需要办理有关前置审批手续的,可由总部统一向审批机关办理;经总部许可,连锁门店可使用总部的商号、商标。
(七)大力引导农民利用当地优势自主创业。鼓励农民承包开发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鱼类养殖;支持农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具有乡村特色、庭院特色的旅游、餐饮等休闲服务业和观光农业;积极支持广大群众围绕优势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储运等兴办服务“三农”企业;积极支持广大群众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着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
二、围绕“品牌富农”,精心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1
(一)大力开展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培育工作。积极为农民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大力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鼓励涉农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争取在2—3年内创市级商标 件、省级著名商标件。制订东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培训工作计划,进行规范引导,建立培育梯队,竭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二)指导涉农企业和农民做好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和涉农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争取在2—3年内再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00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跟踪服务,形成一批具有省内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和农产品优势企业。
(三)加强对涉农注册商标的管理。完善重点涉农商标企业联系制度,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商标管理、使用、创牌制度。引导企业利用农产品商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引导推广“企业+农户+商标”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建立涉农注册商标数据库,盘活农产品闲置商标,指导农户依法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四)大力培育和保护涉农企业商号。保护涉农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老字号,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文化特征和民间手工艺特点的商号,要积极鼓励、培育并进行有效保护。
(五)切实做好涉农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加强与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发挥部门联动打假和省际维权协作网的作用。加强同涉农企业的联手打假,坚决查处侵犯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专用权案件,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商标标识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假冒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坚持“市场兴农”,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促进搞活农产品和农村商品流通
(一)大力培育和提升农村市场。加大对农村集贸市场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市场举办者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产品批发市场。认真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认定活动,提升农村市场经营档次和管理水平。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新设立以食用农产品为主的集贸市场在登记时应根据需要,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划出农民自产自销交易区。
(二)积极支持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引导涉农企业发展超市化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建立农村连锁经营网点,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进一步活跃繁荣农产品市场。
(三)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指导涉农企业建立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倡导农民在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引导企业实施“最低保护价”,坚决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条款”。按照“一类产品一类订单”的要求,试行农业订单备案审查制度,选择适用面广、条款成熟的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进行推广。同时引导教育农户提高履约意识和履约水平。
(四)积极推进涉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加大对涉农企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培育力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守重”活动培育计划,争取在近3年内培育5家“守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开展农户“守重”创建活动,倡导农户依法签约、诚信履约。
(五)充分发挥合同行政执法和调解职能。依法查处涉农合同中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涉农合同诈骗行为。充分发挥合同行政调解简便、快捷、成本低、利于执行的优势,及时化解涉农合同纠纷,及时为农民解决合同纠纷;提供便捷的动产抵押物登记服务,支持和帮助涉农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
(六)切实规范农村经纪人和经纪机构的执业行为。在农村经纪人中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活动,提高农村经纪人的信誉。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经纪人成立行业自律组织,规范执业行为,加强信息沟通,保护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农村经纪人无照经纪、合同欺诈、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农村经纪市场秩序。
(七)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涉农企业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将农业从传统的食品供给,拓展到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向农产品加工、种养业和农业服务业拓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四、开展“红盾护农”,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一)深入开展“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农机及零配件等农资商品,加强对质量低劣、群众投诉多、社会反映强烈的生产厂家、经营网点、农资批发集散地的监管和检查。
(二)集中开展农资质量专项监测工作。在重点季节,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种子、化肥及农药等农资商品质量专项监测,严厉查处制售过期、失效、变质、劣质农资商品以及在农资商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商品,要严格依法处理。
(三)开展农资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贴花,开展对农资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对许可证失效的,要督促经营者限期补办或变更经营范围;逾期不办理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与个人,依法予以查处或取缔。
(四)切实维护农资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村镇、进市场活动,逐步形成受理申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积极利用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充分发挥农村监督员的作用,及时调解农资消费纠纷,努力做到纠纷调处不出村、不出镇。
(五)加大查办农村食品违法案件力度。重点查处在农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经销有毒有害食品、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发布虚假食品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尤其是抓好对大要案件的排查工作,健全食品违法案件受理、查办、督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六)加大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大要案件,严厉打击诱骗农民参加传销的违法行为,防止传销向农村蔓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识别传销、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
(七)强化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农资质量档案和农资监管联络员、联络站制度,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进一步推广“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农资商品留样备查和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八)建立放心店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放心店建设,进一步提高放心店的覆盖面和商品的配送比率,切实保证农村消费安全。努力创造监管新机制、构建监管新平台,扎实有效地巩固创建成果,建立起以工商所为核心、维权网为外延、放心店为基点,内外一体、纵横相连的辖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九)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为主体,提高对农村公共安全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市场专项整治,坚决查处取缔黑职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农村黑网吧,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报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市工商局、张政权局长
抄送:县农委、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