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2: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

【摘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没有一定资金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银行业怎样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把握。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 制度,重视贷款信息的完善,改革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是银行信贷管理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银行信贷 企业发展 市场经济 贷款信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也被新的问题所挑战,给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没有一定资金的支撑,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资金的充分保证,才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银行是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业怎样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把握。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银行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支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运营的原则。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思考。

一、商业银行当前信贷管理的模式

银行信贷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信贷作为银行以借款人信用为基础发放的贷款的一种模式,在提高经济市场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更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了资金问题,由于商业银行强大的金融背景,使得很多的企业愿意选择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首选,企业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银行支持企业的金融服务,实际是在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也开展了此项服务,通过提供担保形式,为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帮助。这样的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金融企业的贡献。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的管理制度也一直呈现与时俱进的态势,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具体的管理制度。而且高效的和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也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信贷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市场发展的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对信贷管理的目的是有效规避金融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预测,实施有效的分散和化解风险的目的。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收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规避风险的目的。以科学管理的手段对信贷资金进行集中和分散的管理,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有效保护好银行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因素探析

企业在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后,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贷款不能如期归还,导致银行呆账、坏账增多,极大地影响了银行企业的自身发展。虽然政府层面对此也给予了很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对银行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出现了严重的亏空。导致大部分资金没有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所以企业的低效管理和经营是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银行信贷风险主要还有几方面的因素,信贷文化内控、营销、管理体系缺陷等三种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意识不强,以及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出现的矛盾,从而诱发信贷风险的出现。没有风险意识或风险意识不强,都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疏忽,使风险容易钻空子。

在目前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依然是沿用多年前的管理制度,没有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沿用传统的管理形式。对于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国际国内大气候、大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不能很好的利用和解读贸易政策,导致银行对企业的服务滞后。

在营销方面,由于银行大力提倡创新金融服务理念,为小微企业服务等意识增强,信贷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银行在营销方面出现了一些风险因素,导致影响银行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目前银行信贷制度不完善,管理和执行力度不足,也是导致风险因素提高的直接原因。信贷制度不完善的后果是管理上的漏洞出现,一些人员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损害银行自身利益的活动。一些客户的信息银行无法或者不能完全掌握,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都是导致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健全和完善银行信贷制度的思考

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是无法控制风险的发生的,也无法保证银行企业的健康发展。不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发展经营信息,也不能有效控制贷款的呆账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更使得内部管理以及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风险的存在和出现。

(一)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通过健全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堵住管理上的漏洞,从而控制信贷风险的出现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的预警制度,这也是基于银行资金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定。银行企业要对企业的信贷信息精细考察和周密判断,形成最为科学的信贷评估体系,在充分评估后,确定企业的贷款信誉,再实施贷款。尤其是企业的贷款资料,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严格审核制度,在经过严密的审核之后,在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保证贷出去的款能够按时收回。

(二)重视贷款信息的完善

在银行管理中,对企业的信贷信息掌握,也是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在银行内部,要加强统一管理,个部门之间要充分协调,将贷款信息进行综合,整合各部门的信息,充分评估。提高信息搜集、整合、分析的意识,在充分做好评估工作之后才可以实施贷款。建立企业信息整理和评估的专门机构,由信贷中心负责管理。准确掌握企业发展的信息,是实施信贷安全的基本保证。不掌握企业的发展信息,就不能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也就不能保证资金按时回收,从而影响和损害银行自身的利益。

(三)改革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主要是对企业贷款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的根本是准确确定信贷对象的信誉,而这个信誉的建立和评估就是风险防范的核心。因此改革银行风险防范体系,是信贷制度完善的根本。实施贷款保险是一种创新,既是发放贷款方式的创新,也是风险防范的创新。一旦出现贷款不能有效收回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被保险的额度。这样的防范对贷款人也是一种保证。

银行企业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企业融资的问题。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管理的低效,使得银行融资的高效和企业管理低效形成矛盾,这种矛盾就会导致银行资金的风险。银行资金出现风险不仅仅是影响银行本身,更主要的是影响企业发展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因此做好银行信贷制度的改革和防范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保证银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07).[2]魏国雄.银行要切实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J].中国金融.2004(13).[3]魏国雄.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及其防控[J].中国金融.2006(06).作者简介:林世钦(1983-),男,福建长乐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金融会计和金融管理。

第二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

1.2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1.3没有明确的认识——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很多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 贷” 行为而打消这一疑虑,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信贷管理,将信贷管理置于银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商业银行均把存款放在首位,主要业务科室和工作人员包括信贷员都有明确的存款任务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方法。这些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相比之下,信贷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举一个例子: 通过强化管理, 加大信贷工作力度, 收回某企业长期拖欠的贷款利息10 万元, 可直接增加当年效益10 万元;而吸收10 万元存款后, 只有先贷出去, 并及时收回利息, 才能实现效益, 而且扣除存款利息后, 年效益不到1 万元。所以说, 没有理由不把抓信贷管理与抓存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2制定一系列与信贷工作有关的考核指标, 对信贷资产存量状况不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为便于对信贷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可以对防险、收息等目前信贷主要业务进行量化管理, 合理制定有关指标加以考核, 根据当前现状首先应制定以下指标: ①企业货币收入归行率;②贷款收息率(即实际收息与应收利息之比);③不良贷款盘活率;④挂帐利息收回率和增长率;⑤信贷资产损失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 要有奖有罚, 这样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2.3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办法, 促使信贷管理规范化。

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 防患于未然, 必须对信贷进行规范化管理, 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一是真正实行贷审分离制度, 对每一笔贷款, 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考查和审查, 贷款经办员和审贷员彼此相互监督, 有利于对贷款进行正确决策。二是要实行信贷员内部岗位轮换制度, 即定期调换所分管的贷款单位, 一般情况下三到五年调换一次,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员全面掌握所辖贷款企业情况, 提高整体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信贷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制度, 这是贷款管理的重要方面, 只要这笔贷款的本息不收清, 与其有关的借款合同、借款申请审批手续等资料就要长期妥善保管, 所以最好设专人予以管理。

2.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思想品质、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这对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结 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和利益的重大举措。积极地、稳妥地推进改革,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和合理流动,将对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期待已久的改革已经来临

1958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户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并规定农业户籍的居民要想迁入城市,首先必须获得城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以后又逐渐将就业、物资供应、住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公民权益同“非农业户口”相挂钩。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推进城市化,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户籍藩篱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阻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加剧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不平等,严重制约社会分工和城市化进程,是农民消费长期低迷的制度性原因,是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离、对立的不公平不公正局面,使农民和城市居民都拥有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的权利;使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竞争机会和享有劳动保护权利,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享有在居住地和工作所在地社区同等民主选举、被选举等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同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始实施,中国两万多个小城镇中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登记。这已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吉林、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户籍制度改革,都开始启动。但公民还期待着更大的举措和突破。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还是像一条无形的带子,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人们愈来愈强烈地呼唤彻底拆除户籍制“围墙”。

我们应当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教育、信息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化,使乡村人口大多数转向城市,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8亿人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这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解决影响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切身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所以,全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加快发展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二、改革的内容

户籍制度改革是继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解放”农民的革命。

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为此建议:

1.《宪法》上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确认不论城乡居民都具有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

2.政府应宣布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同时在过渡时期可实行暂住户口与常驻户口,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3.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而是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应取消粘附在户口上的各项利益差别,体现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的平等性。U

4.改革户籍制度后,户籍管理还是必要的。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可以为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户籍管理还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三、改革的阶段与步骤

1.实现小城镇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在各地各类城市中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目前这一步骤正在实施中。

2.实现小城市(5~10万人)中和中小城市(10~2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在各地各类城市中继续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3.实现中等城市(20~5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选择个别大城市进行完全放开试点。在各地各类城市中继续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4.实现大城市(50~10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选择个别特大城市进行试点放开。调整特大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5.实现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调整特大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6.实现在北京、上海城市中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

上述6个阶段中,每年实施一个阶段,每年迈出一大步,力争在6~7年时间全部实现。考虑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可在奥运会结束后实施。

上述改革步骤将按小城镇、小城市和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北京与上海的顺序进行。

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要遵循上述顺序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繁荣县域经济的紧迫需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城市化,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与实施城镇化战略都是必要的,但实施城镇化战略更具有紧迫性。由于当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还较为悬殊,城乡差别在小城市、县级市和县域中心镇就近地、很实际地体现出来。农业和农村的“过密化”对农民转移起着驱动作用,而小城镇和小城市较优越的条件则对农村青年首先进入小城镇和进入城市体系起着很具体、实在的引拉作用。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把已经转移到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的农民变为市民,变为“城里人”,这在广大农民中首先具有示范作用,会吸引更多农民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小城镇、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兴办实业,盖房或购屋并定居,使城乡差别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在小城镇和小城市具备移居条件者,基本上都是从业于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再说,进入小城镇和小城市,房价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较低,变“城里人”门槛小,进入成本较低。随着农村和市镇市场化发展,也有利于进入小城镇、小城市的农民立足于当地条件就业,逐步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谋生能力。小城镇、县域中心镇和小城市经济基本上属于县域范畴,讲“三农”问题,讲城乡关系问题,一刻也离不开县域。减少依赖土地生存的乡村人口,必须首先依靠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分布在自然村落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还有利于加强城镇和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有利于增强县城和县域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带动力,繁荣县域经济。

其次,这样做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并兼顾提高城市规模收益。诚然,大城市在信息沟通、居民教育,健康保障、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优于小城市、小城镇,而且据专家研究,城市在10万人到1000万人这个规模区间,都有净的规模收益,城市在100万人到400万人这个区间规模收益最大,低于10万人的城市规模或超过1200万人的城市规模,收不到正的规模收益。我国现在超过100万人的城市有30多个,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我们发展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空间还很大。户籍制度改革是城乡利益关系的一项根本性调整。由于城乡长期分离,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迁到城市的普遍倾向,按理说,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合理性。然而,城市发展首先受淡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约束,受生态环境约束。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长年供水不足,其中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大城市面临着土地有限、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矛盾。所以,我们选择那样的顺序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大城市、特大城市避免过度集中聚集带来的“城市病”。有利于这些城市的适度发展。并促进这些城市逐步向群体和带状发展,发挥辐射功能;也有利于扩大现有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规模,使其尽可能显示规模效益。

第三,这样做有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我国的城市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区域都有存在的必要相价值,选择由小至大的次序分阶段有步骤实行户籍制度改地,有利于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城市边缘地带、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城市近郊的早已脱离农业的那部分人在城市或城镇落户,尽快成为“城里人”,从而有利于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四,这样做,由小城镇、小城市到大城市,由“离土不离乡”到“离上又离乡”,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拆除户籍“围墙”,可以逐步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办法,渐次突破,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获得全胜。

四、改革的配套措施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的城乡关系,对于新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具有挑战性,必须有配套的措施。

1.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2001年我国城市化已达到37.7%的水平,预计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转移1800万人,共需转移1.8~2亿入,转移如此多的人口势必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必须有计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住宅设施、能源设施、资源设施、交通设施、信息没施、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环境设施、防灾设施等建设,健全城市居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功能。

2.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中,要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础,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改革户籍制度重要的在于实施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繁荣。应从实际出发,构筑城市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城乡和所有制界限,构筑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模式;构筑城乡一体化旅游业发展模式和大流通模式;构筑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一体化的模式。

4.构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模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聚的过程,从目前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所占去的劳动岗位,绝大多数属于体力消耗大、劳动时间长、卫生条件差的岗位。乡村人进城基本上不影响城市人就业。但是,随着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消除,取消当地对外地劳动力的种种限制,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形成;随着农民通过教育和接受各种培训从而使自身素质提高;随着国有企业内部日益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大批职工下岗;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城市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为了缓和就业矛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非正规部门发展空间,把非正规部门和灵活就业空间的“蛋糕”做大,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网络,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以促进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5.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问题亟待解决。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各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统筹安排,将解决进城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范围。

6.从实际出发变通解决进入城镇农民原有承包地的经营权问题。农民进入城镇,最大忧虑是因离土离乡,使原有承包地及宅基地的使用权可能失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在进入城镇经营中发生经营风险,就缺乏农村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化解经营风险和抵御经济被动的土地资源。因此,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对于城市化过程中进入城镇落户的原有承包地及宅基地的经营权不应强制性一律规定退出和交还集体。应采取变通的方法,有的可实行限定时期保留经营权,有的应允许其自主选择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形式,而政府则应当引导和鼓励促使离土离乡落户在城镇的农民更新传统观念,采取符合农业产业化方向的土地经营权转让方式。

7.寻找有效途径降低过高的房价。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镇就业、生活,长期落户就得有固定合法的住所。能买得起商品房的毕竟是少数人。恐怕大多数人必须通过住房信贷手段来解决住房的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房价与收入比过高,已远远超过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要降低房价就要增加有效供给。政府要指导并组织开发低价住房,要鼓励更多的投资人进入房地产开发,引入竞争,破除垄断。要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对涉及房地产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的收费项目要进行统一归并,降低标准,这将有利于规范收费,降低交易成本,刺激住房消费。

第四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已迫在眉睫,沿用老的思维方式、培养办法显然已脱离时代之需,难于迎合新世纪发展奔腾之速。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倍加凸显。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应予充分肯定。但积重难返,其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需要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着手,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进步。在课改的推动下,部分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由原来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转变为合作探究式、自主发现式,实现了从亲身经历中感悟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2.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已经跟不上思维越来越活跃和知识量越来越丰富的学生了。而作为教学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有些匮乏,所以他们开始主动学习自主充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许多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凭借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和成绩。面对新课改,他们很难立马接受,所以依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感悟不深,甚至不愿意自主解读钻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每天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十分翔实,但教学效果甚微。

2.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也有主观能动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信息通达,小学生已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他们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3.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而许多教师在新课改实行时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代替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讲授法无疑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效控制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得不到体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过于局限于课本,没 有 充分利用教材、课堂、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依旧“以本为本”,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忽视了现代学生能获取的有关教学信息与资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 1983 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其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改的出发点.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所述:“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过去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注重选拔“才”而淘汰“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3.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 事先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已具备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此外,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一锅端,一把抓”。

(三)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针对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相应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我根据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与阅读积累,对语文教学方法有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以书本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课本的空间走出去.无论是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主张的的生活即教育,无不表明生活经验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开发和使用。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极富童趣的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或是观察、询问、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的束缚,课堂也不仅仅拘泥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儿童才能得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并不是说一堂课都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杜绝“满堂灌”,通过教之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态度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鱼”吃。

小学生虽年龄偏小,但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可能是以前小学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他们好奇心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强。见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每一个班上都有很多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经询问得知他们在课前已经利用参考教辅资料、上网浏览等途径进行了自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查找和收集资料,并且上课时愿意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没有被教师抽到而沮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怀抱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果园机器人》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上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加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电影、电视、动画作品中已了解到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对于这一课的主角———机器人便并不陌生。

(三)重视阅读,倡导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在读中教,不读则无所谓理解,无所谓记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培养语感,能营造氛围、增强感悟,也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1.课外阅读。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较之以前的小学生虽有所拓展,但仍旧不够。我在给某小学三年级七班的学生批改积累本时发现,全班学生虽然都在阅读都在积累,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确认真读了书认真找了好词好句,书写也工工整整;有的学生则明显敷衍了事,随手抄来一句“玫瑰花开了”之类的句子。我们不能断定他没有阅读,但是其阅读质量还有待提高。

2.课内阅读,即课文的阅读。每当在讲一篇课文(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非常重要。无论是默读、领读、范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还是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一堂课中形式多变的阅读除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甚至达到共鸣。

(四)开放性教学.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教学,即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写好的教案、不打压任何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言,重视整个教学中的具有“生成性”的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共同学习。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并非公开课,而是说一堂课中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同学习并 “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

开放性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教育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学会生存》),开放性教学必须遵照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及学习的能力。

2.要求教师要有准备,包括知识、心理、教案、教具的准备和对突发情况的预计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

3.适当给予反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爱举手发言,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个性特征有个别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学生所说的话,教师应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再对有偏颇的学生进行引导。

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 展 学生评、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互评和组织考察小组评价等等,在各方评价的综合意见中促进开放性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结语.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但也需要小心谨慎,对于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各个方面,要革除与摒弃;对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应不遗余力地发扬,这才是扬弃的根本要义。

我所提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分析新课改现状,结合见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创设条件让工作繁忙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 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性格内向、不爱思考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性的课堂活跃度提高,该如何控制课堂纪律?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将在其中不断获得改进和完善。

第五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不足与完善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不足与完善(1)[摘 要] 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宫、外延广泛的范畴,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国际化进程缓慢,规范的协调性差等方面。应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强化约束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 会计制度;改革;不足;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账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与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

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尽管一些企业认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耗费,需要核算与报告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也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等。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准则、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

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与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不但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我国尚未应用或受到严格限制。

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斗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假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变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下载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5篇)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对策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6]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生态文明视域下凤凰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第十三届USRP活动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生态文明视阈下 ——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研究 王计平副教授 杨小倩 10113826 10113808 10112588 学生团队 李小康 陆旖旎 定稿......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下)

    一.单选题 1.2002 年以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的县,7800 多万农民领到了养老金 。 (分 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30% B.40% C.50% D.60% 2.新型城镇化:是......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

    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语文素养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人格、职业情意、职业根基和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健儿用耀眼的金牌和优......

    均衡发展视域下“学区制”实施的制度隐忧与突围

    均衡发展视域下“学区制”实施的制度隐忧与突围 陈武林 苏娜 谭美瑶 摘要:“学区制”的推行可以优化区域学校的布局生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对教育需求的弹性变......

    “三办法一指引”与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变化(精选多篇)

    “三办法一指引”与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变化 “三办法一指引”是我国信贷业信贷管理模式的重大革新,对于调整与完善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强化贷款全流程管理,提升精细化管......

    “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一体化教学常采用的“六步法”,分析了互联网+对一体化教学所起的作用,并对一体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 一体化教学 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