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时间:2019-05-15 03: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第一篇: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甘阳

2005年6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在香山召开,会议题目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百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会讨论,议程包罗当今中国人文教育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诸种话题,如“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的地位”、“综合性大学的人文教育实验”、“中国的法学教育与中国大学生的„服务学习‟”及“艺术院校与人文教育”等。

中国文化论坛由董秀玉和周凯旋发起,其宗旨为“立足于21世纪中国文明的历史处境,以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从具体问题切入,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其创立得到费孝通先生、李泽厚先生、许倬云先生、王元化先生、韦钰女士等等学术界、教育界前辈的支持。

杨振宁先生称“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个非常及时的题目”,因为它始终关涉着“中国大学能否担纲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能否唤起中国人的文化自觉”的问题。本届论坛执行主席甘阳先生就“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话题接受记者专访。

早报:在香山的“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会议上,杨振宁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地讨论。您作为香山会议的执行主席,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也都着重强调了“文化自觉”的问题。您能否就这个话题再深入地谈一谈?

甘阳:所谓“文化自觉”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今天的中国人需要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并非仅仅只有经济史的意义,而是具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这是与从前所谓“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完全不同的。现在全世界都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21世纪的最大事件,尤其对西方来讲,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提出了是不是会改变600年来西方统治整个世界的格局问题,认为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决定性地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格局。对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这种地位,中国人必须要有自觉的意识,要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中国和世界,要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来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世界。

但第二,更重要的是,提出“文化自觉”是要指出,我们国家目前的文化状况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们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我们的文化底气严重不足,我们的文化历史视野更是相当狭隘。因此提出“文化自觉”不是要助长文化自大狂,而恰恰是要反对文化自大狂,反对文化浮躁气,反对文化作秀风。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提倡的是从非常具体的事情着手,作文化筑基的工作。香山会议的主题是“大学的人文教育”,但我们同时安排了一场专门讨论中学教育与大学的关系,而教育部前副部长韦钰女士在开幕式上则着重谈了5岁到12岁儿童的素质教育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是需要化大力气的工作。总之,“文化自觉”一定要从具体着手,作耐心扎实的文化奠基工作,要特别反对吹牛皮,说大话,搞花拳绣腿。

早报:所以你在香山会议开幕上要强调,在教育和大学的问题上,你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主张稳健务实的立场。

甘阳: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的成员主要来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各自从事的具体研究相当不同,但在有关教育和大学的问题上,我们大体上有一些初步共识。首先一点就是我们在教育和大学改革的问题上大多主张采取稳健和务实的态度。我们都知道,有关中国教育和中国大学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大学要改革的呼吁,而事实上中国的大学也都一直在不断出台各种改革方案。但我们以为,教育的问题并没有捷径可走,教育的提高不可能采取搞样板工程的方式追求速成的效果。任何改革都有其代价,都有机会成本的问题,同时,改革的实际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比较同意理事会成员、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的的一个说法,即在教育和大学的问题上,比较稳健务实的道路是“逐步调整,小步改革,通过改革调整的实际成果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空间,最终形成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比较完备的制度”。

早报:记得你在香山会议上曾明确说,要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大学的现代人文 教育制度和传统,可能需要至少二十年以上的不懈努力。

甘阳:是的。任何建立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制度或更广义的“通识教育”制度的努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讨论和辩论,更需要大学内外各方面的努力和妥协。我们注意到,近年在中国讨论大学问题时,人们往往喜欢以所谓美国大学模式来说事,而不少大学的主事者也往往喜欢宣称他们采用的是最新的美国模式或最新的哈佛方案,等等。但我们想强调,美国大学一些比较好的制度都不是天然形成的,都是经过漫长而不懈的努力才逐步建立起来一种传统。因此重要的不是某个具体方案如何先进如何现代,而是在于传统的养成与制度性的累积效果。

我们确实认为,要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大学的现代人文教育制度和传统,很可能需要至少二十年以上的不懈努力。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急剧扩招而加速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事实上举步维艰。同时,在一个全球英语化的教育和学术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非英语国家和非西方文明,其人文处境更是极为复杂和困难。按照我们的看法,今天我们大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任何急于求成的改革,往往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摧毁原有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的完善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的积累,尤其是,一所好的大学首先取决于能否养成一个好的传统,而传统的形成本身就需要时间。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一个比较良好的传统,那么不断的改革很可能只是不断的折腾。我们因此并不是以大学改革者的身份自居来召开香山会议,而是以教师和学者的身份来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希望我们的会议能够初步提出一些真切的问题,能够形成一个讨论的传统,从而为今后长期讨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一个基础。

早报:所以你们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同时强调,希望香山这个会议更多从积极 性、建设性的角度着眼来讨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问题。

甘阳:我们每个人最近大概都参加过不止一次讨论大学问题的会议。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今天中国的环境下讨论大学问题,往往很容易流为牢骚会和诉苦会。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光火的问题,大学教师可能都有一肚子懊恼。但我们同时认为,如果我们的大学讨论仅仅满足于抨击一些人所共知的大学弊端,仅仅只是惯性地重复一些永远正确的表态性批评,那么我们不仅无法提高讨论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很可能会在批评的同时陷入某种非常简单化的思维,即以为只要某个问题解决了,大学的一切问题都会解决,或只要某个问题不能解决,大学的任何努力都是无效的。我们不能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这种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实际只能导致我们无法真正深入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在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内在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是其他的体制改革可以代替的。例如,即使大学的行政体制和人事聘任体制都理顺了,也并不表示大学的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走上轨道。我们因此希望这次会议能深入讨论大学人文教育的具体问题和内在困难。

早报:你在会议开始时提出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面临七个问题,能否向我们的读者谈一下这些问题?

甘阳:这些问题都非常具体而且比较复杂,不可能在这里展开。不过我提出的这七个问题分别是:第一,大学人文教育需要考虑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关系;第二,大学人文教育必须首先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第三,大学人文教育必须理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和商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在大学中的定位问题;第四,大学人文教育需要重新考虑文-理关系;第五,大学人文教育进入课程设置,将会凸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第六,大学人文教育的展开一定会重新提出百年来的老问题即“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第七,大学人文教育必须处理好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上的纲与目之关系。

早报:记得你在会议上似乎说上述七个问题中,第二个问题即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是目前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

甘阳:因为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质问题是大学中的“本科生”究竟在大学中处于什么地位,以及我国大学目前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国大学人 文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所谓 “大学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因为研究生教育应该更注重专业教育。虽然 ”人文教育“ 本身可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但”大学的人文教育"是指大学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而本科毕业以后的人文 2 教育主要是你个人的安排问题,不 再是大学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而言,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的人文教育”主要落实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的通识教育安排,因为如果大学本科第一年开始就着重专业教育,那么“大学的人文教育”事实上就难以落实。

但我们知道,自从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大学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实行专业教育,本科一年级就分专业,因此我们的大学一直没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也缺乏“大学人文教育”的制度和传统。客观地说,中国五十年代采取这种本科专业化的大学体制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要性,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本科专业化可以节省成本在四年内迅速造就技术人才,而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技术骨干作用。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最近十年来,大家都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体制的弊端,不但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同时这种体制完全没有为“大学人文教育”留下空间。因此晚近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和教育部都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想法就是想改革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想改革我国大学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区分的状况,以及大学人文教育不发达的状况。从1995年开始,当时的国家教委开始推动高校的 “文化素质教育试点”,1999 年教育部又建立了32个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了许多大学都在开始探索本科教育体制逐渐转向通识教育的方向。因此我想强调,我们今天讨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抽象思辨,而是从中国大学的历史发展和近年来我国大学已经作出的努力的基础上来讨论问题。目前中国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提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说首先就是强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明确中国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这是目前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突出的问题,早报:在香山会议上,北大、清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东师大等不少大学的学者都讨论了他们近年来的各种尝试。你们三天会议的密集讨论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共识?

甘阳: 我们的会议首先强调的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对我国大学的各种尝试,需要保持同情了解的心情,而不宜求全责备。我国大学从强调专业教育转向注重本科通识教育,这是个困难的过程。许多尝试或许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尝试都为探索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积累了经验教训。从会议讨论情况来看,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仍然有待认真讨论。在这里,我们需要问一下,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何在?目前很多大学似乎都把本科教育的目的看成就是培养研究生的生源。这种指导思想是值得重新加以检讨的。严格地说,这种指导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首先是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比例问题,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是有限的,如果把本科培养目标看成是培养未来的研究生,就没有顾及大多数今后不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养。其次,这种指导思想恐怕仍然是以往强烈的“专业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延续,仍然没有真正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视为具有独立的目的和目标,而是对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含混不清。实际结果是把以往的“专业主义”转移了一个层次,大学扩招后,大学本科变得相当于过去的高中,而研究生则变得相当于过去的大学本科,因此一切仍然强调的是专业教育,这就不大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制度和传统。

另外则是一些外在的困难。首先是大学扩招带来的困难,因为本来是在摸索本科教育的转型,但扩招以后出现师资不足问题,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工作量大幅增加,把这么多学生安顿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本来已经非常困难的摸索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讲的人文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公共教育,如果基数太大,师资根本就没有办法保障,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二个不利条件是大学教育的全球化。大学全球化带来的普遍后果是片面或极端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尤其轻视本科教育。在转型中的中国大学,这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早报:无论是在香山会议上,还是后来22日晚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您都着重提到了美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经验。这样的强调当然也遭到一些质疑,认为您的眼里只有美国,并且认为这似乎与你近年在其他问题上的反美立场很不协调。

甘阳:该反美的地方就要反美,该学习美国的地方就要学习美国,不要为立场和意识形态所拘束,3 这是我的一贯主张。现在有很多“虚假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比如现在好象反美很POPULAR(流行的),很“政治正确“,但另一方面现在每个大学都有大量学生在考托福,考GRE,我们的很多干部和教授更是言必称美国,这样的情况很迷惑人。真正的问题不是亲美,也不是反美,而是在该学的地方就得学,好的地方就得学。我一直强调,现在中国碰到的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西方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因为西方每分每秒都在影响着我们。不管中西如何的不同,但是面临很多的同样的问题,比方说高度商业化的问题,比方说消费文化的问题,都是现代大学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关键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规范去解决。我们要看他们是不是做得比我们好。但是要借鉴西方的经验,你就要深入地看,历史地看西方。要了解西方比较深入的东西,要看它2000年的历史,而不是把西方、把美国当成一个现成的模本去参照。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制度,最好你要看它100年的历史发展,要了解其来龙去脉。美国的大学也面临现代商业环境的冲击,难道美国大学生的道德就比中国大学生的道德好?不是这样的,而是他们设置了很多制度性的屏障,来使大学生比较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早报:在2003年那场关于北大教育改革的争论中,您一度成为旗帜性的人物,尤其你当时提出的“华人大学理念”问题,显然与你现在强调“文化自觉”一脉相承。现在2年过去了,回头来看那场改革以及那场争论,您有些什么想法?

甘阳:我基本上比较正面肯定2003年的那场辩论,它使得大学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在相对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在公众中间进行了讨论,也扭转了一些过于片面、简单化的观念。北大教改仅仅是大学问题中很小的部分,现在讨论大学教育的问题就应该更加细化一点。那时候提出强调“华人大学”的理念——中国的大学不是要办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关键是看自己的大学能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国大学生。所以,大学的问题,确实总是和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我们始终要面对中国现在的问题,来办现代中国的大学。

最后我也想再次强调我在香山会议一开始就提出的,人文教育不是指风花雪月的小资教育,中国历来的人文教育总是有它的公共关怀。我个人觉得,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基本上体现为人人皆知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一句讲个人的身心修养问题,第二句讲的是公共关怀问题。这两个方面会有张力,但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要追求的是实现个人修养与公共关怀的统一。

第二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

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第三篇:书法:文化自觉与担当

书法:文化自觉与担当

李一

2012-8-6 16:36:37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书法)岳兴林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的问题,是书法进一步走向文化自觉的标志,是主动意识到书法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标志,表明了书法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尽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明了社会对书法的需求。这样的讨论,既是理论思考,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从历史上看,古代虽然也有轻视书法者,有“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论调,但从主流文化上始终是强

调书法的文化功能的,是将书法纳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之内的。如在唐代,就将书法看作与圣人经文相表里、自然与人心相会通的大道:“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张怀瓘《文字论》),视书法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国是十分强调书法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

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当下。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发展当代的书法。发展书法事业,涉及到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交流和展示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无论是政府管理者、书法家还是普通民众,全社会都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书法这一最具中国文化特色、最具民族魅力的艺术的价值,重新认识书法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书法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重新认识书法与书写者个体、与受众群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人重视书法,归根结底是因为书法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人格历练、文化品位的体现。“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是人格的表现,心性的流露,是中国人不断修炼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它既通向中国文化核心,又在构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应该认识到,书法是艺术,但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又更多地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任。从古代起,读书写字是每一个文化人所必需的功课,今天的中国人更应该把这门功课做好。今天中国的青少年,决不应该是会说英语而不会写毛笔字的学它而忘本者。在今天,书法又多了一层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意义。如果说,古代的书法交流主要在文人中进行,传播也主要是本土;那么在改革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书法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世界艺术。诚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书法这门民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又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标志。一位作家说得好,在今天,写一手好毛笔字更像中国人。当代的中国,物质世界已基本西化了,精神世界西化的痕迹也非常明显,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文化特色已相当模糊。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应该使中国文化的特色更为鲜明,使中国艺术更具有原创性,使中国在世界上更具有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更为重要。

具体到书法自身,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书法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尚书的民族,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地位是很高的。虽然对书法的看法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却有着共识和相对稳定恒常的评判

标准。如重德尚艺、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分品评鉴、对法理意趣的重视等等,有着中国书论特有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今天的书坛异常活跃,但对书法的看法众说纷纭,批评标准混乱。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什么是好的书法,什么是不好的书法,在是与不是、好坏优劣等大问题上缺乏共识,加之没有标准的“捧杀”和“棒杀”批评充斥于书坛,已严重干扰了书法的创作。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吸取传统书法观和价值评判体系的精髓,结合当下的创作实践,进行不失书法本体特点、符合艺术规律的新探索、新样式、新风格,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当代书法观和理论体系是时代的需要。

建立中国当代的书法观和理论体系,借鉴西方的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不能套搬西方理论解释书法,更不能套用西方艺术观念和标准,西方艺术理论也很难适用于中国的书法艺术理论体系。比如把书法说成是“抽象艺术”。实际上,书法并不等同西方抽象艺术点线面的组合,书法的气韵,与诗词歌赋的综合表现比西方抽象艺术内涵要大得多。比如把书法说成是线条的艺术。实际上,“线条”一词还不如古代书论的“点画”贴切到位。再比如把书法看成是视觉艺术。实际上书法不只是视觉,除了看还可读,只强调看而忽视读,低估了书法的功能和作用。应该看到,现当代的书法理论成果不少,但原创性不多。今天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书论的一些重要理论范畴,站在当代中国的立场上,用当代的中国的语言对书法的元典精神和本体内涵再解读再阐释再创造,建立起当代的书法理论体系,是书法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所谓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的自省能力与自信意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的高度看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自觉性,文化的自信力,积极提升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的文化厚度与文明高度,更加主动地把“为中国书法而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来认识。书法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担当责任,以自信的心胸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用开拓创新的意识建设中国当代书法观,构建具有核心价值观念的书法理论体系。

第四篇: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

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

饶曙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周恩来万隆之行》等影片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也深入人心,观众已非常熟悉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那么,如何在银幕上塑造既符合观众既定标准,同时又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周恩来的艺术形象呢?陈力导演的新作《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塑造好领袖人物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主旋律和历史使命。《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河北革命老区伯延调查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得失和农村工作现状的故事。影片不回避历史,不回避矛盾,不回避灾难,把那个特定时代的灾患气息入木三分地做了符合历史真实的影像还原。而选取周恩来生命中短暂的四天四夜,聚焦其在特定时期甚至非常时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态,尤其呈现出导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构思。

随行摄影师的视角,一方面可以作为旁观者客观记录周恩来下乡调研事件的全过程,感性描摹领袖人物的情绪情感,增加真实感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又能产生审美上的“间离”效果,超越简单呈现历史的层面而给人更丰富、更有“意味”的思考空间、想象空间。事实上,任何艺术作品对于历史的呈现和表现都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融入创作者主体对于历史的思考,使其超越对历史的还原而上升到对历史的“追问”,并且以富有穿透力的表现给当下带来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历史永远是人的历史。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是穿越历史,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历史的呈现和表现,紧紧抓住当前社会关注的党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掘该历史题材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将历史的叙事巧妙地嵌进当代观众的现实视野中,获得了深刻的、巨大的当下意义,产生了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有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概念化、公式化、定型化、模式化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痼疾,而领袖人物塑造无疑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饱满的富有历史感的镜像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把握住了周恩来内在的人格特质和精神气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而又“陌生化”的艺术形象。具有生活质感的细节让观众窥探到周恩来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领袖气质与朴实人性高度统一,所折射的人格力量、人性魅力令人动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的群众演员都不是在“演戏”,他们真的在哭,在笑,在生活。可以说,是伯延人民淳朴、慷慨和世代相传的感恩之情启迪、感染了导演陈力和主演孙维民,让整部影片避免了廉价的煽情,实现了艺术风格的统一和平衡。

陈力导演擅长把重大题材还原到生活常态,在生活常态中凸显人物性格,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内涵。而为了与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实现有效对接,进而产生更多的认同和共鸣,《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自觉考虑到当前电影受众的观影需求并进行了创作调整。影片中很多揭秘性的段落和细节,一些富有新意和娱乐轻松意味的叙事编排,无疑都是为了与当下观众契合共鸣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但创作者有相当清醒的文化自觉,在构建历史题材真实和虚构的关系时,陈力自觉地把立足点落在尊重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和追问,力求从历史中寻求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陈力导演也有强烈的艺术自信,执导《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她发挥自己借用多元文化景观丰富影片内涵,进而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能力,让观众真正进入审美的境界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娱乐的层面。比如影片中落子戏、民居、拽面的民俗表现,乍看是文化景观,但实际上不仅是景观,还凝聚了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为人物的喜怒哀乐提供释放空间,增强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娴熟的叙事使影片故事流畅而清晰,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达到了新的境界,整体的电影化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不可否认,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过度娱乐、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电影有责任去表现和传播核心价值观,要想担起这个责任,创作者自己首先要真诚,并且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眼下的市场和票房所动。有生活,有感动,有坚守,有信念,是陈力一贯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有如此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才会有主旋律题材电影的不断突破。

第五篇: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报告有感

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报告有感

徐建东

前不久,观看了一场《吉林日报》报社党委书记邴正先生的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报告,深感自己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身背国家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大任务,我们理应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故此有几点感悟列出与各位探讨。

一·何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中的觉悟和觉醒。顾名思义,自觉地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脉搏,深刻总结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制定出在现今社会正确的先进的文化发展策略,并且牢牢抓住未来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三点的总和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新中国的建立到如今我们国家的蓬勃发展。应该说中国从自尊到自强,从独立到富强,任何一步都离不开先进的正确的文化力量的支撑。从战争年代的革命思想到建国初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三个代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如今当得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新审视。无不体现出我们党,我们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极大地重视,同时也正是由于文化上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方面的繁荣景象!

二·文化建设对于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作用。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我们会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文化上达到发达的地步,才能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从唐朝的开元盛世到贞观之治,从明代的永乐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治世无一例外的都体现出了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再看国外,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均被瓦解的支离破碎。可是没有过多少年,这两个国家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他们靠的也正是发达的文化软实力。而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党中央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大学生应该如何切实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我们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建设归根究底是我们的使命。作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等无不影响着文化建设的方向。那么我们大学生应如何切实做到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贡献我们的力量呢?考虑再三,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我们不可以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今社会对我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评价虽然不如以往,但是我们不能看低自己,盲目自卑不思进取。相反我们应该心系国家,以自信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投身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上来。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理论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最后,我们大学生应牢牢把握文化前进的方向,紧紧跟随先进文化的步伐,面向世界文化,不关门闭户,不拒世界先进文化于门外,学习借鉴世界文明当中

适合我们国家国情民情的先进文化。

最后,拉拉杂杂在观看了邴正先生的报告之后有了以上种种感悟。望我们大学生,先进的知识分子,全民族的有志之士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切实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规律,提高文化自信,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热点:新时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申论热点:新时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热点背景】 案例一:抵制“天价片酬”。 从 “小崔说事”开始,《手机》再度热议、“小刚”与“震云”,“冰冰”与“片酬”,“阴阳合......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

    大学人文教育的境遇与探索(写写帮整理)

    大学人文教育的境遇与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人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大部分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大学语文"、"文学鉴赏"、......

    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与文化的自强演讲稿(合集)

    中国,我们在行走!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与文化的自强”的理解......

    读书与教师的文化自觉(精选5篇)

    读书与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样老师是学生所欣赏的? 什么样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 什么样教学是为学生发展的? 什么是教育原点和学科本质? 什么样的人生是幸福安宁的? 作为教师这些问......

    中国当代文化和教育与实现中国梦

    中国当代文化和教育与实现中国梦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文化强国与文化自觉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文化强国与文化自觉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

    “四个讲清楚”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四个讲清楚”与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摘 要】“四个讲清楚”是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论述了世界和中国、历史和文化、民族与信仰、国情与道路等四个方面内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