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5: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一篇: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

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

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2007-02-02 23:04:08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连战先生、宋楚瑜先生相继率团来大陆访问,台海两岸关系有新的进展。最近,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四点建议,中台办宣布了大陆将进一步采取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网文章找范文,到网“两岸合作、共同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的热门话题。值此我市举办庆祝地改市二十周年活动之际,笔者谨就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谈一些感想与看法。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

一体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闽台自古就是一家,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圈”早日形成,是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和期望。因应这一发展趋势和要求,福建省作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和以“五缘”“六求”发展闽台交流合作的部署。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负有一个突出的任务,就是发挥自身在人文、区位、港口、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台湾企业向大陆新一波转移,实现产业与市场对接,推动闽台经济合作更趋紧密,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泉州市委、市政府经过科学缜密的论证,把泉州的发展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并以此为基点制订我市“十一五”规划。因此,全面推动泉台经贸合作,将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要内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泉州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泉州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被视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指南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将泉州列为“值得推荐城市”之列。近年来,泉台经贸合作走出一个阶段的低谷,逐步回升,出现了良好势头。2005年全市新批台资企业40家;总投资9785万美元,比增%;合同台资9191万美元,比增%;台商实际到资6554万美元,比增%。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1332家,总投资亿美元,合同台资亿美元。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技术交流寄予殷切期望并提出工作要求。“海峡西岸”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后,又写入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可以预见,泉台经贸合作将迎来新的峰期,泉州面临着一个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

大好机遇。

泉州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培育新兴产业、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提升泉台经贸合作水平,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城市建设、港口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建设也已启动,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展了泉台经贸合作的空间和领域。目前泉州在石化、电子、港口及其运输、汽车船舶工业、纺织、服装、制鞋、农业等方面具有承接台资转移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着重在上述几个方面围绕泉台产业、资源和市场的互补对接,推动泉台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1)重化工业方面。目前,泉州已被列为全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由美国、沙特阿拉伯和中石化公司联合投资360亿美元兴建的年炼油1200万吨、年产80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动

工。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石油化工产值到2010年超1000亿元,石化将成为泉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9月,笔者到台湾曾拜会台塑王永庆董事长,台塑对与泉州在石化产业方面的合作表示很大的兴趣,热情邀请泉州方面派员前去参观洽谈,愿意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泉州与台湾石化产业的对接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和可行性。

(2)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近些年来,台湾电子电器制造业赴大陆投资占岛内赴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30%以下上升到50%左右。在硬件生产向大陆转移的同时,不少企业的研发机构也开始向大陆转移。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着力培育壮大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到2010年,产值将超100亿元,而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业产值仅为亿元。为此,大力引进台湾it业厂商到我市投资办厂和设立研发机构,当是发展泉州的信息产业,实现“十

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一系列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台商投资园区、台湾学者创业园、泉州软件园等的建设,则将对承接台湾电子信息业发挥载体作用。

(3)港口物流产业方面。泉州海岸线长达427公里,已规划港口岸线公里(其中深水港岸线公里)。目前,泉州港年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3万标箱,跨入大型港口行列。泉州市委、市政府已把基本建成亿吨大港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今后泉州将加快港口发展步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临海工业带、产业集群带连片建设。按照这一发展方向,泉州在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和航运公司前来投资参与港口、物流园区和航运的开发建设以及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方面将大有可为。

(4)优势传统产业方面。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我国重要的

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基地和海峡西岸重要的机械制造、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基地;纺织服装产值超1000亿元,建材、鞋业分别超500亿元。近年来,我市纺织鞋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有一些台商捷足先登,在泉州投资生产纺织机械、制鞋机械与之相配套。石狮的“海峡两岸服装交易博览会”和晋江的“国际鞋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泉台两地经贸合作的一大平台。泉州已成为中国石板材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之一,因邻近台湾,价格便宜,优势凸显。我市曾在金门举办过建材展销会,很受台湾客商青睐。泉州建材产品如果能销往台湾,其市场效益将十分可观。

(5)服务业方面。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城镇化率由49%提高到60%。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强劲的拉动作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教育培训、文娱旅游、医疗卫生、养老保健、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可望获得较大的发展。我们在台湾考察中了解到台湾一些大中城市的服务业较发达,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先行一步,拥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充裕的经营管理人才。台湾相关业界到泉州投资兴办服务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对许多台湾同胞有较强的吸引力,每年到泉州观光旅游、进香谒祖的台胞有10万多人次。泉州居民也很盼望能到海峡对岸去走亲戚、看宝岛。泉台两地旅游业合作,前景诱人。福建省提出了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构想,积极推动旅游双向对接。省、市两级都致力拓展与金、马、澎直接往来,构建两岸一体化旅游线路。一旦两岸能够实现直接“三通”,必将使泉州的旅游业出现一个飞跃,同时,还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6)现代农业方面。泉台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相近,作物种类和生长节律相似,泉台农业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05年7月,中央决定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范围扩大到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泉州也设立了南安石井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最近,经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批准的15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政策措施,对台湾的水果、蔬菜和水产品进入大陆给予更大的方便和优惠。泉台农业合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泉台农产品贸易中转、优良种苗引进繁育、种养技术合作、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对接,促进泉台农业专家和农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对提高泉州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有效地推动泉台经贸合作,当前,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有利于泉台合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形成合力。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努力在推动泉台经贸合作方面有更大作为。要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涉台法律法规,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在适当时候组织视察我市台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同时以各种形式,向台湾同胞传递我们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竭诚欢迎台湾产业界到泉州投资兴业的有关信息。

二是拓展与台湾有关方面联络沟通交流渠道。在邀请澎湖议员来泉考察的基础上,尝试举办“泉台经贸合作民意代表论坛”,邀请台湾各地的民意代表前来参加,通过论坛增加经贸合作共识,促进共同发展。探索建立泉州市人大代表团体与台湾澎湖等地民意代表团体长期互访机制,促进两岸人民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三是打造泉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办好“海峡两岸农洽会”、“海博会”、“海峡两岸五金机电商品交易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不断扩大影响;抓紧做好设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申报工作的跟踪落实。落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批准的关于台湾农产品准入的优惠措施;建设好南安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强集散功能,拓宽两岸农产品双向输入通道;抓紧制定实施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实验区规划。

四是积极促进泉台直接往来。以泉州港石井港区获准成为与金门直接往来客运口岸为契机,加快对台航运码头和联检大楼建设步伐,做好台轮停泊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充分利用大陆产品经金门加工中转输台的途径,扩大对金门直接贸易规模。积极推动我市名优特产品赴澎湖展销,努力实现泉州与澎湖直接往来的常态化。积极探索泉台直接往来的新渠道,着力争取将我市列入两岸直航试点

口岸,抓紧做好直接“三通”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是以扩大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泉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交流活动。以突出泉台渊源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闽南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等泉台民间文化交流。努力办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论坛,争取在泉州设立闽南文化保护区。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览、宣传和研究的作用,充分展现海峡两岸深厚的“五缘”,增强台湾同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篇: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与启示

台湾连续剧发展的历史与启示

刘筱燕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博士

台湾电视传播的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发展时间长,市场环境比较开放的制度,因此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傲视华语媒体的成绩,而台湾电视的发展更是华语传媒历史上重要的参考,对于从事媒体工作或研究者来说,台湾电视的发展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内容资产和经验的参照对象。

根据台湾报纸媒体2003年至2005年间的调查显示,台湾地区电视受众心目中最偏好的电视节目:“戏剧类型节目”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新闻性节目。除了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戏剧性节目的收视率则一直维持在0.32,为各类节目的榜首,同时也是电视台经营生存的命脉(陈一香,2002)。在台湾,“电视剧”一词泛指不同类型的电视制作,包括喜剧、悲剧、古装剧、时装剧、歷史剧、偶像剧、类戏剧等,以播出型态又分连续剧、连续剧集、单元剧、单元剧集。作为一种通俗文化产品,电视剧能反映出所处地域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以及生活方式,而这些要素又与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关联。

台湾电视剧的发展:从政治工具到商业经营

台湾电视剧自六十年代发轫,历经40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因素变迁中,主要历经四个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草创期:政治宣传需求下的电视剧(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视自拉开历史帷幕起,便与政治形影相随。1960年5月20日,台湾当局首次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总统”的政治大典,这标志着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台湾第一出电视剧是台视在1962年10月开播后所播出的闽南语单元电视剧《重回怀抱》。当时这出戏在市场的播出情形良好,不但奠定了电视台在午间时段固定演出闽南语电视剧的基础(蔡琰,2002),也使得台视陸续增加由民间故事或歌谣改编成的闽南语古装剧,如《吴凤》、《周成过台湾》等。在国语电视剧方面,单元剧《浮生若梦》为台湾第一次正式播映的华语电视剧,紧接着此剧之后,台视又推出了数出单元剧,此时台湾电视剧尚无所谓的「連续剧」類型。此剧播出后引起了影剧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过,台湾电视处于起步阶段,肩负政宣任务的重任,因此节目多倾注于新闻及宣教节目,软性的电视剧不仅少,其是编剧或制播方面,都因经验不足而水平不高。

1969年台湾第二家商业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开播(中视),并推出第一部国语連续剧《晶晶》,在每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播出十五分钟(高世威,2000;高启翔,2003)。由于此剧剧情連贯、人物連续、故事感人,播出后受到热烈回响,于是应观众要求,节目长度由原先十五分钟延长为二十分钟,再延长为三十分钟,一共播出了一百零二集。自此之后,「連续剧」便成为台湾主要的电视剧型态,成为电视台的重要商业命脉(高启翔,2003)。

中视与台视两家电视台的丰硕经营,对早先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电视广播电台造成很大的冲击,该台于是在1971年改组成立中华电视公司(华视),每日播出8小时节目,除上午则维持播放教育节目外,其余时间维持商业经营。这段时期台湾拥有电视的家庭數量持续增加,彩色电视以倍數成长,使得高收视率的連续剧跟着大幅增多,1974年华视播出《包青天》(350集)、《保镳》(256集)等剧,不仅节目集數长达兩百多集,收视率更是达到40~50%,开创了连续剧播放时间最常与收视率最高的辉煌纪录,也带领台湾連续剧进入了黄金时期(高世威,2000)。

台湾的电视剧市场随着华视的开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这个竞争促进了电视剧制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不过,当时台湾仍处在“解严”的政治大环境,节目内容均需要经过管理单位先审核才能播出,电视剧重视社教功能而轻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当时产业的背景,三家电视台分别台视由台湾省政府主导、中视主为国民党资金,而华视的建立与台湾“国防部”及“教育部”的需求有关,在权威意识形态下,台湾的电视台也与大陆的电视台一样需要肩负政治宣导工作,扮演政治教化功能,复制官方意识形态。在加上当时两岸对立的局势,更造就了台湾电视剧一种特殊的现象:灌输推导“反共复国”的政治理念。其间,包括《晶晶》、《心桥》、《春雷》等在内的电视连续剧制作都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三台更以连手合作制作联播方式,制播了《寒流》、《风雨生信心》、《河山春晓》等一系列的电视连续剧。其中67集的《寒流》更是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亲自策划监制。在此过程之中,“电视剧在两岸政治抗衡的角色,成为一种净化人心的工具”,也成为当时连续剧一种特殊的现象。

二、“武侠”与“言情”迭起的商业里程(80年代)八十年代国内电视剧的類型除了原先既有的古装剧之外,同时也发展出台湾武侠剧的黄金期。1981年中视播出的《楚留香》,此部戏剧挟着第一部港剧「新鲜感」的优势,缔造46%惊人的高收视,当时只要开播时间一到,台湾一时万人空巷全守在电视机前,而陆续引进的香港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碧血剑》、《雪山飞狐》都有好评,收视榜上节节攀升,接二连三地创下收视奇迹,对于同时段的电视节目倍感压力外,也引发台湾电视演员对港剧的抗议,限制港剧的播出时间。

这些武侠剧几乎改编自两大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与古龙的作品,打斗场面精彩又不失侠骨柔情,其中并将中华武术、仁义道德等精神贯穿于内,捕获许多观众的喜好。为了应对外来戏剧的竞争和适应形势,台湾电视剧在编剧选材和拍摄包装等各方面开始积极求变,并尝试拍摄武侠剧。从1983至1986年三年间,是武侠剧在台湾最为风行的年代,其中有几档戏所引起的旋风,連当时风靡台湾的港剧也都有所不及(高久峰,1991)。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电视剧出现极大的反转,言情剧顿成为台湾视坛上另一股潮流,尤其是改编自琼瑶小说的言情剧。琼瑶自1986年首出电视连续剧《牵情》播出后,如同她的小说一样一鸣惊人,接连推出了《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庭院深深》(1987)、《在水一方》(1988)、《海鸥飞处彩云飞》(1989)、《六个梦》(1990)等一系列的言情剧集,部部收视率超过40%,《庭院深深》一剧更曾突破50%的收视大关。琼瑶的电视剧情多半描述才子佳人相恋过程中的种种波折,其中情节曲折、画面意境秀美,加上俊男美女担纲演出,配以琼瑶式的隽永对白,特别博得妇女观众的认可和感动。这个时期出现堪称台湾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电视剧,则由中视制播的古装連续剧《一代女皇》(1985)(51.7%)所创下,至今尚无一连续剧打破此纪录。

80年代可以说是台湾电视产业走向资本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因受到70年代台湾十大建设的刺激,经济快速起飞,台湾社会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都市化的发展趋势。电视台为顺应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与商业经营的要求下,逐步向宽容、自由与多元转变,强调大众、通俗与娱乐,契合观众口味的电视剧的创作自然孕育而生。

1986年台湾解除几近四十年的戒严,为两岸恢复互动交流奠定了基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电视戏剧节目交流亦随之展开。1989年,台湾新闻局颁布《现阶段大众传播事业赴大陆地区采访、拍片、制作节目报备作业规定》,为台湾电视剧的制作人员到大陆取景拍摄创造了条件;一些大陆演员也参与到台湾电视剧的制作中。是年,陈冲担任台湾连续剧《随风而逝》女主角的演出,标志着着两岸电视剧交流的全面展开的里程碑。

三、开放竞争下的乡土剧风潮(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是台湾电视产业结构重要转型阶段,电视产业由三台封闭寡占转变为开放竞争的型态。1993年“有线电视法”的公布实施,原先非法利用电缆传输内容的“第四台”随即合法化,在各种专业频道、综合型频道开始大量增加,逐渐瓜分原有传统三台的市场的情况下,各家电视台对电视节目需求遽增,节目回归到消费者需求,分众市场取向逐步打开,许多有别于过去传统的境外电视剧,如大陸剧、日剧、韩剧等开始被陸续引进,并开始与台湾本地的各類电视剧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田易蓮,2001),所掀起激烈的收视率之争,使台湾电视进入了战国时代。

正因为处在这种外來剧与本地电视剧的竞争局面下,台湾电视剧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许多呼应此种本土化氛围的乡土剧顺应而起(高启翔,2003)。1990年华视推出的八点連续剧《爱》,即为台湾首部剖析省籍情节,并以国语、闽南语夹杂的方式,融合本省、外省族群题材而成的乡土剧,不仅正式开启国内乡土剧的潮流,更使得「乡土剧」成为台湾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电视剧類型之一(田易蓮,2001;蔡琰,2002;陈一香,2004)。1993年,“广播电视法”取消对方言的限制后,以闽南语对白的乡土剧更得以大量涌现,如中视的《牵手出头天》、华视的《兄弟有缘》、台视的《台湾水浒传》等。1997年,民视的开播对于台湾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视创立之后,在乡土剧创作方面更是煞费苦心,1998年,由白冰冰主演的《春天后母心》赢得八点档收视率的冠军宝座。在台湾,乡土剧的盛行与台湾社会的脉动有着密切相关。随着时代转变它的的剧型与题材而有不同,早年的乡土剧大多采国语、闽南语混合,主要是以纯朴写实的手法拍摄成电视剧,使得这類戏剧大多富有浓厚乡土味,并强调家庭倫理与爱国情操(陈一香,2004)。然而,就在民视、三立电视台相继开播后,原先的乡土剧被带到更为本土的境界,纯然的闽南语发音,使得更加台湾化的乡土剧能有别于外來戏剧如韩剧、日剧与港剧,成为抵制外來剧最在地的声音(蔡琰,2002)。在题材方面,更包容过去的乡土情节之外,现代都会生活型态,将许多社会议题等素材纳入内容当中,并采用年轻演员來诠释,使台湾乡土剧展现不同以往的新兴样貌(陈一香,2004;颜雅玲,2005),其收视族群也从早期局限于老人与家庭主妇为主的观众,逐步扩大到上班族以及学生等年轻族群。

从两岸开放三通以来,两岸戏剧节目合作的往来日渐频繁,电视剧相互销售播映版权也成常态。1990年至1995年间,台湾共向大陆输出电视剧83部,合作电视剧方面,以琼瑶作品为最多,其中畅销两岸的《还珠格格》就是两岸电视剧制作业通力合作的结晶。这种以两岸或者是两岸三地演员为组合的演出,也成为当今电视剧中的一大噱头及收视保障。

四、商业化时代的偶像剧(2001年至今)随着政策和频道开放,2001年底台湾已经有37家有线电视台,08年台湾信息工业策进会调查,台湾有线电视普及率则高达81%,远高于美国与加拿大的67%,德国的56%,香港的29%,为亚洲最高。台湾在不断受到外来电视文化产品的冲击,如“日风”、“韩流”,使得消费者对传统的电视剧类型失去兴趣,另外,年轻的收视族群的成长和他们的强大消费能力,受到电视台的重视,于是 台湾的电视剧界开始模仿和学习制作国外的偶像剧。2001年,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的偶像剧《流星花园》创下最高平均收视6.43%,该剧同时捧红F4、大S等一批明星,风靡全亚洲戏剧市场;台视则制播完全以本土剧本为主的《吐司男之吻》,同样获得高收视的认同,偶像剧在台湾此时成为主要剧种,并如雨后春笋般争相而出。从02、03年每年出产十部左右,03年《名扬四海》更以「台湾趋势剧」自居,希望以朴实自然的故事与演出,力求贴近台湾社会中小人物真实生活的样貌(耿慧茹,2004)。到04年以后,台湾每年均有二十部左右的偶像剧产出,根据台湾地区最大影视资料库「中央情报局BBS」10的艺能俱樂部版(Tv)与台湾艺能戏剧版(TWdrama)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若以2000年7月华视播出的「麻辣鲜师」作为国内第一部自制偶像剧的开始,截止2007年底,台湾地区制播的本土偶像剧數量至少高达一百五十部,并持续增加当中,台湾偶像剧产量之丰可见一斑,也显示偶像剧在台湾电视戏剧市场的热度尚未减退。而台湾偶像剧的盛行,也带动了一波台湾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的风潮,更为电视台和演艺经纪公司赚进大笔收入。因此,台湾多家电视台争相模仿,先后投入偶像剧的拍摄工作,偶像剧一时间几乎占据各家电视台的主要时段(李志蔷,2003),与乡土剧为目前台湾电视剧分庭抗禮的戏剧類型(李天铎,2002;颜雅玲,2005)。

自《流星花园》创下6.43的最高平均收视后,05年《王子爱青蛙》又以7.09的最高平均收视刷新偶像剧收视记录。08年《命中注定我爱你》热翻全台湾,以10.91的最高平均收视夺下宝座,打败长据收视率冠军的乡土剧,同时偶像剧也在当年台湾重要电视大奖《金钟奖》上获得大胜,赢得了市场与评审的双重认同。

台湾偶像剧的成功之道,归纳起来有五项特色(李志蔷,2003):

一、演员以年轻的俊男美女为主;

二、剧情走向现代青春、都会与爱情路线;

三、画面讲求唯美,制造浪漫氛围;

四、影片风格梦幻化;

五、大多改编自成名漫画。另外,台湾偶像剧边拍边播的权宜之策,将欲行销之商品适时安排在剧情当中,延伸了外围商品效益。在收视人口的年轻化与都会化下,台湾偶像剧具有时代所具备的大众化、通俗化、以及商业化的特色,而其流行、新鲜的元素更契合了现代社会的视觉需求。

除了上述所提之乡土剧与偶像剧外,「文学剧」亦为台湾电视剧当中常見的一种戏剧類型。最早开启国内电视改编小說先河的电视剧为1970年由台视改编自徐吁的小說《风萧萧》,此剧推出后收视率相当不错,使得台视进而又推出琼瑶的《星河》与王藍的《藍与黑》,正式将文学剧带入台湾电视剧市场。真正使文学大戏成为台湾电视热潮的为公共电视(公视)。公视是一个非民营、非国营的公营电视台,鉴于商业电视台为收视率而制作节目不择手段,政府当局、企业赞助与民间共同捐款,于1998年成立的致力于文化、教育性节目,并关注弱势族群的一个公众媒体。文学剧在公视经营下系统地被规划出來,公视的「文学剧场」系列,便以改编自著名文学作品为主,慢慢形成台湾电视一股文学大戏的浪潮。2000年公视推出由兩岸合作的年度大戏《人间四月天》,播出后佳评如潮,将文学大戏的浪潮推到高峰,引发文化界对有关徐志摩话题的探讨热,同时也带动了新一波文学剧的热潮。

其后,2001年公视根据琦君半自传小說改编的《橘子红了》、白先勇的《孽子》,成为新一波文学大戏的成熟代表作。这些「文学剧」不但奠定了公视良好的节目收视率基础,同时也成为公视的招牌节目,不仅打响市场口碑,也为公视拿下不少“金钟奖”。

在这期间,台湾电视剧丰富多元胜过以往,其中包含多部大陆历史剧与韩剧。在韩剧不断侵袭亚洲各国电视市场之际,台湾也无幸免。台湾“电视剧节目观众评价”的调查显示,2004至2005年台湾地区晚8点至10点时间段,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喜爱的前五个电视剧节目中,有三部是韩剧,而且播出总量均占各类戏剧节目类型之冠。相比之下,曾经备受台湾观众推崇的日本剧则在近年大受冷落。结语及展望

媒体的内容和型态会反映出一定社会的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意识,社会生活的实践决定了媒体,同时媒体又成为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因素。台湾电视剧发展的40年的转变和成果,是台湾文化、社会结构与世代三者互动的结果表现。从这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台湾电视剧从“为政治服务”的宣达工具,转变为“大众文化”的通俗化商品,其推演的是时代的价直讯息。首阶段:国家抗争优于一切,接着是大兴大变,才会有武侠剧后有言情电视的承接逆转;90年代台湾回归地方,展现真实社会的本土电视剧也因此兴起。新一代的中产阶级重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前途,不再回望过去政治与历史的悲伤,再则社会压力的影响,他们需要真正娱乐,而现代电视剧正好满足了需求。

此外,在全球化媒体竞争压力下,华语媒体必须从文化、地域性的语境传播角度出发,尤其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代,更需掌握契机适时将自己本土媒体内容向世界。台湾电视剧受到两岸以及海外华人的喜好,分析其制作的成功关键有下列几点:1.积极学习与吸收国际电视剧制作的资源以及技术,如融合韩、日、欧美的创意素材,增加拍摄内容的质感;2.坚持本土特色并加以累积,走出抄袭与模仿的独立风格,扩大本土市场观众的需求;3.从电视剧成功的几个要素:剧本、演员、制作人出发,并结合文化产业的行销手法,争取曝光与观众认同及节目的竞争力;4.与社会动脉紧紧相结合,且不断为观众诉说社会故事和价直的创造。09年台湾电视剧《痞子英雄》,便是善用的以上的因素,不仅使该剧在台湾创下叫好又叫座的收视①,播出一个月立即受到海外电视台引进,陆续在香港、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播出,同时也成功的利用电视媒体为拍摄的城市达到极佳的文化行销效果。

华语媒体在国际市场的需求,正逐步向外扩展,在电视剧制作方面,台湾若能结合两岸制作的优势,将中华文化活化于电视剧中,透过文化媒体商业的包装,无疑可为华语电视剧添加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田易蓮(2001),《兩岸电视剧由抗争到交流的歷史社会分析》,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論文。

李天铎等(2002),《全球化风潮下台湾传播集团发展策略与规模突创》,台北:台湾有线视讯宽频网路发展协进会。李志蔷(2003),《电视电影、偶像剧/艳光四射歌舞团:一部电影的完成》,台北:远足文化。

何贻谋(2002),《台湾电视风云錄》,台北:台湾商务。高久峰(1999),〈武侠連续剧兴衰錄〉,《高手杂志》。① 2009年第4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举行,《痞子英雄》夺得戏剧节目、戏剧节目导演、戏剧节目男主角、节目行销奖、美术设计奖共5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2010年电影版即将开拍。高世威(2000),《电视戏剧节目制播流程之质量管理探讨》,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論文。

高启翔(2003),《全球与本土的連结:以文化融合理論检视台湾「偶像剧」》,交通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論文。

陈一香(2004),〈电视剧节目〉,成露茜、羅晓南编,《媒体識讀-一个批判的开始》,页109-123,台北:正中书局。

彭芸(2004),《汇流时代的电视产业及观众》,台北:五南图书。

蔡琰(2002),裸根百合?台湾电视剧风云追忆,《台湾电视四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論文。台北。

颜雅玲(2005),《从创造文化经济的角度論台湾戏剧产业之革新-以韩剧发展模式为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論文。

蔡秀玲(1999),《无线电视台八点文件连续剧行销研究——以〈台湾廖添丁〉、〈还珠格格二〉、〈土地公传奇〉、〈状元亲家〉为研究对象》,台湾政治大学广告所硕士毕业论文。赵庭辉(2004),《电视偶像剧〈熏衣草〉:爱情神话的建构与再现》,中华传播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

Yu-Li Liu & Yi-Hsiang Chen(2004).Cloning, adaptation, import and originality: Taiwan in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business.In Michael(Ed.), Templates Across Asia: TV Industries, Program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pp.55-73).London: Rouledge Curzon.

第三篇: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非 经贸关系 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

一、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非经贸交往主要体现为中非贸易、中国对非的直接投资、中国对非援助以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一)中非双边贸易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很好地反映了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9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五十年内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6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07年为733.1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00到2007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非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在各自参与贸易的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5类产品(原油、铁矿石、木材、钻石和棉花),以2007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与从非洲进口相比,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更为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占比例较高,其次是纺织品和衣服,另外还包括高科技产品、塑料制品、钢铁制品等,由于非洲独立前长期受西方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轻工产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对非洲出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经贸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06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53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FDI)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非洲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土地”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了空间。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为5.2亿美元,2007年迅速提高到15.743亿美元。截止2007年中国累计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4.618亿美元。

中非投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目前,中国已同3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釜底抽薪、大量抽逃,而是迎难而上保持快速增长。1—6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为当地培养了经营管理人员。

第四篇: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摘要】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为两岸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实现了“三通”并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到制度化发展阶段。尽管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但两岸经贸往来仍然会朝着日益深化的方向发展。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关键词:马英九时期 两岸经贸关系

一、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背景

2008年,两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折。在2008年初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主导了“入联”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如果民进党获胜,台湾“法理独立”会随时爆发,必将导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败选,若两项公投过关,同样会影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处在了一个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台湾民众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相对理性与务实的国民党,选择了马英九,而且让两项公投也没有过关。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与背景。代表国民党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他不会搞“法理独立”,而且扬弃了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迎来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在岛内政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很快发生了积极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一页。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两岸相互默契下,实现了台湾“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对大陆的访问与会谈,并在会谈中各自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1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2008年4月,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尽管萧万长是以民间身份参加,但他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2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 12 杨开煌,《两岸政治接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评论,2009年12月

新华网《台记者热评“胡萧会” 主流媒体报道弥漫乐观气氛》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4/14/content_7973797.htm 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彻底扭转了民进党时期错误的两岸关系定位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做法。马英九在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主张,强调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3在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海峡两岸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

4扁两岸“一边一国”的两岸关系定位。马英九的这种两岸关系定位既是依台湾有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种表述。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马英九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举措,大幅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实现直接、双向通航与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

1.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适应两岸和平形势发展的需要,方便两岸同胞,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经济,促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5,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台湾与大陆双边贸易,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微不足道,几乎全部都是透过香港转口为主。自1980年代初期起,一方面由于大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及经济改革,另一方面也由于海峡两岸紧张对峙的政治关系日趋缓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并且开放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从此之后,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经商投资等活动如火如茶地展开。通邮通商基本上已经成型,也代表着两岸三通除了通航还没有完成而已。由于两岸机场并未实行常态化的互通直航,虽然在实行上有相应替代方式如:不通邮但通信、不通航但通船、不通商但通贸以及项目的包机直航之权宜措施,但却一直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三通”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 34 马英九,520就职演说讲稿,2008年5月20日。

台湾《联合报》,2008年9月4日。5郭武平,《两岸关系现况与展望》,展望与探索月刊,第7卷第l期,2009年l月,第30页。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008年至今,随着“三通”的实现,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2008年7月,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放赴台湾团队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也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两岸分两批次共开放大陆9个试点城市。据台方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为台湾带来2022亿新台币(约430亿人民币)的收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市场。

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2月“三通”开放至2012年10月,两岸进出口总额为5542.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进口额为4384亿美元;对台出口额为1158.7亿美元;大陆对台湾逆差3225.3亿美元。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1768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3亿美元。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7万个,台商实际投资金额565.3亿美元。陆资赴台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33家大陆企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6投资金额达7.22亿美元。

2.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马英九多次表示,在他任内不会与大陆谈敏感问题,而是强调两岸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将从经济议题着手,他希望达成的几个目标分别是与大陆签订经济合7作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其中以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改善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

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并相继签署16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简称框架 6 以上数据整理自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12 中国台湾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为未来前进蓄能量》,http:// 较快,特别是东盟市场增长最为明显,填补了欧洲及日本市场萎缩的份额,而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的增长率甚至低于其对美国出口的增长率,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依赖度甚至低于去年。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ECFA早收清单虽然今年元旦已经生效,但只有14%的早收计划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延迟了协议效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两岸贸易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有必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政策上,两岸积极推动与协商的两岸投资保护协定因种种原因,未能赶在第七次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前协商完成并顺利签署。虽然两会也公布了协商的阶段性成果,但未能如两岸各界所愿尽快签署,显示出两岸围绕着ECFA后续协商中遇到了一些尚待克服的难点。反观台湾与日本投资保护协定赶在两岸前签署完成,两岸经济制度的差异性已经开始成为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步伐的重要障碍。

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超出预期,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以超乎预计的速度与程度快速扩大。不仅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政府首脑相继变换,风暴也开始冲击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美国经济也在政府的庞大债务压力下显得疲弱不振。在此背景下,2011年两岸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大陆仅能勉强维持9%以上的增速,而台湾“保五”的发展目标已告破灭,大陆台商经营状况难以脱困,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失去了主要的依托与驱动力,造成发展速度不如预期。

三、关于两岸经贸关系未来的展望

两岸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经济相继陷入低迷甚至衰退,同时也使新兴经济体增长也开始放缓,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难有改变。这在给两岸贸易需求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两岸紧密合作、共渡难关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大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强服务业发展,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重要机遇。台湾方面提出“黄金十年”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与合作空间。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努力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经济往来自由化,逐步建立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两岸各界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总体看来,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将呈现下列趋势: 第一,两岸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根据ECFA协定,双方将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分三步对期收获产品实行零关税,即第一年关税将从15%降至10%,第二年降至5%,第三年降至零关税。据台湾有关部门计算ECFA将使台湾地区每年获得10亿美元的关税优惠。大陆此次对台湾地区降低关税的产品都是台商对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约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16%,而台湾地区对大陆降税的产品也达到了台湾地区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进出口贸易中,约有60%为加工贸易,而以大陆市场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关税的减少加之大陆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将使台商对大陆的一般贸易有所增加,使两岸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全面展开。近年来台资企业在大陆生产经营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均出现了上涨,使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困境,ECFA将缓和台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个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原材料成本占10亿元的台资企业为例,如果关税降1%,就将节省1000万,占公司利润的1/6。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很大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税收的优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的优惠可以成为很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ECFA扩大了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放,既可以使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也将使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一步增加。

第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继续增加。ECFA不单单是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台湾地区也扩大了对大陆的开放,尤其是服务领域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提供更多契机。而更为重要的是,ECFA等于是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建立了制度性保障,这也是未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持续增加的根本所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的前三大领域依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制品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44.84%;信息和通讯传播业,占投资总额的36.72%;批发和零售业,占投资总额的10.11%。此次ECFA台湾地区对大陆开放的服务业领域,也是大陆企业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未来如果两岸能进一步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台湾地区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形成稳步发展的格局。

中国大陆经济是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台湾商品的巨大市场,是台湾投资者的加工厂。总之,中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机遇。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第五篇:泉州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福建泉州旅游业主打“海峡牌”期待与台深度合作

中新社泉州3月24日电(孙虹 曾福志)“可借鉴台湾高雄‘六合夜市’的经验,系统组织开发泉州小吃,强化泉州旅游服务功能”。24日在此间召开的该市旅游工作会议上,泉州市副市长潘燕燕指出,“泉台两地应突出深度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

福建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旅游资源更是不胜枚举,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要提升泉州旅游业的档次与竞争力,就要打造出既融合泉州特色元素又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旅游拳头产品,“要叫得响、记得住、吸引人”,潘副市长指出,“泉州应按照‘一区三圈’的发展思路去开拓创新”。“一区”是指泉州中心城区突出历史文化旅游,“三圈”则分别为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圈、泉南商贸对台滨海旅游圈和泉西安永德生态旅游区。

其中,“海峡牌”是泉州旅游业一个重要部分。泉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承、文缘相连、法缘相循。台湾现有祖籍泉州的汉族台胞约900多万人,亲情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推动力。而迁徙台湾的泉州籍先民带去了故乡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台湾文化的母体。佛教同宗、道教同源,也为两地旅游开发搭建了桥梁。2010年泉州将重点推出宗教朝圣、寻根谒祖和闽南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推介“郑成功文化史迹游”、“温陵妈祖游”等,打响泉州海峡旅游品牌。泉州对台旅游在福建省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

据悉,2010年泉州文化局、文物局将做好泉台结对联谊仪式暨泉台文化交流座谈会、海峡戏剧展演月及泉州文化台湾行等活动,泉州各县区也将充分利用、挖掘现有对台文化资源,如鲤城区的关帝庙、富美宫,丰泽区的南少林寺、真武庙,洛江区的仙公山,泉港区的北管、石狮市的泉台对渡、城隍庙,晋江市的龙山寺、施琅将军,南安市的郑成功,惠安县的石、木雕,安溪县的茶文化、清水祖师,永春县的白鹤拳、余光中旧居,德化县的瓷文化、祖龙宫、法主公等,开展各具特色的对台交流活动。

此外,泉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要加强与台湾旅游部门和相关协会的合作,做好与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台北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的对接,加大在台湾本岛旅游促销力度”。据悉,泉州旅游、文化部门将继续以元宵“乞龟”、端午龙舟赛等传统民间活动为载体,加强泉台旅游业界的合作,还将邀请台湾旅行商和新闻媒体来泉州开展业界交流和踩线采风。(“旅游品牌营销研讨会”开启第18届国内旅交会前奏

日期:2011-04-15文章来源:新华网

北京4月14日电(金娜)14日上午,由国家旅游局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旅游品牌营销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会借2011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举办的契机,业内人士、品牌专家和众多媒体共同探讨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方式、探索新形势下中国旅游品牌发展的新思路。

祝善忠在致辞中说,近日,国务院批复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设立“中国旅游日”,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工作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健康的广泛认同;体现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正迈入一个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生活的新期待,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正迈入一个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新时代。

祝善忠说,今天举办的中国旅游品牌营销研讨会,目的是建立旅游形象宣传信息共享机制、旅游形象宣传联络机制和宣传协作会议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打造面向海内外游客的中国旅游形象宣传平台,积极、有效地面向世界推介中国旅游资源,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次研讨会上,北京兴旅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在专题研讨部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CTR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田涛副总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等专家就旅游品牌营销的相关议题发表了演讲,与会嘉宾围绕“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两会聚焦:让泉州变“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

http://.cn2010年01月14日21:25台海网

开元寺及周边地区建筑颇具闽南特色(石勇/摄)

泉州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侨乡,然而旅游却一直火不起来。如何建立泉州的旅游品牌,变“旅游中转站”为“旅游目的地”?不少代表委员提建议,有的提出建设闽南文化旅游集中区,有的建议打造泉州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圈、创造“山海泉州”品牌,有的认为可利用“小三通”优势,将泉州列入“海峡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目的地„„

现状调查

缺乏总体整合 大多“一日游”

泉州旅游业内人士介绍,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因各个景区(点)缺乏沟通,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效果差。外地游客到泉州,一般只参观几个主要景点,或因行程不便等原因,常是“过路客”或“一日游”。

代表委员

以开元寺为中心 串起闽南文化游

“建议以开元寺周边作为闽南文化旅游集中区,范围大致包括北至大寺后,南至通政巷,东至中山路,西至新华路。”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集体提案建议,全面维修核心区内的古建筑,整治古街巷,设置文化旅游功能区,布局提线木偶、南音、高甲、打城、拍胸、梨园等古城文化生态项目,“为了保护原生态的闽南文化魅力,应实施集中区内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

市政协委员许冬原认为,以集中区为突破口和凝聚点,把泉州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各区(县、市)范围内的文化旅游点和自然风景点作为集中区的辐射区,把旅游线路扩展到大泉州范围内,串起闽南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观光项目。

市人大代表陈开通说,这一建议很好,但要考虑到投资问题,要有周密的计划。他认为,泉州旅游比较薄弱,想要改变现状,不仅政府要重视,也要引起市民的关注,“文化旅游投资风险大,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实施起来才有效果。”

部门回应

建议非常不错 但应统筹规划

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说,毫无疑问,这个想法很好,但他认为集中区的范围划定偏小,“中山路以东也有不少文物古迹,也可纳入其中。”他说,这是个大项目,需要投巨资,加上传统古民居量大,维修、保护是个难题,“需要多部门参与,统筹规划。”他还认为,能把较偏远、有特色的建筑,适当迁到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展示,效果会更好。

市旅游局局长颜年安说,做好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文章,是打造泉州旅游核心目的地的关键。他很盼望能早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出泉州的旅游品牌,使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

相关建议

挖掘西部生态旅游 建好“海西后花园”

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建议:打造泉州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区,加快“海西后花园”建设,创造“山海泉州”品牌。

安永德三地,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可以整合三县特色资源,如整合国家4A级旅游区清水岩、牛姆林和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绿色生态旅游区的亮点;将精品旅游景点串成线,创造“山海泉州”品牌;主动对接三明、龙岩、江西等省内外旅游市场。

泉州市旅游局提出三点意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

资讯提供:qwerty酷 日期:2010-9-6 7:23:20 点击:16次 来源:网友发布

Tag:北京新闻北京新闻

近日,泉州泉州旅游 | 泉州旅行社

泉州旅游线路 | 泉州天气市旅游局召开党组会和干部职工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孙春兰书记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大家就如何贯彻胡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市旅游又快又好发展进行讨论,颜年安局长提出三点贯彻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要按省旅游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学习和大力宣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好全市旅游系统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激发全市旅游行业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把讲话精神贯穿全年工作,指导旅游业发展。

二、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发挥旅游部门的职能作用,狠抓各项旅游工作,全力推进泉州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胡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切实”的工作任务,理清思路,狠抓工作落实。一要整合资源,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推动旅游供给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型相结合转变。二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我市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海峡”、“海丝” 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国内旅游,积极拓展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境外旅游市场。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素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立足我市实际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要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作用,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四要壮大市场主体,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引导旅游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我市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五要推动产业协作配合,发挥旅游业综合效应。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商贸、会展、科技、体育、娱乐、工业、农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集群。六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要加快旅游交通道路、景区停车、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服务功能。

三、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市旅游局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把我市旅游

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思想保证,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徐春阳

下载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泉州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泉州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福建泉州旅游业主打“海峡牌”期待与台深度合作 中新社泉州3月24日电 (孙虹 曾福志)“可借鉴台湾高雄‘六合夜市’的经验,系统组织开发泉州小吃,强化泉州旅游服务功能”。24......

    泉州民俗与闽南民俗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王静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生于社会之中,天天与人打交道,不是服务于人,就是被人服务。服务业是“人”的产业,重视的是和人互动的感觉;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劳务。在1973......

    德国民法的继受与台湾民法的发展

    “中国民法建设论坛”第一场 主 题:“民法回顾与展望” 演讲人:江平(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民法典》和《物权法》起草专家小组负责人) 评论人:苏永钦(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清华大......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科技经济组顾问 吴同权关键词: 台湾农业一、前言早期台湾的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农业的成长,不但充分供应国内所需粮食,稳定工资与物价,亦......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山合水易来源:未知一、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

    有关台湾发展的论文

    论文题目:《我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专业班级:商务日语二班学号: 30号姓名:任课教师: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

    台湾休闲旅游业发展模式

    台湾休闲旅游业发展模式对广东的启示 与台湾一样,广东作为大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先发地区,已经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市场基础。广东与台湾旅游发展条件类似,如同属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