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

时间:2019-05-15 06: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

第一篇: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

1.丰泽街,一个时代的落幕

丰泽街代表着泉州金融街的昔日辉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度是泉州财富的“代名词”。时过境迁,如今的泉州金融界已成长为一支影响世界的经济力量,无论企业规模、资本实力、商务形象都已今非昔比。丰泽街拥蹙的空间格局,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大批眼光卓绝的精英,开始走出丰泽街,寻求更为广阔的战略平台。

2.海峡体育中心

总占地面积达735亩,一期工程(一场一馆)于2008年建成后,是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主场馆。集“商业、休闲、文化及体育竞技”于一体,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全民健身馆、网球馆、商务中心、接待中心和运动员公寓等设施,以及广场、道路、停车场等体育中心相关配套设施。一期工程为“一场一馆”,建设内容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商务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一场一馆工程用地面积约516亩。

其中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万多名,体育馆可容纳观众8188名,堪称一座一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综合体育场馆。海体的建设资金采用BOT(即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的方式筹集,这在福建省体育场馆建设史上还是首例。海体由经营方自负盈亏,由市海峡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运营。

o 作为福建省首个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的体育场馆,泉州市海峡体育中心建成已6年来,一直亏本运营,年成本高达上千万元,年收入仅五百万元左右;全国各地大多数体育场馆都存在运营困难题,缺乏长期运营规划是其短板

3.亚洲艺术园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 占地1000多亩世界性的主题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在此落成。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艺术公园将在原台商区百崎湖湖东城市公园基础上做整治提升,由中央美院做公共艺术策划,在主题上,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线索,融合亚洲各国艺术文化特色,形成文化上由点、线、面构成公园整体的艺术脉络。表现形式上,将通过雕塑、水景、建筑等艺术方式,呈现亚洲不同地域的艺术风貌,使之成为亚洲文化艺术的体验之旅。2013年开工,2015年已竣工, 规划——五湾八景构园区

园区的主要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三区―五湾―八景”。整体设计格局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构成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文化形象。“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

 特色绿色建筑——“绿色山园”

由国际知名建筑师朱锫设计。它以“无用之用、顺势而为”的艺术理念,在一座普通的两层停建建筑表面布设绿植,打造为富有传统中国园林意象“成为亚洲园内闪耀的明星”!

 “海丝梦”

大型主题雕塑,高达35米,在湖面的中央。洁白的帆影蕴涵着中国人放眼世界,进行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意愿,传达出强烈的文化感染力。

4.后渚大桥

横跨洛阳江,连接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与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西连省道305线,东接洛秀组团东西主干道。大桥及其连接线全长4.343公里,其中主桥长2098米,主跨492米,宽25.5米,为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岸连接线长2270米,路基宽24.5米。

是洛秀组团与东海组团之间最短、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泉州台商投资区通往泉州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承载着泉州主城区与城市东部的跨江联系,主要服务区域性城镇快速交通,兼顾跨区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后渚大桥是泉州路桥建设中首座跨海域大桥,在当时创下了泉州市单座桥梁单跨最长、全长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资产投入最多的记录。

5.涂门街

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现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每年5000多万的人流量,吸引了100多亿的商机。

6.清净寺、关帝庙

清净寺位于涂门街,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寺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明永乐皇帝圣旨、千年古井、清净寺里碑文

关帝庙位于涂门街,与清净寺毗邻,每年前去进香的都有数十万人,其中不少是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泉州关帝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乃至闽台文化重要的一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7.文庙

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

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8.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占地面积为52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41平方米。天后宫建筑群坐西朝东,由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组成,之后又新添建了关帝殿和财神殿。其中,正殿内的娘娘塑像高2.7米,两旁设有捧印、抱瓶、打扇恭立的四侍女和一套銮驾。天后宫的山门前矗立有两棵分别高25米和26米的幡杆。

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建筑群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规模最高规格、年代较早、而著称于世的古迹,1987年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德济门遗址广场

天后宫正对面,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和瓮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

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10.聚宝街

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400米,宽l 2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

聚宝街因为毗邻顺济桥的地理优势而兴起,也终究因为顺济桥的坍圮,丧失了地理优势而没落。甚至许多见证过它鼎盛时期光景的老人们也已被儿女接走或作古,曾经的繁华旧梦确已难寻痕迹。

老街多老宅,老宅里则多住着老人,居住过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商贾的苏宅、何宅如今仍是老街上极为引人注目的“大宅门”,但曾经的芳华就如远处坍圮的顺济桥一般已沉入岁月的烟波,淡褪了光彩。

聚宝街中段的顺和药堂是“老泉州”熟知的中药堂,据说在其鼎盛时期,甚至整条街都弥漫着它家晾晒药材的独特香气,而如今来此的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多的商铺则早已合上了门板,只留下一些字迹模糊的招牌,让人艰难地猜测着它们曾经昭示的生意内容。

11.中山路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12.钟楼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其他两座为近现代所建。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

13.西街

处泉州市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肃清门等景点。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14.肃清门广场

亦称西鼓楼,遗址位于泉州旧城区西街裴巷口的街道上。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今西街肃清门。肃清门抗战时为避日寇空袭而拆毁,今有肃清门广场。

旧西菜市场所在地附近是泉州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肃清门楼的遗址。遗址广场将主要通过搬迁旧西菜市场、工商办公楼等建筑,适当拆迁周边民房和临时搭建,结合城心塔和肃清门楼遗址来建设文化广场。建设范围为:北至西街,南至现鲤城区工商办公楼,东至会通巷,西至壕沟墘。据悉,会通巷、壕沟墘入口两侧的民居,也将按西街沿街建筑风格复建。

15.井亭巷

巷子得名于一“井”一“亭”,井指的是玉泉井,亭指的是塔堂亭。与玉泉井一墙之隔的城心塔,建造于明万历年间,象征着古代泉州之中心。如今,塔与井藏身寻常百姓家,而亭子已不复存在。

古巷又名“高桂巷”,此名由来与南宋太守王十朋有关。公元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为政期间,他割俸钱兴馆学,布上恩恤民隐,兴水利疏塘渠,并在肃清门内建贡院(考场),肃清门外建“高桂坊”。当时井亭巷位于肃清门外,因此又被称为“高桂巷”。

16.古榕巷

位于西街井亭巷中段以东,全长约200米,巷名的来由应与巷子曾有的古榕宫有关。古榕宫位于古榕巷西段,坐西朝东,二进三开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古榕巷文化积淀深厚,人物景观众多。有衙门遗址、明宣德巨富李五宅院、清嘉庆翰林许邦光府第、“天旌孝子”祠、龚氏宗祠、诸葛丞相祠、粘氏宗祠,以及近代从商致富后置建的一系列大厝。

17.旧馆驿

是泉州古代一驿站,在旧泉州肃清门外,今西街中段南侧、东塔脚斜对面,南端为东西走向的古榕巷横断。

巷长约200米,是泉州闻名的古街巷,时人讹称“牛仔驿”。南宋宝庆初年(1225~1227),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旧馆驿内有条狭窄的小巷,名叫汪衙巷,闽南汪氏族人联谊议事之所,原来是三间木结构大厝,只是历经沧桑,早已墙颓室残。2001年,泉州市政府将汪氏宗祠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08年宗祠修缮方案获批,重修历经三年完工。

18.开元寺

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在元朝时期被立为皇家寺院,明代顺德府十二景之一的古刹春游,清代邢州八景之一的野寺钟声,都昭示着这座古刹的名望。

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轴布局,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第二篇:泉州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研究

泉州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研究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特别在老城区,既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又有传承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恢复和展示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建设带来的文化趋同,有着极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对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后,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泉州老城区的价值

泉州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唐久视元年(700年),在今市区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开元六年至二十九年(718—741),泉州建城,自此,“屡广而大,屡增而高,屡培而厚,屡易而坚”,从3平方公里,扩至6.8平方公里,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西晋、唐末和两宋之交,伴随着社会动荡,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三次大规模南移,传入晋江流域,使泉州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海外交通高度发达带来的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各国文化,与闽越本土文化以及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后在泉州大地上传播、发育的中原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现象,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汇合地。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泉州历史上曾人才辈出,成为名人荟萃之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欧阳詹、曾公亮、蔡襄、梁克家、朱熹、真德秀、蒲寿庚、蔡清、李贽、王慎中、何乔远、俞大猷、郑成功、施琅、弘一法师等名家在泉州老城区里出生成长、居住、游历或任职。这些历史人物有的立过重要功绩,有的在学术思想上有重大成就,有的为发展海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们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泉州老城区留下了一笔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清源山上看泉州古城清晰如鲤鱼,“山、城、江”一体架构古城城市格局,而15条历史街巷和5大历史文化街区,构成古城血脉。

□5大历史文化街区

1、开元寺—台魁巷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该街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保护以开元寺为核心。

特色保护要求:把开元寺双塔在古城的历史地位作为保护与整治的核心。《规划》要求双塔周边20米区域建筑必须控制在一层,控高4米(檐口至建筑室外地面高度)。街区内有保护建筑12幢,街区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高7米。跨巷风雨亭,是古城唯一留下来的跨巷亭,应加以保护维修。位于跨巷风雨亭西侧的已倒塌的保护建筑应以抢修为主,若经古城保护专家组确认无法修缮,则应按原规制、原基地、原风貌复建。此外,开元寺—台魁巷街区应充分利用传统历史建筑开发文化性较强的服务业。

2、旧馆驿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旧馆驿街巷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保护要求:街区内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建筑61幢。有泉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通井、玉泉井及其他位于保护建筑及居民内的水井,应严格保护这些传统历史环境要素的原真性。开发小型茶艺、棋弈等服务业,恢复街区中街巷的传统石板路面。街区的建筑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高7米,须改建的建筑原为一层的,仍按一层改建,超过二层的,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按二层改建。应保护定心塔和玉泉井。通政巷4#为一类保护建筑,奎章巷内的保护建筑13#门旁有一横跨巷内的树,为古城内巷一独特景观,应重点保护。

3、中山路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中轴线,由它串联着开元寺、文庙、天后宫三片文物保护区,是古城商业氛围浓厚、历史建筑集中连片的街区。

特色保护要求:保护街区的商业氛围,街区应以步行为主,结合公交车服务,严格限制机动车驶入。中山路外围和几个交叉口处,应布置摩托车停放场,限制摩托车驶入。

4、文庙—后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后城街已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保护要求:保持街区的传统面貌,路面应改为传统石板路面。重点形成泉州传统戏剧、南音等无形文化的展示区,使该区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街区。改建建筑应在原建筑基地上建设。改建建筑原为一层的仍按一层改建,超出二层的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控制高度7米。结合旅游文化街、关帝庙、清净寺和八卦沟,形成以泉州特色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街区特点。

5、城南聚宝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价值:该街区是泉州古城城南片中传统历史建筑保存量多且集中的区域,聚宝街的历史背景和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特色保护要求:1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121幢。以聚宝街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开发以珠宝和特色小商品服务为主。利用街区中传统历史建筑开发民居度假、传统民居生活体验的服务业,充分展现泉州传统文化。街区建筑应控制在二层以下(含二层),高度控制在7米。街区的街巷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石板路面。为了保持传统历史街巷的空间格局和风貌,街巷宽在4米以下的,其两侧的建筑应控制在一层,控高4米。

□15条历史街巷

1、西街:保护范围为东起钟楼西侧106米,西至距奉圣巷东侧10米。长1227米,街宽10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2、裴巷:保护范围为南起裴巷与西街交会处,北至距华侨新村路南侧34米处,巷长510米,宽3~6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3、新路埕和花巷:保护范围为新路埕和花巷街巷的全长,以及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新路埕全长235米,街宽6~8米。花巷全长237米,巷宽6~8米。

4、玉犀巷:保护范围为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250米,巷宽5~8米。

5、新府口:保护范围为南起新府口与玉犀巷交会处,东至新府口与观东巷交会处,长180米,宽2~4米,包含街巷及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6、后巷:保护范围为街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

7、镇抚巷和敷仁巷:保护范围为镇抚巷全长和巷两侧面建筑的地段,全长200米,巷宽6米。敷仁巷西起敷仁巷和镇抚巷交会处,向东至95米处,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4米。

8、承天巷:保护范围为街巷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315米,巷宽3~6米。

9、西边巷:保护范围为位于承天寺东侧。街巷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均为保护范围,全长350米,巷宽二三米。

10、桂坛巷:保护范围为桂坛巷西段(西边巷以西),长240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三四米。

11、义全后街:保护范围为南起义全街,北至义全后街与义全土地巷交会处,长115米,包含街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街宽2~6米。

12、马坂巷:保护范围为街巷的全长和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全长120米,巷宽2~4米。

13、金鱼巷:保护范围为东起金鱼巷与中山路交会处向西181米,西起金鱼巷与新华路

交会处向西384米,共长565米,包括巷两侧面街建筑的地段,巷宽二三米。

二、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泉州老城区主要范围包括现今鲤城区鲤中、海滨、临江、开元四个街道,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为我们保存了泉州当年中外文化并存、多种宗教聚集、先进科学技术与社会高度发达的风貌。现有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庙宇、宗祠等,总计4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清净寺5处为国家级,李贽故居、施琅故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崇福寺、承天寺、闽国铸钱遗址和通淮关岳庙7处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中山路、八卦沟排水系统2处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还有未列入级别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共68处(此次文物普查遴选出的代表,其中中山路区域42处,西街26处)。这68处古建筑中有传统民居53处(含名人故居15处)、铺境庙宇6处、华侨建筑9处。同时,泉州老城区目前存留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市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八大类17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4项、市级2项,大部分项目保存完好,四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经济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不可避免的尖锐矛盾。近年来,在泉州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在泉州老城区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甚或失误,经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老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以泉州老城区现存的传统民居等古建筑为例。古建筑量大面广、类型齐全、雕刻精美、气势恢宏,但由于保护管理力度不够,在调查的120余处散落于老城区的各条街道、巷子的居住建筑中仅20%左右保存较为完整,80%以上受损程度相当严重:有的已大部分倒塌,有的已局部倒塌,有的即将倒塌,有的虽然外观完整但内部结构、构件多已霉烂破坏。目前大部分古民居均为外来打工人员租住使用,或以本地年老和低收入家庭居多,居住密度较大。有一些甚至已经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大杂院,乱搭乱建情况严重,阴暗潮湿,肮脏不堪,甚至堆积着大量易燃易爆的杂物,对古建筑造成损坏,又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卫生死角,严重威胁着大众的安全和健康。这部分人群收入不高,要自行修缮既无能力也缺乏积极性,导致该类古建筑的完好率最低。此外,近年来文物贩子及不法之徒非法收购、盗窃古建筑构件甚至破坏拆毁古建筑以牟利,导致古建筑中的牛腿、雀替、花窗等遭偷窃,许多构件被人为破坏,加剧了泉州老城区古建筑遗存的生存危机。

三、保护原则与做法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

2.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在加强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为古建筑保护立法的力度,研究制定古建筑保护的扶持政策。

3.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实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泉州老城区的现状,泉州老城区保护工作要遵循三大要素,即原物保护、原貌保护和风貌保护。

4.加大管理力度,完善老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发动社会各界、全民参与老城区保护与管理。

第三篇: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表

附件1 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表

2016 年3月30日

拟认定街区名称

旧**老街

所在城市(区)、旗县、村镇

**市**区**街道办事处

街区传统格局和特色简介:旧**老街是清代**区的商贸、手工业、运输、北方民族交流的集聚地;日伪时期为掠夺本区丰富的煤矿资源修建了铁路、火车站和机车维修中心,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商业集散地;建国后,**区的政府与国营矿产企业都设立在此。形成了从清代、民国延续至建国后的商贸、矿藏、交通、民族交流的聚集地。

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数量

国家级

省级

县(市)级

登记不可移 动文物的数量 不可移动文物规模(M2)不可移动文物完好比率%

15000 80

已公布历史 建筑数量

历史建筑规模(M2)历史建筑完好比率%

150000 60

保护范围(ha)20 核心保护范围(ha)建筑控制范围(ha)

5

历史街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意见

(签章)

盟市城乡规划、文物主管部门

推荐意见

(签章)

附件2 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基础数据表

名称:旧**老街 **盟市**区 旗县(市、区)** 街

填表人及电话: 张利军 8728313 填表时间:2016年3月30日

基本情况

分项

:

(盖章)

子项

填写栏

主要 信息

1、街区所属城市性质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非历史文化名城■

2、街区类型

(1)居住型□(2)商业型□(3)商住混合型■

3、保护范围的面积 公顷

(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总面积)

4、核心保护范围的面积

公顷

5、核心保护范围面积占保护范围面积的比例

%

6、街区主体建筑群的形成年代

(1)明以前□(2)明清■

(3)民国(1911-1949年)■(4)1950-1970年代■(5)1980年代以后■

7、居民情况

8、居住状况

9、街区主体建筑群的产权情况

定量评价

分项

子项

填写栏

内容及释义

保存 状况

1、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处(2)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0 处(3)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共 12 处

占地面积共15000平方米

3、历史建筑的数量

历史建筑共 12 幢

占地面积共 150000平方米

含不可移动文物

4、传统风貌建筑的数量

传统风貌建筑共 幢

占地面积共平方米

5、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用地面积总和占核心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1)文物保护单位总用地面积

15000平方米

(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用地面积

15000平方米

(3)历史建筑总用地面积 150000平方米

(4)传统风貌建筑总用地面积 的传统街巷

平方米

(5)三者面积占核心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的比例10%

6、历史街巷的数量

历史街巷有 1 条

空间尺度、走向、铺装、沿街建筑均保持历史传统的形态和风貌较好

7、历史环境要素概况

一口古井,五当沟河流域

包括古井、古桥、古牌坊、古码头、古埠头、古树名木、历史水系等

保护 规划

1、上位规划

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他:

上位规划的名称

2、保护规划编制

已编制□/未编制■ 编制时间:

保护规划是否已编制,及编制的时间

3、保护规划公示

已公示□/未公示■ 已进行网上公示□

保护规划是否已向社会公示

4、保护规划批准

已批准□/未批准■

保护规划是否已批准实施

保护 实施 管理

1、保护机构及人员

有■/无□

机构名称: 北梁古建民居保护组

是否有保护管理机构,并配备保护管理专门人员

2、保护管理规章

有□/无■ 规章名称:

是否制定了街区保护管理规章

3、保护资金

有□/无■

每年投入数额(万元): 无

用于街区内建筑维修和基础设施改善的资金数量及每年投入的数量

4、标志和挂牌

街区:有□/无■ 历史建筑:有□/无■

街区是否设立保护标志,历史建筑是否挂牌

5、建筑修缮

有□/无■

修缮过的历史建筑(栋): 无 修缮过的传统风貌建筑(栋): 无

历史建筑修缮多少幢,传统风貌建筑维修了多少幢和相应的资金情况

定性评价

分项

子项

填写栏

内容及释义

价值 特色

流的聚集地。

1、街区在城市、镇(村)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清代、民国、日伪时期延续至建国后的商贸、矿藏、交通、民族交

第四篇: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管理模式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化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展转向存量优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治理“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但其基础条件相对落后,胡同狭窄基础设施改造更新较难进行、规划限制严格风貌保护尤为重要、平房院落分散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本文以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运维的共性问题,分析了的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智慧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以期为城市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智慧管理;研究

一、前言

智慧街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和载体,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与落地,智慧街区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智慧街区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大趋势。本文基于老城街区的服务特点,研究符合老城街区的新时代管理体系,通过增加前端设备和后端软件平台,解决街区资产盘活利用、已腾退房屋权属管理、街区内设备和应用系统信息孤岛等问题,通过智慧化管理手段,达到智慧高效和建管结合的目的。

二、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2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核心区保护范围约16.16公顷,拥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源寺及湖南会馆、绍兴会馆等众多会馆遗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法源寺文保区城市更新工作已初见成效。片区包含烂缦胡同等五条胡同,均已完成街区整理工作,实现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随路建设干式消防管道,烂缦胡同已引入低压燃气,完善了胡同基础设施建设,为片区业态提升奠定基础。为盘活片区内零散房屋资源,实施主体公司积极探索共生院落利用模式,引入红色会客厅、共生院落人才公寓、文化精品主题酒店、小微博物馆、胡同咖啡厅、花店等民生及文化产业,补齐民生服务功能短板,提升街区整体业态。在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工作中,出现管理职能缺失,街区治理低效、腾退房屋资源零散等共性难题。为助力街区物业管理、整合街区资源、打通居民服务通道,实施单位探索街区智慧化管理模式,研发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体系,利用“智能应用系统+智慧运营管理”的模式,打造贴近胡同生活,连接用户、商家、管理者的智慧街区,为街区的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将法源寺文保区打造成文化彰显、百姓宜居、生态绿色、智慧高效、代际传承的历史文化精华区。

三、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运维的共性问题

本文梳理了法源寺街区改造更新工作中遇到诸多难点痛点问题,发现这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共性问题。(一)街区物业管理职能缺失,街区治理低效新版《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关于老城街区的物业管理仍存在政策空白,目前大多数老城街区仅引入街巷保安巡逻,无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与现代楼宇小区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差距较大。准物业保安值守巡逻大多流于形式,胡同内车辆违停、堆物堆料问题无法根治,有损街区整体风貌和环境秩序。(二)街区资源零散沉淀,无法高效运营法源寺文保区2008年的居民自愿腾退,形成了一定量的零散房屋,房屋资产难以盘活,形成资源沉淀;管理和维护成本高、难度大,运营效率较低。街区内资源呈现“碎片化”,难以统筹,未实现设备科学配置和资产高效运转。(三)街区与居民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社区通知采取人工张贴告示的方式,重要通知逐院口头强调;居民与街区的互动性较差,缺乏沟通反馈便捷通道;街区也缺少宣传独特历史文化和街区更新、社区营造的展示窗口,不能让居民及广大公众深入了解。

四、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智慧运管模式的探索

为助力街区物业管理、整合街区资源、打通居民服务通道,探索街区智慧化管理模式,研发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体系,利用“智能应用系统+智慧运营管理”的模式,打造贴近胡同生活,连接用户、商家、管理者的智慧街区,为街区的高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智慧运管平台内容架构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包括一套智慧街区3后台管理系统、一套大屏展示系统和一套微信小程序(如图1、图2所示)。实现对资产数据、停车位、酒店、智慧灯杆、门禁、巡更、物业及便民服务等数据录入、分析、展示,为居民、游客提供车位引导、酒店推荐、便民服务、街区文化展示等,为管理者提供巡更管理、招商运营、智慧设备管理等功能,为街区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技术支撑。微信小程序实现对居民、游客提供车位引导、酒店推荐、便民服务、街区文化展示等功能;对管理者提供巡更管理、招商运营、智慧设备管理、通知等功能。(二)智慧运管平台建设特点从法源寺街区的街区管理、街区服务、智能应用和新技术落地等方面入手,融合管理理论、服务理念,通过各智慧化子系统的联动对接,建设基于数字地图展示的智慧街区运管平台。1.升级街区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能智慧巡更。采用智慧巡更系统管理街区腾退散房屋和街巷风貌秩序,巡更人员按规划时间和路线使用巡更设备到路线节点打卡,将影像资料实时上传至平台服务器并存档,巡更过程中发现新增违建、堆物堆料等,实时将现场情况上传至运管平台,方便管理人员处理。智慧停车。研发智慧停车小程序并接入运管平台,展示实时停车数据,掌握车位使用情况,为后期开展社区停车自治提供数据支撑;采用“智能找车位+自动缴停车费”的方式,实现停车场无人值守自动存取车,方便居民游客停车。智慧灯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多杆合一,研发数据采集、数字沙盘展示、远程控制、防盗、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灯杆摄像头实现街区监理画面的实时调取,增强街区安全性;通过灯杆大屏系统协助属地街道和社区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暴雨预警、垃圾分类宣传等,助力基层治理。智慧物业。平台预留个性化便民服务子模块,居民可线上预约、下单“综合维修、室内保洁、共享洗衣、娱乐健身”等定制化便民服务,增强街区居民生活便利性。在建设过程中,对接联动街区内原有的智能系统,新增智能巡更、智慧停车等子系统,打破了街区之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构建信息共享库,各子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围绕“七有”“五性”需求,为居民提供“智慧停车、智慧物业、便民预约”等智慧化服务,切实解决法源寺街区停车难、公共安全、社区营造、预约服务等问题。2.精准掌握街区资产运营状况,实现资源高效运转通过街区更新、智慧设备等子模块,建立街区更新信息化展示平台,实现管网铺设切面展示、胡同街面和修缮房屋的前后对比展示,并存储修缮信息;远程管控门禁、智慧灯杆、景观喷泉等,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房屋管理、街区运营等子模块,建立街区房屋的数字化管理台账,实现房屋数据便捷查询、房屋租期到期提醒等功能,智慧化管理统筹协调各类存量资源。下一步将探索利用共享健身房、共享阅读空间等形式将街区零散有限的空间组织起来,实现旅游群体、新社区群体、原社区群体的共享共生。3.打通沟通壁垒,实现参与式营造模式通过社区营造等子模块,实现共享空间智能化,聚合各方力量参与法源寺城市更新工作,充分调动居民为街区更新献计献策,掀起老城保护更新热潮,充分听取民意、民声,促使街区居民成为街区更新献计献策的参与者;2018-2020年连续三年的信访接件数统计,信访件数量逐年减少,助力法源寺街区更新,切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智慧化管理的“三化”尝试法源寺街区智慧化建设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助力街区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提升街区管理服务效率,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有益尝试。1.街区更新数字化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信息模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的街区模型,记载街区内各个建筑的数据,形成完整真实、高度集成化的街区信息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新数据。在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和文物再利用过程中,为开发管理者认知把控街区状态提供数据支撑,提高更新保护精准性。2.街区管理信息化建立综合智慧街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街区部分公共设施形成物联网状态,便于部分构件的维修保护,更新置换,实现对片区腾退资源的统筹和建控,提高街区的运营管理效率。3.街区服务智能化从居民体验看,通过智慧管理体系把街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作为街区更新目标,推动实现居民生活便利化,同时激发居民参与街区共建的热情。从运营管理看,实时收集片区停车、人员数据,实现预警功能。通过平台大数据,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活动策划,挖掘和宣传街区文化,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丰富街区活力。(四)实施智慧化管理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运行稳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经济效益(1)通过“智慧停车”子模块实现停车场无人值守自动停车,设备高效运转,节省停车管理人工费用;(2)“智能巡更”子系统使每日巡更工作智慧高效,巡更管理人员从以前的四人轮班制减少为两人,节约了人力成本;(3)通过“智慧房屋”子模块统筹街区房屋资源、实现街区房屋资产的智慧化管理与展示,盘活房屋存量资产;(4)通过“智慧设备”子模块进行智慧灯杆、景观灯及门禁等设备的智慧化管控,实现资产的高效运营;(5)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正式运营后,形成良性的无形资产(“建管结合”的一手数据库、招商运营模式的创新与资源储备)。2.社会效益(1)“非接触式”的平台远程管控模式,实现从“人防”到“技防”“智防”的转变,有利于疫情防控;(2)通过“便民服务”等子模块展示街区文化、完善公共配套、保障街区安全、方便居民生活,为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空间,助力区域社会发展;(3)平台建设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让百姓通过智慧街区的建设感到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

五、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智慧化运营管理的建议

现阶段,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智慧运营平台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路径不清晰和模式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协同共建推动实现“小切口、大覆盖”智慧街区良好生态,打造智慧示范街区标杆样本。(一)政府侧:强化统筹,指导路径定位目前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接口资源较少,仅能解决片区基本便民服务功能和运营管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各类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资源要素对接,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智慧街区建设,从服务民生、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找准方向和定位,打造特色智慧街区。(二)企业侧:模式创新,注重建设运营运营企业应紧跟科技时代步伐,利用我区打造数字经济城市契机,不断完善平台技术、优化升级系统和运营理念,优化内部管理效能,从各类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加强技术和产品能力创新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智慧街区长效化建设运营模式。(三)市民侧:协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居民是智慧街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智慧街区建设的受益者和监督者。因此,一方面,需要鼓励市民充分参与到智慧街区建设中,提升新型消费产品、服务模式的接受能力,参与消费需求侧管理,以需求倒逼供给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化窗口,为居民发挥监督、投诉、评价、协商、互助提供通道,方便市民参与街区治理、消费服务、公共安全等,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治理新格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街区更需借助科技力量,智慧化赋能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助力政府基层治理创新、为基层工作者减负,促进运营企业降本增效,实现街区健康、持续发展,惠及民生福祉,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王迪.智慧城市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思路[J].绿色环保建材,2019(1):85.[2]徐勤政,何永,甘霖,等.从城市体检到街区诊断——大栅栏城市更新调研[J].北京规划建设,2018(2):142-148.[3]高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J].建筑科技,2020(4):16-18,27.[4]林文斌.历史街区文化传承活力提升——以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21(2):125-126.

第五篇: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古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外部景观较完整地体现杭州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村镇或建筑群。截比到2006年10月,全市共有25处历史街区(地段)被列入保护名单,保护而积共400余hm2,其中上城区的保护而积占全市保护总而积的40%。

来江南集镇传统风貌的西兴老街、长河老街等;有南宋皇城内传统街市的代表,清河坊、中山中路等;有江南传统民居的聚集地,如五柳巷、元福巷等;有近代各种住宅形式的典范,湖边村、思鑫坊等。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市规划局先后邀请多家知名院校及

设计单位参与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这20余处街区的保护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其中,清河坊一期保护工作已实施完毕;小营巷保护工作已部分实施;元福巷、小河直街等5处街区的保护工作已于2006年全而启动;清河坊二期保护规划已通过会审,正报批市政府。

三、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内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道路交通系统无法满足新时期的交通需要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格局、街巷格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和文化特色(见图1)。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原有的街道尺寸、道路铺设材料等都无法满足现在的交通需要。此外,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内河道污染严重,桥梁普遍存在破损情况。以北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整治改造之前,街区交通流量过大,节假日交通拥堵严重。北山街两端的断桥与岳庙附近人车争道严重,交通秩序混乱;全线快速流动的车流严重干扰了旅游者的观光游览秩序,游人缺乏停留空间和安全感,难以驻足观景。这些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拓宽马路的方式解决,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还要保护好原有的街巷格局、周边的景观环境,才能实现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完整保护,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

图(1)北山路历史街区

2.给排水系统超负荷

1)给排水管道老化。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给排水系统普遍存在管道老化问题。早期的管道基本采用铸铁和镀锌的管材,由于使用时间较长,管道锈蚀严重,水垢沉积较厚,极大地影响了管道的通水能力。

2)供水量不足。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增多,用水量日益增大,而原有供水管道管径过小、原有水压和供水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一些蓄水设施陈旧、不卫生,如北山街栖霞岭一带还在使用山上的老式蓄水池和自建水箱,造成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此外,一些街区内还未安装一户一表,计量设备的落后增加了供水管理的难度。

3).雨水、排污系统落后。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排水系统落后,目前还在采用雨、污合流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量;另一方面,管道容易堵塞,既不卫生,又不环保。

3.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不完善

1)在能源系统方面,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总用户量还达不到一定标准,煤气管道铺设工程尚未开展,许多居民仍在使用煤炉或瓶装煤气。煤炉燃烧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环境,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并且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瓶装煤气需要经常更换,使用不便,而且街区内老年居民占多数,容易因瓶装煤气使用不当引发火灾。

2)在通信系统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内存在电线架空布置、纵横交错、杂乱牵拉等现象,一些居民还将衣物晾晒于电线之上现图力,既破坏了街区的环境面貌,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原有的供电线路老化,缺少漏电保护装置,且电线私拉乱接现象严重,容易导致触电和火灾。

3)在环境系统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内公共环卫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街区垃圾清运不及时,卫生条件恶劣,生活垃圾遍布,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破坏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环境。此外,街区缺乏公共绿地,导致街区绿化不达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4.防灾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在消防通道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格局无法满足现行的消防通道尺寸要求。例如,在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过程中,由于街巷尺寸难以达到消防通道最小值的要求,街区改造迟迟不能获得消防部门的许可。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容易引发火灾。街区内许多建筑缺乏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加上电线等设施严重老化,存在火灾隐患。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位置均临湖、临河,或处在城市低洼地段,遇到洪水、暴雨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这些街区往往受灾最严重。在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中,应不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河道、水渠、闸门和泵房等泄洪排涝系统设施。

图(2)街区内的电线乱拉现象 图(3)狭窄的街区道路

四、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内基础设施改造的思考

1.基础设施改造应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总体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基础设施改造要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完整性为前提。针对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特色,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改造时应避免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破坏。2.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系统应合理定位和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的改造应以“限制为主、疏堵结合、依靠周边、内部改善”为原则,对街区内道路系统进行合理定位,重新规划道路布局,减轻街区内道路负荷,逐步恢复原有道路的历史文化特色。

以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为例,由于街区空间小现图乡,老街、小巷不能承载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以规划不考虑让机动车进入街区内部,而是通过湖墅北路、小河路与长征桥路的外围绕行,满足居民日常出行和旅游者通行的需要。

3.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水务管网系统和能源系统

在水务管网系统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原有的供水、排水管道系统进行更换和改造,结合用量预测及街区内的道路规划,合理布置区块内的供水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增加必要的污水管和雨水管,并对雨水、污水管道进行合理布置。此外,还应对水箱、水表等设施进行改造,取消原有水箱,实行一户一表制。

4.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通信管线、电网管线

整理现有通信管线、电网管线,将电力架改为地埋电缆,推行管线“上改下”的清理方式;对管线建设经营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有效开展通信管线集约化建设;对室内线路应包绝缘套管,以减少火灾隐患。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电力负荷,合理进行电网建设,增加电信设施、电力管线设施,增设变电站、变电器等,满足街区内的居民生活需要。5.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环境系统建设

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一布局垃圾站,逐步推行垃圾袋装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作为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街区还应在游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增设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市政环卫设施,垃圾箱、公共厕所的造型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6.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水环境系统

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水环境系统直接影响到街区基础设施改造的效果,应从截污系统、泄洪系统、排涝系统3个方面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除了在污水排放源头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外,还可以建设截污绕行污水管道,以保证街区内水体质量。定期对河道、水渠进行清淤排污,保证水网水流畅通。在不破坏街区景观的前提下,在河道上、下游分别设置蓄洪泄洪闸门,科学控制水位,合理蓄洪泄洪。在低洼地区,在合理范围内建设排水泵站,保证汛期及时排涝,防止街区因水淹造成不可弥卒卜的损失。

五、结语

我们往往就是以这种思维定式来看待历史街区的形象,我们或许觉得历史街区就应该是墙壁斑驳、杂乱残破的面目,甚至是在实施了保护整治工程以后还要特别的穿着“破烂衣服”做秀。假古董的危害可能就是借了不该借的“躯壳”,而消极的定格方式反映的却是漠视居民生活尊严的冷漠。在我们热烈的讨论修新了还是修旧了,多少建筑拆掉重来之前,应该先明确生活在现代城市之中的历史街区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健康状态存在。历史街区应该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尊严,那种杂乱不堪,破屋残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历史街区,因此必然需要对其进行干预,才能还其尊严。

历史街区的保护在于其建筑的群体性,在于其组合的规模的意义,在于它肌理关系、空间结构和反映的文化特征、特色面貌。除了那些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部分,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单个拿出来总是非常的“单薄”。在笔者主持的杭州历史街区建筑维修中,有的建筑外观看起来尚好,但等拆除后期搭建、装修后,仔细检查几乎无一个像样的可用的柱、梁。这样就必然全部更换新构件,而且一旦更换就必须满足基本的安全要求。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容和手段远不如保护文物那样严格,历史街区的价值历史街区本身就应是“古”而“活”的,就是动态的、变化的。

它们是属于城市的,它们既“生活”在过去也要继续在现代城市中“生活”,因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质上是对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继承。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建筑、街区肌理、传统风貌,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理解、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那种臆造的割裂传统与现代的随意设计与动态的、延续的、积极的还历史遗产以尊严的干预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必为历史街区中用了多少现代材料而恐慌,毕竟它们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也可能继续属于其它的时代,“我们”也会成为历史,那些必须传承的我们做到了,有何妨留下一点这个时代的印记呢。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z].2005.[2]杭州市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z].2004.[3]单案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阴.城市规划,2007(5)9-23 [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2001 [5]王国平.城市论[M].人民出版社,2009(6)[6]史蒂文蒂耶德尔等.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叫.中国划

出版社,2007 [8]黄滋.杭州拱哀桥西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叫.科学出版社,2009(10)[9]城市规划资料集第8分册[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下载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泉州历史文化街区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范文

    宁波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我12会计2班小组对宁波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如下:)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宁波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为对月湖历史......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号 【发布日期】2013-04-09 【生效日期】2013-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杭州市人民......

    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1、序 泉州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在宋元时她是「海上丝 绸之路」的起点,海上贸易促使了中外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冶成了别 树一帜的风格。为......

    南通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汇报(大全)

    南通市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工作汇报 一、濠河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区现状概况 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大约为326.2公顷,以古城河和宋元以来的古城址为核心,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

    建设部公布“紫线”管理办法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建设部公布“紫线”管理办法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今后,城市建设将要受到“紫线”的限制。记者日前从建设部有关部门获悉,刚刚公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为历史文化街区划出一道......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消防保护措施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消防保护措施 编辑整理www.xiexiebang.com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 针对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从预防火灾,保护历史文化......

    五一路拓宽改造要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特色(精选五篇)

    五一路拓宽改造要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朝阳街片区改造将使服装城一带长期以来的车辆拥堵状况得到改观;杨家堡片区改造将进一步提升亲贤街地区的商贸品位……年内,这些道路、片......

    潍坊市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分析5篇

    潍坊市坊茨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 摘 要 坊茨小镇作为潍坊市的城市新名片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本文通过对坊茨小镇的实地考察,结合坊茨小镇的具体情况,对坊茨小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