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_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_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解读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年 11月 19至 21日 , 由 《 外国文学研究 》 编辑部、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和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 开。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谢艳明教授主持 , 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副校长杨灿明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约克大学英语文学系原系主任德瑞克 ·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 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中致辞。此次大
会论文主要集中在
“ 库切身份及其创作关系研究 ”、“ 库切作品的翻译研究 ”、“ 库切及其他后 殖民作家的文本分析 ”、“ 库切批评思想及后殖民理论研究 ” 四个方面。
一、库切身份及其创作关系研究
牛津大学艾雷克 ·博埃默(Elleke Boehmer 教授论述了库切的复杂身份对其观察、书 写澳大利亚的影响 , 同时也论述了澳大利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及环境政治等对库切写作 的影响。香港公开大学首席教授谭国根(Kwok-Kan Tam 通过分析库切的自传体小说 《 青 春 》 , 指出作者为了寻觅自我而远离南非前往伦敦 , 但最终陷入两难境地 , 由此身份问题成 为成为其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石云龙教授认为库切的 “ 他者 ” 身份使他为更多边缘化的他者代言 , 他对西方文明中缺乏人性的理性主义和肤浅道德准则 的批判 ,使其作品中透出一种强烈的异于南非文学传统的他性。通过对小说 《 耻 》 的分析 , 杭州师范学院曹山柯教授指出库切不仅关注被殖民者身份的迷失和追寻问题 , 也关注随着 主体地位的衰落、边缘化及客体化 , 南非白人表现出的身份迷惘和困惑。库切的特殊身份和 其创作之间关系密切 , 在解读其作品时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联 , 但是决不能把小说中的人
物及其经历简单地视为作者本人生活的真实再现。自传即他传 , 这也是此次会议国内外的 学者们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和英语学院院长苏珊 ·考苏(Su-san Kossew , 以库切的自传体小说 《 夏日 》 为例 , 对自传的真实与虚构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 做
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德州学院高文惠教授以
《 男孩 》 和 《 青春 》 为例 , 进一步论述由于历史的 叙述性质和意识形态色彩 , 历史场景不可能完全再现。同样 , 一切自传都是故事叙述 , 并为 自我兴趣所控制 , 因而关于自我的真相在自传中不可能完全呈现。二、库切批评思想及后殖民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做了题为 “ 受压迫的人也需要倾听 ” 的主题 发言。他认为 , 研究者应当注意被压迫者亦有暴力倾向 , 被殖民国家内部也存在腐败、伪善、不公正等各种问题;同时强调人性是复杂的 , 世界是多元的 , 不可武断地、简单地从政治立场 的角度来划分各色人种 , 区别各种群体。由此 , 应该善于倾听所有受压迫者的声音 , 了解他
们的内心世界 , 增进对他们的了解 , 从而使人类在 “ 求同存异 ” 的基础上和谐共处。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蔡圣勤教授认为库切的文论思想和创作实践 , 表现了他所关注的群体是
后殖民 语境下的帝国流散群的白人知识分子。库切从该群体视角出发 , 通过对西方中心文化及经 71王 娜 蔡圣勤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典概念、帝国文学神话和帝国内部意识的解构 , 建构起了他自己的、有别于其他理论家的后 殖民语境下的文学思想 , 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特别贡献。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是库切批评 文论集的翻译者。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库切的文学批评思想 :对于库切 , 经典和批评实践之 间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经典之所以得以作为经典而保留下来 , 完全是历代批评实践筛 选的结果 , 而这一筛选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持存的过程;库切在写批评文字时 , 始终对真正的 艺术有一颗敬畏之心 , 力图对作家、作品做出客观的审美价值评判;库切批评文字的风格大 都出之以平易近人的书评和随笔。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指出学界的后殖民主义思潮研 究往往局限于西方世界 , 对东方后殖民主义文学创作比较冷淡。东方后殖民文学作家的创 作大都体现出作为一个文学思潮的共性 :对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后果的审查;建构 新的民族自我;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的渗透融合。牛津大学研究员彼得 ·麦克唐纳(Peter Mcdonald 谈到应该怎样看待文学研究中的 “ 政治 ” 阐释问题 , 如何构建 “ 封闭阅读 ” 和 “ 开放 的文学社会政治分析 ” 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浙江大学副教授许志强认为库切对殖民地政治 文化史的看法 , 不同于赛义德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 , 而他对殖民主义环境中自我疏离问题的 认识 , 与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 “ 黑人文化传统认同 ” 也有所区分。长江大学习传进教授探讨 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建构性 , 并对黑人主体身份做了本质化和形而上学 的界定。同时 , 他还探讨了黑人种族的现实性与隐喻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姜礼福 探讨了库切的动物观 , 并指出库切在后殖民书写的过程中 , 常常将动物作为呈现后殖民权力 话语关系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三、库切及其他后殖民作家的文本分析
更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库切的作品予以审视 , 详细地解读了库切作品中的主题、人物、风格、叙事等。约克大学英语文学系现任系主任戴维 ·阿特维尔(David Attwell 教授 是最早研究库切、并采访库切的国际知名学者 , 通过对小说 《 耻 》 中具体词汇的分析 , 他指出 库切并没有像有些评论家所指责的那样在此作品中故意宣扬黑人执政后的无政府状态 , 相 反 , 作者为消除种族隔阂、消除种族歧视做出了种种努力。同一所大学的德瑞克 ·阿特里奇 教授详细解读了库切小说 《 铁器时代 》 , 并通过作品中悲剧的发生说明以暴力对抗暴力是不 人道的思想 , 而且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认为 , 库切是一位富于 创新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出现。在小说 《 伊丽莎白 ·科斯特洛 :八堂课 》 中 , 库切尝试了非常复杂的元小说艺术创新。陈教授认为此小说是三 类元小说的聚合体 , 包括它如何成为小说的小说、关于先前小说的小说和类文本元小说 , 同 时他还分析了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元小说的戏仿、互文性、拼贴与种类混杂等艺术特征。清华 大学副教授王敬慧博士既是库切小说 《 福 》 的译者 , 也是研究库切的专家。她认为库切的作 品可以被看作一系列乐章 , 库切用一种音乐对位的方式 , 让他与他的人在赋格中翩翩起舞。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和孙畅以 《 彼得堡的大师 》 中的六个人物为研究对象 , 结合复调的对 话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 , 表现了此作品中人性的复杂。河南工业大学武娜博士从存在主义 视角分析了 《 福 》 中的鲁宾逊 ·克鲁索 , 华北科技学院李东概括地分析了库切小说的审美特 征 , 香港浸会大学李晶博士研究了库切 《 耻 》 中对于女性人物及狗的文学再现。还有研究者 对 《 异乡人的国度 》、《 迈克尔 ·K 的生活和时代 》、《 等待野蛮人 》、《 男孩 》、《 动物的生命 》、《 慢人 》 等作品中的后殖民特征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温州大 271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 2期
学黄晖教授、武汉大学王萍副教授分别探讨了 《 福 》 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及叙事结构。复旦
大学外文学院段枫博士长期从事库切作品的研究。她分析了 《 等待野蛮人 》 中的叙事时态 的运用 , 并将这种形式探讨与库切对历史话语的反思联系起来 ,挖掘了时态的使用及转换之 后的深沉蕴义。华中科技大学唐晓云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董元兴教授分析了 《 耻 》 中语言
叙事中的 “ 失衡 ”
与 “ 失协 ” 模式以及他们的主题关联性。浙江大学庄华萍博士详细地分析 了小说 《 凶年纪事 》 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和小说中的 “ 作者时空体 ”
。黄山学院汪正平老师则 分析了此小说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南京大学秦海花博士和华中师大王健男分别分析 了 《 伊丽莎白 ·科斯特洛 :八堂课 》 中虚构叙事的运用及叙述方式的转变。宁波大学王松林
教授从后殖民视角研究康拉德 《 吉姆爷 》 的 “ 失败的艺术 ”
;西北大学梅晓云教授以 《 午夜之 子 》 为例 , 具体分析了此小说中语象、物象、声象等不同象的运用;云南民族大学赵建苹分析 了泰国英语作家 Pira Sudham 的系列文学作品所折射出来的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相关问
题。华中科技大学刘毅以奈保尔的 《 印度 :受伤的文明 》
为研究对象 , 阐释了其作品中的科 学特征;江西师大副教授蔡芳和邬华分析了 《 尤利西斯 》 中的主人公莫莉;湖州师范学院葛 春萍提出奈保尔的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成就了其文学创作;沈艳燕论述
了戈迪默 《 伯格的女儿 》 的身份叙事 , 等等。四、库切作品的翻译研究
库切作品的后现代和后殖民特征以及其独具特色的文体风格和叙事特色 , 给翻译带来
了较大的难度。但是随着国内对库切研究的逐步深入 ,库切的多部小说和两部文集也被翻 译成中文 , 这些译作使国内的读者们得以近距离的体会库切的作品。库切文学评论集 《 异 乡人的国度 》 的译者复旦大学的汪洪章教授 , 小说 《 福 》 的译者清华大学王敬慧博士、小说 《 幽暗之地 》 的译者浙江工业大学郑云博士也撰写论文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译者不仅向与 会者讲述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感受 , 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了翻译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北 京外国语大学张白玲博士认为新世纪的文化翻译的视角是后殖民镜像的视角 , 具体到小说 《 耻 》 中 , 则不仅表现了后殖民镜像中主流西方世界被世界肢解和边缘的光怪陆离、怪诞杂 陈 , 更有迫切翻译位于这种多重尴尬身份境遇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心境之酸楚迷茫、无羁无 常。华中科技大学王卫平结合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理论 , 以库切小说汉译本 《 福 》 为个例 , 从 词的翻译、语法的翻译、言语节奏的翻译以及叙事结构的转换等方面 , 细致探讨了中译本中 的得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姜富元则探析了 《 凶年纪事 》 中译本的一些值得商榷之 处。
此外 , 也有不少国内外的年轻学者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语言变迁问题。江西师范大
学李美敏以 《 午夜的孩子 》 为例 , 探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文学语言的变异;而来自马 来西亚的黄宝珍(Wong Poh Ting、韩国的张熙英(Jang Hee Young、巴基斯坦的 Umar 博士、马拉维的 Muriel、坦桑尼亚的萨义德 ·苏德(Said Soud、日本的伊藤贵子和肯尼亚的 Malopa 则分别介绍了殖民化、全球化对其母语造成的影响以及英语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王 娜 蔡圣勤(责任编辑 :邹岳奇 3 71王 娜 蔡圣勤 :“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 ”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二篇:转载 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
[转载] 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Thu Oct 25 17:58:48 2012)
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哈佛-燕京学社、悉 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弗莱堡大学汉学系共同主办的第四届“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27-28日在新落成南大仙林校区社会学 院河仁楼举办,海内外学者近百人莅临,欢迎旁听。
会议日程如下:
2012年10月27日
9:00-9:50 大会开幕式
地点:河仁楼•孙本文-潘菽讲演厅
主席:周晓虹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致辞:
陈骏教授(南京大学校长)
宋林飞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李友梅教授(上海大学副校长)
园田茂人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研究情报中心副主任)
布朗教授(悉尼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行政主任)
黄仁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石之瑜教授(台湾大学政治学系)
吕大乐教授(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谢寿光先生(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10:10-12:00 主题讲演(1)
地点:河仁楼•孙本文-潘菽讲演厅
主席:史明教授(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
讲演人:
裴宜理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主题:Cultural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陈谦平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主题: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黄光国教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主题:泛文化向度vs.文化系统:研究华人心理的两种途径
郑杭生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主题: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10月28日
14:00-16:00 主题讲演(2)
地点:河仁楼•孙本文-潘菽讲演厅
主席:古德曼教授
(悉尼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
讲演人:
景军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主题:生命赠与的未预结局
罗卡教授(巴黎政治大学国际研究所)
主题:Governing China by the Middle?How to Understand the Rising of theChinese Middle Classes
黄树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主题:Gauging the Chinese Reality: 40 Years of Research in Rural China 周大鸣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主题:都市化中的文化转型
16:15-17:00 闭幕式
主席:张文宏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
致辞:
塔尼•巴罗教授(美国莱斯大学)
高承恕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
梁在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
马戎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答谢词:
成伯清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还有各种分论坛主题讨论,欢迎大家围观!!
第三篇:Bngoow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印象
2009 年9月的香港,迎接国庆 60 周年的新闻已不时见诸报端,恰逢此时,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这是近年来华文旅游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次难得的盛会.应邀参加研讨的学人 40 余位,分别来自内地、港澳和海外.基于近年国内旅游文学研究的低位运行和全国性研讨的相对沉寂,因此这次国际研讨会便更加受到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也更加引起文化界的注目.开会那天,与会嘉宾、学人、记者、院校师生和旁听者济济一堂,超过了百人.较之笔者此前曾经参加过的旅游文学研讨会,我的突出印象是,这次会议的研讨有着更加宽广的视野,也有着更加新颖的视角.由于此次研讨是以提供入选论文为基础的,因此与会学人都得到了平等的发言机会,在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成果与心得的同时,也推进了更深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启迪.会议的显著特点,是参会学人的研究明显地超越了此前内地研究偏重古典文学的倾向,从而展现出了旅游文学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代并重”的格局.而与会者的各自研究中,既有对于中国旅游文学宏观脉络的梳理,又有断代文风的汇说;既有不同作家创作的类比析论,又有相同流派作品的差异品评;既有旅游文学的界说探讨,又有作家自我创作的体验心声;既专注到旅居他乡华人的海外咏叹,也研究到外国作家的中国游思hh真是林林总总,纷纷芸芸.一
会议在理论探讨上,对旅游文学的概念有了明显拓展.会中,学人除了使用“旅游文学”这一固有用语外,还提出了或使用了“行旅文学”、“旅居文学”、“行走文学”、“漂流文学”、“流放文学”以及“文史游记”等等的名称.如果对这些名称进行认真的思考,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些称呼并不都是“旅游文学”的别名或分支.因为,人们提及“旅游文学”时,往往不免会联想到通行的“旅游”一语的定义;而这里的“行旅文学”、“旅居文学”、“行走文学”名称的所指,却不是当今“旅游”一语所能包容的.如暨南大学王烈耀教授就指出,不同于“旅游”的“旅居”,首先是没有“旅游”那样的时段限定,而“旅居”的目的也大多不是为了去消费,反倒是去赚钱去打拼,既有别于世界通行的“旅游”的经典定义,感受也往往与旅游者大相径庭,因此,“旅居文学”反映出来的认识深度和个人体验,也就与此前“旅游文学”有着许多不同.同济大学喻大翔教授所专文论述的,是近20 年“文史游记”在内地的兴起与发展,他所总结的“文史游记”的“游写内容不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以人物及文史为中心”的特点,不只道出了“文史游记”与人们心目中的“旅游文学”的差异,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如何来理解不断丰富着的“旅游文学”的范畴.这正好与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会上阐述的华文行走文学的文化功能构成了不谋而合的呼应.再如关于旅游文学的文体样式,此前人们一般多认为是散文,是游记,更广一些也就扩及到诗歌.这次的研讨会是 2006 年第一届会后的第二届,继续着上届研讨会白舒荣有关“游记游走于传记和小说之间”的分析和潘耀明“旅游小说”的界说,在这次会上,苏州大学汤声哲教授也毫不隐晦地指出,小说也是旅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香港教育学院霍玉英博士也认为,旅游文学可以是虚构的,可以是跨越时空的印象重组.会中探索旅游文学的“虚”与“实”的,还有香港岭南大学陈惠英等多位学人.如国际文化交流策划人周樱、香港理工大学林绮雯,也都在阐述中对旅游文学中“纪实与虚构之旅”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周樱还对作品中表达“独立知识分子”良知的一些旅游文学表示了她的赞扬.有突破意义的,还有研究者对“旅游元素”或“旅游文学元素”的认定和关注.如北京大学的孔庆
东教授,便就中国武侠小说空间广阔的特点提出了“武侠小说的旅游元素”;与此同声的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陈浩泉会长,他也同时指出了“小说、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同样可以有旅游文学的元素”.在具体分析时,孔教授又指出,成功作品的“旅游元素”具有“给读者带来整体上的空间移动感”的效应,同时也批评了一些作品“作者迷失在其所描写的景物中”的问题(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陈会长是屡有作品问世的作家,所以他以自己的作品为基点,进而详释了自己如何将“旅游文学元素”服从于情节需要和映衬人物心境的技巧.二
对中国游记的记述方式、创作规律和作家写作意图的研究,在这次会上也同样十分引人注目.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思和教授主持了这届研讨会的总讲评.他在讲评中首先对笔者参会论文给以了的肯定,这让我既感动又惶恐.我提交研讨的论文是 《 中国游记的记述类型与 〈 徐霞客游记 〉 的里程碑意义》,如香港树人大学何祥荣博士对潘岳《西征赋》的忧惧意识与政治抱负的解读;香港教育学院郭思豪博士所披析的谢灵运山水诗的旅游文学内涵;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就南朝沈约、谢�的东阳、宣城山水游览诗所作的文化思考;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就李白、杜甫诗游的新说;香港教育学院邓城锋博士从游记看苏轼抒解失意情怀之方的探视;香港大学詹杭伦博士对秦观游汤泉的赋与诗的详析;香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对清代赵翼纪行诗、征旅诗的文学价值的凝炼;澳门大学谭美玲博士从沈复的《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所揭示的清代中叶广州“花艇”文化的内涵;hh
还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研究却没有停留在某人某时的园囿,却多深化到旅游文学的更宽的领域,如林家骊教授的文化思考就延伸到了前人所称的“地以文而显”的人文传承规律的探究,画家谢春彦对李杜诗游的析论中又着重比较了二人与毛泽东诗词、朱德诗词之异同.值得注意的,还有香港科技大学陈建华博士思考的晚明时期旅游与人生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中国晚明时期游记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姿彩各异的个人风格,汪老所说的“约而能深,博而不腐,尤重风景的人文意义,而非只记山川,述里程”,正是旅游文学得获成功的要津.五
此前,曾有内地学者把香港称为“文化的沙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错误的产生或许在于香港回归之前两地信息的不畅以及文化载体传递的不顺.从前面述及的香港高校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学人“队伍”,就可以看出,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都有自己的学人来参会,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学人在研究旅游文学,而且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是让人颇为惊讶的.如果是内地的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地域,怕也难得找到如此的阵容.即如此次研讨会的邀请函,其所用的,也是中国传统函件的标准格式,以“敬启者”开头,以“此致 某某某某”作结.如果回看内地常用的“此致 敬礼”之类的套语,大概也会让港人笑掉大牙的(因为在“此致”的后面,应该是提行顶格书写的信函接受者,也就是说,这份函件你要送到哪个单位,或者送给谁;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在其《语法修辞讲话》里早已说过,而吕先生的这一具有指导性的实用著述,是1951 年经过《人民日报》连载,其后又出版、再版乃至重印再三的).或者应该这样说,香港虽然有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中华文化较为完好的文脉.这次的研讨会,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明报月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香港作家联会联合主办的.因而港澳和内地的许多文化名人都应邀作为嘉宾与会,甚至连续多日到会听会也不觉厌烦.有启迪意义的,是这个研讨会的立意并不只是为了推动港澳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而是要繁荣全球华文的旅游文学.旅美作家王性初《打造华文旅游文学的话语权》道出的,也许就是发起单位共同的初衷.海南《天涯》杂志李少君会上论及的当代中国旅游文学的全球化背景,浙江作家卢文丽所说的“只要人在行走,旅游文学就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的断语,也许就是他们的补充.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教授是该校联合书院冯国培院长发起和组织这两届会议的主力和负责人.由于任务繁重而未及为自己准备好论文的张教授,虽也不无遗憾地与朋友悄悄讨论自己原有的构思,却又在十分高兴为大家张罗会议进程的同时,开始了第三届研讨会的筹备.会议的另一发起者和组织者潘耀明先生,既是香港《明报月刊》的总编,又是有着 20 余部作品的著名作家.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白舒荣的《架设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探索的就是潘耀明(笔名彦火)的旅游文学创作.她在详析了潘文写作特色和文学贡献之后,还引用了潘耀明《那一程山水》跋里的一句话“旅游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蓬勃发达了.旅游文学应该是大有可为,他将磅礴于文学之林而卓然蔚成一株魁伟的大树.”应该说,学人们一次次地汇聚研讨,也正是对这棵绿树的照料与培育.会中令人久久难忘的,还有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吴玲瑶会长诙谐灵动演绎的《旅游文学里的幽默》(以其创作 40 余部作品的根底),军旅出身作家阎阳生细致真切地对其“老三届”旅游文学的追忆,谭美玲博士等演讲时图文并茂的 PPT ,更有谢春彦老师的现场作画,杨剑龙教授的即时赋诗;此外,还有宴会时一台台几乎人人都卷入的才艺表演会上会下,如此生动活泼又多姿多彩的交流,或者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了旅游文学这株生命之树的常青.
第四篇: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虹
2004年1月7日—9日,由汕头大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汕头大学党委书记谢练高代表汕头大学向来自各地的嘉宾们致欢迎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汕头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王富仁先生致大会开幕辞。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五个议题,包括:
1、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1)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2)中国现代文学与大学基础教育;(3)中国现代文学与研究生教育;
3、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互动性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互动性研究;
5、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互动性研究。此外还提倡大家在会上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大家在辩论中联合,在讨论中发展,让各种思想交汇碰撞。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首轮的大会发言。第一场的发言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刘勇先生主持,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武汉大学教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文学学会会长陆耀东先生,来自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朴宰雨先生以及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黄子平先生,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先生等学者的精彩发言引起热烈反响。
在8号和9号的上午分别举行了另外三场的发言。由北京大学孔庆东先生主持的第二场发言气氛热烈。中山大学的黄修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黎湘萍先生,山东师范大学张桂兴先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高旭东先生以及西南师范大学的李怡先生就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作了发言,并且回答了在场嘉宾与学生的提问,其间还引发了台上台下的激烈争论。
8号上午的另一场讨论会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李今女士主持。中国社科院赵京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的吴炫教授、汕头大学陈方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纳教授等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演讲。
最后一场的发言在9号上午闭幕式前举行,由汕头大学文学院冯尚先生主持。来自苏州大学的范伯群先生谈了大家非常感兴趣的通俗小说的创作;社科院的张中良先生则就翻译文学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说;扬州大学的徐德明先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20世纪的小说现代性;北大的陈平原先生站在理论高度作了题为《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的演讲。
在几场发言的中间,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共分四组分别围绕现当代文学研究、教学、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及其自身的问题等专题展开气氛热烈的讨论。第一组的讨论中,代表们就全球语境的源流、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入进行文学研究展开了积极的探讨。第二组集中讨论了当代语言教育方面的问题,钱理群、王富仁、许志英等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严重落后状况所表现出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忧虑,引起了在座人士的共鸣。如何认识我们本民族自己的大师,如何面对外来语言对中华母语的冲击,如何探索出打破应试教育僵化局面、能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代表们从教育的层面追本溯源,挖掘出关于当前社会转型期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根源。与其说在这智者相遇的会上碰撞出的是学术火花,不如说展示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所显示的历史责任感。
其余两个小组的成员也分别在各自的组别中作了逐一发言,代表们认真听取别人的新见之余也提出了商榷意见。会场外,会议休息的间隙,这些平日里各自独立钻研的学者们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相聚之机,把握时机交流思想见解,探讨学术焦点话题。慕名前来的汕大学子也纷纷找到仰慕已久的大师合影以及提问。浓郁的人文之风、学术气息弥漫汕大校园。匆匆三
日的会议在9号上午结束。汕头大学林伦伦副校长致闭幕词,其中专门谈到素有历史渊源的潮汕文化。最后,吴福辉副会长在闭幕辞中总结了这次会议的成果,认为在每场会议中间自由讨论之风、反思精神一直贯穿其间,反思中充满着学者们的焦灼与焦虑;同时他感谢了对大会予以极大支持的李嘉诚基金会、汕大的校领导和大会的承办者汕大文学院的师生。
原载于《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第五篇: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
蜀学殿军 2013-09-05 11:38:16
主办单位:中共金塔县委 金塔县人民政府 酒泉市文物管理局 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敦煌学学会
承办单位:金塔县文化体育局 金塔县文物局(博物馆)金塔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协办单位: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甘肃教育出版社 敦煌研究院文献所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所 河西学院
8月23日 全天报到
8月24日 9点—9点50 开幕式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主持人:金塔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晓敏
1、金塔县委书记郎吉忠致开幕辞
2、酒泉市领导致辞
3、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杨惠福致辞
4.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致辞
5.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兰州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所所长高启安教授致辞
6.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致辞
9点50—10点 茶歇
10点—12点 大会主题发言
主持人:何双全(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前所长、研究员)尹在硕(韩国庆北大学史学科教授)
1、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肩水金关简“马谋祝”祭品用“乳”考
2、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塔绿洲历史变迁考
3、杨永生(酒泉市文物局局长):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
4、藤田胜久(日本爱媛大学法文学部):肩水金关与汉代交通—传与符之用途
5、陈钰业(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对金塔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6、龚又丽(台湾文化大学中研所)“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观念与经济效益
12点—13点30午餐
14点—15点40 分组学术探讨
第一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第一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袁延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守诚(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墓(M14)出土的系虎及博局版画考述
森谷一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巴彦桃来(A10)遗迹与居延绿洲北方防御线
陶玉乐(金塔县博物馆):浅析汉代肩水塞防御体系
贾富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汉居延地区军事设施布局的地理分析
赵开山(《北方作家》杂志社):从金塔”三城一关“遗址看河西汉塞长城
杨延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汉简中的”养“
讨论 茶歇
第一组第二场 16点—17点45
李岩云(敦煌市博物馆):敦煌汉简“私从者”与“从者”再议
汪华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再论汉简中的“省卒”及相关问题
张晓东(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居延汉简所见南阳戍卒
贾丽英(石家庄学院历史系):西北汉简“葆”及其身份试论
张英梅(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所):肩水金关汉简中“葆”再探讨
颜丽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居延地区汉简看大汉的外交策略—关津、驻防与分封 讨论
第二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第二会议厅
第二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曹旅宁(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李建设与精张诤田案”中“石”的解释
马彪(日本国立山口大学人文学部):试论汉简中所见“大石”“小石”的问题
庄小霞(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北汉简所见汉代居室什物考
张玉林(广西防城港市博物馆):汉简所见军队盗窃问题研究
李周炫(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史系):汉朝河西四郡的戍卒和私有物品的买卖
韩华(甘肃简牍博物馆):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农业问题考论
第二组第二场 16点—17点45
主持人:胡平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
汪受宽(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肩水金关汉简“黑色”人群体研究
尹在硕(韩国庆北大学史学科):敦煌、居延汉简所见“乐浪”考释
金秉骏(韩国首尔大学东洋历史系):秦汉时期的部都尉和异民族政策
桂发荣(金塔县地方史志办公室):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经济贸易初探
阎盛国(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汉简所见少数民族进贡现象及其文化影响
李洪财(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读汉简札记—汉简缀合三则和一支纪年竹简讨论 讨论
第三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多功能会议厅
第三组第一场 14点—16点
主持人:薛正昌(宁夏社科院研究员、《西夏研究》主编)
杨宝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法藏敦煌文书P.2942作者考辨
寇骞(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敦煌文书P.3016v《ム乙致令公状》相关问题考辩
柴冰(中国人大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敦煌所处P.T.818、ITJ705及or.8212—108《说心性经》对《首愣严经》的引用探析
赵晶(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羽25V《仓夫令狐良嗣牒》初探—兼论《仓库令》宋1的唐令复原问题
刘振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庆阳华池双塔寺金代双塔造像特征分析
樊丽莎(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从出土文献看西夏观音信仰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二场 16点—18点
主持人:杨宝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沙武田(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简佩琦(台南艺术大学通识中心):河西走廊萨埵太子本生叙事与图像之互文性研究
杜永强(白银市文物局):白银市平川区黄湾汉代木椁墓清理简报
陈之伟(民乐县文物局):八卦营古城遗址出土的汉代瓦当
伍东民(玉门市文化体育局):酒泉境内的汉长城
于光建(武威博物馆、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甘肃永昌县花大门藏传佛教石刻塔群遗址考论
讨论 晚餐
19点—21点10分 主题学术研讨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西北汉简簿籍册书构成与复原再议
高启安(兰州商学院敦煌商业文化研究所):汉“居延置”所在置喙—以居延里程简E.P.T59:582为中心
刘乐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新莽代汉史料
马怡(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汉画所见简单时代的书写
陈文豪(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论简帛学与简牍学
8月25日
第一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第一会议厅
第一组第三场 主持人 张德芳(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袁延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家属符探析
田家潥(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出入文书运行复原研究
李炳泉(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汉武帝置河西郡考
山珊(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论秦及汉初的田部
焦天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莽简拾遗—以居延新简为中心
王昱(酒泉市文物局):居延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第一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孙铁刚(台湾中国政治大学教授)
薛志清(河北北方学院):汉代官员的社会流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官员升迁与罢黜
李迎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居延汉简“主官”称谓—兼谈汉代“掾”、“史”称谓之关系
万尧绪(西北师范大学):《二年律令 秩律》所见汉初卫尉考
雷长巍(长沙简牍博物馆):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立节校尉”考述
孙兆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
张朝阳(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汉代民事诉讼新论—以居延简为核心
寇克红(高台县博物馆):“都乡”考略—以河西郡县为例
讨论 午餐
第一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张俊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高荣(河西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论秦汉的传舍
支强(山东政法学院):秦简中所见“以律论”和“如......然”结构在罪行表述上的意义
张存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谈先秦诗乐中的“启”和“乱”。
刘太祥(南阳师范学院《南都论坛》编辑部):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执行制度期会与汉代的文书行政
孙铁刚(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对于简帛研究的一点反思—老庄是属于楚文化吗
张新俊(河南大学文学院):张家山汉简《盖庐》字词二则
讨论 茶歇
第一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高荣(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张俊民(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汉简释读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问题文字
刘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谈简牍报告的考古学特征缺失
邬文玲(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汉简释文补遗
杨小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敞致子泾业君书》—金关汉简缀合补释一则
白军鹏(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敦煌旧简”校读举例 讨论
第二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第二会议厅 第三场
8点—10点 主持人:马怡(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张德芳(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卢訾仓”的记载及其百年探寻
尤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金塔居延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初步思路
何茂活(河西学院文学院):居延汉简《相刀剑》册释读析疑
孙占宇(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居延新简数术残简新探
陶兴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人西北疆域与河西走廊
石明秀(敦煌市博物馆):丝绸之路汉简新史料辑证
讨论 茶歇
第二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导)耿超(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清华简《程窹》篇新解—“文王受命说”的性别考察
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院):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社稷祭祀
马智全(甘肃简牍博物馆):肩水金关汉简《论语》简论
肖从礼(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延新简所见“禽子”略考
王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秦汉月令与黄老学说
骆黄海(长沙简牍博物馆):简牍所见早期草书地域发展形态—兼论“汉兴有草书”
杨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汉简看汉代河西边塞流动人口构成
讨论 午餐
第二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
沈刚(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竹简问题
黎明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悬泉置汉简的羌人问题—以《归义羌人名籍》为中心
宋艳萍(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汉简所见“以私印行事”研究
桂霞(金塔县博物馆):浅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文化与医药
游逸飞(台湾大学历史系):另一种三辨券?—跋邢义田《一种前所未见的别券》
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肩水金关“赵国尉文”简探微
讨论 茶歇
第二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主持人:李开元(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近年河西走廊西部塞燧出土汉简校释
李勇杰:从甘肃金川白涝池木牍看前凉外交政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简签牌偶识二则 方勇 周小芸(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读金关汉简小札(二则)
赵玮璋 李国仁(酒泉师范学校):古代河西屯垦对绿洲生态的影响 讨论
第三组 金塔县行政服务中心五楼多功能会议厅
第三场 8点—10点
主持人:徐汝聪(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冯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隋代酒泉小考
史党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考古新发现谈前丝路的一些问题
王樾(上海博物馆):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吐火罗问题
黄水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丝路与乐舞—以唐代柘枝舞赋为主的考察
薛正昌(宁夏社科院):唐宋时期穿越灵州的丝绸之路
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仇池山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氐杨政权时期的仇池山交通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四场 10点—12点
主持人: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申慧青(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驮金辇帛无断群—简论北宋对丝绸之路的经营与利用
王俊(马鞍山市文物局):南方地区六朝胡人像研究—以魂瓶上的胡人像和佛像为例
刘生平(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明代中期酒泉人口发展状况探析
僧海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清时期黑河流域水崇拜研究
裴成国(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高昌国夏树契约研究
俞振华(嘉峪关文物景区管理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研究—以甘肃段为例
讨论 午餐 第三组第五场 14点—16点
主持人:吴浩军(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
李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翁郜事迹考
贾小军(高台县博物馆):高台魏晋“庭院家居图”画砖解析
李宗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前期部署在河西的各级边防组织考
陈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北宋初年的西行求法僧与敦煌—黑水城智坚文书再研究
杨发鹏(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地区佛教义学考略
朱瑜章(河西学院文学院):河西宝卷存目辑考
讨论 茶歇
第三组第六场 16点—17点30
主持人:冯培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吴浩军(河西学院文学院):华夏文明不朽 竹帛金石可征—河西文献的形态、内容及价值述论
山本孝子(日本学术振兴会):书仪中的传统与通俗习惯—有关女性的记载
中田裕子(日本龙谷大学):再考《康子相墓志》
王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补正—以新见墓志为中心
赵晓星(敦煌研究院文献所):莫高窟第361窟的艺术成就—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十一
林佳燕(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通讯教育中心):只为游人不忆家:纪晓岚《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盛景及其文化体验 讨论
17点20—17点30 中场休息 合并会议室
17点30—18点30 大会闭幕式
主持人:金塔县委副书记杨国文
总结发言: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藤田胜久(日本爱媛大学教授)
闭幕致辞:酒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杨永生
18点30 晚餐
8月26日 学术考察
大陆代表考察汉肩水金关遗址、肩水侯官驻地—地湾城遗址,参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塔院寺金塔
非大陆代表参观考察嘉峪关关城、酒泉魏晋壁画墓、酒泉西汉胜迹、肃州区博物馆、塔院寺金塔
8月27日 代表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