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

时间:2019-05-15 07: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

第一篇: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

蒋怀宇司长在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2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根据民航局整体工作安排和部署,我们在这里召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部)第四次修订贯彻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飞标司,对负责此次会务保障工作的中南地区管理局、深圳监管局,以及为本次会议提供大力支持的深圳航空公司、南航深圳分公司以及其它相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看了一下今天来参加会议的代表大约有一百五十人,包括各个航空公司主管安全的领导、运行标准和飞行技术部门负责人、部分航空公司分子公司的领导,地区管理局主管安全领导、飞行标准相关处室负责人,还有各运输公司的主任运行监察员和主任维修监察员,汇集了运输航空安全监管的各路精英,应该说这次会议是飞标系统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也得到了民航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李健副局长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来参加此会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下面我就121部的制定和修订历史进行回顾,并对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一、121部制定和修订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飞行标准运行规章体系始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前期,我国民航航空运输企业迅猛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飞行运行管理方面的规定不够完整,缺少系统的飞行标准运行管理规章。在国际上,当时国际民航组织正在计划对各国政府民航运行安全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也就是今天所进行的“全球安全监督审计计划”(USOAP),以促进对国际民航公约附件6的贯彻执行,提高国际民航飞行安全水平;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对飞入本国的外国航空公司所在国政府,进行类似国际民航组织的评估。因此,如果不能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运行管理规章,满足国内公共航空运输发展对飞行运行管理的要求,并贯彻实施符合国际民航组织附件要求的标准,就有可能影响我国飞行安全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我国航空公司的国际运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准备,1999年5月5日,民航总局以第83 号令形式,发布《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FS)。121部的颁布实施,为中国民航的安全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为中国民航取得优异的安全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121部的颁布实施是我们民航飞行标准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我国先进飞行标准管理体系下,121部规章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随着时代进步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121部规章无不体现着民航局的工作重点,并在适应国际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下发展和进步。截止今天,在121部颁布实施的十一年里,共进行了三次修订。下面我简要回顾一下121部的修订历史:

第一次修订是1999年下半年,国际民航组织根据全球安全监督审计计划(USOAP),对我国民航运行进行审计,在其审计报告中,给予了中国民航安全管理较高评价,但也向民航总局提出修订规章的某些 部分和标准、增加资源配置和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建议。民航总局于2000年7月18日,发布民航总局令第92号,对121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合格证持有人的管理人员职位设置、双发飞机的延程飞行和驾驶员熟练检查的标准等。

第二次修订。根据民航体制改革、公共航空运输活动不断增加和国际标准变化等的需要,2005年2月25日,发布民航总局令第140号,对121部进行第二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新设定了121部规章的适用范围和运行种类、增补持续适航维修部分、将121FS与121AA合并、并入CCAR-62部的必要内容、提高和调整部分飞行标准,并增加应急医疗设备和训练的要求。

第三次修订。为了与国际民航组织附件一的要求相一致,2006年10月30日,发布民航总局令第173号,对121部进行第三次修订,此次修订是因为国际民航组织对附件一进行了修订,对驾驶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提高了英语熟练程度的要求,为使参与国际运行的我国承运人能够达到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不影响其国际运行,在121部中增加了对飞行机组相应的语言能力要求。

纵观121部的前三次修订,我们可以看出历次修订的主要原因基本有三点,首先是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根据国际民航的发展不断修订其公约的附件,作为缔约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中国的民航规章进行修订,以满足相关的要求。第二,行业政府为引领行业发展对规章进行修订,作为行业管理的政府机构,民航局方的首要责任是保证航空公司能够为公众提供最安全的航空运输服务,通过制 定规章前瞻性引导行业发展,也是行业政府为实现其责任的主要途径。第三是国内民航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民航事业不断发展,为满足航空企业和航空业发展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定期对规章进行修订,以满足和适应新形式和发展的需求。

二、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上面我们简要回顾了121部制定和修订的历史,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为满足国际民航组织附件要求和解决USOAP审计发现问题的修订。

1、安全管理

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化解,提高航空安全水平的理念,已被国际上公认,并且在一些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2006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通过对附件6《航空器运行》的第30次修订,要求各缔约国民航当局应要求航空承运人在其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管理体系,并从2009年1月1日起生效实行。早在前几年,中国民航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已认识得十分清楚,并着力推行在航空承运人中进行试点。基于以上情况,本次修订中增加“安全管理体系”新条款(第121.42条),一方面将建立并实行科学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上升为法规规定,另一方面该条款全面具体地对承运人建立什么样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出规定,这些对提高承运人的安全运行水平意义重大。

同时为了保证承运人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有 效性,本次修订还将承运人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及其职责定位提高到法规角度来看待。为了使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承运人建立运行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安全运行管理之外,还要建立一个独立于运行体系之外的监督机构,在安全总监的领导下,负责独立检查发现运行中的问题,向总经理负责并随时报告承运人安全运行情况。

与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配套,在仪表和设备一章中,本次修订增加“快速存取记录器或等效设备”条目(第121.344条),一是要求承运人在其运行的飞机上要安装该设备并保持有效,二是要求承运人将QAR的使用作为安全管理体系组成部分,在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有效发挥安全运行的危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前瞻性作用。

2、手册要求的修订。

国际民航组织2007年3月对中国民航进行的第二次全面安全审计。审计结果整体良好,审计组一致认为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飞行标准管理体系,并在安全运行管理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国民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安全业绩与这套体系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但审计中也发现一些不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问题,有14条属于中国民航在飞行运行方面急需解决的。其中包括中国民航没有制订规章或有关程序,以保证运行手册的格式按照附件6第Ⅰ部分附录2的格式编写。因此,本次修订根据2007年国际民航组织附件6第1部分附录2的要求,对运行手册编写格式和内容要求进行了改写,以便于同其他有关国家统一国际运行标准。

3、增加地面勤务保障条款要求。根据2007年国际民航组织对我审计后提出的两条关于地面操作的建议,本次修订修订了第121.105、123条,以解决提出的问题:第一是在签发运行合格证前,建立包括所有地面操作管理的职责权利的组织机构框架;第二是制订航空器地面操作手册,该手册包括对所有地面操作的培训要求、转包政策、程序及实践。此次修订增加了对航空公司地面操作的相关要求。

4、增加机载卫生防疫包配备的要求。

近年来,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已经威胁了航空旅客和机组成员的生命健康,同时给飞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为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通过航空运输途径传播,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断这种传播途径。2007年10月,杨国庆副局长在第44界亚太民航局长会议上,与国际民航组织签署了“亚太地区防止传染性疾病经航空运输传播合作计划(CAPSCA)”。合作计划要求签署国从国家层面组织研发机载卫生防疫包,并对机载卫生防疫包规范管理。2009 年3 月2 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186 届会议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对《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6 第I 部分的第33 次修订(2009年11月19日适用)。修订版中建议所有需要配备客舱乘务员的航班飞机均需配备卫生防疫包,为客舱乘务员在清除、消毒客舱内具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使用,并在护理可疑传染病病人时提供个人防护。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大,传染病病种类多,防控传染病通过航空途径传播非常重要,我们在CCAR-121部第四次修订中,在X章“应急医疗设备和训练”增加了卫生防疫包的机上配备的要求,并在附件B中规定了卫生防疫包的配备标准。我司 6 计划4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卫生防疫包机上配备的相关问题,请各公司做好卫生防疫包配备和使用训练等准备工作。

(二)行业政府为引领行业发展对规章所进行的修订。

1、高级训练大纲内容的增加。

驾驶员飞行训练和检查是保障安全飞行的关键环节,作用重大,为此长期以来得到业界的极大重视,中国民航在此方面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十分具体严格,承运人为了贯彻落实训练要求,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随着训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驾驶员飞行训练质量在同等投入下与过去相比大有提高,训练组织和检查方法也得到不断改进,在具备这些有利的软硬件条件下,如果能够达到同等的训练质量,又使承运人的投入相对较少,另辟一条训练新路径,不失为利国利民和与时俱进的好举措。为此,参照国际先进做法,在本次修订中增加了 “高级训练大纲”章节,详细规定了承运人在满足规定条件后,可以采取相对投入少的训练方法,按照批准的高级训练大纲培训本公司驾驶员。可以说,高级训练大纲的全面引入,为未来驾驶员培训指出了另一条高效、科学和节约的新道路,是民航驾驶员训练改革,民航人思想解放的一次大举措。

2、延程运行和极地运行

由于新一代飞机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和业界对延程安全标准的新认识,本次修订,对121部W章进行了重新改写,将延程运行的改航时间从原来最多的180分钟延长到240分钟甚至更长,并将安装了两台以上发动机飞机的运行以及极地运行也纳入延程运行管理范围,总体 上说一部分标准放松了,另一部分则更加严格,更加全面,这些将为引进如波音787或空客350飞机的远程安全飞行做足准备。

(三)满足国内民航事业不断发展客观要求的修订

1、驾驶员资格管理和训练

驾驶员培养速度特别是机长的培养速度是制约目前驾驶员短缺的原因之一,也是业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加快培养速度,飞标司在过去几年内进行了包括国外和港澳地区航空公司的调研,基于我国民航规章完善、训练设备先进程度提高、教员检查员队伍素质改善、承运人的安全理念增强以及驾驶员本身水平提高等因素考虑,再参照国外多年训练经验,本次对《规则》第121.417条“驾驶员初始、转机型和升级训练的进入条件”进行重大修改,首先是对训练机型的等级进行更加切合我国实际的划分,其次是放开200吨以上重型机副驾驶不能在本机型上放机长的限制,使那些即使从航校毕业就在200吨以上重型机担任副驾驶的驾驶员,只要他们的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数量达到一定要求,照样可以在该机型上直接进入机长训练并成为机长,这样就可以避免驾驶员重新回到小飞机上当机长之后才可再到重型机上当机长的漫长过程,再者就是彻底解决了那些仅有200吨以上飞机的承运人,例如部分全货运公司,无法在自己飞机上培养自己机长的困局。

为了使在飞机上进行的训练收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结合《规则》第二次修订后各公司具体执行的情况和反映,本次修订将第121.433条规定副驾驶初次在涡轮喷气飞机上进行初始训练的飞机本场训练次 数降至20次,初次升机长的本场训练除保留15次起落外,不再要求2.5小时的飞行时间和按附件E项目训练的要求。

2、客舱乘务员

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重大飞行事故中,由于客舱乘务员训练有素,多次避免了机上人员重大伤亡,成功案例有2005年法航在多伦多成功撤离了297名旅客;2007年华航在冲绳165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及时逃离和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的水上迫降,机上153名机组和旅客成功获救;这些案例说明客舱乘务员的岗位能力对于保证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客舱乘务员在值勤岗位上应急处置能力时刻处于极佳状态,本次修订增加第121.538条客舱乘务员机型数量限制,以免万一在发生紧急情况下,由于客舱乘务员所飞机型种类众多,造成应急设备的使用出错;另外,在飞行时间、休息和值勤期限制上,将每年不超过1300小时,每月不超过120小时的飞行时间限制分别下调100小时和10小时;在客舱乘务员值勤期限制和休息要求条款中,增设了值勤期最多时间限制。

为了保障客舱乘务员训练质量,在修改后的第121.407条中增加客舱模拟器的使用批准的限制,今后,只有经局方在客舱乘务员训练大纲中批准的客舱模拟器才允许用于承运人客舱乘务员规定的训练。

另外,此次还对维修、飞行机组英语和航空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后面我们的同志还会进行详细的讲解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介绍了。

三、121部R4的贯彻与落实工作 这一次修订涉及多项重大改革项目,需要全行业的深刻领会和大力支持。全行业要认真学习,积极落实。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高层领导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自上而下的全面落实新规章要求。这种落实,不仅仅是具体条款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新思维、新理念的确立和深刻理解。对于资源上的需求,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方面,企业都应该遵循“安全第一”、“安全为本”的原则,主动积极科学的投入。全行业要站在建设民航强国的高度,共同做好121部规章此次修订的贯彻和落实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提高的理念,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思考,为民航系统安全和持续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民航安全做出的贡献,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第二篇:吴慧娟司长在《监督管理规定》宣贯会上的讲话

吴慧娟司长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宣贯会上的讲话

吴慧娟司长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宣贯会上的讲话

(2010年9月14日)同志们: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今年8月1日颁布,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贯彻实施好5号部令是工程质量监督战线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今天召开这次宣贯会,就是要通过对部令的宣贯,以及对贯彻实施具体意见和建议的研讨,进一步提高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部令贯彻实施工作,全面推进和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各项工作,促进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以及5号部令出台的背景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出台,是为了适应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规范质量监督工作一部重要部门规章。因此,要准确把握部令的内容和意义,首先要对形势有科学明晰的分析和判断。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任务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大幅增加,质量技术难度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7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达到2000年的6倍;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58.7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达到2000年的3.7倍;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数46.2万个,比上年增长28.5%。今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4193亿元,同比增长2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4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5%。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的工程建设每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整体规模不断达到历史新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中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日益增多,工程建设水平和要求不仅创造了我国工程建设的记录,也跻身世界前列。在这种形势下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务很重。

二是要求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60%要通过建筑活动转化为社会财富,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资产的价值,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工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因此,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改善民生为主线的经济建设中,工程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问题多。客观地说,当前的工程质量状况总体受控、稳中有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质量问题仍然存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目前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已经基本得到遏制,房屋结构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但是工程质量通病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工程质量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根据去年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情况,人均GDP小于20000元地区所有检查项的不符合率是人均GDP大于40000元地区的1.6倍,而县级城市的不符合率是直辖市的6.7倍。

新的形势给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至今已走过了26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监督机构从责任主体到执法主体等重大转变,监督效能不断提高,对于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确保我国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监督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2000年出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行政法规层面确立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2003年,我部发布了《工程质量监督导则》,但《导则》作为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较低,指导性和约束力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无法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是监督机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监督机构是受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执法,且长期以来,质量监督机构被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靠收取监督费开展监督工作。这导致社会上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存在一定误解,把工程质量监督等同于类似工程监理的一般中介服务,甚至把质量监督机构看作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之一,给质量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是监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十几年前的做法,实行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定点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具体表现为:对每个工程平均使用监督资源,由于监督力量不足,对需重点监督的工程投入不足;对工程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不严;对单个工程的质量问题关注得多,对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形势把握不够;对具体的监督检查工作花大力气,对构建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着力不多等。这种模式往往导致监督工作陷于微观,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四是监督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监督工作量的大幅增加,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人均监督面积已从90年代初的3万平米增加到当前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米,人员紧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存在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监督机构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基层监督机构由于各种原因接收过多的非专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有的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监督规定不熟悉,业务水平较低,也有少数监督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监督队伍的战斗力,影响了监督工作质量。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监督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地位和执法属性,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同时,2008年底取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以来,不少地方反映在落实工作经费和机构改革过程中,面临法律依据不足、机构性质不清等问题,使得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任务更为紧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于2008年10月份开始启动部令的起草工作,期间召开多次座谈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充分征求了财政部、中编办等部门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意见。应该说,部令的出台是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智慧,对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意义重大。

二、5号部令的主要内容

5号部令是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的,既充分考虑了政策的连续性,也兼顾各地现有做法,从监督机构定位、监督工作内容、监督工作程序到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对工程质量监督作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规定,提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定位

工程质量监督是为保证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对工程是否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的监督,是政府监管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虽然是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但履行的是行政管理职能,本质上仍然属于行政执法机构。

部令第一条将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统称为主管部门,体现了对监督机构行政执法地位的认可。第三条规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这遵循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可以委托”的规定,同时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限定为建设主管部门所属,明确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下属的单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而非社会上的一般中介机构。当然,地方法规也可以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如《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具体监督管理工作”。

应该说,2009年初取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也为监督机构的“正名”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大部分监督机构由此被调整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向明确其执法属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已有少数监督机构实现了参公管理,从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趋势看,这是监督机构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监督效率,适应行政执法的特点和要求,部令规定了以抽查、抽测为主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这在第五条和第六条中均有体现。抽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所监督工程中抽查某一个或几个工程,二是对一个具体工程抽查某一项或几项内容。

对工程的抽查类似于交警执法,是指在一定时间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通过巡视随机确定受检工程的工程质量检查活动。通过随机抽查工程,事先不定点、不定期、不定检查内容,不提前告知,一是可以避免受检单位做表面文章,监督人员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情况,从而增强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二是可以更加灵活、合理地配置监督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监督工作量不断增大与监督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提高监督效率。

对内容的抽查是指主管部门在检查一项工程时,根据有关工程技术标准及规定,对工程参与单位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资料和工程实体质量等随机进行的抽样检查活动。监督人员到现场不是代替企业直接控制工程质量或进行质量把关,而是进行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监督人员不可能对工程的各个方面全面检查,只能通过抽查部分环节,发现有关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以督促其自觉履行质量责任。

与抽查方式相适应,监督机构可遵循差别化监督原则,根据工程类别、重要性及工程参与单位的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督。对重要工程、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信誉差、质量保证能力弱的企业,要加大抽查频次;对带有普遍性和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要加大抽查力度。

(三)关于工程质量监督内容和程序

部令规定了8项监督内容:一是监督各方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二是抽查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工程实体质量;三是抽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四是抽查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比如钢筋、混凝土等;五是对工程竣工验收进行监督;六是组织或者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七是定期对本地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八是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处罚。部令还规定了对具体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的6项程序:一是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二是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进行抽查、抽测;四是监督工程竣工验收;五是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六是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对每个工程,都要严格按照上述内容和程序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在此,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关于办理质量监督手续。部令规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首先要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对于没有办理监督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工程,有些同志认为不必再进行监督,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执法活动,维护的是公共利益,不应存在执法盲区。建设单位不履行告知义务,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是一种故意逃避政府监管的违法行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专门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质量监督机构绝不能放任、纵容这种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抽查中,不能将范围仅仅局限在已经办理监督手续的工程,而应是监管区域内所有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地,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关于竣工验收的监督。在规定以抽查为主要监督方式的同时,部令还要求对所有工程竣工验收进行到位监督,重点监督验收程序及组织实施情况,并抽查有关质量验收资料,这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监督有关单位在重要环节的质量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形式,主要是为了督促各方主体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质量责任,同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弥补抽查方式的不足。因此,监督工作应当将监督抽查与竣工验收监督结合起来,在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各方质量行为加强日常监督抽查的同时,认真做好竣工验收监督工作。

(四)关于工程质量监督责任

随着政府问责制的建立和责任追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程质量监督责任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部令第十一条第二款专门规定了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监督承担监督责任。那么,应如何看待监督责任?一方面,要把监督责任与企业的主体责任区分开来,工程参建单位的有关人员按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而政府的质量监督则是对监督行为负责任。不能认为只要出了质量问题,监督人员就必须承担责任。另一方面,监督责任作为一种政府监管责任,如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就必然要被追责。对此,部令第十七条规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在实践中,还存在监督责任的界定问题。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应该做的事情乱作为,都会带来责任风险。因此,为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监督责任制,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责,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要越位,做到尽职尽责。

(五)关于不良行为记录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成效,部令加强了关于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方面的规定,第七条、第九条、第十条分别规定了设置永久性标牌、建立工程质量信用档案以及向社会公布在检查中发现的有关质量问题及整改情况,都涉及到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及信用评价的要求。对此应该从3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实施抽查和差别化监管的需要。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质量行为记录在案,为掌握、判断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信誉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实施抽查和差别化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公示,能够充分体现、有效保证抽查的效果和权威性。

二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需要。强化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通过公告、公示进行信用惩戒和社会监督,是促进各方主体自觉规范质量行为、落实质量责任的重要手段。有些企业不怕罚款,就怕公示,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手段,加大公示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作用。

三是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需要。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工程各参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要按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名称和主要责任人姓名,可促进对有关单位和人员终身质量责任的追究。

(六)关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

做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搞好自身队伍的建设。部令规定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对监督机构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监督机构的条件有3个,包括人员、场所以及制度和信息化方面的要求,其中规定监督人员应当占总人数的75%以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督机构要以专业人员为主,其他非专业人员必须控制在25%以内,这是人员编制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克服困难落实好。部令第十三条规定了监督人员具备的4个条件,第十四条则是一项创新的规定,即监督机构可以聘请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实施工程质量监督。这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比如地铁工程专业性很强,监督机构很难在短期内具备足够的监督能力,这条规定就为我们聘请专业人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了依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

在2007年制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部令对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提升了法律层次,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按照部令要求,我部也将适时对各地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三、几点要求

(一)认真做好5号部令的贯彻实施工作

各地要抓紧组织开展部令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省实际尽快提出贯彻实施部令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要加强宣贯,组织多层次的学习、培训,开展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使我们质量监督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能充分学习领会部令的精神和内容。要通过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部令的关注和了解。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部令具体实施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贯彻实施部令的各项工作。

(二)着力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做好监督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至关重要。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一定要把监督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抓出实效。要按照部令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确保监督队伍基本素质。要搞好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要规范和加强监督责任的落实,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费保障工作

近两年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费的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0%的监督机构已基本落实财政拨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地区没有落实工作经费,已严重影响到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5号部令的出台,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责定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机会,主动加强与编制、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尽快解决质量监督工作经费的保障问题。

(四)不断探索和创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部令是在大家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出台的,解决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我们仍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构筑质量监督长效机制。也希望各地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积极创新,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共同推动质量监督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志们,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能否做好,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涉及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充分认清当前形势,以部令的出台为契机,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执法,提高监督效能,推动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2李健副局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

李健副局长在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

(2010年3月12日)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这次宣贯会,这次会议安排十分紧凑,用一天时间将121部修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听了前面同志的介绍后,我认为此次CCAR-121部的修订,是121部历次修订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从酝酿到发布经历了很长时间。修订的内容涉及面广,涉及问题多,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贯彻。

下面,我就会议谈三点意见。

第一要深刻认识规章修订的重要意义。

贯彻民航规章是保证民航安全运行的基础工作。我们近年来围绕民航的系统安全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与国务院和民航局关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民航政府行政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始终是我们应用各种管理方法的主要载体。我们的管理思路,最后都应当转化为法律条文来得到贯彻实施,并且按照风险分析的结果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对法律条文进行持续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将持续安全理念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目前我国民航正在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家航空安全纲要(SSP)》,SSP的重要理念是安全管理由目前强调

规章符合性的管理向基于安全绩效的管理转变,但这一理念并不是弱化规章标准的重要性,反而更加突出了规章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基础地位。SSP是在强调规章符合性的基础上,通过以安全信息分析和安全绩效考核为工具的过程管理方法,让安全管理涵盖规章符合性方面的风险分析、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分析,以及对运行中小的、没有引起后果的偏离事件的持续追踪和分析,来对运行绩效保持控制,最终达到持续安全的目标。SSP一方面要求制定规章标准,力求涵盖行业所有运行领域,另一方面要求在基于风险分析基础上,及时修订规章标准。

此次CCAR-121部的修订,契合了近年来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发展和更新,也适应了现实需求的变化。我们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在规章中加入了要求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条款;根据驾驶员培训的现实情况,为了在稳妥的基础上加快驾驶员的培训速度,修改了某些机型的进入条件和训练时间要求,放开了原有200吨以上重型机的副驾驶不能直接升机长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客舱安全管理,缩短了乘务员的和月度飞行时间限制;为适应一些先进机型的投入使用,更新了ETOPS概念,增长了延伸航程运行的改航时间。这些内容的修订,都是对先进管理理念和现实情况的反映。对修订内容的贯彻,就是对系统安全管理方法的贯彻,是对持续安全理念的具体落实。所以各单位要高度重视CCAR-121-R4的贯彻工作,依法行政,继续做好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

第二要深刻领会CCAR-121部的修订内容,推进航空公司SMS建设工作,落实持续安全理念。

保障运行安全的最好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对危险源进行及时识别,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化解,这一理念已被国际公认并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多年。2006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通过对国际民航公约附件6《航空器运行》的第30次修订,要求各缔约国民航当局在航空承运人的安全管理中加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并从2009年1月1日起实行。中国民航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已在航空公司中试点数年。基于这些情况,本次修订增加了关于“安全管理体系”的条款(第121.42条),这一条款将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上升为规章规定,并且对承运人建立什么样的安全管理体系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

为了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使安全管理体系发挥最大效用,本次修订在要求航空公司建立运行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运行的同时,还另外要求建立一个独立于运行体系之外的监督机构,在安全总监领导下,查找运行中的问题,向总经理负责并随时报告公司的安全运行情况。

要求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民航推行持续安全理念在运行安全管理方面的直接体现。持续安全的理论是当前民用航空安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保持持续安全的状态,二是安全品质要不断提高,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

和手段,才可能做到持续安全。现在的安全管理水平,放在十年、二十年前会让我们感到是一个很高的难以企及的水平,但是,今天整个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提高了,老百姓的期望值也提高了,所以在我们的运输量快速提高的情况下,事故征候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就必须有相当程度的下降,才能达到杜绝人为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要求。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其核心作用,就是及早发现航空器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及早采取消除和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提高安全品质,保证持续安全。

但是,对于安全总监和安全监督机构开展工作的难度,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未雨绸缪,细致工作,帮助航空公司真正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风险抵御作用。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理念,我们认为航空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安全管理的主体,而安全总监和安全监督机构则履行着在整个公司全方位查找、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责任,这一职责的履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及整个公司的安全文化甚至企业文化是否配套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妥善处理好监督机构和运行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关系,使其真正形成促进安全水平提高的合力,或许是今后较长时间内政府和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希望民航局飞标司和各管理局、监管局随时跟踪、适时调研,及时解决规章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航空公司的补充审定和持续监

督工作。

一是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规章贯彻落实工作。CCAR-121部第四次修订的贯彻实施,仅靠召开几次宣贯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各地区管理局和航空公司要充分认识到此次修订的重要性,组织运行审定和运行管理人员逐条逐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条款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对CCAR-121部第四次修订宣传贯彻的组织保证工作,需要增加机构、人员和设备的,要坚决及时给予落实、调配和支援。同时,要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确保规章的各项条款在规定的时限内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各相关单位要按章办事、严格执行程序。补充合格审定的程序和方法应符合《监察员手册》要求。凡涉及运行规范修订的内容,应进行补充合格审定。部分规模较大、分公司多、运行基地多的航空公司,如其补充合格审定涉及跨地区管理问题,应根据民航局关于跨地区管理系列文件中适用的要求执行。航空公司各部门间、总部和分公司间要做到有效沟通,保证公司运行政策修订后实施一致性和完整性;主管合格证的地区管理局和其它相关地区管理局间也要保持良好的信息传递工作,避免未完成审定工作就实施或重复审定的情况发生,保持和发扬飞行标准系统工作高效、务实的良好传统。

三是各单位要周密布置,确保过渡期内的运行安全。安全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当管理政策、运行标准发生变化时,运行的风险会随之增加,安全上容易出问题,这时候各单位要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在过渡期内,航空公司要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合理、妥善做好补充审定计划,抓好计划的具体落实。特别要注

意贯彻规章新要求前后,在管理和运行上的衔接工作,要在确保原有安全管理政策保持落实的基础上,平稳过渡到符合规章新修订要求的运行中;局方要履行好监管职责,根据不同公司补充审定进度差异,始终做到严格监管、依据清晰。只有局方和航空公司紧密配合,才能确保过渡期平稳安全。

同志们,今天的宣贯会是贯彻CCAR-121部第四次修订的一次动员会。回去之后,各单位一定要按要求认真领会规章和文件的精神,充分协商,制定详细计划,按照既定程序做好补充审定和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要以系统安全理论为基础,以持续安全为目标,以运行合格审定和持续监督检查为手段,有条不紊地开展航空公司监管工作,切实提高民航安全水平。

第四篇:在全县计量发展规划宣贯培训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计量发展规划宣贯培训会上的讲话

旺苍质监局副局长何谊

同志们: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精神,夯实计量基础工作,提高计量工作的有效性,我局在这里举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宣贯培训班。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计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时期促进计量发展,提升计量整体水平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是计量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单位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一是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深入了解规划的内容,认真领会《规划》的重要意义,提升站位,明确贯彻落实《规划》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二是通过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知识问答、知识竞赛、咨询计量服务、开放计量实验室等形式,深入学习和贯彻《规划》。三是省局将举办视频专题讲座,对全省质监系统干部职工宣贯《规划》要点。

二、宣传贯彻,深入推进

各单位要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将《规划》的学习贯彻与日常计量工作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重点宣传《规划》的目标、意义和主要内容。一是各单位要结合“5.20世界计量日”,通过现场活动、实验室开放日和部门座谈等活动,积极宣传《规划》,提高计量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二是开展专题宣传。突出《规划》对推进计量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计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基础作用。三是要多层次进行宣贯。采取多种形式要做好对当地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等不同层面的宣传,通过持续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计量环境和氛围。

三、真抓实干,抓好落实

各单位领导班子要把握《规划》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分阶段、分项目、分职责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一是积极开展调研,围绕政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二是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本地区的计量工作协调联系机制,共同推动规划落实,促进计量事业的发展。三是要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结合实际,将贯彻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与完成省局部署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一是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全局要将《规划》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提高计量监管服务工作水平,推动全县计量事业科学发展;二是要开好局,起好步,抓紧细化《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指标,制定贯彻落实工作实施方案;三是要营造宣传氛围,做好工作对接,向县政府专题汇报,和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落实《规划》工作责任制;并请县纪委、监察局按照部门职责

分工对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落实《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第五篇:许司长在二级工作部署视频会上讲话提纲

许志仁司长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部署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安排

(一)评审时间

原则上各省(区、市)应于2013年12月底前完成本辖区内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因基建等特殊情况需要缓评的,应先向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缓评申请,并由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缓评时间截至2014年6月。6月份前完不成基建任务的中医医院,按二级中医医院建设,不入国家中医医院评审信息数据库。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辖区内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二级中医医院数量较多、确因工作需要延长评审时间的,应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批准。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尽快下文给各二级中医医院,摸清各中医医院评审意向,并于2013年2月底前将本辖区拟参加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的医院名单和拟申请缓评医院名单、不评审医院名单报及缓评与不参加评审的原因送至我局医政司。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我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安排,认真制定本辖区内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方案(包括评审医院、每家医院评审具体时间、每家医院评审小组组成(专家组长、专家组成)等),并于评审开始前2周将方案报送至国家 1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评审办公室备案。

(二)参加评审医院范围和适用标准

所有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包括民营中医医院。《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医医院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申请评审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其在15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手续的,视为放弃评审申请。第三十六条:医院自动放弃评审的,视为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

不符合缓评又不申请评审的:《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执行。

2008年8月31日之前中医医院变更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或医院原来有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两个名称、只保留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按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评审。2008年8月31日之后变更的,按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评审。

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按照相应的中医专科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评审。

医院名称中同时含“中医”和“民族医”的,原则上根据排列次序按照相应的评审标准进行评审,例如:医院名称为“中蒙医院”的,按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评审,医院名称为“蒙中医院”的,按照民族医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评审。对临床科室建设部分进行检查评估时,应分别选择1个民族医科室和1个中医科室进行检查。

(三)评审专家组组成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从省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专家全部由被评审中医医院所在地(市)辖区外的专家组成,其中来自二级中医医院的专家人数不低于专家总人数的20%。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根据被评审医院规模大小组建专家组,专家组人员总数为12—14人,其中,对检验、输血、影像和医院感染部分进行检查的专家应由三级医院的专家负责,同时,来自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专家原则上不独立进行检查。

评审专家组长应由参加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的省级、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分管中医工作的局(处)长,或三级中医医院院领导担任。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等医疗部分的评审专家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应至少有两名参加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的专家。其他部分的评审专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管理、药事、护理至少各有一名参加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的专家。

在对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进行评审时,由参加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的省级、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分管中医工作的局(处)长担任评审专家组长时,应分别增派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院领导担任专家组副组长;或选派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院领导担任评审专家组长。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组和专科组4名评审专家中至少应有2人来自中西

医结合医院。二级民族医医院评审专家原则上从本省(区、市)选派,当本省(区、市)民族医专家力量不足时,可选用外省(区、市)民族医专家。二级中医专科医院临床组和专科组4名评审专家中至少应有3人为本专科专家。

二、评审结论及标牌

(一)评审结论确定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评审小组应当在评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报告,并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提交给评审组织。评审工作报告经省级评审组织审核同意后,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收到评审工作报告后,对拟作出二级甲等、二级乙等或二级不合格评审结论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审结论。对于评审结论为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的应以适当方式对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天。公示结果不影响评审结论的,书面通知被评审医院、评审组织和有关部门,同时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评审办公室备案。

(二)标牌

各省评审结束后要按要求将参加评审的二级中医医院的信息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报送信息对二级中医医院标牌统一编号。确定评审结论的二级中医医院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统一规范中医医院标牌的通知》规定悬挂统一的等级标牌,标牌制作及发放要求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

三、相关要求

(一)四个防止

1.防止违反评审纪律:特别是违反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要求,严禁超标准食宿、超标准劳务、带家属、在宾馆看材料、旅游、娱乐、发放礼品等;

2.防止走过场:每个专家组一般评审2—3家医院,每家医院评审时间2天,不得擅自缩短评审时间;

3.防止弄虚作假:医院不得在病历书写、规划文本、下发文件、人员名单等方面弄虚作假;

4.防止不按标准评审:各二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科医院)评审专家组应严格按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及专家手册进行评审,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指标。

(二)加强监督检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根据各省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工作安排,不定期派人了解各地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工作进展,沟通情况并实地指导。同时,将对各省开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情况进行抽查,如在抽查过程中发现评审情况与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评审情况严重不符,存在走过场、弄虚作假等情况,将组织专家对其辖区内的二级中医医院重新进行评审。

各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三级中医医院要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中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指导和培训,指导辖区内二级中医医院做好创建工作。要在地(市)三级中医医院授牌时,同时召开二级中医医院评审部署会议。

(三)其他

1.要加强评审组织建设,要有专门人员,人员数量要满足工作需要,要切实履行职责。据了解,目前委托第三方成立评审组织的有北京、山西、上海、福建、贵州和云南6个省份,其余省份评审组织与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关系不明确,部分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不符合《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评审组织可以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委托的适宜第三方机构”的相关要求。

2.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结果与示范中医院评选相衔接,其分数将作为示范中医院的重要依据。

3.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评审相关材料,特别是要把握核心指标和分等标准,防止出现评审结论和分等标准相矛盾的情况。

4.2013年1月30号上午9点举办二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视频培训班,时间为一天,将采用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平台,请医院相关人员参加。没有开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平台的医院到邻近的医院参加。

下载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3蒋怀宇司长在民航局CCAR-121-R4宣贯会上的讲话(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