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婚姻法律结婚制度的比较(本站推荐)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婚姻法律结婚制度的比较
一、摘要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海峡两岸在不同环境下,各自形成并发展了各具特点的法律制度,成为两个法域,台湾和祖国大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差异颇大。随着海峡两岸人员的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迅速发展,两岸间的婚姻关系大量发生,如何在两岸婚姻法律规定歧异的情况下,解决好两岸婚姻法律冲突,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陆 台湾地区 婚姻法规
结婚制度
二、绪论
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民众同根同祖,具有共同的伦理道德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两岸相隔的影响,加上外国文化的混合冲击,在道德观念和标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应在婚姻关系上,两岸相隔60多年,对婚姻制度的认识有同有异。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男女通婚比率不断上升,对两岸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愈发显得重要。
三、两岸结婚制度之比较
结婚是男女双方依法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成立。结婚的条件通常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法律对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及其结婚行为内容的具体要求,形式要件则是对结婚的形式或程序的要求。
(1)法律规定
大陆和台湾的婚姻立法对结婚实质要件的规定,可分为积极的条件和消极的条件两种。前者是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当事人合意和达到法定婚龄;后者为禁止的条件,是对男女双方结婚的限制,如已有配偶者、男女双方为近亲属。有关两岸结婚实质要件的规定,详述如下:
①须达到法定婚龄。大陆婚姻法第5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民法通则》规定年满18周岁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见,法定婚龄高于成年年龄,因此大陆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结婚。台湾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较大陆低。台湾民法第980条则规定:“男未满十八周岁,女未满十六周岁者,不得结婚。”由于台湾民法规定20周岁为成年,法定婚龄低于成年年龄,因此就会出现未成年人结婚的现象。
②须男女双方自愿。男女双方自愿缔结婚姻是近代婚姻制度的基础,是婚姻自由原则的必然要求。大陆婚姻法第4条明确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允许任何一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与大陆有所不同,台湾民法上无明文规定须男女双方自愿这一要件,一般认为结婚是一种身份契约行为,须男女双方有结婚的合意,这种合意应由本人为之,不得代理,父母不得包办代替,此其一。其二,如前所述,在台湾存在着达到法定婚龄的未成年人结婚的现象,对于未成年人的婚姻,台湾民法认为,仍须男女双方有结婚的合意,但须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③须非重婚。大陆与台湾的婚姻制度以一夫一妻为原则,禁止重婚。
④须非近亲属。关于禁止结婚的近亲属范围,大陆婚姻法只规定直系血亲(解释上包括拟制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即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禁止结婚。但台湾民法规定的要广得多,它不仅包括直系血亲和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而且包括:直系姻亲,如岳母与女婿、公公与媳妇、继父母与继子女;五亲等以内、辈份不同的旁系姻亲。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结婚的限制,即使在姻亲关系消灭后,仍适用;除六亲等和八亲等的表兄弟姐妹外,八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论辈份相同或不相同,都不能结婚;因收养而形成的直系血亲及直系姻亲,即使在收养关系终止后,仍不能结婚。
⑤禁止结婚的疾病。大陆婚姻法第6条规定:“患麻疯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大陆规定上述疾病患者尚未治愈的禁止结婚主要是基于优生的考虑。与大陆不同,在台湾法律上,精神病等恶疾只是配偶一方提出离婚的法定理由,而不是禁止结婚的条件。
⑥此外,台湾民法还规定,监护人在监护关系存续其间,除非经被监护人的父母同意,不得与被监护人结婚;夫妻一方与人通奸,经法院判决离婚或受刑罚处罚的,不得与相奸者结婚;女子在离婚或丧偶致婚姻关系消灭后未超过六个月的,不得再行结婚,以免造成血统混乱,但自婚姻关系消灭后六个月内已分娩的,不在此限。
(2)法律规定的比较分析
两岸法律关于结婚实质要件的规定的不同主要是:第一,某些条件为两岸法律共同规定,但具体要求不同,如关于婚龄的规定;第二,关于禁止结婚的近亲属范围,台湾规定的比大陆具体且广;第三,在大陆,某些影响结婚之疾病患者禁止结婚;但在台湾,疾病一般不构成禁止结婚的条件。相反,台湾有关于相奸者禁止结婚、待婚期的规定,大陆则无。对于结婚的实质要件,两岸都有较详细的规定,并尤以台湾法为甚。同时,台湾比大陆更注重在法律中体现传统伦理,如禁止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结婚,禁止相奸人结婚的规定等,从而形成独特的规定。由于台湾法对婚姻实质要件进行了更多限制,造成依台湾法成立的婚姻在大陆较易得到承认,而根据大陆法成立的婚姻则不一定为台湾法承认。两岸相关规定的这些差异,及大陆基于特定人口政策而造成两岸婚龄的差别,还将会长期存在。
而关于禁婚范围的规定,两岸可望接近。台湾宽泛的禁婚范围,固然考虑到伦理要求,但同时也使得法律严格无情,台湾学者对此不无看法。大陆禁婚范围相对较窄,因此有学者提出扩大禁止结婚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家庭法》(法学专家建议稿)中禁止结婚的亲属中加入了直系姻亲。
最后,在婚姻的无效和可撤销的事由上,台湾法比人陆法规定得详细、严格,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法规定:婚姻无效或撤销后,受害方可以向有过失的他方,请求财产上的赔偿;无过失的受害人还可以向有过失的他方亲请求赔偿相当金额。而大陆婚姻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大陆法可以借鉴这方面的规定,以保护婚姻当事人,尤其是无过错方的利益,这样更能体现公正的法律价值。
四、结语
总的看来,台湾关于结婚制度的规定较大陆详细、具体、完善,显示了较高的立法技巧,但有些内容相当落后。大陆法律的规定剔除了封建落后的内容,建立了新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但比较抽象,也不够全面和具体,立法技巧尚需改进。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台湾的立法长处,提高婚姻法的立法技巧,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
五、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民国民法典》(2007年版)
《论海峡两岸婚姻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曾涛 《海峡两岸结婚制度之比较》
曾德雄 《海峡两岸婚姻法律的冲突及其评析》
龙正凤
第二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摘录)
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行政院(八一)台法字第三一六六六号令订定发布全文五十六条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行政院(八三)台法字第三九三四三号令修正发布第四十三条条文 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六日行政院(八七)台法字第二一四七○号令发布增订第二十五条之一至二十五条之
八、第五十四条之一;删除第十二条、第十六条;并修正第一条、第四条至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一月三十日行政院(九一)院台秘字第○九一○○八一○一三号令修正发布第三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院台秘字第○九一○○六三七○○号令修正发布第四条、第五条、第五条之
一、第十九条及第五十条条文
第二十一条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改领一次退休(职、伍)给与人员,应于赴大陆地区定居之三个月前,检具左列文件,向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支领(或兼领)月退休(职、伍)给与证书。
三、请人全户户籍誊本。
四、经许可赴大陆地区之证明文件。
五、定在大陆地区定居之意愿书。
六、在台湾地区有受扶养人者,经公证之受扶养人同意书。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受理前项申请后,应详细审核并转报核发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于二个月内核定。其经核准者,申请人应于赴大陆地区前一个月内,检具入出境等有关证明文件,送请支给机关审定后办理付款手续。军职退伍人员经核准改支一次退伍之同时,发给退除给与支付证。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依前条规定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后,未于二个月内赴大陆地区定居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追回其所领金额。
申请人如有以诈术或其他不正当方法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予以追回并移送法办。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一条申请经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核定后,未依规定追回其所领金额者,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求回复支领月退休(职、伍)给与。第二十四条
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人员,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其应领之一次退休(职)给与者,应按其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之比例计算。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受其扶养之人,系指依民法第第二十五条之一第二十五条之二一千一百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十八条所定应受其扶养之人。前项受扶养人为无行为能力人者,其同意由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者,应经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允许。
大陆地区人民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请领保险死亡给付、一次抚卹金、余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先以书面并检附相关文件向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申请,经初核后函转主管(办)机关核定,再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通知申请人,据以申请进入台湾地区领受各该给付。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核转通知。
前项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各项给付,应依死亡当时适用之保险、退休(职)、抚卹法令规定办理。各项给付之总额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二项规定,不得逾新台币二百万元。本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之遗产继承总额不包括在内。
第一项之各项给付请领人以大陆地区自然人为限。应受理申请之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已裁撤或合并者,应由其上级机关(构)或承受其业务或合并后之机关(构)、学校办理。
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证明,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依据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之全户户籍誊本、公务人员履历表或军职人员兵籍资料等相关资料出具。如无法查明者,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登载公报或新闻纸后,经六个月无人承认,即可出具。
大陆地区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保险死亡给付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付请领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法定受益人证明。
四、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法定
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第二十五条之三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一次抚卹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卹事实表或一次抚卹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因公
死亡人员应另检具因公死亡证明书及足资证明因公死亡之相关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证明。
四、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查证属实之历任职
务证明文件。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抚卹遗族亲属关系证明书。
前项依公务人员抚卹法或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核给之一次抚卹金之计算,按公务人员退休法或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经依法保留之一次抚卹金者,除应检具第一项规定之相关文件外,其一次抚卹金之计算,依左列规定办理: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年六月五日以前死亡之公务人
员,依公务员抚卹法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年六月六日以后死亡之公务人员,按公务人员退休法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二、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一年四月二日以前死亡之学校教职
员,依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日修正公布之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一年四月三日以后死亡之学校教职员,按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前项一次抚卹金,均依死亡人员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本俸(薪)额为标准计算。但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五十六年六月以前死亡人员,依其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俸(薪)级,按民国五十六年七月在职同等级人员之本俸(薪)或年功俸(薪)额为标准计算。第二十五条之四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余额第二十五条之五 第二十五条之六 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支(兼)领月退休金证书。
三、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四、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证明。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六、嘱指定人应缴交死亡人员之遗嘱。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得申请领受各项给付之申请人有数人时,应协议委托其中一人代表申请,受托人申请时应缴交委托书。
申请人如无法取得死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时,得函请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协助向主管机关查证或依主管权责出具。
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出具。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依法核定保留之各项给付,应依第二十五条之一至前条之规定办理。但非请领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一次抚卹金者,得免检附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在大陆地区制作之委托书、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文件或遗嘱等,应经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受理各项给付申请时,应查明得发给死亡人员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给付项目。各项给付由主管(办)机关核定并通知支给机关核实签发支票函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于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具领据及查验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经许可进入台湾地区之证明文件及遗族或法定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后转发。
各项给付总额逾新台币二百万元者,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应按各项给付金额所占给付总额之比例核实发给,并函知各该给付之支给机关备查。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应将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章具领之领据及余
额分别缴回各项给付之支给机关。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转发及控管。
遗族或法定受益人如有冒领或溢领情事,其本人及相关人员应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之七 大陆地区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第二十五条之八 规定申请军职人员之各项给付者,应依左列标准计算:
一、险死亡给付:
(一)民国三十九年六月一日以后五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以前
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核定保留专户储存计息之金额发给。
(二)民国五十九年二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申
领当时标准发给。但依法保留保险给付者,均以八十六年七月一日之标准发给。
二、次抚卹金: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至五十六年五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
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均按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之给与标准计算。
(二)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
保留抚卹权利者,依死亡当时之给与标准计算。
三、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依死亡人员死亡当时之退除给
与标准计算。
有关请领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各项给付之申请书表格及作业规定,由铨叙部、教育部、国防部及其他主管机关另定之。
第三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
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施行细则(摘录)
民国八十一年九月十六日行政院(八一)台法字第三一六六六号令订定发布全文五十六条 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行政院(八三)台法字第三九三四三号令修正发布第四十三条条文 民国八十七年五月六日行政院(八七)台法字第二一四七○号令发布增订第二十五条之一至二十五条之
八、第五十四条之一;删除第十二条、第十六条;并修正第一条、第四条至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一月三十日行政院(九一)院台秘字第○九一○○八一○一三号令修正发布第三条、第五十六条条文
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行政院院台秘字第○九一○○六三七○○号令修正发布第四条、第五条、第五条之
一、第十九条及第五十条条文
第二十一条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申请改领一次退休(职、伍)
给与人员,应于赴大陆地区定居之三个月前,检具左列文件,向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提出申请:
一、申请书。
二、支领(或兼领)月退休(职、伍)给与证书。
三、请人全户户籍誊本。
四、经许可赴大陆地区之证明文件。
五、定在大陆地区定居之意愿书。
六、在台湾地区有受扶养人者,经公证之受扶养人同意书。
原退休(职、伍)机关或所隶管区受理前项申请后,应详细
审核并转报核发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于二
个月内核定。其经核准者,申请人应于赴大陆地区前一个月
内,检具入出境等有关证明文件,送请支给机关审定后办理
付款手续。军职退伍人员经核准改支一次退伍之同时,发给
退除给与支付证。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依前条规定领取一次退休(职、伍)给与后,未于二
个月内赴大陆地区定居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追回其
所领金额。
申请人如有以诈术或其他不正当方法领取一次退休(职、伍)
给与者,由原退休(职、伍)机关予以追回并移送法办。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一条申请经各该月退休(职、伍)给与之主管机关核
定后,未依规定追回其所领金额者,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
请求回复支领月退休(职、伍)给与。
第二十四条兼领月退休(职)给与人员,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
定申请其应领之一次退休(职)给与者,应按其兼领月退休
(职)给与之比例计算。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受其扶养之人,系指依民法第第二十五条之一
第二十五条之二一千一百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十八条所定应受其扶养之人。前项受扶养人为无行为能力人者,其同意由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行使;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者,应经申请人以外之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之允许。大陆地区人民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请领保险死亡给付、一次抚卹金、余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先以书面并检附相关文件向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申请,经初核后函转主管(办)机关核定,再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通知申请人,据以申请进入台湾地区领受各该给付。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核转通知。前项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各项给付,应依死亡当时适用之保险、退休(职)、抚卹法令规定办理。各项给付之总额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二项规定,不得逾新台币二百万元。本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之遗产继承总额不包括在内。第一项之各项给付请领人以大陆地区自然人为限。应受理申请之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已裁撤或合并者,应由其上级机关(构)或承受其业务或合并后之机关(构)、学校办理。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证明,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依据死亡人员在台湾地区之全户户籍誊本、公务人员履历表或军职人员兵籍资料等相关资料出具。如无法查明者,应由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或国防部登载公报或新闻纸后,经六个月无人承认,即可出具。大陆地区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
请保险死亡给付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付请领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法定受益人证明。
四、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法定
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
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第二十五条之三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一次
抚卹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卹事实表或一次抚卹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因公
死亡人员应另检具因公死亡证明书及足资证明因公死亡
之相关证明文件。
三、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证明。
四、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查证属实之历任职
务证明文件。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
地区遗族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
记表)及抚卹遗族亲属关系证明书。
前项依公务人员抚卹法或学校教职员抚卹条例核给之一次抚
卹金之计算,按公务人员退休法或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
退休金之标准办理。
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经依法保留之一次
抚卹金者,除应检具第一项规定之相关文件外,其一次抚卹
金之计算,依左列规定办理: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年六月五日以前死亡之公务人
员,依公务员抚卹法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年六月
六日以后死亡之公务人员,按公务人员退休法一次退休
金之标准办理。
二、国三十八年以后六十一年四月二日以前死亡之学校教职
员,依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日修正公布之学校教职员抚
卹条例第七条规定办理;民国六十一年四月三日以后死
亡之学校教职员,按学校教职员退休条例一次退休金之
标准办理。
前项一次抚卹金,均依死亡人员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
之本俸(薪)额为标准计算。但民国三十八年以后五十六年
六月以前死亡人员,依其最后在职时经主管机关审定之俸
(薪)级,按民国五十六年七月在职同等级人员之本俸(薪)
或年功俸(薪)额为标准计算。
第二十五条之四 大陆地区遗族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规定申请余额第二十五条之五
第二十五条之六 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者,应检具左列文件:
一、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申请书。
二、亡人员支(兼)领月退休金证书。
三、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
四、亡人员在台湾地区无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证明。
五、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之大陆地区遗族或合法遗嘱指定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及亲属关系证明书。
六、嘱指定人应缴交死亡人员之遗嘱。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规定得申请领受各项给付之申请人有数人时,应协议委托其中一人代表申请,受托人申请时应缴交委托书。申请人如无法取得死亡人员之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时,得函请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协助向主管机关查证或依主管权责出具。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出具。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三项规定请领依法核定保留之各项给付,应依第二十五条之一至前条之规定办理。但非请领公教及公营事业机关(构)人员之一次抚卹金者,得免检附死亡证明书或其他合法之死亡证明文件。在大陆地区制作之委托书、死亡证明书、死亡证明文件或遗嘱等,应经行政院设立或指定之机构或委托之民间团体验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受理各项给付申请时,应查明得发给死亡人员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之给付项目。各项
给付由主管(办)机关核定并通知支给机关核实签发支票函
送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构)、学校,于遗族或法定受益
人签具领据及查验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经许可进入台湾地区之
证明文件及遗族或法定受益人身分证明文件(大陆地区居民
证或常住人口登记表)后转发。
各项给付总额逾新台币二百万元者,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关
(构)、学校应按各项给付金额所占给付总额之比例核实发
给,并函知各该给付之支给机关备查。死亡人员最后服务机
关(构)、学校应将遗族或法定受益人签章具领之领据及余
额分别缴回各项给付之支给机关。但军职人员由国防部转发
及控管。
遗族或法定受益人如有冒领或溢领情事,其本人及相关人员
应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之七 大陆地区遗族或法定受益人依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第一项第二十五条之八 规定申请军职人员之各项给付者,应依左列标准计算:
一、险死亡给付:
(一)民国三十九年六月一日以后五十九年二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核定保留专户储存计息之金额发给。
(二)民国五十九年二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申领当时标准发给。但依法保留保险给付者,均以八十六年七月一日之标准发给。
二、次抚卹金:
(一)民国三十八年以后至五十六年五月十三日以前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均按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之给与标准计算。
(二)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死亡之军职人员,依法保留抚卹权利者,依死亡当时之给与标准计算。
三、额退伍金或一次抚慰金:依死亡人员死亡当时之退除给与标准计算。有关请领本条例第二十六条之一各项给付之申请书表格及作
业规定,由铨叙部、教育部、国防部及其他主管机关另定之。
第四篇: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作者:许凯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摘要】缓刑制度旨在消除短期自由刑的弊端,鼓励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预防再犯。海峡两岸的缓刑制度存在诸多差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缓刑制度价值的实现。本文立足于两岸现行刑事立法,结合相关刑事法律的修改,展现两岸缓刑制度的差异,并以缓刑制度价值实现为标准,分析大陆缓刑制度现存的诸多不足,以期冀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缓刑;价值;适用条件;期限;考察机构
一、缓刑适用条件
(一)缓刑适用的对象条件
根据大陆《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缓刑适用的对象条件必须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台湾地区“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了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即“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之宣告”,可见大陆和台湾的缓刑都适用于刑罚处罚较轻的罪行。
表面上大陆的缓刑适用范围要广于台湾,然而实际上台湾缓刑适用面却更广。第一,台湾地区的罚金刑属于主刑,而大陆地区的罚金刑属于附加刑,台湾缓刑的适用刑种即比大陆多出了一种,而由于台湾刑法中罚金刑的适用面更为宽泛,则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缓刑的适用范围。第二,大陆刑法分则中,三年是有期徒刑中较高法定刑幅度和较低法定刑幅度的界限,这就给法官判处三年以上徒刑以排除缓刑适用留下了可能,同时很多罪行的法定刑都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①台湾刑法很多罪名配置的法定刑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六个月以下有期徒刑”等等,②这样就使得台湾“刑法”中能够适用缓刑的罪名多于大陆。
(二)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
大陆《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有: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会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台湾地区“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缓刑适用实质条件是:1,认为暂不执行为适当者;2,未曾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的宣告;3,即使因为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的宣告,但是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以内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岸法律都注重适用缓刑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一方面要衡量犯罪行为的社会危险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如都将犯罪人事后的态度或者表现纳入决定是否缓刑的标准中,“两岸缓刑制度的实质条件都注重犯罪行为的情状,犯罪后的表现,……,体现出缓刑刑罚价值的趋同”。但同时缓刑制度的差异也很明显:1,大陆《刑法》
要求判处缓刑需符合四个条件,而且必须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台湾“刑法”中只要求“暂不执行适当”作为实质条件,而且刑法并没有明确其内容,得交由法官进行判断;2,大陆刑法更多的考虑刑法防卫社会的功能,四个条件都着重于犯罪人犯罪后的表现和影响;而台湾“刑法”中不仅考虑罪后行为,也考虑犯罪人的罪前情况,体现保卫社会和防止再犯,感化教育并重的特点,更符合缓刑制度的价值。③
二、缓刑期限,犯罪人负担及考察机构
(一)缓刑的期限
大陆《刑法》规定的缓刑考验期: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2个月以上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考验期为1年以上5年以下。④与此相比,台湾“刑法”并没有根据刑罚种类不同而对缓刑考验期有所区别,无论犯罪人被处以罚金,拘役或是有期徒刑,台湾“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缓刑考验期均为二年以上五年以下。
与台湾相比,大陆缓刑考验期限有两个特点:1,根据不同的刑法种类规定缓刑考验期;2,考验期的起点一般都略高于所判处刑罚的起点而低于刑罚的最高期限。一方面通过区别对待充分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刑法根据犯罪人罪行的轻重和刑事责任的大小确定不同幅度的考验期。另一方面对考验期起点的限制有利于防止法官滥用权力,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考验期内犯罪人的负担
大陆《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台湾“刑法”第七十四条第二项规定了犯罪人的八项义务,包括向被害人道歉,立悔过书等。
将上述条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1,大陆缓刑是“应当性义务”法官没有排除适用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的自由,而台湾“刑法”则规定法官“得斟酌情形”进行裁量。2,大陆缓刑所规定的义务着重于对犯罪人的限制和制裁。相比之下,台湾缓刑期的义务内容更加丰富,不仅着眼于对犯罪人的限制,还规定了对被害人的补偿和帮助这有助于防止缓刑期间内犯罪人放任自流导致缓刑有名无实,帮助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也对被害人及其亲属进行补偿和抚慰,这充分体现了缓刑对犯罪人进行教育改造的目的。⑤
(三)缓刑的考察监管机构
根据大陆《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在《刑法修正案
(八)》出台之前,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在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担负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监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刑法》规定了对缓刑人员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然而,针对社区矫正的实施机构,《刑法》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台湾“刑法”也没有明文规定缓刑的监管机构,⑥第七十四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了犯罪人应当向“指定之公益团体、地方自治团体或社区”提供劳动,在“保安处分执行法”和“更生保护法”则规定:犯罪人应服从检察官及执行保护管束者之命令,离开在10日以上时,应经检察官核等义务。⑦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台湾通过对缓刑期内义务履行进行规定来明确缓刑的监管机构,与大陆相比:1,台湾的考察机关机构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犯罪人与周边社会接触交流,促使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所接纳;2,通过对具体义务的履行落实监管机构职责的方式,更有利于督促相应机构进行监管;3,台湾地区基本遵循着“国家”,“社会”,“个人”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这对大陆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注 释:
①如大陆《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铁路运营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的货币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②如台湾“刑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意图刺探或收集第一百零九条第一项之文书、图画、消息或物品,未受允准而入要塞、军港、军舰及其他军用处所建筑物,或留滞其内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零七条规定“意图供行使之用,而贩卖违背定程之度量衡者,处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罚金”。
③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区在2005年修正“刑法”时,将原有的“
一、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
二、前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以内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改为了现行法律中强调“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宣告”,体现了台湾“刑法”更加注重扩大缓刑的适用范围,以感化轻微犯罪和初犯,促使其回归社会的立法宗旨。④根据《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⑤在“保安处分法”和“更生保护法”中关于保护管束的内容更为丰富和详尽,如犯罪人不得与素行不良之人往返,辅之以就业,就学或者其他适当方式等等。相比之下大陆刑法中对缓刑义务的规定过于简单,更是易于导致缓刑制度趋于有名无实的现状。
⑥台湾“刑法”在2005年修改以前的第九十四条规定“保护管束,交由警察官署、自治团体、慈善团体、本人之最近亲属或其他适当人之行之”,修改后删除了第九十四条导致《刑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缓刑的考察监督机构。
⑦参见“保安处分法执行”第74—2条,“更生保护法”第11条。
参考文献:
[1]史振郭.两岸缓刑制度的新发展与比较借鉴[J].犯罪研究,2012(3).[2]欧阳竹筠,吴殿朝.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3]龙洋.我国大陆与澳门、台湾地区刑法缓刑制度的比较研究[A].李希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第1卷下册.[4]马克昌.台湾地区刑法缓刑制度修正评述[A].李希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第1卷下册.
第五篇:香港与台湾地区公益广告比较研究
香港与台湾地区公益广告比较研究
090311326 刘承飞
摘要:
香港和台湾的公益广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双方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底蕴,香港的公益广告用平实、亲切的言语感动民众,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从百姓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入微的关注每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公众意识,让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湾的公益广告的发展是很曲折的,台湾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外,同时受到日本和西方国家近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台湾的广告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二者都有着中国内地学习的价值。
关键字:
香港公益广告 台湾公益广告 差异 比较
正文: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行行色色的各种不同的工艺广告,他们的点亮的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警示。那么什么是公益广告,各个国家的公益广告有什么区别,宝岛台湾和香港又的公益广告有着什么样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
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媒体直接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如电视台、报纸等。比如中央台就经常发布此类广告。这是媒体的政治、社会责任。第二种是社会专门机构发布的公益广告。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分别发布过“保护文化遗产”、“儿童有受教育权利”、“不要歧视艾滋病人”、“保护珍稀动物”等公益广告,这类公益广告大多与发布者的职能有关。第三种是企业发布制作的公益广告。比如波音公司曾发布过“使人们欢聚一堂”爱立信发布过“关怀来自沟通”等公益广告。企业不仅做了善事,也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从公益广告题材上分,可分为政治政策类选题,如改革开放20年、迎接建国50周年、科技兴国、推进民主和法制、扶贫等;节日类,如“五一”、“教师节”、“重阳节”、“植树节”等;社会文明类,如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关心残疾人等;健康类,如反吸烟、全民健身、爱眼等;社会焦点类,如下岗、打假、扫黄打非、反毒、希望工程等。从广告载体来看,可分为媒体公益广告,如刊播在电视、报纸上的广告和户外广告,如车站、巴士、路牌上面的公益广告。
那么也就是说工艺广告的主要目的是要服务我们每一个人,提醒或者警示我们要为这个社会或者对自己做出有道德有好处的事情,拒绝不文明的现象。
但是公益广告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势和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差别,这有很多因素所造成,例如当地的经济状况,公益广告发展的历史,这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历史和他们的理念等等的因素造成了地区之间的公益广告的差异。
公益广告在国外起源较早。现在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相当普及,尤其是电视公益广告。电视公益广告最早见于美国、法国等全国性大电视网,如美国ABC和法国CANAL+。之后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加入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现在欧美电视台播出的公益广告大多是由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发布的,如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全国健康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就发布过大量公益广告。而一些大公司更是在发布商业广告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制作公益广告。如IBM的“四海一家”,通用电气的“照亮人生”等。这些大公司敏锐地看到公益广告虽然不直接宣传自身产品,但可以突出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心,树立企业良好高尚的社会形象,并通过频繁的播出强化了企业的商标印象,所以实际上也起到了宣传自身的作用。这些公司将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完美结合,双管齐下,牢牢占据着世界广告的领先位置,可谓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道路、显示屏、公共场所的公益广告已十分常见。媒体上的公益广告也迅速增加。尤以电视为最,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栏目开了中国电视台公益广告的先河。现在,几乎所有市级以上的电视台,都有公益广告时段。
我浅谈一下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公益广告的比较。
香港地区经济发达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十分发达的广告产业,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和东亚广告业中心。因而又被成为广告海洋。香港公益广告也相当的丰富;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公益广告,香港的电视台,也用大量的时间播出公益广告。香港的公益广告,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其广告用语直白平实,广告风格独具魅力,于中国内地公益广告相比,个性独具,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看香港公益广告的内容,或关注民众生活,或保护民众权利,或宣传政府的管理理念,或引导市民的文明行为习惯,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内容从“请珍惜你的选举权”到“垃圾分类,就这么简单”,从“继续o型血”到“扶住老弱从小处做起“无所不有。而且在香港最著名的电视台得重要节目之前都要有一条公益广告播出。
香港的明星们都已拍公益广告为荣,在香港除了普通民众外,还有最多的主角就是明星了。这些明星,全是义务出演,并且以能拍公益广告为职责和荣誉,为香港的公益事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可估量的良好影响。像刘德华,成龙这样的影坛大腕,除了在演艺事业不断进取之外,还投身于大量的公益事业。
用平实、亲切的言语感动民众,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从百姓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入微的关注每个人,提高每个人的公众意识,让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也许是香港市民的文化释然,香港的公益广告没有高深的用语,没有灌输的姿态,让民众看了喜欢自然看了喜欢。
另外,香港有着发达的工艺广告和管理体制,目前形成广告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监督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良好体系。为香港广告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浅说一下台湾的公益广告
台湾的公益广告的发展是很曲折的,台湾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外,同时受到日本和西方国家近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台湾的广告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90年代,台湾广告公司从盲目崇洋中自我思考,重新定位,以寻找更新的发展方式和更宽广的市场。随着广告业整合的完成,台湾广告业的现代特征逐渐呈现,主要表现为外资广告公司和本土广告公司相互借鉴、竞争成长;大型广告代理公司和专业化广告操作成为台湾广告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广告公司的媒介行为日趋成熟,媒介购买和媒介代理成为广告公司的主要业务形式;在广告表现上,以消费者为中心、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现代广告表现形式开始成为主流。
中国人更注重心理内在的东西,但却更为含蓄;西方更直白,注重外在的条件。香港地区的广告过多地受到西方广告的影响,缺乏自己的特色。
香港地区广告宣传的五大特点:创新、塑造高贵的产品形象、以减价为手段、不同牌子的同类产品做比较以强调或夸张本产品的优点(这在大陆的广告法中是不备允许的)、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重复出现。香港地区广告的另一特点就是广告的重复性。广告不断出现,让人反复记忆但也容易让人厌倦。这种方法有它一定的作用性,但我们要尽量寻求一个平衡点,好的广告公司从来都是用最少的钱取得最大的广告效益。同样的广告5到9次可以让受众记得,多了会使人厌烦,造成资源浪费。
台湾广告较注重中华文化和广告的本土化。20 世纪 60年代初期台湾的广告公司规模虽然都很小,但普遍设置有媒介、业务、设计等部门。这些个广告公司一开始就沿着现代广告代理制的路子去经营。而21世纪的我们还在广告代理制门口徘徊,未得深入得其要领。广告代理制最特点是强调的广告业内部合理分工,互相合作。广告公司通过为广告主和媒介双重服务,桥梁的作用。
常看电视公益广告,总感到创意风格各异,各有各的妙处:有直言相告,启迪心智的;有妙喻惊人,针贬时弊的;有措辞警策,发人深思的;还有画龙点睛,让人茅塞顿开的……总之,一条创意绝妙的电视公益广告,总会通过声、像、字幕、音响等电视手段充分体现其创意效果,以求产生最好社会效益,达到警世和教化的目的。看创意好的公益广告是一种艺术享受。
公益广告事业,不仅仅是政府行为,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更多的企业家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参与,我国未来的公益广告事业定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更加美好的前景。
最后我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多多的去关注公益广告,并且按照公益广告所说的那样去做,提高我们个人的素质,文明我们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