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9: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篇: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期刊文献

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赵庆华 单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 200080)

[作者简介] 赵庆华,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讲师,从事医学教育和骨科临床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和地址: 上海市海宁路100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收), 电话:***,邮箱:sawboneszhao@sohu.com [摘要] 如何加强医学临床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基于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临床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历史及现状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1],并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走向世界各地。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结合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提高医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本课题的取样范围为纳入该带教模式的交大06级五年制的同学,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实施时间为3个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提高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与2周的临床带教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临床、科研的同步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市一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对临床教学医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层次医学临床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均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临床实习模式,在基础学习中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经过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和理解,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会贯通,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而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时,由于与学校学分学年制度大相径庭,同时前方又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学生可能会因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改变而影响实习效果。此外,由于在校期间临床各门课程是分开教授的,临床实习也是在各个科室分别轮转的,在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医学生普遍存在医学知识缺乏连贯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均阻碍了医学生临床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医学生第五年实习阶段,临床教学医院如何制定与实施本科生导师带教制度,这种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效果如何,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三、我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面的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145年历史的全国百佳医院,长期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管理和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结合我院临床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灵活性高、富有特色的导师制方案。一方面,我们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开展本科实习轮转的临床科室,试行实习生导师带教模式;另一方面,各科室的实习之余,我们亦为每名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通过导师带教模式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3-4个月。科室轮转带教与科研带教共同组成了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教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临床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老师的业务能力。

1.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我院甄选的本科生导师均为5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均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及严谨的治学风格。科室轮转带教导师为医院指派,专注于教授与示范相应科室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科研带教导师则实行双向选择制度,由学生填报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科室乃至具体研究方向,再由教务科及导师组共同决定导师的指派,导师与学生1:1或1:2配对进行科研创新的带教。

2.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导师主要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四、五年级学生为服务对,学生从四年级进入临床见习开始由各科室轮转带教导师指导,每位临床实习导师带教1-2名实习学生,转科到本专业时进行重点、全面辅导,时间为2周左右,导师带教的重点是临床技能操作要点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日临床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临床技能进行培训,力求使实习生做到动作规范、娴熟有序,思路清晰,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科研带教导师则从五年级开始进行带教,在保证临床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结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平均每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科研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学习任务进行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我们对06级本院123名本科生及其导师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该制度表示满意(65%)及赞同(74%),希望通过导师引导自身的全面发展,并认为导师在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学生愿意在自身毕业设计之余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87%)和学术活动(78%),52%的学生并认为导师带教对自己接受创新的科研思维有帮助,并愿意延续与导师间的导学关系。导师方面,许多导师认为该模式给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带来了提升(62%),并对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的提高有帮助(81%)。本次调查中同样揭示了现行导师制的一些问题,如52%学生表示在选择导师时对导师的科研背景了解不足,70%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与导师间的交流辅导次数,33%导师表示带教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并对具体带教的内容与职责了解不够等。因此,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需医院管理层与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以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与体会 1.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积累,它需要通过导师在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科研的过程中逐步增长。本科生导师制在广泛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学生兴趣方向出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和科研实践,从而促进“T”型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科研创新的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本院06级申报并顺利完成创新性课题2项,且均为自主立项课题。截止到2011年9月下旬,有13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及综述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占学生总数的10.2%。

2.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目标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可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及兴趣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即使在导师制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适合本科室的工作,亦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又不乏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出更具社会竞争能力的人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本科生导师制明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外,办公室、图书馆、病房甚至食堂都可以是师生沟通的场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亦从专业教学和科研延伸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个人素养等作用与专业及科研能力提升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体现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

临床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则是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教育教学职能,既是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社会职责[3]。随着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加紧致力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成为临床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4]。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5]。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

4.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本次研究亦暴露出了本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不足,沟通不足及导师工作压力较大等方面。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应由导师、学生及医院管理层三者共同努力构建。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系统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提供完善的规划和监管,以解决前文提及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

五、总结

如今,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临床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没有现成的完善模式可以参照,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仍需建立相应的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提供相应的政策、管理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完善和指导临床医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2.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3.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10-111. 4.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等.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89-91.

5.蒋晓荣,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2.6.田谋利,李永华,傅海龙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西北医学教育[J],2009,17(4):66

期刊文献

第二篇: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教学改革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学校实例,探讨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多种模式。

关键词:科研;教学;创新能力;科研反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04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大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1]。高校通?^课上和课下,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第一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入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目前改革的重点是丰富其内容,完善其制度,持续其发展。然而,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首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和工程相关,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则大部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

如何将工程问题,生活相关问题引入到学习中呢?科教融合,利用科研反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早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已指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高等教育中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一、科研反哺教学的必要性

法国最早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将其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欧洲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最早在实践中贯彻该思想的是十九世纪初的柏林大学[2],其在创立之初就坚持“教学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科研服务于教学”。目前,部分高校由于政策导向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为了提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利用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倡科研教学并重,“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另一方面,用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将以我校为例,浅谈科研反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二、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第一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教学中,科研反哺教学方面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相同公共课程,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针对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专业课方面,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利用一个工程项目实例为基础,讲解各种相关基础算法。

(二)以项目为基础的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

针对校内实习学生和毕业设计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考研、留学等,设计不同的实习和毕业设计题目。以计算机学院为例,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实习,将要就业的学生选择去实习单位,校企联合培养。保研和考研的学生3-5人一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文献综述阶段,此阶段学生要明确研究任务,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该阶段是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教师一般会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筛选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查阅外文资料等。此阶段学生要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指导教师给出评阅意见和成绩。(2)分析问题阶段,本阶段主要根据文献综述信息,对教师所给的科研题目进行分析,小组同学需对工作进行汇报,并和教师一起进行交流,然后针对后续工作小组同学进行分工。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交流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解决问题阶段,此阶段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课题项目问题,例如算法问题进行建模、编程等,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或程序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注重哪些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小组同学要进行汇报,并进行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并撰写报告。通过此阶段的学习,能够进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成果展示阶段,此阶段教师会指导学生对前期工作进行提升,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或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

大四第二个学习毕业设计阶段,因学生实习阶段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此阶段,学生一人一题,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需凝练适合学生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三)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我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组织学生各项学生相关竞赛,多数学院有完善的第二课堂制度,有完善的导师制度。越来越多的教师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到学生第二课堂中,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框架设计、总体设计、实现、问题分析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和实际工程或日常生活相关的项目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二课堂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结语

科研反哺教学,真正实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目前高校努力的方向。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教师能够实现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交流、协作、资料撰写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谈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84.[2]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

第三篇: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江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使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这里主要介绍教育科研的步骤及常用的几种方法。

教育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教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现实需要。当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各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班主任工作等。

教育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是获得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1)主题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己的优势及经费的预算等;(4)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

第四个阶段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或抽样;(3)采用的方法;(4)研究的经过;(5)材料的归类、整理;(6)结论;(7)建议、设想或体会等。

在具体实施的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说说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家访座谈、设计问卷、批改作文、日记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式(是问卷、访谈还是成品分析);(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教育理论依据的);(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这一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具体参考教育科研书籍;(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教师参与的教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研究法已成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点内容主要是从教师主体角度分析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但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从事教科研的客观环境。

第三、学校领导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师按某种模式行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师之间、系科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不同的学派和学术观点,可以自由讨论和争论。切不可文人相轻、学科相轻、学派相轻。”因此学校应本着这一宗旨,做好如下工作,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探讨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4-02

引言

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又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属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家对科研越来越重视,对科研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且国家把提高科研的重任更多地寄托于高校。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计划“863”计划,高校占专题数近1/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15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的有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在基金课题中约占2/3。国家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身体力行,投入科研,更需要高校教师培养大批具备扎实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科研的薪火生生不息。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内容。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比较笼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学位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存在。因此,需要教育研究者加强研究、探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这个课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

(2)团队合作训练太少,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高校中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太少,学生同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团队训练少,故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3)重视理论研究,轻视调查研究,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虽然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对于研究项目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包括学位论文则缺乏硬性规定,当然在培养经费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发现问题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

(4)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相对弱。在思想方法论教育方面,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都设置了相应课程,但在具体方法论指导方面则缺乏课程配合。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国际上通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知之甚少,其研究成果因方法问题很难得到认同。

(5)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国内高校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两种形式,即考试和课程论文,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实行较少,效果评价方法未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以挖掘他们的潜能。

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以创新基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置有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基金,比如说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个人或研究生团体自由申请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以期实现学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的创新氛围,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研究生科技创新主要用于资助那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本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自设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缓解了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研究生创新基金立足“服务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为那些有创新想法和科研热情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科研经费不足所造成的压力。

(2)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论研究生们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首先要培养他们为真理而求知的热忱,增强探索、思考、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创新基金正是通过鼓励研究生自由申请的原则,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世界里。由此可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不仅使广大研究生受益,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的热情。

(3)促进了研究生自由宽松科研氛围的形成。从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到倡导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来说,所欠缺的就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通过研究生个人或团体项目的自由申请,经专家审定通过后给予其项目资金和设备上的资助,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满怀激情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研究生创业基金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智慧的舞台,在研究生创业基金的支持下,研究生不仅可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可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突出了研究生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地位。改革课程教学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从研究活动的过程来看,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而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改摹教学方式,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1)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要完善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评议机制。可以在研究生导师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教学评议机制,帮助年轻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议,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中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案例研究等内容的比例,未经过导师组审议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在课堂上讲授。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备课的质量。

(2)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讲座式教学以及访谈式教学等方式可以较好地吸纳学生在老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值得好好推广。

(3)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学校可以专门开设有关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课程,请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主讲老师,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的选题、设计、数据测量统计、论文撰写、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问题,对科研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解。据笔者经验,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出现选题过“大”的现象,加大了研究难度,研究结论容易空洞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如何结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和分析推理,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贯穿了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但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与加强任重道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

(1)建设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导师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拥有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应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上要始终保持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训练与培养。导师要具有乐于接受研究生挑战的勇气,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积极营造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志,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向,更多地承接或参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质量科研课题,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地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首先,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导师队伍组成的多样化,采取有利措施鼓励聘请校外优秀人才做研究生兼职导师,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使其优势互补,以便于组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对具备条件(如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研究团队组建导师指导小组(校内外导师可按一定比例分配),通过导师组全面指导研究生或研究生团队,避免导师近亲繁殖,增加跨学科选题,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指导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术思想启迪源泉,有利于学生思想向协调性、全面性方向发展。

(3)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良好学术氛围的打造对促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一方面,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中,研究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导师的指导协助下制定、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并可随时就某个问题与导师进行对话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导师和学校的科研课题,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创新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启示与思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与任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加强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建立衡量和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体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 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5] 王伟,廖良美,自主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6).[2] 丁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个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7-79.[4] 牟在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思考[J],北京教育,2006(3).[5] 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6] 康建萍,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激发创新意识[J],中国科学教育,[2004](12):17-18.

第五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也对现代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本文研究如何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以此迎合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一、引言

当前社会急需,缺乏创新型人才,这一社会现状引起专家的重视,其进一步呼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考制度仍制约教师的发挥,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并提出有效策略,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中获得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弊端分析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还没有有意识地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按照实验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下,一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指导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以此对生物实验现象有深刻了解。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当前的实验教学拘泥于形式,教师没有启发学生思维,没有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更没有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项枯燥且没有收获的程序,无法感受实验教学带来的乐趣,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质疑表达出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三、如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中学教育以引导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能力,并突破固性思维的限制,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换言之,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目标,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是实验的设计者与执行者。此时,学生才能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发散思维,突破限制。

以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制定实验的目标,即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制作藓类叶片临时装片,并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现象。此时,教师并不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特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开动思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部分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提出在实验前需要准备藓类、清水、镊子、滴管、玻片。但在实验时,学生发现实验室中已经没有藓类了。此时,学生就能够根据个人见解进行思考,以求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材料(如:菠菜叶的下表皮)取代藓类叶片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突破了固性思维的限制,是对传统实验的一种创新。

基于此,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对显微镜操作的经验进行思考,以此制定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进而能更开放地思考,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开动脑筋。

(二)组织学生分组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要将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分享,在交流中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并从中吸收与借鉴他人的想法和意识,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所学和积累制定实验步骤,并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分为不同小组。此时,教师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解释设计的原因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并参与讨论。

在实验准备阶段,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产生了争议。一名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猪血进行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学生提出的观点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通过交流,学生最终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猪是哺乳动物,猪血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导致没有DNA可供提取。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以塑料烧杯放置液体。这时,小组中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使用玻璃烧杯进行实验。经过一番交流后,学生没有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决定同时使用两种烧杯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玻璃烧杯更容易吸附DNA,导致实验失败。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思维和意识暴露出来,也能在更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地思考与质疑。虽然学生提出的观点并不正确,却是其创新意识的体现。基于此,学生才能从更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由此在实验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善用提问进行启发

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善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要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以此展开质疑。

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时,多数学生根据已知知识进行实验设计,且已经得出预期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严格控制了温度、处理时间和扦插枝条的种类和数量这些无关变量,通过改变相应的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得出结论。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实验,造成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和束缚。当此时预实验得出了适宜生根的较高浓度范围,接下来怎样进一步进行实验确定最适浓度,如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教师的提问是对学生固性思维的一种启发,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提出了新方向。基于此,学生才会从新的角度思考与探究,在新的方向进行实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己任,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完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2]王洪振,刘淑华,程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2).[3]史姝婉.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04).

下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