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
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九班
22号
杨文怡
一、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
1.社会性支持缺失
课程改革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员共同作为动力的“草根式”的参与决策的过程。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实施和推行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要应付来自社会、家长和学校的不全面的评价压力。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农村教育的现实,使农村社会普遍缺乏对新课改的关注。社会性支持的缺失,使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城市中小学教师富余的情况下,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却严重缺编。有的小学、初中师生比甚至超过1:35。
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不高,队伍不稳,来源没保证,专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新课程顺利实施和推进的瓶颈。
3.课程资源欠缺
当前的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及其传统观念以其巨大的惯性对教育起着强有力的制约作用。经济落后,使得实施新课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媒介、场地、设施和环境等硬件性课程资源极为不足。许多乡村小学除了教室以外,连张像样的乒乓球桌都没有,更不用说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设施了。
4.教学辅助设备匮乏
有些学校无钱购买与新课程配套的音像设备、音像资料、挂图,教师上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打天下。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设备对农村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更谈不上信息技术课了。缺少了配套教具和学具的农村中小学新课改,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的边缘化
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其编写却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致使编写的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例如,新课改数学教材中有互联网、证券知识等内容,农村教师从未接触过,农村学生也很难理解。教材编写在关注都市化、国际化的同时,忽视了本土化、民族化的需要。新课改的都市化、国际化的价值取向,课改教材的城市化倾向,是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
2.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为什么没有激起波澜?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农民看到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和相形之下农村生活的贫穷与无奈,滋生的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的期盼,遗忘的是对土地的深情和建设家乡的决心。农村并没有因农民的外出打工而更加富裕,反倒使农村的土地资
源和自然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农民打工族的不稳定收入成为许多农村守望者的唯一希望。再回望农村时,农村已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它以传统农业为其自然面貌,其中偶尔点缀着一点工业文明的花絮,听到一点信息社会的缥缈的脚步声,活跃着一群期盼由农业文明步人工业文明,然而又远离信息技术、缺乏知识经济意识,饱受思想冲击、苦苦寻找出路、又缺少根的意识和安全感的身份不明确的转型期的农民。很显然,农村是乡土人文教育资源较富足而科技普及教育需求最大的地方。对于大多数只能读完和没有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农村教育应给予他们什么?农村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时,照搬城市经验不仅不实际,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把城市和发达地区设置的新课程与农村的特殊需要相结合,才能走出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农村教育不能或很少为当地农村服务是影响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又一原因。
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学校面临两难的局面:保证了学校运转所需的杂费,就无法按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课改;保证了教材和课程改革,就无法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开支;何谈课改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培训承担者一般都来自师范院校,他们习惯于理论上海阔天空,缺乏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及教师素质现状的真正研究和把握,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致在教学中出现“空对空”的现象。他们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讲半天,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教学效果差,收效甚微。而在学历层次的提高教育中,缺乏科学引导,出现只重学历提高,而忽视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倾向。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学历进修表现为教非所学,学非所教,80%的教师(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一律报汉语言文学、政教等文科类专业。而学校急需的数理化等学科教师越来越紧缺。他们表面上成绩斐然,但并不代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新一轮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而培训所用的教材却令教师失望,要么陈旧,要么质量差。一些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沿用多年的讲义,导致课程设置与教师所用教材出现较大的落差。
5.优秀教师的流失和教学评价的片面性
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流失是影响师资力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优秀教师被城镇学校挖走,或自己主动到发达地区应聘,或改行,或发愤考研跳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使本来缺编的专业素质不高的教师队伍更加捉襟见肘。据调查,某省的一个乡镇仅2003年就有11人停薪留职,24人“跳槽”,9人考研离去,18人另寻出路。即使是勉强留下的一些优秀教师,也常是消极应付工作或悲观失望,根本谈不上致力于农村中小学的新课改。而考核评价的片面性,使教师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弄得学生和教师都精疲力竭。教学任务的繁重,使教研成为摆设;升学率是考核的唯一标准,使由高考指挥的既实用又最靠得住的基础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而其他无暇顾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教研难以实现,新的学习方式无法开展。一些教师由于看不惯农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又不满自己的处境,没有激情去注重自身的发展,仅把教学看成任务,只是完成而已。
三、走出困境的建议与思考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一,政府应建立规范的、责任分明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将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城市的分开统计,向社会公开。与城市的教育经费分开统计以保证经费的数额与流向;向社会公开,使社会监督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保障机制下,针对农村中小学新课改中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应一方面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针对贫困地区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支持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课改专项经费”须专款专用,教育督导部门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实行督导,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支持。第二,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份额。首先,建议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单列,以确保经费有来源;其次,扩大投资渠道,吸收多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学校环境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和购置教学设备。第三,对特别贫困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实行高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津贴制度,并规定由中央或省级财政来负担,以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2.走适合农村需要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之路
针对农村课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途径,“请进来、送出去”,即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指导、培训教师,同时派教师到课改实验区参观、交流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其实践经验的提升。在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学科整合的学习,使教师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新课改,而不瞻前顾后。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有计划地从师范院校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可定期选派一批教师到对口师范院校进行教育新知识、新理念和学科新知识的继续教育。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把外界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观点带回来,既可丰富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农村孩子不再感到读书无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把新课改和农村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农村需要的特殊人才。
3.建立城乡学校联谊制度
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应建立城区重点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联谊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帮助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选出优秀新课改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采取举办讲座、上公开课等形式,区域性地推进新课改经验。应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最大限度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教育行政部门也可通过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校流动。还可以实行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换岗制。让城市教师来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要把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学校进行评优和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4.因地制宜,开展新课改
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农村生活的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要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并和农村的特殊需要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为农村服务的意识。对于部分教具、学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制作,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农村优质课程资源的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科的整合提供保障条件。农村课改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农村教育更不能远离农村的特殊需要。
5.增大新课改的宣传力度
要针对农村社会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从课改的背景、目标、理念到课程的实施,应有计划地逐步地介绍和进行。使学校领导到学生家长、教师到学生,对此都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使其在了解的过程中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内在需要,使农村中小学新课改成为“内发型”的改革,“从校长的转变开始”,逐步形成一种整体改革的氛围。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农村学校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减少速度逐渐加快,近一两年减少速度比以往更快。据《华商报》记者最新调查,延安市子长县设8镇5乡,358个行政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普九”要求,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达321所,其中乡村学校233所。随着新一轮学校布局的调整,2003—2008年间撤并学校119所,学校数减少到221所。2008—2009年一年减少学校160所,137所分散在农村的小学撤并为34所,目前全县只有学校61所,2 575名小学生全部实行寄宿上学。榆林市2008年有中小学2 076所,2009年减少至1 702所。榆林市靖边县镇靖乡1997年有学校13所,2009年只剩4所。
学校布局调整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次学校布局调整都有特定的目的,城镇化是由非农业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和标志,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契合了国家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教育的转型,反过来,中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及农村教育的顺利转型也有助于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接着,2001年3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正式推动了各地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它要求各地既要报送中小学校的总体规划,也要有各对规划实施执行的情况,其中包括:撤并学校间数;教师学生增减人数;学校房舍增减面积;设施设备增添情况;资金投入及来源;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学生及家长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或意见的反馈。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农村小学合并的进程。这一集中整合的表现,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孩子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其客观规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2001年以来,不少地区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妥善安置了一批不合格教师,几种皮质了教学资源,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方便简单,公式化的倾向,使得这一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家庭无力承担子女教育费用骤增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农户对孩子上学超出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一方面,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不得不让孩子在校寄宿,而寄宿导致农民所承担的教育经费增加。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读书,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附近上学,还能帮忙照看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一旦寄宿,这些原本由孩子做的工作由家长来完成。布局调整不仅使农民经济负担增加,而且他们付出了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2.由于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安全隐患,新的辍学问题浮现
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舍得许多农村中小学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在一项基于中西部6省177个乡镇的调查中,样本学生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66.2%的学生上学靠步行,29.6%的家长和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学不方便,尽管导致近几年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农村边远山区大规模撤点并校,客观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甚至导致这些地区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3.学校班级人数增加,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工作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寄宿办校负担加重
布局调整对学生寄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家庭和学校的负担。6省区的调查显示,经费不足仍是布局调整后的主要障碍,同事由于缺乏后续配套资金,有些学校有增添了新的债务。并且,教师的专业行和专职行得到了增强,但是教师的工作来那个和工作压力加大。随着学校班级人数增多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分析
1.素
我国人口在尽力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快速增长之后生育水平在70年代迅速下降,到9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的阶段,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有力干预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工作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革,在短短50年中,我国经历了西方国家历时百余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而教育对象是人,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学校布局的调整。由于农村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在许多地区村办小学已经难以为继,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客观因素:人口数量减少是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根本因
2.主观态度:农民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追求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要
城市学生择校使城市学校分化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生择校则是使农村学校几乎濒临关闭。他们不再满足于“能写算”这样低层次目标,开始注重学校的教育质量。择校反映了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些农民希望子女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尽力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城镇建设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城镇化是由非农业的布局拉动的,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中国城镇化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还是小城镇优先发展的道路,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在国外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农村-城市-特大城市-小城镇,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压力主要在大城市解决,大城市不断扩张,然后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开始就预设了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农村-小
城镇-城市-特大城市,这与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是一致的。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有助于农村人口转移和重组,为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农村教育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三、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反思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在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优化了教师队伍,集中了教育资源,减轻了村社办学的压力。
2.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
首先,要慎重考虑教学点的撤并问题。以学生为根本,要保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史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病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其次,要解决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各地政府应在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前,充分考虑和深入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受教育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学校的服务半径,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用校车接送的农村地区,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再者,配套建设寄宿制学校,并合理的进行教师队伍的调整。各地政府赢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从最基本的改水、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还要根据学校数量的增加对教师队伍需求增加,考察现有教师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增长趋势和师生比要求,预测师资的需求状况。要做好因学校合并、撤销、改建等出现的生育教职工的合理分流和互补工作。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未来走向
由于有些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出台不够谨慎,并且一些小城镇定位发展不准确,导致布局调整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在调整的过程中更注重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以及国外调整前先进行模拟调整的做法应该会成为很好的借鉴。还有,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余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60-62
(2)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19-21
(3)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55-60
(4)庞丽娟,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因地制宜【N】,人民日报,2006-3-16(11)
(5)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如何走出当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 以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为切入点的分析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五指山市南圣中心学校 王金燕
摘 要:本文首先就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做一扼要说明,进而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旨是以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为切入点说明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健康欢快、适当有效的方式。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用活力和智慧扮靓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不失为一个良方益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词汇;兴趣;课堂
十年前,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下达后,一个小学英语教学的热潮就逐渐兴起了。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化,学习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滋生开来。不过当我们透过热闹、喧嚣的外象透视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堪忧的。根据我的考查,很多小学一周只有2到3 节英语课,学生在校的一周五天中平均每天的英语课不超过0.8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小学生一天上一节英语课都达不到。况且,在40 分钟的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又有多少时间是在用英语交流的呢?
综合来看,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生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太少,缘于多方面对小学英语不够重视。尽管小学开设英语课被人们普遍接受,但由于家长对小学英语课程要求不了解,对新课程改革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家长、学生都认为小学英语学好坏无所谓,到了中学阶段还是要重新开始学习的。更有甚者,认为不如趁早先抽时间给孩子上些文艺培养课,比如舞蹈、钢琴。学生课后根本无暇学习英语。同时我们的小学英语老师也往往是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二、教师水平有所不一,而且被附加了额外的压力。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实践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实际上,当前小学教师的素质是高低不同的、鱼目混珠。这也不全是因为教师自身不愿意继续学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由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就业制度有待完善。比如说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根本招不到本科学历以上的英语老师。同时教师身上还有很多枷锁:比如说考评太多;比如说社会、家长往往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挂钩太多,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感情衍化为对老师的高期望、严要求,造成教师思想压力过大。就目前而言,应该给师生减少一些心理负担,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学习氛围。
三、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确实少了许多刻苦的精神。学生兴趣广泛,但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很难培养。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容易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就是不喜欢学习英语,加之没有任何的英语语境,要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真的很难。有些学生各科成绩都不理想,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难度可想而知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我们始终感到热闹有余,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都是初学英语觉得很新鲜,时间稍久一点,单词多了一些,就开始懈怠了。到了高年级,不仅仅要记读音、记拼写,还得背句型,有的学生便顾此失彼,由学不会到不愿意学,到失去兴趣,渐渐的放弃了英语学习。
四、有些教学活动只注重形式,忽视教学本身追求的有效性。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这就告诉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理想模式是“活动型教学”。活动虽然很能吸引小学生,不过要想通过活动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有些老师组织小学生参观博物馆,如果所有的介绍词都是用中文就失去意义。如果用英文讲,可能还需要逐句翻译,时间就可能不够。还有些老师会在课堂上安排做游戏,实际效果却是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都很热情,转到学习单词的时候顿时就鸦雀无声了。也有些老师会把薯条、炸鸡、汉堡等一些食物带到课堂上以便于学生学习这些单词,大部分老师都愿意为学生破费一些,不过总不能把所有的食物都带上课堂吧。所以,对于这些看似效果显著的课堂活动,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追求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从中我们看出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深刻的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因如此,小学英语教学要扎实地开展起来,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上述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听力和会话和三个最主要的内容。初步引导学生进入英语文化世界中,听得懂和讲的来是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所在。同时,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小学课本中的简单句都是基于关键词的组合,因此积累词汇是小学生会听、能说的前提。对词汇的掌握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文就以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为切入点提出如下建议。
如上所述,学好英语首先就要掌握必要的词汇量。所以,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环节。
1、英语单词的词汇教学应当充满趣味,单词教学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用讲故事、脑筋急转弯,做游戏等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必要的。不仅如此,进行词汇教学时应该多管齐下,比如说讲完故事之后可以随即提问,做完游戏之后可以即时默写等。总之,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调动诸多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
(1)、让欢乐与词汇教学时时相伴。顺口溜、儿歌、表演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讲几个具体实例:
在学习热狗这个单词就可以编一个顺口溜: hot dog,不是狗,是热狗,吃了很爽口。
Rice,rice在碗里头;milk,milk营养很丰厚;吃饱喝足,Let' s go!Chocolate(巧克力),甜心头;pie的味道不错哦;sandwich让你吃个够。(2)、让词汇教学充满滋养的灵气。面对一张张纯真烂漫的面孔和一双双灵动闪烁的明眸,教师也要怀有一颗孩童般灵巧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针对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用精巧的心思去思考、去设计。英语词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再现生活,点拨情趣激发爱心唤起灵性,让师生情感实现对接,让心灵息息相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产生灵感。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他在教三年级学生学习1~12英文数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1~12数字排成一排,在其中的三个数字上方随机的画上a dog' s head;a cat's head;a pig's head。让学生连起来朗读这12个数字读到那三个数字时用“汪”;“喵”;“呼”拟声代替并伴动作两遍之后更换数字,因为有了三个于是一长串枯燥呆板的数字有了生命有了灵气活动开始后,学生们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上台模仿。除此之外还有“听音猜人”,“蒙眼摸物”等多种方式。
2、英语词汇教学需要鲜活的语境。活跃的思维语境是指实际的语言环境,单个的词只有认知意义,是生硬的呆板的。而一旦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有了深刻的内涵,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丰富的情感,那么我们在这样的语境中理解学习和运用词汇会就会感到心理放松,会乐于接受,因而效率会更高。
①、用鲜活的语境引导学生的英语思维。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新词时 教学方法简单,经常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没有语境,没有思维过程,长期下去学生英语思维的主动性就得不到锻炼。在语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单词放入具体的语境、情景当中,在事物之间,在单词与语境之间建立联想。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理解会很清晰,初始记忆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在教学“ carry big things ”这个短语时我们完全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一群小蜜蜂搬着一块大石头飞在一个坏叔叔的头上,这个坏叔叔拿着竹竿试图捣毁蜂窝。小蜜蜂将石块砸向坏叔叔,然后得意地大笑。这一场景丰富有趣,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其对相关词汇的印象。实践证明,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掌握词汇,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一举两得。
②、整合教材,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拓宽思维的空间。虽然教学内容的各个单元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教师只要悉心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到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中,教师要树立教材的整体观念,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滚动复现,学生沉睡的记忆就会被唤醒。思维的闸门就会被打开。③、创新设计,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小学生天真好奇,想象力丰富,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要勤于开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进行词汇教学设计,以独特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让学生感受体验发散性思维的乐趣,培养创新思维 品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欢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英语老师,期待上英语课,达到这种程度算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但仅仅寄希望于学生自觉地学习英语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能假想小学生在课后还会花很多时间在英语上面。所以,要尽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熟悉、接受、巩固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武平阳著《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及思考》,载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黄彩霞著《小学生英语阅读中阅读意识的培养》,载于《甘肃科技》;
3、吴琼著《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向》,载于《基础英语教育》;
4、宋秋莲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游戏的应用》,载于《教育战线》;
5、黄华瑛等著《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载于《现代中小学教育》。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及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及策略
摘 要:新课改下对初中班主任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其应该以培养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为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做好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领悟到做人的行为准则,从而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班级教学中,由于初中生较为任性,学习能力不高,促使一部分初中班主任因综合素质不高,自身专业水平较差的问题,从而使初中班级教学质量较差。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问题,并提出新课改下解决班主任工作困境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使初中班主任能够有效改进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使初中班级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班主任 工作 困境 策略
一、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境问题分析
1.心理压力较大
新课改教学理念下,要求初中班主任不仅在教学中确保初中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达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就需要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再者,初中院校对于班主任的考核评价是与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相连的,由于班主任工作量很大,承担的责任较大,从而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较大。例如,在日常班级教学中,面临初中生学习成绩下降、初中生冲突事件等教学困境问题,加之初中院校与家长的不断质疑,使班主任的教学更加艰巨,使班主任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教学措施来整改叛逆的初中生,这样的强硬的教学措施不仅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会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不断的加剧,从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
2.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初中班主任的教学观念还没及时的转变过来,还在运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进行授课,这种较为严厉的授课状态会让一部分初中生形成惧怕班主任的心理情绪,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再者,由于部分初中班主任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初中生的耐心与爱心,对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教师不能够细心的为其讲述,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不能够认真的为初中生细心的教导,促使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错误问题,只是出于对班主任的畏惧不得不承认自身的错误,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的严厉教学模式会促使初中生对班主任产生意见,对学习知识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从而使错误越陷越深。
二、新课改下解决初中班主任工作困境问题的有效策略
1.缓解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新课改视域下,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只有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以充沛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在班级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起到表率作用,将正确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初中生,使初中生能够受到教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初中生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学习态度。在面对班级工作问题时,初中班主任应该冷静的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例如,班主任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通过篮球、跑步、健身、游泳的活动项目来提升自身与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在日常生活饮食方面应该保持均衡状态,从而有效的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因此,初中班主任要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积极改变自身工作中的负面情绪,通过运动与合理的饮食来缓解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教学工作,从而带动初中班级向前发展。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应该以真诚的教学态度来面对班级中的初中生,与初中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要像“一池清水”一样从点滴中滋润初中生的心田,又要像“一团烈火”一样给予初中生温暖与热情,还要像“一盏明灯”一样为初中生照亮前进的道路,使其能够在教学知识的感染下全面发展。在班级课余活动时间,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融入到班级群体中,深入的了解每一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了解他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并以初中生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的困惑,让他们知道班主任对自身的关心与尊重。在提高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初中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带动初中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在面对初中生违纪时,应该以和平的态度来与初中生进行沟通,并给予其善于的提醒。例如,根据不能够很好学习的初中生或者追求享乐的初中生,班主任可以通过交流进行了解初中生的家庭状态,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给予适当的关心,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帮助其改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2]
3.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效
新课改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在班级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运用思想道德教育来提高班级教学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初中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给予初中生适当的表扬,在初中生违纪行为中,班主任应该改变以往批评的教学模式,应该先表扬初中生的优点,这样能够使初中生在情感教育中接受班主任善意的批判,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主观错误,从而使初中生在批评中得到进步;其二,开展初中生互动教学活动,班主任根据不良行为的初中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一帮一的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星期的互动教学活动,观察其进步的程度,并给与其相应的鼓励,使其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其三,与初中生家长进行有效合作,初中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探讨与交流,掌握初中生的优点与缺点,能够帮助班主任在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中把握其行为与思想动态。[3]
结语
?C上所述,能够得出初中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初中班级教学中,班主任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的缘故,促使班主任无法积极的面对教学工作。因此,新课改视域下,初中班主任应该运用运动与合理的膳食来缓解心理压力,与初中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效,才能够以充沛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升初中班级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利芳,胡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角色扮演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6(08):161.[2]张艳菊.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指导培养学习能力[J].才智,2012(09):339+254.[3]赵周霞.初中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55.
第五篇:新课改下边远农村地区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新课改下边远农村地区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各个阶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也采取了许多突破性方案。就小学新课改这一改革方案来看,在启动改革的这十几年来,其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全国各个地区的小学教育中。然而,在笔者所处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新课改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参考了课改以来各个方面的经验,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对农村地区现在进行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政策。关键词: 课改
农村
教学
一、课改前的农村教学情况
在课改前,农村的课堂教学是绝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等陈旧落后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师生关系因为绝对以教师为中心而得不到改善,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些问题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导致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而且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课改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1]研究新的理念给传统的教法、学法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小学教师,对新理念接受较难。如一位学者曾对甘肃省南部的县进行调研,选择两个学区中的6所小学,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式的调查,最后结果显示:所学校的教师年龄两极分化严重,30岁以下岁的和50岁以上的教师比重相对较大。[2]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也普遍有这种现象: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工作经验不足,30岁以下的都属于80后,主观意识较重纪律性不强,有的不打算在农村干多长时间,一心想着能调回去。50岁以上的教师教学方式老化,上进心不强,不愿再参加教师培训。教师老龄化严重,代课教师,校聘教师等现象在西部山区小学普遍存在。就以笔者所教的语文课而言,在语文课的课堂上,教师热情高涨,学生应声而动;教师精神饱满,学生坐的笔挺;教师刚提问题,学生哇声一片,看似师生互动热烈,其实,换汤不换药。公开课是演练了多次而不是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念。新课改强调师生互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山区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面临这诸多困难,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学生家长教育程度低,意识观念落后。在很多农村学生家长的心中,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很多都在初中以下,“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唯名次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式的课堂教学在家长看来就是一个“乱哄哄”的课堂。就以笔者所执教的语文教堂为例:老师准备了很久,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课,台下的学生则分成各个小组讨论,这本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家长却不理解为什么让一个话都不怎么说得清的学生上去讲。
(三)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资源不足。
新课改的全面推开,给农村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小学面临更艰难的处境。尤其在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素质上,农村小学的不利形势更为明显。比如,笔者所执教的语文科目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让老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进行探究学习。这对改变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学生主动探究,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途径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互联网等,还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我国农村小学的实际却距离这样的条件很远。因为农村课程改革缺少资金,很多学校反映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新课程要求,尤其缺少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农村学生的计算机配备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低,多媒体教室配置在有的学校几乎为零;教学资料、学习资料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合适的学习资料。[4]
二、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
资料显示,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
[3]展学习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匮乏。我们应该为西部山区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增加培训名额,为边远山区的一线教师提供出外培训的条件;讲求培训实效,除了理论学习,我们还要把参与培训的山区教师请到新课程实施较好的城市学校的课堂中去,通过课堂观摩,山区学校教师可以得到感悟和熏陶,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培训工作还得走进校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受训者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实施结对帮扶的培训模式,学区中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结对;同学科之中,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做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二)建立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对话。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要求的是学生能与老师充分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农村地区的孩子大多都比较内向害羞,大部分都带有对老师的恐惧,因此,老师就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倾听,缺乏师生的交流,教学也将变得索然无味,教学效率是非常低,自然达不到新课改所要求的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执行的工作是照本宣科,充分的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担当的只是听的机器,在教师面前缺乏话语权。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将这种话语权进行交换,让学生充当主角,那么,就只有充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在学生面前发挥教师的真正作用。[5]
(三)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而在当前即使再投入一部分,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村地区的教学硬件和软件配备,远远达不到城市小学的标准。所以农村的课改教学应充分挖掘农村所特有的资源和素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笔者所执教的语文科目为例,第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边远山区所具有的大自然原生态的景色,通过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第二就是当地所特有的神话传说、民俗故事等,这些素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充分活跃课堂。
总的说来,我国实行了十几年的课改政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农村地区小学的课改相比城市而言,就存在着很多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的发展劣势。而农村又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更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而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小学的课改中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农村小学教育的潜力。相信未来的农村小学教育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创一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艾志勇.小学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6: 157-158.[2] 程 岭.西部山区小学新课改实施情况的调查[J].课程与教学,2014,4: 36-40.[3] 王嘉毅.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