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虚拟环境下的物流组织形态构建与运作
基于虚拟环境下的物流组织形态构建与运作
摘要:现代物流商业环境中,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顾客影响力的日益增长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物流行业风云更加变幻莫测,所有这些无不要求物流组织时刻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顽强的适应性。虚拟物流组织是物流组织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合作竞争及共担共享的理念,通过与互补型的物流企业同享资源、共担成本、共享收益,产生“1+1>2”的效应。
关键词:虚拟物流 组织形态
在物流产业广阔的前景与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如何运营物流组织模式,尽可能的获取最佳的能力、知识和资产,并整合起来运用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是物流企业应思考的。这要求物流企业关注价值主张的改变,打破原有企业边界和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设计出更开放的,模块化的业务组件,构建出能赢得未来的企业模式。而虚拟物流企业无疑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优势。虚拟物流的内涵
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是指多个具有互补资源和技术的物流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集各成员间的技术、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为达到获取更多的机会,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目的而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一种物流组织形式。虚拟物流企业的构建
2.1 整体组件过程
对于虚拟物流企业的含义是具有动态性的虚拟企业和具有静态性的物流企业共同所构成的联盟企业。它因市场机遇而组建,因市场机遇消失而解体。如图1所示:
2.2 虚拟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
虚拟物流企业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团队核心能力,一个是外围伙伴的松散组织组成的,对于核心团队来说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掌控资源的能力,要有更强的资金控制能力,可以接受较大的投资,承担着企业的关键任务,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具有不易变更的稳定性。外围伙伴物流是在网络平台上的联盟成员,他们只是一种松散的结构组织,具有暂时性。根据组件模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虚拟物流企业分成三种结构:
第一,星型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是由一个核心地位的大型物流企业引导其他合作小型物流企业组成的,大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竞争优势与小企业联合,形成了一种业务外包的结构(见图2)。
第二,平行结构,这种结构不具有核心地位的企业,而是所有参与的物流企业是平等合作的,没有谁领导谁的情况,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众多物流企业共同分担一项大型物流业务的情况(见图3)。
第三,联盟结构,这种结构是既有核心地位的大型企业,其他参与的众多物流企业平行协调,共同参与组织内的资源和技术的计划与管理,这样对于组织内合理分配资源以及有效利用是有利的(见图4)。虚拟物流企业的运行
3.1 虚拟物流企业运行机制 如上文所述,虚拟物流企业具有互补资源和技术的物流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集各成员间的技术、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因此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各组织成员资源、文化、利益不相冲突,确立目标的差异性,合理分配可利用资源,防止出现由于不平等导致有些企业利益分配不均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的出现,从而影响组织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因此物流企业必须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一个以激励、督导、信任为主的契约网络体制,让参与进来的物流企业都能共享收益、减少风险,或是构建以工作流为基础的一般虚拟物流企业在完成一个项目时的作业流程。
3.2 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管理 建立一个虚拟物流企业的运行机制,可以让参与合作的众多物流企业获得更多收益,但是也存在共担风险的问题,比如在企业进行计划、组织、构建、运行、解散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运用有效的管理方式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几个方面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设计虚拟物流企业风险的评估方法及风险规划对策。
3.3 虚拟物流企业利益分配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的本质是运用整合后的资源为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众企业的合理的利益分配,利益有效的分配可以让企业之间保持友好、稳定的联系,实现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共同设立的目标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叶飞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设计了共享产出式利益分配模式、固定报酬式肥胖模式及混合式利益分配模式,并进行了数理博弈论证分析。虚拟物流平台的系统模型
为实现虚拟物流企业效应最大化,虚拟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应包含以下系统:
4.1 物流运作系统。包括虚拟物流企业的基本作业管理子系统和物流活动中相关的链接系统。
①基本作业管理子系统。基本作业管理子系统按照物流业务流程来设计虚拟物流企业的基本作业系统,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子系统、运输调度系统、货代管理系统、智能配货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结算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基本的物流作业系统。
②数字认证子系统。数字认证子系统通过提供加密解密的技术对登陆系统的客户身份加以识别,并对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提供防范和保护,它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银行支付子系统。提供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之间业务的网上支付与信用对帐,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④保险子系统。提供物流活动中各参与方的货物和运输工具的安全保险服务,发展网上电子投保,促进物流保险事务的发展。
⑤海关子系统。如果有业务涉及到商品的进出口,海关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该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和海关有关的业务。
4.2 虚拟市场。虚拟市场是虚拟物流企业的核心所在。在这里,电子商务企业发布物流配送信息;虚拟物流盟主分解物流任务,然后根据目前物流市场中的物流供给和需求的双方信息以及联盟企业的物流资源状况,分解物流任务,从虚拟市场中提供的网络化的企业联盟成员中寻找合适的物流联盟伙伴来承担物流业务。构建虚拟物流企业应注意的问题
共同合作的虚拟物流企业由于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企业文化,在平台设计成本上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成本增加。同时在我国组建虚拟物流企业联盟存在经营观念落后、法律机制不完善、信用机制缺乏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障碍。因此在构建虚拟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点:
①信息共享性。虚拟物流的运行中信息共享是关键。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管理方面,比如对于众企业共同利益的情况,要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出现伙伴关系紧、利益分配不合理、信息资源不对称等问题。
②信息多样性。在所有参与进来的物流企业联盟成员中,如何建立跨企业的虚拟综合管理平台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不仅是管理标准建立困难,还包括数据冗余、数据连接等技术性难题,因此各联盟企业之间的管理沟通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兴,马明.虚拟物流企业的构建与运营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23-26.[2]叶飞,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3]邹宇杰.彭瑾论虚拟物流在我国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4]杨之雷.利用虚拟物流时络提升中小物流企业竞争[J].中国储运,2007(5).
第二篇:三方物流组织运作模式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虽然我国目前已出现了许多从事物流的企业,但是组织方式的科学性,各环节的衔接和协作的规范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和服务质量都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论文对第三方物流的主要执行者--运输业、仓储业及信息业的组织、协作模式作了一些探讨。分析目前的我国物流业现状归纳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传统外包模式,二是联盟模式,三是综合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并对组织方式、职责分担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在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之后,被称为“第三种利润源泉”。据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供应链成在5%左右,而我国在30%左右,可见物流市场有巨大利润空间值得我们去努力。
物流市场的兴起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第三方物流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或物流外部化,是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公认的划分是把独立与产、销之外的其他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统称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已越来越成为物流市场的主体,在美国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更是高达80%。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实践经验更是欠缺,近几年物流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物流运作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对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作了一些研究与分析,并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与运作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已快速兴起了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公司,但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很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总结物流市场的制约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据介绍,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其次目前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水平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我国目前出现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例如中外运、中远集团都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还有一些民营的物流企业,例如广“宝供”,东莞的“腾骏”、珠海的“九川”等,但其规模较小,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从地域上来看,成功的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还远没有开发。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简单普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了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业务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走多远。这种方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协作,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就统计,目前物流市场以分包为主,总代理比例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效益越大。信息处理这一块,可以共同租用某信息经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经营商负责收集处理信息,也可连接联盟内部各成员的共享数据库(技术上已可实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单项实体以信息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例如,联盟内部经营各种方式的运输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多式联运,一票到底,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这种方式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地某运输企业运送一批货物到B地,而B地恰有一批货物运往A地,为减少空驶率,B地承包这项业务的某运输企业应转包这次运输,但A、B两家在利益协调上也许很难达成共识。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以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控和管理,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目前主要利用EDI、无线电和INTERNET,INTERNET因为其成本较低(相对于EDI技术)信息量大,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趋势。
配送中心是综合物流的体现,地位非常重要,它衔接物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组建方式有多种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探索阶段,但一定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作者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方案一是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建自己原有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执行综合物流各功能的业务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凭借原有专项实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方案二是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据统计,企业自备车辆和仓库占到总体物流设施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设施收编改造,就可直接推动商家租用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激活第三方物流市场。方案三就是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入股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业务熟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参股方式可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
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用。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组织结构。现在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协作,该模式适合地域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
三、关于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几点建议
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落后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各地必须加大对道路、港口、场站等的建设改造,形成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是增加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科技含量:现代物流是一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别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GPS、ITS等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对以前老旧的物流设施必须进行改造,发展新型高科技物流设备,以提高物流效率,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
三是加强对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物流人才极度欠缺,必须通过培训及考察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
四是转化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水平: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已不仅仅是客户物流业务的承包人,而是要求其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经营活动中,与客户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还必须强调的是政府部门在我国物流市场形成中的作用,政府发挥其组织、协调、规划的职能,着力于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通过一些政策性法规,扶植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在征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政府在物流市场初期形成的引导作用,可以克服市场自发的无序性,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
第三篇:第三方物流组织运作模式探讨
第三方物流组织运作模式探讨
一、市场现状分析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三、第三物流在客户关系管理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双重性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变化性
(三)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细分
(四)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忠诚度
四、物流市场的人才分析
(一)、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二)、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五、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的方向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
(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虽然我国目前已出现了许多从事物流的企业,但是组织方式的科学性,各环节的衔接和协作的规范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和服务质量都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论文对第三方物流的主要执行者--运输业、仓储业及信息业的组织、协作模式作了一些探讨。分析目前的我国物流业现状归纳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传统外包模式,二是联盟模式,三是综合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并对组织方式、职责分担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第三方物运作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实现物流服务定位而建立的一整套运作体系。适合的运作模式对于流企业获得稳定的客户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物流服务过程的复杂性、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服务领域的广泛性以及服务技术的高端性,使得各物流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有适合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彼此之间既有分工协作又有相互竞争,才能共同形成理性、健康的物流市场。随着国外物流巨头的进入和国内少数大型物流企业的崛起,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必然是日趋激烈,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明确市场定位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物流运作模式,从而获得稳定的客户群体,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本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的定义、特征、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运作模式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引起物流企业对运作模式的重视并对其物流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已快速兴起了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公司,但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很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总结物流市场的制约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据介绍,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其次目前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
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水平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我国目前出现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例如中外运、中远集团都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还有一些民营的物流企业,例如广“宝供”,东莞的“腾骏”、珠海的“九川”等,但其规模较小,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从地域上来看,成功的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还远没有开发。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简单普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了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业务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走多远。这种方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协作,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就统计,目前物流市场以分包为主,总代理比例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效益越大。信息处理这一块,可以共同租用某信息经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经营商负责收集处理信息,也可连接联盟内部各成员的共享数据库(技术上已可实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单项实体以信息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例如,联盟内部经营各种方式的运输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多式联运,一票到底,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这种方式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地某运输企业运送一批货物到B地,而B地恰有一批货物运往A地,为减少空驶率,B地承包这项业务的某运输企业应转包这次运输,但A、B两家在利益协调上也许很难达成共识。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
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以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控和管理,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目前主要利用EDI、无线电和INTERNET,INTERNET因为其成本较低(相对于EDI技术)信息量大,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趋势。配送中心是综合物流的体现,地位非常重要,它衔接物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组建方式有多种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探索阶段,但一定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作者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方案一是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建自己原有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执行综合物流各功能的业务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凭借原有专项实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方案二是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据统计,企业自备车辆和仓库占到总体物流设施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设施收编改造,就可直接推动商家租用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激活第三方物流市场。方案三就是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入股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业务熟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参股方式可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
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用。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组织结构。现在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协作,该模式适合地域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
三、第三物流在客户关系管理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双重性
传统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是一维的,即一对一或者面对面地与单个客户交流,不涉及第三方的参与。但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不同,它是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是处于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连接纽带,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一项服务要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服务对象,也就是介于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第三者”。在供应链条上,是介于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第三者”,一方面要服务于供应商,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制造商或者是零售商,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双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基于合同基础上的客户,这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同时满足他们的需要,使顾客满意,提高自身客户的忠诚度。
2.单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一个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客户,但还面对一个即将建立合同的潜在客户。此时,企业一方面要满足这个现实客户,另一方面要考虑利用这个业务机会获得潜在客户的认同,使其成为现实客户。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客户(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不满意都可能导致双倍客户的流失。例如,对于轿车整车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一个客户是轿车制造商,另一个客户或潜在客户是轿车零售商,如果不能满足制造商的需要,将会失去零售商客户。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三角”客户关系,如图1所示。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变化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数量相对较少且变化率大。传统企业的客户多是分散的个人而且数量较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是较大的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其客户数量相对集中且较少。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一旦不能满足其双重客户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客户间的彼此交流,将会失去网络上的其他客户。由于每个客户都有相关联的企业,于是通过客户信息的传递,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会失去其他企业的忠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可以用图2来表示这个过程。反之,将会以较大速率获得客户的忠诚。
(三)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细分
传统的客户细分标准有:客户的规模、客户的地理位置等,但客户的价值是更适合以客户资源价值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细分标准。根据客户价值可将企业的客户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点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其贡献的价值占企业总价值的百分比)为8 0%;第二类,普通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1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为l5%;第三类,小客户,除以上两类客户以外的客户群体,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仅5%。物流企业可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四)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忠诚度
物流企业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客户,还应该了解客户的客户(即网络客户)及他们今后的发展目标。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客户的忠诚度,还可以挖掘潜在客户。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套CRM体系,为每个客户建立一套个性化档案,建立和维护好客户数据库,就能够针对每一个客户实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比如一家仓储公司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纸箱重新包装一种普通消费者洗餐具用的洗洁精,以支持各种促销方案和各种等级的贸易要求。而且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等其他行业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数量要少得多,这就使得这一方案的实行具有可行性。另外,努力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也是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很重要的方面。
四、物流市场的人才分析
(一)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主要在第三方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要求,提供综合物流业务;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二)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五、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的方向
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
物流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流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流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流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5]。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要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第四篇:电子商务与物流运作
电子商务与物流运作
——财务管理112班 郭一名 110602021
5众所周知,中国的物流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市场和商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也发展迅速。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以及迅速壮大,对物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促进。那么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运作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事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参与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电子商务模式等等。
从电子商务的含义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普遍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消费者和政府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户能以非常简捷的方式完成过去较为繁杂的商务活动,如通过网络银行能够全天候地存取账户资金、查询信息等,同时使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3、整体性,电子商务能够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不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率,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严密性。
4、安全性,在电子商务中,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它要求网络能提供一种端到端的安全解决方案,如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安全管理、存取控制、防火墙、防病毒保护等等,这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有着很大的不同。
5、协调性,商务活动本身是一种协调过程,它需要客户与公司内部、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间的协调,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它更要求银行、配送中心、通讯部门、技术服务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往往是一气呵成的。
6、集成性,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线,对商务活动的各种功能进行了高度的集成,同时也对参加商务活动的商务主体各方进行了高度的集成。高度的集成性使电子商务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综合上面的分析,再结合物流运作本身的特性,那么我认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的关系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相互制约的关系。关系处理得当,采取的措施得力,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加快发展;反之也可能互相牵制。
应该说,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电子商务则为物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
1.现代物流技术为电子商务快速推广创造条件
每笔电子商务交易一般需要具备三项基本要素: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中,物流是基础,信息是桥梁,资金是目的。每一笔商业交易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物流和信息流,贸易伙伴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在信息化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与信息流的配合也变得更重要,必须借助现代物流技术。
物流技术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应用普及,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等。物流业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电子商务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2.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
现代物流配送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要求在物流基地完成理货,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这一现代物流方式对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物流配送系统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一系列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物流配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领域革新的先锋,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新型物流配送比传统物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简单化,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物流系统中货物的快速移动完全依赖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缺乏精确性是当今物流渠道集成的最大障碍。目前,多数公司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交易系统上,虽然交易系统对公司的日常操作也十分重要,但它们不能解决快速反应和战略决策问题,而快速反应能力是物流企业高水平管理和高效率运作的重要标志。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物流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增值空间,网络技术为物流企业建立高效、节省的物流信息网提供了最佳手段。当然,目前物流业因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暴露出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这恰恰是现代物流服务产业无限商机的源泉。
1.电子商务为物流功能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加剧物流业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方面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服务。电子商务可以表现为很多技术的应用,但只有通过技术和业务的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电子商务公司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的配送不仅仅是送货,而是最终成为电子商务公司的客户服务商,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内容,如跟踪产品订单、提供销售统计、代买卖双方结算货款、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提供采购信息及咨询服务等系列化服务,增加电子商务公司的核心服务价值。
2.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实施网络化与规模化经营搭建了理想的业务平台,便于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网、信息网、配送网。当然网络化经营的运作方式不一定全部要由物流企业自己来完成,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的应是集成商,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来完善自己的网络,实现物流功能的集成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把 “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管理,形成了“供应链”的概念,把物流称为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它的一体化即功能整合与集成的程度。
3.电子商务的虚拟技术为物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工具
虚拟化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物流企业加强自身网络组织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物流配送企业具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广阔区域物流任务的能力,同时保持合理的物流成本。物流企业应该通过互联网整合现有的物流手段,加强与其他物流服务商的联系,加快海陆空一体化物流平台的建设,发展物流网上交易市场,从而提高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4.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物流企业创新客户服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即时性要求物流企业创新其客户响应模式,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以便对客户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速度已上升为物流企业最主
要的竞争手段,所以在物流系统内采用EDI技术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当然,机会与问题永远并存,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80年代从引入物流概念以来,流通领域的现代物流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的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物流的需要相比,存在以下不足。
1物流观念陈旧
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是我国物流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它对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我国企业往往认为物流服务导致成本上升,而不是产品增值。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1)我国企业的自营物流占主导地位,导致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不能充分利用。
(2)物流业服务范围窄,横向联合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档次低,装备落后很难满足客户在服务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
(3)我国跟踪服务体系和网络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3缺乏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国外物流教育很发达,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甚至许多人不识物流为何物。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知道它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的新的整合其业务领域也远远超过了单纯的运输和仓储而成为连接原料、半成品供应,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成品配送的全过程服务,成为涵盖商流、实验流、资金流、流等子系统的综合体系。并且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更是匮乏。4受到传统体制制约,物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要进一步完善。
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体制安排下,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至各个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对外贸易、国内贸易等,仅运输业就牵涉到、等若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成为物流过程中的“陷阱”。此外还有海关程序、物资采购等方面的一些规定也响了物流业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业务领域的拓展,进而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这与电子商务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物流发展要跨越部门和地区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需要建立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要求。
由此可见,面临市场份额日趋扩大的电子商务,我国物流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物流业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子商务的需要
从整个物流行业看,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配送中心的发展刚刚起步,规模小而分散,相互间配合协作差;附属于企业的物流业务部门不愿旧有利益的丧失,即使存在物流自营水平低、成本高、资源浪费现象,仍对第三方物流采取排斥的态度;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的物流战略在基层组织中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等。从整个区域看,全国综合物流系统尚未建立,目前只有深圳、上海几个大城市开展物流规划研究,区域物流规划远未广泛开展。
2传统物流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和垄断
虽然对物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我国企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中国生产、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物流上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技术和资金上,最突出的还是体现在观念和认识上。政出多门现象严重,部门企业协作差,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企业条块分割严重,缺乏互联互通;物流系统发展缺乏综合规划,缺乏区域的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分别进行,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物流成本。
3物流企业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企业自建的仓储和运输队伍规模较小,无力投入人力资金开展化建设;大型的物流企业化建设起步较晚,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如运输车辆技术(车型)结构不适应货源结构变化的需求,缺重少轻现象普遍;货运站、货运枢纽规模小、网点少,技术设备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运行体系。
4物流业发展所处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物流系统是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地区、部门、行业,必然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
5人才短缺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从国外物流发展经验来看,要求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人才缺乏,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则刚刚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非常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所以,我们应该在为发展感到高兴地同时清楚的看到问题,并且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更长远的利益。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与物流互相牵制也互惠互利。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真正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关键因素。虽然电子商务进入中国已经有好几年了,但业界的炒作、媒体的宣传并不足以使电子商务在中国取得长足的进展,落后的支付手段和缓慢的物流配送仍然使电子商务看起来像个理论名词。其原因并不是技术的欠缺,而是落后的体制和组织方式所致。
在我国,由于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落后,电子商务物流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要在短时间内全面解决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电子商务物流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态势很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实践,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物流业之间的差距。
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差距的一次机遇,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挑战。处于起步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与成败得失经验,丰富完善我国的物流理论体系,科学的指导企业的物流实践,努力实现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海尔企业的组织环境与物流运作认知
海尔企业的组织环境与物流运作认知
一、海尔集团的起点
海尔集团是青岛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10几年前,海尔的前身还是一个亏空147万元,资不抵债,工人拿不到工资,管理极为混乱的集体企业;到1998年,海尔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亿元,利税10个多亿,产品出口到8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7665万美元。
二、海尔集团的主营业务
海尔集团主要要还是侧重于家电,白色家电。最牛的就是冰箱,其次洗衣机、电视。但凡跟家电有关的,他们其实都能做。
三、海尔集团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定位
海尔集团现在已拥有各项专利1700多项,是中国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1998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一个新产品,每天申报两项专利,全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262项,有236项成果实现商品化,商品化率达90%,科技贡献率达63%
(一)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
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管理。要创名牌冰箱,就要从抓质量入手。海尔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质上是职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3.坚持技术进步不停顿。海尔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开发,不断否定自己,加快更新换代的步伐,始终保持技术上、质量上的发展创新,确保了市场上的技术领先地位。
(二)从单一的冰箱名牌到多元的海尔品牌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
以市场规律为依据,在质和量的矛盾面前,海尔总是首先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然后再扩大产量、规模,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
2.强化管理,巩固名牌。
强化管理,巩固名牌。海尔在追求一流产品的同时,十分重视追求一流的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从严治理,花大力气强化以质量为主线的科学管理体系。在引进先进的工装设备同时,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否决权制,把一切质量过失否决在生产过程中。
3.联合舰队,延伸名牌。
海尔提出了“联合舰队”的管理模式,即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舰只都有自己很强的战斗力,又可联合作战,整体大
1于部分之和。这样,就能以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一个名牌群,延伸了名牌的范围。
4.技术创新,确立品牌地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掌握市场主动权,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和市场领袖的基本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海尔成功地确立了海尔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
(三)争创国际名牌
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
四、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五、海尔集团的物流形式和运作流程
(一)海尔现代物流从根本上重塑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市
场化程度最高的定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