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考历史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2讲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22讲
一、选择题
1.(2015·重庆)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B)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2.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D)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解析] 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3.(2016·安庆)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A)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解析] 材料信息“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举措符合《农业调整法》,故B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项错误;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4.(2016·银川)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A)A.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借鉴苏联计划模式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解析] “莫斯科”“柏林和罗马”政府职能大,与材料中“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不等于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而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与材料中“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不符,故B项错误;借鉴苏联,与材料中“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并非明确否定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没有涉及改变,故D项错误。
5.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C)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
6.(2017·天一联考)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D)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 据材料“1933年6月,„„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故D项正确。美国此举不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排除。美国此举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故B项排除。美国此举加剧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排除。
7.(2016·武汉)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 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D)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
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分析选项,A项明显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在当时并不为民众所普遍接受。故应选D项。
9.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C)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解析] 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滞胀”现象宣告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应选C。
10.(2016·蚌埠)二战后,“英国病”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英国病”基本治愈。依据所学推理下列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的是(C)A.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 C.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 D.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缩减福利开支,故A项错误;英国加入欧共体是1973年,故B项错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体现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体现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2016·张家界一中)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C)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解析] 美国低收入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最多,受福利政策调整影响最大,故A项错误;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的联邦津贴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12.(2017·银川一中)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B)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反映的是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就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危机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的演绎,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过度的反应可能会人为地制造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接下来的必定是滞胀。这就是西方宏观调控理论遗产的现实意义。B项体现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故选。
二、非选择题
13.(2016·海南七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
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露营度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2)背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影响:中国: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美国:这种以工代赈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可以看出政府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将发展经济与备战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中“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可以看出要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看出计划未能完成。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背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二中“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可以总结美国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对美国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罗斯福所沿用。
14.(2016·淮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郭家宏《19世纪 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答案](1)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
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得出:天人感应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得出:政府的责任意识。第二小问主要特点,针对第一小问可以得出:思想基础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得出: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得出: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和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得出:强调监督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834年(19世纪)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得出: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得出: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二“病床的增加,在济贫院医院设置,建设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得出: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根据材料二“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得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第二小问启示,可以理解为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哪些可以借鉴或者哪方面还可以改进,例如: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篇:2013届高三(山东)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2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
山东省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必修二 A.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B.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1.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或工业上 B.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C.缺乏正确的理论、周密的计划和必要的实践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2.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 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解决民生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
材料一
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2分)
②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6分)③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④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4分)
⑤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26.(1)经济思想:自由主义(2分)。
(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4分)(3)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模式僵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主要弊端: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计划、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发展规律。(2分)(4)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等。(2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4分)(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 “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4分)(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6分)(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27.(1)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4分)
(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分)
(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84年,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分)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答出两点即可,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街头求职的失业者背上的小木牌上写着:I know 3 trades,I speak 3 languages,Fought for 3 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 I only want one job.材料二 1929年美国报纸上刊有《“胡佛村”及其“村民”》的图片,图下配有文字: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各城市的垃圾堆在空地上,人们表情呆滞。
材料三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 1-10
BACBD
CDDAB
11-20
DDBDC
BABBA
21-25 DDACB
26.(1)经济思想:自由主义(2分)。(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4分)(3)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模式僵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主要弊端: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计划、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发展规律。(2分)(4)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等。(2分)
27.(1)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4分)
(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分)(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84年,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分)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答出两点即可,4分)28.(1)信息: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造成大批工人失业,生活困难;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失败,危机更严重(4分)
(4)评价: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2分)得益于: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业分层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业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2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事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从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的航空工业、公用事业中政府控制比重较大,它反映出法国建立了国营企业,这体现了法国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故选C项。A项错在“全面”二字上,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C.企业普通员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 D.指导性计划侧重于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解析】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A、B、D三项均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企业的普通员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属于“人民资本主义”,故选C项。
【答案】 C 3.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导学号:72040108】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A.①②③④
C.②③
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排除②;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经济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排除③。【答案】 D 4.联合利华高级副总裁加文·尼斯说:“我们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因此他们与公司休戚相关。„„这是我们从一家私人公司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标志之一。”“公众公司”的出现体现了()A.公司变成工人所有 B.公司所有权的某种转变 C.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 D.公司变为国有企业
【解析】 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说明了企业已与工人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企业的所有权由资本家扩充至工人手中,故选B项。
【答案】 B 5.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 由材料数据变化“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到“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B项正确。股票分散化趋势下,并未改变少数资本家掌握企业的决策权,C项错误;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6.1978年美国有评论家写道:“在西欧,社会主义不是千年梦想而是现世的现实,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A.长期实行福利政策 B.遵循自由放任传统 C.忽视社会公平D.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得低收入阶层受惠较多,故选A项。B、C、D三项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明显不符,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 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出现都是()A.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B.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资本社会化的需要
D.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的推动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把社会资本和资源配置到有效的部门,这样资本家可以利用控制的一部分股份来掌握企业决策权,人民也能利用手中的股份,获得部分收益。
【答案】 B 8.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可以判断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采取的措施,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10】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到1939年,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 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何种经济理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福利措施的目的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经济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第(2)问,结合关键信息“资本”“外逃”“国内的失业压力”“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来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前面问题辩证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克服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
(2)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加强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防止培养惰性思想。
第四篇: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1
德才高中高一当堂检测卷(历史)
习题内容:第三单元试卷编号:54
命题人:郭莹试卷总分:20分
班级:学生姓名:检测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检测目标】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解体原因、凯恩斯主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8分)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政策。这里“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A.实行全面救济B.全面整顿金融C.压缩补贴农业D.加强计划调控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俄国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4、凯恩斯理论中“看不见的手”指的是()
A.资本家的生产B.劳动者的消费
C.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简答题(12分)
5、本单元学过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经济改革有哪些?请列举实施者和改革名称。
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第五篇: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2讲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复习练案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2讲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5·重庆)1920~1929年,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B)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B.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C.自由放任导致生产萧条 D.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1920~1929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前,并解读成材料“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了55%,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并且“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占总人口2%的人拥有”,这说明此时美国贫富悬殊,从而限制了社会实际购买力,并导致供需矛盾逐步加深。
2.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D)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解析] 考查经济大危机的背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
3.(2016·安庆)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举措导学号 42442247(A)A.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B.否定了《农业调整法》 C.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
[解析] 材料信息“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可知政府在减少耕地,并进行补贴,这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举措符合《农业调整法》,故B项错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C项错误;解决了农业经济危机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4.(2016·银川)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导学号 42442248(A)A.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借鉴苏联计划模式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解析] “莫斯科”“柏林和罗马”政府职能大,与材料中“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不等于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而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与材料中“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不符,故B项错误;借鉴苏联,与材料中“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并非明确否定资本主义代议制度,没有涉及改变,故D项错误。
5.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这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C)A.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不能保证工人的权利,美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罢工浪潮不断。为了解决劳资关系,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资本家的利益,C项正确。
6.(2017·天一联考)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D)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解析] 据材料“1933年6月,„„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 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故D项正确。美国此举不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排除。美国此举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故B项排除。美国此举加剧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故C项排除。
7.(2016·武汉)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导学号 42442249(A)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 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无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无法解释1937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判决不公,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D)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 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分析选项,A项明显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在当时并不为民众所普遍接受。故应选D项。
9.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C)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解析] 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滞胀”现象宣告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应选C。10.(2016·蚌埠)二战后,“英国病”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英国病”基本治愈。依据所学推理下列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的是(C)A.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 C.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 D.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缩减福利开支,故A项错误;英国加入欧共体是1973年,故B项错误;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体现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体现政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2016·张家界一中)据统计,美国收入在一万美元以下的家庭在1982~1985年大约少得联邦津贴470美元,收入在一万至两万美元的损失360美元;而收入超过八万美元的家庭则只损失170美元。这是因为导学号 42442250(C)A.社会福利发展明显不均 B.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收 C.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D.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解析] 美国低收入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最多,受福利政策调整影响最大,故A项错误;材料只阐明美国各收入段家庭获得联邦政府津贴减少幅度,与企业税收无关,故B项错误;受制于“滞胀”困境,里根总统大幅度削减国家福利开支,致使各收入段家庭获得的联邦津贴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故D项错误。
12.(2017·银川一中)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导学号 42442251(B)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反映的是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就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危机就是市场 4 经济的一种机制,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的演绎,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过度的反应可能会人为地制造短暂的复苏和繁荣,但接下来的必定是滞胀。这就是西方宏观调控理论遗产的现实意义。B项体现了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故选。
二、非选择题
13.(2016·海南七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
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露营度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2)背景: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影响:中国: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美国:这种以工代赈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 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可以看出政府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将发展经济与备战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中“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可以看出要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看出计划未能完成。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193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背景: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依据材料二中“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可以总结美国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中“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析对美国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的上升,为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为罗斯福所沿用。
14.(2016·淮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郭家宏《19世纪 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答案](1)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
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得出:天人感应观念;根据材料一“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得出:政府的责任意识。第二小问主要特点,针对第一小问可以得出:思想基础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得出: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得出: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和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根据材料一“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得出:强调监督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1834年(19世纪)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得出: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 进步的障碍”得出: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二“病床的增加,在济贫院医院设置,建设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得出: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根据材料二“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得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第二小问启示,可以理解为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哪些可以借鉴或者哪方面还可以改进,例如: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