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5篇]

时间:2019-05-15 01: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

第一篇:“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 执教者:王荣

观察者:李海林

上海市娄山中学

上海市洋泾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5期)

课堂回放:《核舟记》教学实录

„„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

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

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学生开始认真地在纸船上画画,一边画一边看课文。教师边巡视,边适当给以指导。)师:同学们已经画好了吧?画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那位船最小的同学来说说看好吗?

生:太多了,我画不下。

师:你那个船比我这个还大一点吧。(教师又拿起橄榄核)你画不下,有什么感受? 生:王叔远太厉害了!

师:还有谁来说说?船大一点的同学。

生:在那么大的船上写字画画都那么难了,他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真是很厉害!生:我觉得船大真的很好。

师:为什么?

生:我没有他那么高的技术。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尽管是全部画上去了,但是画得相当难看。

生:在较大的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可想而知,在1.96厘米长的桃核上刻东西是多么难啊。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么“情态生动”我们表现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到文中看看王叔远的“情态生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的“神情与苏黄不属”,我觉得他把三个人的形象都雕刻得非常逼真,可以看出神态不相同,所以表现了情态生动。

生:从第三小节“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中的“如有所语”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得非常精细,人好像在说话一样。

生:我找的是“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如果让我来刻的话,刻一个脸就不错了,他刻出来的那个人神情好像听烧水声一样。基本上每个人刻出来的神情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生:第三段,“东坡现右足,各隐卷底衣褶中。”我想他连“微侧”这细微的动作都能刻出来,说明情态真的非常生动。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表现了王叔远雕刻的情态生动,我们先一起把这两段读一读好吗?一边读,一边体会感受“情态生动”。

(学生朗读)

师:王叔远人物雕刻的奇巧。我们今天已经无缘得以一见了,却能通过这些文字体会和感受到,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字的力量,作者非常细腻而且很真实地描绘了船上这些他所看到的景象,比如“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从这些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作者描写得非常的细腻。

师:很好,这可以看出作者叙述得非常详尽。你看,右手、右脚、左手、左脚都介绍得很清楚,是不是?因为有如此详尽的叙述,我们才好像亲眼所见一样。魏学洢用大量的笔墨进行了客观描述,在客观描述中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能从字里行间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生:(齐答)“嘻,技亦灵怪矣哉!”

师:好,这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他的赞美。还有,作者间接的赞美,你能找出来吗? 生:“佛印绝类弥勒”,他情不自禁地认为佛印就像是佛一样,赞美把佛印的神态描写了出来。

师:很好,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你就是魏学洢,你看到了王叔远的雕刻如此精细。(生朗读)

生:从最后一段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那么多东西,只用一枚小小的修长的桃核,作者为他这种高超精湛的技艺表达出钦佩的感情。

师:钦佩之情你能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诵)

生:“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各具情态”,也表达了对王叔远的赞佩之情。师:来读一遍。

生:“珠可历历数也”,用了一个破折号,是对前面念珠刻画得精细发表赞叹,念珠甚至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

师:好的,你来读一遍,要把这种由衷的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王叔远雕刻得如此精细,魏学洢在看的时候禁不住击节赞叹,好像他也在一粒一粒数的感觉,我们一起来把这种赞叹之情读出来好吗?

(师生一齐带着感情朗诵)

生:这里还有一句话“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这里运用了比喻,把刻的字比喻像蚊子的脚一样,突出了雕刻的精细。

师:你再读一下。读得慢一点,要把这种“了了”的感觉读出来。(生朗诵)

生:我现在觉得,其实课文里面没有一句不是赞叹!师:啊,你有这样的感觉了。为什么?

生:我看着看着,每一句都是说他雕刻很精细,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魏学洢了。他看着这么精美的核舟。一边写,一边肯定禁不住要发出赞叹之情的。那么写到这里,核舟上的人和物都叙述描写出来了,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魏学洢仍然没有收笔的意思,他又把核舟上所雕刻的内容统计了一遍。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作者最后又进行了如此的统计,如此的铺陈,你们觉得啰嗦吗? 生:不啰嗦,他用实际的数字,从侧面描写了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生:我觉得他作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从“为人五;为窗八”到“为字共三十有四”,用那么多的东西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对比。

生:我认为他还是给读者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前文如此细腻的描写都是分开来写的,从一个空间的顺序来描写的,也许我们看着并不觉得雕刻了多少内容,可是最后一段话一统计,我们就感觉到,哦,那么小的桃核,雕刻了那么多的内容,给读者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师:我们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人五;为窗八;为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句式看似非常单调,但是思想感情却是——

生:(齐答)非常强烈。师:强烈的什么之情? 生:(齐答)赞叹。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生朗读,其他学生都沉浸其中)

师:好的,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桃核(老师再拿起那枚橄榄核,展示给学生),雕刻了这么多的内容,王叔远的技艺真是非常的高超、奇巧啊。王叔远的这枚核舟,他没有起名字吧?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游赤壁。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段写的最后一句话,“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枚核舟讲的就是苏轼去赤壁游玩的场景,所以为它起名为“游赤壁”。师:哦,“盖大苏泛赤壁云”,原来王叔远已经起过名字啦。那么大苏泛赤壁,大苏是谁?

生:(齐答)苏轼。

师:苏轼这里有了,在船头。那么“泛”字在哪里呢?老师看不到啊!师:“泛”字本义是漂浮。哪里表现出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呢? 生:“舟尾横卧一楫。”舟子并没有在划船,而是让船自己在漂。师:舟子在干什么? 生:烧茶和摇蒲葵扇。

师:(笑)烧茶和摇蒲葵扇,这是一个人吧?还有一个人在干什么? 生:啸呼。

师: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在划船? 生:没有。

师:舟子没有司其职,说明船是怎样的? 生:随波逐流。

师:对,是漂在水上的。那么“泛”字也有了,“赤壁”在哪儿?我也没看到啊? 生:第二段中的两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是的,一枚小小的核舟,我们不仅看到赤壁,仿佛还看到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刚才老师朗诵的就是《赤壁赋》中的句子,多么优美的意境啊!我们不得不感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啊!

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件精品:一是王叔远的雕刻杰作,另一个是魏学洢的这篇文章。如果没有王叔远,就没有这么奇巧的核舟;如果没有魏学洢,这份奇巧就不能保存下来。王叔远用雕刻表现出“大苏泛赤璧”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当然,我们享受这艺术美感的时候,还必须要感谢用文字将这“奇巧”体现出来的人——

生:(齐答)魏学洢。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对话:

李海林(以下简称“李”):你这是《核舟记》第二节课吧? 王荣(以下简称“王”):是。李:那你第一节课是教的什么?

王:第一课时,我主要是教了一些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介绍苏轼、佛印和鲁直。李:你具体是怎么教的?

王:我是让学生解释每一句话。一个学生负责解释一句,其他同学补充。这大概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然后我归纳了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语法现象,一字多义呀,通假字呀,表示数量的句子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的几点呀,再讲苏轼、佛印和鲁直这几个人。

李:第一节课疏通了一下课文,可不可以理解就是“语言学习”。

王:就是搞清字词句,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李:课文读懂了,字词句通了,该掌握的语法也好像讲到了。你第二节课想教什么呢? 王:其实也不能说就懂了。因为文言文的意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面的,就是字面意思;一是它的文化内涵。我的第一节课其实只是把字面的意思疏通了一下,但没有讲到它的文化内涵。

李:你所说的这个“文化内涵”是指的什么? 王:就是这个核舟。

李:从何种意义上说它是个文化的东西?

王:这个核舟是艺术品,表现了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李:你这节课就是教“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是不是? 王:是呀。

李:这有个名词,叫“文化传承”。王:哦。

李:第一节课“教语言”。第二节课“教文化”,文言文教学就是这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肯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肯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肯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所以你这堂课,教学目标是对的。

那么你这堂课是怎么教文化的呢?你能把你的课向我描述一下?我刚才听了你的课,但我还是想听听你怎么描述你自己的课。自己描述自己的课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有这种经验,发现听一个人描述自己的课比单纯听他的课要获得更多的信息。

王:这堂课我先让学生搞清楚“核舟”的这个“核”是很小的,然后„„

李: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学生搞清楚这个“小”的?

王:备课的时候,我正在吃橄榄,吃完一看,发现课文里的“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也就是这个橄榄核这么大,就把它带到课堂里,放在一张纸上,给学生看。

李:哈。你喜欢吃零食,没想到这个爱好对你的教学有帮助。这样学生印象就深了,这叫“体验”:你看,这么小。你为什么要让学生体验这个“小”呢?

王:我不是想教“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吗?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这么多东西,还刻得那么好,这不就是“精巧”了吗?

李:对。其实告诉学生中国古代工艺品是很精巧的,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同学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很勤劳很智慧的,他们在很小很小的核上,刻了很多东西,刻得也很好,你们看课文,看看刻得多么好多么好。这样教,也行的。我听过一些《核舟记》,好像大致上也就是这样教的。你是这样教的吗?

王:我开始也是这样教的。

李:开始?

王:我这不是第一次教《核舟记》,第一次教真的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我发现教完了,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并没有觉得这个“核舟”有什么了不起,效果不太好。这一次要上公开课,我想换一种方式。我叫学生先在课外用一张纸折一个船,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照课文,把课文上写到的内容都画到船上去。

李:然后再让学生对照王叔远的核舟,说说自己画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是吧。这一部分,你花了20多分钟,是你的教学重点吧。

王: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王叔远的这个核舟是如何的“精巧”,这是我的重点。我的教学目标就在这里。

李:你刚才说是“让学生亲身体验”,那什么是“体验”呀?

王:哦,这个我不一定说得上来,反正体验就是亲自经历过一回这个意思吧。李:那你就说说“非体验”的东西是什么吧? 王:“非体验”?

李: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如果不是让学生“体验”的话,那是让学生怎么样呢? 王:就是你所说的那样教嘛:同学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勤劳,很智慧,他们在很小很小的东西上刻的东西很精巧很精巧,如何如何嘛。

李:哈哈哈。我这个教法有个名称,叫什么? 王:不知道,真不知道。

李:这是一种“知性”的教法,就是教“认知”。我向学生阐述这样一种事实,表达这样一种判断,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这实质上是一种“知性”的教法,就是把一种知性的认识教给学生。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就是获得一种命题:中国古代工艺品是很精巧很精巧的。——你觉得我这个教法跟你这个教法有什么不同?

王:当然有不同了。我这个教法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

李:你让学生“亲自”折了一个纸船,让学生把核舟上的人物、器物、文字等“亲自”都画了一遍,这样就间接地让学生“体验”了一回王叔远的核舟的精巧,是吧?

王:你概括得好。

李:那你现在来概括一下你这个教学设计的好处。

王:首先是有趣,学生觉得有意思,他有兴趣来学。其次可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李:对。你让学生看一句画一笔,他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我画什么东西,画在哪里,都要看懂课文。这样就把一个简单的枯燥的读课文的事情变成一个“画好画”的事情。这很巧妙呢。学生读文言文时是很艰难的,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是很陌生的,但你这个办法好,学生好像很有兴趣,遇到看不懂的,我看见都在主动地问你。或者与同学讨论。

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感受这个小小的核上面刻的东西很多,很丰富。李:是,有好几个学生说自己在纸船上画不下了。你看,你这么大的船都画不下,但王叔远在那么小的核上都刻得下。

王:还有一个好处,让学生感受到王叔远刻的人物、器物和文字都很逼真。

李:是,你看王叔远刻得多逼真呀。学生肯定画不了那么逼真。但这也可以说是学生不是学画画的,所以画不了那么逼真。如果学生会画画,可能又画得逼真了。所以如果我来教的话,我在这里还要加上一个活动:我让学生来想象一下,这个核是很硬的哟,这怎么刻呀。让学生想象一下雕刻的情形。要刻这个核,总是先要把这个核固定的喽,核这么小,怎么固定呀。还有,在这么小的一个核上刻,那刻刀有多细呀,有这么细的刻刀吗?还有,这么小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怎么刻呀,刻出来又怎么看呀„„这样一想,就不仅是“精巧”了,简直是神奇。是吧?

王:哎,这个活动好。

李:我们刚才好像说到一个重要概念了。你发现了吗? 王:哪个概念?

李:“活动”。你这堂课的主体,就是在“搞活动”。你看,你把一个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拿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折的纸船上照着课文上写的画画,然后让大家说,比照王叔远的核舟你有什么感受。这不都是在让学生搞活动吗?

王:是。我就是想让学生动起来。

李:我们来梳理一下教学思路:你想教“中国工艺品的精巧”,你觉得教学生“认知”效果不好,你想让学生“体验”一下,于是就想到“搞活动”。是这样一个思路吧。

王:是。

李:我把这个思路写在纸上吧。你看:“精巧”,这是你想让学生领会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教学目标。下面是 “体验”,让学生体验,不是让学生“认知”。这是指的什么?这就是所谓“教学内容”,是教“体验”,不是教“认知”。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呢?那就“搞活动”。这是什么? 王:是教学方法吧。

李:对。这是教学方法。好,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统一了,统一在一起,这就是你这堂课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命一个名。你想想看。

王:哦,这个想不出的。你好像有想法了。

李:是的,我听课的时候就有想法了。这叫“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王: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什么叫“课堂教学形态”呀?

李:这是我用的一个概念,是指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以及呈现给观课者的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认知”的教学,师生在课堂里的行为方式就是“认知”,行为指向是“知识的认识”,呈现给观课者的结构形式是静态的,是单向的。“活动化”的教学,师生在课堂里的行为方式是“搞活动”,行为指向是“体验”,呈现给观课者的结构形式是动态的,交互的。

王:很高深,我没有想这么深。

李:是,你没有想到这么深,但你就这么做了。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你想这么深,但是现在你要让别人也来这么做,就必须跟他们说清楚:你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认真总结了。你不能总结出来,别人即使看到了你这样做,也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呀,就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就只能学到皮毛,学不到真谛了。

王:我没有这么好吧。

李:被我一总结,就有这么好了。哈。我们换个话题说说吧。课上完了,你觉得自己这堂课可以打多少分?

王:88分吧。

李:嗯,打90吧。这90分有80分是从“搞活动”这3个字上得来了。这3个字值钱吧。那么。是从哪里把那10分失掉的?

王: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李:什么表现不够好? 王:我还是有点紧张。

李:是有点紧张。其实你是在教两个东西:一个是“核舟”,一个是《核舟记》。你刚才这堂课,你主要在教什么?

王:是,我也感觉到了,对课文本身注意不够。李:你所说的“课文本身”指的是什么?

王:课文的语言,那些动词呀,名词呀,甚至数词呀,真的都用得很好,应该教学生也体验一下它们的“精巧”。

李:你主要教“核舟”是没有错的,这是你的教学目标确定的。但这个“核舟”不还是由《核舟记》提供给我们的吗?所以对文本本身也应给予相当的关注,因为对文本本身的关注,会加深学生对“核舟”的印象和体验。其实你在教学中也涉及了文本本身,但你的注意力,你把学生的的注意力引向的落脚处,还是在“核舟”上。如果让你重新教的话,你准备怎么改进一下?

王:我会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一些描写,让学生“表演”一下人物的动作,尤其是关于苏轼、佛印或鲁直的。

李:对,表演也是活动呀。还有吗? 王:暂时没有想到。

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你对学生的范读。这堂课你读得很少,只读了几个字。其实,你可以把一些最精彩的地方,给学生范读几遍呀。比方“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比方“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你摇头晃脑地好好念给学生听,效果一定很好。

王:其实我平时上课还是比较注重范读的,这么多人来听课,就紧张了。

李:反正语文课,任何情况下,给学生读读,总是没有错的。听了你这堂课,我的收获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请“搞活动”吧,请给学生读读课文吧。好,谢谢你。

王:我的收获更大。谢谢李老师。

观察者语

我曾听过一堂课,课文是《沁园春﹒雪》。老师跟学生说:这首词分为上下两节,第一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写景,“北国风光”,点明地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具体写景,点出了诗题的内容“雪”,“千里”“万里”说其广,“封”是写静。“飘”是写动,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方法。„„每一句,从内容到语言,从修辞到语法,细细地述说,说得很清楚,很有条理。学生坚持了20多分钟,到课上了一半以后,怎么也坚持不下来了,开始有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了。

现在这样上课的老师少了些。新课标反对老师讲得太多,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老师从“自主学习”的角度想了很多法子,用得最多的是“讨论”。一般是老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读课文,从课文里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材料或线索,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对,老师会启发学生,最终让学生找到相对应的材料或线索,回答正确为止。课堂教学变过去的“讲授”为“问答”。

实际上,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指向是一样的,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它们都指向对课文内容和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的“认知”。前者那种方法,是直接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后者是先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的归纳转化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材料或线索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后理解课文,理解课文所包含的知识。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学生学习老师的讲解,课文的作用是很弱的﹔后者课文的作用加大了,学生还要读一读课文,但课文也只不过是回答问题的“材料或线索”,学生最后要学的,还是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和老师从课文中归纳的知识。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生学课文,目的主要不在解读课文,也不仅仅是理解课文所包含的知识,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种“学生掌握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和老师从课文中归纳的知识”的教学,是培养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第二个问题,这里所谓“掌握”,主要是“认知”,即从知性上明白了(所谓“懂”)老师所要教的东西。但语文的目标主要不是“懂”,而是在“会”上。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的目标主要不在“懂”而在“会”,教的内容也就不应该是“认知”,而应该是“体验”。比如,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会用“馒头”这个词,不能跟学生来解释:什么是馒头?馒头是用面粉做的(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别的东西来做),圆形的(在南方也可能是方形的),主要是早上吃的(中午吃吃也无妨)这么一种食物。这样教肯定不行,学生还是不能用“馒头”表达自己的意思,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给学生一个馒头吃,吃完了学生就知道这就是馒头了,于是学生今后就不会用错这个词语了。当然语文教学没有这么简单。但这里面包含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道理,这就是:要让学生会用,必须让学生对某一知识有“体验”。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新课标提倡体验的原因所在。

于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形态必须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传授”(前面所讲到的“问答式讨论”是一种变相的传授)变为“搞活动”。如果说过去语文课堂是那样一种教学形态:老师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中所包含的知识的归纳,讲给学生听,或通过问答让学生知道;那么。现在提倡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老师从文本出发,设计一系列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种教学形态,我简单地称之为“搞活动”。这种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一: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应该主要教体验——主要方式是“搞活动”。反过来也可以这样归纳:语文课为什么要“搞活动”?因为教“体验”的需要,“体验”的最好办法就是“搞活动”;那语文课为什么要教“体验”呢?因为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会用语文,教学生用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一番。

当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活动”有自己特殊的含义。第一,它强调行动性。师生在课堂里都需要有具体的行动可以观察,它是外在行动与内在行动的统一。第二,它强调交互性。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方的行动必须影响到另一方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才叫“活动”。第三,它强调承续性。任何行动都会有一个行动的结果,上一个行动的结果,是下一个行动的前提、下一个行动是以上一行动的结果为工具或材料的。这样的行动,才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搞活动”。

第二篇:应用多媒体优化小组教学形式下的语文课堂

应用多媒体优化小组教学形式下的语文课堂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旧教学模式正面临尴尬,亟待变革和创新。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独霸讲台一讲到底”的模式已遭到质疑甚至否定。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观念正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并实践。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课堂教学除了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外,还要求充分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常用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动静皆宜、容量丰富的巨大优势,以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让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易于理解与接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形式下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多媒体 语文课堂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悄然发生变化。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出现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形式下有效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语文的效率,更好地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巧妙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观察、倾听,在合作中思考、答疑,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几年笔者所在农村中学已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几年多媒体教学实践,我认为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能从如下方面优化语文课堂。

一、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大脑皮层才会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会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经济飞速发展时代,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若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则会让他们觉得索然无味。要想尽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好借助电教媒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教学内容距现在年代久远,涉及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且信息量大,用传统“教读―翻译―背诵”的教学方式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使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成精神上的享受。如在《空城计》一课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等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放映《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影像资料,使历史画卷重现眼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就很高了,其效果不言而喻。多媒体应用既能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中学语文课文中选编了小说和剧本,单纯依靠文字理解课文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尤其一些国外作品,往往需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理解。电教媒体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能创设情境,使以往教学中教师无法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变得生动可感。在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播放《水浒传》的视频片段,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再如《给巴特勒的信》教学中,我就使用多媒体展现一幅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复原图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图,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圆明园曾有的金碧辉煌和现在的残破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这段历史有了了解的渴望,这样合作探究中对作者雨果的爱憎就能更好地把握,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探究和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教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剧本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鲜活的感知,视频里的表演艺术家们用生动的表演诠释每一个角色,随着戏剧冲突一幕幕在学生面前展开,这些人物品行的恶劣植入学生心里,主人公丑恶的嘴脸让他们不禁发笑,使他们从讽刺中受到行为荒诞教育。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起课文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依靠传统教学很难有突出效果。通过电影、电视、录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而且受到的教育是鲜明深刻的。如教授《背影》的时候,出示课文第六段,作者对父亲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文字本就很有感染力,再辅以父亲买橘时的一组图片,体会“探”、“穿”、“攀”、“缩”、“倾”这五个动词,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作者家中的光景惨淡,更强烈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如《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上课一开始通过播放歌曲《母亲》将学生一下子引入温馨的母爱氛围中,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结束时,我又播放了歌曲《懂你》,让孩子们静静聆听,回想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滴,很多学生已是泪花盈盈,文章中浓郁的母爱打动着他们,母亲对自己的爱感动着他们。任何一篇教材,表现父爱母爱也好,表现家国之思也好,表现追梦圆梦也好,表现做人之理也好,不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能让学生受到启迪、感化和教化,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实践证明,在小组合作形式下,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创设情境、转换时空、渗透情感、启发思维等方面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它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深受学生喜爱。它的应用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改之花灼灼开放。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2]初中语文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N].漯河日报,2008-9-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初中语文小组教学形式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是:XJK012CZXX052,主持人:常德汉寿株木山朱敏。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在备课时就要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重视读且要运用多种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

(一)美读――基础环节;

(二)悟读――理解环节;

(三)赏读――深层理解;

(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

(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

(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

(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

(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中国教育报》,2007(5).

第四篇: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

第3章

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

一、知识点

1、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构件的类型---

P39---

2、拱的受力与梁相比的特点---

P42---

3、桁架主要的分类---

P43---

4、刚架的特点---

P47---

二、问答题

1、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构件有哪些?---

P39---

2、拱的受力与梁相比有什么特点?---

P42---

3、桁架主要分为哪几种?---

P43---

4、刚架有什么特点?---

P47---

5、板按受力形式可分哪几种?---

6、梁按所用材料分为哪几种?---(列出3~5种)

7、梁按所除的位置分为哪几种?---(列出3~5种)

8、柱按截面形式分为哪几种?---(列出3~5种)

9、柱按所用材料分为哪几种?---(列出3~5种)

10、说明框架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

第五篇:协会组织基本说明形式

银河系嗷唛协会·基本说明

一、成立背景

嗷唛协会是宇宙文明的娱乐组织,是一个面向全宇宙的,集学习娱乐、分享交流、实践创富为一体的大家园。我们秉承嗷唛精神,以感悟生活为主,追求真善美,让我们的会员能在各项活动中得到身心健康方面的提升,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朋友之间娱乐、分享、共同创富的平台。让嗷唛成为未来“高富帅”和“女神”的摇篮。

二、协会文化

“赛马不相马”,极力发挥各个会员的长处和闪光点,包容会员的不足,尊重会员的个性,团结会员的精神,通过集体组织的娱乐活动,共同进步成长,为家庭和事业的稳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协会理念

◇ 用自然、健康、睿智的方式享受时尚、个性、快乐的生活;

◇ 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成长,在真实的感受中收获;

◇ 把人生的理想放飞,一同追求。

四、协会目标

◇ 让朋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大家庭。

◇ 让朋友永远极乐不孤单。

◇ 让朋友的生活更加精彩。

五、协会管理模式——会员制模式

嗷唛协会建立会员制,以10年兄弟情成员为基础,以成员的自身优势及爱好为前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开展各项专业性、主题性活动,分层次分类型为会员提供服务,与会员建立紧密型联系,产生发散式互动效果,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协会会员制模式。

入会程序:

1、咨询了解俱乐部信息并认可协会的有关规定;

2、填写会员申请表;

3、协会总会进行审核;

4、符合入会条件的申请人,按规定对应入会;

5、领取会员卡,即成为协会正式会员,开始享受会员待遇,履行会员义务。银河系嗷唛协会常务理事会2012年5月21日

下载“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叙事:我的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

    教育叙事------我的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塔畈中心小学叶小飞今年我担任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实践,对小班化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我深知,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

    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

    谈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呈现形式李素琴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的,课内外表现为众多形式,丰富多彩。在课堂设计与活动实施中也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套用,然而具体的......

    什么是活动形式

    什么是活动形式 问: 什么是活动形式 答: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

    活动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形式

    活动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形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湛江市上圩中学 黄逢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德育途径  学校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

    语文课堂常规教学

    语文课堂常规教学“四导”教学法模式与流程 潭城中学 吴明南 1.教学模式:“四导”教学法。语文常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当堂训练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