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发挥节约交易费用、专业性、规模经济等效应,并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带动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济发展。本文对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证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都会不断增强,但是,通过增加投入来大规模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往往会遇到诸多硬性的资源约束。于是,通过共享式的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不用大幅度改变资源供给规模的前提下,为人们创造更多教育服务,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一般认为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产业集群效应。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基于交易费用。
集群内处于生产链邻近位置的组织表现为高度合作、而处于生产链同一功能区的组织表现为竞争。这种合作与竞争相互交差的状态,使产业集群处于效率最高的状态,同时交易费用达到最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的氛围,拓宽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思路,有利于开展一些各自力量难以实施的项目,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促进跨领域的学术活动与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园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增强教育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中,能够打破资产专用性的限制,众多企业可以共用一些较为昂贵基础设施,从而降低这些设施的使用成本。越多的企业使用,设施闲置的时间就越短。其经营成本就越低。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在一些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紧缺,而在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又存在着较大的浪费现象,究其根源在于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因此可以通过名家的资源共享、人才的柔性引进、跨校选课等模式,使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人才资源校际共享。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物资资源,例如办学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校舍等既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又存在着结构性浪费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高校扩招,办学的物资资源必须实现共享,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与效率价值规律。在1999年到2000年度,教育部对56所直属高校贵重仪器设备发挥效益情况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综合评分不合格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资源使用效益严重低下。这与国家教育资源紧缺状况极不相称。因此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设备投入体制和高校教学科研设备的需求状况,逐步实现实验室共享、图书资料共享、教育基地共享等。
二、基于外部性。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生外部经济,而且会延伸到此产业的关联产业中。现实中一些高校为向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所开专业并非自身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重复建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通过优势专业资源的共建,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资源共享,不但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还能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同时让学生享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这就达到了产业集群中专业化生产的效果。企业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进行共同生产、销售等活动,一旦产业集群出现,其内部机制便会自我加强,群集优势就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即按照市场机制和教育规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机地组合和配置起来。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规模适度时,就会收到良好的办学效果,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三、基于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或经营范围的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即分力之和大于各分力简单相加的结果。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学校内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共享三类。这实质上是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彼此融合,使独立的子系统有机、开放的联系起来,最大限度、最有效的将系统联系起来,实现各成员之间广泛联结而产生的总体力量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比如企事业单位可以为教育机构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提供先进的课件发送系统和良好的交互设置、提供管理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等;各教育机构之间相互提供教育的环境、人才、学习者和资源等共享,诸如教育基础设施的合作开发与共享、教学资源与其它资源的共享共建、成员之间实施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解决各高校由于“扩招”带来的许多问题,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和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巨大作用。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起步较晚、水平还相对较低,仍需要各级部门通力协作,以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章明。成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调查分析以及发展规划[J]。中国集体经济,2007,(9):184。
[2]曹彩杰。关于教育集群理论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效应分析[J]。今日科苑,2007,(22):268。
[3]姜澎。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高校应共享资源[N]。东方网—文汇报,2003—01—171。
[4]邬志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3):29。
[5]阎宏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开放与发展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3。
[6]姜澎。我国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高校应共享资源[N]。东方网—文汇报,2003—01—171。
[7]曹彩杰。关于教育集群理论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效应分析[J]。今日科苑,2007,(22):268。
第二篇: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 商业英语广告的劝说功能与修辞分析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3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14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15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16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 17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9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20 21 22 23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26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27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 28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30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31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34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35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38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39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40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42(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 43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44 非言语交际文化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47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 48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 50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5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53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55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57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59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60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 61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62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63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64 65 66 67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69 《红字》中作者霍桑对清教认识的模糊性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71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73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7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76 《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78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 81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从《老友记》探究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84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85 苔丝形象浅析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87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88 89 90 91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96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97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98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100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01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02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3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104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07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 109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111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12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1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11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 117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119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121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 12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 124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125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27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128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131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 132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134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35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37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38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140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141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142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143 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 144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 146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48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150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5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152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53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54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55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
156 本我、自我、超我--斯佳丽人物性格分析 157 中英婚姻观对比
158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159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160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61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162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63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64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165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66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167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168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69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
170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171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72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173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74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75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176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177 On Allan Poe’s Application of Gothic Elements and His Breakthroughs — Through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78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179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180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81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 182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3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184 创世神话与民族特性—《旧约》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18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
186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87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18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 189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190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191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192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193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94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195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196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 197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98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199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 — 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200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
第三篇: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作者:吴结兵 徐梦周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商业竞争的基础,集群间竞争正成为商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不同,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主要受到动态能力和企业网络结构的影响。以国税数据库系统和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为基础,以2001—2004年9个浙江纺织业集群为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1)集群竞争优势的累积过程是一个基于企业网络动态能力发展的过程;(2)企业网络结构属性对集群动态能力的发展具有多维度的影响;(3)网络密度显著促进了集群效率的提高,且资源获取能力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企业网络;动态能力
第四篇: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从日本动漫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摘 要:众所周知,日本对动漫文化的重视与开发由来已久,在发展动漫产业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世界推广。提出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实现国际化的思考。
关键词:日本对动漫;本土文化;动画形象日本动漫在国内外的影响
本世纪初,日本文化商人就曾如此放言:“美国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一半,我们应该占据另一半。”面对日本动漫这股冲击波,美国媒体惊呼自己的文化产业遭遇了第二次“偷袭珍珠港”事件了。
日本动漫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确不可小觑。首先,动漫文化给日本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俨然成为日本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了。其次,日本动漫扮演着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侵略”角色。毫无疑问,在进行日本动漫制作时,制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将日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杂糅其中。于是,当他国消费者在消费日本动漫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影响。最后,日本动漫可以给日本形象加分。日本动漫世界里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忠奸美丑,都具有形象美特质。而这正好使世人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国民形象有一个善意的感知。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在日本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当中,在电影院、电视台播放的各类动漫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各种动漫的人物形象充斥街头,早已超越了杂志和电视的范畴,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上说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5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看到好莱坞的电影比美国产品能更多更广地渗透到世界各地,日本也开始追求他们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动漫备受日本政府青睐俨然已经把发展动漫产业带动日本经济发展定为国策。中国本土动画受到动画强国的冲击
从20世纪60年代起,动画开始了自己文化商品产业化的探索之路,逐步诞生了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动画制作强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步趋于饱和,出现萎缩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动画大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动画强国进军尚处于萌动时期的中国动画市场,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这批专业人士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扩展了文化视野,尤其是受到西方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换了思维方式。应该说,为开辟中国本土化的动画市场,迎接中华民族化的动画产业明天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然而,正像民众所关注的那样,目前我国动画产业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牌动画形象。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动画形象基本上都出自于国外,当代流行的像米奇、史诺比、凯蒂猫、圣斗士、青春美少女等等,已经成为青
年人眼中新时代的视觉偶像,这是值得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重视的现象。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时段发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它伴随着动画形象向具体生活环节的层层渗透,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在这里,它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已经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多年来,一提到民族化、本土化、中国风格,许多人总认为是落后的、陈旧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观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种认识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又是极具普遍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关注诸如剪纸、年画、刺绣、皮影之类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研究的思路也是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切入的,但是真正把这些审美因素导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创新就太少了。以动画创作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塑造创作动画片都比较优秀,但没有沿着此路走下去,更没有创新,所以今天重新提出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大量深入的调研中,我们开始逐步感受到本土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其造型形象有待开发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本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倍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应该说这一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一个时期以来,艺术界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不是“拿来主义”,就是“虚无主义”,对于艺术创作更是如此,缺乏深入的研讨和现实的分析。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承的血脉上是无法割断的,尤其是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承传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如何把这些无形的资源开发利用好,适用于动画造型之中,应该说这是振兴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命题。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从创作开启,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之中,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借鉴传统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的具体形象,将无法脱离它自身的功能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在造型的形态、制作工艺、技术加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不能形成动画的一个整体,那么动画造型艺术再美也无生存的价值。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文化产业整体,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型制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时代的动画设计者,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3 中国的动漫产业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奋起直追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事实上,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人文现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比如,美国的迪士尼、芭比娃娃、荷里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多年来,这些文化产品为美国赚取的外汇收入,几乎无一国能匹敌。再比如英国,一位难称重量级的女作家罗琳,竟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刮起了席卷全球的“哈利波特”狂风。显然,这不仅仅是罗琳个人的“金手扫天下”使然,更是体现了西方文化体制的相对健全。凡此种种,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人文现象是可以创造经济奇迹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还相当滞后。就在今年4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透露说,中外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是严重逆差,这个差距比前几年估算的10:1更大。丁伟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观念滞后,国际品牌性的产品缺失,没有建立起国际文化贸易的中介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不完善等4方面原因。这里,不管怎么说,尽快发展文化产业才是硬道理。在此事上,文化市场的决策者,首先应该正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活血生肌。总而言之,看着邻国日本动漫文化的勃勃升起,我门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充当文化产业的旁观者了。
第五篇: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设定是货币币值和物价稳定,手段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供应速度、调整准备金率、存贷利率等,目标是影响利率、汇率、物价、投资和就业等。
今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谷底,开始加快发展势头。但是,美国等为了转移金融危机的国家多次对我国外贸经济进行所谓的反倾销,多次迫人民币升值以增加本国就业和外贸收支平衡。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我国亦不能置身于事外。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以上年同期加快2.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显然,在世界尚未走出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如此好成绩,这与政府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分不开的。而金融宏观调控,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国经济取得较为平稳的增长。但是,目前,摆在中国最棘手的问题或许就是逐步加剧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确认。在这种情况之下,物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引起了较大的金融宏观调控。但是对于央行采取加息手段进行对通胀的调控,我感到十分不解。人民币已经面临内外升值压力,加息只会引发国际上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热钱在市场上流通过剩过快必然更加导致物价上涨而造成更加严重的通胀。物价上涨的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主要是由劳动力成本上长,农业产品生产成本上长所引起,这是必然的趋势。正如中国证券网《透析央行年前的下两步动作》所述:“我们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来看,利率和信贷控制能够用来应对通胀;公开市场和调整准备金率可以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汇率则能够实现平衡国际收支,并减少输入型通胀的效果。尽管加息剑指通胀,但是在应对由此而进一步加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则显得鞭长莫及。”对于以加息手段来调控物价的水平,显然易见是得不偿失的。当前,国际热钱对我国不断冲击,不断涌入的热钱在加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压力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注入大量的泡沫。物价的异常上涨主要是由国内投机分子和国际热钱的涌入引起。目前我国居民的货币流动性偏好主要还不是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是更多体现为投机动机。国际热钱的涌入又加剧了投机行为。其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产业上。而银行间流动性过剩问题亦是引起通胀的另一原因。对此,中国经济网国内资深汇率专家、外汇投资研究院的院长谭雅玲亦表示:“加息会进一步扩大利差,使得投机行为大量涌现。”
对于我国此时所面临的通胀问题,我觉得应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防国际热钱涌入这两方面为主。引述中国经济网所言:“银行是信贷和投资的主体,上调准备金率主要是控制热钱和投机,原因是目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准备金上调很正常。”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用货币工具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亦是比较易做到的防通胀的手段。但问题在于在如何有效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因为热钱是很难去定义的,很难说是热钱还是冷钱,主要还是要看其撤出时。防热钱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督机制。就是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同,上个月,大陆方面与香港方面就关于香港金融市场所流通的国际热钱有不同说法和态度。老实说,对于我国大陆来说,金融宏调对防国际热钱此时亦是鞭长莫及的。但是,毕竟我国不是放任自由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在必要时为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可动用一系列国家政治手段防止国际热钱的涌入。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金融宏观调控也有其缺失之处,它亦只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上,我相信,在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会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