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2:3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魅力

一、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而且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经常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为底蕴,肯定可以嘹亮地谈吐。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标点处生情,读出其中内涵: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不太十分注重标点,因为他们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标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时注意它的身影,其他的时候标点便成了陪衬。其实,我认为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应给予标点更多的关注。虽然标点符号的很不起眼,但往往许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们去发现。李清照《声声慢》最后一句,老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刚才这个句子你读的是句号,不是感叹号。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读时明显有了进步。虽然老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至少知道了自己读得不到位。老师这一提醒,学生便会自己去体会怎样读出问句的感觉,这样才真正把指导学生朗读落到了实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朗读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提倡充分关注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自己。教者的泛读,浓缩着教者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与体会。伴随着泛读,课文中那优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像甘泉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像,而且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注重泛读,并在泛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子师以“读”,孰敢不“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训练。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总之,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朗读在培养学生注意力、自信心、张扬学生个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能增加语文及语文教学魅力的观点。

第二篇:自然拼读法在字母组合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方玉萍

英语词汇是一切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每一个单词的记忆是枯燥而且困难的。有很多的单词背了又忘,当时记住了,过不了多久,再拿出来认读,学生还是不会读,书写的时候又容易出错,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产生恐惧,厌烦,造成英语学习兴趣的的下降。这种现状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正确运用。因此,单词的记忆和拼读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进行语音和单词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因为大部分英语词汇(尤其是适合初学者所学的词汇),都可以根据字母(letter)所代表的音来发音,如:pen, bed, bag,等。只要学生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利用语音发音规则,就能见词能读,听音能写。一旦学生看到单词能够读出,听音能够写出单词,那么,他们对英语的陌生感及恐惧感就会减少或消失,从而才能大大提升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效果。

自然拼读法(又叫做Phonics)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英语字母组合的奥妙,掌握英语拼读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绝大多数单词,他们不借助音标,都能够读出来,在听写单词时,按照拼读规律能够写出该单词。最终达到见到生词就会读,会读的生词就会写,会写的生词就会说的学习目的。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英语学习方面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终身受益。

一、渗透字母的读音和发音

经过几年的英语教学,我认为自然拼读法在低年级(我们这里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也就是指的三年级的学生)就慢慢渗透字母本身的“读音”以及他在单词中的“发音”,收到的效果很好,对于学生以后几年的英语单词的记忆与拼读是很有帮助的。在三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了解自然发音的概念,并练习发音的技巧,认读单词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在三年级上册让学生掌握26个字母的读音,书写,同时让学生了解26个字母在单词首字母的发音,学完每一个字母之后,教师要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教学字母的发音。如 : 教师在学完字母Ee的时候,让学生注意听egg elephant,这两个单词的发音,进而引导学生总结推理出E / e /.然后再引导学生做Listen and circle 的练习去巩固字母的发音与形的概念。不断总结直至26个字母全部学玩完时,让学生知道字母声就是字母本身的发音,作用是帮助我们拼写单词,字母音就是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作用是帮助我们拼读单词。例如: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单词中辅音字母的读音和汉语的拼音差不多。如:bag / /b g/.book/b k/, hand 就是/h/加汉语拼音an再加/d/组合而成的。遇到字母c 就知道它发的音是/k/,crayon cat 等。

其次是让学生知道26个英文字母中,有5个元音字母,其他为辅音字母。并能够认读辅音音素(利用汉语拼音知识迁移),让学生了解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型。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没有受阻时而形成的一类音素。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受阻而形成的一类音素。与汉语拼音大致相似的辅音有: [b]、[p]、[m]、[f]、[d]、[t]、[n]、[l]、[g]、[k]、[h]、[r]、[s];这些辅音在书写形式上与汉语拼音的声母b、p、m、f、d、t、n、l、g、k、h、r、s是完全一样的。另外,这些音素与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为了称呼方便,对每个音素都加了一个尾音,因此只要再把汉语拼音名称音中的尾音去掉,就可以得到它们在英语音标中大致正确的读音。例如: po去o留[p],ge去e留[g]。又如:arm, go to bag leg等 知道元音的发音,再加上汉语拼音的读音,就是这个单词的读音了。

第三是固定单词的读音,要记住在任何时候都是这样读的。例如: the, a, is, to, have,让学生知道这些单词在句子的正确读音。只有the的读音在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前读/ / ,在辅音开头的单词前面读/ /.其他的单词在句子中的发音不变。

二、不断总结单词中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26个英文字母,只是解决了单词的认读和拼读问题。对他们来说,流利地背诵和熟练地书写英语字母并不能直接帮助他们有效地识记单词。即使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仍然是“见词不能读,听音不能写”,认读单词还需借助国际音标。而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渗透部分读音规则(四年级下学期出现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而五年级则出现大量字母组合的发音)因此掌握大量词、句的读、写,特别是拼写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难点,也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拦路虎。因此,自然拼读法的继续渗透运用,解决了生词多,难记的问题。

2.元音字母组合与辅音字母组合发音的总结

小学五六年级英语课本的上下册,已经让学生了解共有45个元音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当一个单词里有两个元音时,前边一个元音发字母音,后边一个元音不发音. 如: make, made, see, sea, five, nine, road, toe等等。如果是双/三辅音在一起时怎么联读, 如: bl(ack), str(eet)等.有一些辅音不发音. 如:lamp, lamb等。同时还要掌握一下和“h”联在一起的发音: ch,同汉语拼音的ch,如: China chicken 同样sh,也是和汉语拼音sh的读音一样如:dish fish。th, wh有时发 /w/what why when where 有时发/h/who whole whose 我们要学会及时渗透到新学的单词中来,相信通过这些字母组合的发音能够对学生的拼写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学过的字母组合的发音,在新单词中强调一下,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如:在学习straight 时,让学生用light night 相同部分作为替换,同时联想原来学过的单词train中的tr的发音,让学生总结ight的读音,学生就直接读出straight的音了。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father mother brotherWeather ,学生一看就能读出。

3.语音的渗透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有耐心,能坚持到底的学习方法,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搞好训练。当我们每学习新课的时候,能够用上字母组合发音的就要用上,做到时时刻刻巩固运用。

单词的读音是个多音素的组合,对单词的拼读可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步过渡到较复杂的单词。此外,在拼读过程中,可以将复杂的单词分解成许多两个音素的组合,每次只读其中的两个音素,最后达到对单词的整体拼读。如:做饭c-oo-k di-nn-er,li-st-en to mu-si-c ,wr-i-te an-m-ai-l, an—sw-er the ph-o-ne, ta-ke pi-c-tur-es, wa-t-ch in-se-c-ts ,pi-ck up l-ea-v-es,do an ex-pe-riment ca-t-ch butterfly,count insects ,collect leaves ,write a report ,play chess ,have a picnic 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

三、结合发音规律,做到听音能写

随着年级的逐渐增高,单词的认读,拼写的地方也越来越多,需要学生书写英语小练笔,但是这些已经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了,在前面三年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根据发音规律慢慢积累了一些识记单词的方法。对于见过的部分单词已经能够见词能读了。而我们自然拼读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音能写。

通过对单词读音的掌握形成对单词拼写记忆。在英语中,字母及字母组合的读音多数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教师可以从一开始就教学生按照拼读规则拼词、读词,这样,学生可以逐步从表象的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认知,使他们不仅能根据字母组合读出读音,并能根据这些拼读规则写出正确的字母组合,促进对单词的记忆。

当遇到单音节的单词时,我们都会直接通过听音拼写单词,如:do the dishes ,在学习的时候教给学生/di/ sh 发/ /.这样学生在听到dishes时,就能够根据读音,/d/ /i/ /sh/写出dishes,而不是用字母一个一个的去拼凑,d-i-s-h-e-s.这种自然拼读法的运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久而久之,就能够根据单词的读音写出的单词了。

对于课中出现的多音节单词,我总是先分音节教授,采取化难为简的方法。如:新词:dictionary, comic book ,读的时候di-c-tion-a-ry, co-mi-c,让学生感知新单词的读音,有时还用手轻打节奏,说,学,记忆单词,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教给学生根据读音记忆单词的方法,效果很不错,对于多音节和双音节的单词能够分音节记忆,降低学习单词的难度,同时提高了书写单词的效率。

四 课外兴趣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运用自然拼读法学习

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把握好的同时,课外的时间充分运用起来。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认读单词方法,评比“优胜小组”。布臵作业时,让学生学会预习,自己积极主动的查找资料,寻找记忆单词的好方法,上课交流,谁的方法最好,就采用谁的记忆单词方法,如:模仿课本,自编歌谣,歌曲,分音节拼读单词等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老师也就更省心了。

利用自然拼读法能够让学生在认读单词方面,记忆单词,书写单词上有了提高,这种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再感到学习英语枯燥乏味。精神上有了保证,他们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自在,不用担心,这节课选用什么方法,那节课选用什么方法,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通过自然拼读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减轻了自己的学习负担,不在感到学习英语有压力,让生不会因为不会写单词而提心吊胆的不敢上英语课,反而还会很热情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来,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意持续。

第三篇: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李莎

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

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教学过程

1、导入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追求理想。

2、朗读指导

一读读准字音: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读音和断句错误。挑选两到三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进行指正评价。二读读懂句意:学生大声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基本文意。有疑难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个别难点小组解决不了,留出各组发问的时间,疑难先由其他组帮忙解答,解答不了的老师给以引导。

三读读出感情:分段读,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和节奏。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三段,教师读第二段),并且找出每段中概括作者的感情的一个字:

板书:乐、痛、悲。

教师提出问题: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段提示:王实甫《西厢记》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那么这四大快事在文中各指什么? 这样分解问题提问,降低了难度,更易被学生接受。

板书: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乐事;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二段学生概括内容: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于社会,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者感慨: 死生亦大矣。

板书: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第三段内容:作者以一个哲人的眼光看问题,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人生短暂,千古同悲。

板书: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四读读出心得:进一步体味其人生态度。探讨:有人曾经这样讲:“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积极的情绪又暗含其中。”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齐读:品味,涵咏。

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而且做到步步分析紧扣文本,做到有理有据;问题探讨部分也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可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4、总结

以板书收束,引导背诵。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痛:人生苦短,死生亦大 悲:人之生死,千古同悲

让学生谈学习感受,侧重诵读背诵是迅速理解文章的捷径。

5、布置作业

紧扣课堂讨论,设置练笔,题为《由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说开去》 这样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

6、设计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这都是为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历程所证明了的文言文学习规律。多“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感受文章之美,使读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而且我们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评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上佳的文言文佳作,其文章的类型、内容、题材都是一篇诵读教学的典型教材。从该教学案例设计中可以看出,其教学形式采用的是经典诵读教学法。由“读”到“析”再到“诵”的教学设计,能够在准确识读字音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准确领会作者思想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为了将教学结果固化,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使其能够真正在大脑中留下该文的印记,从而达到出口成诵的效果。但是从该案例设计中也可以发现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形式设计过于单调,除了诵读之外,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其活动的张度不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老师强制性的输入,而学生却索然无 味。

朗读法诗歌教学案例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赵敏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品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引诗入文,提高写作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

今天轮到杨文静同学给我们朗诵诗歌了,他给大家准备的是配乐诵读《春江花月夜》(屏幕同步放映富有诗歌意境的图片)

2、导入:

感谢***同学的深情朗诵。他那优美的音色带我们走进张若虚笔下如梦似幻绮丽多姿的春江花月夜里,那滟滟的水波,莹莹的花朵,朦朦的月色,让我们陶醉沉迷。而“水”“花”“月”也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也最能传情达意的三个意象,今天我们赏读的就是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这些诗词总让我们“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题“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幻灯片)请大家齐读我们的学习目标。环节一:我爱记诗词

这一环节要通过“诵读展示”“诗量大比拼”“诗词大接龙”三个小活动来考查同学诵读诗歌是否积极、熟练、灵活。

1、美丽的诵读

诗歌的美首先通过我们的有声朗读体现出来,那就让我们以声传情,用最美的声音诵读最美的诗歌。

A、诵读展示 清明澄净,也暗示着朋友去往那个广阔而美丽的天地。李白目送朋友一直到帆影消逝,他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意,李白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李白天性里的那片浪漫情怀,李白对远方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师评价:扣住诗句中“碧空尽”“天际流”这样开阔而渺远的景,为我们展示李白送别朋友时那份独特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丽情怀,让我们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鉴赏:这两句中“垂”“涌”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放眼望去,原野茫茫,阔远无际,而闪闪的星星就如垂挂在原野上一般。星空与原野互为映衬,显得天地格外旷远。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去,江面上映着月光,波光如银,与闪烁的星空辉映为一体,水天一色中,圆圆的月亮也像随着江水涌动奔流。此处“垂”“涌”突出了天地一体水天一色的雄浑壮阔之境,而作者此时却是如细草般凄楚微弱,如孤舟般伶仃寂寞,这两句正是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凄怆心情。正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战士的悲苦心情,感人至深。

学生点评:赏析诗中雄浑壮阔的景,引出作者凄楚无告的情,让我们自然领悟到“乐景写哀情”这一手法的妙处,还引用《诗经》名句加以拓展,在鉴赏方面很有功底。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鉴赏: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映于水,水含着月,高旷而皓净;却又有鲛人泣泪,颗颗成珠,闪着水光与月光,在静静的深夜,凄寒而孤寂。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已让人难以分辨是三者之一还是三者为一,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蓝田沉睡在煦暖的日光里,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在袅袅娜娜曼妙多姿的升腾飘移。这样异常美好的景色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是无法让人亲近的,让人生无限的怅叹伤感。这里旷远凄寒、绮丽朦胧的意境传达出的是诗人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怅惘哀愁。“只是当时已惘然”。

学生评:从诗句之意象到诗句之景到诗句之境到诗中之情韵,都做了唯美的赏析,对玉谿的理解可谓深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改写:清冷的秋风吹过,浓浓的醉意渐渐消去,这才发现,随波的孤舟已临岸。抬眼望去,陌生的岸上杨柳依依,如同伊人,脉脉的看着我,揪心的牵挂着我,让我重已的写作水平。)

再如: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歌功颂德,以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磨墨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教师点评: 此文最让人叹服的就是巧用诗词增加文采与内涵,使文章读之有行云流水之妙。相信我们爱上诗词用心赏诗歌也会达到这样的写作佳境。环节四:作业(二选一)

诗词积蕴于心,运用于手,当我们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时,何不拿起笔来为自己写一首小诗,牛刀小试,锋芒初露,“让我今生醉一回”。

1、春天总给我们那么多的美丽,它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有“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多姿花朵,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丽风景,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勃勃生机„„ 请以“春天”为话题写一首小诗,可写古诗词,也可写现代诗词。

2、请从“我爱赏诗词”中另外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改写或鉴赏。评析:

该教案以记诗词、赏诗词和用诗词为目的,通过多着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踊跃地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来,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由“读”到“赏”,由“赏”到“用”,实现了质的跨越,让学生在不觉中渐进式地学习,可以说,这种诵读教学设计是成功的,能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并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目的。此外,该诵读教学案例设计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性,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而本案例没有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必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昨日那伤感的离别,愁肠百结,天长水远,相聚不知在何方。残月如钩,高挂在柳梢头,就这样注定了不能圆满,注定了“执手相看泪眼”就是一个凄美的梦„„

评:从“杨柳”“残月”入笔,构画出酒醒时人不知在何处的惆怅凄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苏轼

改写或鉴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改写或鉴赏:

A、改写示例:

诗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写: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蒙蒙细雨沾衣湿,片片草木欣欣向荣,清碧的泉水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中人已沉醉迷路。暂且随着山光水色行吧,忽见前面明花弱柳,人家融融,心中迎接何止是豁然开朗呢!提问:从这个改写的示例中你得到了如何改写诗词的启示了吗?(1)诗词的跳跃性很大,不能纯粹地、机械地翻译诗句。(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内容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3)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对跳跃部分要适当地补充出来,变概括为具体;对表达含蓄的地方,也可以适当地“明朗化”。(4)改写时,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5)对改写文中的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令其形象丰满;对诗词中提供的环境、场面、气氛做好必要的充实和渲染。这样,一篇符合要求的改写文就诞生了。诗歌: 改写:

B、鉴赏示例:

• 诗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王维 • 鉴赏:此两句是王维在写眼前之景,最妙的是“浮”“动”两字。“浮”有漂浮、漂动之意,明明是诗人所乘小舟随波上下起伏,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起伏漂动;“动”是涌动、奔流之意,明明是江面上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随波浪涌动奔流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渲染了磅礴的水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舟 行水上的昂扬激动心情。

• 评: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从炼字的角度来赏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言约意丰,很美。

• 鉴赏的要求:从意象、意境、生动的字眼或诗句、艺术手法、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角度中选一个去品评,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怀。(写好后,先组内赏析交流,再选出最好的进行班级交流,本组表达推荐的理由,其他同学就意象、意境、情感等进行点评)环节三:我爱用诗词

赏诗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让自己徜徉在诗海中有“相看两不厌”的迷恋,相信我们的赏读天地就会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这启发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做到 “化用诗词”“引诗入文”,使我们的文采飞扬,音韵和谐,写景即有身临其境之感;说理会增深沉动人之效;传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形。(引一首化用诗词的歌曲,可放一小段)如: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涛声依旧》

A、提问: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中引用了哪些诗词?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让自己有了怎样独特的感觉?)用取词摘句、词句重组、画面想象等手法化用和引用诗词,传情达意水到渠成,使人深深感动。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出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恰当的用上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句。

1、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2、请以“旷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准备充分的就可鼓励其班内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在学生交流后再投放下面的高考美段,进一步鼓励学生自觉引文入文。师设情境,由一组的同学读“水”的情境文字,二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二组同学读花的情境文字,三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三组同学读月的情境文字,四组同学填读其中的诗句。水——我们喜欢水的多情,总给我们依依不舍情,就像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所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们向往水的激越澎湃,总给我们无限的豪情,正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们更欣赏水的澄澈清明,总给我们纯洁安宁之感,好比王维《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同样是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菊花让人感觉到亲切与温暖,因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给我们亲友相聚的憧憬;陶渊明《饮酒》中的菊花使我们有清新高洁之感,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远离尘嚣俗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菊花给我们凄苦哀愁的伤叹,其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使我们心有戚戚焉。

月:月在古诗词中传达的内涵最为丰富,有时它代表了故乡传达给我们悠长的乡愁,如李白《静夜思》中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它传达给我们深沉的人生哲理,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时它也让我们感叹人生的诸多不如意聚散两匆匆,正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有》中咏叹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B、诗量大比拼 朗朗的诵读之声引我们走进诗情画意中。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个活动“诗量大比拼”,从背诵的数量上来检验大家。要求同学先选号,每组要分别从“水”“花”“月”三部中至少选 4 个号;明确题目再背诵,熟练背诵且要吐字清晰,一旦卡壳可由别组同学抢背。“水” : “花” : “月” :

2、诗词大接龙

大家诵读的数量是令人欣喜的,那就让我们来一个趣味性的诗词大接龙,考验自已诵读的是否灵活生动。要求大家从“水、花、月”三部中选适当的诗词对接,续接的诗句中要含有上句中 的尾字读音,各组依次进行,续接诗句不得重复,接不上的下组续接;两轮循环续接后各组抢答。(提示:大家要先积累足够多的可供续接的诗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留、柳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蕉、娇、骄、叫、搅、交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啼、题、提、涕等)(各组依次续接)→,→。→(抢答开始)→。→。→。环节二:我爱赏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我爱记诗词”的精彩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读诗爱诗的美好气质,相信大家也都从读中得到了自己心灵的滋养。朗读是爱上诗词的第一步,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水有千转百回涵澹澎湃状,花有千娇百媚缤纷含情姿,月有阴晴圆缺璀璨光辉形,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传达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能让我们心潮起伏,慨叹不已。下面让我们进行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赏诗词”。要求:请大家从下面含有“水”“花”“月”意象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加上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扣住诗句的意境,将它改写成一段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喜爱;或者从炼字炼句等不同角度对所选的诗句进行鉴赏。第一步必须先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可自选合适的音乐)第二步再进行赏析。可选诗词: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 改写:雁南飞的那个早上,萧瑟的秋风拂过那片无际的芦苇。望断秋水,只看到苍茫的天空,苍茫的苇荡,苍茫的霜花„„约好了,就在这片芦苇边,就在这样朦胧的早晨,我等你。可是,我都等到花谢了,叶萎了,雁飞了,白露结成了白霜,你又在哪里呢?也许,你就在芦苇的前面,就在江水的尽头,就在水一方,天一涯,地一角,让我怎么再见到你啊„„ • 评:萧瑟的意境,苦涩的等待,绵绵的思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神秘而美丽。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 鉴赏: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一色中。“碧空”点出了天空如洗过般的味,甚至是抵制的情况出现。其次,教学内容仅仅聚焦于本文内容,而没有介入其他相似的文章内容,这样会大大弱化文章理解的效果。最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仅仅限制于诵读、内容的讨论,其互动性远远没有达到诵读教学的要求,这会大大削弱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

在学生大量诵读诗词的基础上,仿照学生比较喜爱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设计出“我爱记诗词”“我爱赏诗词”“我爱用诗词”“我爱写诗歌”四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读诗词到个性化的赏诗词再到灵活的引诗入文、尝试写诗歌。学生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读,有热情的赏,有意识的写,每步都努力做到自觉自主地学习诗歌,就自然感悟到诗歌所特有的魅力,爱上诗歌。爱上诗歌,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

朗读教学程序 瑞泉中学:王力武

目前诵读教学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诵读的指导盲目、随意,没有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优化诵读教学程序能够解决当前诵读教学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一、初读探寻、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要靠直觉思维从整体上与文本中的诸多因素发生感性的、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一般来说要读上两遍,对重要的章、节、段还需重点诵读。具体地说第一遍有声音的诵读,在这之前教师应范读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注解,辨清语句中的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言、语意结构一致;第二遍诵读时,速度由慢而快,声音由低而高,从而达到流畅程度。一般学生在初读时的感知点可能相当分散,教师要允许他们初感中的分歧与偏误,巧妙地把这些分歧和偏误作为教学训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后读中进一步思考。

二、研读理解、感悟发现

学生初读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处于初级阶段,研读理解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反窥词句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言语材料的特点,结合语境和语意,广泛联系,合理想象,准确、深刻、丰富地领会言语的语体特征。研读是质疑、解疑性的诵读,带有分析的特点,其对语言的感悟是整体的。任何语言意义的显示总是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切合而共存的。研读是朗读与默读的结合,边读边思,调动以前的知识及文化知识积累,通过批点评注的方式来加深理解或记忆,也就是说以读为线,以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形成知识网络,互为关联。一篇好文章,人人都可以诵读,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得到受用,要得到受用,就要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中去寻找触发,引起领悟。

三、品读深思、领悟评价

品读评价才是诵读的高级阶段。品读评价是鉴赏性的理解评价,运用分析思维的方式来审视所读的内容,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路脉络,及其奥妙所在,是引导学生内化、同化的过程。在这阶段可以采取“移易——比较”、揣摩、评点的方法。“移易——比较”方法可以概括即为增、删、移、换。揣摩,是用心在思考,在头脑中磨合、定夺。评点则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说出来,是口头评点:写出来,是文字评点。如《归去来兮辞》一文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陶醉。品读时要学生着重诵读第 2 段,第一次诵读要体味其语言节奏上阴阳顿挫的特点。再次诵读此段时,要体会本段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美,窥见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感觉到好像自己生活在那样的“桃花源”里。此外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进行品评,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品读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个突出特色的,可着重就某点进行品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特点,要“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做出自己独到的评价。阅读主体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从而在某方面“发现”作者,而这样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自我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所以,品读实际上是读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二者的双重“发现”。

四、美读涵泳、体味鉴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里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中有指出“感受艺术与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美读涵泳就是要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读出文本的情、意、韵,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美读涵泳与初读、研读、品读不同,涵泳的过程中,诵读主体心理上不会感受到紧张,而是愉悦。涵泳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境界或审美趣味跃到一个新的高度,而鉴赏是诵读的最高的境界。涵泳过程中要融合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的综合感受,要体会文本的语势美,感受文本的言外之意。由诵读者声情并茂的读出语势,体味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及优美的文思,从而鉴赏文本。如读《过秦论》、《六国论》,要读得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入情入境,而读《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要读得情韵迂曲,回肠荡气,深切体味思想之美、情感之美。丰富的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涵泳鉴赏过程中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主动联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产生相应的美,从而达到美读鉴赏的目的。例如读《鸿门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美读时根据情节发展的四幅图画:英雄怒,一山岂能容二虎;念故交,星夜疾驰送急报;鸿门宴,剑拔弩张毫发问;脱险境,沛公不辞归汉营,想象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由此,一个有勇无谋感情用事,一个隐忍居下从善如流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而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诵读主体对文本的鉴赏。

初读、研读、品读只是就一般的认知程序而言,其实实际学习过程要因人、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性质的文章来确定教学程序的侧重点。

第四篇:比较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导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教学机制理论和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导读法”的四点策略:①移花接木——努力创设可比的语言环境;②瞻前顾后——努力挖掘课文内的可比素材;③牵线搭桥——努力联系课文间的可比层面;④旁征博引——努力借用课外的可比素材。实践证明:“比较导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知识源头。

[关键词]:比较导读 阅读教学 四点策略 正文:

《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唐朝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而后,又想把 “敲”字改用“推”,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他说明原委。韩愈经仔细思考,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表达情感。

其实,“推敲”就是比较。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事物本质。

在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大量语言文字材料,去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语言现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规则,最紧要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比较导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这一方法的运用,能帮助我们“透过各种语言现象发现和掌握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敢比、善比的意识和习惯。

几年来,通过自己教学实践,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运用“比较法”导读。

一、移花接木——努力创设可比的语言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我们可以变换相应的内容,营造新的语言 环境来比较、体味。主要方法有替换字词进行对比、调换语序进行对比、删减字词进行对比等。

1、替换字词进行对比。

替换句子中的字词,把替换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能清晰地展示被换字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分寸感。

例:课外阅读课文《视死如归》一文开头讲了王若飞被捕后,敌人要他“招”出党的机密。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为了理解“抠”的意思和在文中的作用,可这样比较导学: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抠”的意思。(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挖。)

②句子中,如果不用“抠”,还可以用什么字?(还可用“擦”、“涂”、“拿”、“划”等。)

③引导学生一一代入句子中,联系上下文朗读比较体会。

经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擦”、“涂”、“拿”、“划”等词不如“抠”字有劲,一个“抠”字凝聚着王若飞对叛徒的憎恨,对党的忠诚,充分表现了他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品质。

教学时,多进行替换字词的训练,对于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当,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2、调换语序进行对比。

调换原语言的顺序,把调换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例:《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教师在朗读时,可调换语序,把“一定不敢”读成“不一定敢”.这两句话虽语序微异,但语义却大不相同。“不一定敢”是一种猜测,表明诸葛亮把握不大;“一定不敢”表示非常肯定,表明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从而突出他的神机妙算。

3、删减字词进行对比。

有时,为了体现某一字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和作用,可先把这个字词删减,使原句与删减后的句子进行比较,体会其含义和作用,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使学生体会语言的情味感。

例:《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晚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为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好像”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可这样教学:

①出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今晚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让学生细读。

②问:花生米增加了吗?(学生觉得并没有增加。)

③让学生把“好像”一词加上,细细体会句子意思。问:花生米增加了吗?学生认为花生米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少得让人看不出来。通过删减“好像”,前后对比,学生了解到,即使多了一个人吃,总理吃的花生米还那么少,可见,平时总理吃的还要少。作者借助“好像”突出了周总理一夜劳苦工作后的俭朴生活。

二、瞻前顾后——努力挖掘课文内的可比素材

单就一篇课文而言,其中就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可比的素材。教学时如果能把这些内容挖掘出来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领会其写法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中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1、抓住内容类似处进行比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小学儿童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即所谓的比中求同,同中求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指出:只有比较,才能为“求异”打开通道,在“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中切磋推敲,以达到发展语言、激活思维的目的。研究文章内容的类似处、相同处,进行剖析比较,让学生在比中求同,同中求异,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中求异 通过挖掘、比较文章中一些内容相同处,可以深刻揭示其所蕴含的不同含义。

例:《林海》一文中“亲切、舒服”共出现了三次,尽管其字面上并无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三个“亲切、舒服”,可运用比较,让学生在相同的语言中领悟出不同的内涵。因此,可抓住“什么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这一问题来教学,而后比较三次“亲切、舒服”作者是缘何而发。

“亲切、舒服”第一次出现是当作者走进森林,看到兴安岭的美景后发出的,这是触景生情,由景而发,情绪虽然激动,但是纯自然的;第二次出现是当作者得知这景的美并“不空洞”,是和“社会主义建设结为一体”时发出的,这就不是纯自然的了。这种由事而发显然要比第一次的由景而发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第三次这种情绪的抒发最为深刻,因为他是为这时的“人”之所为而抒发的。这时的人没有自毁资源,而是“一手砍,一手栽”,“综合利用”,这是对民族、对后代的高度负责,是值得大力称道的“义举”,因此作者这时更感“亲切、舒服”。“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经过它层层比较,迭次提示,最终与“兴国安邦”这一主题联系起来,且又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整个教学深刻有力,自然顺畅。

比中求同 在研究类似处的比较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文章在内容上、写法上的许多相同点。特别是发现文章写法上的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但在比较前,要有大量细致、巧妙的铺垫,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下面是一则精彩的教学实例:

《火烧云》的4—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作者分别把火 烧云比作“马、狗、狮子”。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大家看着第4自然段。我问,大家答。(教师连问三个问题:“天空出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由于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对答如流。)

师:还记得老师刚才问了哪几个问题吗?(学生回答)大家看着第5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像刚才老师那样问,其他同学答。

一学生把刚才老师问过的三个问题重新问一遍,其余同学根据第5自然段作答。

第6自然段教师则让同桌按照上述三个问题互问互答。

师:到现在为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生踊跃举手)

生:我发现这三个自然段都先写了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再写它的形状,最后写它的变化。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从“扶”到“放”作好铺垫,最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这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特点,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和背诵。

2、联系前后变化处进行比较。

文章的变化主要指文章中文字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围绕同一主题引申演变的。教学时,抓住这些变化处比较分析,能更好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中心和主题。

例:《小珊迪》一文开头写小珊迪请求“我们”买他的火柴。其中小珊迪的三次变化的语言最能表现他内心的感受。抓住这三次语言进行比较剖析,能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困境。

①找出小珊迪的三次语言,读一读。

A、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B、“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C、“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②找出三句话中描写小珊迪语气的词,比一比。

学生细读比较,很快感受到小珊迪从“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变化。第一次是“请”别人买,第二次是“请求”别人买,第三次是“乞求”别人买。透过这些变化着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希望卖掉一盒火柴,用来换点吃的,缓冲一下饥饿对自己的折磨。通过比较,突出了珊迪的可怜,唤起学生对他的同情,对剥削制度的痛恨。

3、研究语意潜匿处进行对比。

有的课文里有些句子从表面上看是对事实或景物的描述,实际上可能饱含丰富的情感,潜匿着深刻的内涵。在这些语意潜匿处进行研读,抓住可比素材进行剖析比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例;《少年闰土》一文中把一个聪明、健康、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展示给读者。课文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将两个孩子——“我”与闰土 对比起来写。闰土知道的事多,会干的活多,知识丰富,而“我”却“素不知道天下有如许五色的东西”;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却生活在“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高墙大院中„„

课文对闰土的描述较为详尽,但对“我”的描写却只有只言片语。因此可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潜匿的语言素材,展示一个完整的“我”,并与闰土进行对比,来突出人物各自的特点。教学时可如下操作:

①闰土是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归纳。)②与闰土相比,“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少年闰土 —— “忙月”的儿子 —— 海边农村 —— 知识丰富 —— 健康活泼„„

“我” —— 少爷—— 高墙大院 ——“素不知道”—— 体弱神呆„„

③为什么同是少年,“我”和闰土相差会如此巨大?

这一研读比较,不但完整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挖掘了人物特点形成的根源,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比较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牵线搭桥——努力联系课文间的可比层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对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教、学情况,对其它文章、单元的教、学毋庸置疑地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加强课文间的联系,加强课文间字、词、句、段、篇的比较,能使学生从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所学内容,从而使教学达到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1、加强课文间字、词、句的比较。

例: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单元阅读训练目标是认识过渡句(段)。教学完这一单元后,为了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单元训练目标,可联系其余课文中的过渡句(段),进行比较归类。

①要求学生找出本单元中过渡句(段),能找几句就找几句。(8人为一组)

②学生课后划找,组间互相交流。

③学生比较过渡句(段)的异同,归类。

通过前后联系、比较、归类,学生自然而然发现了过渡句(段)的一些基本规律,这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益处颇多。

过渡方式举例 用关联句过渡

①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

② 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海底世界》 用问句过渡

①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世界》 ②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鲸》 按地点的变化过渡

①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参观人民大会堂》

②离开果园,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万春亭。——《秋游景山》

③我们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电机房。——《参观人民大会堂》

按时间的变化过渡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将相和》

②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我盼春天的荠菜》

③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三顾茅庐》

用过渡词过渡

①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庐山云雾》 ②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庐山云雾》 ③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五彩池》

2、比较课文间写法上的异同。

文与文之间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和写作特点。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

如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里有几篇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问:《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闰土》、《三顾茅庐》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外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的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样来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索,人人动脑、动口。在分析、比较、鉴别中,不仅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到了这类文章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同时又使他们感受到“文无定法”却“有法可循”;“有法可循”却又“文无定法”,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旁征博引——努力借用课外的可比素材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有些课文中的一些难点,教师尽管讲的透彻,但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如能巧妙地借鉴课外的一些人或事,进行比较辨析,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例:《赵州桥》一文中,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与作用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把赵州桥与一般的桥对比进行教学。

出示“赵州桥”与“一般的桥”的图片。

师:大家看“赵州桥”与“一般的桥”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一般的桥桥下有桥墩,赵州桥没有桥墩。

师:赵州桥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想想有桥墩与没桥墩有什么区别?

生:河中有桥墩,费石料。

生:而且桥墩容易被船只撞坏,从而影响桥的寿命。

生:赵州桥没有桥墩,来往船只可畅通无阻,而且拱形的大桥洞看上去也很美观。

师:继续比较,还发现了什么?

生:一般的桥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赵州桥有。师:两边?哪两边?讲清楚好吗?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对,这是赵州桥的第二个特点。再仔细观察,联系课文,想想小桥洞有什么作用?

生:小桥洞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而且当大水来时,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更安全、“长寿”。

对比后,学生很容易找出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及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比较导读,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学《时光老人的礼物》时,可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与课文中所要求的相比,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在对比中找出差距,催人奋进;学完《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可让学生联系自身与文中的主人公的遭遇进行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在平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中,也可运用比较法来教学。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读一读,比一比下面句子的异同.A、李刚是学生。

B、李刚是四年级的学生

C、李刚是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D、李刚是北京市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开始指导学生理解四个句子,并回答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接着提 问:请大家比一比,你们认为四个句子中,哪一句好?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第四句好,它写得具体;有的说第四句太罗嗦,第一句精炼、简洁;也有的认为第二句或第三句好。一时争论不休。

这时,教师重新提出“哪一句好”的问题。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句子的简炼和具体的程度,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比较法来导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艺术精品集》 主编:王深根 宁波出版社

2、《语文教学例话》 主编:朱松生 金陵书社出版社

3、《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 主编:陈国雄 崔山东教育出版社

4、《21世纪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 主编:林乐远 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峦内

第五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处于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接下来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

一、拓展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

通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书写板书,便于学生做好笔记,这不仅浪费时间,还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但是那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只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单单依靠听和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其中利用图片、声音等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链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改平时单调的听和写的学习方法,可利用多种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运动觉等等)来参与学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且记忆深刻。如在《荷花淀》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展示那“炮声隆隆,硝烟四起,刀光闪闪,鲜血淋漓的悲壮场面,那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领袖”,随后转入《白洋淀》中展示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战斗生活的另一面,用优雅的音乐伴着白洋淀的图片,加上教师对课文的描述,学生情不自禁的就融入到了课文学习中。

三、融声像图文于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若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插入相关的优美图片,在进行朗读时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来作为配乐,由此来生动展现课文的意境以及音韵之美。这样融声像图文于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进行《蜀道难》的教学,教师可先将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插入比较雄浑的音乐来配合朗诵,学生便能在这一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深切的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陶冶了情操。

四、易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下载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析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剑阁中学 刘天琼 在新课改不断加快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高中语文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即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加深学生的学......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小编推荐]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法,既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再别康桥》......

    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2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3查阅《小学生语文......

    自然拼读法在低段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拼读法在低段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2012年徐州市英语教材统一更换为译林版本,其内容和题材都丰富了很多。不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学习中采用死记硬背的低效方法,降低......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长存外国语学校 王 钊 自从我校开始“导学案”的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以来,其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老师讲得少了......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5篇)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也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推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课堂教学......